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生态水文及相关概念分析(英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生态水文学及有关概念浅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寒,王琳[1](2021)在《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水文学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间的关系是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举措。植被对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有着密切联系。流域内的植被不仅提供减少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改善水质等生态服务,还通过截留、蒸散、下渗等作用维持流域内水资源与土壤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流域内土地、气候和水文资源等条件也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分布及演替;本研究基于生态水文学理论,从植被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作用和水文响应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植被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生态水文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解决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失衡问题是今后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陈左司南[2](2020)在《不同密度/林龄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冠层蒸腾和夜间液流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系统冠层蒸腾是陆地生态系统蒸散耗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夜间液流是林木水通量中不可忽视的组分。森林经营(如间伐及造林)不仅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还会影响碳收支及其对环境胁迫(如土壤干旱)的适应和抵抗。然而,森林间伐改变的林分密度如何在长时间尺度上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冠层蒸腾,造林后不同林龄的人工林夜间液流特征及其生物物理控制机制如何,尚不清楚;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频发且加剧的土壤干旱对上述机制有何影响也有待探究。本文以我国华北半干旱土石山区广泛使用的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为研究对象,选取间伐30年后不同林分密度的人工林及不同林龄的人工林,采用热扩散技术连续测定生长季树干液流,并同步连续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小气候等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间伐造成的林分密度差异不改变林木边材向心材的转换模式,稀疏林分更高的单株胸径、边材面积及二者的年均生长速率,使其林分基径及边材面积在间伐30年后反超密林,这与间伐后短期内密林拥有更高的林分基径及边材面积不同;(2)间伐30年后稀疏林分冠层蒸腾对气象环境及土壤干旱的响应仍较密林更敏感,间伐/稀疏林分更敏感的环境控制在长时间尺度仍然存在;林分密度的差异不改变油松及元宝枫林冠层蒸腾的耗水策略;(3)间伐30年后稀疏油松和元宝枫林分冠层蒸腾更高,这与间伐后短期内林分冠层蒸腾与林分密度所呈的正相关相反;林分密度对冠层蒸腾的效应在干旱年更明显;(4)夜间液流在植被功能型不同的油松及元宝枫间无显着差异,中龄林显着更大的林木胸径导致了其夜间液流显着高于幼龄林;胸径可跨林龄及树种解释夜间液流86%的变异;不同树种(油松及元宝枫)及林龄(中龄及幼龄)的夜间液流占比(12.2-15.0%)存在趋同性;(5)在受土壤水分影响的同时,饱和水汽压差显着影响幼龄林的夜间液流;风速通过直接及间接效应,对夜间液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半干旱地区,升高及降低的土壤含水量可分别通过提高用于树体水容补充及避免水力失效的夜间补水,来增大夜间液流;(6)同步变化的环境因子(饱和水汽压差、风速及土壤含水量)对夜间液流的总控制效应有限(<55%)。本研究首次发现林分密度并非是在长时间尺度上估算间伐森林冠层蒸腾的合理指标;构建了可用于改进可持续森林经营策略的间伐林分冠层蒸腾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基于首次揭示的夜间液流环境同步控制机制,构建了有助于改进大尺度陆面及植被模型的夜间液流拆分概念模型。

吴燕锋[3](2020)在《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文中提出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在维护流域水量平衡、减轻洪旱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从流域尺度上定量评估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是当前国际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嫩江流域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几十年,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嫩江流域湿地大面积减少和生态水文功能严重退化,极大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及水量平衡,增加了洪旱灾害的强度和风险,危及流域水安全与生态安全。本文基于嫩江流域湿地类型的划分及水文特性刻画,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通过对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定量评估了现状条件下及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并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的构建基于嫩江流域模型数据库和PHYSITEL-HYDROTEL平台,在完成流域湿地类型划分(孤立湿地和河滨湿地)及生态水文参数刻画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嫩江流域水文模型,评价了模型模拟效率与适用性,研究发现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能较好提高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精度,其模拟结果总体更接近于观测的径流数据,且流量强度、流量事件发生时间和频率及特定水文状况的持续时间总体上更接近于观测的径流数据。(2)现状条件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定量评估利用构建的耦合湿地模块的嫩江流域水文模型,基于有/无湿地情景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定量评估了流域湿地水文功能。研究发现嫩江流域湿地具有显着的径流调节能力,对日流量平均削减作用为11.47%。总体上,嫩江流域湿地发挥着削减洪水的作用,对洪峰流量、洪水期间平均流量和洪量的削减量分别为23.63%、10.94%和9.50%。流域湿地洪水调蓄功能的强度和效应有明显的时间(涨水期和落水期;季节和年际)和空间(上游和下游)差异性;嫩江上游湿地发挥着较强的基流维持作用,而流域整体湿地对基流量的累计影响效应较弱。(3)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及水利工程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湿地分布情景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发现,1980年湿地分布情景下流域湿地对日流量和年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为3.49%和33.88%;当湿地面积减少至2000年湿地情景,流域湿地对日流量和年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下降至2.20%和23.13%,对基流量的维持作用明显减弱。水利工程(尼尔基水库)对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估发现,尼尔基水库显着改变了下游的水文情势,进而削弱了湿地水文调蓄功能。(4)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预估IPCC未来气候变化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现状湿地条件下的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发现现状条件下湿地对2020~2050年日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为2.38%和2.24%,对年平均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为12.85%和11.98%;以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湿地面积为恢复目标,设置了流域湿地恢复方案,预估了未来气候情景下流域湿地的水文调蓄功能,发现湿地的面积恢复会提升其流域的水文调蓄功能;与现状条件下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比较,湿地面积恢复至1980年情景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流域湿地对日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提升至6.15%和4.17%,对年平均最大流量的削减作用分别提升至23.84%和18.20%。最后,基于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时空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生态水文学理论和基于自然的水资源解决方案的理念,综合提出了基于湿地水文服务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对策措施,为嫩江流域湿地恢复保护与水资源综合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王岩[4](2019)在《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学生评教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高校教学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期末总结式评教虽发展成熟,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注重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与学生评价较少;指标体系简单片面,评教效度不高;学生重视度较低,参与度不够;评价结果信度不高,区分度不强;评估结果的运用多为人事管理,疏于改进教学。为此,本研究提出过程性学生评教,以改革传统学生评教方式。在评教目的上,强调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评教方式上,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评教、及时反馈;在评教指标体系上,注重教学过程性指标与学生成果性指标相结合;在评教结果运用上,弱化人事奖惩职能,强化其发展性评估职能,以此在评教的目的、方式、指标体系、职能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突破。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学生评教的发展现状,说明了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对研究获取的资料与数据内容进行分析与处理。参照部分综合类院校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筛选并构建出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框架、维度及各级指标内容,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形成并发放电子问卷,并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进行学期内多次评教,评教结果及时回收处理并反馈教师。为了评估评教指标体系的效果,研究在A大学选取了若干课程进行了探索性应用研究,并对实施评教的师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通过对应用研究所获数据与访谈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得出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优势在于评教方式优于传统评教,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表现与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教学建议等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与反馈,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与学生学习发展;不足在于部分评教问卷内容过长、评教次数较为频繁、针对课程的个性化指标欠缺以及问卷回收数量无法保证等。根据应用研究反映出过程性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在指标体系上要优化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加强课程评教内容的个性化设计,并且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在实施策略上要适时调整评教次数,使得评教频次弹性化,并且加强评教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升级,推动学生评教更加灵活高效。通过对应用研究结果的总结,最终确定出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过程性学生评教的实施策略、对评教结果的运用以及评教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蔡雪琪[5](2019)在《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人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城因水而起,与水相融。河岸带作为河流水系往城市建设用地过渡延伸的区间,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今,河岸两翼高地被高强度建设掠夺性开发后,城市及其水环境陷入了灾害与污染的泥潭。河岸带作为城市与水系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保护城市安全及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最强有力的一道屏障。因此,如何通过河岸带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使得保障自身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值得在城乡规划领域予以关注。在浅丘型城市中,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丰富的山水格局,其在资源分布、系统组成、空间布局及关联用地形式上都明显区别于平原城市,这也导致河岸带在生态防护与整治建设上面临诸多的挑战与问题:如河岸带防护与整治问题认知片面、复杂的河岸林带结构及功能遭到系统性破坏、关联区用地行为加重城市灾害及污染、河岸带空间布局与其主要生态功能脱节、防护与整治措施割裂等。针对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现存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论文结合调研实例与工程实践,归纳出多尺度共轭、多功能复合、多区段差异化建设与管控的规划方法:(1)防护与整治对象及关联过程识别——按照区段差异化资源特征与建设特点,对河岸带进行现状调研与资料收集,甄别防护与整治空间对象及其规划诉求,并由此确立规划导向;(2)纵向系统构建与功能设定——以河岸带纵向整体为视角,搭建以生态防护与整治为导向的河岸带系统结构及分区体系,并明确各区段复合功能及相应规划目标;(3)横向土地利用布局与场地设计——以河岸带横向局部为视角,基于各分区特定问题,进行河区河岸带土地调整优化与河段河岸带场地空间设计;(4)差异化的管控方式——衔接各层级各类型规划,制定多层级管控体系及适应性管理对策。文章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章,指出研究对象及针对问题。明确相关概念与研究边界范围,总结出当前浅丘型城市河岸带以被动防护为主导、景观整治为目的、片段式规划措施、均质化规划方法与欠协调的管理机制等系列规划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重点、意义与目的。此外,本章还概述了论文研究方法、框架等结构性内容。2、第二章,基础性研究分析。进一步解读与剖析了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问题的潜在原因:研究对象特征及过程认知模糊;关联复合功能考虑不足;区域系统架构断裂;区段差异化特征被忽视;规划层级模糊、衔接力度不够。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找寻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实践案例的解决措施,总结已有研究的突破口与相关经验,为后文具体规划方法提供理论支撑。3、第三、四、五章为文章的核心章节,其分别从综合现状认知(三章)、宏观系统构建(四章)、中观用地布局和微观场地设计(五章)四个层面提出了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的内容及方法。第三章,从特性认知的角度出发,首先了解了浅丘城市生态防护与整治导向下河岸带的显着特征,了解其相应的规划诉求;接着以桐柏为案例进行了现状调研及相关资料分类收集与处理,总结当前河岸带防护与整治的主要空间对象及其关联过程,并提出系统性的规划导向。第四章主要为纵向整体系统构建与功能目标设定,首先构建综合生态与社会价值诉求的全域防护与整治空间结构体系;其次阐述如何建立河流生态属性与城乡样条断面相结合的河岸带纵向分区;接着对各区进行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及功能设定;最后明确各区段总体规划目标。第五章承接分区功能目标的基础上,在横向局部的角度对各分区河岸带进行差异化设计,首先根据区段用地特征及防护与整治潜在威胁,在中观层面对河区河岸带进行有针对性的用地调整;其次在微观层面对河段河岸带进行断面设计,并对其宽度、坡度、植被及驳岸形式等空间组成要素进行差异化生态控制;最后植入相关绿色基础设施。4、第六章,针对目前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管理及运行等问题,提出相关规划衔接、分区指标管控及相应的管控对策,以确保规划后的可持续发展。5、第七章,对核心规划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文章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需1)确立尊重自然过程的、防护与整治相结合的复合型规划导向;2)建立系统、结构性的整体规划功能与目标;3)措施制定层面需与关联地区空间、功能联动;4)并推动差异化的河岸带管控方式四大主要研究结论。

闫龙[6](2018)在《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 ——以西辽河平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既是我国一条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关系着黄河、海河流域、京津冀生态安全的屏障。半干旱区水文循环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其自然生态是受地下水支撑的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景观变化反映了地下水空间分布的格局演变。草原生态代表着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是支撑这个区域的生态基础,草原生态安全不仅仅关系到牧区本身,也极大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质量和安全稳定。由于在沙半干旱区地草原进行灌溉农业开发,形成了独有的农牧交错带,西辽河平原属于草原农牧业此消彼长的典型地区。随地下水开采强度增大、灌溉面积扩大,西辽河平原在最近的十年间耕地面积已超过了草原。这种生态格局的逆转,导致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属性大幅下降,水土资源面临枯竭、可再生能力下降,对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留下重大隐患。首先,西辽河平原草地面积不断被压缩,目前草原面积已不足西辽河平原面积的33%,直接导致许多适应小生境的植被消亡,草原植被物种多样性下降。其次,大规模井灌导致地下水位整体下降,灌区周边的草原也受到影响,出现草原植被演替。这显然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需要研究能够保障生态安全的农牧区新型生态格局,提出耕地草地合理比例,这是影响深远的重大生态安全问题。在《农业部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因此亟待建立一套以保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为目标的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结构评价方法,并以西辽河平原为例分析农牧区生态格局结构比例。针对半干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水文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自然属性为目标的半干旱区草原农牧交错带合理生态格局研究,对科尔沁草原现状的研究是重中之重。首先,科尔沁草原的保护与重建取决于对现有草原植被的深刻认识;其次,作为科尔沁草原的植被标志,必须对现有草原植被群落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第三,作为驱动因子,必须认清地下水位调控管理对草原植被群落格局的决定性影响;最后,以现有草原为基础,提出以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地下水调控为依据的西辽河平原草原重建与保护方案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西辽河平原草原植被群落演替历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为了研究西辽河平原的自然属性,对截止到1980年代的西辽河平原区植被物种组成情况各类调查考证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作为自然生态的本底基础。1980年代初,西辽河平原区有各类植物917种,分属于108科,412属。通过对西辽河平原区的植被分布进行GIS上图处理,对群落分布范围、面积、斑块个数、土壤类型、物种组成进行分析。植被面积48930.07km2,物种密度约19种/千km2,形成25个主流群落。西辽河平原植被群落分布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覆盖全境的植物种类仅有128种,占物种总数的14%;而50%的面积上散布了 85.3%的物种。这就意味着随着草原面积的减少,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也几乎同步程度地减少,许多适宜局地生境的物种随之消失。也可推测,如果能够保持一半的草原面积,科尔沁草原的物种多样性能够得到较满意的保障。这也暗示,如果设立恢复天然草原面积使其占地达到50%的目标,通过唤醒土壤中残留种子,或许使某些物种能够得到重生,从而达到增强现有物种多样性的效果。(2)西辽河平原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现状调查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灌溉面积的发展,科尔沁草原的草地面积由4.89万km2,萎缩到2016年的2.24万km2,其中包含大量人工草地和演替退化草场,原生天然草地面积不足1万km2,并且破碎化严重。现存较为完整连片的6702.89 km2是现状研究的对象。为此进行了多次野外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物种多样性由917种下降到245种,分属19个群落,种群密度由大约19种/103km2下降到不足12种/103km2。科尔沁草原面积的萎缩使得物种大量消亡灭绝,并且多样性的下降速度高于草地面积减少速度。除了植被群落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比历史与现状植被群落组成,可以发现同一群落在80年代的物种组成与现状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组成群落的植物物种类的减小。结合历史调查分析推测:当天然草地面积缩减到50%,即大约2.45万km2时,是植被多样性急剧减少的转折点。(3)西辽河平原天然草原植被群落演替分析导致原生草原退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灌区开发,土地利用侵占了大量草地;二是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迫使草原植被群落发生改变,出现了演替物种。通过对比80年代和现状年的植被群落情况,从植被群落面积、植被物种多样性演变、植被群落类型演变以及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分析了西辽河平原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发现了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反映了科尔沁草原面积退化萎缩过程。(4)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结构评价路径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以现有天然草地植被群落为基础,通过退耕和恢复地下水潜流场,调升地下水位,以群落强势增长的优势,进行空间拓扑扩张。根据西辽河平原草原植被群落演替历史得到的启示,草原面积恢复到2.45万km2以上,可能获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加强。空间拓扑的方法途径:1)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初步建立草地耕地比例关系,提出保持自然属性最低限度总比例原则;2)在对西辽河平原草原植被群落演替分析的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调整合并生态面积;3)考虑生态景观的连续性,保证自然生态景观连通、防止破碎化,进一步调整合并生态面积。以地下水补给植被临界埋深对应,分析地下水潜流场支撑生态格局的合理性。(5)地下水支撑的西辽河平原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现有天然草原植被作为草地生态恢复的基因库,以天然草原为基础向外扩张的原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源-汇”理论方法开展西辽河平原区农牧生态格局调整优化。运用MODCYCLE模型建立西辽河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模拟得到2001-2014年西辽河平原地下水流场。通过叠加天然草原扩张区域和西辽河平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以来分析地下水潜流场支撑农牧区生态格局的合理性。按地下水位值<3m、3-4m、>4m将扩张区域地下水条件划分为支撑,基本支撑,不支撑。分析了不同地下水条件下西辽河平原农牧交错带合理生态格局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而建立一套以保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为准则的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结构评价方法。远期目标显示,经过生态格局调整后天然草原面积可望恢复到22455.75 km2,另有灌溉草地2.1万km2,农田面积13753km2,农牧面积比结构由现状的1.04减小到0.32。(6)调整西辽河平原生态格局的合理性分析利用源汇方法进行现有物种群落空间扩张是以地下水潜流场为驱动力,现有植物群落随地下水位回升以一定规则扩张复制。根据西辽河平原草原植被群落的物种局地特性,在被现有群落强势扩张“入侵”的区域,物种多样性将会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部分物种适应不了新的生境而变异或消亡;二是新恢复的区域其土壤中残留或处于休眠状态的当地物种的种子,在地下水条件恢复后被激发得以重生。最终,新恢复的草地形成一种既不同于现状,也不同于从前的新型群落,植被物种多样性总体上呈现平缓增加的趋势,使得草原的自然属性得到极大提高。(7)提出了西辽河平原草原重建与保护方案建议提出以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地下水调控为依据的西辽河平原草原重建与保护方案。即“退耕”、“还水”、“还草”:调整农业灌溉面积,恢复地下水位,修复草原生态,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陈立欣,张志强,程金花,贾国栋[7](2018)在《基于翻转课堂的“生态水文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文中指出"生态水文学"专业课程实行全英文教学,存在着许多困难,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较慢,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全英文教学中的问题,对"生态水文学"课程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探索。通过课上课下教学环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王品[8](2017)在《基于自然水文过程的辽东湾新区水土共轭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滨水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失衡,需要从“水文过程”的视角来审视滨水城市设计的生态化问题。以量化的数值模拟技术来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对水文过程的干扰程度,可以合理地进行水土资源整合,为滨水城市的合理开发和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以辽东湾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国内外滨水城市生态化建设与水文过程模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低影响开发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SWAT水文过程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为支撑,应用生态网络辨识方法,提出潜在生态廊道布局;运用地形指数计算模型划定辽东湾新区水文敏感区;通过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探索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文过程相平衡的水土共扼模式。第一,建立水文数据库。整合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HWSD 土壤类型与属性数据、气象数据和气象站点信息、径流量数据和水文站点信息,应用ArcGIS10.0和ArcSWAT、SPAW、pcpSTAT、dew02等软件建立辽东湾新区的SWAT模型;应用SWAT-CUP进行校验和参数调整,保证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的准确度。第二,划定生态用地范围。首先以生态需求分析和评价为基础,确定16个生态保护源地;其次,根据河网分级划定河流廊道宽度和河流保护范围;再次,建立最小阻力模型确定64条生态绿廊,构建生态廊道网络;以地形指数提取模型识别水文敏感区,作为水质净化生态斑块;最后将这些生态用地运用GIS叠加,进行图示化表达。第三,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以开发建设前近自然的水文参数为标准,设定不同的建设用地规模,将拟定的土地利用情景代入辽东湾新区SWAT水文模型,将最具代表性的水文要素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水文要素控制指标,从而确定适宜的建设用地规模。

王凌河[9](2014)在《雅砻江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及调水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资源管理中水文模型是一种有力的工具,水文模型一直是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先后经历了经验性、概念性、物理性模型的发展过程,现阶段以具有物理机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发展方向。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有必要考虑生态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响应。如何把生态过程融合到水文过程中,并建立一种生态水文模型用以解决面临的与水相关的生态问题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在相关研究现状基础上,试图在流域尺度上通过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内涵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提出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建立的耦合模式,并以雅砻江流域为实例,结合雅砻江调水工程,利用模型分析调水工程对调水区的影响。最后采用主因素分析方法和模糊优选方法,结合模型探讨了调水工程的方案选择。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区的降雨、径流和气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调水后对相关下游河流的影响,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下游重点区域沼泽湿地受调水工程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区的降雨年际变化较小,年降雨量范围为500-750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0.8mm,没有明显周期性特征;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径流分布不均,道孚水文站流量有增加的趋势;区域气温有上升趋势,年均气温范围为-6.7℃-9.1℃,并且气温从北到南逐渐升高,北部气象站的变异特性较南部大;调水后坝址下游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在不同水平年,甘孜、朱巴、道孚及雅江断面流量将会减小。若各月调水比例一致,将会导致在非汛期出现断流的情况,其中在枯水年表现严重,但在汛期调水后各断面仍保有较大的下泄流量;调水后下游沼泽湿地的影响将不大,研究区内的沼泽湿地大都远离河道,河道内的水量的减少对无水力联系的沼泽湿地影响不大。(2)通过分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内涵和驱动机制,提出了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耦合方式,并根据相关的基础理论,构建了流域生态水文模型。以雅砻江流域为例,以已有观测系列年1976-1990年数据对模型的最大储留深、曼宁糙率、土壤饱和导水系数、含水层导水系数、土壤导水率、河床材料透水系数、相对湿度和气孔开度等8个参数进行了率定,率定后四个水文站断面流量实测和模拟结果显示相对误差为1.37%-5.79%、相关系数为0.91-0.93、纳什效率系数为0.82~0.88,满足模型下一步验证的要求。采用1991-200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四个水文站断面流量经过校验后相对误差范围2.97%-7.83%,相关系数0.91-0.94,纳什效率系数为0.89~0.93,模型经过校验后符合应用的基本要求。(3)利用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分析雅砻江调水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干旱河谷、卡莎湖以及河道内典型鱼种受调水工程的影响。甘孜、朱巴、道孚三个断面的计算结果显示,水深、河宽、流量、流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在汛期要比非汛期影响大,对流量、流速的影响大于对河宽和水深的影响。调水对汛期的流量、流速的影响程度范围为24.33%~55.6%,在非汛期的影响程度范围为15.12%~34.78%。对河宽和水深的影响程度范围为3.1%~28.16%。基于对干旱河谷分布的分析,干旱河谷所需的生态水量在非汛期占多年径流量的20.88%~52.19%,调水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调水区内的卡莎湖在枯水年,月净损失水量均为正值,其中在四月份损失最大达到19.35万m3。卡莎湖年损失量占湖泊入流量的3%,故卡莎湖受到调水工程的影响不大。典型鱼种裂鳆鱼在调水后生境面积会由于流量和流速的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PHABSIM模块计算其加权栖息地面积范围降低了58.23%~71.94%,影响程度较大,需要在调水运行过程中考虑对生物生境的补偿。(4)针对不同的调水方案利用模糊优选方法提出了不同条件下方案的选择。采用主因素方法分析了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因子,从水文、水力和生态三个方面建立了反应流域生态水文环境的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指标的敏感性。通过改变调水量和调水过程,共设计了五个调水方案供试验研究。从调水规模和调水过程上分析,选择方案选择应以少调水为佳,目前调水规模为56.5亿m3,可以考虑调水50亿m3,调水过程中尽量选择在汛期调水,调水比例上可以考虑汛期和非汛期比例为7:3。

李海光[10](2011)在《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文中认为环境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以气候变化和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水文过程影响集中表现出来。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吕二沟数据分析,预测未来40年内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后的生态水文模型TOPOG对将来时刻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发生的成因,旨在为水土保持治理和土地利用改造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得出主要结论有:(1)吕二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3.65mm,年际间变化波动大,在整个研究阶段不发生突变,一直处于明显的减少的趋势,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5.62%。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越靠近流域上游、海拔越高其降水量愈大,空间异质性越大;研究流域60年来最高、平均和最低气温突变出现在1997-1999年之间,以平均0.024℃/a、0.0279℃/a和0.0289℃/a的速度升高;吕二沟流域实际蒸散发没有明显的发生突变,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主要受到降水影响,潜在蒸散发逐年升高,是由降水和气温变化共同决定;在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基础上,对未来40年气候变化进行预测。(2)在研究期间,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草地和坡耕地面积减少,梯田和林地面积增大;在1986-1995年为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期,类型和数量上的变化较大;1995-2001年为自我调整期,变化数量较小2001-2008年为稳定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微弱;应用CA-Markov模型,借助IDRISI软件,在去除土地利用变化加速度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为依据,对研究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和空间上将来的变化进行模拟预测。(3)吕二沟流域土壤水文特征与土壤物理特性关系紧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其颗粒组成不同,孔隙度存在差异,土壤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变化幅度不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饱和渗透率影响较大,饱和渗透率表现出刺槐林>草地>耕地和果园的规律,同时发现土壤饱和渗透率与含水量无关,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相关性较大;研究区内土壤抗蚀指数在较小的变化区间内,草地土壤抗蚀指数最大,坡耕地抗蚀指数最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指数k均表现出侵蚀沟上游<中游<下游的变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冲系数C值大小排序为:刺槐林>草地>梯田>果园>坡耕地,土壤的抗冲特性与土壤中根系密度关系较大,土壤抗冲性随着坡度增加而减小(4)研究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在年际间的变化表现出形同的趋势,泥沙对于径流的响应较为强烈;吕二沟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在基准期,非显着变化期和显着变化期变化程度不同,径流泥沙在非显着变化期和显着变化期中,土地利用贡献率降低,气候变化贡献率逐渐增高,治理措施在本流域减小径流损失和减弱泥沙流失具有重要作用。(5)研究区湿度指数随着净降水量和透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季节中,附加辐射权重的湿度表现出夏季>春、秋分>冬季的趋势;在地表覆盖越好,流域侵蚀危险等级越低,地表裸露率越大,流域侵蚀危险等级越高;在同种地表盖度情况下,坡度较缓的地带侵蚀灾害指数较大。吕二沟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面上,而沟道侵蚀较弱;域流域较大范围的崩塌是由于10-50mm/d降雨形成的,崩塌危险指数空间分布表现坡上值小于坡下值,总体上游小于下游,在沟道之中最大,在同等降水情况下,上游和坡上发生崩塌概率最大,沟道之中发生崩塌概率最小;改进后的模型使得径流过程的纳什效率系数从0.68提升为0.81,输沙过程纳什系数从0.72提升到0.85,模拟值更加符合实际观测值。(6)在气候和土地利用预测的基础上,应用改进后的TOPOG模型,对环境演变下的对未来40年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发现:未来40年内,吕二沟流域降水资源、径流输沙均逐渐减少,且表现出季节变化,蒸散发损耗水量在未来40年内占水资源比例逐渐增强,径流所占比例逐渐减弱;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泥沙贡献率逐渐降低,而由于气候波动对径流泥沙影响越来越显着;气候变化对径流贡献率比对泥沙贡献率大,而土地利用变化对泥沙贡献率则大于对径流贡献率;一年之中,随着雨季来临,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水文过程相关性增强,随着雨季结束而减弱,在不同的生态水文过程中,水文过程与气候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系数,在雨季表现更为明显。

二、生态水文学及有关概念浅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水文学及有关概念浅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流域生态过程研究
    1.1 植被对流域生态过程的响应
    1.2 植被对流域生态修复的作用
2 流域水文过程研究
    2.1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2.2 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2.3 植被变化对林冠截留和蒸散发的影响
3 相关生态水文模型比较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2)不同密度/林龄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冠层蒸腾和夜间液流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间伐对人工林冠层蒸腾及其生物物理控制的影响
        1.2.2 间伐与土壤干旱对人工林冠层蒸腾的交互效应
        1.2.3 人工林夜间液流的生物物理控制特征
        1.2.4 夜间液流组分拆分方法
    1.3 研究局限与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
        2.2.2 数据采集
        2.2.3 相关参数的计算
        2.2.4 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3 林分密度及土壤干旱在间伐长期后对人工林冠层蒸腾及其生物物理控制的影响
    3.1 环境因子特征
        3.1.1 环境因子的日变异
        3.1.2 气象因子特征及年际差异
        3.1.3 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干旱特征
    3.2 林分密度对林木特征的影响
        3.2.1 林分密度对边材-心材转化模式的影响
        3.2.2 不同林分密度胸径及边材面积分布的特征
        3.2.3 不同林分密度间林木胸径与边材面积的差异
        3.2.4 不同林分密度林分基径面积与边材面积的特征
    3.3 林分密度及土壤干旱对液流密度及冠层蒸腾的影响
        3.3.1 不同林分密度液流密度及林分冠层蒸腾的日变异
        3.3.2 干湿年间及不同林分密度间液流密度及林分冠层蒸腾的差异
    3.4 林分密度及土壤干旱对树干液流环境控制的影响
        3.4.1 不同林分密度液流密度对环境的响应特征
        3.4.2 土壤干旱对不同林分密度树干液流气象响应的影响
        3.4.3 林分密度对树干液流环境控制的影响
    3.5 林分密度及土壤干旱对冠层生理调控及用水策略的影响
        3.5.1 不同林分密度冠层导度的日变异
        3.5.2 干湿年间及不同林分密度间冠层导度的差异
        3.5.3 不同林分密度冠层导度生理调控的特征
        3.5.4 不同土壤水分胁迫冠层导度生理调控的特征
        3.5.5 林分密度及土壤干旱对冠层生理调控的影响
        3.5.6 林分密度及土壤干旱对冠层用水策略的影响
    3.6 间伐林分冠层蒸腾长时间尺度的变化模式
    3.7 讨论
        3.7.1 间伐在长时间尺度上对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
        3.7.2 土壤干旱对间伐人工林冠层蒸腾生物物理控制的影响
        3.7.3 间伐在长时间尺度上对人工林冠层蒸腾生物物理控制的影响
        3.7.4 间伐的长期效应及土壤干旱对人工林冠层蒸腾的影响
    3.8 小结
4 不同林龄人工林冠层蒸腾、夜间液流及其生物物理控制机制
    4.1 环境因子特征
        4.1.1 环境因子的日变异
        4.1.2 气象因子特征及昼夜差异
        4.1.3 土壤含水量特征及昼夜差异
    4.2 不同林龄及树种的林木特征
        4.2.1 不同林龄及树种边材-心材转化的特征
        4.2.2 不同林龄及树种胸径及边材面积分布的特征
        4.2.3 不同林龄及树种间林木胸径与边材面积的差异
        4.2.4 不同林龄及树种林分基径面积与边材面积的特征
    4.3 不同林龄及树种冠层蒸腾、夜间液流及夜间液流占比的特征
        4.3.1 不同林龄及树种冠层蒸腾、夜间液流及夜间液流占比的日变异
        4.3.2 不同林龄及树种生长季冠层蒸腾、夜间液流及夜间液流占比
    4.4 生物因子(林龄及树种)对夜间液流及其占比的影响
        4.4.1 不同林龄及树种夜间液流及其占比的变异特征
        4.4.2 不同林龄及树种间夜间液流及其占比的差异及差异机制
    4.5 不同林龄及树种夜间液流的环境同步控制机制
    4.6 夜间液流的拆分概念模型
    4.7 讨论
        4.7.1 夜间液流及其占比的生物控制机制
        4.7.2 夜间液流的环境同步控制机制
        4.7.3 夜间液流组分拆分方法的改进及启示
    4.8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流域湿地水文调蓄机制及影响因素
        1.2.2 流域湿地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3 流域湿地水文功能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气候
        2.1.4 水系水文
        2.1.5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利工程概括
    2.4 水与生态问题
        2.4.1 水资源短缺
        2.4.2 洪旱灾害频发
        2.4.3 湿地面积萎缩与功能退化
第3章 耦合湿地模块的嫩江流域水文模型构建及适应性评价
    3.1 PHYSITEL/HYDROTEL平台结构及原理
        3.1.1 PHYSITEL平台结构及原理
        3.1.2 HYDROTEL水文模型结构及原理
    3.2 基于PHYSITEL-HYDROTEL平台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构建
        3.2.1 PHYSITEL-HYDROTEL平台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3.2.2 基于PHYSITEL平台流域湿地类型划分及生态水文参数刻画
        3.2.3 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的构建
    3.3 流域湿地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效果与评价
        3.3.1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3.3.2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模拟结果评价
        3.3.3 耦合湿地模块的流域水文模型适用性评价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状条件下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定量评估
    4.1 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4.1.1 流域湿地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
        4.1.2 流域湿地洪水调蓄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4.1.3 流域湿地维持基流功能定量评估方法
    4.2 流域湿地对径流过程的调蓄作用
        4.2.1 湿地对日水文过程的影响
        4.2.2 湿地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4.3 流域湿地洪水调蓄功能定量评估
        4.3.1 流域湿地的洪水调蓄作用
        4.3.2 涨水期和落水期湿地洪水调蓄作用的差异性
        4.3.3 不同空间位置湿地的洪水调蓄作用
    4.4 流域湿地维持基流功能定量评估
        4.4.1 湿地对日基流量的调蓄作用
        4.4.2 湿地对月基流量的调蓄作用
        4.4.3 湿地对年基流量的调蓄作用
    4.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历史时期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及水利工程的影响
    5.1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评估方法
        5.1.1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评估
        5.1.2 水利工程对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估
    5.2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
        5.2.1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对日流量的调蓄作用
        5.2.2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的洪水调蓄功能
        5.2.3 不同历史时期流域湿地的维持基流功能
    5.3 水利工程对湿地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
        5.3.1 尼尔基水库对湿地日流量调节功能的影响
        5.3.2 尼尔基水库对湿地洪水调蓄功能的影响
        5.3.3 尼尔基水库对湿地维持基流功能的影响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
    6.1 未来气候情景下嫩江流域气象水文变化特征
        6.1.1 气候变化情景数据预处理
        6.1.2 未来气温变化特征
        6.1.3 未来降水变化特征
        6.1.4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径流预估
    6.2 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
        6.2.1 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预估方法
        6.2.2 未来气候变化与湿地恢复情景下流域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演变
    6.3 讨论
    本章小节
第7章 基于湿地水文服务的嫩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生评教
        2.1.2 过程性学生评教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评价原理
        2.2.2 形成性评价理论
        2.2.3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理念
3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3.1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1.1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3.1.2 注重课程评价原则
        3.1.3 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并重原则
        3.1.4 有效指导教学改进原则
        3.1.5 持续改进原则
    3.2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
4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探索性应用
    4.1 课程选择
    4.2 评教工具
    4.3 评教过程
    4.4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4.4.1 学生期望与课前基础维度的统计分析
        4.4.2 教师教学技能维度的统计分析
        4.4.3 学习行为维度的统计分析
        4.4.4 学生学习成果维度的统计分析
        4.4.5 课程考核维度的统计分析
        4.4.6 意见与建议维度的梳理与总结
    4.5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应用效果
        4.5.1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优势
        4.5.2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不足
    4.6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改进策略
        4.6.1 指标体系的改进
        4.6.2 实施策略的改进
5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优化与实施策略
    5.1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优化
    5.2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实施策略
    5.3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的结果运用
    5.4 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时代背景
        1.1.2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双修推动城市转型的发展契机
        1.1.3 城乡空间河岸带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浅丘型城市
        1.2.2 河岸带
        1.2.3 生态防护与整治
        1.2.4 城市规划区研究范围
    1.3 针对规划问题
        1.3.1 以被动方式为主导的生态防护实效性欠佳
        1.3.2 以景观美化为目的的生态整治导致复合功能缺失
        1.3.3 片段式的规划措施致使整体环境绩效低下
        1.3.4 均质化的规划方法与分异环境特征不匹配
        1.3.5 欠协调的管理机制造成规划管控乏力
    1.4 研究重点、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问题及相关研究
    2.1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主要问题
        2.1.1 以被动方式为主导——研究对象特征及过程模式认知模糊
        2.1.2 以景观美化为目的——关联复合功能考虑不足
        2.1.3 片段式的规划措施——区域系统架构断裂
        2.1.4 均质化的规划方法——区段差异化特征被忽视
        2.1.5 欠协调的管理机制——规划层级模糊、衔接力度不够
    2.2 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综述
        2.2.1 河岸带生态规划理论
        2.2.2 城市化对河岸带的影响
        2.2.3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相关方法技术
        2.2.4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空间组成要素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
        2.3.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2.3.2 宁国市河岸带绿地景观规划
    2.4 本章小结
3 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特征认知及规划导向
    3.1 浅丘型城市建设特点与河流水系特征
        3.1.1 浅丘型城市建设特点
        3.1.2 河流水系特征
    3.2 城市河岸带及其防护与整治特征认知
        3.2.1 系统结构特征
        3.2.2 空间分异特征
        3.2.3 边缘效应特征
    3.3 河岸带建设现状及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要素甄别
        3.3.1 区域河岸带现状梳理
        3.3.2 现状河岸带规划建设实效性分析
        3.3.3 生态防护与整治系统过程及空间对象识别
    3.4 生态防护与整治目标下的河岸带规划导向
        3.4.1 规划诉求
        3.4.2 规划总体定位
        3.4.3 规划应对思路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防护与整治导向下河岸带纵向系统构建与功能设定
    4.1 防护与整治并行的河岸带空间结构组织
        4.1.1 自然属性结构体系修复
        4.1.2 社会属性开放体系建设
    4.2 次级流域河网河岸带纵向系统分区
        4.2.1 基于河流生态过程的自然样条分区
        4.2.2 基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城乡样条分区
        4.2.3 城乡空间河岸带纵向样条分区
    4.3 分区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及功能设置
        4.3.1 分区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
        4.3.2 融合生态与社会诉求的分区功能设置
    4.4 多功能导向下区段规划目标设定
        4.4.1 空间规划目标
        4.4.2 环境控制目标
    4.5 本章小结
5 融合生态防护与整治的河岸带横向用地布局与场地设计
    5.1 分异河区河岸带土地利用布局
        5.1.1 河岸带关联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分析
        5.1.2 关联区影响下河岸带用地布局策略
        5.1.3 河岸带用地构成建议
    5.2 局地河段河岸带场地空间设计
        5.2.1 河岸带空间要素组成形式
        5.2.2 河岸带差异化生态控制
        5.2.3 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5.3 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配置
        5.3.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5.3.2 区段绿色基础设施选取
        5.3.3 典型河段断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管控与实施管理
    6.1 相关规划衔接
        6.1.1 阶段性规划衔接
        6.1.2 专项规划衔接
    6.2 多层级管控体系
        6.2.1 城乡区域——系统结构管控导引
        6.2.2 中心城镇——土地利用管控导引
        6.2.3 街区场地——空间要素管控导引
    6.3 适应性管理对策
        6.3.1 综合管理模式
        6.3.2 明确管理内容
        6.3.3 创新管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南阳市桐柏县河岸带调研报告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 ——以西辽河平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水文的研究进展
        1.2.2 草原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1.2.3 生态格局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半干旱区水文循环与生态安全原理分析
    2.1 半干旱区基本特点
        2.1.1 半干旱区范围
        2.1.2 西辽河平原概况
        2.1.3 水文循环特点
        2.1.4 生态格局
    2.2 生态安全条件分析
        2.2.1 水分驱动与植被演替
        2.2.2 农牧区的进退
        2.2.3 生态格局改变
    2.3 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稳定性分析
        2.3.1 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稳定的临界条件
        2.3.2 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辽河平原植被调查与历史演替分析
    3.1 植被群落历史调查
        3.1.1 植被物种组成
        3.1.2 植被群落分布
        3.1.3 草原本底特征分析
    3.2 天然草原植被群落现状调查
        3.2.1 调查的意义
        3.2.2 采样点选取原则
        3.2.3 天然草原分布
        3.2.4 采样点分布
        3.2.5 数据采集
    3.3 天然草原植被调查结果分析
        3.3.1 植被物种组成
        3.3.2 植被物种多样性演替分析
        3.3.3 植被群落调查
        3.3.4 植被群落空间分布
        3.3.5 天然草原现状特征
    3.4 西辽河平原植被演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辽河平原典型草原植被群落生态水文演替规律分析
    4.1 地下水位变化
    4.2 天然草原面积变化
    4.3 植被物种多样性演变分析
    4.4 天然草原植被群落演替
        4.4.1 扎鲁特旗天然草原植被群落演替
        4.4.2 科左后旗天然草原植被群落演替
        4.4.3 群落多样性变化分析
    4.5 天然草原退化演替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辽河平原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
    5.1 生态格局调整的思路与原则
    5.2 草原生态“修复”的拓扑分析
        5.2.1 天然草原是草原生态修复的基因库
        5.2.2 天然草原扩张
        5.2.3 退化草地扩张
        5.2.4 草原扩张结果分析
    5.3 地下水流场模拟
        5.3.1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5.3.2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
        5.3.3 西辽河平原地下水流场分布
    5.4 西辽河平原农牧交错带合理生态格局
        5.4.1 地下水流场目标
        5.4.2 生态格局现状
        5.4.3 近期目标
        5.4.4 中期目标
        5.4.5 远期目标
    5.5 合理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基于翻转课堂的“生态水文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水文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 全英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二) 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生态水文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设计
    (一) 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二) 教学环节的设计
        1. 课上教学环节
        2. 课下教学环节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生态水文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 选择适合的全英文课程教材
    (二) 实施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互动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生态水文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效果

(8)基于自然水文过程的辽东湾新区水土共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规划研究概况
        1.2.2 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概况
        1.2.3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概况
        1.2.4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过程响应研究概况
    1.3 相关技术应用
        1.3.1 遥感技术的应用
        1.3.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自然水文过程
        2.1.2 水土共轭模式
        2.1.3 水文过程模拟
    2.2 理论依据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生态水文学理论
        2.2.3 低影响开发理论
    2.3 水文模型模拟原理
        2.3.1 水文模型简介
        2.3.2 SWAT水文模型的原理
        2.3.3 SWAT模型特点与模块选择
    2.4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4.1 地理位置
        2.4.2 地质地貌
        2.4.3 气候水文条件
        2.4.4 土壤植被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WAT水文模型构建
    3.1 SWAT数据库的建立
        3.1.1 数据库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3.1.2 数据来源与坐标系统
        3.1.3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1.4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2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提取
        3.2.1 流域河网生成
        3.2.2 子流域划分
        3.2.3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3.3 参数灵敏度分析
        3.3.1 分析方法简介
        3.3.2 分析过程与结果
    3.4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3.4.1 参数率定
        3.4.2 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用地的确定
    4.1 生态源地辨识
        4.1.1 生态需求分析
        4.1.2 生态重要性评价标准
        4.1.3 生态重要性综合评定
    4.2 河流保护范围的划分
        4.2.1 水文特征分析
        4.2.2 河流网络分级与保护
        4.2.3 水系廊道宽度的确定
    4.3 潜在生态网络的构建
        4.3.1 景观阻力评价
        4.3.2 制作成本消费面
        4.3.3 生成潜在生态网络
    4.4 水质净化节点的确定
        4.4.1 地形指数模型的建立
        4.4.2 水文敏感区阈值的界定
        4.4.3 水文敏感区的生成与保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与控制
    5.1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5.1.1 情景设定方法介绍
        5.1.2 情景设定与模拟
        5.1.3 水文响应结果分析
    5.2 建设用地控制要求
        5.2.1 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2.2 绿地率控制
        5.2.3 透水率控制
    5.3 水文要求控制指标
        5.3.1 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5.3.2 径流系数控制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致谢

(9)雅砻江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及调水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生态水文学发展概述
        1.2.2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1.2.3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组织结构
2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框架
    2.1 引言
    2.2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
        2.2.1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内涵
        2.2.2 生态水文与水文生态
        2.2.3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
    2.3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驱动机制
        2.3.1 无干扰下的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驱动机制
        2.3.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的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驱动机制
    2.4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理论
        2.4.1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需求分析及开发策略
        2.4.2 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模式
    2.5 小结
3 研究区概况及建模基础数据处理
    3.1 引言
    3.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概况
    3.3 雅砻江流域自然概况
        3.3.1 研究区选择
        3.3.2 地质地貌特征
        3.3.3 气候特征
        3.3.4 河流水系特征
        3.3.5 植被特征
        3.3.6 土壤特征
        3.3.7 土地利用特征
        3.3.8 河流水生生物特征
    3.4 数据整编处理及空间展布
        3.4.1 数据构成及要求
        3.4.2 数据处理的流程
        3.4.3 数据展布
    3.5 小结
4 雅砻江生态水文演变规律及主要生态水文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水文特征分析方法
        4.2.2 相关性方法
    4.3 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4.3.1 降水分析
        4.3.2 流量分析
        4.3.3 气温特征分析
    4.4 调水对雅砻江调水坝址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
        4.4.1 调水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4.4.2 调水对沼泽湿地的影响
    4.5 小结
5 雅砻江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结构及流程
    5.3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数学表达
        5.3.1 冠层截留
        5.3.2 洼地储留
        5.3.3 下渗
        5.3.4 蒸散发
        5.3.5 产流
        5.3.6 汇流
        5.3.7 地下水
        5.3.8 土壤水
        5.3.9 植被生长
    5.4 模型校验
        5.4.1 模型校验策略
        5.4.2 模型校验指标和要求
        5.4.3 雅砻江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校验
    5.5 小结
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雅砻江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
    6.1 引言
    6.2 调水对水文水力要素的影响
        6.2.1 调水河流的控制断面旳选择和区间划分
        6.2.2 调水对河宽的影响
        6.2.3 调水对水深的影响
        6.2.4 调水对流量的影响
        6.2.5 调水对流速的影响
    6.3 调水对干旱河谷的影响
        6.3.1 调水区干旱河谷的分布
        6.3.2 调水对干旱河谷的影响
    6.4 调水对湿地的影响
        6.4.1 调水区湿地分布
        6.4.2 调水对湿地的影响
    6.5 调水对裂鳆鱼生境面积的影响
        6.5.1 物理栖息地模拟方法
        6.5.2 调水对裂鳆鱼生境面积的影响
    6.6 小结
7 基于模糊优选方法的多方案优化决策研究
    7.1 引言
    7.2 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指标
        7.2.1 指标选择的原则
        7.2.2 指标选择的方法
        7.2.3 指标选择
        7.2.4 指标敏感性分析
    7.3 基于模糊优选方法的方案集优化
        7.3.1 模糊优选方法
        7.3.2 方案设定
        7.3.3 不同方案下的指标体系计算
        7.3.4 方案集选择分析
    7.4 调水影响的生态补偿措施
        7.4.1 雅砻江调水影响生态补偿机制
        7.4.2 雅砻江调水影响生态补偿措施和建议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进展与评述
    1.1 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1.1.1 生态水文学的概念
        1.1.2 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基础
        1.1.3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1.2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的进展
        1.2.1 为什么要用模型
        1.2.2 水文模型的发展
        1.2.3 TOPOG模型的应用
    1.3 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存在主要问题
        1.3.2 发展趋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流域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土壤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流域治理概况
    2.4 流域研究历史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区域气候变化及预测
        3.1.2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趋势分析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水文特性
        3.1.4 径流泥沙分析
        3.1.5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
    3.2 技术路线
    3.3 数据获取方法
        3.3.1 地形数据获取
        3.3.2 气象数据获取
        3.3.3 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获取
        3.3.4 土壤数据获取
        3.3.5 径流泥沙数据获取
    3.4 数据处理方法
        3.4.1 "3S"技术利软件
        3.4.2 数理统计软件SAS
        3.4.3 三维视图软件SURFER
        3.4.4 非参数检验方法
        3.4.5 CA-Markov耦合模型
        3.4.6 环境演变对径流泥沙贡献分析方法
        3.4.7 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TOPOG
4 区域气候变化及趋势分析
    4.1 流域降水时空异质性分析
        4.1.1 雨量站布设科学依据分析
        4.1.2 降水的时间异质性
        4.1.3 降水的空间异质性
    4.2 区域气温变化规律研究
        4.2.1 区域气温年际变化
        4.2.2 区域气温年内变化
    4.3 区域降水与气温关系分析
        4.3.1 年际降水与气温关系
        4.3.2 年内降水与气温关系
    4.4 区域蒸散发变化规律研究
        4.4.1 潜在蒸散发变化规律
        4.4.2 实际蒸散发变化规律
        4.4.3 潜在蒸散与实际蒸散比较分析
        4.4.4 实际蒸散发与降水、气温关系
    4.5 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4.5.1 气候数据预置白处理与突变分析
        4.5.2 区域气候变化预测
    4.6 小结
5 土地利用/覆被景观变化及预测
    5.1 土地利用/覆被景观变化分析
        5.1.1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建立
        5.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1.3 土地利用/覆被景观变化分析
    5.2 土地利用演变驱动力分析
        5.2.1 自然生物因素
        5.2.2 人口因素
        5.2.3 政策因素
        5.2.4 经济和科技发展因素
    5.3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5.3.1 CA-Markov组成及规则制定
        5.3.2 08年土地利用预测与检验
        5.3.3 土地利用预测
    5.4 小结
6 土壤特性分析
    6.1 土壤物理特性分析
        6.1.1 土壤容重及颗粒组成特征
        6.1.2 土壤含水量特征
    6.2 土壤渗透特性分析
        6.2.1 土地利用类型对渗透率性能影响
        6.2.2 土壤物理性质对饱和渗透率影响
        6.2.3 土壤入渗过程研究
    6.3 土壤抗蚀特性分析
        6.3.1 土壤溶解过程
        6.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
        6.3.3 抗蚀指数空间异质性
    6.4 土壤抗冲特性分析
        6.4.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抗冲性
        6.4.2 土壤抗冲性与根系关系
        6.4.3 土壤抗冲性与坡度关系
    6.5 土壤水文特性与物理特性关系
    6.6 小结
7 生态水文过程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7.1 径流、泥沙变化过程分析
        7.1.1 径流泥沙的年际变化
        7.1.2 径流泥沙的年内变化
        7.1.3 泥沙对径流响应分析
    7.2 径流泥沙突序列划分及定量分析
        7.2.1 径流泥沙突变分析
        7.2.2 径流泥沙定量变化研究
    7.3 径流泥沙对环境演变响应
        7.3.1 径流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7.3.2 泥沙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7.4 环境演变各影响因素对径流泥沙影响分析
        7.4.1 气候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分析
        7.4.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泥沙影响分析
        7.4.3 环境演变各因素对径流影响
        7.4.4 环境演变各因素对输沙量影响
        7.4.5 环境演变对径流、输沙量影响比较分析
    7.5 治理措施对径流泥沙影响分析
        7.5.1 治理措施对径流贡献分析
        7.5.2 治理措施对泥沙贡献分析
    7.6 小结
8 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优化与验证
    8.1 TOPOG模型水文过程计算原理
        8.1.1 湿度指数
        8.1.2 侵蚀危险指数
        8.1.3 崩塌危险指数
        8.1.4 土壤水模块
        8.1.5 溶质运移模块
        8.1.6 蒸散模块
        8.1.7 地表径流模块
        8.1.8 沉积物搬运模块
    8.2 TOPOG模型的优化
        8.2.1 TOPOG模型存在问题
        8.2.2 优化思路
        8.2.3 模型优化
    8.3 参数确定
        8.3.1 土壤参数
        8.3.2 气象参数
        8.3.3 植被参数
        8.3.4 径流泥沙参数
        8.3.5 参数确定
    8.4 地形分析
    8.5 稳态模拟
        8.5.1 湿度指数模拟分析
        8.5.2 侵蚀危险指数模拟分析
        8.5.3 崩塌危险指数模拟分析
    8.6 生态水文过程动态模拟与适用性检验
        8.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8.6.2 径流模拟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8.6.3 泥沙模拟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8.6.4 TOPOG模型适应性检验
    8.8 小结
9 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分析
    9.1 生态水文过程预测模拟
    9.2 水资源变化及再分配分析
    9.3 生态水文过程变化成因分析
        9.3.1 生态水文过程年际变化成因分析
        9.3.2 生态水文过程年内变化成因分析
    9.4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生态水文学及有关概念浅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研究进展[J]. 张寒,王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21(08)
  • [2]不同密度/林龄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冠层蒸腾和夜间液流特征及机制研究[D]. 陈左司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嫩江流域湿地水文过程模拟及其功能定量评估[D]. 吴燕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4)
  • [4]高校过程性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2)
  • [5]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方法研究[D]. 蔡雪琪. 重庆大学, 2019(01)
  • [6]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生态格局研究 ——以西辽河平原为例[D]. 闫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8(12)
  • [7]基于翻转课堂的“生态水文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J]. 陈立欣,张志强,程金花,贾国栋. 中国林业教育, 2018(02)
  • [8]基于自然水文过程的辽东湾新区水土共轭模式研究[D]. 王品.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9]雅砻江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及调水影响研究[D]. 王凌河.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10]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 李海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土壤分类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水文特征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上一篇:项目对接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煤炭企业舞弊腐败的成因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