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迪[1](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短缺、天然草地退化等问题始终是影响西部牧区草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改变牧区牲畜过牧、草原生态功能降低的现状,寻求水资源和天然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关键。开展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研究,通过协调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耦合配置,调整农业灌溉种植结构,控制合理载畜量,有助于促进牧区向生态型畜牧业发展,提升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牧区生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此为目标,以鄂托克旗干旱风沙牧区为例,结合当地牧区水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草资源承载力相关因素,建立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并结合农业用水和牲畜饲养规律分析SD模型中的敏感性参数,以此为依据设置不同方案,以鄂托克旗各水资源分区为单位,寻求适宜当地草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水资源和草资源配置方案。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以鄂托克旗三个水资源分区为单位,调查分析2016年水资源和天然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并对该牧区人工草地发展和牲畜饲养情况进行整理,在不同来水条件下进行水草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卓子山及山前平原区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天然草资源和水资源超载;都斯图河流域分区在25%和50%来水条件下天然草资源相对充裕,但水资源超载严重,地下水存在超采现象,75%来水条件下水资源和天然草资源均超载;内流河分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未出现超载情况,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均出现人工草不足现象,在75%来水条件下天然草资源出现超载。(2)结合鄂托克旗牧区实际情况,对水草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构建鄂托克旗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将其划分为水资源子系统、牧草资源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草原生态子系统,共包含1 8个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3)将水草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细划为水资源、牧草资源、社会、经济和草原生态共5个子系统,基于鄂托克旗牧区水草资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构建,并通过合理性检验和历史检验,在模型中共选取13个敏感性参数,为不同方案设置提供依据。(4)依据敏感性参数,设置8个不同方案,并在SD模型中进行优化调试,最终得到各方案下的水草资源承载规模和各类经济指标,并进行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数计算,通过对比各方案总效益和承载力评价指数,最终得到各水资源分区的最优方案:卓子山及山前平原区2025年和2030年不同来水条件下选择禁牧季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8),都斯图河流域分区2025年和2030年不同来水条件下选择禁牧季舍饲冷季补饲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2),内流河分区在2025年25%条件下选择禁牧季舍饲冷季舍饲一个月补饲两个月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4),其他来水条件和2030年均选择禁牧季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灌溉水平提升(方案8)。
张吟[2](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彩黎干[3](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李彬彬[4](2021)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耦合机制及恢复力研究》文中指出土壤碳氮水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生源要素之一,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作为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限制性土壤资源,土壤碳氮水的可利用性是该区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因此,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变化动态、耦合关系及恢复力是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针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需求及生态学前沿问题,以退耕后恢复生态系统(人工乔木、人工灌木、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采样,构建了以土壤碳氮水为主的多因子数据库,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演变过程、耦合关系及恢复力,探讨如何实现土壤碳氮水可持续利用与协同发展,并提出基于限制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植被管理对策,可为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人工植被建设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影响较大,植被恢复年限是影响剖面土壤固碳的关键因子,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乔木林地深层土壤固碳潜力较高。耕地转为人工乔木、人工灌木和撂荒草地后,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46.2%,23.9%和27.3%,100-400 cm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9.8%,12.0%和7.9%,约占表层土壤固碳量的42.9%,50.3%和28.8%。人工乔木和人工灌木林地0-2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而200-4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则随植被恢复年限先增加后降低,其拐点出现在植被恢复25年时;初始有机碳储量、降雨量、恢复年限、植被类型是影响剖面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素;植被恢复过程中浅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显着相关,0-100cm土层每增加1Mg C ha-1,100-400 cm土层则增加0.45 Mg C ha-1。(2)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可增加浅层与深层土壤氮储量,且土壤固氮潜力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人工乔木和灌木的土壤固氮潜力高于撂荒草地。在0-200 cm土层内,耕地转为人工乔木、人工灌木和撂荒草地后,土壤氮储量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植被恢复后期(>30年)氮累积量较高,较坡耕地分别增加55.8%、68.4%和36.6%;土壤氮固存与有机碳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初始氮储量显着相关,且受不同植被类型、降雨、温度、恢复年限及其交互效应的影响;0-20 cm土壤氮固存每增加1Mg N ha-1,20-200 cm则增加0.33 Mg N ha-1。(3)深层土壤水分亏缺限制了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的可持续性,植被类型、恢复年限和降雨量是影响区域尺度深层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植被恢复方式和林分显着影响0-1000 cm剖面土壤水分含量,其中人工乔木和灌木对土壤水分的负效应强于撂荒草地;与人工刺槐、油松和柠条相比,人工侧柏和沙棘在深层土壤水分维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人工乔灌土壤水分亏缺程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加剧,在恢复至20-30年时,土壤水分大幅降低,并在恢复30年后保持稳定;区域尺度上,人工乔木、人工灌木、撂荒草地土壤水分变化速率分别为-0.08~-0.11 g 100g-1 yr-1、-0.05~-0.20 g 100g-1 yr-1和-0.02~-0.07 g100g-1 yr-1;当考虑植被类型与降雨梯度的交互效应时,在降雨量高于480 mm的地区,可以种植人工乔木和人工灌木;在低于480 mm的地区,撂荒草地是最优的恢复方式。(4)人工植被建设导致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发生改变,深层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浅层土壤更加敏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由相对稳定逐渐向不稳定发展,在恢复20年后,土壤碳氮解耦趋势明显,尤其是在深层土壤中。与人工植被相比,长期的自然恢复(地带性顶极森林和顶极草地群落)能够保持浅层和深层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稳定性。此外,人工植被土壤碳氮耦合关系非线性响应于降雨和温度的变化,且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降雨变化。与人工乔木和灌木林地相比,撂荒草地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对降雨和温度的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5)植被恢复方式影响土壤碳水耦合关系,与人工植被相比,撂荒草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表现出较强的土壤碳水调控能力。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建设导致土壤碳水耦合协调度显着降低,处于失调状态,且显着低于耕地和地带性顶极植被。整体而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水耦合协调度在恢复的前30年呈持续解耦趋势,以10-20年期间解耦趋势最为明显;降雨和温度显着影响土壤碳水耦合关系,其影响程度随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撂荒草地土壤碳水耦合关系对降雨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人工植被,表现出较强的土壤碳水调控能力。(6)人工植被建设在促进土壤碳氮协同恢复的同时,却导致土壤水分恢复力降低;综合来看,撂荒草地是实现土壤碳氮水同步恢复的较优方式。基于“历史动态本底”和“地带性顶极生态本底”,构建了区域尺度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恢复力评估框架;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呈协同恢复趋势,但与地带性顶极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土壤碳氮恢复程度不足50%;土壤水分呈退化趋势,尤其是人工乔木和灌木,而撂荒草地具有较为可持续的水分恢复力。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0-200 cm土壤碳氮恢复力逐渐增加,而土壤水分恢复力逐渐降低。在降雨和温度梯度上,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水恢复力变化趋势各异,与人工乔木和撂荒草地相比,人工灌木0-200 cm剖面土壤碳氮水恢复力在气候梯度上呈增加趋势。综合土壤碳氮水恢复力来看,撂荒草地是实现三者同步恢复的较优方式。
王军亮[5](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韩新生[6](2020)在《六盘山半干旱区三种典型植被的结构变化及其多功能影响》文中提出为实现森林植被从单功能向多功能的管理转变,需在不同空间单元上深入刻画和定量分析植被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多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功能管理技术。黄土高原环境恶劣、侵蚀严重、干旱少雨、林水矛盾突出,格外需进行林水协调的多功能植被管理。为此,在作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了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内典型坡面上的三种植被(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虎榛子灌丛、天然草地),于2010-2019年生长季监测了华北落叶松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利用新调查和历史样地资料分析了植被结构特征时空变化及其环境响应,量化了立地因子和植被结构的多功能(碳固存、木材生产、物种多样性保护、产水等)影响,然后在林分尺度确定了不同坡向、坡位及林龄时能兼顾产水主导功能及其他功能的合理林分密度,在坡面尺度提出了符合多功能管理需求的不同植被的合理配置模式,可为六盘山半干旱区的森林植被多功能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森林结构特征随主要因素的变化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各坡位,建群种有艾蒿、苔草、铁杆蒿、本氏针茅、披碱草等;随坡向偏离正北的角度增加,平均株高和LAI先缓慢下降,在坡向超过120°和90°后迅速降低;盖度先保持稳定并在坡向超过110°后缓慢降低。随土壤厚度增加,平均株高和LAI先快速升高,在土厚大于55和40 cm后升高缓慢;盖度先快速升高并在土厚大于50 cm后趋于稳定。虎榛子灌丛主要分布在各坡向的上坡位。随坡向偏离正北角度增加,平均株高、覆盖度、LAI、叶量先较稳定;当坡向在80-120°、70-130°、60-110°、90-130°区间内增加时,均为缓慢下降;之后迅速降低。随土壤厚度增加,平均株高、覆盖度、LAI、叶量均先快速升高,当土厚在10-25、10-25、10-30、10-35 cm区间内增加时均为缓慢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分布于阴坡半阴坡。随密度增加,树高、胸径均先表现为稳定;在密度超过2000、1500株/hm2时缓慢下降;在密度超过3000、2300株/hm2后降速加快。郁闭度和冠层LAI随密度增加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先快速增加、后慢速增加、再趋于稳定。随坡向偏离正北角度增加,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层LAI均先表现为稳定,在坡向分别超过80°、80°、60°、50°后开始迅速降低。随土壤厚度增加,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层LAI均先为升高,在土厚超过90、80、80、100cm后逐渐趋于稳定。基于综合分析,构建了植被结构特征响应多个主要因素的耦合模型。2.森林植被固碳功能的变化与管理虎榛子灌丛与草地仅调查了植被碳密度,其随坡向偏离正北的角度增加呈逐渐减小、随土壤厚度增加呈逐渐增大。华北落叶松林各垂直层次的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根系层(0-100 cm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其中根系层土壤碳密度比例高达88.5%。乔木层、枯落物层及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均随林龄与土层厚度增加逐渐增大,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峰值在3300株/hm2),随坡向偏离正北角度增加呈逐渐减小。受多因素综合影响,林下植被碳密度随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均较弱。根系层土壤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加为先微弱降低、后逐渐升高(在密度范围500-3300株/hm2内)、再缓慢降低,随其他因子的变化趋势与乔木层碳密度相同。3.森林木材生产功能的变化与管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蓄积和平均单株材积均随林龄和土壤厚度增加而逐渐增大,随坡向偏离正北的角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随林分密度增加,平均单株材积逐渐降低,但林分蓄积呈先升后降(峰值在3100株/hm2)。依据林分蓄积及平均单株材积的相对值随主要因素的变化,确定华北落叶松林的数量成熟期林龄为27年,但林龄50年时的林分蓄积及平均单株材积仍保持增长趋势;在实施追求优质木材生产并兼顾其他功能的多功能近自然经营时,需延长轮伐期至50年以上或实施持续覆盖的间伐利用。根据林分蓄积及平均单株材积随坡向及土壤厚度的变化,划分了木材生产功能区,其中坡向偏离正北的角度小于59°、土壤厚度大于152 cm时为木材生产最优区;坡向偏离正北的角度在59-98°、土壤厚度在80-152 cm时为木材生产适宜区;坡向偏离正北的角度大于98°、土壤厚度小于80 cm时则为木材生产非适宜区。4.灌草及林下植被特征的变化与管理草地的植物种数随草地盖度增加呈先升后降(峰值在盖度80%)。虎榛子灌丛下的草本种数与盖度随灌丛覆盖度增加呈线性降低。采用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生长特征对林冠层LAI的上外包线评价了其对林冠层结构的响应。随林冠层LAI增加,林下植物种数先升高,在LAI为3.23时达到峰值(32种)后则降低;草本层覆盖度先稳定在较大值(97%),在LAI大于3.39时逐渐下降;灌木层覆盖度先升高,在LAI为2.33时达到峰值(47%)后则降低;草本层、灌木层及林下植被总生物量均呈先稳定后下降的变化。在对林下植被的物种数、覆盖度、生物量分别赋予权重0.63、0.26、0.11后,确定了适宜林下植被生长的林冠层LAI管理范围是2.65-3.25。林下植被管理还需考虑其他功能,在难以兼顾林下植被的特殊立地或经营时期,应优先保障主导功能或相对重要的主要功能。5.森林植被产水功能的变化与管理分析了森林植被生长季产流量在不同降水年份(枯、平、丰水年)随主要因素的变化。草地产流在各年份均为正值;产流量随坡向偏离正北角度增加而逐渐增多,随土壤厚度增加则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虎榛子灌丛产流在枯水年为负值,在平水年及丰水年为正值;产流量随坡向偏离正北角度增加先稳定后增加,随土壤厚度增加先降低后稳定。华北落叶松林产流在枯水年为负值,在平水年及丰水年为正值;产流量随林龄、密度和冠层LAI、土壤厚度、坡向偏离正北角度增加分别表现为先降后升、逐渐减小、逐渐降低、逐渐增加的变化。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流以草地最大,灌丛居中,林地最小。本研究区要将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作为主导功能和多功能经营的限制条件,但要避免过分损失其他功能;依据不同立地的各种功能潜力与管理需求,在林分尺度确定了合理林分密度,在坡面尺度确定了植被种类合理配置模式,从而提升森林植被的服务功能综合效益。6.林分尺度上的华北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的决策方案基于森林各单一功能随坡向、土壤厚度、林龄和密度的变化,提出了在不同立地环境和林龄时的多功能(密度)管理的权衡决策方法:第一步,首先确定不同立地条件和林龄时的最大林分密度;其次是确定满足林分稳定要求的合理郁闭度(0.6-0.8)对应的密度范围,作为基本密度区间,但在特定立地或经营时期无法满足要求时可不予考虑;然后依据不同立地的各功能提供潜力与区域发展需求,进行各种功能的重要性排序,确定各单一功能达到其最大值的90%以上时的最优密度范围。第二步,依据各功能的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利用各单一功能最优密度范围的中值与对应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确定最优多功能密度;但为了增加实际操作的灵活性,向两端各扩展15%,作为多功能管理密度的范围;然后依据高龄林管理密度范围应小于或等于低龄林密度范围的原则,适当调整计算得到的多功能管理密度范围。利用上述方法,以较差(阴坡上坡位、半阴坡上坡位、半阳坡下坡位)、适中(阴坡中坡位、半阴坡中坡位)、较好(阴坡下坡位、半阴坡下坡位)的立地为例,在各林龄段确定了其多功能管理密度范围。7.坡面尺度上不同森林植被的合理配置模式基于华北落叶松林、虎榛子灌丛、天然草地这三种植被类型的各单一功能随立地条件与植被结构的变化规律,利用下面的决策程序提出了在四个坡向的典型坡面上进行多功能管理的最佳植被配置模式。第一步,根据大量的立地特征与植被特征调查结果,将各坡面均匀划分为6段坡位(坡顶、坡上、中上、中下、坡下、坡脚),并设定了各坡位的平均土壤厚度。第二步,根据研究区内的植被分布规律,在典型坡面的不同坡位分别设置了可能存在的植被配置模式,其中在植被种类分布相对简单的阴坡和阳坡均设置了3种配置模式,在植被种类分布相对复杂的半阴坡和半阳坡分别设置了11种和6种配置模式。第三步,依据各功能的坡面均值,评价了坡面上的各潜在植被配置模式,并基于坡面尺度的森林植被多功能管理原则确定了适宜的坡面植被配置模式。在立地条件较好并主要发挥固碳和木材生产功能的阴坡(半阴坡),坡顶部均配置虎榛子灌丛,坡上部配置华北落叶松林(草地),其他坡位均配置华北落叶松林;在立地条件较差并主要发挥产水功能的阳坡和半阳坡,坡顶和坡上部均配置虎榛子灌丛,其他坡位均配置天然草地。
郑雨馨[7](2019)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我国高寒草地退化现状,以挖掘草地水资源潜力、构建水-草-畜平衡配置方案为手段,最终达成高寒草地牧区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双赢”目标。在传统的牧区管理中往往以草、畜为核心,即“以草定畜”,是不具备调控性的,只能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畜。而水-草-畜平衡的配置方案是立足于水草畜三者的关系,通过调控水资源分配来改变草地生产量从而形成可调控的草畜平衡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明确水资源潜力、制定有效配置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定“用水”及“产草”的平衡阈值。最终围绕“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核心理念,帮助研究区选择最佳放牧模式。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结合数据统计、情境模拟的分析方法,并根据祁连山地区特殊的草地分布情况选择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主要研究区。第一步。通过对天然草地的多次考察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得到肃南县水利工程分布及草原利用现状。第二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当地降水情况、用水规划、供水能力、草原生产力以及载畜量等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草地供水潜力。第三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情景构建,借助分析软件绘制水、草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并确定草地灌溉可行性及灌溉、雨养效益。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肃南县水资源蕴藏丰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28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1.06亿m3,其中可用于草地灌溉水量539万m3。2.肃南县夏季欠载而冬季超载严重,达28万羊单位,补饲压力大,必须进行舍饲。3.天然草地受降水限制,综合夏季草场生产力在1000kg/hm2左右;冬季综合草场生产力在800kg/hm2左右。4.以上述结论作为限制条件,可进行水草畜配置模拟,肃南县可行配置方案主要有:模式Ⅰ灌溉补草模式、模式Ⅱ灌溉种草模式、模式Ⅲ灌溉+雨养补充补草模式三种,其中Ⅱ、Ⅲ都需在适当减畜的前提下进行。本研究立足于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管理效益。通过对牧区管理主体方向的把控,使配置流程及方法在草原管理中起一定指导作用:即在未来草原管理中,都可以以此为参考框架,结合具体牧情选择因地适宜的放牧模式,提升我国草原管理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池永宽[8](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陈海喜[9](2019)在《贵州省山区草地资源空间格局与生态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全文通过“3S”技术获取全省草地数据,并将草地数据与地貌、坡度、坡向、降水、温度、岩性、土壤等地理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探讨草地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分布状况,为草地的规范管理提供直接参考。同时通过合理选取适合贵州情况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对全省草地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为全省草地生态负债表编制提供参考,并就各地理环境因子对草地生态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全省共有草地11526.92km2,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6.54%,平均图斑面积小、破碎度大,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西北部、东南部。境内草地类以灌草型为主,占总草地面积的56.54%。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坡向对草地分布影响相对较小,各坡向上草地面积分布相对均匀,其余地理环境因子对草地分布影响较大,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草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第三,全省草地总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为359.35×108元,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畜产品价值>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价值>废弃物降解价值>营养物质循环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草产品价值,其中以提供草产品及支持畜牧业生产的直接经济价值才50.30×108元,而其所创造的间接生态价值达309.05×108元,占总服务价值的86.01%,是草地直接经济价值的6.14倍,表明全省草地生态系统除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外,还具备更大的生态维护价值。从各草地类角度分析,全省草地类单位面积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山地草甸类>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人工草地。第四,各地理环境因子对单位面积草地生态服务价值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地貌>土壤类型>坡度>温度>降水>土层厚度>坡向>岩性。
陈长成[10](2018)在《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寒草地极容易发生退化,其生态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高寒草地退化会直接威胁区域的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对高寒草地退化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可以有效地把握高寒草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高寒草地退化的具体信息。这有助于针对具体的高寒草地退化情况,设计更加高效合理的的高寒草地保护措施,对维持该地区草地生态安全、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青海省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地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以青海省作为研究区,通过收集2005-2014年青海省基础地理、社会经济和科学考察等各方面的数据,根据高寒草地退化的基本特征,采用地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通过评价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的退化情况来综合评价2005-2014年青海省高寒草地的退化情况。其中,高寒草地植被退化评价又包括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变化趋势评价和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评价;高寒草地土壤退化评价主要包括高寒草地土壤侵蚀变化趋势评价。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变化趋势评价,是通过构建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评价模型,对计算出的2005-2014年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的评价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用斜率来表示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变化趋势。在构建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评价模型时,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考虑气候因素和鼠害危害的影响;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量和风速。考虑到不同的草地类型对气候因素具备不同的敏感度,在构建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气候因素评价模型时,创新提出适用于区域变动的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气候因素评价方法。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评价,是通过构建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评价模型,对计算出的2005-2014年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的评价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用斜率来表示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在构建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评价模型时,主要考虑毒杂草对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高寒草地土壤侵蚀变化趋势评价,是通过构建高寒草地土壤侵蚀评价模型,对计算出的2005-2014年高寒草地土壤侵蚀的评价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用斜率来表示高寒草地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在构建高寒草地土壤侵蚀评价模型时,基于通用土壤侵蚀修订模型,主要考虑降水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对高寒草地土壤侵蚀的影响。根据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的综合评价结果,可知青海省大部分区域2005-2014年高寒草地呈现恢复变好的趋势,这一定程度的反映了这些年来青海省有关部门在草地保护方面所做工作的成效。但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青海省的中东部地区,高寒草地退化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根据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的评价结果,可以了解高寒草地退化的具体情况。其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北部和东部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南部发生高寒草地退化主要是由于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引起的;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东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发生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寒草地的土壤发生了退化。除此之外,根据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气候因素评价结果,可知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不同的高寒草地类型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其中气温对各种高寒草地类型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差异较小,而降水、太阳辐射和风速的影响差异较大;另外,高寒荒漠草地和高寒荒漠草原草地与其他三类高寒草地所构建的气候因子评价模型也存在明显差异。评价结果的验证基于青海省草原总站提供的43个草地监测样点的实测数据。用这43个草地监测样点2005-2014年盖度、牧草可食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综合指数与2005-2014年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来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这两个指数的P值小于0.01,通过了显着性检验,R值为0.504,说明综合评价指数与实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证明评价结果是可行有效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2004-2015年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的具体情况,为青海省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
| 1.2.2 草原生态保护研究进展 |
| 1.2.3 水草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典型牧区选择 |
| 2.2 鄂托克旗干旱风沙牧区概况 |
| 2.2.1 自然地理 |
| 2.2.2 社会经济 |
| 3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现状 |
| 3.1 水资源分区 |
| 3.1.1 分区目的与原则 |
| 3.1.2 分区结果 |
|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 3.2.1 水资源条件 |
| 3.2.2 现状用水情况 |
| 3.2.3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
| 3.2.4 现状需水分析 |
| 3.2.5 现状供水条件 |
| 3.3 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 3.3.1 天然草资源 |
| 3.3.2 人工草地发展 |
| 3.3.3 草场牲畜情况 |
| 3.3.4 现状需草分析 |
| 3.4 水草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
| 3.4.1 水草资源承载状况评价 |
| 3.4.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 4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1 水草资源承载影响因素分析 |
| 4.1.1 水资源子系统 |
| 4.1.2 牧草资源子系统 |
| 4.1.3 社会经济子系统 |
| 4.1.4 草原生态子系统 |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 4.3 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4.4 水草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 4.4.1 评价指标方法 |
| 4.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 4.5 本章小结 |
| 5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构建 |
| 5.1 系统动力学SD概述 |
| 5.1.1 系统动力学发展 |
| 5.1.2 系统动力学特点 |
| 5.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成 |
| 5.1.4 系统动力学软件与建模步骤 |
| 5.2 系统边界与子系统划分 |
| 5.2.1 建模目的 |
| 5.2.2 系统边界确定 |
| 5.2.3 数据来源 |
| 5.2.4 牧区SD模型子系统划分 |
| 5.3 子系统结构与参数估计 |
| 5.3.1 水资源子系统 |
| 5.3.2 牧草资源子系统 |
| 5.3.3 社会子系统 |
| 5.3.4 经济子系统 |
| 5.3.5 草原生态子系统 |
| 5.3.6 鄂托克旗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SD模型 |
| 5.4 基于SD的干旱风沙牧区复合系统模型检验 |
| 5.4.1 合理性检验 |
| 5.4.2 历史检验 |
| 5.4.3 敏感性参数确定 |
| 5.5 本章小结 |
| 6 干旱风沙牧区水草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 |
| 6.1 模拟方案设置 |
| 6.2 模拟结果分析 |
| 6.2.1 水草资源配置结果 |
| 6.2.2 水草资源承载力指标分析 |
| 6.2.3 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分析 |
| 6.3 最优方案选取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 研究现状 |
|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
|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
|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
| 二 研究设计 |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
| (一)数据挖掘 |
| 1 航天数据 |
| 2 航空数据 |
| 3 地面监测数据 |
| (二)数据处理 |
| 1 航天数据处理 |
| 2 航空数据处理 |
| 3 地面数据处理 |
|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
| (一)生态环境因子 |
|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 2 植被覆盖 |
| 3 石漠化 |
|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
| (二)社会经济因子 |
| 1 人口与GDP |
| 2 畜牧业GDP |
|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
|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
|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 (一)指标体系构建 |
|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 2 指标筛选方法 |
| 3 指标体系 |
| (二)指标权重确定 |
|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 2 指标权重确定 |
|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
|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
|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
| (四)评价模型构建 |
| 1 模型建立 |
| 2 模型确定 |
|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
| 1 生态效益 |
| 2 经济效益 |
| 3 社会效益 |
| (二)综合效益分析 |
| 1“两山”效益 |
| 2 扶贫效益 |
| 3 可持续效益 |
| 4 综合效益 |
| 七 结论与讨论 |
| (一)主要结论 |
| (二)主要创新点 |
| (三)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
|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
|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
|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
| 1.2.5 文献评述 |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 1.6 理论基础 |
| 1.6.1 生态经济理论 |
| 1.6.2 系统理论 |
| 1.6.3 外部性理论 |
| 1.7 研究创新 |
|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人工草地 |
|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
|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
|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
| 2.2.1 重大工程项目 |
| 2.2.2 主要政策措施 |
| 2.2.3 主要法规 |
|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
|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
|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
|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
|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
|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
|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
|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
|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 3.1.2 研究方法 |
|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
|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
|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
|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
| 3.4.1 经济效益分析 |
| 3.4.2 社会效益分析 |
| 3.4.3 生态效益分析 |
| 3.4.4 综合效益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4.1.1 调研区概况 |
| 4.1.2 数据来源 |
| 4.1.3 模型框架 |
|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 4.2.1 模型说明 |
|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
|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
|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
|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
| 4.3.1 基准情景 |
|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
|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
|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
|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
|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
|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
|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
|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
|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
| 5.3.2 畜种结构调整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 6.1 结论 |
| 6.2 政策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
|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动态变化 |
| 1.2.2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耦合关系 |
| 1.2.3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恢复力 |
| 1.3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 2.1.1 研究目标 |
| 2.1.2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2.3 研究区概况 |
| 2.4 数据获取 |
| 2.4.1 文献整合数据 |
| 2.4.2 历史积累数据 |
| 2.4.3 野外实测数据 |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第3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数据获取 |
| 3.2.2 数据计算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剖面分布特征 |
| 3.3.2 土壤有机碳固存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 |
| 3.3.3 土壤有机碳固存对植被恢复年限的响应 |
| 3.3.4 土壤有机碳固存对初始有机碳储量的响应 |
| 3.3.5 不同气候带土壤有机碳固存差异性分析 |
| 3.3.6 浅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关系 |
| 3.4 讨论 |
| 3.4.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
| 3.4.2 恢复年限、初始有机碳储量、气候带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
| 3.4.3 本研究对生态系统管理及全球变化的借鉴价值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固存特征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数据获取 |
| 4.2.2 数据计算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储量及剖面分布特征 |
| 4.3.2 土壤氮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特征 |
| 4.3.3 土壤氮固存对植被恢复年限的响应 |
| 4.3.4 土壤氮固存的驱动因素 |
| 4.3.5 浅层与深层土壤氮固存相关关系 |
| 4.4 讨论 |
| 4.4.1 退耕还林草后深层土壤氮储量增加机制探讨 |
| 4.4.2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固存驱动因素 |
| 4.4.3 深层土壤氮素累积对缓解植被生长氮限制潜力的探讨 |
| 4.4.4 本研究对生态系统管理及全球变化的借鉴价值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数据获取 |
| 5.2.2 数据计算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 |
| 5.3.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时间变化模式 |
| 5.3.3 土壤水分与年均降雨量的关系 |
| 5.3.4 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分含量变化速率 |
| 5.4 讨论 |
| 5.4.1 土壤水分对植被类型的响应 |
| 5.4.2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对恢复年限的响应 |
| 5.4.3 降雨梯度上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 |
| 5.4.4 植被恢复过程中水分降低速率 |
| 5.4.5 本研究对植被恢复管理的借鉴价值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耦合关系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退耕植被土壤碳、氮、碳氮比数据库构建 |
| 6.2.2 顶极天然植被土壤碳、氮、碳氮比数据库构建 |
| 6.2.3 数据计算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和碳氮比变化特征 |
| 6.3.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比剖面分布特征 |
| 6.3.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比在年限梯度上的变化 |
| 6.3.4 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 6.4 讨论 |
| 6.4.1 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对植被类型的响应 |
| 6.4.2 气候梯度对土壤碳氮耦合关系的影响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水耦合关系变化 |
| 7.1 引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数据获取 |
| 7.2.2 顶极天然植被土壤有机碳、水分数据库 |
| 7.2.3 土壤碳水耦合表征方法 |
| 7.2.4 构建基于耦合协调理论的碳水关系评估标准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不同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水耦合协调度特征 |
| 7.3.2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水耦合协调度动态变化 |
| 7.3.3 土壤碳水耦合协调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 7.4 讨论 |
| 7.4.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水耦合关系的影响 |
| 7.4.2 土壤碳水耦合关系的一般变化模式 |
| 7.4.3 气候因子对土壤碳水耦合关系的影响 |
| 7.4.4 土壤碳水耦合关系对植被恢复的启示 |
| 7.5 本章小结 |
| 第8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水恢复力 |
| 8.1 引言 |
| 8.2 材料与方法 |
| 8.2.1 数据获取 |
| 8.2.2 黄土高原生物气候带划分 |
| 8.2.3 基于两个本底的土壤碳、氮、水恢复力评价体系构建 |
| 8.2.4 数据计算 |
| 8.3 结果与分析 |
| 8.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水恢复力指数 |
| 8.3.2 不同恢复阶段、不同气候带土壤碳氮水恢复力指数 |
| 8.3.3 土壤碳氮水恢复力指数变化速率 |
| 8.3.4 土壤碳氮水恢复力指数与降雨和温度梯度的关系 |
| 8.4 讨论 |
| 8.4.1 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水恢复力的影响 |
| 8.4.2 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碳氮水恢复力的影响 |
| 8.4.3 气候因子对土壤碳氮水恢复力的影响 |
| 8.4.4 深层土壤功能恢复力对生态恢复的指示作用 |
| 8.5 本章小结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 9.1 主要结论 |
| 9.2 创新点 |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
|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
|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
|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
|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
|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
|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
|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
|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
|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
| 2.2.1 天然草地退化 |
|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
|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
|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
|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
|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
| 2.4.1 自然因素 |
| 2.4.2 人为因素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
|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
|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
| 3.1.2 材料与方法 |
| 3.1.3 调查结果 |
|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
|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
| 3.2.2 材料与方法 |
| 3.2.3 调查结果 |
| 3.3 讨论 |
|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
|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
|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
|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
|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
| 4.2 试验材料 |
| 4.2.1 植物来源 |
|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
| 4.3.1 生物碱提取 |
|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
|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
| 4.4 结果 |
|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
|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
|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
|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
|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
| 4.5 讨论 |
|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
|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
|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
|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
| 5.1 试验材料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试验日粮 |
| 5.2.2 试验设计 |
| 5.2.3 测定指标 |
| 5.2.4 数据统计 |
| 5.3 结果 |
|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
|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
|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
| 5.4 讨论 |
|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
|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
|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
|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
| 6.1.1 人工防控技术 |
| 6.1.2 机械防控技术 |
| 6.1.3 物理防控技术 |
| 6.1.4 化学防控技术 |
| 6.1.5 生物防控技术 |
|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
|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
|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
|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
|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
|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
|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
|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
|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森林植被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 |
| 1.2.2 森林植被固碳功能及其管理 |
| 1.2.3 森林木材生产功能及其经营 |
| 1.2.4 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其管理 |
| 1.2.5 森林植被水土调节功能及其管理 |
| 1.2.6 森林植被的多功能管理研究进展与需求 |
| 1.2.7 干旱缺水地区植被多功能管理的特殊要求 |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六盘山区和周边区域基本情况 |
| 2.1.2 研究小流域概况 |
| 2.1.3 研究样地基本信息 |
| 2.1.4 研究植被的分布与立地条件 |
| 2.2 研究区近十年的气象特征 |
| 2.2.1 太阳辐射 |
| 2.2.2 降水量 |
| 2.2.3 空气温度 |
| 2.2.4 空气相对湿度 |
| 2.2.5 风速 |
| 2.2.6 潜在蒸散 |
| 2.2.7 2010-2019 年的气象参数月均值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森林植被临时样地调查 |
| 2.3.2 森林植被固定样地的生态水文过程监测 |
| 2.3.3 森林植被结构变化的多因素响应耦合模型建立与评价 |
| 2.3.4 森林植被主要服务功能的模型 |
| 2.3.5 林分尺度上多功能管理的优化权衡方法 |
| 2.3.6 坡面上森林植被多功能管理的优化权衡方法 |
| 3 天然草地结构特征的立地差异及多功能影响 |
| 3.1 草地群落的基本情况 |
| 3.2 草地平均株高对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3.2.1 立地因子筛选及平均株高的单因子响应 |
| 3.2.2 平均株高响应坡向和土壤厚度的模型 |
| 3.2.3 平均株高随立地因子变化的模拟 |
| 3.3 草地盖度对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3.3.1 盖度对单因子的响应 |
| 3.3.2 盖度响应坡向和土壤厚度的模型 |
| 3.3.3 盖度随立地因子变化的模拟 |
| 3.4 草地叶面积指数对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3.5 草地其他植被结构与盖度的关系 |
| 3.5.1 草本植物种数与草地盖度的关系 |
| 3.5.2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草地盖度的关系 |
| 3.6 天然草地生物量与碳密度随立地因子的变化 |
| 3.7 天然草地蒸散量及产流量随立地因子的变化 |
| 3.8 讨论 |
| 3.9 小结 |
| 4 虎榛子灌丛结构特征的立地差异及多功能影响 |
| 4.1 灌丛平均株高对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4.1.1 立地因子筛选及平均株高的单因子响应 |
| 4.1.2 平均株高响应坡向和土壤厚度的模型 |
| 4.1.3 平均株高随立地因子变化的模拟 |
| 4.2 灌丛覆盖度对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4.2.1 覆盖度对单因子的响应 |
| 4.2.2 覆盖度响应坡向和土壤厚度的模型 |
| 4.2.3 覆盖度随立地因子变化的模拟 |
| 4.3 灌丛叶面积指数对立地因子的模拟 |
| 4.4 灌丛叶量对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4.4.1 叶量对单因子的响应 |
| 4.4.2 叶量响应坡向和土壤厚度的模型 |
| 4.4.3 叶量随立地因子变化的模拟 |
| 4.5 灌丛内草本植被结构对灌丛覆盖度的响应 |
| 4.5.1 草本植物种数对灌丛覆盖度的响应 |
| 4.5.2 草本植被多样性指数对灌丛覆盖度的响应 |
| 4.5.3 草本植被盖度对灌丛覆盖度的响应 |
| 4.6 虎榛子灌丛生物量与植被碳密度的空间变化 |
| 4.6.1 灌丛林冠层生物量与碳密度的空间变化 |
| 4.6.2 灌丛下草本植被及枯落物碳密度与灌丛覆盖度的关系 |
| 4.6.3 灌丛总碳密度的空间变化 |
| 4.7 天然虎榛子灌丛蒸散量及产流量的空间变化 |
| 4.8 讨论 |
| 4.9 小结 |
| 5 华北落叶松林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多功能影响 |
| 5.1 林分平均树高对林龄、密度、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5.1.1 平均树高对单因子的响应及立地因子筛选 |
| 5.1.2 平均树高的多因素响应模型建立与比较 |
| 5.1.3 最大林分密度随林木生长的变化 |
| 5.1.4 平均树高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2 林分平均胸径对林龄、密度、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5.2.1 平均胸径对单因子的响应 |
| 5.2.2 平均胸径的多因素响应模型建立与比较 |
| 5.2.3 平均胸径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3 林分郁闭度对林龄、密度、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5.3.1 郁闭度对单因子的响应 |
| 5.3.2 郁闭度多因素响应模型的比较 |
| 5.3.3 郁闭度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4 林分冠层LAI对林龄、密度、立地因子的响应与模拟 |
| 5.4.1 冠层LAI对单因子的响应 |
| 5.4.2 冠层LAI多因素响应模型的比较 |
| 5.4.3 冠层LAI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5 生物量及固碳功能的时空变化 |
| 5.5.1 华北落叶松乔木层生物量模型 |
| 5.5.2 华北落叶松乔木层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
| 5.5.3 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
| 5.5.4 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层现存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
| 5.5.5 华北落叶松林根系层土壤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
| 5.5.6 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时空变化 |
| 5.6 木材生产功能的时空变化及管理 |
| 5.6.1 平均单株材积与林分蓄积模型的构建 |
| 5.6.2 平均单株材积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6.3 林分蓄积量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6.4 平均单株材积与林分蓄积的权衡与管理 |
| 5.7 林下草灌生长对冠层LAI的响应 |
| 5.7.1 林下植被生长特征对冠层LAI的响应 |
| 5.7.2 林下草灌覆盖度对林冠层LAI的响应 |
| 5.7.3 林下草灌生物量对林冠层LAI的响应 |
| 5.7.4 林下草灌植被的多功能管理建议 |
| 5.8 产水功能的时空变化 |
| 5.8.1 华北落叶松林典型样地及坡面的林冠降水截留量变化 |
| 5.8.2 华北落叶松林典型样地及坡面的林冠蒸腾量变化 |
| 5.8.3 华北落叶松林典型样地及坡面的林下蒸散变化 |
| 5.8.4 华北落叶松林典型坡面不同坡位样地生长季内产流特征 |
| 5.8.5 华北落叶松林产流量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响应 |
| 5.8.6 华北落叶松林地产流量随主要影响因子变化的模拟 |
| 5.9 讨论 |
| 5.9.1 林龄、密度和立地因子对主要植被结构特征的影响 |
| 5.9.2 主要因子对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作用 |
| 5.9.3 木材生产功能的变化特征及管理策略 |
| 5.9.4 林下植被随冠层结构的变化及管理 |
| 5.9.5 蒸散与产流受主要因素的影响 |
| 5.10 小结 |
| 6 华北落叶松林分的多功能管理 |
| 6.1 华北落叶松林的最大林分密度随影响因子的变化 |
| 6.2 不同立地条件下森林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1 传统森林经营方式 |
| 6.2.2 阴坡上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3 阴坡中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4 阴坡下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5 半阴坡上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6 半阴坡中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7 半阴坡下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2.8 半阳坡下坡位的多功能管理密度 |
| 6.3 讨论 |
| 6.3.1 多种服务功能的管理决策 |
| 6.3.2 多功能管理的决策方案 |
| 6.3.3 多功能管理的方法比较 |
| 6.4 小结 |
| 7 典型坡面的森林植被多功能管理 |
| 7.1 阴坡坡面的植被多功能管理 |
| 7.2 半阴坡坡面的植被多功能管理 |
| 7.3 半阳坡坡面的植被多功能管理 |
| 7.4 阳坡坡面的植被多功能管理 |
| 7.5 各典型坡面的植被多功能管理方式效果对比 |
| 7.6 讨论 |
| 7.6.1 森林植被多功能管理决策的尺度差异 |
| 7.6.2 立地条件对森林植被多种服务功能的影响 |
| 7.7 小结 |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 8.1 研究结论 |
| 8.1.1 立地类型划分与多功能利用方向 |
| 8.1.2 植被结构特征时空变化 |
| 8.1.3 立地特征与系统结构对多种服务功能的影响 |
| 8.1.4 华北落叶松林的多功能林分密度权衡 |
| 8.1.5 坡面尺度上确定合理的植被配置模式 |
| 8.1.6 森林植被多功能管理的决策步骤 |
| 8.2 研究创新点 |
| 8.3 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高寒草地的概念 |
| 1.3.2 高寒草地的功能 |
| 1.3.3 高寒草地的退化 |
| 1.3.4 高寒草地管理 |
| 1.3.5 草畜平衡研究 |
| 1.3.6 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 |
| 2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 |
| 2.1.2 气象水文 |
| 2.1.3 土壤植被 |
| 2.1.4 社会经济 |
| 2.1.5 自然保护区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 |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 2.2.3 研究技术路线 |
| 3 肃南县草原牧区供水潜力分析 |
| 3.1 水资源潜力分析 |
| 3.1.1 降水 |
| 3.1.2 地表水资源 |
| 3.1.3 地下水资源 |
| 3.2 供水现状 |
| 3.2.1 现有供水工程 |
| 3.2.2 用水现状 |
| 3.3 草地供水潜力分析 |
| 3.3.1 肃南县总用水量控制指标 |
| 3.3.2 肃南县降水资源潜力 |
| 3.3.3 肃南县地下水供水潜力 |
| 3.3.4 肃南县地表水供水潜力 |
| 4 水草畜配置 |
| 4.1 草地资源概况 |
| 4.1.1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量分析 |
| 4.1.2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潜力分析 |
| 4.1.3 肃南县人工草地产草潜力分析 |
| 4.2 |
| 4.2.1 实际载畜量 |
| 4.2.2 核定载畜量 |
| 4.2.3 草畜平衡分析 |
| 4.3 水草畜配置方案 |
| 4.3.1 水草畜配置分析 |
| 4.3.2 水草畜配置情境模拟 |
| 4.3.3 未来草地灌溉潜力分析 |
| 5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
|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
|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
|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
|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
|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
|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
|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
|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
|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
|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
|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
|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
| 5.1 模式构建 |
|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
|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
|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
|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 7.1 主要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
| 1.2.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
|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分类 |
| 1.2.4 小结 |
| 1.3 研究目标与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路线 |
| 1.3.4 研究创新点 |
| 1.3.5 论文结构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 2.1.3 畜牧业发展概况 |
| 2.2 数据获取 |
| 2.2.1 草地数据获取 |
| 2.2.2 其他数据收集 |
| 第三章 草地基本状况分析 |
| 3.1 草地面积分布 |
| 3.2 草地地类分析 |
| 3.3 草地盖度分析 |
| 3.4 草地生物量分析 |
| 3.5 各县份草地牲畜负载率分析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草地空间格局分析 |
| 4.1 地貌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2 坡度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3 坡向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4 降水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5 温度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6 岩性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7 土壤类型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8 土层厚度对草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
| 4.9 小结 |
| 第五章 草地资源评价估算 |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5.1.1 草地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 |
| 5.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 5.1.3 评价指标体筛选的方法 |
| 5.1.4 价值核算体系的筛选 |
| 5.2 直接经济价值分析 |
| 5.2.1 草产品价值分析 |
| 5.2.2 畜牧产品价值估算 |
| 5.2.3 全省草地总经济价值分析 |
| 5.3 间接生态价值分析 |
| 5.3.1 涵养水源价值估算 |
| 5.3.2 土壤保持价值估算 |
| 5.3.3 固碳释氧价值估算 |
| 5.3.4 净化空气价值估算 |
| 5.3.5 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估算 |
| 5.3.6 废弃物降解价值估算 |
| 5.3.7 废弃物降解价值估算 |
| 5.4 草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评价分析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草地生态价值的地理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分析 |
| 6.1 不同地理环境下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状况 |
| 6.1.1 地貌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
| 6.1.2 坡度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1.3 坡向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1.4 降水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1.5 温度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1.6 岩性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1.7 土壤类型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1.8 土层厚度与草地生态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 6.2 地理环境因子对草地生态价值空间异质的影响分析 |
| 6.2.1 信息熵理论 |
| 6.2.2 熵权计算分析 |
| 6.3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的相关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 1.2.1 草地退化评价研究现状 |
| 1.2.2 研究的科学问题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 1.4.1 技术路线 |
| 1.4.2 创新点 |
| 第2章 理论与方法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草地资源 |
| 2.1.2 高寒草地 |
| 2.1.3 高寒草地类型 |
| 2.1.4 高寒草地代表植物及其生长特性 |
| 2.1.5 高寒草地退化特征及原因 |
| 2.1.6 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 2.2 基本方法 |
| 2.2.1 气象数据空间插值方法 |
| 2.2.2 植被信息提取方法 |
| 2.2.3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 |
| 2.2.4 隶属函数 |
| 2.2.5 土壤侵蚀模型 |
| 2.2.6 草地载畜平衡指数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 3.2 数据源 |
| 第4章 青海省高寒草地分类 |
| 4.1 植被信息提取 |
| 4.2 气象数据插值 |
| 4.3 高寒草地分类指标体系 |
| 4.4 高寒草地分类结果 |
| 第5章 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退化评价 |
| 5.1 青海省高寒草地类型及代表植物 |
| 5.2 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退化评价指标体系 |
| 5.2.1 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评价指标 |
| 5.2.2 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评价指标 |
| 5.3 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变化趋势评价 |
| 5.3.1 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自然因素评价 |
| 5.3.2 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人为因素评价 |
| 5.3.3 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综合评价 |
| 5.3.4 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变化趋势评价 |
| 5.3.5 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变化趋势评价验证 |
| 5.4 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评价 |
| 5.4.1 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评价 |
| 5.4.2 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评价 |
| 5.4.3 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评价验证 |
| 5.5 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退化评价结果 |
| 5.6 青海省高寒草地植被退化评价验证 |
| 第6章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退化评价 |
| 6.1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侵蚀评价指标体系 |
| 6.2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侵蚀评价 |
| 6.2.1 高寒草地土壤侵蚀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 6.2.2 高寒草地土壤水力侵蚀评价 |
| 6.2.3 高寒草地土壤可蚀性评价 |
| 6.2.4 高寒草地土壤重力侵蚀评价 |
| 6.2.5 高寒草地土壤风力侵蚀评价 |
| 6.2.6 高寒草地土壤人为干扰侵蚀评价 |
| 6.2.7 高寒草地土壤侵蚀综合评价 |
| 6.2.8 高寒草地土壤侵蚀评价指数 |
| 6.3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侵蚀变化趋势评价结果 |
| 6.4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侵蚀变化趋势评价验证 |
| 第7章 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 |
| 7.1 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结果 |
| 7.2 青海省高寒草地退化综合评价验证 |
| 第8章 结论 |
| 第9章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