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结民[1](2019)在《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热敏灸大椎穴治疗新生儿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ICR小鼠(重约3~5g)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艾灸治疗组依据小鼠尾温变化再次分为非热敏灸组(尾温未上升)和热敏灸组(尾温升高)。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按照Rice-Vannucci和Levine的方法制备NHIE模型;以生长发育的体重、神经行为学测试(翻正反射、悬崖躲避试验、趋地反射试验、抓力试验)、形态学观察、TTC、TUNEL、caspase-9为检测指标。结果:纳入统计的四组新生小鼠体重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快,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悬崖躲避试验时间、趋地反射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而抓力试验时间延长,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均减少(P<0.05),且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血模型组小鼠左侧脑组织表面出现大面积苍白、液化现象,且脑组织萎缩,大面积梗死;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小,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最小。缺氧缺血模型组左侧脑组织细胞排列顺序杂乱无章,细胞大量丢失,缝隙变大;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仅少量细胞脱落,热敏灸组细胞脱落数量最少。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结论:热敏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的体重,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脱落,其机理也许与降低脑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数量有关。
张国荣,罗影,于海燕,闵连秋[2](2013)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和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文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12年10月公开发表的采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相关信息,采用Stata 11软件Meta分析流程,选择合适方法计算合并的RR值及95%可信区间(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篇文献,其中报道高压氧治疗HIE有效率的文献有38篇,病死率的文献有7篇,后遗症发生率的文献有12篇。合并结果显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的有效率高〔RR=0.29,95%CI(0.25,0.34),P<0.05〕,干预组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RR=0.23,95%CI(0.13,0.39),P<0.05;后遗症发生率:RR=0.30,95%CI(0.23,0.39),P<0.05〕。漏斗图示存在明显不对称性,Egger检验结果 (t=-3.95,P<0.05)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高压氧治疗HIE较常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并且能够有效降低HIE患儿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危险。
陈燕琳[3](2009)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法的循证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围产期窒息缺氧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HIE的防治仍是新生儿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仍欠规范,缺乏循证依据,许多医疗机构,仍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研究目的】规范的HIE治疗方案的建立,应该基于循征医学的证据,因此,针对国内目前的治疗情况,通过对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及循证评价,制定循证指南,规范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针对国内目前的治疗情况,通过规范评价现有的国内外常见治疗手段,为制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循证指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电子数据库,收集治疗足月或近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版)所表述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的研究文献质量,运用Review Manager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及分析。【研究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死亡或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RR=0.72,95%CI:0.63-0.84,P<0.0001);亚低温组病死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RR=0.73,95%CI:0.58-0.91,P=0.005);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RR=0.63,95%CI:0.48-0.84,P=0.001);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亚低温组较对照组升高(RR=6.35,95%CI:2.33-18.29,P=0.0004);而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凝血异常导致的血栓或出血、败血症和惊厥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抗惊厥药治疗组与对照组3岁前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CI:0.59-2.17,P=0.72);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1,95%CI:0.30-1.22,P=0.16)。别嘌呤醇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CI:0.59-1.45,P=0.73);存活患儿(≥12月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8 vs15/28,P=0.29),严重四肢瘫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 vs 11/25,P=0.14)。纳洛酮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着提高(RR=0.28,95%CI:0.22-0.37,P<0.00001);纳洛酮组较常规治疗组病死率显着降低(RR=0.31,95%CI:0.13-0.75,P=0.009)。高压氧(HBO)治疗显着降低病死率(RR=0.34,95%CI:0.18-0.64,P=0.0008);高压氧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显着降低(RR=0.43,95%CI:0.27-0.69,P=0.0003)。【结论】(1)亚低温治疗能降低HIE患儿的病死率和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并无严重不良反应,表明亚低温治疗HIE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2)抗惊厥药治疗所带来的益处不明确,仅有足月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后应用抗惊厥药基础研究结果,尚不具备向临床推广作为常规治疗的基础。(3)别嘌呤醇治疗尚需进行类似于亚低温对新生儿HIE疗效评估的大样本量RCT研究,才能更恰当地评估别嘌呤醇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4)纳洛酮治疗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均较低,提示纳入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因此,尚需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纳洛酮是否能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5)HBO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均较低,纳入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尚需开展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高压氧是否能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曹建玉,朱璐兰,杨许艳,谭玲玲,罗姣,袁凤娇[4](2021)在《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05例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干预前,两组MDI、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MDI、PD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
牛瑞泽[5](2020)在《灯盏花乙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灯盏花乙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并研究灯盏花乙素治疗新生大鼠HIE的潜在作用机制。[方 法]1.应用原代皮质神经元构建OGD模型体外模拟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结合RNA干扰技术,探讨灯盏花乙素对氧糖剥夺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2.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预测灯盏花乙素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靶点,筛选灯盏花乙素治疗HIE的潜在作用通路及机制。3.采用经典Vannucci法构建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筛选体内灯盏花乙素最佳药物浓度: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HI+生理盐水组(HI+NS)、HI+灯盏花乙素高浓度组(HI+SCUhigh)、HI+灯盏花乙素中浓度组(HI+SCUmedium)和HI+灯盏花乙素低浓度组(HI+Sculow),每组10只。采用TTC染色评价模型构建是否成功,以及药物对缺氧缺血造成的损伤的缓解作用;对各组动物进行Zea-longa、水迷宫、转棒、旷场和Y迷宫等行为学评价,应用QRT-PCR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或基因的表达水平。4.构建GAP43基因敲除大鼠,采用经典Vannucci法构建新生鼠HIE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GAP43 野生型+生理盐水组(GAP43+/++HI+NS)、GAP43 野生型+灯盏花乙素组(GAP43+/++HI+SCU)、GAP43基因敲除+灯盏花乙素组(GAP43-/-+HI+SCU),结合TTC染色和Zea-longa、水迷宫、转棒、旷场、Y迷宫等行为学评价,应用QRT-PCR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或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GAP43敲除后灯盏花乙素与差异表达基因的关系。[结果]一、体外实验:1.灯盏花乙素能够显着增加OGD神经元的数量和活力(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显着降低了 OGD细胞凋亡(P<0.05)。2.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治疗后神经元中的GAP43表达升高(P<0.05)。3.GAP43干扰实验结果表明,GAP43干扰之后,灯盏花乙素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现象被逆转,即与OGD+Scu+NC组相比,OGD+Scu+GAP43-si组的细胞凋亡增加(P<0.05);4.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OGD+Scu+NC组相比,OGD+Scu+GAP43-si组的Tuj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5.QRT-PCR结果显示,GAP43干扰之后,神经元中的JAK2、STAT3和PTN表达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灯盏花乙素靶蛋白预测:1.DRUGBANK、STITCH、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和 PUBCHEM 等数据库对灯盏花乙素潜在的作用靶点进行了预测。总共筛选到224个靶点,除去重复的共筛选到206个灯盏花乙素特有的靶点。。2.Genecard、Disgenet和OMIM等数据库查询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疾病靶点。总共筛选到1476个靶点,除去重复的共筛选到1161个HIE特有的靶点。3.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80个靶点总共参与了 1721个GO条目。4.GeneMania分析表明JAK2、STAT3与GAP43和PTN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三、体内药物浓度筛选及GAP43 Knockout大鼠体内验证1.TTC染色结果显示:中浓度组(20mg/kg)灯盏花乙素能够显着降低大鼠脑梗死比例(P<0.001)。2.Zea-longa评分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显着改善了 HIE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5);3.水迷宫和Y迷宫实验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显着改善了 HIE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P<0.05);4转棒实验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显着改善了 HIE大鼠的躯体运动功能(P<0.05);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改善了HIE大鼠暴露在新环境下的焦虑抑郁样行为(P<0.05)。6.GAP43 Knockout大鼠体内验证:TTC染色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大鼠相比,纯合子大鼠的脑梗死比例和脑水肿显着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Zea-longa评分显示:在术后第8天,GAP43+/++HI+Scu组恢复至正常,而GAP43+/++HI和GAP43-/-+HI+Scu组在第9天恢复至正常。水迷宫和Y迷宫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显着改善了 GAP43野生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GAP43 KO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转棒结果显示:与GAP43+/++HI+Scu组相比,GAP43-/-+HI+Scu组大鼠在转棒上的最长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5)。旷场结果显示:与GAP43-/-+HI+Scu组相比,GAP43-/-+HI+Scu组大鼠的理毛次数、外周潜伏期和中心潜伏期显着升高,外周路程、总新路程和站立次数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GAP43+/++HI+Scu组大鼠皮质中的GAP43表达升高,PTN、JAK2、STAT3 表达降低(P<0.05);此外,GAP43-/-+HI+Scu 组大鼠皮质中 JAK2、STAT3、PTN表达显着升高(P<0.05)。[结 论]1.灯盏花乙素能够显着改善HIE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运动功能。2.灯盏花乙素改善HIE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运动功能的作用与GAP43有关。3.灯盏花乙素治疗改善HIE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运动功能的作用与JAK2/STAT3/PTN/GAP43 信号通路有关。
常睿,王静[6](2019)在《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不同时间应用高压氧舱给氧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不同时间应用高压氧舱给氧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与观察组(n=52),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入院即开始高压氧舱给氧,对照组入院48 h后开始高压氧舱给氧。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新生儿行为神经(NBNA)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采取早期高压氧舱给氧,更有利于清除患儿的氧化应激反应。
黄天愚[7](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邓赣[8](2018)在《针刺对HIBD模型脑组织中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常见的新生儿颅脑性损伤之一,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引起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目前对H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尚无完整统一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治疗儿童脑病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针刺疗法,在治疗HIE后遗症方面,疗效显着。目的:“靳三针头穴”(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临床治疗儿童脑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30余年,疗效肯定,而针刺对HIE的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故深入研究针刺治疗HIE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自噬是研究神经系统性疾病的新方向,许多研究提示在机体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亦有线粒体自噬的存在,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被发现可以改善HIE脑组织病理变化。前期实验发现,针刺可促进HIBD模型幼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同时由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提高BNIP3蛋白水平诱导线粒体自噬的表达。而本实验沿用前期实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宫内窘迫新生大鼠的模型,提高了新生大鼠的存活率,保证该模型下制备的HIBD大鼠缺氧缺血程度的一致性,研究针刺在加入雷帕霉素、3-MA自噬完全被抑制和过分激活下的作用情况,表明针刺对线粒体自噬的促进作用在针刺修复神经元中的重要程度。方法:通过模拟人类围生期宫内窘迫而延迟剖宫产术的造模方法构建宫内窘迫HIBD大鼠模型。设置模型组,针刺组,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于新生大鼠出生后第14天,开始腹腔注射雷帕霉素、3-MA及针刺干预,针刺组、针刺及激活剂组、针刺加抑制剂组每天针刺干预,模型组、激活剂组、激活剂组针刺组等其他2组干预时进行空抓对照;激活剂组、抑制剂组、针刺加激活剂组及针刺加抑制剂组每天腹腔注射相应的溶液,模型组及针刺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预14天结束后,即是大鼠出生后28天为取材时间点,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中脑组织形态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样本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的含量,并用透射电镜检测观察自噬体的结构。结果:1、HE染色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大鼠全脑细胞组织结构排列稍紊乱,细胞间隙变宽。针刺组:组织细胞排列较紧凑,坏死细胞减少,一些神经元形态接近正常。激活剂组:细胞间隙稍大,神经细胞排列略紊乱,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抑制剂组:细胞层数减少,神经元核固缩深染,细胞排列分散,大脑全层未见到正常形态的神经元。针刺加激活剂组:组织细胞排列相对紧凑,可见一些结构紊乱的细胞。针刺加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排列分散。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Beclin-1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Beclin-1蛋白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促进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Beclin-1的表达效果无差异。抑制剂组Beclin-1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抑制剂可有效抑制Beclin-1的表达,抑制自噬;与激活剂相比,针刺加激活剂组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说明针刺可显着促进Beclin-1的表达;P62表达的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P6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促进自噬,而P62是一个自噬负反馈的指标,自噬越高,含量越低;与模型组相比,激活剂组自噬水平上调而使P62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62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体结果模型组神经元细胞核边缘稍规则,自噬小体偶见;针刺组神经元细胞,核大正圆,可见细胞周围空泡状的自噬溶酶体;激活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规则,可见散在自噬体,自噬体数量相较于模型组增加;抑制剂组可见神经元细胞边缘不规则,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几乎没有自噬小体;针刺加激活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规则,核大正圆,可见自噬小体;针刺加抑制剂组神经元细胞边缘不规则,未见自噬小体。结论:(1)本课题沿用前期实验钳夹双侧子宫动脉造成宫内窘迫新生大鼠的模型,保证HIBD模型制备的一致性。(2)采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及抑制剂(3-MA)、靳三针头穴干预HIBD新生大鼠,在自噬过度激活和抑制情况下,针刺干预脑组织中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有不同的表达。(3)从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结果看,针刺可以促进HIBD大鼠脑组织的线粒体自噬小体表达增加。
林春雨[9](2016)在《苯巴比妥与高压氧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苯巴比妥及高压氧联合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8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行苯巴比妥及高压氧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28 d后,脑电图异常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联合组及对照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联合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四肢肌张力恢复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苯巴比妥及高压氧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李星儿[10](2012)在《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是导致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癫痫(epilepsy)等儿童脑病的直接因素。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何有效改善HIE所致的病理状况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针灸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之一的脑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针灸在脑瘫领域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患儿接受针灸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显着,因此萌生了在新生儿期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患儿进行针灸治疗的想法。但由于HIE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现代医学目前在我国医学系统尤其是新生儿急救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医针灸对该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尚属空白、中医“科学性”受现代医学质疑、针灸作为有创治疗在新生儿领域的安全性等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中医针灸难以进入该领域一展所长。因此,先在动物实验上验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深入探索和揭示针灸治疗HIE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推动针灸治疗进入新生儿HIE领域的进程。靳三针疗法是已故广州中医药大学治疗弱智儿童的首席教授靳瑞教授所创立的学术体系,被誉为“岭南针灸新流派”。靳瑞教授及其带领的靳三针团队,以“靳三针头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病二十余年,疗效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自闭症临床规范化研究”两项成果作为临床适宜疗法向全国推广。目前对“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很多,但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基础研究。本论文目的有二:一方面,以“靳三针头穴”为切入点,旨在探索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减少新生神经细胞凋亡有关,并进一步寻求其起效通路,为针灸治疗HIE寻找可靠的实验依据;另一方面,以针刺介入时间为切入点,比较HIBD发生后不同时间开始针刺对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方法文献研究本部分回顾了现代医学对新生儿HIE的认识和治疗进展、古代中医对新生儿HIE认识和现代中医治疗进展、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进展等三大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新生儿HI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本部分共包括六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采用延迟5min剖宫产术模拟宫内窘迫制造HIBD新生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大鼠)和假手术组(正常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根据新生大鼠出生时神经行为学表现、脑组织HE染色鉴定造模成功。将实验一中获得的各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再根据处死观察的时间分为21d、28d、35d、42d、49d亚组,每组雌雄各半,饲养到第14天时,用苦味酸标记后,进入后续实验。实验二观察各组新生大鼠14~49天的体重变化,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实验三~六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缺血灶中的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其中:实验三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皮质中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实验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BrdU.Nestin蛋白的表达,来反映大脑皮质中新生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增殖状况;实验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抗凋亡基因14-3-3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研究1、建立模型1)新生大鼠死亡率:出生21天时各组死亡率为正常组5.13%(4/78),假手术组6.82%(3/44),模型组14.66%(28/191),卡方检验p=0.049。2)新生大鼠出生时表现:正常组甫出生即全身呈现较深的粉红色,在雌鼠的舔舐下可扭动身体、挥舞四肢、发出叫声,并可迅速吃乳。假手术组和造模组甫从子宫中取出时,均全身青紫或苍白,四肢伸展,没有呼吸,心跳过速,对触觉刺激无反应。3)新生大鼠出生第2天翻正反射:最短翻正时间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次翻正中的成功次数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悬吊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均短于正常组(P<0.01)和假手术组(P<0.01)。5)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斜坡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而和假手术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27只,成功25只(92.6%),不成功2只(7.4%);假手术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15只,成功13只(86.7%),不成功2只(13.3%);造模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84只,成功55只(65.5%),不成功29只(34.5%)。卡方检验P<0.01,可以认为斜坡试验成功与否的结果与组别有关。6)脑组织HE染色:正常组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分布由表及里可见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神经元的6层结构完整。神经元圆形或锥形,细胞质内见嗜碱性均匀分布的尼氏体,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核膜明显。在一片正常细胞中间或出现个别固缩细胞。假手术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6层结构基本完整,局灶区域可见3层(外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胞浆红染,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模型组大脑皮质的3层和5层(外锥体细胞层和内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缩小,变成三角形,胞浆呈均匀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海马椎体细胞层细胞亦见上述变化。2、针刺对体重的影响:新生大鼠14-49天体重:35天龄前,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正常组或假手术组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天龄后,各组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针刺1组凋亡细胞个数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35-49天龄时均少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少于针刺1组(P<0.05)。4、针刺对Caspase-3的影响:针刺1组Caspase-3的表达21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42和49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BrdU的影响:针刺1组BrdU的表达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BrdU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BrdU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Nestin的影响:针刺1组Nestin的表达21和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7、针刺对14-3-3的影响:针刺1组14-3-3的表达21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28天和35天龄时,表达急剧降低,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14-3-3的表达35天龄时低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1),42天和49天龄时,表达略有上升,而模型组和正常组在此阶段的大脑皮质中已经没有表达。35天龄时,针刺2组14-3-3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结论文献研究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中西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为主,高压氧、亚低温、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2、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古人已经发展出一套处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类似症状的辨证论治方案。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古代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也未与现代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功对接。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广大中医研究者去挖掘和应用。3、现代中医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领域以数种单一中药提取物制剂为主,临床应用也未体现中医的辨证论证精神。针灸推拿对该病的治疗集中于其神经后遗症——脑性瘫痪上,真正在新生儿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报道非常少。实验研究1、延迟5min剖宫产术在短期内可以制备大量长期存活的HIBD新生大鼠,高度模拟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病机制,且操作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造模方法。该方法可造成相对温和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出生后21-49天存在神经细胞“延迟凋亡”现象,是研究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理想模型。2、获得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和细胞凋亡的生理规律:(1)正常新生大鼠21-42天龄时大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持续存在,42-49天年龄段突然下降,表明42-49天年龄段,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熟。(2)正常新生大鼠42天龄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出现凋亡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2天以前,大脑皮质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Caspase-3促凋亡作用的因素,抑制神经细胞过度凋亡,14-3-3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42天以后,14-3-3表达消失,大量神经细胞进入凋亡程序,但Caspase-3可能与此无关。3、获得模型组新生大鼠细胞凋亡相关的病理规律:(1)该模型42天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开始大量凋亡,新生神经干细胞减少,同时伴随异常的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很可能不是正常成熟的神经元,而是修复损伤的其他神经细胞。(2)42-49天年龄段,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出现“延迟凋亡”的现象,与Caspase-3的表达存在因果关系。4、获得针刺对观察指标的作用规律:(1)针刺具有抑制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细胞凋亡和BrdU的表达、提高大脑皮质中Nestin和14-3-3表达水平的作用。其中,针刺2组的上述作用均优于针刺1组。(2)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针刺提高14-3-3的表达水平有关,并通过抑制凋亡,间接抑制了BrdU的表达,另一方面,针刺具有促进Nestin在大脑皮质中表达的作用,能提高损伤区的新生神经干细胞水平,从而修复受损组织。(3)针刺对Caspase-3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针刺抑制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很可能不是通过Caspase-3途径来实现的。5、针刺介入时间研究对临床应用的启示:(1)决定针刺介入时间的关键,不一定在于越早越好。最佳的针刺介入时机,应取决于受针刺影响的靶蛋白,以及该蛋白在HIBD模型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发生转折的年龄段。(2)针刺影响靶蛋白表达的维持时间偏短,提示机体对针刺具有耐受性。因此找准关键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定时更换穴位进行刺激,可能有利于减少机体对该穴位的耐受性,提高针刺治疗敏感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西医对NHIE的研究 |
| 2 中医对NHIE的研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案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尾温的影响 |
| 2.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 2.3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 |
| 2.4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
| 2.5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形态观察 |
| 2.6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 2.7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 3 小结 |
| 讨论 |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 2 HI模型的选择 |
| 2.1 气管夹闭术 |
| 2.2 延迟剖宫产术 |
| 2.3 动脉结扎法 |
| 3 热敏灸的概述 |
| 4 针灸大椎穴与脑病的探讨 |
| 5 腧穴热敏化的探讨 |
| 6 热敏灸治疗HI模型疗效的探讨 |
| 6.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生理发育和行为学测试的探讨 |
| 6.2 热敏灸对HI模型的探讨 |
| 6.3 热敏灸对HI模型脑组织形态学的探讨 |
| 7 热敏灸治疗HI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
| 7.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
| 7.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
| 结论 |
| 1 文献研究 |
| 2 实验研究 |
|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 创新之处 |
| 不足之处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检索策略 |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3 疗效指标 |
| 1.3.1 有效率 |
| 1.3.2 病死率 |
| 1.3.3 后遗症发生率 |
| 1.4 数据提取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基本情况 |
| 2.2 Meta分析结果 |
| 2.3 敏感性分析 |
| 2.4 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正文 |
| 第一部分 概述 |
| 第二部分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循证评价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三部分 抗惊厥药治疗足月儿围生期窒息的循证评价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四部分 别嘌醇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循证评价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五部分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循证评价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六部分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循证评价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后记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干预前后MDI比较 |
| 2.2 两组干预前后PDI比较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体外验证灯盏花乙素治疗作用及其与GAP43的关系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HIE大鼠体内灯盏花乙素有效药物浓度筛选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GAP43 Knockout大鼠验证灯盏花乙素与GAP43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小结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观察指标 |
| 1.4统计学方法 |
| 2结果 |
| 2.1 2组治疗前后神经行为比较 |
| 2.2 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比较 |
|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变化比较 |
| 3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
|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
|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
|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
|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
|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
|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
|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
|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
|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
| 3.1.1 槐耳 |
| 3.1.2 枸杞子 |
| 3.1.3 黄精 |
|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
| 3.3 总结 |
|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
|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
| 1.实验动物与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实验小结 |
|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
|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 3.实验方法 |
| 4.实验结果 |
| 5.实验小结 |
|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 3.实验方法 |
| 4.实验结果 |
| 5.实验小结 |
| 结论 |
| 1.文献研究部分 |
| 2.实验研究部分 |
| 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研究 |
|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病因素 |
|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病机制 |
| 1.1.3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诊断 |
| 1.1.4 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治疗 |
| 1.2 中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的研究 |
| 1.2.1 中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2 中医治疗缺氧缺血脑病的新生儿期后治疗 |
| 1.3 线粒体自噬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 1.3.1 自噬(Autophgy) |
| 1.3.2 线粒体自噬机制 |
| 1.3.3 缺氧缺血脑病与线粒体自噬 |
| 1.3.4 药物干预线粒体对于HIBD新生大鼠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 |
| 1.4 靳三针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 1.4.1 靳三针疗法 |
| 1.4.2 靳三针头部穴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 |
| 1.4.3 靳三针头穴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饲养环境 |
| 2.1.3 实验用品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配种 |
| 2.2.2 HIBD造模 |
| 2.2.3 实验分组 |
| 2.2.4 干预方法 |
| 2.2.5 实验取材 |
| 2.2.6 相关生物指标检测 |
| 2.2.7 统计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各组大鼠脑组织HE病理检测结果比较 |
| 2.3.2 WesternBlot检测Beclin-1,P62表达的结果 |
| 2.3.3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结果 |
| 2.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脑电图检查异常比较 |
| 2.3 两组NBNA评分比较 |
| 2.4 两组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恢复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前言 |
| 第1章 文献研究 |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宫内窘迫 |
|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
| 1.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2.1 古代中医对HIE的认识 |
| 1.2.2 现代中医对HIE的治疗现状 |
| 1.2.3 中医在新生儿HIE领域的现状和展望 |
| 1.3 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研究进展 |
| 1.3.1 神经干细胞 |
| 1.3.2 细胞凋亡 |
| 1.3.3 小结 |
| 第2章 实验研究 |
| 2.1 实验一 宫内HIBD新生大鼠出生14天内行为学和脑组织HE染色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2 结果 |
| 2.1.3 讨论 |
| 2.2 实验二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结果 |
| 2.2.3 讨论 |
| 2.3 实验三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3.1 材料与方法 |
| 2.3.2 结果 |
| 2.3.3 讨论 |
| 2.4 实验四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CASPASE-3的影响 |
| 2.4.1 材料与方法 |
| 2.4.2 结果 |
| 2.4.3 讨论 |
| 2.5 实验五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 |
| 2.5.1 材料与方法 |
| 2.5.2 结果 |
| 2.5.3 讨论 |
| 2.6 实验六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14-3-3的影响 |
| 2.6.1 材料与方法 |
| 2.6.2 结果 |
| 2.6.3 讨论 |
| 第3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
| 3.1 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
| 3.1.1 直观认识 |
| 3.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3.2 针刺1组和针刺2组效果比较 |
| 3.2.1 两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比较 |
| 3.2.2 原因分析 |
|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 3.3.1 新生大鼠14天前标记困难使体重观察不连续 |
| 3.3.2 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种类不明 |
| 3.3.3 假手术组设置多余 |
| 3.3.4 针刺组参数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HE染色 |
| 附录二 凋亡细胞 |
| 附录三 CASPASE-3阳性细胞 |
| 附录四 BRDU阳性细胞 |
| 附录五 NESTIN阳性细胞 |
| 附录六 14-3-3阳性细胞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