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萨拉木·阿卜杜合力力[1](2020)在《食管裂孔疝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患者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5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临床资料,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5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79例(17.47%)其中轻度贫血65例,中度贫血12例,重度及以上贫血2例;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75岁(χ2=36.288,P<0.001)、女性性别(χ2=8.957,P=0.003)、身高(χ2=3.552,P=0.001)、体重(χ2=3.728,P<0.001)、BMI(χ2=2.305,P=0.024)、GERD-Q≥8分(χ2=12.276,P<0.001)、巨大食管裂孔疝(χ2=40.023,P<0.001)等因素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相关,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缺铁性贫血作为自变量逐个筛选单因素显着变量(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75岁(OR=0.326,95%CI:0.1880.566,P<0.001)、巨大食管裂孔疝(OR=0.117,95%CI:0.0440.307,P<0.001)为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结论:在食管裂孔疝患者中发生缺铁性贫血与年龄(60-75岁)及合并巨大食管裂孔疝有关。针对老年合并巨大食管裂孔疝患者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可减少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方舒婷[2](2019)在《玫瑰茄水提物的抗贫血活性研究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文中指出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别名洛神花、红桃K,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植物,药用部位有根、种子、叶片及花萼,用途最广的部分在其花萼。缺铁性贫血(IDA)作为临床上最普遍的一类贫血,是一种极常见的全球性疾病,能够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鉴于目前玫瑰茄改善IDA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系统探究了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并初步研究了玫瑰茄水提物抗贫血活性的分子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安全性毒理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评价。采用低铁饲料喂养,辅以数次放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IDA大鼠模型,根据大鼠体重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将其随机分为低铁对照组、Fe SO4组以及低、中、高3个样品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样品剂量组分别给予玫瑰茄水提物250 mg/kg·bw、500 mg/kg·bw、1000 mg/kg·bw,Fe SO4组给予2 mg/kg·bw硫酸亚铁溶液,低铁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灌胃一次,连续30天,测定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指标,评价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IDA的效果。结果显示:玫瑰茄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HGB水平显着高于低铁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但均处于正常值范围;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 Tf R)含量均显着低于低铁对照组。综上表明玫瑰茄水提物不同剂量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状况。2. 玫瑰茄水提物抗贫血活性的作用机制初探。IDA大鼠经不同剂量的玫瑰茄水提物治疗后,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试验大鼠十二指肠中二价金属转运体(DMT-1)、膜铁转运蛋白(FPN-1)、膜铁转运辅助蛋白(Hp)及其m RNA的表达量,同时检测肝脏中铁调素(Hepcidin)及其m RNA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了玫瑰茄水提物对相关基因和蛋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玫瑰茄水提物对IDA大鼠十二指肠中的DMT-1、FPN-1、Hp及其m RNA相对表达水平具有抑制作用,且Hp及其m RNA的表达量与玫瑰茄水提物在一定的剂量浓度范围内呈相关性。低浓度玫瑰茄水提物能够促进IDA大鼠肝脏中Hepcidin-25表达,高浓度玫瑰茄水提物则抑制Hepcidin-25的表达,各剂量组均抑制了相关m RNA的表达。3. 玫瑰茄水提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评价玫瑰茄水提物的食用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玫瑰茄水提物的LD50大于5000 mg/kg,可认为实际无毒。30天喂养试验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玫瑰茄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的各项指标(一般健康状况、体重、采食量、血液学和血清生化主要指标、主要脏器质量及系数)均无异常情况,处于正常值范围内,且各试验组主要脏器的组织结构和形态未观察到任何病变,表明玫瑰茄水提物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综上所述,玫瑰茄水提物对大鼠缺铁性贫血状态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与铁吸收和转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安全无毒,为玫瑰茄相关保健功能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许荟[3](2019)在《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的临床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动态测定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探讨以上两项指标在IDA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对临床工作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确诊2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通过XN900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收集32例IDA患者外周血标本行流式细胞学检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另选同期苏北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40例体检者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组。对210例IDA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长5个月,予以病因积极治疗外,补充琥铂酸亚铁加维生素C治疗后观察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的变化,评估IDA患者以上两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对临床工作指导作用。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10例IDA患者,女:男=2.89:1,中位年龄44(36-48)岁;轻度贫血77例(36.67%),中度贫血98例(46.67%),重度贫血35例(16.66%);血小板正常者126例(60%),伴有血小板升高者84例(40%)(其中轻度贫血占38.10%,中度贫血占52.38%,重度贫血占9.52%)。2.本实验IDA患者整体血小板计数平均值较健康成人组升高(p<0.01)。进一步行IDA贫血程度与血小板升高关系分析:①轻、中度贫血的IDA患者血小板计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②重度贫血的IDA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IDA患者PLT增高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进一步行IDA患者血小板增高组分析:①轻、中度贫血的PLT升高IDA患者组治疗后PLT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接近正常(p<0.01);②但重度贫血PLT升高IDA患者组PLT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DA患者治疗前CD3+、CD3+CD4+、Th/Ts三项指标有所下降,而CD3+CD8+升高(p<0.05)。动态随访IDA患者,治疗后IDA患者CD3+、CD3+CD4+、Th/Ts较治疗前升高,接近正常,CD3+CD8+回落,也接近正常(p<0.01)。治疗后IDA患者CD3+、CD3+CD4+、CD3+CD8+、Th/Ts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后IDA患者CD3+、CD3+CD4+、CD3+CD8+、Th/Ts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课题数据结果提示PLT升高的IDA患者,以轻、中度贫血占主要比例,而重度贫血组所占比例较少。2.PLT计数升高的IDA组,予以去除病因,补充铁剂治疗外,未予以降血小板药物、血细胞单采等特殊治疗,随着贫血纠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3.IDA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成人减退,予以去除病因,补充铁剂外,并未予以其他特殊免疫治疗干预,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随贫血纠正而渐恢复,接近正常。
丁淑云[4](2019)在《52例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5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更好的预防、诊断、治疗缺铁性贫血。方法分析5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年龄、性别、致病因素等相关资料,总结、分析缺铁性贫血在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以35~60岁发病率最高,占比40.38%;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出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占比75.00%。结论缺铁性贫血以成人高发,女性高于男性,病因以出血最为常见。
许霁虹[5](2017)在《494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2014-2017年间住院的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本地区缺铁性贫血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因等情况,重点探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本地区缺铁性贫血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494例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病因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调查494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其中男性134例(27.1%),女性360例(72.9%);年龄在44岁以下171例(34.6%),45-59岁188例(38.1%),60岁以上135例(27.3%);城镇人口居多,为299例(60.5%),农村人口为195例(39.5%);贫血程度以中度组人数最多299人(60.5%),重度组100人(20.2%),轻度组95人(19.2%)。2.缺铁性贫血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方面,男性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增多,分别为78例(58.2%)和153例(42.5%);对于缺铁性贫血的一般症状男性和女性均以头晕乏力为主(93.3%和92.8%);组织缺铁的临床表现方面,男女均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48.5%和51.4%)。3.男性患者病因以胃肠道炎症、溃疡为主,共56例(41.8%),对于女性患者,月经过多是主要病因,共152例(42.5%);中老年男性因胃肠道恶性肿瘤和消化道息肉致缺铁性贫血的比例均高于青年男性,中老年女性因胃肠道恶性肿瘤致缺铁性贫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女性。4.外周血指标方面,血小板数增高检出率为55.3%,红细胞平均体积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211,P<0.001);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检出率为99.4%,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173,P<0.001)。5.骨髓象方面,骨髓涂片检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增生度明显活跃检出率为34.3%,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检出率89.1%。随着贫血程度的增加,增生度明显活跃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P<0.05)。结论:1.本次调查对象中,缺铁性贫血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以月经增多为主要病因。提示加强育龄妇女健康教育及生殖系统的健康体检,便于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和早期治疗原发病。2.对于成人男性患者及非月经增多所致的女性患者,胃肠道炎症、溃疡和胃肠道恶性肿瘤是主要病因。提示健康体检做胃肠镜检查对确定缺铁性贫血病因十分重要,尤其是针对中老年人。3.骨髓增生度明显活跃检出率随着贫血程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当机体出现贫血时,骨髓活跃度可代偿性增加,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增多的患者比例高。4.血小板数量增多的患者检出率较高,红细胞平均体积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临床医生应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增高的原因予以鉴别。5.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检出率达99.4%,促红细胞生成素数值与血红蛋白的量呈负相关,监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可为缺铁性贫血诊断提供佐证。
潘焕玉[6](2017)在《缺铁性贫血的概况及治疗》文中指出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的威胁群众健康的常见病,缺铁性贫血影响着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民的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该综述就缺铁性贫血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及治疗的有效率及安全性的现状进行综述。
旷满华[7](2016)在《儿童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和铁剂治疗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了解06岁儿童IDA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8种口服铁剂治疗儿童IDA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治疗儿童IDA最佳口服铁剂,以便降低儿童IDA患病率,为制定IDA治疗指南提供科学依据。内容和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Science Direct、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收集2015年11月之前有关儿童IDA影响因素的文献,应用Stata12.0软件计算合并OR值(95%CI),Q检验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Begg秩相关法和Egger回归法定量识别发表偏倚。(2)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Science Direct、Medline、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2015年7月之前发表有关口服铁剂治疗儿童IDA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加载NetMetaXL宏命令调用WinBUGS1.4.3软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系统评价不同口服铁剂之间的OR值(95%CI),根据SUCRA值的大小对干预措施优劣进行排序。森林图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不一致性模型和节点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共纳入19篇儿童IDA影响因素的文献,累计病例4061例。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早产、低体重儿/巨大儿、胎次(>2胎次)、孕期贫血、添加辅食种类不合理、添加辅食不及时、反复呼吸感染和反复腹泻合并or值(95%ci)分别为1.630(1.136,2.339)、1.848(1.076,3.175)、2.370(1.900,2.956)、2.521(2.010,3.163)、4.794(1.562,14.714)、3.267(2.208,4.833)、5.527(3.515,8.689)、5.194(3.138,8.597)、3.363(1.945,5.816)和2.853(2.184,3.727)。(2)共纳入48篇口服铁剂治疗儿童ida疗效和安全性的文献,5085例缺铁性贫血儿童。在总有效率方面,与硫酸亚铁相比,铁叶绿素钠、右旋糖酐铁、多维铁复合物、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葡萄糖酸亚铁的or值(95%ci)分别为12.52(5.17,35.96)、10.46(4.68,27.04)、6.73(2.39,20.89)、6.10(2.06,19.99)、5.06(2.03,16.43)、2.48(1.01,6.98)、2.51(1.00,6.58)。在治愈率方面,与硫酸亚铁相比,多维铁复合物、右旋糖酐铁、铁叶绿素钠、琥珀酸亚铁的or值(95%ci)分别为3.74(1.77,8.12)、3.31(1.98,5.38)、2.66(1.47,4.91)、2.14(1.11,4.19)。在发生不良反应方面,与右旋糖酐铁相比,硫酸亚铁、铁叶绿素钠、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多维铁复合物、多糖铁复合物、富马酸亚铁的or值(95%ci)分别为0.00(0.00,0.03)、0.03(0.00,0.39)、0.02(0.00,0.23)、0.01(0.00,0.07)、0.01(0.00,0.11)、0.02(0.00,0.19)、0.01(0.00,0.12)。在发生胃肠道反应方面,与右旋糖酐铁相比,多糖铁复合物、富马酸亚铁、多维铁复合物、葡萄糖酸亚铁、硫酸亚铁的or值(95%ci)分别为0.02(0.00,0.23)、0.01(0.00,0.14)、0.01(0.00,0.14)、0.01(0.00,0.08)、0.00(0.00,0.04)。铁叶绿素钠治疗儿童ida的总有效率较好(sucra=0.8969)、多维铁复合物的治愈率较好(SUCRA=0.8651),而右旋糖酐铁发生不良反应(SUCRA=0.9994)和胃肠道反应(SUCRA=0.9926)风险最小,而硫酸亚铁疗效和安全性较差。结论(1)添加辅食种类不合理、添加辅食不及时、胎次(>2次)、反复呼吸感染、孕期贫血、反复腹泻、低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居住地是06岁儿童IDA的危险因素。(2)由于硫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治疗儿童IDA的疗效较差,不良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医生在选择硫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治疗儿童IDA时需慎重。(3)由于右旋糖酐铁和铁叶绿素钠在治疗儿童I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以推荐作为治疗儿童IDA的药物,但是基于纳入研究质量和研究数量限制,仍有待专门设计高质量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王晗晗,江嘉义,张秀花,武琳琳[8](2015)在《13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方法:本文主要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3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分析了其产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结果:我院138例缺铁性贫血其中约49.3%是因为消化性溃疡引起,约22.5%是由于月经过多引起;约10.9%是因为长期饮浓茶引起;约8.7%是产后出血引起,有5.1%是由于恶性肿瘤和痔疮出血引起;剩余3.5%是其他原因引起。结论:造成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因素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月经过多、饮茶、产后出血以及恶性肿瘤和痔疮,采用小剂量的硫酸亚铁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黄颖琦,任敏,汤丽,单哲[9](2014)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诊断的缺铁性贫血患者154例,调取完整临床资料作研究。统计研究对象发病原因。结果 154例研究对象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血小板减少(5.19%)、恶性肿瘤(13.64%)、甲状腺功能减低(5.84%)、女性月经量过多(23.38%)、消化系统疾病(44.81%)、痔疮鼻衄等(3.25%)以及可能营养不良导致贫血(3.90%)。结论及时发现和尽早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避免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马薇[10](2014)在《北京地区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铁缺乏症是全球性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容易发生的人群依次为孕妇、学龄前儿童、低出生体重婴儿、其他女性、老龄人、学龄儿童和成年男性。我国是老龄化社会最严重的国家,却很少见到老龄人群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资料。因此,开展老年人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并拟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老龄人群生存质量、减轻社会与家庭负担极为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从1985年开始对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进行有效的防治研究。根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论,认为缺铁性贫血发生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基于缺铁性贫血病因病机,提出了“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治则理论,并研制了“益中生血胶囊(片)”(已上市)治疗缺铁性贫血,并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在既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缺乏对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有效的预防,特别对老龄人群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尚缺乏深入的临床实践。有鉴于此,我们以既往临床研究成果为背景资料,按照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项目编号:JJ2010-11)计划书要求,采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初筛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人群患病率,确定病因、临床症状特征等流行病学资料。依据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制定适合老龄人群的自我评估表,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并进一步实践验证,为制定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老龄人群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中医防治方案或专家共识”奠定基础。目的采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初筛铁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人群患病率,确定病因、临床症状特征等流行病学资料。依据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制定适合老龄人群的自我评估表,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并进一步实践验证,为制定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老龄人群铁缺乏症及缺铁性贫血中医防治方案或专家共识”奠定基础。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卫生服务站、北京市东城区十字坡卫生服务站、北京市东城区外交部街卫生服务站、北京市海淀区中国气象局卫生服务站辖区为调查范围,以65岁以上老龄人群为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收集健康体检的老龄人群血清铁蛋白数值,初筛老龄人铁储存状态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第二阶段以外周血常规、血铁三项为监测指标,初筛缺铁性贫血人群患病率,并引用中医临床定性研究方法,对发病人群的临床症状、诱发因素等进行深入调查,结合骨髓象分析,确定人群患病率、导致病因、临床症状特征以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结果1.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检出率5576名老年人,有366名符合储铁缺乏诊断,储铁缺乏总体检出率6.56%;其中,男性177人,占6.31%;女性189人,占6.82%。经x2检验,x2=0.59,P=-0.44>0.05,即老年男性与女性的储铁缺乏检出率无差别。与国外文献比较:①北京地区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总检出率6.56%。高于美国、丹麦、新加坡,低于智利、荷兰。②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男性6.31%,高于丹麦、美国、新加坡,低于荷兰;女性6.82%,高于丹麦、荷兰、美国、新加坡。这一结果表明,北京市社区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检出率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2.老龄人群贫血患病率6025名老年人,有709名符合贫血诊断,贫血患病率11.77%;其中,男性380人,占12.50%;女性329人,占11.03%。经x2检验,x2=3.14,P=0.08>0.05,即老年男性与女性的贫血患病率无差别。与国外文献比较:①北京地区老龄人群贫血患病率11.77%,高于美国,低于韩国、乌干达、英国。②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男性12.50%,高于美国、韩国,低于乌干达、英国;女性11.03%,高于美国,低于韩国、乌干达、英国。这一结果表明,北京市社区老龄人群贫血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3.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6025名老年人,有256名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缺铁性贫血患病率4.25%。其中,男性144人,占4.74%;女性112人,占3.75%。经x2检验,x2=3.57,P=0.06>0.05,即老年男性与女性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无差别。与国外文献比较:①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4.25%,与荷兰、英国基本相似,高于新加坡、丹麦、美国,低于乌干达、比利时。②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男性4.74%,高于美国;女性3.75%,高于美国。这一结果表明,北京市社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4.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病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导致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从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胃肠道肿瘤33.9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4.22%,胃肠功能紊乱20.7%,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服用史19.92%,饮食结构不合理11.72%,萎缩性胃炎10.16%,手术、外伤出血9.77%,长期腹泻9.38%,溃疡性结肠炎9.38%,既往有月经紊乱病史8.98%,5.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症状频率按照中医四诊理论,对老龄人群临床表征进行了调查,所占比例在30%以上的症状与体征依次为:①舌质淡白、脉象细弱均为(100%)。轻度贫血多见舌质淡红或淡白,脉细;中重度多见舌质淡白,脉细如丝。②面色萎黄(56.64%)。轻度贫血的多见面色无华;中重度多见面色萎黄、晦暗、甚至苍白。③食欲减退(48.44%)。轻度贫血多见食之无味;中重度多见食量减少、甚至不欲饮食。④倦怠无力(44.53%)。轻度贫血多见活动后乏力;中重度多静息状态下自觉乏力。⑤记忆减退(43.36%)。轻度贫血表现为善忘;中重度记忆力明显减退。⑥头晕目眩(38.67%)。轻度贫血偶有眩晕感;中重度多头晕、甚至严重时不能站立。⑦心慌心悸(33.98%)。轻度贫血多活动后心慌心悸;中重度多静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心慌心悸。⑧失眠多梦(31.64%)。轻度贫血多见间断失眠;中重度多见彻夜不眠。⑨肢体麻木(31.25%)。轻度贫血多见肢体感觉异常;中重度多见肢体麻木不仁、甚至感觉丧失。结论该项研究结论如下:①北京市老龄人群储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56%,4.25%。与国外文献比较,高于发达国家,低于发展中国家。北京地区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患病率较低原因与北京地区居民文化素养、教育水平、科学知识普及、营养状况良好有直接关系。尽管北京地区铁缺乏症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依然要引起高度关注。②北京市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以胃肠道疾病为主,特别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是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主要病因。因此,开展老龄人群胃肠道肿瘤的早期普查不仅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也是预防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键。③北京市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中医表征以脾胃虚弱为主,根据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主要症状与体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溏稀为代表的“脾胃虚弱”症状;其二是以舌淡脉细、倦怠无力、记忆力减退、头目眩晕、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气血虚弱”症状,对于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可以从“健脾益胃,益气养血“入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界定标准 |
| 1.4 观察指标 |
| 2 方法 |
| 2.1 手术方法 |
| 2.2 统计学分析 |
| 2.3 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 |
| 结果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内镜,Hp感染及反流情况检查情况 |
| 1.3 合并症 |
| 2 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
| 3 影响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 |
| 3.1 一般临床因素 |
| 3.2 术前合并症因素 |
| 4 多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 食管裂孔疝 |
| 2 缺铁性贫血 |
| 3 缺铁性贫血在食管裂孔疝中的发生率 |
| 4 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 |
| 5 食管裂孔疝中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前言 |
| 一、食管裂孔疝合并缺铁性贫血现状 |
| 二、发病机制与鉴别诊断 |
| 三、治疗要点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玫瑰茄的研究进展 |
| 1.1.1 玫瑰茄的概述 |
| 1.1.2 玫瑰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1.1.3 玫瑰茄的开发利用现状 |
| 1.2 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 1.2.1 缺铁性贫血的概况 |
| 1.2.2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
| 1.2.3 缺铁性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
| 1.2.4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
| 1.3 玫瑰茄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1.4.1 研究的意义 |
| 1.4.2 研究的内容 |
| 第二章 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评价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及试验样品 |
| 2.2.2 低铁饲料 |
| 2.2.3 试验动物 |
| 2.2.4 仪器和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检测HS中的铁含量和pH值 |
| 2.3.2 建立实验性大鼠缺铁性贫血模型 |
| 2.3.3 恢复试验 |
| 2.3.4 观察指标 |
| 2.3.5 样品采集 |
| 2.3.6 数据统计处理 |
| 2.4 结果 |
| 2.4.1 HS中的铁含量和pH值 |
| 2.4.2 HS对IDA大鼠体重的影响 |
| 2.4.3 HS对IDA大鼠采食量的影响 |
| 2.4.4 HS对 IDA大鼠RBC和 HCT值的影响 |
| 2.4.5 HS对 IDA大鼠HGB和 FEP含量的影响 |
| 2.4.6 恢复试验期各组大鼠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玫瑰茄水提物抗贫血活性的作用机制初探 |
| 3.1 引言 |
| 3.2 材料和仪器 |
| 3.2.1 试验样品 |
| 3.2.2 主要试剂 |
| 3.2.3 仪器和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 3.3.2 Western blot分析 |
| 3.3.3 总RNA的提取 |
| 3.3.4 逆转录 |
| 3.3.5 荧光定量及产物检测 |
| 3.4 数据统计处理 |
| 3.5 结果 |
| 3.5.1 HS对十二指肠中DMT-1 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5.2 HS对十二指肠中FPN-1 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5.3 HS对十二指肠中Hp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5.4 HS对肝脏中Hepcidin-25 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 3.6 讨论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玫瑰茄水提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仪器 |
| 4.2.1 试验药物及试剂 |
| 4.2.2 试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4.2.3 仪器和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急性毒性试验 |
| 4.3.2 30天喂养试验 |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5 结果 |
| 4.5.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 4.5.2 30天喂养试验结果 |
| 4.6 讨论 |
| 4.6.1 HS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
| 4.6.2 HS对大鼠30天喂养试验的影响 |
| 4.7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第二部分 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IDA诊断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IDA在不同年龄间的分布 |
| 2.2 IDA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 |
| 2.3 IDA在不同病因间的分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缺铁性贫血概述 |
| 1.2 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现状 |
| 1.3 铁代谢 |
| 1.3.1 铁的分布 |
| 1.3.2 铁的贮存 |
| 1.3.3 铁的吸收 |
| 1.3.4 铁的转运 |
| 1.3.5 铁的排泄 |
| 1.4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4.1 病因 |
| 1.4.2 发病机制 |
| 1.5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内容 |
|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 2.2.2 临床相关资料 |
| 2.2.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相关指标定义 |
| 2.4.1 诊断标准 |
| 2.4.2 贫血程度分级 |
| 2.4.3 正常骨髓象标准 |
| 2.5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 3.2 不同性别调查对象不良生活方式分布情况 |
| 3.3 不同性别调查对象临床表现的分布情况 |
| 3.4 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病因分布情况 |
| 3.5 不同年龄组调查对象病因分布情况 |
| 3.5.1 不同年龄组男性患者病因排序 |
| 3.5.2 不同年龄组女性患者病因排序 |
| 3.6 不同地区调查对象病因分布情况 |
| 3.6.1 不同地区男性患者病因排序 |
| 3.6.2 不同地区女性患者病因排序 |
| 3.7 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病因个数分布情况 |
| 3.8 调查对象贫血程度的分布情况 |
| 3.8.1 贫血程度的总体分布 |
| 3.8.2 贫血程度的性别分布 |
| 3.8.3 贫血程度的年龄分布 |
| 3.8.4 贫血程度的地区分布 |
| 3.9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不良生活方式的分布情况 |
| 3.9.1 不同贫血程度男性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分布情况 |
| 3.9.2 不同贫血程度女性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分布情况 |
| 3.10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血常规指标的均值比较 |
| 3.11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血小板增高的检出情况 |
| 3.12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的检出情况 |
| 3.13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铁参数的均值比较 |
| 3.14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骨髓象指标的分布情况 |
| 3.14.1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骨髓增生度明显活跃的检出情况 |
| 3.14.2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骨髓巨核细胞增多的检出情况 |
| 3.14.3 不同贫血程度调查对象骨髓细胞外铁检出情况 |
| 3.15 红细胞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的关联性分析 |
| 3.16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红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 4.2 缺铁性贫血病因的探讨 |
| 4.3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1 缺铁性贫血对人体的危害 |
| 2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
| 3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
| 4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
| 4.1 膳食调整对缺铁性贫血的疗效 |
| 4.2 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 |
| 4.2.1 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 |
| 4.2.2 静脉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儿童缺铁性贫血概述 |
| 1.1.1 儿童贫血流行病学特征 |
| 1.1.2 儿童缺铁性贫血病因 |
| 1.1.3 儿童缺铁性贫血危害 |
| 1.1.4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
| 1.2 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的特点 |
| 第2章 0~6 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 2.1.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 2.1.4 统计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纳入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 2.2.2 0~6 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0~6 岁儿童IDA影响因素分析 |
| 2.3.2 0~6 岁儿童IDA影响因素Meta分析的局限性 |
| 第3章 口服铁剂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疗效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
| 3.1.2 纳入/排除标准 |
| 3.1.3 文献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 3.1.4 统计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纳入文献筛选 |
| 3.2.2 文献质量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 |
| 3.2.3 网状Meta分析证据关系图 |
| 3.2.4 口服铁剂治疗儿童IDA的疗效和安全性 |
| 3.2.5 网状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 |
| 3.2.6 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
| 3.2.7 网状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 |
| 3.2.8 口服铁剂治疗儿童IDA的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 |
| 3.3 讨论 |
| 3.3.1 对比分析铁剂治疗儿童IDA的疗效和安全性 |
| 3.3.2 口服铁剂治疗儿童IDA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局限性 |
| 第4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4 其他常规检查 |
| 1.5 诊断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诊断标准 |
| 2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综述一 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探讨 |
| 1 病因 |
| 1.1 铁摄入不足 |
| 1.2 铁吸收障碍 |
| 1.3 铁损失过多 |
| 1.4 其他因素 |
| 2 老年人群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健脾生血”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 |
| 1 “健脾生血”理论依据 |
| 1.1 发病机理 |
| 1.2 治则治法 |
| 2 益中生血胶囊(片)应用研究 |
| 2.1 方剂组成与方解 |
| 2.2 药理毒理学研究 |
| 2.3 临床实践 |
| 3 益中生血胶囊(片)的拓展应用 |
| 4 “健脾生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各家应用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研究一 北京地区老龄人群储铁缺乏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
| 诊疗标准 |
| 1 诊断标准 |
| 2 入选标准 |
| 研究方案 |
| 1 研究流程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资料来源 |
| 2 资料分布 |
| 3 人口学资料 |
| 4 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 |
| 5 储铁缺乏检出率 |
| 6 高铁储存检出率 |
| 讨论 |
| 1 铁代谢生理过程 |
| 2 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概况 |
| 3 老龄人群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价值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5 老年人铁储存的参考范围的探讨 |
| 6 问题与对策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北京地区老龄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调查与分析 |
| 诊疗标准 |
| 1 诊断标准 |
| 2 入选标准 |
| 研究方案 |
| 1 研究流程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资料来源 |
| 2 资料分布 |
| 3 人口学资料 |
| 4 外周血象检测结果 |
| 5 贫血患病率 |
| 6 缺铁性贫血检测结果 |
| 7 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
| 8 缺铁性贫血人群病史调查与分析 |
| 9 缺铁性贫血人群临床表征调查与分析 |
| 讨论 |
| 1 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研究意义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3 中医认识与探讨 |
| 4 治疗 |
| 5 预防 |
| 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