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姬峰敏,唐大年[1](2021)在《阑尾粘连致腹内疝性肠梗阻、肠坏死的临床分析(附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阑尾粘连所导致的腹内疝性肠梗阻、肠坏死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我院1例阑尾粘连致腹内疝肠坏死的临床资料,复习1997~2021年国内外文献,讨论阑尾粘连致腹内疝性肠梗阻、肠坏死的原因以及诊治策略。结果共有19例由阑尾粘连所导致的腹内疝性肠梗阻(含我院1例),其中有13例发生肠坏死,发生率为68.4%。结论阑尾炎合并肠梗阻时,应考虑有阑尾粘连引起腹内疝导致肠坏死的可能,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建议优先考虑传统的剖腹探查术。
侯启圣,刘珵,刘斯,汪波,熊辉[2](2020)在《36例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经手术证实的36例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腹内疝患者均有急性肠梗阻的"痛、吐、胀、闭"症状,27例有明显压痛,9例有明显腹膜刺激征,6例有发热,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盆腔平扫CT检查,其中26例影像学征象考虑腹内疝(72.2%)。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粘连性腹内疝29例(80.6%),有15例(41.7%)出现肠坏死,肠坏死组与无肠坏死组相比除年龄外,在术前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盆部CT有助于协助诊断,其中粘连性腹内疝最为常见,多与腹盆部手术相关,肠坏死早期难以识别,应积极手术干预。
陈颖[3](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高玉熙[4](2018)在《腹腔镜结肠前Roux-en-Y吻合术中关闭系膜缺损预防术后腹内疝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腹腔镜结肠前胃肠Roux-en-Y吻合术中肠系膜缺损关闭情况与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发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腹腔镜Roux-en-Y吻合术中关闭肠系膜缺损用于降低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发生率的意义。再者进一步证实肠系膜缺损是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重要诱发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ink、Elsevier、Wiley Onli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正式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检索出的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由两位作者独立选择纳入文献并提取数据。将经筛选后得到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试验及队列研究的文献纳入研究。对于文献的质量评价,其中对于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Cochrane RCT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评分量表(NOS)制定适应本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制定分析检验标准:首先采用Χ2检验对纳入的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进行检验通过I2对异质性的大小进行定量分析,若P<0.05和(或)I2>50%则认为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P>0.05和(或)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则不进行合并分析。所有文献加权合并后得到合并率及95%置信区间。通过漏斗图来检测潜在的发表偏倚。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最后应用R 3.4.1软件对内疝发生率进行独立的单个率Meta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最终纳入的20篇文献中共包含19867例患者。其中包含1篇高质量的RCT文献,3篇中低质量的RCT文献。剩余文献基本为中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肠系膜缺损全部关闭组共纳入11篇文献,包含7556例患者,术后发生肠系膜性腹内疝的为108例,发生率最低(2%,P<0.01,95%CI:0.01-0.03)。其中肠系膜全部关闭亚组又分为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随机对照试验)组及非RCT亚组进行亚组分析。RCT肠系膜缺损全部关闭亚组共纳入4篇文献,包含1559例患者,术后发生肠系膜性腹内疝的为32例,发生率为2%(P=0.02,95%CI:0.01-0.07)非RCT肠系膜缺损全部关闭亚组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5997例患者,术后发生肠系膜性腹内疝的为76例,发生率为1%(P=0.01,95%CI:0.01-0.02)。只关闭空肠-空肠吻合系膜缺损组共纳入9篇文献,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发生率为4%,(P<0.01,95%CI:0.02-0.06)。肠系膜缺损未关闭组共纳入9篇文献,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发生率为4%,(P<0.01,95%CI:0.03-0.07)。结论:1、腹腔镜结肠前Roux-en-Y消化道重建过程中关闭所有肠系膜缺损能有效降低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发生率。2、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后的肠系膜缺损是引发术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重要因素。3、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中,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评估真实的腹腔镜结肠前Roux-en-Y消化道重建后肠系膜性腹内疝的发生率及各种肠系膜关闭方法可靠性的重要依靠。
钟杰,罗文志,唐志标[5](2017)在《多排螺旋CT对腹部疝的诊断帮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腹部疝的诊断帮助。资料与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31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表现和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31例患者腹部疝的内容物为小肠,部分还含有大网膜及肠系膜;腹部疝的病例种类及数量为2例腹壁切口疝、2例腹内疝并肠梗阻、23例腹股沟区疝(其中并发肠梗阻7例)、3例脐疝(并发肠梗阻1例)、1例闭孔疝伴肠梗阻;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在腹部疝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正确率高,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简单,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乔纯忠,程国昌,曹赣,葛永祥,王勇,王宏刚,刘庆宏[6](2016)在《腹腔镜在腹内疝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腹内疝的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412例急性小肠梗阻病人,其中22例腹内疝。12例采用腹腔镜探查为腔镜组,10例开腹手术探查为开腹组。统计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腔镜组有1例横结肠大网膜附着处裂孔疝和1例子宫阔韧带缺损疝。12例腔镜组病人中,3例嵌顿小肠肠管坏死,予中转小切口开腹解除内疝并切除坏死肠管后一期吻合,其余9例均在全腔镜下完成梗阻松解及内疝复位或修补。手术出血量(34.1±26.8)m L,手术时间(50.8±22.7)min,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3.3±11.8)h,术后住院时间(4.2±1.9)d。开腹组中有1例先天性盲肠旁疝和1例十二指肠旁疝。10例病人中有5例行坏死小肠切除。腔镜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疝术前确诊困难,对于腹痛剧烈及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需考虑腹内疝可能,腹腔镜对其进行诊治安全、简单且疗效确切。
高春桃[7](2016)在《小儿肠系膜裂孔疝病例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临床病例,对小儿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临床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7年2月—2016年2月间住院治疗,并经手术证实为肠系膜裂孔疝者38例,对上述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入院时患儿的临床表现:呕吐35例,腹痛30例,腹胀20例,发热19例,停止排气排便14例,血便2例,伴休克前期或休克者9例,伴腹膜炎者8例,其中15例行腹腔穿刺均为血性腹水或者不凝血。术前诊断肠系膜裂孔疝5例,绞窄性肠梗阻或腹内疝10例,机械性肠梗阻15例,不明确诊断6例,其他诊断2例;多发裂孔有2例。上述病例中致肠缺血坏死31例,其中26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5例行肠外置术。结论: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早期诊断困难,极易误诊、漏诊,导致肠缺血坏死,严重者将丢失大量肠管,甚至造成短肠综合征。对于疑似病例,应早期手术探查,根据X线诊断肠梗阻,可有“固定无蠕动肠襻”以及“假肿瘤”征,B超可探查肠管血运情况及肠系膜、肠壁水肿增厚改变,必要时腹腔穿刺,为早期手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肠管坏死与肠系膜位置、嵌顿时间无明显相关性,肠坏死对应肠系膜裂孔直径多集中在1.5-2.5cm,肠管坏死长度与腹水量呈线性相关,坏死肠管越长,腹水量越多;肠管术中根据情况行肠管复位术,肠切除肠吻合术或肠外置术,早期手术能够减少毒素吸收,改善术后患儿一般情况,缩短住院时间。
余国行,刘孜卓,吴娜[8](2016)在《小网膜裂孔疝致肠坏死一例误诊并文献荟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网膜裂孔疝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网膜裂孔疝致肠坏死误诊病例资料,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7月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例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 d就诊,外院曾诊断为胃肠炎,予相应治疗无明显好转来我院。腹部CT检查示:小肠肠管扩张、积气、积液,气液平面形成,诊断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剖腹探查发现胃体经小网膜裂孔疝出至胃体前部,确诊为小网膜裂孔疝,行手术治疗痊愈。经数据库检索,最终纳入32篇文献累计37例患者,其中仅1例术前经腹部CT检查确诊,余分别误诊为肠梗阻20例,消化道穿孔3例,胆囊炎2例,腹腔肿物、肠系膜血栓形成、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腹腔出血各1例,未明确诊断6例;37例均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脏器畸形3例,2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余痊愈。结论小网膜裂孔疝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起病急骤、进展快,临床诊断较困难,及时剖腹探查并手术治疗是明确诊断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李秋池[9](2014)在《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手术证实腹内疝合并肠梗阻患者47例,对其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彩超确诊为肠梗阻者47例,证实肠绞窄者34例。彩超表现主要为小肠局限性或较大范围肠管扩张,绞窄处肠管明显变窄,肠内容物通过受到阻碍。结论:经彩超检查对腹内疝并发肠梗阻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着,准确性较高,值得关注。
肖广远,张静喆[10](2013)在《腹内疝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腹内脏器自其原来的位置,经过腹腔内一个正常或异常的孔道或裂隙脱位到一个异常的腔隙者称为腹内疝。腹内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二种,先天性腹内疝与胚胎发育期中肠的旋转与固定不正常及肠转位时脏层与壁层腹膜愈接不全或肠系膜的部分退化或薄弱有关;后天性腹内疝与手术或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2 文献复习 |
| 3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研究创新点 |
|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方法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1 文献纳入标准 |
| 1.2.2 文献排除标准 |
| 1.3 文献的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 1.3.1 文献的数据提取 |
| 1.3.2 文献的质量评价 |
| 1.4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纳入文献及研究特点 |
| 2.1.1 纳入文献 |
| 2.1.2 文献研究特点 |
| 2.2 Meta分析结果 |
| 2.2.1 肠系膜缺损全部关闭组Meta分析结果 |
| 2.2.2 只关闭空肠-空肠吻合系膜缺损组Meta分析结果 |
| 2.2.3 肠系膜缺损未关闭组 |
| 2.2.4 RCT肠系膜缺损全部关闭亚组和非RCT肠系膜缺损全部关闭亚组 |
| 2.3 发表偏倚评估 |
| 第三章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图像后处理 |
| 2 结果 |
| 2.1 患者的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 |
| 2.2 手术所见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一、临床资料 |
| 二、治疗方法 |
| (一)腔镜组 |
| (二)开腹组 |
| 三、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之处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病例资料 |
| 2 文献分析 |
| 2.1文献检索 |
| 2.2一般资料 |
| 2.3临床表现 |
| 2.4诊断情况 |
| 2.5治疗与转归 |
| 3 讨论 |
| 3.1解剖学特点 |
| 3.2发病原因 |
| 3.3临床分型 |
| 3.4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 |
| 3.5误诊原因分析 |
| 3.6治疗与转归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研究方法 |
| 1.2.2 检查方法 |
| 2 结果 |
| 2.1 诊断结果 |
| 2.2 声像图特征 |
| 2.2.1 腹腔积液 |
| 2.2.2 肠管扩张 |
| 2.2.3 肠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
| 3 讨论 |
| 讨论 |
| 一、流行病学 |
| 二、病因学 |
| 1.先天性腹内疝: |
| 2.后天性腹内疝: |
| 3.诊断: |
| 4.治疗: |
| 5.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