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宛君[1](2021)在《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栓塞是由于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梗死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认为较少见且好发于老年伴有心肺基础疾病患者。然而近期研究发现继发肺梗死的肺栓塞患者更年轻,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低。为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转归,并探讨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肺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由肺动脉CT造影确诊的肺栓塞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肺梗死组与非肺梗死组肺栓塞患者组间差异,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肺栓塞患者中肺梗死发生率41%(119/289),男女比例1.4:1,平均发病年龄(60.0±13.8)岁,平均身高(166.5±7.9)c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胸闷70例(58.8%)、下肢肿胀或疼痛57例(47.9%)和呼吸困难55例(46.2%),胸痛、咯血和晕厥较为少见,分别为33例(27.7%)、23例(19.3%)和20例(16.8%),肺梗死三联征(即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仅占4.2%。肺梗死征象以近端血管增宽(100例,84.0%)和中央透亮影(91例,76.5%)最常见,Hampton,s Hump征占38.7%(46/119)。肺梗死正确诊断率仅占15%(14/92),误诊率达85%(78/92),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误诊诊断(92%,72/78)。与非肺梗死组相比,肺梗死组更年轻[(60.0±13.8)岁VS(66.1±12.7)岁,P<0.001],随年龄增长肺梗死患者占肺栓塞的比例从18-30岁组的80%逐渐降低至80岁以上组的18%,肺梗死组身高更高[(166.5±7.9)cm VS(163.4±7.9)cm,P<0.001],胸痛(27.7%VS 11.8%,P=0.001)和咯血(19.3%VS 2.9%,P<0.001)症状更常见,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更低(49.6%VS 65.3%,P=0.008),与非肺梗死组比较,肺梗死组四级肺动脉血栓(88.2%VS 95.8%,P=0.024)和胸腔积液(24.7%VS 54.6%,P<0.001)更常见。多因素分析发现胸腔积液(OR=5.356)、咯血(OR=4.832)、四级肺动脉血栓(OR=4.152)和身高(OR=1.059)是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18-40)岁肺栓塞患者相比,年龄在≥81岁区间的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风险降低。肺梗死组病死率与非肺梗死组无显着性差异,出院随访6个月的肺梗死患者未发生临床不良结局,随访至8周、12周、16周、24周胸部CT肺梗死病灶吸收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分别为19%、31%、41%和56%,随访至52周大部分(84%)患者肺梗死病灶吸收恢复正常。结论:肺梗死在肺栓塞患者中发生率不容忽视,典型三联症和Hampton,s Hump征不常见,导致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误诊为肺炎。胸腔积液、咯血、远端栓子和身高是肺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肺栓塞患者肺梗死风险随着年龄增加反而降低。其病死率与非梗死患者类似,大部分患者肺梗死病灶可逐渐吸收。
周伟伟[2](2018)在《基于微信平台区域协同体系对县市级医院STEMI救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时多伴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检测心肌损伤相关标志物的浓度升高,并存在动态演变,心电图提示是有相关病变导联ST段抬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AMI)。尽早的再灌注治疗可以减小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国内外研究发现,以胸痛中心为特色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够明显缩短发病到冠脉血运重建的时间,提升STEMI的救治效率,但在县市级医院如何建立有效、易行的救治体系,目前国内报道较少。本研究依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旨在探讨在县市级医院建立基于微信平台的区域协同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提升基层医院STEMI的救治水平提供新的探索。方法以智能手机微信胸痛群内的实时病况(病情、心电图、检验、造影等)传输为互动平台,在昆山地区建立以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为中心,9家二级医院为协作中心,由各医院的急诊科、心内科等医护人员参与的胸痛中心大群和各医院与我院心内科点对点的9个小群,共同组成区域协同STEMI救治体系。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诊于9家二级医院,最终在本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治疗的STEMI患者161例,分为两组,其中该体系建立运作前患者78例,该体系建立运作后患者83例。STEMI的诊断标准参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所有研究对象均同意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并在发病12小时内PCI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主动脉夹层(AD)、肺动脉栓塞(PE)、严重肝肾脑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活动性出血、严重贫血、肿瘤晚期等疾病均予排除。收集分析患者资料:临床基线: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血压情况、心率、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术前生化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手术资料:梗死相关动脉(IRA)分布、支架数量;记录救治时间节点: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进入我院大门时间、球囊扩张时间,计算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转诊时间;社会经济效益相关资料:患者的住院床位日、住院费用、出院满意度测评;患者出院3个月预后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发生情况。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以下观察指标进行分析:1.临床基线资料和术前生化检测。2.手术资料。3.救治时间节点与达标情况。4.社会经济效益指标。5.出院3个月后心脏功能状态。6.随访患者发病3个月内MACEs事件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血压、心率和术前生化检测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PCI术中的IRA分布、植入支架数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体系运作后STEMI患者FMC-to-B时间、D-to-B时间、转诊时间均短于运作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体系运作后FMC-to-B时间达标率、D-to-B时间达标率均明显升高,与运作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体系运作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运作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体系运作后患者出院满意度提升,与运作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体系运作后的患者出院三个月行心超检查,LVEF和LVEDd结果均优于运作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心功能明显改善;6.所有出院患者均能接受随访,两组患者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和死亡等MACEs情况发生,但体系运作后患者的MACEs发生率明显小于运作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县市级医院建立基于微信平台的区域协同STEMI救治体系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救治效果。1.显着提高了STEMI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优化了转运流程,明显缩短患者的FMC-to-B时间和D-to-B时间;2.更好地保护了心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显着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3.有效地更新基层医院医务人员STEMI的救治理念,推进了双向转诊,是提高县级市区域内STEMI救治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
王长安,罗莉,周洪敏,戴曦,李玉英,邓述恺,刘文平[3](2015)在《非典型肺栓塞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非典型肺栓塞症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确诊的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入院时误诊39例(误诊率32.5%)。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例,肺炎5例,胸腔积液3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哮喘3例,房间隔缺损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心源性晕厥1例。结论非典型肺栓塞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尽早行肺部增强CT或肺动脉CT血管造影等检查,减少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误诊。
张剑波,郭牧,梁海青,宋昱[4](2015)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致房间隔缺损右向左分流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他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病理和临床特征,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机械阻塞作用,加之神经体液因素和缺氧引起的肺动脉收缩,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高,右心室壁张力增高,至一定
覃本滔,张建丽[5](2011)在《肺栓塞29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被误诊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误诊疾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肺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多样化,对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需尽早进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结论:肺栓塞发病率高,症状体征表现多样化,临床极易误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
王丽辉,葛永祥[6](2011)在《肺动脉栓塞一例误诊为房间隔缺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动脉栓塞误诊为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劳累后胸痛2个月,加重2 d入院。在当地医院按冠心病予硝酸酯制剂不缓解,行彩超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入我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仍诊断为房间隔缺损(ASDⅡ型)。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及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冠脉造影未见异常,术中彩超检查示房间隔部位无异常血流通过,初步否认房间隔缺损的可能。追问病史得知曾不明原因双下肢水肿,高度怀疑肺栓塞,遂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选择性造影确诊为肺栓塞。术后查血D-二聚体阳性,进一步证实了肺栓塞的诊断。结论确诊房间隔缺损时必须仔细分析心脏彩超结果,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疑诊肺栓塞时,应及时完善该项检查,以协助诊断。
骆文志,刘升明[7](2010)在《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的原因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尹超[8](2009)在《中国肺动脉栓塞误诊八年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国近八年肺动脉栓塞(PE)误诊状况及其变化。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NKI-CHKD),2001—2008年发表的与PE误诊有关的病例研究报告,对被误诊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死亡原因、发表文献医院级别、误诊疾病等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据文献描述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比较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并与1980—2000年的误诊情况作了比较。结果(1)经检索后共筛选出误诊文献205篇,累计报告PE误诊患者2653例。(2)首诊误诊后确诊并进行有效干预(抗凝、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误诊后未干预(内科保守治疗)组(OR为12.25, 95% CI 6.199~24.208),病死率低于未干预组(OR为0.188,95% CI 0.096~0.367)。未干预组死亡原因主要为猝死、休克难以纠正等,干预组死亡原因为猝死、脑出血、休克等。(3)省级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厂矿医院等报告误诊文献篇数与误诊病例数量分别为37篇542例(17.6%、20.8%)、117篇1480例(57.1%、57.0%)、22篇186例(10.7%、7.2%)、28篇413例(13.7%、15.9%)(4)被误诊疾病多达80余种,前4位依次是:冠心病852例次(32.8%)、肺炎385例次(14.8%)、心力衰竭223例次(8.5%)、胸膜炎200例次(7.7%)。结论(1)误诊原因与首诊医师对病情不能充分认识并及时与其它疾病鉴别有关。若不能尽快确诊并进行有效干预,则会严重威胁患者健康。(2)与1980—2000年比较,PE误诊疾病次序有所变化,但冠心病与肺炎仍占据误诊疾病的前两位,应加强PE与两种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能力。(3)中国医生对PE及其误诊的认识程度已有明显提高,但基层医院医师的重视水平仍有待进步,应加强对我国临床医师肺栓塞知识普及的力度。
朱金强[9](2007)在《急性肺栓塞2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贾卫滨,张春秀,顼志敏[10](2006)在《中国肺动脉栓塞误诊近四年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中国目前阶段肺动脉栓塞(PE)误诊状况,旨在调查我国目前PE误诊状况发生的变化。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NKI-CHKD)检索2001—2004年发表与PE误诊有关的病例研究报告,对被误诊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及转归、死亡原因、发表文献医院级别、误诊疾病等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与1980—2000年的误诊情况作了比较,并调查了1994—2004年每年发表有关PE所有文献与误诊文献篇数变化的趋势。结果(1)经检索后共筛选出误诊文献110篇,累计报告PE误诊患者1540例,误诊时间0·5小时16年,平均1·86年,涉及临床、诊断技术多个科室。(2)首诊误诊经确诊后进行有效干预(抗凝、溶栓)组,有效率高于误诊后未干预(内科保守治疗)组(OR为11·67,95%CI5·86123·249),病死率低于未干预组(OR为0·19,95%CI0·0840·412)。未干预组死亡原因主要为猝死、休克难以纠正等,干预组死亡原因为猝死、脑出血、休克等。(3)省级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厂矿医院等报告误诊文献篇数与误诊病例数量分别为37篇547例(33·6%、35·5%)、43篇671例(39·1%、43·6%)、23篇265例(20·9%、17·2%)、3篇34例(2·7%、2·2%)。(4)1994—2004年发表有关PE的文献与误诊文献篇数逐年增多,平均每年递增分别为26·6%、9·1%。(5)被误诊疾病多达70余种,前4位依次是:冠心病449例次(26·8%)、肺炎217例次(12·9%)、充血性心力衰竭142例次(8·5%)、胸膜炎114例次(6·8%)。结论(1)误诊原因与首诊医师对病情不能充分认识有关,被误诊的患者若不能尽快确诊而进行有效干预则严重威胁其健康。(2)与1980—2000年比较,PE误诊疾病次序已有所变化,但冠心病与肺炎仍占据误诊疾病的前两位,应加强PE与两种疾病间的鉴别诊断能力。(3)中国医生对PE及其误诊的重视程度已有明显提高,但基层医院医师的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加强我国临床医师对肺栓塞知识继续教育普及的力度,我国防治PE的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3.结果 |
| 3.1 病例纳入与排除结果 |
| 3.2 肺梗死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
| 3.3 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 |
| 3.4 肺梗死患者的预后转归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肺梗死的诊断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率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一、对象和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3.设备、仪器、试剂及药品 |
| 4.技术线路图 |
| 5.临床资料 |
| 6.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1.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
| 2.术中资料比较 |
| 3.STEMI患者救治时间节点 |
| 4.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
| 5.心脏功能评价 |
| 6.MACEs发生情况 |
| 三、讨论 |
| 1.我国AMI防治的现状 |
| 2.STEMI的救治延迟 |
| 3.微信平台的搭建 |
| 4.非 PCI医院在体系中的作用 |
| 5.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构建 |
| 6.研究结果分析 |
| 四、结论 |
| 五、展望 |
| 六、附图 |
| 1.协同STEMI救治体系运作示意图 |
| 2.本研究中救治时间达标的病例示例 |
| 3.本研究中救治时间未达标的病例示例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危险因数或基础疾病: |
| 1.3 临床表现: |
| 1.4 辅助检查: |
| 1.5 误诊情况: |
| 1.6 治疗与转归: |
| 2 结果 |
| 2.1 重视易患因素不够: |
| 2.2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 |
| 2.3 心电图: |
| 2.4 D-二聚体: |
| 2.5 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A: |
| 2.6 心导管术后肺栓塞: |
| 1 病例资料 |
| 2 讨论 |
| 1 PTE误诊现况和原因 |
| 2 PTE与冠心病的鉴别 |
| 2.1 临床表现 |
| 2.1.1 呼吸困难和胸痛 |
| 2.1.2 血压下降和休克 |
| 2.1.3 肺、心表现 |
| 2.1.4 下肢水肿 |
| 2.1.5 其他表现 |
| 2.2 心肌生物标记物 |
| 2.3 心电图 |
| 2.4 超声心动图 |
| 2.5 其他检查技术 |
| 3 减少误诊的策略 |
| 3.1 重视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 |
| 3.2 明确危险分层 |
| 3.3 合理应用确诊技术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国肺动脉栓塞误诊八年文献分析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实验室检查 |
| 1.3 诊断及误诊情况 |
| 1.4 治疗与预后 |
| 2 讨 论 |
| 资料与方法 |
| 1.资料收集方法: |
| 2.统计学方法: |
| 3.治疗分组: |
| 4.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一、目前误诊状况与过去[1]的比较 |
| 1.误诊疾病种类的变化: |
| 2.发表误诊文献的数量显着增多: |
| 3.误诊次序的变化: |
| 二、冠心病与肺炎仍占据误诊的前两位 |
| 三、 误诊后及时纠正诊断并恰当实施干预 |
| 四、基层医院医师对诊治PE的意识尚需加强 |
| 五、误诊原因分析及基层医院诊断PE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