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新旧航拍照片的方法与实践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新老航片成图方法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叶自然[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农村住房遥感信息提取研究及时空演变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居民点是乡村生产、生活的载体,而农村住房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要素。借助农村住房数据的空间聚类结果,对农村居民点范围进行表征,有助于了解农村居民点的动态变化,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乡村空间重构、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产品的日益丰富,使得农村居民建筑物的准确识别和快速制图成为可能。随着机器学习领域的迅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已成为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长三角水网平原的典型农村地区为研究区,使用多源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农村住房信息遥感提取方法,并应用农村住房空间聚类结果表征农村居民点,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变化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高空间分辨率航拍影像和全卷积网络(FCN),提出了适用于亚米级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建筑物自动提取方法(RFA-UNet)。本研究针对全卷积网络模型在融合不同层级的特征时,忽视特征间的语义差距而引起的特征冗余和表达歧义问题,将注意力加权模块应用于跳跃连接结构,使用可学习的注意力权重对浅层特征在通道和空间维度的响应程度进行加权调整,从而加强特征表达的一致性。在多个遥感建筑物数据集上实验所得结果表明,提出的联合注意力模块(RFA)模块能够有效提高经典分割模型U-Net在高分辨率数据中对建筑物的提取效果。与其他方法对比,RFA-UNet的提取结果更加完整、准确,满足高分辨率影像建筑物高精度提取需求。(2)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全卷积网络,提出了一个用于农村住房类型识别的多尺度扩张残差网络(MSDRN)。高分遥感影像中的农村人造地物复杂易混,使用传统遥感分类方法提取精度相对较低。本研究考虑农村住房类内光谱差异和空间尺度变化较大等特点,利用扩张残差网络提取高分辨率的特征表示,获取更多的空间上下文信息,并采用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构和通道注意力模块对分类特征进行优化,提高深度网络对于农村住房的分类能力。在桐乡市典型农村地区的高分2号影像上开展的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农村住房与其他人造地物,得到更准确的农村住房分类结果,两类农村住房的F1精度优于85%。在实际应用中,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流程可以推广到更大范围内的农村地区,为区域尺度下的大范围地籍调查或农村住房变化监测提供重要参考。(3)基于半监督学习和集成学习,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农村住房提取方法,并成功提取了桐乡市2005年、2012年、2018年的农村住房信息。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分类方法依赖大量标记样本,而人工标注的高成本使得此类监督学习模型难以应对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构建的复杂场景。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个深度集成网络框架集成多个基于少样本构建的语义分割模型,从无标注图像中筛选置信度高的集成预测结果生成伪标签,用于后续迭代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三个年份的分类总体精度均优于83%,使用半监督集成学习策略前后的平均总体精度提升分别为1.6%、3.1%和4%,证明本文的半监督集成学习策略可以有效缓解标记样本不足的问题,增强深度模型的性能。研究提出的半监督集成学习方法流程,可以为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提供借鉴,提高海量遥感数据的利用率。(4)基于桐乡市2005年、2012年和2018年的农村住房提取结果,使用渗流聚类算法(CCA)对桐乡市2005年、2012年和2018年的农村居民点范围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桐乡市农村居民点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基于渗流理论的CCA聚类算法可以根据农村住房网格的建筑密度属性进行空间聚类,实现格网尺度下农村居民点范围的近似提取;2)2005年到2018年桐乡市农村居民点面积总量先增后减,总体上减少了14.5%面积;2005年-2018年间桐乡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且以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为主;3)2005-2012年为桐乡市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时期,增长热点区域为远离中心城区的西南区域乡镇和桐乡市北部乡镇;2012-2018年为农村居民点面积显着减少时期,中心城区及其周围乡镇为居民点面积减少的高值聚集区。

任君宇[2](2020)在《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张库大道因连接张家口和库伦(今乌兰巴托)而得名,其向南延伸至湖北、福建,向北达恰克图、莫斯科,形成了跨越欧亚大陆,距离逾万里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后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上通道,对清朝至民国时期中蒙俄三地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万里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是中蒙俄三国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作为一个拥有着重要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域跨多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茶道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路,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线路,其拥有张库官马大道即张家口驿站、张库商道、张库汽车路及张库邮政路四种不同功用的路线,是万里茶道进入蒙俄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科研、遗产保护及沿线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学界对张库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行商文化、兴衰变迁等方面,从考古学角度对张库大道的路线、沿线遗址点及沿线环境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仍属空白。张库大道所涵盖区域十分广袤,整体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交通线路距离达一千多公里,而且所属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十分不利于对其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因而需采用遥感考古学的手段对该线路进行调查分析。遥感考古虽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广泛的应用到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中。因其具有耗费时间和财力人力较少、调查范围广、对遗存破坏小、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对张库大道此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本文根据对室内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了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实地田野考古调查的区域和疑似遗址点,并依据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进行了相关的空间GIS分析,进而解析张库大道线路的环境概况,同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分析了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遥感考古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对国内遥感考古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线性遗产与万里茶道申遗的内在联系及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的需求,为张库大道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库大道暨万里茶道的形成背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对张库大道的变迁和兴衰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研究张库大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论证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张库大道的调查范围和疑似遗址点。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进行概括,为之后的GIS空间分析提供相关的论证支持。第五部分运用ArcGIS软件对老地图中张库大道的台站路线和汽车道进行矢量化,确定卫星遥感影像的采集区域和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继而通过对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待调查的疑似遗址点,为田野考古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对疑似遗址点、拟调查区域和拟调查的重点村镇进行实地田野考古调查,并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总结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同时以伊林驿站考古发掘为例,对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和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和环境进行验证。其后,依据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并对张库大道进行水文、人口、坡度进行了GIS空间分析,继而解析张库大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第七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不足和以后的工作展望进行了陈述。

吴向阳[3](2015)在《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离不开大中比例尺基础图件的支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各种地形图产品需求急速扩大带来的用图矛盾日益突出。目前,获取地形图产品主要来源于卫星遥感、传统航空摄影、新型低空遥感以及常规数字化测绘等技术手段。然而任何单一手段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当前快速获取大中比例尺基础图件的实际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的理论和方法,并对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体系框架与业务流程的构建。从理论到技术两个层面,研究了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总体框架,梳理出系统集成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集成的总体设计与分系统设计,为系统集成开发构建了明确的开发目标。本文还针对无人机航测成图与地面GPS/TS/FOG组合成图各自的技术流程特点,提出了支撑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的新型业务流程。(2)轻小型机载POS辅助空三技术研究。根据轻型无人机平台的特点,开展了DGPS以及DGPS/IMU辅助空三技术在无人机航测成图中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基于超轻型POS的一体化相机集成设计方案,为国内无人机用于1:500大比例尺成图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单纯的DGPS辅助空三解算虽有较大的精度提高,但目前还不能直接替代全野外布点的方案,"A7R+AP15"为现阶段最优组合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单纯DGPS辅助空三方案的不足,显着提高成图精度和成图效率。(3)研究了无人机影像高效压缩与快速显示技术方法。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数据压缩技术,研究了快速小波变换方法、嵌入式零树小波(即EZW)算法以及自适应算术编码算法,提出了基于影像分块压缩和动态导入的快速显示策略,开发了桌面版TIFF影像图压缩软件。测试表明:该软件能够满足不同压缩率下的大容量影像的压缩处理,在显示效率上以6×6分块数据为最高。3GB影像压缩后在嵌入式平台上显示速度达秒级,压缩容量提高了9倍。(4)地面GPS/TS/组合定位算法研究及精度分析。针对地面定位复杂环境以及GPS信号盲区严重影响测图的问题,在系统分析GPS单站差分下的RTK定位、网络差分下的RTK定位以及非差PPP定位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PRS网络的GPS/TS组合定位构想,从理论上探讨了GPS辅助全站仪自由设站组合定位算法与坐标变换算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从精度分析的角度论证了交会定点的最有利图形,实例计算结果得出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5)光纤陀螺辅助全站仪自主定向算法研究及试验分析。为拓展全站仪定向功能,研究了基于全站仪高精度转位信息的FOG四位置寻北算法以及真方位角与坐标方位角的转换算法,推导了TS辅助下的FOG寻北误差抑制以及安装误差自动补偿数学模型。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表明:对于精度为0.02°/h的光纤陀螺仪,单个位置寻北时间超过60s后,定向精度提高已经不太明显:四位置寻北整体精度优于±30”,为陀螺仪用于日常地形地籍测绘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张宏伟,廖安平,王东华,陈军[4](2012)在《1∶50000更新工程中DOM多源像控生产技术与应用》文中认为针对1∶50 000数据库更新工程中多源像控方案及其生产精度情况进行总结,在充分利用已有多源像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生产实验,提出多源像控生产方案及其适用范围和生产要求。对GPS道路网数据、已有航摄资料加密成果以及高精度DOM等数据作为像控数据源进行生产实验,并在控制困难区域的正射影像生产中进行验证应用。本文研究内容可用于指导同等精度要求的正射影像工程生产。

刘光鹏[5](2010)在《GIS与RS在重庆市滑坡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盆周为几大山脉和高原所围,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地貌环境。重庆市地处两江(长江、嘉陵江)汇合处,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容易发生滑坡,是全国70座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城市。1997年重庆建立直辖市后,城镇建设速度加快,高层建筑不断出现,交通建设里程日益增加,在城市建筑附近和交通山体旁,又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人工边坡。在自然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这些边坡可能会产生变形,直至失稳,形成滑坡灾害。而近年来重庆市各级政府对滑坡防治越来越重视,展开了一系列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等防治项目。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滑坡风险区划,最大程度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新技术应用在重庆市滑坡防治的实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重庆市滑坡防治年度计划为支持,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法应用的角度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SPOT-5全色2.5m和10m多光谱影像,结合Quick bird航片、DEM等数据和现有滑坡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数据源进行优化预处理,建立滑坡解译标志,目视解译与人机交互相结合成功解译出重庆市域滑坡点5925个,反复进行野外调查和专家干预并任意选取其中63个特大型滑坡点和3个大型滑坡点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解译结果符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在解译成果的基础上,采用FileGeodatabase建立滑坡空间数据库并在ArcGIS Engine9.2平台下完成重庆市滑坡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实现了滑坡空间数据库管理、风险评价和出图管理三大模块,为下一步滑坡风险区划奠定良好的基础。(2)综合滑坡解译、滑坡空间数据库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成果,科学选取滑坡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因子,运用统计学的层次分析算法、G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三维分析等对滑坡体因子量化,完成风险评价和易损性评价。依据风险分级和易损性分级标准,通过克里金插值、重分类、数字转换、专家干预修正等实现风险性分区和易损性分区。以0.5作为滑坡风险评价中风险性和易损性权重,通过线性叠加最终实现滑坡风险评价并划分出高、中、低三级滑坡风险区。(3)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原理,采用分层叠加和透明设置的方式实现了视觉三维效果的滑坡风险区划系列的6幅图制作,为滑坡年度计划提供了直接指导性材料。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将GIS空间分析全面的引入滑坡风险区划评价理论之中。采用GIS层次分析算法实现风险因子量化和评价。而该技术的应用是今后滑坡灾害研究的重要方法,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成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更系统地研究了滑坡灾害从调查-解译-风险评价-风险区划-制图技术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技术改善了滑坡风险评价方案。将滑坡风险区划相关数据库进行整理并运用GIS-次开发技术编写了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开发与应用的很好结合,也体现了滑坡防治GIS发展趋势。

杨瑞霞[6](2009)在《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环境考古是在遥感环境考古、环境考古信息系统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本文在对环境考古涵义、理论基础、方法与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基础上,选取中原地区进行了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中原地区环境遥感考古研究。(1)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城址的遥感影像特征,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址的图谱序列。(2)对双洎河流域早期聚落选址与水系关系进行了遥感影像分析,概括出各时期聚落分布类型。(3)对商丘地区人工沟渠遗迹进行了航空遥感解译和自动提取,提出一种自动提取航片图像目标物体的算法。中原地区环境考古数据库系统研究,基于GIS和数据库技术,研究分析了区域环境考古地理背景数据库、文物资源数据库和大型聚落遗址数据库的特点,并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其中重点对航空影像数据库进行了研究和构建,对河南省文物资源数据库数据组织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开发了河南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试点系统,对郑韩故城文物考古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基于GIS和模型分析对中原地区古代聚落进行研究,一是总结了不同环境背景下各个时期聚落时空分布特征。二是总结了仰韶文化类型划分与区域自然综合区划之间的耦合关系。三是对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空间分布的进行集聚分析,得到两个集聚中心。在中原地区按照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环境考古虚拟现实研究。大(区域)尺度上,对环嵩山地区环境与古文化遗址分布进行了虚拟和环境考古分析;中尺度上,对溹须河流域环境与古代城址分布以及具茨山古代岩刻符号赋存环境进行了三维虚拟和分析;小尺度上,对关帝庙遗址商代地表进行了测绘和三维虚拟复原。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在最后对数字环境考古进行了总结,数字环境考古是从方法角度对环境考古的延伸,它包括了环境考古资料的数字化、研究过程的模型化和研究结果的可视化。本文认为数字环境考古中的研究模式,需要以环境考古研究的问题作为背景,数字环境考古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刘学义,黄光荣[7](2008)在《浅谈1:1万航测外业像片调绘的质量保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航测外业像片调绘运用简明、统一、实用、易读的表示方法,确保中间产品质量。

李为乐[8](2008)在《遥感与GIS技术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生命大动脉,为了有效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了西部铁路网络建设,这些铁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第一、二级地貌阶梯上,山高谷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体类型繁多。在这些地区进行铁路选线采用常规地质勘察方法显得捉襟见肘,野外勘察范围有限,外业劳动强度大,工作进度缓慢,勘察质量难以保证;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需要大量信息和资料的支持,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成果数据,面对这些多源信息传统的文件管理模式也束手无策;目前我国铁路设计都是在二维地图上进行,缺乏立体感、不直观。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遥感、GIS、三维可视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以上局限,加快工作进度,并从整体上提高和保证工程地质勘察水平和质量。遥感技术为支持铁路勘察、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数据采集和更新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源;它的应用可以扩大地质勘察范围,克服地面调查的局限性,增强预见性,并可减少外业工作量,提高调查效率;通过遥感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拟定线路穿越区的地形、地貌、地物、地质条件进行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准确直观地提取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体等信息;而GIS技术为铁路地质勘查多源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在详细分析铁路工程地质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RS、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西部山区丽江-香格里拉、大理-瑞丽和兰州-重庆广元至重庆段三条新建铁路进行了遥感信息提取和遥感三维可视化仿真,并研制了铁路工程地质多源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针对中国西部山区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提出了综合应用遥感、GIS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提取和多源数据管理的技术方案,为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和选线提供新思路。(2)以往的铁路工程地质遥感调查中,多选择Landsat卫星影像或航空相片为数据源。前者分辨率低对断裂构造有好的解译效果而对不良地质现象解译效果较差;后者可以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可以进行立体观测,但单张相片覆盖的范围较小,几何校正和图像镶嵌处理困难,且为黑白相片,信息量有限。本文主要对SPOT5影像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数字处理和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构造提取时辅以ETM+影像,在重点滑坡解译时将航片与SPOT5影像进行融合,获得了高质量的影像图和解译效果,证明了将多源遥感影像用于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优越性。(3)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可以直接勾绘出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范围,并确定类型和性质,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资料和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地面调查相比,速度快,成本低,准确率高,效果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遥感技术是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调查和选线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4)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高精度DEM与正射遥感影像叠加建立三维遥感模型,提供可供反复使用的真实、直观地面景观影像和连续的漫游动画,辅助铁路工程地质三维信息提取和选线决策。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及影像动态分析方法为铁路沿线地质调查工作开拓了新的工作思路,对加快铁路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5)针对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信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等特点,采用LIBRARIAN分图幅数据管理技术进行铁路工程地质多源数据建库。LIBRARIAN通过对空间数据分块,并以建立空间索引的方式进行数据访问,可以方便快速地提取、查询、显示及维护空间数据,为铁路工程地质多源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6)以ArcGIS软件为平台,在充分利用ArcGIS软件本身强大功能的基础上,采用VB+AO方式,开发出了铁路工程地质多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的管理、查询检索、空间分析、图形输出、三维虚拟行等功能,为铁路设计施工提供了数据源和决策平台。本文研究表明在西部山区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与选线工作中,综合运用遥感技术、GIS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可以扩大勘察范围、减少外业工作量、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地质勘察水平和质量,增强工程地质多源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为铁路建设的可视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邓辉[9](2007)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质灾害的日益严重和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抢灾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极其必要的,它可以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灾情评估以及灾害防治的全过程,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遥感技术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虽然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大多停留在对灾害点的提取、宏观区域评价等方面,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点的精细解译与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单点地质灾害分析方面大多依靠航空像片,特别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成功的实例不多。本文以宣汉滑坡、泸定水电站近坝泥石流、三峡塌岸、拟建丽香铁路为例,在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崩滑流地质灾害的方法体系,结合崩滑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行为特征修正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识别标志和解译方法,阐明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优点和局限性,利用具体实例说明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抢险救灾及治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2)详细论述了崩滑流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遥感技术,讨论了数据源的选取、图像的光谱校正、几何校正和正射校正、三维遥感模型的建立以及干涉雷达技术,有针性对地提出了地质灾害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阶段、不同研究程度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3)结合具体的图像讨论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图像融合技术,针对地质灾害研究重在提取变形破坏迹象的特点,提出了在遥感解译时采用基于比积变换的分辨率融合方法,它可以增强图像的纹理特征;在成图时采用基于Gram—Schmidt变换或基于主成分变换的分辨率融合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多光谱图像的光谱特征,并提出了一种新的SPOT图像色彩变换方法。(4)在大量崩滑流地质灾害的高精度卫星图像解译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平面形态、内部结构及行为特征,补充和完善了遥感图形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滑坡体积估算方法。利用白衣庵滑坡和泸定水电站的近坝泥石流沟两个具体实例,建立了利用QuickBird图像提取地质灾害细部特征及其定量评价的方法。(5)结合丽江至香格里拉新建铁路选线的工程地质遥感解译项目,利用融合后分辨率为5米的SPOT图像与航片相结合,提取了研究区的孕灾条件、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评价了拟建线路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基于遥感技术提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优势,利用简单的数学评价模型:GM=(multiply from i=1 to n pi)1/n建立可靠的评价指标,紧密结合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形成机理,对研究区的崩滑地质灾害进行了区域危险性评价,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该评价模型较为可靠,分析结果与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吻合较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6)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的IKNOS、QuickBird卫星图像对宣汉滑坡进行了滑坡前、滑坡后及治理后特征对比分析,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变形破坏迹象以及主要灾情状况,建立了滑坡区的高精度三维遥感遥感模型,为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7)首次利用多时相的QuickBird卫星图像进行库岸塌陷监测。建立了塌岸监测的遥感技术方法体系,完善了三峡库区的遥感解译工作,进行了两期三峡库区部分地段的QuickBird卫星遥感图像对比研究,圈定了139m库水位在一年多蓄水期间所引起的塌岸分布范围,分析了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塌岸范围的可行性和准确度,为预测三峡库区在156水位、175水位的塌岸范围提供了依据。

邓涛,廖朝华[10](2004)在《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数字化勘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勘察阶段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总结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一系列高新数字化勘察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对今后我国将大量出现的既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具有共性特点的勘察设计模式和数字化勘察技术与数字高速公路的接口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意见和实践依据。

二、新老航片成图方法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老航片成图方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农村住房遥感信息提取研究及时空演变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
1 绪论
    1.0 研究背景与意义
        1.0.1 研究背景
        1.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农村建筑物遥感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1.1.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研究进展
        1.1.3 半监督深度学习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组织架构和安排
        1.2.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介绍
        2.2.1 遥感数据
        2.2.2 建筑物数据集
        2.2.3 其他数据
        2.2.4 影像数据预处理
3 基于高分航拍影像和全卷积注意力网络的建筑物提取研究
    3.1 引言
    3.2 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与相关技术
        3.2.1 监督学习与分类
        3.2.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3.2.3 全卷积网络
    3.3 基于联合注意力的全卷积网络的建筑物提取
        3.3.1 U-Net特征提取网络
        3.3.2 残差注意力模块
        3.3.3 联合注意力的U-Net网络结构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数据集与评价指标
        3.4.2 实验相关设置
        3.4.3 注意力模块的比较
        3.4.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3.4.5 实验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分卫星影像和全卷积网络的农村住房提取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区与数据
        4.2.1 研究区
        4.2.2 数据预处理
    4.3 基于扩张卷积的多尺度残差神经网络
        4.3.1 扩张残差特征提取网络
        4.3.2 多尺度上下文特征融合网络
        4.3.3 基于多光谱影像的迁移学习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具体实现与评价指标
        4.4.2 农村住房提取结果及精度评价
        4.4.3 面积精度评价
        4.4.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4.4.5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半监督集成学习的农村住房信息提取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与数据
        5.2.1 研究数据
        5.2.2 数据预处理
    5.3 基于集成网络的半监督方法
        5.3.1 集成网络训练
        5.3.2 半监督弱标注数据集
        5.3.3 集成网络训练与微调
        5.3.4 多集成深度网络
    5.4 基于半监督集成学习的农村住房信息提取
        5.4.1 实验设置与评价指标
        5.4.2 2018 年农村住房信息提取结果
        5.4.3 2012 年农村住房信息提取结果
        5.4.4 2005 年农村住房信息提取结果
        5.4.5 农村住房面积精度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农村居民点边界量化与时空动态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渗流理论的农村居民点边界量化
        6.2.1 基于渗流算法的农村住房聚类
        6.2.2 空间聚类结果精度评价
    6.3 农村居民点数量及变化
    6.4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6.4.1 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6.4.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
        6.4.3 农村居民点优化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遥感考古的发展与应用
    2.1 遥感考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1.1 遥感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2.1.2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2.1.2.1 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2.1.2.2 研究机构
        2.1.3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应用
    2.2 遥感考古的理论与展望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2.2 遥感考古的优势与展望
    2.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的需求
        2.3.1 线性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形成
        2.3.2 我国线性遗产和万里茶道的申遗
        2.3.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需求
第3章 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变迁
    3.1 张库大道的形成
        3.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3.1.2 中俄贸易
        3.1.3 万里茶道与张库大道
    3.2 张库大道的道路及变迁
        3.2.1 张库大道的路况及运输工具
        3.2.1.1 张库大道的路况
        3.2.1.2 主要的运输工具
        3.2.2 官马大道
        3.2.3 张库商道
        3.2.4 张库公路
        3.2.4.1 商办汽车运输公司
        3.2.4.2 筹办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3.3 张库大道的贸易兴衰
第4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室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区域概况
        4.1.1 地形与水文
        4.1.2 气候
    4.2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的文献及地图资料收集
        4.2.1 文献资料
        4.2.1.1 官马大道
        4.2.1.2 张库商道和张库汽车路
        4.2.2 地图资料
第5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影像收集与解译
    5.1 老地图的数字化及研究区域的确定
    5.2 卫星影像的目视判读及分析
第6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和GIS空间分析
    6.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与分析
    6.2 伊林驿站田野发掘
        6.2.1 伊林驿站
        6.2.2 伊林驿站考古发掘
    6.3 制图及GIS空间分析
        6.3.1 张库大道路线图的绘制
        6.3.2 张库大道线路的GIS空间分析
        6.3.2.1 水资源分析
        6.3.2.2 人口聚居情况分析
        6.3.2.3 地势地貌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空地一体化成图的必要性
        1.1.2 空地一体化成图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无人机航测成图技术
        1.2.2 地面数字化测绘技术
        1.2.3 空地一体化成图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系统架构研究
    2.1 系统体系结构
        2.1.1 理论体系结构
        2.1.2 技术体系结构
    2.2 系统架构与集成设计
        2.2.1 无人机低空遥感信息采集子系统
        2.2.2 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处理子系统
        2.2.3 地面GPS/TS/PAD快速定位测图子系统
        2.2.4 地面FOG/TS/PDA快速定向测图子系统
    2.3 系统业务流程
        2.3.1 UAV航测成图业务流程
        2.3.2 地面GPS/TS/FOG测图业务流程
        2.3.3 系统集成后的总体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
    3.1 UAV机载影像传感器改进技术
        3.1.1 国内无人机普遍搭载使用的相机
        3.1.2 几种适合无人机搭载的新型相机
        3.1.3 几种相机用于无人机测量的比较
        3.1.4 无人机航摄相机改进及配置的关键
    3.2 UAV机载超轻型POS辅助空三技术
        3.2.1 概述
        3.2.2 基于UAV的GPS辅助空三技术
        3.2.3 基于UAV的POS辅助空三技术
    3.3 复杂环境下的GPS/TS组合定位技术
        3.3.1 单站差分模式下的GPS RTK快速定位
        3.3.2 网络差分模式下的GPS RTK快速定位
        3.3.3 GPS非差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3.3.4 GPS/TS组合定位算法
    3.4 信号盲区下的FOG/TS组合定向技术
        3.4.1 光纤陀螺仪寻北原理
        3.4.2 FOG/TS组合定向算法
        3.4.3 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系统集成开发
    4.1 概述
        4.1.1 需求分析
        4.1.2 系统集成方案
    4.2 系统集成中的关键技术实现
        4.2.1 大容量无人机影像图高效压缩软件开发
        4.2.2 面向嵌入式GIS的无人机影像图快速显示
        4.2.3 GPS/TS组合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4.2.4 FOG/TS定向软件设计与开发
    4.3 系统集成中的硬件设备改造
        4.3.1 超棱镜设计与改造
        4.3.2 数字通讯模块设计与研制
        4.3.3 FOG接合器设计与安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实验应用总体概况
        5.1.1 子系统改进的实验测试
        5.1.2 集成系统的实际应用
    5.2 实验测试及精度检验
        5.2.1 测试概况
        5.2.2 测试方案
        5.2.3 测试结果
    5.3 实际应用及效果评价
        5.3.1 北京示范区应用
        5.3.2 上海示范区应用
        5.3.3 应用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

(4)1∶50000更新工程中DOM多源像控生产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源像控生产方案
    1.1 基于GPS道路网数据的像控与遥感影像正射纠正技术
    1.2 新老航空影像联合空三加密技术
    1.3 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读点像控方案与影像纠正技术
2 DOM数据库及其精度分析
3 结论

(5)GIS与RS在重庆市滑坡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重庆市区域滑坡灾害地质环境现状及分析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7 重庆市滑坡灾害现状及特征
第3章 重庆市滑坡遥感解译
    3.1 滑坡遥感调查工作方法
    3.2 遥感数据源选择
    3.3 其他相关数据选择
    3.4 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
    3.5 特大型滑坡遥感解译
    3.6 解译结果与野外验证
    3.7 小结
第4章 重庆市滑坡空间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设计
    4.1 滑坡空间数据库设计
    4.2 滑坡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重庆市滑坡GIS风险评价
    5.1 滑坡灾害风险评价GIS实现基础
    5.2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5.3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
    5.4 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5.5 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及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基于GIS与RS的重庆市滑坡风险区划制图
    6.1 制图基础数据
    6.2 风险区划GIS制图原理
    6.3 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制图要求
    6.4 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系列图设计
    6.5 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系列图成果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发表论文及主要课题项目

(6)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环境考古概念提出
    第二节 数字环境考古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字环境考古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研究
    第一节 数字环境考古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数字环境考古研究对象、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 数字环境考古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数字环境考古技术支撑
第三章 中原地区环境遥感考古研究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双洎河流域早期聚落选址水系特征遥感分析
    第三节 中原地区早期城址遥感影像图谱研究
    第四节 商丘人工沟渠遗迹遥感解译与自动提取
第四章 中原地区环境考古数据库系统研究
    第一节 环境考古地理背景数据库系统
    第二节 河南文物资源数据库系统研究
    第三节 郑韩故城聚落遗址数据库研究
第五章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中原古代聚落研究
    第一节 中原地区早期聚落分布环境背景分析
    第二节 仰韶文化类型划分与综合自然条件区域差异
    第三节 裴李岗时期聚落空间分布集聚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区域环境考古虚拟现实研究
    第一节 环嵩山地区环境与古文化遗址分布虚拟分析
    第二节 溹须河流域环境与古代城址分布虚拟分析
    第三节 具茨山古代岩刻符号赋存环境三维虚拟
    第四节 关帝庙遗址商代地表恢复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讨论
    第二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遥感与GIS技术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1 遥感技术
        1.3.2 GIS技术
        1.3.3 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问题
        1.5.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特色成果
第2章 铁路工程地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关键技术
    2.1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系统简介
        2.1.1 ERDAS IMAGINE的主要功能模块
        2.1.2 PHOTOSHOP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中的应用
    2.2 遥感图像选择
        2.2.1 SPOT卫星影像
        2.2.2 ETM+卫星影像
    2.3 波段选择与合成
        2.3.1 ETM+波段选择与合成
        2.3.2 SPOT波段选择与合成
    2.4 遥感图像辐射校正
    2.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2.5.1 地面控制点的选取
        2.5.2 ETM+影像几何校正
        2.5.3 SPOT影像正射校正
    2.6 遥感图像的融合
    2.7 遥感图像的镶嵌
    2.8 正射影像地图制作
    2.9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2.9.1 对比度增强
        2.9.2 彩色增强
第3章 铁路工程地质遥感三维可视化与动态分析
    3.1 三维可视化技术
    3.2 DEM模型
    3.3 LOD技术
    3.4 遥感三维可视化制作工序
    3.5 三维可视化的数据准备
        3.5.1 DEM制备
        3.5.2 矢量数据制备
        3.5.3 注记制备
    3.6 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制作
    3.7 三维影像制作的关键性问题
        3.7.1 坐标投影的选择
        3.7.2 飞行矢量数据发虚的处理
        3.7.3 注记及其显示
        3.7.4 大数据量的处理
        3.7.5 飞行路线设计
第4章 铁路工程地质遥感信息提取
    4.1 滑坡遥感信息提取
        4.1.1 滑坡的判释特征
        4.1.2 滑坡判释注意问题
        4.1.3 滑坡稳定性的判释
    4.2 崩塌遥感信息提取
        4.2.1 崩塌的判释特征
        4.2.2 崩塌判释注意问题
        3.2.3 崩塌稳定性的判释
    4.3 泥石流遥感信息提取
        4.3.1 泥石流的判释特征
        4.3.2 泥石流判译注意问题
        4.3.3 泥石流危害性的判释
    4.4 断裂构造遥感信息提取
第5章 铁路工程地质多源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5.1 系统开发背景与需求分析
    5.2 系统开发目标与功能
        5.2.1 系统目标
        5.2.2 系统功能
    5.3 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5.3.1 数据层次结构
        5.3.2 数据分类
    5.4 系统设计
        5.4.1 系统设计原则
        5.4.2 系统逻辑设计
        5.4.3 系统结构设计
        5.4.4 数据库设计
    5.5 系统实现
        5.5.1 技术路线
        5.5.2 开发平台选择
        5.5.3 数据库建设
        5.5.4 系统界面与功能模块
结论与讨论
    (1)主要成果与认识
    (2)论文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9)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遥感技术简介
        1.2.2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
第2章 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遥感技术
    2.1 光学遥感图像的处理
        2.1.1 遥感数据的选取
        2.1.2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2.1.3 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
        2.1.4 遥感图像的融合处理
        2.1.5 遥感图像的分割与镶嵌
        2.1.6 图像正射校正
    2.2 干涉雷达技术
        2.2.1 SAR干涉测量基本原理
        2.2.2 差分干涉雷达技术原理
    2.3 三维遥感图像模型的建立
        2.3.1 DEM的一般获取方法
        2.3.2 SAR干涉测量提取DEM
        2.3.3 三维遥感图像模型的建立
        2.3.4 地质景观漫游技术
第3章 单体地质灾害遥感信息提取
    3.1 滑坡地质灾害的遥感信息提取
        3.1.1 滑坡解译特征的建立
        3.1.2 滑坡活动性的解译
        3.1.3 滑坡类型的解译
        3.1.4 滑坡体积的估测
        3.1.5 基于Quickbird-2卫星遥感图像的滑坡特征精细解译
    3.2 崩塌地质灾害的解译
        3.2.1 崩塌的解译特征
        3.2.2 崩塌活动性的解译
    3.3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
        3.3.1 泥石流的解译特征
        3.3.2 泥石流的解译内容
        3.3.3 泥石流类型的解译
        3.3.4 西南某水电站坝前泥石流沟的遥感调查
第4章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4.1 遥感图像选择及数字处理
        4.1.1 遥感图像最佳波段选择
        4.1.2 遥感图像预处理
    4.2 图像融合
    4.3 遥感图像精校正
        4.2.1 工作区ETM遥感图像几何校正
        4.3.2 工作区SPOT正射校正
    4.4 图像镶嵌
    4.5 正射影像地图制作
    4.6 孕灾背景调查与研究
        4.6.1 地形地貌
        4.6.2 地层岩性
        4.6.3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4.6.4 河流水系
        4.6.5 人类活动
        4.6.6 土地利用类型
    4.7 地质灾害现状调查
        4.7.1 滑坡地质灾害的解译
        4.7.2 崩塌的判释
        4.7.3 泥石流的判释
        4.7.4 解译结果分析
        4.7.5 解译结果的虚拟现实分析
    4.8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8.1 地质灾害评价模型
        4.8.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8.3 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建立
        4.8.4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5.1 概述
    5.2 滑坡灾害高分辨率遥感监测
        5.2.1 滑坡概况
        5.2.2 遥感图像选择及数字处理
        5.2.3 滑坡区环境地质条件遥感解译
        5.2.4 滑坡特征定量遥感解译
        5.2.5 治理效果分析
    5.3 塌岸范围遥感监测与验证研究
        5.3.1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5.3.2 石榴树包滑坡塌岸范围遥感监测
        5.3.3 三峡库区重点库岸段塌岸监测
    5.4 差分干涉雷达技术在地面位移监测中的应用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图

四、新老航片成图方法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农村住房遥感信息提取研究及时空演变应用[D]. 叶自然. 浙江大学, 2021(01)
  • [2]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D]. 任君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空地一体化快速成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吴向阳. 东南大学, 2015(08)
  • [4]1∶50000更新工程中DOM多源像控生产技术与应用[J]. 张宏伟,廖安平,王东华,陈军. 地理信息世界, 2012(03)
  • [5]GIS与RS在重庆市滑坡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D]. 刘光鹏. 西南大学, 2010(08)
  • [6]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 杨瑞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7]浅谈1:1万航测外业像片调绘的质量保证[J]. 刘学义,黄光荣. 江西测绘, 2008(03)
  • [8]遥感与GIS技术在山区铁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为乐.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9]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的应用[D]. 邓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2)
  • [10]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数字化勘察[A]. 邓涛,廖朝华. 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2004年年会学术论文集, 2004


遥感论文 遥感图像处理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图像融合论文

上一篇:外商投资行业趋势分析与展望
下一篇:正确处理案件报告中的“八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