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模糊哈斯图在林业建设项目选择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应用Fuzzy Hasse图对林业建设项目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芦倩[1](2021)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植被类型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是重要的水源形成区,有效保护和合理恢复森林植被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其水文效益。然而,盲目管理森林植被可能导致径流减少,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因此,合理调控森林植被和水资源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祁连山是该地区典型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开展其森林水文研究,有利于探索森林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关系,揭示植被类型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水源涵养植被类型模式,对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祁连山典型流域排露沟为研究区,在传统的定位和半定位观测方法基础上,对流域中森林、草地、灌丛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水文过程进行试验观测,以期发现水文过程规律及内在联系;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空间变异理论、高精度数字制图等方法研究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性以及流域离散化和参数化;进一步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从多点、多指标、多尺度出发,综合同步地研究排露沟流域水文过程及其机理。期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山区水文过程变化特征及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些新的认识,为提高水源涵养效能和科学管理流域水资源提供决策支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对排露沟流域进行植被分类,分类总体精度89.08%,总体Kappa系数0.834,分类结果符合流域植被分布现状。流域内青海云杉、草地、灌丛分别主要分布于海拔2600-3400m、2600-3000m、2600-3600m。流域内阴坡、半阴坡、阳坡和半阳坡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53.5%、20.7%、12.5%和13.3%。青海云杉是阴坡和半阴坡的优势树种,草地主要分布在阳坡和半阳坡,灌丛在四个坡向均有分布。(2)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显示:相同土壤水势下,青海云杉、草地、灌丛均在0-1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随土层加深到60cm,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三种植被的土壤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容重、有机碳含量差异显着,粘粒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土壤持水量在相同水势下由大到小依次为:青海云杉、灌丛、草地。(3)基于环境协同变量和C5.0分类决策树算法构建的土壤类型图,经验证后总体精度为89%,Kappa系数为0.83,分类效果良好。土壤容重和土壤质地空间分布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分类回归树算法和线性逐步回归算法构建,经实地验证点从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两个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均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制图结果。(4)通过2015-2017年流域气象和径流实测数据分析得到,流域的降水以小降水事件为主,占总降水的89%,大中降水事件占总降水的11%。在流域2700-3300m、3300-3500m高程带,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降雨量分别增加25.47 mm,减少10.48mm,降雨量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流域温度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趋势,气温递减率为8.375mm/km。(5)基于DEM数据对流域离散化,共划分出17个子流域,144个水文响应单元。采用2015-2017年的月、日流域实测径流数据对流域SWAT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影响径流变化敏感度较高的参数分别是SCS径流曲线数(CN2)、降雪温度(SFTMP)、最大融雪因子(SMFMX)、融雪基础温度(SMTMP)。最终模型验证的Ens值和R2均大于0.7,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拟合效果符合模型评价标准。模拟不同雨量下的径流变化发现:多雨期的径流量模拟结果较好;枯水期结果偏小;大降雨事件下模拟精度较差。SWAT模型适用于排露沟小流域。(6)SWAT模型模拟植被类型变化情景下的径流过程。流域径流量在植被类型为草地、灌丛及其他植被类型组合时增加,在青海云杉时减少。地表径流量在不同植被类型变化情景下,维持于0.09-0.18间,易产生地表径流的植被主要是草地,而非青海云杉和灌丛。相较对照,壤中流在植被类型为青海云杉或与其他植被类型组合时,数值下降。蒸散发量在植被类型为草地时最大。表明流域内植被组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蒸散发,平衡流域内水分收支,提升流域产水量;而单一的植被模式会减少流域产水量,降低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提出祁连山区五种最佳水源涵养植被类型组合:青海云杉、灌丛+草地、青海云杉+灌丛、灌丛、青海云杉+草地。

程亚楠[2](2020)在《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BIM技术的应用使建筑业由传统的施工模式向信息化转变,信息化将改变建筑业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盈利和信息不完整的现象,这不仅能给建筑行业带来技术变革,也能提高参建单位的利润空间。近年来,施工总承包企业应用BIM技术的项目在明显增加,但是大部分企业反应BIM效益衡量难、BIM效益不明显,这阻碍了企业应用BIM技术。因此,BIM技术在施工行业的应用效益评价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成DEMATEL-ISM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间接效益值公式评价BIM应用综合效益、量化间接效益指标的效益值。集成DEMATE-ISM法分析效益指标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程度,确定每个指标的属性、重要性和权重。其中财务、产品、组织、管理、战略的权重分别是0.086、0.352、0.155、0.163、0.244。此外,进一步分析效益指标间的关系,构建出由5个层级组成的BIM效益指标多级递阶有向结构图,从图中发现底层是投入最大、产出最少的层级,往上层级则逐渐相反,5个层级具有层层促进的作用,如果各层级间信息数据流动顺畅,将发挥出最佳的促进作用,收获最大的BIM技术应用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项目BIM技术应用效益的综合评价。间接效益值公式则量化间接效益指标代表的效益值。利用已经构建的BIM效益评价体系对东西湖文化中心项目BIM应用进行效益评价,得出该项目BIM应用综合评价是“良好”,总效益值328.18万元,间接效益值290.18万元,利润81.48万元。对该项目的BIM应用情况分析,得出S9、S12、S7、S8、S10的评分很低,S6、S5、S14、S1的评分很高。从多级递阶有向结构图看到,评分高的指标集中在第四、第三层级,而第二、第一层级的指标评分都不高,有的甚至很低。针对BIM应用不良之处,分别从BIM人才方面、信息交互方面、企业标准化管理方面给承包此项目的企业提出建议。本文为施工方评价BIM技术应用效益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为BIM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

梁晴雪[3](2020)在《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基础设施PPP项目通常属于多合作方共同参与的大型项目,投资金额大,特许经营期和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基于这些特点,在签订PPP合同时,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通常难以预测未来项目运营管理中发生的所有问题,当未能有效预见的风险事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生后,依据双方最初缔结的PPP合同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处理,这时就会产生针对风险如何进行二次或多次分配的再谈判问题。区别于项目合同签订时的一次风险分配,再谈判主要解决已分配的风险是否发生协议约定之外的变化或者是否出现未曾识别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再分配,即为PPP项目的二次风险分配。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PPP市场,但市场中项目的质量良莠不齐。在PPP项目签约率和开工率呈现双低的背景下,利用PPP变相融资的“伪PPP项目”为数不少,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变更风险难以避免,项目推进严重受阻。因此,亟需对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建立合理可行的公平分担机制,提高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建设和执行效率,促进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基础设施PPP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风险因素复杂多变的问题,建立了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对项目基于风险分担的项目再谈判流程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构建了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博弈模型,对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进行合理化分配,得出风险的最优分担比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上述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分析关键风险因素,得到风险因素对项目价值或净现值的影响程度,对导致项目产生变更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研究成果为决策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再谈判并降低其负面影响,提高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执行效率和实施效率。以此为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研究基础设施的PPP实施模式并建立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研究,梳理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基础设施PPP项目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理清PPP项目的合同管理模式,全面识别和分析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因素,对基于风险分担的再谈判管理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建立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初步风险分担机制。(2)建立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博弈模型。研究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风险分担问题的博弈性,确定基础设施PPP项目不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的主要类型,运用博弈的方法对包含不同参与方的再谈判类型分别计算项目风险分担最优比例。当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问题发生在两个参与方之间时,对两方进行不完全信息动态讨价还价博弈;当所涉及的参与方多于两方时,采用多人联盟博弈进行建模分析,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联盟博弈的目标,确定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最优分担比例。(3)评价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结果。通过再谈判的方式,以项目确定风险分担情况后的运营状态、效益影响、可持续性、伙伴关系为评价维度,通过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把问题本身按照层次进行分解,构成一个由下而上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构建PPP项目的现金流折现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价仿真模拟,得到风险因素对项目价值或净现值的影响程度,为决策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开发PPP项目再谈判管理和风险仿真分析平台软件,规范PPP项目再谈判的运作过程,为PPP合同设计和再谈判实践提供决策指导。(4)开展案例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选用两个不同类型的案例对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本文的全部研究工作提出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合理化分担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为规避社会资本方的投机行为更好的应对再谈判提出具体策略,为营造良好有序发展的PPP环境提供帮助。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建立了涵盖不同层级的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分析框架,深化了对PPP项目再谈判中风险分担过程的认识,为基础设施PPP项目发生再谈判事项时提供风险处置的理论依据。(2)针对我国PPP项目参与方复杂多变的特点,提出了针对再谈判中不同参与方的二人及多人风险分担博弈模型,为公私双方提供风险分担决策方法和风险点规避依据。(3)规范了现有的PPP项目再谈判运作过程,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再谈判全过程管理分析平台,为评价风险分担方案提供仿真决策手段,为PPP合同设计与再谈判实践提供指导。

王天宇[4](2020)在《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创新金融理念,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的目标是坚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但是,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金融过程中还存在内涵界定不统一,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实施效果不太理想,法律法规待完善等问题。因此,为了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绩效评价体系。论文以全国首家践行“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现状,发现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存在绩效评价体系不完整,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赤道原则落实不到位等不足,导致绩效评价结果有偏差,影响兴业银行管理决策。其次,根据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经验,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提高兴业银行管理绩效,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宗旨,构建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到兴业银行,该评价体系能够合理评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能够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实施状况。最后,为了确保兴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顺利实施,通过树立绿色金融理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培养绿色金融人才来夯实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内部保障。同时,必须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职能,完善考评机制以加强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外部保障措施。通过论文研究,不仅拓展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而且将绿色金融理念与绩效评价有机融合,能够指导兴业银行提高绩效评价的能力,有利于兴业银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提供有益参考,助推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管理效益。

魏新月[5](2020)在《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中国生育率下降这样的时代背景,社会各个方面对儿童的成长需求的关注度也在大幅增加,但现实问题是儿童使用者真实行为需求在社区公园设计中无法获得充足考虑,儿童群体迫切需要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针对如上问题,本文以使用状况评价理论方法为主要方法,对已建成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中的各年龄段儿童使用偏好以及儿童满意度进行相关研究,数据化展现其社区公园现有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本文运用使用状况评价理论方法制定了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方案,为总体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本文以深圳市福田区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这一全国首个建成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为案例验证,运用实地调研法与行为观察注记法等方法对其进行儿童群体使用偏好进行分析,同时以层次分析法为核心,并运用理论推演法、特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的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结合儿童使用者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得出深圳市福田区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儿童友好度定级为为E3级别,证明儿童群体对深圳市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的现状建设比较满意。在儿童权益优先性和便捷性方面满意度较高,在舒适性与安全性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最后,根据如上结果有针对性的在总体布局、细节维护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同时结合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和普通社区公园的对比,在城市政策、儿童参与、路径安全、社区公园尺度色彩和空间界面五个方面给予全国此类社区公园相对完善的针对性相关思考。

杨丹[6](2020)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雄安新区上游地质环境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等多要素协同发展理念,构建以流域为对象的“生命共同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石,也是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进行国土空间综合结构优化的重要依托。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的集聚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试验田,其发展意义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雄安新区自身的发展对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资源环境开发布局及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推动我国在人口产业聚集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另一方面,雄安新区地处海河流域的大清河子流域,流域内既有中游号称“华北之肺”的白洋淀,承载着9条河流的洪水调蓄功能,又有上游富含铁矿、建材矿等,长期发展造成的流域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风险之忧。考虑到雄安新区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上游国土空间功能用途,优化国土空间分区,开展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无疑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安全评价分析为前提,通过文献综述与研究区背景分析,提出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是制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进而,全文选择模糊证据权法,进行地质环境评价,同时兼顾研究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为该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基于土地利用、土壤、基础地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社会经济与人口等多源、多要素数据,以地球系统论为指导,引入证据权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影响研究区地质环境治理以及国土空间单元功能区划分的地质环境因子主要是坡度、地质构造、采矿活动等。2、引入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全域地质资源环境协同发展观,将研究区按照地质环境特点划分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四类区,明确了该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应注意的地质环境治理事项。其中,上游的地质环境较差的地区包括涞水、涞源、易县、唐县、曲阳县等地区,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潜在重点生态保护区,而地势平坦、地质环境稳定的文安县、霸州市、雄县、安新县、容城县等地区,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潜在重点开发利用区。3、结合研究区已有发展,提出该区应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体系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水源地治理、工矿地复垦等的地质环境治理建议,为该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决策依据与参考。

冯斌[7](2020)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管理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是保护生态安全的重点功能区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正在推动着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式的改变。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在变化的环境中优化管理,有效配置资源,提升自然保护区价值。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f Bilogical Diversity,CBD)第十次缔约国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发展适应性管理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解决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就气候变化对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以及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气候变化对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选取了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5种两栖动物,基于当前和2050年的19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对其在广西范围内适宜分布区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5种两栖动物2050年适宜分布区面积均较当前有大幅度增加,适宜分布区面积平均变化率为78.36%,适宜分布区平均海拔升高7.76m;模型计算贡献率平均值最大的3个环境变量依次为最暖季平均温(26%)、最暖月最高温(17.32%)和气温年范围(12.08%),温度变化较降水变化对5种两栖动物影响更显着;右江河谷地带是两栖动物迁移、扩散的重要区域,需要关注这些物种的保护,而且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考虑对策。基于问卷调查对广西原林业系统的48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结果表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均感受到了温度、降水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升高的事实;降水量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持久性最为显着;极端气候事件对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冰冻雨雪、洪涝和台风是损毁基础设施最主要的3种极端气候类型,受影响对象与极端气候类型直接相关;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计影响较大的极端气候事件类型包括冰冻雨雪、洪涝、干旱和台风,主要受影响的生产活动包括养殖、种植和捕捞;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需求差异显着,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基础设施需求强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注重适应技术提升。(2)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基于39个动植物物种和39类优先保护植被类型分布数据使用Marxan模型识别了桂东北、大瑶山-大桂山区、桂西北、九万山、桂西南、大明山和十万大山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9.01万km2,约为广西国土面积(23.76万km2)的37.9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以喀斯特,喀斯特向土山过渡地貌为主,气候变化影响下脆弱性较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自然保护区65处1.12万km2,仅占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的12.43%,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空缺,难以满足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需要。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野生动植物的适宜生境将发生变化并突破现有自然保护区边界的范畴,仅依靠现有自然保护区在将来难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群、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方法。(3)广西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基于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WCPA)评估框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ool of Mitigation and Adaption on Climate Change,MEATMACC),并使用该工具和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METT)对5个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al Facility,GEF)项目和作为参照的7个典型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76.4分)明显高于非项目自然保护区得分(49.7分),实施GEF项目自然保护区与未实施GEF项目的自然保护区6年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03),初始时间管理有效性非6年后管理有效性决定性因素(F=56.585,P=0);METT中规划(P=0.003)和过程(P=0)两个要素首末两个时间点得分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资金充足且管理科学的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可以在短期(≤6年)内显着提升,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可优先开展规划和过程两个要素的管理活动;自然保护区MEATMACC平均分(63分)明显高于METT(52.8分),国家级与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ETT得分无显着差异(t=2.202,df=10,P=0.052),但国家级与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EATMACC得分差异极显着(t=4.747,df=10,P=0.001),说明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较常规管理有效性低,常规管理有效性较高的自然保护区在减缓和适应气候管理方面也可能存在短板。两评估工具得分率呈线性相关且差异不显着(r=0.668,P=0.018);两评估工具背景(P=0)、规划(P=0)与影响(P=0)3要素得分率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自然保护区常规管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相似性高,但加强背景、规划和影响3个要素的管理活动有助于自然保护区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

高维[8](2020)在《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客运能力及其提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客流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探讨多模式公交网络与客运能力协同关系,提出客运能力提升方法。论文统计分析常规公交、BRT、地铁网络结构特征,讨论多模式公交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三种网络协同形式与客运能力的关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客流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残差分析提出“双因子运能协同模型”推算多模式公交网客运能力。通过计算机编程和软件二次开发,提出基于“Voronoi引力均衡模型”的客运能力提升方法并制定提升措施。用客运能力评估提升效果,并以杭州为例进行方法应用。研究发现,多模式公交网络拓扑存在大量环型结构,主要由网络协同形成。常规公交协同BRT、地铁的多模式公交网络客运能力高于常规公交协同BRT、常规公交协同地铁网络。协同网络节点规模增加,平均节点强度服从高斯分布。节点规模与节点强度比值小于1,网络客运能力上升。节点规模与节点强度比值大于1,客运能力下降。网络协同的衔接点受城市等级与枢纽规模影响,应设置在大客流交通站点附近。多模式公交网络节点强度统计特征与流量分布具有相关关系,遵循齐夫定律,拟合优度0.98。“双因子运能协同模型”推算的客运能力可以真实反映交通站点与网络的运行状态。节点饱和度Φi<0.2或Φi>0.8应进行站点改造。“Voronoi引力均衡模型”分配结果可以指导客运能力提升且效果显着,提升方法在杭州应用成功。综合提升效果、成本与效率,本文提出的客运能力提升方法可以指导既有多模式公交线网改造。

汪骏[9](2020)在《基于图论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星载遥感是一种利用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或辐射特性间接获取地表空间资源信息的非接触、远距离探测技术,其具有多波段、多时相、大幅宽、短周期等明显优势。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微波遥感成像系统,可在任意天气和光照条件下,全天时、全天候的进行遥感成像处理,因此SAR图像成为了遥感图像解译研究的重要数据之一。SAR图像变化检测是遥感图像解译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其旨在准确、快速的获取同一地理区域不同时刻SAR图像之间的变化信息,在民事和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星载SAR图像为研究对象,针对图像中固有的相干斑噪声问题,以图论方法为基础,从变化信息度量模式的改良以及差异图分析算法的性能提升等方面出发,对变化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论文的核心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针对SAR图像特殊成像机理导致的相干斑噪声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双边加权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在两时刻SAR图像上建立相同拓扑结构的双边加权图,将差异图生成问题转化为局部图结构的比较问题,从而改善了变化度量的模式,提高了差异图中变化区域和非变化区域之间的可分性。而后利用具有广义邻域的非规则马尔科夫分割模型对生成的差异图进行分析,获取变化检测二值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抗噪性能良好,具有准确的变化检测精度,可适用于受相干斑噪声干扰的SAR图像变化检测任务。(2)针对变化检测过程中时空信息难以利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立体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该算法将二维图模型推广到了三维空间中,为两时刻SAR图像上相邻关键点建立了全连接,实现了时间、空间和时空跨度上邻域信息的有效提取,进而提升了算法对变化信息的检测能力。其可在抑制噪声的同时生成了可分性高的差异图。实测SAR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噪声抑制效果和较高的变化检测精度。(3)针对传统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差异图生成中的信息损失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立体图割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在两时刻SAR图像间构建立体图模型,实现了时空邻域信息的获取,依据该邻域信息可将传统的差异图生成和差异图分析过程转化为单一能量函数的最小化问题,并利用图割算法对该能量函数进行求解,从而避免了差异图生成过程中的信息丢失,有效提高了对变化区域的检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变化检测精度且变化区域边界定位准确。(4)针对变化检测过程中高阶邻域信息未充分利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超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该算法以两时刻SAR图像上的像素点为顶点,以邻域内相似的像素点集构建超边,建立双时相超图模型。而后,通过检测顶点及对应超边的整体变化情况,将传统的差异图生成过程转化为超图匹配问题,有效改善了变化信息的度量模式。随后,利用基于高阶邻域关系的超图谱聚类算法对生成的差异图进行分析,获取图中的变化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获得了更好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从而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

耿志伟[10](2020)在《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实验研究与火险评估》文中指出木材加工产业园区是林业产业集群集聚的重要载体,集木材存储、加工、干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多家企业于一体,其产业链式的拓展大力推动了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但园区内企业、木材资源、设备、人员等的高集聚性也增加了园区的火灾风险。尤其木材属于易燃物,一旦某企业发生火灾,极易在整个园区内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重大损失。但目前对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以木材加工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火灾实验研究和火险等级评估两方面开展研究,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厂房火灾实验模型进行火烧实验,并运用FDS进行火灾数值模拟,分析火灾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考虑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影响因素的交互影响关系,构建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指标体系,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评估模型,以降低火灾发生率。在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模型两种比例分别进行火烧实验。一种按照1:37.5的比例制作尺寸为4mX 1.6m×0.4m的厂房模型,在一个高框架大房屋内模拟无风室外环境进行燃烧实验,获得模型厂房在窗户开启和封死两种工况下,火灾过程中厂房内部火场温度场、对临近厂房的辐射温度场和质量损失率。另一种按照1:75制作尺寸2m×0.8m×0.2m的厂房模型,对其进行全尺寸室内燃烧实验,得到两种工况下的烟气成分分析和热释放速率的发展规律。在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的数值模拟过程中,模拟了4m×1.6m×0.4m尺寸模型的火灾,以温度的实验测量值与数值模拟值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可行性,分析不同工况下火灾的烟气填充过程及热释放速率的变化规律,为今后实现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大型火灾模拟提供依据。在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因素的研究中,基于系统论、事故致因理论等理论,通过咨询专家并结合生产实际,建立涵盖人、机、物、环、管5个方面,包含人员基本素质、消防安全意识、人员工作能力、设备作业负荷、设备检查与维护、木材及产品储存情况、加工剩余物情况、基础设施耐火性、自然因素火灾风险、消防规划与配置、园区规模、园区消防安全氛围、消防设施管理、火灾应急管理、消防安全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共16个因素的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因素指标体系。进而从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因素间的交互耦合角度出发,一方面运用集成DEMATEL/ISM方法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影响因素的交互影响关系模型,判断因素的指标属性、重要程度,构建了 5级3阶的火险因素多级解释结构模型,为正确掌控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防火管理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则通过运用采用模糊交叉影响分析法(Fuzzy-CIA),预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变化趋势,为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火灾的安全管理及消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在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火险等级评估研究中,在已建立的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因素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物元可拓法,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火险评估模型,运用SOBOL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指出了模型中的敏感因素。在模型应用中,引入雷达图,在实现对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等级的评价的基础上,直观显示园区单指标的火灾危险性,为园区的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见。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火灾实验研究和火险评估提供有益参考,从多方面为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的火灾安全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在此次研究基础之上扩展园区的实验对象,分析耦合作用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是火灾蔓延规律。

二、应用Fuzzy Hasse图对林业建设项目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Fuzzy Hasse图对林业建设项目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植被类型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进展
        1.3.2 森林植被对径流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1.3.3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祁连山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1.6 水文特征
    2.2 排露沟流域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观测样地布设
        2.3.2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排露沟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ZY-3数据分类
        3.1.1 数据预处理
        3.1.2 研究过程
    3.2 分类实现及精度评价
    3.3 排露沟流域植被分布特征
        3.3.1 植被随高程分布分析
        3.3.2 植被随坡向分布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排露沟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性研究
    4.1 排露沟流域土壤野外采样
        4.1.1 土壤采样合理性分析
        4.1.2 土壤物理性质测量内容及测量方法
    4.2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差异性研究
        4.2.1 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4.2.2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4.3 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及分布特征研究
        4.3.1 研究区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4.3.2 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4.3.3 研究区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
    4.4 排露沟流域高精度数字土壤制图
        4.4.1 数据源介绍
        4.4.2 环境因子构建
        4.4.3 环境因子的筛选
        4.4.4 空间数据挖掘
        4.4.5 精度评价
    4.5 土壤物理性质空间预测模型
        4.5.1 土壤容重模拟结果分析
        4.5.2 土壤质地模拟结果分析
        4.5.3 模拟结果评价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排露沟流域径流过程模拟研究
    5.1 流域空间离散化与参数化
        5.1.1 流域水系提取
        5.1.2 流域离散化
        5.1.3 流域空间参数化
    5.2 SWAT模型简介
        5.2.1 SWAT模型概述
        5.2.2 SWAT模型原理
        5.2.3 SWAT模型模拟方法
        5.2.4 SWAT模型输入数据
        5.2.5 SWAT模型校准与验证
    5.3 基于SWAT模型的排露沟流域径流过程模拟
        5.3.1 流域气象特征
        5.3.2 流域径流特征
        5.3.3 流域径流过程模拟
        5.3.4 不同雨量情况下的径流模拟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排露沟流域植被类型变化情景下对径流过程影响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流域尺度植被组合模式的水文效应
    6.3 不同植被组合情景下流域径流变化
    6.4 不同植被类型组合下流域水量平衡指标的变化
    6.5 排露沟流域最佳水源涵养效能植被类型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性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中的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BIM应用及研究现状
        1.3.1 国外BIM应用及研究现状
        1.3.2 国内BIM应用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2 BIM概念及效益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2.1 BIM概述
        2.1.1 BIM定义
        2.1.2 BIM技术特点
        2.1.3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
    2.2 BIM效益评价的内容与常用评价方法的分析
        2.2.1 建设项目BIM效益评价的内容
        2.2.2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方法的选择
    2.3 本章小结
3 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BIM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
        3.1.1 BIM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BIM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基于案例的BIM技术应用效益统计分析
    3.3 基于文献的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3.3.1 BIM效益评价文献统计分析
        3.3.2 BIM效益评价指标统计及优化
    3.4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研究
    4.1 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流程
    4.2 基于集成DEMATEL-ISM方法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集成DEMATEL-ISM方法的计算步骤及流程图
        4.2.2 集成DEMATEL-ISM法的模型建立
        4.2.3 BIM技术应用效益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BIM效益的综合评价
    4.4 BIM技术应用效益的估算
    4.5 本章小结
5 施工方BIM技术效益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
        5.2.1 项目的软硬件配置和模型建立
        5.2.2 BIM技术的应用
    5.3 施工方BIM效益评价及估算
        5.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效益评价
        5.3.2 BIM技术应用效益的估算
    5.4 针对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情况的分析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BIM 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的问卷调查
致谢

(3)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
        1.2.2 PPP项目风险管理
        1.2.3 风险分担与评价方法
        1.2.4 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
        1.2.5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设施项目的PPP实施模式
    2.1 基础设施项目
        2.1.1 基础设施项目的界定与特点
        2.1.2 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
    2.2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2.2.1 PPP模式的界定与特点
        2.2.2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2.2.3 PPP模式面临的挑战
    2.3 基础设施的PPP发展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及其分担机制
    3.1 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3.1.1 显性风险
        3.1.2 隐性风险
    3.2 PPP项目风险分担方式
        3.2.1 风险分担原则
        3.2.2 风险分担形式
    3.3 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
        3.3.1 PPP项目合同管理
        3.3.2 再谈判的产生原因
        3.3.3 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现状
    3.4 PPP项目再谈判流程
        3.4.1 发起和准备阶段
        3.4.2 谈判阶段
        3.4.3 谈判结果确认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博弈模型
    4.1 再谈判中风险分担的博弈性
        4.1.1 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4.1.2 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4.1.3 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4.2 二人讨价还价博弈风险分担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模型建立
        4.2.3 模型求解
    4.3 多人联盟博弈风险分担模型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建立
        4.3.3 模型调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评价
    5.1 再谈判中风险分担的评价维度
        5.1.1 运营状态
        5.1.2 效益影响
        5.1.3 可持续性
        5.1.4 伙伴关系
    5.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风险分担评价
        5.2.1 建立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造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5.2.3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2.4 进行排序
    5.3 PPP项目风险分担评价仿真分析
        5.3.1 DCF模型
        5.3.2 风险分担评价的DCF模型构建
        5.3.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仿真分析
    5.4 再谈判管理分析平台设计
        5.4.1 系统规划设计
        5.4.2 功能与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典型案例研究
    6.2 长潭高速公路 PPP 项目案例分析
        6.2.1 项目概况
        6.2.2 项目风险分担框架
        6.2.3 建模及仿真分析
    6.3 郑州轨道交通PPP项目案例分析
        6.3.1 项目概况
        6.3.2 项目风险分担框架
        6.3.3 建模及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7.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对策建议
    7.2 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应对策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本文的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4)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概念
        2.1.2 绿色金融界定
    2.2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2.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2.3 绿色金融的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3 赤道原则理论
3 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现状
    3.1 兴业银行概况
        3.1.1 基本情况介绍
        3.1.2 总体发展战略
        3.1.3 经营管理状况
    3.2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实施情况
        3.2.1 绿色金融产品
        3.2.2 绿色金融服务
        3.2.3 绿色金融运营
    3.3 绿色金融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3.3.1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整
        3.3.2 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
        3.3.3 赤道原则落实不到位
4 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概况
        4.1.1 评价体系介绍
        4.1.2 评价体系特点
    4.2 体系构建原则
        4.2.1 全面性原则
        4.2.2 重要性原则
        4.2.3 客观性原则
    4.3 评价方法选择
        4.3.1 经济增加值法
        4.3.2 平衡计分卡法
        4.3.3 层次分析法
    4.4 评价指标选取
        4.4.1 财务维度
        4.4.2 客户维度
        4.4.3 内部流程维度
        4.4.4 学习与成长维度
    4.5 指标权重确定
        4.5.1 层次分析法应用
        4.5.2 层次结构模式
        4.5.3 指标判断矩阵
        4.5.4 设计平衡计分卡
5 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应用
    5.1 评价实施流程
        5.1.1 明确指标性质
        5.1.2 确定指标数值
        5.1.3 判定评价等级
        5.1.4 计算评价结果
    5.2 评价结果分析
        5.2.1 财务维度分析
        5.2.2 客户维度分析
        5.2.3 内部流程维度分析
        5.2.4 学习与成长维度分析
6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的保障措施
    6.1 内部保障措施
        6.1.1 树立绿色金融理念
        6.1.2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6.1.3 拓展绿色金融范围
        6.1.4 培养绿色金融人才
    6.2 外部保障措施
        6.2.1 健全法律法规
        6.2.2 强化监管职能
        6.2.3 完善考评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兴业银行REVA计算分析过程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儿童友好型城市
        1.3.2 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儿童需求相关理论
        2.1.1 儿童
        2.1.2 儿童心理学
    2.2 儿童友好型城市基本概念和内涵解析
        2.2.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
        2.2.2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解析
        2.2.3 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和社区公园内在关联
    2.3 儿童友好型公园基本概念和规划设计原则
        2.3.1 儿童友好型公园基本概念
        2.3.2 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前期基础
        2.3.3 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2.4 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相关理论
        2.4.1 社区公园概念界定
        2.4.2 使用状况评价概念界定
        2.4.3 使用状况评价的方法和目的
        2.4.4 使用状况评价的研究意义
        2.4.5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引入使用状况评价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POE研究方案
    3.1 评价总体思路
    3.2 评价前期规划
        3.2.1 评价目标
        3.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3.2.3 评价主体的确定
        3.2.4 评价模式的确定
        3.2.5 调研人员及时间的确定
        3.2.6 评价因素集的构建
        3.2.7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调研数据收集与整理
        3.3.1 调研数据收集方法
        3.3.2 调研数据记录方式与格式
        3.3.3 数据分类
        3.3.4 数据录入整理
        3.3.5 评价问卷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客观使用状况分析
        3.4.2 主观数据分析
    3.5 基于儿童使用者需求的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POE调查研究
    4.1 研究区域
        4.1.1 红荔社区怡水园区位分析
        4.1.2 红荔社区怡水园建设历程
    4.2 研究数据
    4.3 具体调研情况
        4.3.1 具体调研对象
        4.3.2 具体调研内容
        4.3.3 具体调研人员
        4.3.4 具体调研时间
        4.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结果
    4.4 红荔社区怡水园内部环境特征
        4.4.1 社区公园内部整体结构
        4.4.2 社区公园内部基础设施
        4.4.3 社区公园内部景观绿化
    4.5 社区公园总体使用情况
        4.5.1 社区公园瞬时到访量
        4.5.2 社区公园使用强度
        4.5.3 社区公园儿童使用人群分布特征
    4.6 社区公园使用群体及其基本使用特征分析
        4.6.1 使用群体特征分析
        4.6.2 基本使用特征分析
    4.7 社区公园使用方式评价分析
        4.7.1 使用者行为特征分析
        4.7.2 社区公园访谈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满意度评价分析
    5.1 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构建满意度评价体系
        5.1.2 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求取
        5.1.3 满意度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和结果排序
        5.1.4 各要素权重结果分析
    5.2 满意度综合评价与分析
        5.2.1 公园满意度定级评价分析
        5.2.2 满意度初步分析
        5.2.3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2.4 满意度综合评价分析
        5.2.5 满意度分层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综合评价结果及提升建议
    6.1 深圳市红荔社区怡水园综合评价结果
        6.1.1 红荔社区怡水园优缺点整体总结
        6.1.2 红荔社区怡水园优缺点详细分析
    6.2 深圳市红荔社区怡水园针对性策略
        6.2.1 总体布局策略
        6.2.2 细节维护策略
        6.2.3 可持续发展策略
    6.3 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与普通社区公园的对比
        6.3.1 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共同点
        6.3.2 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较普通公园的优点
    6.4 对全国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相关思考
        6.4.1 结合城市发展出台儿童友好型相应政策
        6.4.2 儿童游戏化参与社区公园建设过程
        6.4.3 构建紧密的儿童活动路线增强社区公园的安全性
        6.4.4 刻画适合儿童需求的公园空间尺度及色彩
        6.4.5 营造适合各年龄儿童活动需求的空间布局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雄安新区上游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现状
        1.1.2 地质环境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1.1.3 雄安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与水资源
        2.1.5 土壤与植被
        2.1.6 地质矿产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发展问题机遇与挑战
第3章 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3.1 评价模型
    3.2 评价指标
    3.3 基础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第4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评价
    4.1 地质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4.1.1 高程
        4.1.2 地形坡度
        4.1.3 地层岩性
        4.1.4 地质构造
        4.1.5 河流水系
        4.1.6 土壤类型
        4.1.7 植被覆盖
        4.1.8 矿业活动
    4.2 地质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4.2.1 高程分布
        4.2.2 地形坡度
        4.2.3 地层岩性
        4.2.4 地质构造
        4.2.5 河流水系
        4.2.6 土壤类型
        4.2.7 矿业活动
    4.3 后验概率计算
    4.4 分区结果分析
第5章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5.1 不同功能分区国土空间基本特点
    5.2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开发利用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管理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1.4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
    1.5 广西基本情况
        1.5.1 地形地貌
        1.5.2 气候概况
        1.5.3 气候变化事实
        1.5.4 水文
        1.5.5 生物多样性
        1.5.6 自然保护区
        1.5.7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1.9 创新点
2 气候变化对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2.1 数据与方法
        2.1.1 气候变化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2.1.2 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气候变化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2.2.2 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3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
    3.1 数据与方法
        3.1.1 基础数据
        3.1.2 优先保护植被类型
        3.1.3 焦点物种选择及其潜在分布
        3.1.4 优先区域评价
        3.1.5 不可替代性指数计算
        3.1.6 优先区边界核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3.2.2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概况
    3.3 结论与讨论
4 广西自然保护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评估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工具
        4.1.3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
        4.2.2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管理有效性评估工具
    4.3 结论与讨论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客运能力及其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多模式公交网络结构特征
    2.1 多模式公交网络概述
        2.1.1 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
        2.1.2 多模式公交网络构建
    2.2 多模式公交网络节点统计规律
        2.2.1 网络节点的基本特征
        2.2.2 多模式公交网络节点连通度
    2.3 多模式交通网络拓扑结构
        2.3.1 网络边权分析
        2.3.2 网络拓扑特征
    2.4 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关系
        2.4.1 常规公交协同BRT
        2.4.2 常规公交协同地铁
        2.4.3 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
    2.5 本章小结
3 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客运能力分析
    3.1 客运能力概述
        3.1.1 客运能力的定义
        3.1.2 客运能力分类
        3.1.3 网络客运能力表征指标
        3.1.4 客运能力计算方法适用性讨论
    3.2 多模式公交网络客流特征分析
        3.2.1 客流分布特征
        3.2.2 运量关系特征
    3.3 网络结构与客流量协同关系
        3.3.1 节点协同度
        3.3.2 协同特征值
    3.4 多模式公交网络客运能力推算
        3.4.1 小样本协同特征值推算
        3.4.2 节点客运能力计算
        3.4.3 双因子运能协同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多模式公交网络客运能力提升方法
    4.1 节点运能匹配度判定
        4.1.1 运能匹配概述
        4.1.2 运能匹配度计算方法
    4.2 引力强度分析
        4.2.1 节点饱和度
        4.2.2 客流吸引力计算
    4.3 客运能力提升
        4.3.1 Voronoi引力均衡模型
        4.3.2 提升方法
        4.3.3 提升措施
    4.4 客运能力提升效果评价
        4.4.1 评价方法
        4.4.2 提升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多模式公交网络客运能力提升案例应用
    5.1 案例概述
    5.2 数据处理方法
        5.2.1 交通数据特性
        5.2.2 数据采集原则
        5.2.3 数据处理
    5.3 客运能力分析
        5.3.1 网络结构
        5.3.2 网络建模
        5.3.3 客运能力计算
    5.4 客运能力提升
        5.4.1 运能匹配度计算
        5.4.2 节点饱和度计算
        5.4.3 引力均衡分配
        5.4.4 提升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基于图论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SAR成像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1.2.1 SAR成像基本原理
        1.2.2 SAR图像的基本特性
    1.3 SAR图像变化检测主要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分类
        1.4.2 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1.5 图论概述及其优势分析
        1.5.1 图论基础概述
        1.5.2 基于图论变化检测的优势分析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双边加权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2.1 引言
    2.2 基于双边加权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2.2.1 局部最大值关键点提取
        2.2.2 双边加权图的构建
        2.2.3 基于双边加权图的差异图生成
        2.2.4 基于I-MRF的差异图分析
    2.3 实验与分析
        2.3.1 实验设置
        2.3.2 基于双边加权图的差异图性能实验与分析
        2.3.3 基于双边加权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实验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立体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立体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3.2.1 关键点提取
        3.2.2 立体图构建
        3.2.3 基于立体图的差异图生成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设置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立体图割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图割算法简述
        4.2.1 图的构建
        4.2.2 图割能量函数构建
        4.2.3 图割优化方法
    4.3 基于立体图割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4.3.1 关键点联合提取与立体图构建
        4.3.2 立体图割算法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超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5.1 引言
    5.2 超图简述
    5.3 谱聚类算法简述
    5.4 基于超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
        5.4.1 基于耦合邻域点集的超图构建
        5.4.2 基于超图匹配的差异图生成
        5.4.3 基于超图谱聚类的差异图分析
    5.5 实验与分析
        5.5.1 实验设置
        5.5.2 基于超图匹配的差异图性能实验与分析
        5.5.3 基于超图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实验研究与火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木材加工厂房火灾发展
        1.3.2 火灾研究的主要特征参数
        1.3.3 火灾实验与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3.4 火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5 火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实验研究
    2.1 实验燃烧模型设计
    2.2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厂房室外燃烧实验
        2.2.1 实验测点与实验装置
        2.2.2 实验方案与步骤
        2.2.3 实验结果分析
        2.2.4 热释放速率
    2.3 木材加工园区厂房全尺寸燃烧实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方案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木材产业园区火灾的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方法
        3.1.1 FDS基本介绍
        3.1.2 求解策略
    3.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2.1 计算区域设置
        3.2.2 燃料热物性设置
        3.2.3 网格设置
        3.2.4 算例设置
    3.3 FDS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测点温度
        3.3.2 测点温度对比
        3.3.3 外部温度变化分析
        3.3.4 烟气层高度分析
        3.3.5 热释放速率
    3.4 本章小结
4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基于集成DEMATEL/ISM的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因素研究
        4.2.1 火险因素重要性分析
        4.2.2 火险因素层次递阶模型建立
    4.3 基于Fuzzy-CIA的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4.3.1 数据处理方法
        4.3.2 模糊交叉影响关系模型建立
        4.3.3 模型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险评估
    5.1 改进物元可拓法的基本原理
        5.1.1 确定评价体系经典域与节域
        5.1.2 获取待评估物元
        5.1.3 数据的去量纲化处理
        5.1.4 计算关联函数
        5.1.5 计算指标综合权重
        5.1.6 计算综合关联度
        5.1.7 评定待评价物元的等级
    5.2 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物元模型构建
    5.3 敏感性分析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应用Fuzzy Hasse图对林业建设项目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植被类型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D]. 芦倩.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施工方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研究[D]. 程亚楠.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础设施PPP项目再谈判中的风险分担与评价研究[D]. 梁晴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4]绿色金融背景下兴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D]. 王天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D]. 魏新月.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雄安新区上游地质环境评价[D]. 杨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7]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管理有效性研究[D]. 冯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客运能力及其提升方法研究[D]. 高维.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图论的SAR图像变化检测算法研究[D]. 汪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10]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火灾实验研究与火险评估[D]. 耿志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绩效评价指标论文 绿色金融论文 林业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上一篇:中国电教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
下一篇:加强图书馆思想教育功能适应高校素质教育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