江学如[1](2022)在《生态学“抽象化”数学建模实在性分析》文中认为在科学建模中,由于目标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借助于"抽象化"和"理想化"方法来研究对象。"理想化"是对系统刻意地"扭曲"表征,"抽象化"又遗漏了诸多细节。很多人质疑道,这种简化的数学模型无法正确地反映真实的生态学系统,建模的抽象化和理想化不能保证模型的实在性。这是生态学数学模型的反实在论。"抽象化"包含"遗漏细节"抽象化和"聚集意义"抽象化两种形式。抽象化建模是一种特定的视角来整合所表征生态系统中的相关因素,获得理论上的普遍性,进而能够追求实在。
刘闯[2](2021)在《与博弈何干?——再议演化博弈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博弈或游戏这样的概念(无论是否包含意向性)在理解生物或前生物的竞争中是否有必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演化博弈论(EGT),着重阐明效用选择(deliberation over utilities)的概念是如何被差异性适应(differential fitness)的概念所替代(实现了从经济学中的(理性)博弈论到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转换的关键步骤)。接下来介绍生态学/种群动力学研究中的洛特卡-沃尔泰拉方程(Lotka-Volterra,LV);然后展示该方程如何会与EGT的核心动力学方程等价的。文章继而对此等价性质的意义进行哲学解释和论证。本文的结论是:基于上述二方程的等价性与种群生态学的基础性,演化博弈论中的"博弈"或"游戏"等概念在生物学的科学解释中没有地位。
王辰男[3](2021)在《基于博弈论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构建中医“带瘤生存”思想、“治未病”思想与博弈论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为有中医药参与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提供系统思维模式下的治疗思路和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建立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利用文献分析法、数理推导法、基于方程的建模、基于多主体的仿真等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剖析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根据霍尔三维结构的研究思路,将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过程概括为逻辑维、专业维和时间维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逻辑维上,为了确定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标,将“带瘤生存”思想和演化博弈理论相结合,构建基于演化博弈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为了探索干预策略,将“治未病”思想和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相结合,构建基于斯坦科尔伯格模型的晚期乳腺癌干预模型。在专业维和时间维上,通过多主体仿真的研究方法,对“带瘤生存”模型和“治未病”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两个模型在实际运行中的状态和可行性。研究结果:1、通过建立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宏观层面用系统思维从物、事、人多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微观层面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框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在宏观层面,提出将基于WSR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用到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领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认识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的物理、事理和人理特性后,对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的流程进行分解。在微观层面,利用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建立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形成了软硬系统结合的方法论所支持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系统科学思想体系。2、通过建立“带瘤生存”为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的数学模型,明确了“带瘤生存”的实现方法是通过控制肿瘤细胞种群数量和通过ESS维持肿瘤亚克隆比例,以达到控制肿瘤负荷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采用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法,将“带瘤生存”的概念具体化为一场“鹰鸽博弈”。明确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现有症状、减轻剂量毒性和杀瘤而不灭瘤的方法参与以“带瘤生存”为目标的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证明了“带瘤生存”实现的方法是抑制肿瘤细胞种群总数量并控制药物敏感型亚克隆的比例,依靠自身种群竞争生长的压力抑制药物抵抗型亚克隆细胞的生长,以达到减少肿瘤耐药的发生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3、通过对“带瘤生存”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带瘤生存”为晚期乳腺癌治疗目标的可行性。为探讨晚期乳腺癌的最佳治疗目标,通过对“带瘤生存”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异质肿瘤亚克隆间的竞争对肿瘤种群系统的影响。在不添加外界干预因素的情况下,肿瘤群体最终稳定时各亚克隆细胞的数量仅与亚克隆种群间的博弈系数有关,系统表现为一个渐近稳定的生态循环,稳定时的种群比例与初始各亚克隆比例无关。通过了解种群中两种亚克隆的所占的比例进行基于Agent的仿真分析,可以了解到种群平衡时的状态,掌握种群的进化方向,明确干预方向,通过控制种群比例达到控制种群总体数量的目的,完成“带瘤生存”的目标。4、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了一个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通过对方程求解可以得到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药物干预的满意策略。为探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最佳干预策略,将“治未病”思想和博弈论原理相结合,提出将医生、肿瘤运用基于方程的建模建立一个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该模型可以利用医生在博弈中的“领导者”地位,有效平衡晚期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负荷和剂量毒性,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纳什均衡解,可以得到医生获益最大时的治疗策略的最优解。模型还证明了,通过中医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策略,可以减小药物剂量毒性对医生获益的影响,进一步可以提高医生的收益,对改善晚期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的实践意义。5、利用基于ABM的仿真,验证了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化疗策略和中药联合的化疗策略的优势。为探索不同干预方式和干预时机对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影响,用博弈论的方法优化了晚期乳腺癌的中西医治疗策略。利用基于ABM的仿真建立了一个由两种亚克隆组成的晚期乳腺癌肿瘤群体,仿真结果显示利用ABM仿真可以很好地模拟肿瘤的发展过程,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化疗方案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而且可以延长肿瘤的耐药进程。采用中药联合的化疗策略,可以明显减少给药次数同时减轻瘤负荷,对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本文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论从多个维度剖析晚期乳腺癌治疗面临的问题,创新性地采用博弈论为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和思想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针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对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蔡捷[4](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玲玉[6](2020)在《高中生物学必修3中数学思维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以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科课程的宗旨,并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数学思维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维有望达成新课标培养新一代人才科学素养的要求。目前对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运用的研究大多数倾向于建议采用某种具体的数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而对于教材本身所呈现的数学思维,并将其结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数学思维的迁移能力等方面研究较为缺乏。因此,将数学思维有效的运用于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并尝试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知识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行为观察法、教学实践法和数据统计法进行研究。首先,以比较分析法对20152019年的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学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数学模型试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来学业水平考试注重以数学模型试题形式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中与数学思维的呈现形式,研究发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教材中与数学相关的许多生物学知识内容主要以数学模型形式呈现,且数学思维对部分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其次,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运用进行课堂观察,统计结果表明数学建模方法有利于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且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最后,笔者借助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学实践机会,选取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中与数学思维相关的部分章节内容,以数学建模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以第5章第4节《光合作用的过程》为教学案例。通过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171班和172班在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估数学思维结合在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依据实践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这一目标;数学思维是科学思维最核心的内容,将数学思维有效运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新课标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下,高中生物学教师应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相关的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维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成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刘云祥[7](2020)在《四种中国蝉科昆虫谱系地理学研究暨枯蝉适应性进化研究》文中认为蝉科Cicadidae昆虫的若虫长期在地下生活,成虫寿命短,扩散能力低,是研究物种形成和生物地理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该类群鸣声可以用来快速评估分布区物种的多样性,尤其对隐存物种发现、近缘种区分、系统发育树冲突解析及物种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蝉科昆虫谱系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地中海地区和美国等,而中国及东亚的蝉科昆虫研究主要以传统形态分类、系统发育、生物声学以及行为生态学为主,谱系地理学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声学及行为生态学方法,以中国及周边地区的4种蝉科昆虫为研究对象,对其起源、扩散、分布格局成因和演化历史等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相关种类的起源及分布格局形成过程,并明晰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模式。此外,鉴于地理隔离和寄主转变对昆虫的表型和遗传分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前期研究表明中国特有的枯蝉Subpsaltria yangi分布范围狭小,但不同种群的生境及遗传分化显着,本研究重点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等分子数据,结合声学和生态学数据对其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鸣声分化及适应性进化等进行了研究,以明晰地理隔离和寄主转变等对该物种表型分化和遗传分化的潜在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整合分类与种群分化研究: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在东亚地区分布范围广泛,但具有较大的形态变异。该种与其近缘种透翅蝉H.fuscata之间的关系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形态特征、线粒体基因(COI、COII、Cytb)和细胞核基因(EF-α1、ITS1)及雄性鸣声结构的分析比较,探讨了该物种的种群分化、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结构。结果表明,斑透翅蝉复杂的形态变异与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相一致。系统发育和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该种由两个主要支系组成,即中国和日本支系。在冰期,东海陆桥为该种的扩散通道,更新世的气候振荡和东亚地质结构都影响了该物种的种群分化和谱系地理形成。东海两岸的支系分化时间约在1.05 Ma(95%CI=0.80–1.30 Ma),与“琉球珊瑚海阶段”海平面迅速上升的时间(0.2–1.3 Ma)大致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群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中国分布的种群分化为较多的单倍群,具有较复杂的结构;秦岭山脉和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区是该物种在冰期时的主要避难所,而在秦岭北麓的种群发生了显着扩张;华东地区种群中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程度较高,表明较平坦的低海拔丘陵地形适合该种的生存。另外,形态变异、鸣声结构分析以及声学回放实验研究结果揭示出暗透翅蝉H.fuscata与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为同一物种,前者为后者的次异名。2)黄蟪蛄Platypleura hilpa谱系地理研究:气候变化和地理事件对生物种群遗传结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从未被冰川覆盖过,因此气候变化和地理事件等对不同地区分布的物种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本研究重点基于线粒体基因、核基因及微卫星标记,并综合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南部及越南东北部沿海地区的黄蟪蛄种群遗传结构、多样性及进化历史,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及地质事件对其演化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该物种由5个主要支系组成,每个支系都具有几乎独特的谱系结构和单独的地理分布区。生态位模拟和多样性分析表明,其谱系地理形成与多种气候因素有关。基于分子数据的祖先区域重建结果表明,该物种在更新世发生了一次大的分化。生态位建模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LGM),其潜在分布区在华南地区明显扩大,并沿南海陆桥向南延伸,而雷州半岛的分布区基本保持稳定。华南地区的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该地区气候稳定,但预计到2050年适宜生境会有所下降。更新世海平面的波动对该物种的遗传结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与琼州海峡相比,北部湾是一个更重要的地理屏障,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流动。这些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东亚沿海地区昆虫在自然演化和进化过程中的影响。3)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分布格局及演化历史:横断山脉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地质结构。合哑蝉是分布于横断山脉、秦岭、巴山、云贵高原以及我国南岭地区的山地特有物种,发声机制独特(靠翅拍击腹板边缘发音);其形态与鸣声(振翅音)在地理种群间呈现明显分化,是研究东亚地区山地昆虫物种形成机制和多样性分化的理想材料。本研究综合采用形态学、生物声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合哑蝉的种群分化、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结构。结果表明,该物种多样的形态变异与高水平的遗传分化是一致的。系统发育、贝叶斯种群结构(BAPS)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合哑蝉主要分为6个支系,各支系几乎形成各自独立的单倍群及地理分布区。鸣声结构分析表明,横断山脉、武夷山脉的种群与其它种群产生了显着的分化。分子测年与祖先位点重建结果表明,该物种的主要分化发生在上新世与更新世时期,该分化时间与横断山脉的隆起时期大致吻合(约3.0 Ma),表明造山运动及气候变化等历史事件在推动横断山脉山地物种多样性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因流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起源于横断山脉,并向东扩散至大娄山(贵州高原),向北扩散至邛崃山,再由邛崃山扩散到秦岭和巴山;多样化及种群分化分析结果一起反映了分布于横断山脉的种群存在较高的分化,该结果支持了“山脉隆升驱动型多样化”假说;生态位模拟表明该物种在末次盛冰期(LGM)的最适生境与现在的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横断山脉、秦岭、巴山山脉及南岭地区),表明这些地区为该物种提供了冰期避难所。相关结果为研究东亚大陆复杂地质事件塑造物种多样性的机制提供新的重要信息。4)枯蝉S.yangi种群分化及谱系地理研究:地理隔离是导致物种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数据分析了分布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枯蝉的遗传分化,并比较了该物种的雄性鸣声结构。结果表明,枯蝉各种群具有低水平的遗传分化和相对比较简单的谱系地理结构,但不同种群间的分化和谱系关系明显;分歧时间分析表明,该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中国西北地区的冰期生物避难所分布基本一致,遗传分化时间和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波动周期也基本吻合;贺兰山种群和其它种群的遗传分化最为显着,而且鸣声结构也与其它种群产生显着差异,贺兰山和周边地区的种群在末次盛冰期(LGM)出现种群扩张现象。地理隔离(如贺兰山周边的沙漠和半荒漠)与不同分布地的气候差异一起加速了种群分化过程。5)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的枯蝉S.yangi适应性进化研究:基于GBS数据,共检测到枯蝉平均7,2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种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枯蝉各种群可被分为4个主要支系,且支系分化与寄主植物和生态环境明显相关,每个支系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谱系结构和鸣声结构。不同种群的基因型和鸣声表型变异联合比较结果表明,根据地理距离与鸣声表型差异能很好地预测基因组的差异。鸣声表型变量和地理距离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表明,声音信号与地理距离联合起来可揭示种群间60%以上的基因组差异。与更新世冰期密切相关的地理屏障和气候波动是影响该物种种群遗传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寄主改变对其种群分化及早期物种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为蝉科昆虫的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示例,有助于解析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物种的形成、分化、适应性微进化和谱系地理结构形成,并为进一步研究植食性昆虫遗传分化与表型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新寄主、生境的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出气候变化与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是影响东亚地区蝉科昆虫多样性分化、物种形成及谱系地理结构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结果表明,综合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声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数据,可在解决长期阻碍蝉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相关难题的同时,能进一步为深入开展东亚地区其它昆虫的物种分化、地理分布格局形成及谱系地理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张小燕[8](2020)在《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新常态以来,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布局的确立到“十九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区域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实现协调发展、联动增长的关键力量。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能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商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因而逐渐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然而,当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实践多停留在初级的创新要素堆砌和拼凑阶段,对其“有机式、生态化”的特性认识尚显不足,创新“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效能不高,作为制度条件的创新引致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从创新要素匹配、互动与共生的生态化视角,有效整合创新要素,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的生态化、共生式发展,是当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生态学共生理论和区域创新生态理论为基底,以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创业为背景,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特质。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的梳理、归纳,界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内涵、共生内容、共生要素及结构等。在明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内涵及研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观研究逻辑,设计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框架。其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进行相关研究。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建构方法识别和提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并依据选择性编码的典型结构关系,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驱动路径模型,进而提出相应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假设,识别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的作用效果和作用路径。第三,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共生机制内涵,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构成;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生态系统共生单元的进入退出机制;基于生态位理论建立生态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TOPSIS生态位评估投影模型的生态伙伴评价方法,采用算例分析揭示生态伙伴选择机制;分析了生态系统创新单元间沟通与信任机制,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和市场主导模式下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行为和机制;利用修正因子改进基于理想点的Shapley值法,构建生态伙伴间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型,采用算例解析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行为;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单元与非生物环境间的适应性机制模型,并分析其适应过程。第四,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生物共生演化理论,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主导规律;基于系统熵变模型,利用生态熵辨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方向;分别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共生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阶段及其表现;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其模型的稳定性及条件,并对不同共生演化模式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根据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键种群演化轨迹,利用L-V模型回归估计得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系数,判断其共生演化模式,进而预测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进程。第五,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结合共生度测度中的“功能”和“协调”特性,建立综合考虑“功能”和“协调”特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静态测度模型,进而考虑变化速度特征建立融合进化速度趋势和进化速度状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动态测度模型;依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结构模型,建立基于五维共生要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揭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态势。第六,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进行相关研究。从共生租金视角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来源,进而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现实表现层次;分别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区域科技创新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方法回归分析得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地区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以此验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驱动创新效应。最后,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遵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规律和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现状,从宏观整体层面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政策建议,从微观现实层面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对策措施。
杨建新[9](2019)在《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空间开发失序等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我国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国土空间优化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国土空间优化既包括宏观尺度的格局调整,注重区域主体功能协调与要素匹配,如陆海统筹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同时也包括微观尺度的布局优化,注重空间具体用途和功能的配置与落地,如城镇、农业及生态功能空间的布局与协调。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推进,新时代国土空间优化的内涵和需求也随之变化,而如何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实践操作则是当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如何根据国土空间的社会、经济及生态属性,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划定空间开发底线,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形成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则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本文以市县层面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作为研究切入点,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视角之下,采用系统动力学、超多目标优化、空间分析、空间模拟、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就市县层面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空间开发底线划定、城镇开发建设布局模拟优化等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选择行之有效的模型方法,并就技术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最终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技术方法体系,并进行实证应用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当前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空间开发底线划定(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生态网络空间构建)、城镇开发建设布局模拟与优化等相关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其当前不足之处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文献研究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内涵,并基于本文研究目的对“国土空间开发”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特别是明确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内涵与要求,即:协调生态、农业及城镇空间布局,统筹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强化底线管控、引导合理开发,注重布局与功能匹配。(2)把握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的历史特征,提高空间认知水平,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基础。传统利用转移矩阵以及基于转移矩阵构建的模型指数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特征分析的研究方法没有充分利用转移矩阵中包含的结构变化信息,难以揭示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的稳定性和系统性过程与模式,也无助于将国土空间开发演变过程、模式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相联系。针对这一不足之处,本研究提出使用层次化的强度分析框架并进行改进以准确探析并直观反映多种国土空间利用类型转换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模式,以帮助决策者抓住国土空间开发演变过程的系统性特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国土空间开发策略,辅助研究人员构建针对性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和空间布局模拟模型,从而提高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利用转移矩阵和层次化强度分析框架分析识别武汉市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武汉市国土空间具有农业生产空间比重高,城大镇小,村庄密集及绿色生态空间减少的基本特征,城镇建设空间布局表现出近域扩张、轴向拓展、圈层整合的演变模式。在此变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空间→绿色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乡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城镇建设空间等转换过程是表现为稳定地倾向性系统转换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水体生态空间、乡村生活空间→水体生态空间、水体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以及水体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地避免性系统转换模式。(3)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是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基础前提。传统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方法将国土空间数量结构的形成看作数理方程的推导,割裂了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及经济环境变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关联性关系,仅停留在对国土空间面积和比例的客观叙述,缺乏原因和机理的考虑,欠缺实际的政策指导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本研究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与超多目标进化优化算法进行深度耦合,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国土空间数量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同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因子相耦合,按照“优化政策、适应环境、提升效益、追求稳定”的基本原则,借助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和超多目标优化技术搜索使得国土空间开发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优化的鲁棒性决策因子,并结合历史经验和专家知识识别系统可适应、可承受的外部环境因子,构建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仿真优化模型,并进行情景分析。将构建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超多目标优化模型应用于武汉市,其中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行为模式,既有正向的、良性的系统变化模式,也有负向的、恶性的系统退化模式,因此需进行政策优化,引导国土空间数量结构的良性循环。结合基于超多目标进化优化的定量分析结果和基于专家知识的定性分析结果构建了武汉市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的生态导向和经济导向决策情景。生态导向决策情境下武汉市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844.21km2,耕地面积为2255.15km2,而经济决策导向情境下将达到2931.17km2,耕地面积仅有1269.70km2,面临较大的区域粮食安全风险。(4)划定国土空间开发底线,锚定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底线,强化底线约束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生态网络空间构建。传统直接基于耕地质量指数排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方法因未考虑空间集聚信息,会使得划定的保护区分散破碎化,不利于基本农田的规模化经营以及保护与管理。针对这一不足之处,本研究从基本农田“高质量连片”这一基本要求出发,基于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和AMEOBA空间非规则搜索聚类算法构建了既可反映耕地综合质量信息又能体现耕地空间集聚程度的优劣排序指数,然后结合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结果划定研究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ESA评价体系和AMEOBA空间聚类算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符合武汉市耕地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识别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具有较好的空间聚集性。“斑块-廊道-基底”模式已成为当前生态网络空间构建的主要途径。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GIS分析直接划定源地斑块存在导致源地斑块过于破碎化的风险,而基于源地斑块识别结果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的方法则会导致识别的廊道过多且无法指定廊道宽度,导致识别结果应用性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研究基于“宽松”理念提出生态源地及廊道识别方法的改进策略,其“宽松”性主要体现在:(1)适宜性评价过程中进行指标分级赋分时遵循较少分级原则;(2)采用移动窗口法平滑相近栅格单元的生态源地适宜性差异大小;(3)将源地斑块聚类为“源区”减少廊道数量;(4)基于最小累积阻力路径对应的最小累积阻力值逐渐提高最小累积阻力上限,构建累计阻力值等值线,从而增加路径(廊道)宽度。应用改进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本研究在武汉市共识别陆生生态源地斑块263个,总面积1875.34km2,其中面积大于500ha的生态斑块有23个,总面积为1607.14km2,占生态斑块总面积的85.70%,平均斑块面积为6987.6ha,总体上大面积斑块占比较多,而小面积斑块占比较少,表明移动窗口法识别生态斑块能较好的避免斑块破碎化。根据源地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共勾绘“源区”9个,识别陆生廊道11条,有效的降低了廊道数量,并确定了差异化的廊道宽度。(5)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是优化城镇开发建设布局的重要方法。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城镇开发建设布局进行多情景模拟与优化已发展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传统元胞自动机模型以每个栅格作为空间开发单元,且没有考虑城镇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不同模式,对城镇开发过程的表达不尽合理,也会使得模拟结果过于破碎化或过于紧凑而与实际不符。针对这一不足之处,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斑块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Patch-CA),并将城镇开发过程分为跳跃型和连续型分别进行模拟,通过跳跃型和连续型开发的面积比例控制城镇建设空间布局的空间集聚程度。此外,构建的模型还允许控制城镇开发建设斑块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影响空间布局形态。针对模型参数较多、校正困难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历史变化数据拟合和遗传算法寻优相结合的解决思路对模型参数进行校正。该模拟模型可以很好地与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结果和开发底线划定结果相结合,进行不同决策情景下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将构建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模型应用于武汉市1996-2015的城镇建设布局变化模拟中,结果显示2015年模拟布局的相似性指数均值为0.4773,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模型可用于未来武汉市城镇建设布局模拟和情景预测。基于生态决策情景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武汉市2035年城镇开发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城市内部生态网络结构保存完好,农田和坑塘水面等毛细生态要素也受到较好的保护,生态网络功能受城镇开发建设胁迫而下降的风险较小。(6)在湖北省武汉市进行实证应用,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构建方法体系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实证研究区,应用构建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技术体系,有效识别了武汉市国土空间开发演变模式特征,确定了国土空间数量结构的生态和经济决策情景,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优化了生态网络空间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不同决策情景下的武汉市城镇开发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武汉市未来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路径建议:首先,要坚守生态底线,以生态网络空间优化促进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建议武汉市未来采取“环-廊-楔-区”相互补充的生态网络构建策略,形成“两轴、两环、六楔、多廊、多区”的生态网络空间布局;其次,应调整耕地布局,发挥农业生产空间多重功能性,构建“点-片-带”相结合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与城镇建设空间相互支撑融合,组团布局,营造良好的城市田园风貌,提出了打造城市周边农业景观点,建设高产农田建设带,提升农业生态保护区的优化路径;第三,应着力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镇建设布局,顺应国土空间开发底线的约束和引导,以组团结构为基础,采取组团分散、组群集聚、轴向拓展、圈层整合的开发策略,构建“一主、六新、多组团”的网络化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与超多目标优化算法耦合,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与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因子相耦合,搜索使得国土空间数量结构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优化的鲁棒性决策因子,构建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仿真优化决策模型。(2)本研究基于“宽松”理念,从生态源地斑块识别、斑块空间聚合以及廊道识别等方面对传统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识别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套改进的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估的区域生态网络构建研究框架。(3)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斑块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并将城镇开发建设过程分为跳跃型和连续型进行模拟分析,实现了对城镇空间布局演变过程和模式的协调耦合控制,并提出了基于历史数据和优化算法的模型参数自校正方法。
张艳超[10](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生态学数学模型“抽象化”的内涵及其分类 |
| (一)“遗漏细节”意义的抽象化 |
| (二)“聚集(aggregate)”意义的抽象化 |
| 二 生态学“抽象化”数学建模的实在性质疑 |
| (一)“抽象化”数学建模和实在不一致 |
| (二)普遍性的欠缺与实在性的不足 |
| 三 “抽象化”数学建模的实在论辩护 |
| (一)聚集意义的抽象化建模以一种特定视角来表征自然实在 |
| (二)“遗漏细节”的抽象化模型能够获得理论上的“普遍性” |
| 结 语 |
| 引言 |
| 一、从博弈到演化博弈 |
| 二、演化种群动力学 |
| 三、两组方程的等价关系 |
| 四、等价性的初步解释 |
| 五、摒弃博弈的概念 |
| 六、何时何处不可抛弃博弈概念 |
| 七、更多的等价性 |
|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博弈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
| 1.1 博弈论视角下的癌症生态 |
| 1.2 博弈论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 1.3 小结 |
| 综述二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 1.1 晚期乳腺癌的疾病特点 |
| 1.2 中医药对晚期乳腺癌的认识 |
| 1.3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
| 1.1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过程是一项复杂且综合的系统工程 |
| 1.2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软系统方法论 |
| 1.3 霍尔三维结构——硬系统方法论的提出 |
| 1.4 建立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的目的与意义 |
| 1.5 基于WSR和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
| 1.5.1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 1.5.2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晚期乳腺癌癌症管理模型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 |
| 2.1 肿瘤治疗目标的演变——从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的转变 |
| 2.1.1 以零和博弈为目标的肿瘤治疗 |
| 2.1.2 “带瘤生存”与非零和博弈 |
| 2.2 带瘤生存思想中的博弈论原理 |
| 2.2.1 博弈论和中医药在“带瘤生存”中的作用 |
| 2.2.2 博弈论的方法如何减少药物用量和减轻肿瘤负荷 |
| 2.3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 |
| 2.3.1 肿瘤的瘤内异质性 |
| 2.3.2 进化稳定状态 |
| 2.3.3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晚期乳腺癌“带瘤生存”模型 |
| 2.4 基于方程的模型构建 |
| 2.4.1 模型建立 |
| 2.4.2 数值模型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和“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模型研究 |
| 3.1 “治未病”思想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
| 3.1.1 “治未病”的理论内涵 |
| 3.1.2 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治未病”思想 |
| 3.2 基于博弈论和“治未病”思想的晚期乳腺癌治疗模型 |
| 3.2.1 “治未病”思想中的博弈论原理 |
| 3.2.2 斯坦科尔伯格博弈 |
| 3.2.3 构建医生和肿瘤参与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仿真研究 |
| 4.1 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 |
| 4.2 基于多主体的建模方法 |
| 4.2.1 Agent的概念和特征 |
| 4.2.2 多主体系统 |
| 4.2.3 基于多主体的建模 |
| 4.2.4 ABM与EBM的区别 |
| 4.3 NetLogo平台特性与功能 |
| 4.3.1 NetLogo的特性 |
| 4.3.2 NetLogo平台的组成结构 |
| 4.3.3 应用NetLogo进行Multi-Agent建模 |
| 4.4 基于博弈论原理的“带瘤生存”模型仿真分析 |
| 4.4.1 问题分析 |
| 4.4.2 参数设置 |
| 4.4.3 模型建立 |
| 4.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 4.5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仿真分析 |
| 4.5.1 问题分析 |
| 4.5.2 参数设置 |
| 4.5.3 模型建立 |
| 4.5.4 仿真结果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问题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3.1 主要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创新点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 2.3 文献评述 |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 4.1.2 研究过程 |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 4.3.2 一致性检验 |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 4.4.3 结构模型 |
| 4.4.4 系统功能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 5.1 研究假设 |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 5.3.2 变量的测量 |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 5.5 正式调查 |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 5.6 分析讨论 |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 6.3 模型检测 |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 6.6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 7.1 目标定位 |
| 7.2 多元化发展 |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 7.3 资源共享 |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 7.4 协同共育 |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 7.5 实现路径图 |
| 7.6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8.2.1 研究不足 |
| 8.2.2 研究展望 |
| 图目录 |
| 表目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附件1 |
| 附件2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 1.1.1 生物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 1.1.2 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 1.1.3 生物学教学要求掌握并善于运用数学知识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 1.3 研究思路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比较分析法 |
| 1.4.2 行为观察法 |
| 1.4.3 教学实践法 |
| 1.4.4 数据统计法 |
| 2 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
| 2.1 国内外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体现 |
| 2.2 相关教学理论 |
| 2.2.1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
| 2.2.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 2.3 STEM教育模式的出现 |
| 3 相关概念的内涵 |
| 3.1 核心素养 |
| 3.1.1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 3.1.2 科学思维 |
| 3.2 数学思维 |
| 3.2.1 数学思维的概念 |
| 3.2.2 数学与生物学的融合 |
| 3.3 数学模型 |
| 3.3.1 数学模型的概念 |
| 3.4 数学模型的类型 |
| 3.5 数学模型的构建 |
| 3.6 基于数学建模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教学设计案例 |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教材中数学思维的研究 |
| 4.1 研究对象 |
| 4.2 研究方法 |
| 4.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 4.3.1 2015~2019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数学模型分析 |
| 4.3.2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教材中生物学与数学思维的综合形式 |
| 4.3.3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教材中生物学概念分析 |
| 5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数学思维运用教学情况研究 |
| 5.1 研究对象 |
| 5.2 研究方法 |
| 5.3 结果分析 |
| 5.3.1 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运用数学思维教学情况结果分析 |
| 5.3.2 普通高中生物学学生数学思维迁移能力结果分析 |
| 5.3.3 数学思维运用的教学情况小结 |
| 6 普通高中生物学中数学思维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估 |
| 6.1 教学实践目的 |
| 6.2 教学实践对象 |
| 6.3 教学实践方法 |
| 6.4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Ⅰ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堂观察统计表 |
| 附录 Ⅱ 2019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文化检测生物科试卷(选择题) |
| 附录 Ⅲ《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案例 |
| 附录 Ⅳ 崇左市2019年秋学期高一期未考试生物试题(选择题) |
| 附录 Ⅴ 学生课堂笔记、课堂教学活动图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生物地理学 |
| 1.1.1 生物地理学研究概况 |
| 1.1.2 谱系地理学研究概况 |
| 1.1.3 主要地质事件概况 |
| 1.1.4 岛屿生物地理学概况 |
| 1.1.5 第四纪冰期的潜在影响 |
| 1.2 分类学研究概况 |
| 1.2.1 分类学研究原理和现状 |
| 1.2.2 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应用 |
| 1.2.3 简化基因组学的应用 |
| 1.3 物种、物种界定与物种形成 |
| 1.3.1 物种的基本概念 |
| 1.3.2 物种界定 |
| 1.3.3 物种形成 |
| 1.4 生物声学概述 |
| 1.4.1 生物声学概念 |
| 1.4.2 脊椎动物声学研究进展 |
| 1.4.3 昆虫声学研究进展 |
| 1.5 蝉科昆虫研究现状 |
| 1.5.1 中国蝉科昆虫代表种概述 |
| 1.5.2 蝉科昆虫谱系地理学研究概况 |
| 1.5.3 蝉鸣声在蝉科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整合分类与种群分化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样品及样品收集 |
| 2.2.2 形态学研究 |
| 2.2.3 目的DNA提取、扩增、测序 |
| 2.2.4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 2.2.5 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与种群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
| 2.2.6 分歧时间评估 |
| 2.2.7 种群鸣声结构的比较分析 |
| 2.2.8 声音回放实验 |
| 2.3 结果 |
| 2.3.1 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和“H.fuscata”的形态变异 |
| 2.3.2 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种群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 |
| 2.3.3 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动态 |
| 2.3.4 分歧时间估算 |
| 2.3.5 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种内遗传距离与Hyalessa种间遗传距离 |
| 2.3.6 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雄性鸣声结构分析与比较 |
| 2.3.7 斑透翅蝉H.maculaticollis与“H.fuscata”雄性鸣声结构比较 |
| 2.3.8 鸣声回放实验 |
| 2.4 讨论 |
| 2.4.1 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 |
| 2.4.2 种群分化与谱系地理结构 |
| 2.4.3 种群历史动态 |
| 2.4.4 物种界定 |
| 第三章 黄蟪蛄Platypleura hilpa谱系地理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样本采集 |
| 3.2.2 目的DNA提取、扩增、测序及微卫星基因分型 |
| 3.2.3 系统发育分析 |
| 3.2.4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 3.2.5 分歧时间评估 |
| 3.2.6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和种群结构分析 |
| 3.2.7 随时间变化的多样化率 |
| 3.2.8 祖先的地区重建 |
| 3.2.9 生态位建模(ENM)和关键环境变量 |
| 3.3 结果 |
| 3.3.1 多样性指数和中立性检验 |
| 3.3.2 系统发育与遗传结构 |
| 3.3.3 分歧时间估算 |
| 3.3.4 种群历史动态 |
| 3.3.5 遗传距离及Fst值 |
| 3.3.6 微卫星多样性与种群结构 |
| 3.3.7 祖先位点重建 |
| 3.3.8 当前、过去和未来的生态位模型 |
| 3.4 讨论 |
| 3.4.1 遗传多样性与谱系地理结构的关系 |
| 3.4.2 气候变化对海南岛及其邻近大陆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 |
| 3.4.3 蝉在海洋中的长距离扩散 |
| 3.4.4 种群历史动态 |
| 3.4.5 基于ENM证据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潜在影响 |
| 第四章 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分布格局及演化历史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 |
| 4.2.1 样品收集、DNA提取、扩增、测序 |
| 4.2.2 形态学研究 |
| 4.2.3 系统发育分析 |
| 4.2.4 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 |
| 4.2.5 种群鸣声结构的比较分析 |
| 4.2.6 分歧时间评估及祖先区域重建 |
| 4.2.7 种群历史动态及种群基因流动 |
| 4.2.8 生态位建模(ENM)和关键环境变量 |
| 4.3 结果 |
| 4.3.1 合哑蝉K.caelatata形态变异 |
| 4.3.2 系统发育关系和种群结构 |
| 4.3.3 振翅声分析与比较 |
| 4.3.4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 |
| 4.3.5 分歧时间评估及祖先区域重建 |
| 4.3.6 种群历史动态、多样化及种群基因流动 |
| 4.3.7 当前和过去的生态位模型 |
| 4.4 讨论 |
| 4.4.1 表型分化与遗传分化 |
| 4.4.2 山脉隆升作用的影响 |
| 4.4.3 种群多样化模式 |
| 第五章 枯蝉Subpsaltria yangi种群分化及谱系地理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0 样品及样品收集 |
| 5.2.1 目的DNA提取、扩增、测序 |
| 5.2.2 系统发育分析 |
| 5.2.3 系统发育分析 |
| 5.2.4 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与种群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
| 5.2.5 分歧时间评估 |
| 5.2.6 种群鸣声结构的比较分析 |
| 5.3 结果 |
| 5.3.1 序列特征 |
| 5.3.2 系统发育关系和种群结构 |
| 5.3.3 种群动态分析 |
| 5.3.4 遗传距离 |
| 5.3.5 分歧时间的评估 |
| 5.3.6 种群间的鸣声结构比较 |
| 5.4 讨论 |
| 5.4.1 枯蝉种群分化的形成因素 |
| 5.4.2 两种进化速率造成的分歧时间差异 |
| 5.4.3 分子方差分析(AMOVA)多样化 |
| 第六章 基于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的枯蝉Subpsaltria yangi适应性进化研究 |
| 6.1 引言 |
| 6.2 材料和方 |
| 6.2.1 样本收集和寄主植物调查 |
| 6.2.2 目的DNA提取、SNP检测、基因型与多态性分析 |
| 6.2.3 系统发育及种群结构分析 |
| 6.2.4 分歧时期估算、多样化及祖先位点重建 |
| 6.2.5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
| 6.2.6 生态位建模(ENM)和关键环境变量 |
| 6.2.7 种群鸣声结构的比较分析 |
| 6.2.8 环境、地理距离、鸣声表型和寄主与遗传分化的关系 |
| 6.3 结果 |
| 6.3.1 测序分析、SNP检测和过滤 |
| 6.3.2 单倍型网络、系统发育、主成分分析和种群结构 |
| 6.3.3 分歧时间、多样化的评估及祖先位点重建 |
| 6.3.4 种群历史动态 |
| 6.3.5 种群间的鸣声结构比较 |
| 6.3.6 当前、过去和未来的生态位模型 |
| 6.3.7 环境变量、鸣声表型、地理距离、寄主植物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 |
| 6.4 讨论 |
| 6.4.1 地理隔离促进种群分化 |
| 6.4.2 寄主植物差异对种群分化的影响 |
| 6.4.3 种群基因组结构和表型分化 |
| 6.4.4 遗传多样性比较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主要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
| 1.2.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
| 1.2.3 共生理论研究综述 |
| 1.2.4 文献研究评述 |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方法 |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 第2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
| 2.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 2.1.1 生态系统的内涵 |
| 2.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结构及特征 |
| 2.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内涵、结构与特征 |
| 2.2.1 共生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
| 2.2.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内涵 |
| 2.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结构 |
| 2.2.4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特征 |
| 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框架 |
| 2.3.1 基于系统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逻辑 |
| 2.3.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研究 |
| 3.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分析基础 |
| 3.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内涵 |
| 3.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研究的基本思路 |
| 3.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提取与辨识 |
| 3.2.1 研究方法 |
| 3.2.2 研究设计 |
| 3.2.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识别和提取过程分析 |
| 3.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驱动路径与效果 |
| 3.3.1 理论模型与相关假设 |
| 3.3.2 实证研究设计 |
| 3.3.3 数据预处理 |
| 3.3.4 多元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 3.3.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研究 |
| 4.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分析基础 |
| 4.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内涵 |
| 4.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构成 |
| 4.2 基于生态位的生态决策机制 |
| 4.2.1 生态位基本分析 |
| 4.2.2 基于生态位的进入退出机制 |
| 4.2.3 基于生态位的生态伙伴选择机制 |
| 4.3 基于互动共生的生态协调机制 |
| 4.3.1 沟通与信任机制 |
| 4.3.2 资源共享机制 |
| 4.3.3 利益分配机制 |
| 4.4 基于非生物环境匹配的适应性机制 |
| 4.4.1 适应性机制的内涵 |
| 4.4.2 非生物环境对创新主体的影响 |
| 4.4.3 创新主体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模型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研究 |
| 5.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内在规律 |
| 5.1.1 共生演化的生态学分析 |
| 5.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基本规律 |
| 5.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阶段分析 |
| 5.2.1 基于生态熵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方向分析 |
| 5.2.2 基于生命周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阶段分析 |
| 5.2.3 基于共生关系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阶段分析 |
| 5.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研究 |
| 5.3.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的基本假设 |
| 5.3.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构建 |
| 5.3.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 |
| 5.4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式识别与进程预测 |
| 5.4.1 基于演化轨迹的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式识别 |
| 5.4.2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预测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研究 |
| 6.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理论解析 |
| 6.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内涵 |
| 6.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文献基础 |
| 6.1.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的基本思路 |
| 6.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模型构建 |
| 6.2.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静态测度模型 |
| 6.2.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动态演变效度模型 |
| 6.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获取 |
| 6.3.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指标体系确立 |
| 6.3.2 测度数据获取 |
| 6.4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及分析 |
| 6.4.1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要素发展态势分析 |
| 6.4.2 静态视角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及分析 |
| 6.4.3 动态视角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演变趋势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研究 |
| 7.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内涵 |
| 7.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能量分析 |
| 7.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界定 |
| 7.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来源:共生租金视角 |
| 7.2.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租金界定 |
| 7.2.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租金基本构成 |
| 7.2.3 共生租金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来源解析 |
| 7.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表现层次 |
| 7.3.1 创新资源配置优化 |
| 7.3.2 创新协作质量提高 |
| 7.3.3 区域创新绩效提升 |
| 7.4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实证研究 |
| 7.4.1 实证研究基本思路 |
| 7.4.2 实证研究设计 |
| 7.4.3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回归分析 |
| 7.5 本章小结 |
| 第8章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实现策略研究 |
| 8.1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实现策略的基本思路 |
| 8.2 基于宏观视角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政策建议 |
| 8.2.1 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 |
| 8.2.2 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 |
| 8.2.3 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 |
| 8.3 基于微观视角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对策措施 |
| 8.3.1 以引导共生要素强势集聚激发科技创新磁场效应 |
| 8.3.2 以推进共生要素协调发展规避创新生态短板效应 |
| 8.3.3 以增强创新生态空间联动缩小科技创新空间差距 |
| 8.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方法 |
| 1.3.2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方法 |
| 1.3.3 生态网络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
| 1.3.4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法 |
| 1.4 研究体系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基础理论与技术思路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 2.1.1 生态文明 |
| 2.1.2 国土空间开发 |
| 2.1.3 城镇开发建设适宜性 |
| 2.1.4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区位理论 |
| 2.2.3 复杂系统理论 |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 2.3 国土空间分类及其衔接体系构建 |
| 2.4 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内涵 |
| 2.5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方法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
| 2.5.1 方法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 2.5.2 方法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
| 第三章 基于SD-MOEA模型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
| 3.1 基于强度分析框架的国土空间开发演变模式识别 |
| 3.1.1 国土空间转移矩阵 |
| 3.1.2 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稳定性和系统性模式识别 |
| 3.2 基于SD模型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分析 |
| 3.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 3.2.2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的SD模型构建 |
| 3.2.3 基于SD模型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探索性分析 |
| 3.3 基于SD-MOEA耦合模型的国土空间数量结构决策优化 |
| 3.3.1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决策优化模型总体框架 |
| 3.3.2 SD-MOEA优化模型决策因子设定 |
| 3.3.3 SD-MOEA优化模型目标函数设定 |
| 3.3.4 SD-MOEA优化模型约束条件设定 |
| 3.3.5 自适应超多目标进化优化算法(MOEA) |
| 3.3.6 决策因子鲁棒性分析及数量结构优化决策情景构建 |
| 第四章 国土空间开发底线划定方法研究 |
| 4.1 基于GIA理念的生态网络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 4.1.1 GIA模型概述 |
| 4.1.2 基于“宽松”策略的陆生生态网络空间构建 |
| 4.1.3 基于遥感方法的水生生态网络空间构建 |
| 4.1.4 GI要素生态重要性评估 |
| 4.1.5 生态网络空间布局优化 |
| 4.2 兼顾质量和空间集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研究 |
| 4.2.1 基于LESA体系的耕地综合质量评价 |
| 4.2.2 基于AMOEBA空间聚类算法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
| 第五章 基于Patch-CA模型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方法研究 |
| 5.1 元胞自动机概述 |
| 5.1.1 CA模型基本原理 |
| 5.1.2 Patch-CA模型概述 |
| 5.2 基于Patch-CA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模型构建 |
| 5.2.1 城镇建设空间数量规模设定模块 |
| 5.2.2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城镇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块 |
| 5.2.3 顾及空间开发过程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配置模块 |
| 5.2.4 基于GA算法的Patch-CA模型自校正模块 |
| 5.3 基于Patch-CA模型的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多情景模拟 |
| 5.3.1 模型校正阶段 |
| 5.3.2 模型有效性验证阶段 |
| 5.3.3 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情景模拟 |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 6.1 武汉市概况与数据来源 |
| 6.1.1 武汉市概况 |
|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6.2 武汉市国土空间开发现状及演变特征分析 |
| 6.2.1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 6.2.2 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 |
| 6.2.3 国土空间开发演变系统性模式识别 |
| 6.3 武汉市国土空间数量结构优化 |
| 6.3.1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的SD模型构建 |
| 6.3.2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仿真与分析 |
| 6.3.3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演变的探索性分析 |
| 6.3.4 国土空间数量结构决策优化及情景分析 |
| 6.4 武汉市国土空间开发底线划定 |
| 6.4.1 生态网络空间布局优化 |
| 6.4.2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
| 6.5 武汉市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 |
| 6.5.1 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模拟模型构建 |
| 6.5.2 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情景预测 |
| 6.6 武汉市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路径及政策建议 |
| 6.6.1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路径 |
| 6.6.2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政策建议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主要创新点 |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 一、研究问题 |
| 二、概念界定 |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特色 |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 后记 |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