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颖[1](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石冰[2](2018)在《再谈唇隐裂整复的手术方法》文中提出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微小型唇裂患儿父母对改进手术效果的要求,笔者从微小型唇裂的形成机制、国外同行的手术方法介绍、笔者的应用体会与新方法的创建和技术操作等方面,介绍了笔者对微小性唇裂畸形本质的认识,对既往国外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新方法设计与应用体会。笔者表示对微小型唇裂整复中皮肤畸形解决办法的探索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笔者强调不断满足患儿父母的需求是医学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医学最本质的追求。
汪雁[3](2016)在《单侧唇裂修复对患儿及其父母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单侧唇裂手术方式及效果;了解单侧唇裂患儿家属因唇裂患儿唇裂畸形及抚养过程中造成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情况;了解单侧唇裂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手术修复的满意度;了解单侧唇裂术后合并鼻唇畸形Ⅱ期手术修复方式及效果;了解单侧唇裂术后合并鼻唇畸形Ⅱ期手术患者的性格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手术修复的满意度。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单侧唇裂Ⅰ期手术家属及Ⅱ期手术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临床单侧唇裂乃至其他类型的唇裂及腭裂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病房,时间自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的单侧唇裂患者及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行二次修复的患者。筛选Ⅰ期单侧唇裂患儿16人,Ⅰ期患儿家属29人,对照组于社区选取健康儿童20名,家属37人;单侧唇裂术后合并鼻唇畸形Ⅱ期手术选取患者35人,对照组于社区选取健康男女青少年各20人。对于单侧唇裂患儿Ⅰ期手术采用自设问卷了解患者家属面对唇裂患儿时心理反应及术后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问卷了解患儿家长心理状况及是否对身体产生相应影响;单侧唇裂术后合并鼻唇畸形Ⅱ期手术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估患者个性,SCL-90问卷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是否对身体产生相应影响,采用自设问卷了解患者术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Ⅰ期患儿采用恢复口轮匝肌解剖关系的术式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但Ⅰ期患儿家属在自设问卷、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都显示出异常,提示患儿家属存在明显的负性心理状态;Ⅱ期手术患者根据其继发畸形的不同情况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唇裂术后的患者在自设问卷、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及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均显示出了异常,提示大多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负性心理,此外Ⅱ期手术能部分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结论:Ⅰ期患儿根据唇裂的严重程度选择恢复口轮匝肌解剖关系的术式,Ⅰ期患儿家属存在比较明显的负性心理,需要在患儿治疗时及后期持续的为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及心理疏导;Ⅱ期手术根据畸形的不同手术方式可取得较好效果,唇裂患者往往存在较严重的负性心理状态,虽然手术可以缓解,但是持续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必不可少。
肖翔辕,周翔,黎冻,莫海雁,梁海洁,李静[4](2010)在《无白唇切口整复单侧上唇隐裂并I度唇裂临床体会》文中认为目的:以鼻底"Z"改形切口,结合患侧轮匝肌瓣推进、唇红粘膜下组织瓣填塞等方法对先天性单侧唇隐裂并I度唇裂进行整复。探讨其应用。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收治7例先天性单侧唇隐裂患者,年龄7-19岁。采用鼻底"Z"改形切口,行白唇区、鼻基底区轮匝肌浅面皮下剥离,部分离断降鼻肌以松解患侧鼻翼基部在上颌骨粘连,切取患侧轮匝肌瓣向内向上推进固定于鼻小柱基部患侧皮下深层并与健侧轮匝肌层叠,结合唇系带松解、去表皮唇粘膜下组织瓣填充于唇红切迹处。随访其术后6-18个月效果。结果:7例患儿切口均甲级愈合,该法整复先天唇隐裂的鼻底嵴、唇吻线切迹效果明显,同时可整复患侧鼻孔宽大及患侧唇高短缩畸形。结论:鼻底切口结合去表皮唇粘膜下组织瓣整复单侧唇隐裂,可在尽可能避免白唇切口疤痕前提下明显改善单侧唇隐裂存在的鼻底嵴及唇红缘切迹问题;矫正患侧鼻孔宽大畸形;延长患侧唇高,达到更为"微创"效果。
尹立铮[5](2009)在《口内入路微小型唇裂及鼻畸形的功能性修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口内入路进行微小型唇裂及鼻畸形修复术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适应症。方法:在本院患者中挑选30名微小型唇裂患者,按作者设计之口内入路方法对其实施手术治疗。白、红唇交界区域设计三角形皮瓣,结合口腔内黏膜切口入路,在恢复患侧唇峰、唇珠结构的同时,一次性完成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结果:30名病例术后伤口均为Ⅰ期愈合,无皮瓣血运障碍。术后7日拆除缝线,可见所有病例鼻底丰满度良好,其中27例鼻孔横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双侧鼻面角基本对称,鼻小柱居中。另有三例鼻面角改善较小,鼻孔仍有横置。拆线时人中区仍稍有肿胀,但人中窝及人中嵴清晰可见。红唇切口及白唇下份切口愈合后,未见唇下份过紧现象,红唇突度良好。30例中有22例出现较明显的唇珠,所有患者对轻微的白唇瘢痕能够接受,表示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传统的唇裂功能性修复术中,由于存在组织的缺损和移位,必须切开皮肤和肌肉,形成若干唇部组织瓣,重建口轮匝肌后,皮瓣经组合换位后重新缝合,重建上唇结构。在这样的手术后,上唇皮肤切口瘢痕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对于部分类型的唇裂而言,例如隐性唇裂和Ⅰ度唇裂,组织的缺损和移位问题较轻微,此时采用常规的皮肽切开术式会遗留难以消除的唇部瘢痕,一旦瘢痕出现增生或挛缩,可能会给病人留下“畸形加重”的感觉,病人很难接受。对于隐性唇裂和Ⅰ度唇裂,组织的缺损和移位问题较轻微,手术的关键目的在于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同时红唇畸形的修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组采用的口内入路唇裂修复术,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瘢痕的情况下,可一期完成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同时较好地修复红唇的畸形。
杨欣[6](2009)在《新生儿期单侧唇腭裂术前矫治及发病情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发育畸形,其发病率因种族和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我国为唇腭裂高发的国家,发病率大约为1.8:1000,总发生率占出生缺陷的14.01%,仅次于神经管发育畸形,在我国出生严重畸形的发生顺位中占第二位。其病因尚不明确,对其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出生缺陷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公认的病因是基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对确定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致病因素有必要的帮助。唇腭裂的序列治疗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我国目前因经济和医疗等条件的限制,唇腭裂患儿接受的治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的手术治疗;第二类是包括术前矫形治疗在内的序列治疗。从各类文献报道及本研究所得结论可知,行术前矫形治疗的患儿,其术后的修复效果要比单纯手术更为满意。术前矫形的方法较多,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还是术前鼻-腭-牙槽突矫治(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 PNAM)。本研究对术前鼻-腭-牙槽突矫治(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 PNAM)的制作及改进做了相关研究,调查和分析了陕西省陕北地区的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新生儿期唇腭裂术前矫治技术的探讨及术后疗效评价目的:探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10例单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主要包括鼻矫形、恢复牙弓形态、减小腭部裂隙;矫形治疗后用Millard法行单侧唇裂整复术。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0例唇腭裂新生儿经3个月左右术前鼻-腭-牙槽骨矫形,鼻塌陷畸形显着改善;鼻小柱歪斜度减小(P<0.01);唇部软组织裂隙宽度显着变窄(P<0.05),牙槽裂隙及腭部裂隙显着变窄(P<0.01)。经矫形治疗的患儿术后鼻对称性得到很好的恢复;唇部形态恢复良好。结论:唇腭裂患者术前早期既进行鼻-腭-牙槽骨矫形是获得良好修复效果并值得采用的序列治疗方法。第二部分陕北地区唇腭裂病例调查分析目的:了解该地区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寻找与唇腭裂发生、诊治有关的可能因素。方法:对30例唇腭裂新生儿的部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单侧唇裂25例(83.33%),双侧唇裂5例(16.67%),二者比例为5:1,合并腭裂24例(80.00%)。单侧唇裂中左侧60.00%,右侧40.00%,左:右=1.5:1。Ⅰ度唇裂3.33%,Ⅱ度唇裂13.33%,Ⅲ度唇裂为83.33%。母亲妊娠期间有感染病史占10.00%。来源于农村的患者76.67%,父母其一中学以上文化仅为13.33%。结论:本组唇腭裂的发生可能与家庭环境、母亲妊娠期感染、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何建庭,王冬,王兴[7](2007)在《Millard法修复430例单侧唇裂的临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患侧唇峰定点改变的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对430例单侧唇裂患者采用改变了患侧唇峰定点设计的Millard法进行修复。结果430例单侧唇裂患者术后即时效果良好。结论患侧唇峰点定在唇缘嵴在裂隙缘的消失处较定在红唇最厚处标志更清楚,更易于寻找,术后的修复效果更好。
吕效杰,文抑西[8](2000)在《单侧唇隐裂修复的临床体会》文中认为
邓典智[9](1994)在《试论先天性单侧唇裂的美学修复》文中认为试论先天性单侧唇裂的美学修复邓典智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近20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上升的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挪威为2.08‰,南威尔士为2.06‰,芬兰为2.16‰(1972年为1.72%),日本为2.0...
刘梓枫[10](2021)在《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患儿术后不同时段外观进行主客观评价,探讨应用Fisher法与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术后效果,为单侧不完全唇裂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01-2019.06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因单侧不完全唇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行回顾性研究,共有5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25例患儿接受改良Mohler术式修复唇裂,30例患儿接受Fisher术式修复唇裂。分别对两组患儿术后外观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记录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的数据,观察并记录白唇、唇红、瘢痕外观、鼻孔对称性的状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恢复效果。结果:对术后客观评价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评价数据进行χ2检验。术后1周,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鼻底宽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在白唇及唇红方面,两组以评价“好”为主(>60%);在鼻孔对称性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唇高差、鼻底宽度差以及人中嵴高度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Fisher组的唇高、鼻底宽度、人中嵴高度恢复理想。主观评价中,两组在唇红、瘢痕外观和鼻孔对称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瘢痕外观、唇红方面评分“好”比例较术后1周有提升;在白唇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对唇裂患儿获得较好修复效果。改良Mohler法因其设计较为明确,易于掌握。但术后仍有部分患儿出现患侧唇高下降不足等问题,往往需要二期整复术改善其术后畸形。与改良Mohler法相比,Fisher法在恢复患侧唇高方面、改善裂隙侧鼻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临床我们也观察到少数患儿存在唇高恢复过长的现象。由于本文存在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从长期看,Fisher法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患儿术后上唇及鼻部畸形改变是否一定优于改良Mohler法仍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对象和方法 |
| 1 病例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3 手术方法 |
| 2 评价方法 |
|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
| 3.1 标记点标注 |
| 3.2 测量长度标注 |
|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
| 3.4 计算公式 |
| 4 检验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主观评价结果 |
| 2 客观评价结果 |
| 讨论 |
| 1 异位解剖结构 |
| 2 评价方法 |
|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
|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
|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微小型唇裂的形成机制 |
| 2 国外同行的手术方法介绍 |
| 3 笔者的应用体会与新方法的创建 |
| 4 微小型上唇皮肤畸形的矫正时机与方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单侧唇裂手术满意度及患儿父母心理状态研究调查 |
| 1. 研究材料 |
| 1.1 临床病例来源 |
| 1.2 评价指标 |
| 1.3 统计方法 |
| 2. 临床病例 |
| 2.1 研究对象描述 |
| 2.2 典型病例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单侧唇裂术后合并鼻唇畸形Ⅱ期手术修复后满意度及家属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
| 1. 研究材料 |
| 1.1 临床病例来源 |
| 1.2 评价指标 |
| 1.3 统计方法 |
| 2. 临床病例 |
| 2.1 研究对象描述 |
| 2.2 典型病例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焦虑自评量表(SAS) |
| 附录二 90项症状清单(SCL-90) |
| 附录三 单侧唇裂患儿家长心理反应问卷 |
| 附录四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
| 附录五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Ⅱ期修复患者心理需求问卷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前言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单侧唇裂患者唇部与正常人唇部解剖的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
| 一 正常上唇的解剖 |
| 二 单侧唇裂的唇部解剖与正常上唇的比较 |
| 三 临床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唇裂的整复目的与要求 |
| 一 唇裂的整复目的 |
| 二 唇裂的整复要求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微小型唇裂及鼻畸形修复方法进展 |
| 一 微小型唇裂简介 |
| 二 修复时机的选择 |
| 三 古代的唇裂修复手术 |
| 四 传统的微小型唇裂修复手术 |
| 五 现代的微小型唇裂修复手术 |
| 六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口内入路微小型唇裂及鼻畸形的功能性修复 |
| 1.临床资料 |
| 2.手术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
| 致谢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一 唇腭裂发生的病因 |
| 二 唇腭裂的治疗 |
| 正文 |
| 实验一 唇腭裂新生儿术前矫治技术的探讨及术后疗效评价 |
| 实验二 陕北地区唇腭裂病例调查分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患侧唇峰点位置的确定 |
| 3.2 唇裂的功能性修复 |
| 3.3 唇峰的下降 |
| 3.4 红唇的修复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手术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客观评价 |
| 2.3.2 主观评价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手术基本情况 |
| 3.2 单侧唇裂术后客观数据比较 |
| 3.3 单侧唇裂术后主观数据比较 |
| 4 讨论 |
| 4.1 唇裂术式的发展 |
| 4.2 改良Mohler法应用 |
| 4.3 修复效果分析 |
| 4.4 术后瘢痕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单侧唇裂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