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生,泮晓华,吕超,董志浩,刘博,王殿龙,李昊,程瑶佳,施斌[1](2021)在《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是将微生物参与的生化过程加以控制和利用,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类新型岩土体水—力学特性改性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低能耗和过程可控的优点,是工程地质界近些年的一个热门研究内容,也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当前该技术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能被加以控制和高效利用的三种代表性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微生物成矿作用、微生物膜作用及微生物产气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着重对研究最多、应用前景最广的微生物成矿作用改性岩土体力学特性、渗透特性、抗侵蚀性等工程性质及机理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讨了影响微生物成矿作用改性效果的关键因素(细菌种类、菌液浓度、环境温度、pH值、胶结液、土体性质及灌浆工艺)。此外,文章还详细论述了微生物成矿作用在地基处理、岛礁建设、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抗裂防渗、文物保护、地灾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该技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邓彩霞[2](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王昌博[3](2020)在《基于多种发展情景的中巴经济走廊生态风险遥感综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中巴经济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将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进作用。随着走廊建设带来的空间扩展与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更迭将更为剧烈,景观格局特征趋于复杂,可能给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潜在风险。以环境保护优化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是解决未来刚性环境约束,促进中长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中巴经济走廊开展生态风险评估研究,有利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情景模拟技术,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内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在惯性发展、投资优先和和谐发展三种发展情景下,从风险源危险性、生态系统脆弱性、风险受体损失度三个层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对中巴经济走廊2015及2030年的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不同发展情景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论述不同发展策略对生态风险的影响,辨析持续发展建设为廊道生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正面效应。其中,为反映输入变量对山地等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空间和尺度差异,实现指标客观、动态的赋权过程,本文构建了自适应权重空间主成分分析(Adaptive-weighting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SPCA)模型,用以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风险源危险性。并以生态系统服务理念表达风险受体损失度,借助生态系统服务评估In 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评估研究区水资源供给、固碳和土壤保持量,采用叠加分析方法,表征风险受体损失度。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新构建的ASPCA模型与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模型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ASPCA模型选取可变滑动窗口作为评估单元,考虑了局部因素对目标像元的影响,实现了客观、动态赋权过程。能够探明指标对生态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反映不同地区生态问题的主导因素。适用于中巴经济走廊这种大区域、高异质性、专家知识缺乏地区的生态评估。(2)中巴经济走廊2015年生态风险以低风险为主,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向印度河平原过渡区,中度风险分布在伊斯兰堡-拉合尔一线的城市区,俾路支高原、喀什地区、及印度河平原的生态风险以微度和轻度为主。中巴经济走廊生态风险受系统内部不稳定因素和外界胁迫共同作用。其中频发的自然灾害和较高的风险受体损失度是造成北部山区生态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而伊斯兰堡-拉合尔一线是巴基斯坦农业和人口的主要集中区,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是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3)发展情景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生态风险。相较于2015年,2030年投资优先情景下的中度风险、高度风险和极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77%、4.60%和1.98%。2030年惯性发展情景下中度风险、高度风险和极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79%、1.32%和0.27%。2030年和谐发展情景下中度、高度风险区面积呈现轻微增长趋势,极高风险区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增幅分别为1.27%、2.47%和-0.62%。研究表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用途管制力度,提升土地资源使用效益,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情景,是未来廊道规划建设的优化选择。
王慧琴[4](2020)在《华北北部区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文中认为坝上高原与华北北部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潜在威胁着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由此,探究区域土壤侵蚀分布、演变、驱动力及其影响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对于区域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文首先在空间上进行区划,并区分不同土壤侵蚀类型;依托土壤侵蚀模型(USLE,RWEQ)检测土壤侵蚀动态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演变规律,观察不同区域各驱动因素的时空差异及变化特征;进而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土壤侵蚀在区域上的多种响应特征,这是控制、预测和预防水土流失的前提;其中,气候因子可作为综合因子表征各自然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状态来反映区域差异,与人类作用有所区别,是土壤侵蚀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植被是综合自然、人类活动因素,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人类活动能力范围内可有的放矢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进而阐明植被生态修复工程对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区域差异研究区总体呈西北方区域地势高、干燥少雨、蒸发量大,东南方区域地势相对较低、温暖湿润、降雨相对充沛;由此将研究区分为坝上高原区(Ⅰ)、华北北部山地丘陵区(Ⅱ)、平原区(Ⅲ)。高原区分为高原丘陵区(IN1、IN2、IW3)、阴山区(IW4)、丘陵沟壑区(IW5)五个子区;华北北部山地丘陵区分为燕山区(IIE)、太行山区(IIS)2个子区。(2)土壤侵蚀研究区东南部以水力侵蚀为主,西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风力、水力侵蚀地区的过渡地带易产生风水复合侵蚀;根据研究区多年累积土壤侵蚀量,研究区水蚀、风蚀、风水复合侵蚀区域分别占到全区的11%、28%、5%以上,其中在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分别占比5.41%、4.05%、0.98%,主要位于太行山区南部、燕山区西北部、河北高原丘陵区。在1998-2018年期间研究区水力侵蚀显着下降(=-12.21 t/(km2·a)),全区84.6%的区域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几乎未发生风力侵蚀的区域2018年(77.35%)比2000年增加近6倍。(3)自然因素1998—2018年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的空间格局异质性明显,高值区位于内蒙古南缘高原丘陵区。1998—2018年期间全区97.97%的区域呈下降趋势,相比较而言,研究区西南部干旱程度下降程度较明显,存在或增加了土壤水蚀风险的可能性。在1998—2018年期间研究区干旱指数与水力侵蚀模数的相关性在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其中呈正相关的区域(14.20%)多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而西部的水土流失却随着干旱指数的降低而有所上升(19.04%)。对于风力侵蚀,其中呈正相关的区域(53.81%)多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晋陕蒙丘陵沟壑区和太行山区、北部的高原丘陵区、南部的平原区。(4)人类活动2000—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以耕、草地向城、林地的转换为主。土地利用类型未改变地区对土壤侵蚀整体呈下降趋势的相对贡献率最高的均为林地;京津风沙源工程项目的引进实施,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是土壤侵蚀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地区中转为草、林地的地区对土壤侵蚀变化的相对贡献较高;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相对应,林草地与农地的转换改善了地表覆被形式,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程度,土壤侵蚀变化受其影响较显着。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在空间上对水力侵蚀呈下降变化的贡献率以人类活动因素为主,而风蚀减少由二者共同实现;对水力、风力侵蚀呈增加趋势的贡献率均以自然因素为主;从主要驱动力的空间分布来看,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于气候因素。(5)植被因素研究区植被改善的区域占全区80%以上。植被变化与降水量在滞后期1个月时且在半湿润地区,特别是林地;与气温在滞后期为0个月时在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农田,均呈高度相关。在主要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上,人类活动是控制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恢复项目的实施对植被覆盖时空格局有较大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林地水蚀的减少起主导作用,对未利用土地和植被稀疏地区风蚀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而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能是风水复合侵蚀区草地、林地土壤侵蚀加剧的一个促进因素。
李嘉琦[5](2020)在《基于ORYZA20000模型的沈阳地区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调整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近些年来,农民施用肥料用量逐渐增多,然而过量的施入氮肥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威胁。本研究利用ORYZA2000模型探究沈阳地区适宜的施肥措施,并基于此模型评价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变化,并提出适应性调整方案,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际田间数据对ORYZA2000水稻模型进行校准,模型模拟出9036、9035、9023、沈农263、盐丰47、铁粳12、铁粳11沈阳地区7个水稻品种的生物量以及产量,并进行水稻模型的验证。利用订正后的ORYZA2000模型探究过去沈阳地区不同施肥对水稻产量、碳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而推荐出适宜沈阳地区的施肥方案。并利用订正后的水稻模型与CMIP5未来气候模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未来沈阳地区9036、9035、9023、沈农263、盐丰47、铁粳12、铁粳11七个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并在改变播期、改变施氮量总量和选择熟型品种三方面探究适应性策略,得出结论如下:(1)ORYZA2000水稻模型对地上总生物量模拟效果最好,大部分品种茎生物量的模拟效果比穗生物量稍差,模拟绿叶生物量效果最差,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各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可用于沈阳地区未来水稻产量的预测。(2)通过氮肥施用量和基蘖肥(前期)与穗肥(后期)氮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碳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发现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增加不明显。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不断降低,碳效率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品种适宜的施肥管理方案:9035、沈农263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a,9023、盐丰47适宜的施氮量为210kg/ha,铁粳12、铁粳11的施氮量为120kg/ha,所有品种前后期适宜的施肥比例皆为4:6。(3)通过ORYZA2000水稻模型与未来气候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熟偏晚品种(9036)呈现增产趋势,而中熟品种(9035)和中熟偏早(9023)呈减产趋势,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生育期均缩短。对于其他水稻品种而言,沈农263、盐丰47、铁粳12、铁粳11产量较基准年(1991-2000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减产,并且生育期天数均缩短。水稻生育期平均将缩短23周。21世纪末期较21世纪中期水稻减产幅度更加明显、生育期缩短程度更大。(4)综合考虑播期调整、氮肥施用总量和品种熟型的优化得到两种调整策略方案:9035品种播期推迟30天,施氮量为280kg/ha;9036品种播期推迟30天,施氮量为240kg/ha。这两种策略方案都有利于未来气候条件下沈阳地区水稻产量的提高,并且两个品种相较基准期均呈现增产趋势,其中9036品种增产率高达11.09%13.88%。而其他品种经自适应调整后,未来气候条件下依旧呈现减产趋势。因此,在未来,沈阳地区适合种植的品种为比当前主栽品种偏晚熟的9035、9036。
肖况[6](2019)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从城市聚落的产生到如今步入城市文明时代,一直处于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适应、改造和再适应过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协调发展状态如何,或者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就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市的城市发展演变及其生态环境响应过程进行特征分析;通过选取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生产函数模型以及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探究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诊断和评估不同阶段城镇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协调度。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结论如下:(1)系统阐述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与调控机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城镇化进程必然引起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是因为城市的经济增长、空间扩张、人口涌入,势必导致水土资源和能源需求大增、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植被生态条件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各种胁迫与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必将引起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同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似。生态环境通过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约束城市规模、影响城镇布局、限制产业结构、左右城镇化发展速度,实现对城镇化各个环节的反馈和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要通过制度化、政策化、机制化的结构性安排,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正、负反馈机制平衡。(2)全面揭示了成都建都以来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响应特征。从总体演化过程来看,成都的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大致经历了低水平协调发展、畸形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不协调发展和向协调发展动态转变等五个阶段。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和近代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受生产方式和城市规模的限制,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民国时期,连年的战事使得城市发展衰退严重,生态环境饱受摧残,这是一个畸形发展的时期。建国初期,稳定局势使得国民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很快恢复,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相对协调状态。不过,随着意识形态主导一切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快打破这种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背道而驰且渐行渐远。90年代以后,城镇化进程加速,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两者逐步由不协调向协调发展转变。(3)比较分析了以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为主导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演化规律。将表征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水平的3个指标与IAQI和能源消费总量等8个代表环境质量和能源消耗水平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态环境指标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角度下呈现的演化曲线特征也不同。研究期间,成都的环境空气质量(IAQI)和水环境质量(NH3-N)并没有因为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而表现出明显改善或恶化趋势,但SO2浓度出现了改善拐点并呈现下降的趋势;NO2浓度则随城镇化的发展而呈现上升趋势,PM10浓度表现的较为波动。在能源资源方面,水资源消耗量指标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变化特征,耕地面积指标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能源消耗总量则随城镇化的发展而增加。(4)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阐述了城镇化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双向响应作用关系。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IAQI)和主要出境断面氨氮(NH3-N)平均浓度与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进行脉冲响应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但城镇化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明显强于环境质量对城镇化的反作用。就影响程度而言,经济城镇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其中对水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环境质量对城镇化的负向反馈作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其中空气质量对城镇化发展的负向反馈作用比水环境显着。(5)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资源约束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总用水量和土地面积(耕地面积与建成区面积之和)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的函数关系,评估其对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加的“尾效”作用。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在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因为其自身的稀缺性而制约城镇化发展。由于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成都市的经济增速每年要降低1.66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每年要下降0.24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约束作用最显着。(6)动态评价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作用过程,并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环境质量状况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选取了16个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确定了16个表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其指标权重,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结果显示,2001-2015年来成都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由不协调逐步向协调状态转变。从时序上看,不协调期主要集中在2006年以前,2007年以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开始转入协调并朝着协调方向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差异特征进一步反映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环境压力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中部地区,而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7)详细阐述了成都市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与路径。通过建立产业调控、规划调控、社会文化调控与政策调控等机制,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从结构上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以“多规合一”和“三条红线”为原则合理布局城乡空间,选择适度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规模,从制度上保障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城市历史文脉传承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从精神上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徐曼[7](2019)在《基于GIS技术的彭州市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由于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水土流失、盐碱化、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区域生态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土地和水资源,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每个地区的现状及其适应外部干扰的能力。它是生态系统分析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区划的基础。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生态敏感度的彭州市湔江流域中段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土壤侵蚀敏感性、酸雨敏感性和地质灾害敏感性三个方面对湔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首先确定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其次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有关数据,最后根据查阅有关文献,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得出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的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打分和赋值。分别确立了3个目标层和12个因子层。2)利用GIS相关软件来绘制生态敏感度评价区域分析图。最终利用地图叠加技术得出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度评价结果:一共有五级分区:分别是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敏感区。3)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湔江流域的相关资料以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提出四级内江流域景观保护分区,分别是重点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刘金山[8](2019)在《基于SWAT模型的岷江上游地区非点源污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PS)作为水安全问题的关键来源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建设、环境治理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岷江上游作为川西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区,经济贫困、文化多元,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由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发、频发,加之水电建设、城乡污染等人类活动致使水文变化剧烈、径流减少、生态功能日益退化。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NPS引起的水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上游居民的生存、生产、生活、生态,也会间接对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人类生活带来影响。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科学开发与治理十分必要。本文收集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土地利用、土壤数据、气象、水文、水质等数据,通过对DEM的处理、土地利用数据的重分类、基于SPAW软件进行了土壤属性参数计算和水文分组、相关气象数据的计算,构建了岷江上游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数据库;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加载气象数据、创建模型输入文件、运行模型等的基础上,应用SWAT-CUP软件对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参数敏感性分析、模型适用性分析等,建立了区域SWAT模型,从时间、空间、来源、形态4种维度分析地区NPS负荷特征,找到关键源区、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来源;基于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情景设置,分析NPS负荷的演变特征及变化规律,提出最佳管理措施;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网格技术进行NPS危害性风险评价。成果如下:(1)构建了岷江上游SWAT数据库,通过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离散化处理,模型率定与验证,全局敏感性分析,验证了SWAT模型在本区的适应性。地区共划分为31个子地区,1369个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s,HRUs);径流、泥沙以及水质的相关性系数(R2)均大于0.6,纳什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NSE)均大于0.5;整体率定效果:径流>泥沙>水质。(2)利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1981-2014年34年NPS负荷的产量、变化、空间分布以及来源。结果表明:全区多年年均降雨量为660.05mm,多年泥沙负荷量为4724.23万t,多年总氮(TN)、总磷(TP)负荷量分别为11212.52 t、2188.89t;NPS负荷控制的关键时期为丰水期,控制的关键源区为松潘县、黑水县;土壤养分流失是TN、TP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不同形态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贡献率为:氨氮>有机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有机磷>无机磷。(3)基于GIS网格技术,通过栅格转换、图层赋值、权重确定,加权叠加,找到NPS的危害性风险区。结果表明:NPS危害性风险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整体面积占比为10.48%,覆盖黑水、松潘、汶川等县域,这些区域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选取1980、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1981-1997、1998-2014的气象数据,基于情景设置和变量控制探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地区NPS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减少,草地和耕地增多时,NPS负荷增加;降雨量减少,平均气温增加时,NPS负荷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NPS负荷减少量大于土地利用带来的增加量。(5)结合情景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估提出地区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结果表明:构建缓冲带是岷江上游地区最佳管理措施,适合大范围推广;退耕还林还草对污染负荷的消减量虽最大,但成本较高,适合小范围推广。
唐荣彬[9](2017)在《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识别研究 ——以大冶市为例》文中认为矿业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对环境破坏能力较强,进一步发展中急需考虑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的均衡发展。为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发挥,论文引入生态关键地段理念。生态关键地段识别是区域环境和景观生态研究的有效分析手段,有利于环境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调控,进而促进生态效益的最大发挥。以大冶市为例,依托ArcGIS平台,探讨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识别模式和方法,揭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生态关键地段的分异特征,并为大冶市生态空间管制提供参考。在总结矿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特点基础上,结合生态关键地段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可划分为资源型和位置型两个大类:其中资源型可细分为价值型和敏感型,位置型可细分为生态过程型和矿业干扰型。针对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提出采取“区域-斑块”模式,将区域背景和斑块状态进行结合考虑,对大冶市两类资源型关键地段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大冶市价值型关键地段主要包括处于大片林地中心的山林地、河流廊道、水源涵养地,这些区域具有重要的生物生产功能、环境服务功能或人文价值;敏感型关键地段主要包括部分矿区或邻接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人类生活集中区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段。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及改进后的矿业干扰扩散阻力面模型(MIDR),对大冶市两类位置型关键地段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大冶市位置型关键地段约占全市面积的15%,具有环状分布和条带状分布的特点。其中矿业干扰型生态关键地段主要包括邻接矿业用地的高敏感性裸地以及土壤侵蚀严重的地段。根据关键地段的识别结果和分级,结合大冶市区域空间发展及生态环境规划与调控要求,提出了大冶市生态环境的安全格局。
楼豫红[10](2014)在《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指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个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是正确认识本地区节水灌溉发展水平、进一步科学规划与建设,更好地推动本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基础,也是缓解本区域用水紧张局面、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对于推动区域节水灌溉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保证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本文在详细调查2010年四川省不同区域节水灌溉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四川省节水灌溉发展的影响因素,选取33项指标,建立了区域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筛选出14项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逼近理想解评价法(TOPSIS)、可变模糊评价法(VFT)和集对评价法(SPA)的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四川省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处于“较差”水平,各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来发展潜力较大。(2)3种评价模型对四川省的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真实反映了实际情况。TOPSIS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最为一致;SPA模型计算简便,但对不同区域处在同一等级时其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映节水水平的差异性;VFT模型相对于前两种模型评价结果略偏向好的方面。(3)3种评价模型均可应用于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且均准确了反映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的整体发展水平。TOPSIS模型评价结果最为准确,VFT模型次之,SPA模型相对较差。TOPSIS模型可以推广应用于不同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4)未来四川省不同节水灌溉区域的发展重点为:盆地腹部区在充分利用当地径流的前提下,从盆周山区调水,抓好大中型灌区与水源工程新建,对已成大中型灌区实施渠道防渗及田间工程配套,并努力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盆周山区重点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已成渠道防渗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加快新建灌区建设步伐;攀西山地区应加快各类灌区节水改造与水源工程整治,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西部高山高原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牧区水利建设力度,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并推广管道输水灌溉与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微生物地质工程技术 |
| 1.1 微生物成矿作用 |
| 1.1.1 尿素水解作用 |
| 1.1.2 反硝化反应 |
| 1.1.3 铁还原反应 |
| 1.1.4 硫酸盐还原反应 |
| 1.2 微生物膜作用 |
| 1.3 微生物产气作用 |
| 2 微生物成矿加固土体工程性质 |
| 2.1 力学特性 |
| 2.2 渗透特性 |
| 2.3 抗侵蚀性 |
| 2.4 加固效果的影响因素 |
| 2.4.1 细菌种类 |
| 2.4.2 菌液浓度 |
| 2.4.3 环境温度 |
| 2.4.4 p H值 |
| 2.4.5 胶结液 |
| 2.4.6 土体性质 |
| 2.4.7 灌浆工艺 |
| 3 微生物成矿土体加固技术应用领域 |
| 3.1 地基处理 |
| 3.2 液化防治 |
| 3.3 岛礁建设 |
| 3.4 防风固沙 |
| 3.5 水土保持 |
| 3.6 抗裂防渗 |
| 3.6.1 岩土裂隙修复 |
| 3.6.2 混凝土修复加固 |
| 3.6.3 堤坝阻流防渗 |
| 3.6.4 地下流体封存 |
| 3.6.5 钻井防渗加固 |
| 3.7 文物保护 |
| 3.8 地灾防治 |
| 4 挑战与展望 |
| 5 总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问题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
|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
|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
| 1.2.4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 1.3.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灾害情景分析 |
| 2.1.2 农牧社区 |
| 2.1.3 社区减灾能力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 2.2.1 情景分析理论 |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 2.2.3 极值理论 |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 2.3 研究设计 |
|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
| 2.3.2 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
|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
|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
|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
| 3.2.1 气象致灾因子 |
| 3.2.2 地质致灾因子 |
| 3.2.3 生物致灾因子 |
|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
|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
|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
|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
|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
|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
|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
|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
| 4.1.3 雪灾区域选择 |
|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
|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
|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
|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
|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
|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
| 5.1.1 政府组织 |
| 5.1.2 社区组织 |
| 5.1.3 居民个体 |
| 5.1.4 社会力量 |
|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
|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
|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
|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
|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
|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
|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
|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
|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
|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
|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
|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
|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
|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
|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
|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
| 6.6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
| 7.1.1 研究结论 |
| 7.1.2 学术贡献 |
|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 7.2.1 研究不足 |
| 7.2.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
| 附录5 |
|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相关概念 |
| 1.2.2 研究进展 |
| 1.2.3 研究进展评述 |
| 1.3 研究内容 |
| 1.3.1 中巴经济走廊资源环境特征分析 |
| 1.3.2 生态风险影响要素分析 |
| 1.3.3 生态风险综合评估与分析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1.6 论文框架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研究区范围 |
| 2.2 自然环境特征 |
| 2.2.1 地形地貌 |
| 2.2.2 气候条件 |
| 2.2.3 水文特征 |
| 2.2.4 植被状况 |
|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 2.3.1 自然因素 |
| 2.3.2 人类活动因素 |
| 第3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 |
| 3.1 数据来源 |
| 3.2 数据预处理 |
| 3.2.1 土地利用数据 |
| 3.2.2 气候数据 |
| 3.2.3 自然环境数据 |
| 3.2.4 社会经济数据 |
| 3.3 指标标准化 |
| 3.4 情景设置 |
| 3.4.1 惯性发展情景 |
| 3.4.2 投资优先情景 |
| 3.4.3 和谐发展情景 |
| 第4章 中巴经济走廊生态脆弱性分析 |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 4.2 生态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 |
| 4.2.1 自适应权重空间主成分模型构建 |
| 4.2.2 空间主成分分析模型 |
| 4.3 生态脆弱性评估结果分析 |
| 4.3.1 模型对比与分析 |
| 4.3.2 基于ASPCA模型的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 |
| 4.3.3 生态脆弱性在地理因素上的格局分异特征 |
| 4.3.4 基于ASPCA模型的主导因子空间分布 |
| 4.3.5 中巴经济走廊通道沿线环境状况 |
| 第5章 中巴经济走廊风险源危险性分析 |
| 5.1 自然灾害风险源 |
| 5.1.1 山地灾害 |
| 5.1.2 土壤侵蚀 |
| 5.1.3 干旱 |
| 5.2 人类活动风险源 |
| 5.3 风险源危险性评估结果分析 |
| 第6章 中巴经济走廊风险受体损失度分析 |
| 6.1 InVEST模型 |
| 6.1.1 水资源供给 |
| 6.1.2 固碳 |
| 6.1.3 土壤保持 |
| 6.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分布 |
| 6.2.1 水资源供给服务时空分布 |
| 6.2.2 固碳能力时空分布 |
| 6.2.3 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分布 |
| 6.3 风险受体损失度评估结果分析 |
| 第7章 中巴经济走廊生态风险综合评估 |
| 7.1 生态风险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
| 7.2 中巴经济走廊生态风险评估结果 |
| 7.2.1 中巴经济走廊生态风险空间分布 |
| 7.2.2 不同发展情景生态风险特征差异 |
| 7.2.3 生态风险成因及情景驱动分析 |
| 7.2.4 沿线工程在生态风险区的分布 |
| 7.3 中巴经济走廊生态管理建议 |
| 7.3.1 生态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
| 7.3.2 生态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 8.3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趋势 |
| 1.3.1 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
| 1.3.2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 2.研究区概况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地形地貌 |
| 2.3 气候水文 |
| 2.4 植被土壤 |
| 2.5 社会经济 |
| 3.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1 研究内容 |
| 3.2 技术路线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时间序列分析 |
| 3.3.2 数据空间分析 |
| 3.3.3 应用模型 |
|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 3.4.1 气象水文数据 |
| 3.4.2 植被数据 |
| 3.4.3 地理要素数据 |
| 3.4.4 样地调查数据 |
| 4.自然地理因素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
| 4.1 DEM分析 |
| 4.1.1 高程分析 |
| 4.1.2 坡度因子 |
| 4.1.3 坡长因子 |
| 4.2 土壤特征 |
| 4.2.1 土壤类型 |
| 4.2.2 土壤可蚀性因子 |
| 4.2.3 土壤结皮因子 |
| 4.3 气候时空变化特征 |
| 4.3.1 水热因子 |
| 4.3.2 降雨侵蚀力因子 |
| 4.3.3 风蚀气象因子 |
| 4.4 植被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
| 4.4.1 植被结构组成分布 |
| 4.4.2 植被生长NDVI |
| 4.4.3 植被覆盖度FVC |
| 4.5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
| 4.5.1 空间分布特征 |
| 4.5.2 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分析 |
| 4.5.3 各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化 |
| 4.6 小结 |
| 5.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 |
| 5.1 区域分布特征 |
| 5.1.1 分区 |
| 5.1.2 分级 |
| 5.1.3 分类 |
| 5.2 区域差异特征 |
| 5.2.1 不同分区下的区域差异 |
| 5.2.2 不同土地覆被下的区域差异 |
| 5.2.3 不同等级下的区域差异 |
| 5.3 小结 |
| 6.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 |
| 6.1 水力侵蚀 |
| 6.1.1 时间序列变化 |
| 6.1.2 空间变化 |
| 6.1.3 时空变化 |
| 6.2 风力侵蚀 |
| 6.2.1 时间序列变化 |
| 6.2.2 空间变化 |
| 6.2.3 时空变化 |
| 6.3 风水复合侵蚀 |
| 6.3.1 时间序列变化 |
| 6.3.2 空间分布 |
| 6.4 小结 |
| 7.土壤侵蚀驱动力分析 |
| 7.1 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分析 |
| 7.1.1 自然因素 |
| 7.1.2 人类活动因素 |
| 7.1.3 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归因分析 |
| 7.2 驱动力分析 |
| 7.2.1 自然因素 |
| 7.2.2 人类活动因素 |
| 7.2.3 植被因素 |
| 7.3 小结 |
| 8.京津风沙源植被修复工程对土壤侵蚀防控作用的分析 |
| 8.1 植被对影响因素的响应 |
| 8.1.1 自然因素 |
| 8.1.2 人类活动因素 |
| 8.1.3 综合分析 |
| 8.2 植被时空差异特征 |
| 8.3 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 8.3.1 水力侵蚀 |
| 8.3.2 风力侵蚀 |
| 8.3.3 风水复合侵蚀 |
| 8.4 小节 |
| 9.结论与展望 |
| 9.1 结论 |
| 9.2 主要创新点 |
| 9.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1 |
| 导师简介2 |
|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2 水稻氮肥管理现状 |
| 1.3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 1.4 氮肥管理情景模拟研究 |
| 1.5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 1.6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评估方法 |
| 1.7 适应气候变化调整策略研究 |
|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2 ORYZA2000 模型介绍及参数本地化 |
| 2.1 ORYZA2000 模型介绍 |
| 2.1.1 模型输入数据 |
| 2.1.2 模型参数化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与设计 |
| 2.2.2 作物数据的测定 |
| 2.2.3 模型检验指标 |
| 2.2.4 水稻各生物量动态变化 |
| 2.3 ORYZA2000 模型参数本地化及模型效果分析 |
| 2.3.1 ORYZA2000 模型参数本地化 |
| 2.3.2 ORYZA2000 模型效果分析 |
| 2.4 小结与讨论 |
| 3 过去30年沈阳地区水稻施氮模式的优化 |
| 3.1 实验设计 |
| 3.1.1 氮肥情景设置 |
| 3.1.2 数据处理 |
| 3.2 不同氮肥情景对产量的影响 |
| 3.2.1 氮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
| 3.2.2 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
| 3.3 不同氮肥情景对碳效率的影响 |
| 3.3.1 氮肥水平对碳效率的影响 |
| 3.4 不同氮肥情景对ANUE的影响 |
| 3.4.1 氮肥水平对ANUE的影响 |
| 3.4.2 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对ANUE的影响 |
| 3.5 不同品种适宜的氮肥管理方案 |
| 3.6 小结与讨论 |
| 4 气候情景数据的获取及评价 |
| 4.1 气候情景介绍 |
| 4.2 质量控制 |
| 4.2.1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
| 4.2.2 降水 |
| 4.2.3 太阳辐射 |
| 4.3 多模式集合对沈阳地区21 世纪中期、末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 |
| 4.4 小结与讨论 |
| 5 未来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评价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数据来源 |
| 5.1.2 稳产性指标 |
| 5.1.3 水稻经济系数 |
| 5.2 未来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 |
| 5.2.1 气候变化对不同熟期水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 |
| 5.2.2 气候变化对其他水稻品种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 |
| 5.2.3 气候变化对水稻稳产性的影响 |
| 5.2.4 未来气候情景下水稻产量变化的成因分析 |
| 5.2.5 气候变化对不同品种水稻氮肥利用率和碳效率的影响 |
| 5.3 小结与讨论 |
| 6 适应性调整的水稻生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2 未来气候情景下沈阳地区水稻播期适应性调整 |
| 6.3 未来气候情景下沈阳地区播期后移的原因分析 |
| 6.4 未来气候情景下沈阳地区水稻施氮量的适应性调整 |
| 6.5 未来气候情景下沈阳地区适应调整后水稻产量变化情况 |
| 6.6 小结与讨论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主要结论 |
| 7.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概念界定与辨析 |
| 1.2.1 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
| 1.2.2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研究评述 |
| 1.4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方法 |
| 1.4.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 2.1 城镇化发展规律:诺瑟姆曲线 |
| 2.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数曲线 |
| 2.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规律: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
| 2.4 系统耦合协调理论 |
| 2.5 系统理论 |
| 2.6 协同理论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 3.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内涵与特征 |
| 3.1.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涵 |
| 3.1.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 |
| 3.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 3.2.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 |
| 3.2.2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
| 3.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
| 3.3.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类型 |
| 3.3.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时序规律 |
| 3.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 |
| 3.4.1 产业调控机制 |
| 3.4.2 规划调控机制 |
| 3.4.3 社会文化调控机制 |
| 3.4.4 政策调控机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成都市城市发展演变及生态环境响应过程分析 |
| 4.1 古代成都城市发展过程与生态环境作用特征 |
| 4.1.1 古代成都城市发展的演变轨迹 |
| 4.1.2 古代成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
| 4.2 工业化萌芽以来城镇化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
| 4.2.1 清末城镇化起步阶段与生态环境作用关系 |
| 4.2.2 民国时期城镇化衰退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关系 |
| 4.3 现代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 |
| 4.3.1 建国以后成都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分析 |
| 4.3.2 建国以后成都市的生态环境响应特征 |
| 4.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
| 4.4.1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
| 4.4.2 环境质量与城镇化的关系 |
| 4.4.3 污染排放与城镇化的关系 |
| 4.4.4 资源利用与城镇化的关系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
| 5.1 基于EKC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
| 5.1.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择 |
| 5.1.2 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拟合曲线分析 |
| 5.1.3 城镇化与能源资源的拟合曲线分析 |
| 5.2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城镇化与环境质量双向作用分析 |
| 5.2.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
| 5.2.2 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冲击响应分析 |
| 5.2.3 方差分解 |
| 5.3 基于生产函数的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分析 |
| 5.3.1 模型构建 |
| 5.3.2 指标选择与数据检验 |
| 5.3.3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尾效”作用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 6.1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 6.1.1 评价指标选取 |
| 6.1.2 指标数据处理与权重确定 |
| 6.1.3 模型构建 |
| 6.2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评价 |
| 6.2.1 成都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
| 6.2.2 成都市生态环境综合水平评价 |
| 6.3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测度评价与分析 |
| 6.4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分析 |
| 6.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6.4.2 基于城镇化指标的区域差异比较 |
| 6.4.3 基于生态环境指标的区域差异比较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
| 7.1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 |
| 7.1.1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业调控机制 |
| 7.1.2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调控机制 |
| 7.1.3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调控机制 |
| 7.1.4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机制 |
| 7.2 成都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
| 7.2.1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
| 7.2.2 选择适度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规模 |
| 7.2.3 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 |
| 7.2.4 历史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 |
| 7.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1.主要结论 |
| 2.主要创新 |
| 3.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清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 1.1.2 研究区域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 1.4.1 生态敏感度相关研究 |
| 1.4.2 地理信息数据研究 |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5.1 研究范围 |
| 1.5.2 研究内容 |
| 1.5.3 研究方法 |
| 1.5.4 论文框架 |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 2.1 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概念 |
| 2.1.1 生态学 |
| 2.1.2 景观生态学 |
| 2.1.3 城乡规划学 |
| 2.2 生态敏感性评价相关理论 |
| 2.2.1 土壤侵蚀敏感性 |
| 2.2.2 沙漠化敏感性 |
| 2.2.3 盐渍化敏感性 |
| 2.2.4 石漠化敏感性 |
| 2.2.5 酸雨敏感性 |
| 2.2.6 生境敏感性 |
| 2.2.7 地质灾害敏感性 |
| 2.3 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
| 2.3.1 GIS概述 |
| 2.3.2 RS概述 |
| 2.4 层次分析法概述 |
| 2.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
| 2.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 2.4.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主要生态问题 |
| 3.1 彭州市整体概况 |
| 3.1.1 自然环境特征 |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 3.1.3 人文资源概况 |
| 3.2 研究区域实地调研概况 |
| 3.2.1 水质调查 |
| 3.2.2 驳岸调查 |
| 3.2.3 植被调查 |
| 3.3 研究区域主要生态问题 |
| 3.3.1 水土流失问题 |
| 3.3.2 酸雨问题 |
| 3.3.3 地质灾害问题 |
| 3.3.4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评价指标因子体系的建立 |
| 4.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原则 |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4.2.1 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 |
| 4.2.2 权重确定 |
| 4.3 评价等级划分 |
| 4.3.1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 4.3.2 评价等级关联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研究数据的处理 |
| 5.1 数据的来源 |
| 5.2 遥感影像处理 |
| 5.2.1 数据处理平台 |
| 5.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 5.2.3 图像分类与解译 |
| 5.3 GIS数据准备 |
| 5.3.1 行政边界图 |
| 5.3.2 Landsat8 卫星图 |
| 5.3.3 DEM高程数据 |
| 5.3.4 土地利用现状图 |
| 5.3.5 植被覆盖数据(NDVI) |
| 5.3.6 土壤类型图 |
| 5.3.7 坡度数据 |
| 5.3.8 降水插值图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生态敏感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 6.1 单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
| 6.1.1 土壤侵蚀生态敏感度 |
| 6.1.2 酸雨生态敏感度 |
| 6.1.3 地质灾害生态敏感度 |
| 6.2 综合生态敏感度评价 |
| 6.2.1 评价方法 |
| 6.2.2 评价结果 |
| 6.3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湔江流域生态敏感区的分级保护策略 |
| 7.1 保护区分级 |
| 7.2 重点保护区 |
| 7.3 一级保护区 |
| 7.4 二级保护区 |
| 7.5 三级保护区 |
| 结论 |
| 致谢 |
| 附录 |
| AHP专家打分表 |
| 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代码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标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 1.2.1 NPS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 1.2.2 SWAT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 1.2.3 BMPs现状与趋势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 1.4.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1.4.2 研究特色 |
| 1.4.3 创新点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自然环境及水文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地貌 |
| 2.1.3 土壤植被 |
| 2.1.4 坡度坡向 |
| 2.1.5 水文气候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 3 SWAT模型的基本原理 |
| 3.1 水文模拟过程 |
| 3.2 产沙计算 |
| 3.3 污染负荷模型 |
| 4 岷江上游地区SWAT数据库构建 |
| 4.1 SWAT数据库构建 |
| 4.1.1 DEM数据库构建 |
| 4.1.2 土地利用数据库构建 |
| 4.1.3 土壤数据库构建 |
| 4.1.4 气象数据库构建 |
| 4.2 点面源数据库构建 |
| 4.2.1 NPS负荷 |
| 4.2.2 点源污染负荷 |
| 4.3 空间属性离散化 |
| 4.4 点、面源污染输入 |
| 4.5 模型率定与验证,参数敏感性分析 |
| 4.5.1 模型的率定方式选取 |
| 4.5.2 研究区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
| 4.5.3 研究区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 5 模拟结果讨论 |
| 5.1 NPS负荷时间分布特征 |
| 5.1.1 降雨与NPS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
| 5.1.2 NPS负荷时间分布特征 |
| 5.2 NPS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
| 5.2.1 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 |
| 5.2.2 泥沙空间分布特征 |
| 5.2.3 TN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
| 5.2.4 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 |
| 5.3 不同来源氮磷污染负荷贡献率 |
| 5.4 不同形态氮磷污染负荷贡献率 |
| 5.5 NPS负荷危害性风险评估 |
| 5.5.1 评估体系构建 |
| 5.5.2 评价因子确定 |
| 5.5.3 权重的确定 |
| 5.5.4 叠加分析 |
| 5.5.5 评价结果分析 |
| 6 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变化对NPS负荷的影响 |
| 6.1 GCC和 LUCC共同影响下的NPS负荷的影响 |
| 6.1.1 情景设置 |
| 6.1.2 情景分析 |
| 6.2 GCC单一因素变化下的NPS负荷的影响 |
| 6.2.1 情景设置 |
| 6.2.2 情景分析 |
| 7 最佳管理措施 |
| 7.1 土地利用管理措施 |
| 7.1.1 情景设置 |
| 7.1.2 情景分析 |
| 7.2 耕作模式管理措施 |
| 7.2.1 情景设置 |
| 7.2.2 情景分析 |
| 7.3 BMPs筛选 |
| 7.3.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 7.3.2 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
| 8 结论、建议 |
| 8.1 结论 |
| 8.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与工作成果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生态关键地段概念及其发展 |
| 1.2.2 生态关键地段分类 |
| 1.2.3 生态关键地段识别方法 |
| 1.2.4 与生态关键地段相关的概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理论研究 |
| 2.1 矿业城市 |
| 2.1.1 矿业城市概念及类型 |
| 2.1.2 矿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
| 2.1.3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
| 2.2 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 |
| 2.2.1 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内涵 |
| 2.2.2 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分类 |
| 2.2.3 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的特点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研究区背景分析及研究数据处理 |
| 3.1 大冶市概况 |
| 3.1.1 地貌水文 |
| 3.1.2 气候植被 |
| 3.1.3 矿产资源 |
| 3.1.4 社会经济状况 |
| 3.2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
| 3.2.1 数据类型 |
| 3.2.2 数据处理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大冶市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
| 4.1 识别的基本逻辑 |
| 4.2 区域背景指数计算 |
| 4.2.1 区域生态系统评价 |
| 4.2.2 确定区域背景指数 |
| 4.3 斑块资源属性评价 |
| 4.3.1 斑块生态价值度评价 |
| 4.3.2 斑块生态敏感性评价 |
| 4.4 基于“区域-斑块”的资源型关键地段识别 |
| 4.4.1 价值型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
| 4.4.2 敏感型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
| 4.4.3 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综合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大冶市位置型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
| 5.1 生态过程型关键地段识别 |
| 5.1.1 生物源选择 |
| 5.1.2 阻力值确定 |
| 5.1.3 识别模型和结果分析 |
| 5.2 基于矿业干扰的位置型关键地段识别 |
| 5.2.1 矿业干扰扩散阻力面模型构建 |
| 5.2.2 MIDR模型参数确定 |
| 5.2.3 MIDR模型运算与生态关键地段识别 |
| 5.3 区域安全格局构建与管制对策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
| 1.3 区域节水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 第二章 评价指标与方法 |
| 2.1 节水灌溉及其发展水平的内涵 |
| 2.2 影响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
| 2.3 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2.4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 2.5 逼近理想解评价方法 |
| 2.6 可变模糊评价方法 |
| 2.7 集对分析 |
| 2.8 主成分分析法 |
| 2.9 均值标准差分级法 |
| 2.10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区域工程节水评价 |
| 3.1 评价区域概况及节水工程现状 |
| 3.2 区域工程节水评价体系的构建 |
| 3.3 四川省工程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
| 3.4 四川省工程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
| 3.5 四川省工程节水集对评价 |
| 3.6 结果分析 |
| 3.7 小结及讨论 |
| 第四章 区域农艺节水评价 |
| 4.1 农艺节水技术 |
| 4.2 四川省农艺节水技术应用及指标体系构建 |
| 4.3 四川省农艺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
| 4.4 四川省农艺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
| 4.5 四川省农艺节水集对评价 |
| 4.6 结果分析 |
| 4.7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区域灌溉管理节水评价 |
| 5.1 我国灌溉管理现状与改革 |
| 5.2 灌溉管理节水的主要内容及存在问题 |
| 5.3 四川省灌溉管理发展评价指标分析 |
| 5.4 灌溉管理节水逼近理想解评价 |
| 5.5 灌溉管理节水可变模糊评价 |
| 5.6 灌溉管理节水集对评价 |
| 5.7 评价结果分析 |
| 5.8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
| 6.1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 6.2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主成分提取及权重 |
| 6.3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逼近理想解评价模型构建 |
| 6.4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构建 |
| 6.5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集对评价模型构建 |
| 6.6 区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 6.7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四川省区域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
| 7.1 节水灌溉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 7.2 四川省区域未来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
| 7.3 保障措施 |
| 7.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 8.1 主要结论 |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 8.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