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云[1](2020)在《生肌合剂促进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生肌合剂对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为生肌合剂促进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提供临床观察数据支持。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43)。两组患者均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内套外切术,术后均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生肌合剂治疗,每日一剂,一日2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共服用7天。观察2组治疗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肛门疼痛、肛门坠胀感、排便情况、肛缘水肿情况,统计创面愈合时间,统计总疗效。结果选取的86例患者,观察期间无病例脱落。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套扎痔核数目、手术外切口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比治疗前两组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感、水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分析如下:(1)肛门疼痛:术后第3天两组疼痛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7天两组疼痛情况比较,治疗组计分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术后减轻疼痛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肛门坠胀感:术后第3、5、7天两组坠胀情况比较,治疗组计分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术后早期减轻坠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术后排便情况:术后第3、5、7天两组排便情况比较,治疗组计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术后改善排便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水肿情况:术后第3、5天两组肛缘水肿情况比较,治疗组计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术后早期改善肛缘水肿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两组肛缘水肿情况比较,P>0.0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疗效比较和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7天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16.56±2.11)天,对照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19.54±2.30)天,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合剂能有效减轻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的肛门疼痛、肛门坠胀感、肛缘水肿,改善排便情况,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用药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鲍炳州[2](2020)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型)患者凝血状态及对大鼠TXB2、6-keto-PGF1α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临床研究中通过随机对照、非盲法、前瞻性研究的方式,使用白头翁汤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经济适用性、安全性;实验研究部分通过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其对于肠黏膜损伤的修复情况、以及对于血浆因子TXB2、6-keto-PGF1α表达的影响,从理论上揭示其在改善凝血异常方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病例选自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二科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分试验组(白头翁汤组)30例和对照组(美沙拉嗪组)30例。白头翁汤组予灌肠治疗,美沙拉嗪组予纳肛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并通过内镜baro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缓解率评分,改良Mayo评分等方式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均监测用药安全性和记录不良反应事件。实验部分:将60只SD大鼠随机的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白头翁汤组)和对照组(美沙拉嗪组),每组中大鼠为15只。采用TNBS-乙醇法造模后,用研究药物进行干预治疗2周,剪取大鼠结肠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评估大鼠黏膜愈合情况,采用腹主动脉采血抽取大鼠血浆,静置离心后,吸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的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1)治疗后,白头翁汤和美沙拉嗪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P>0.05),其在改善脓血便及腹胀方面,白头翁汤组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2)白头翁汤与美沙拉嗪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作用相当(P>0.05);(3)在控制病情缓解方面,白头翁汤比美沙拉嗪更有效的使UC患者从活动期进入缓解期(P<0.05);(4)在内镜Baron评分方面,提示白头翁汤在改善内镜Baron评分方面的疗效与美沙拉嗪相当(P>0.05);(5)凝血功能指标方面,治疗结束后,两组PLT、MVP、PT、Fib、D-D水平较前均见好转(P<0.05),但两组治疗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改善活动期UC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方面作用相当。实验部分:(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造模后进食饮水量减少,体重逐渐下降,肛门部位有稀便和水样便残留,后期逐渐出现肉眼血便,白头翁汤治疗后大鼠活动情况较前改善,饮食水情况较前增加,大便由稀水样便逐渐成形,但便质较软,肉眼血便逐渐消失,体重逐渐回升,美沙拉嗪组治疗后白头翁汤组相近;(2)DAI评分: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白头翁汤组、美沙拉嗪组的大鼠均出现稀水样便,肉眼血便和体重下降,DA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实验造模成功;治疗后,白头翁汤组和美沙拉嗪组的DAI评分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均逐渐回升,DA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白头翁汤和美沙拉嗪均可改善大鼠DAI评分,比较白头翁汤组和美沙拉嗪组在DAI评分上的差异,经计算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表示在改善DAI评分方面作用相当。(3)结肠组织形态评分:实验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白头翁汤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汤组、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病理学改善,白头翁汤组与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形态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改善程度相当;(4)血浆中TXB2、6-keto-PGF1α的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TXB2明显升高(P<0.05),而6-keto-PGF1α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汤组与美沙拉嗪组TXB2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6-keto-PGF1α明显升高(P<0.05);与美沙拉嗪组比较,白头翁汤组TXB2与6-keto-PGF1α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白头翁汤对于临床UC活动期患者的疗效有效,其安全性和经济性都值得肯定,能有效的降低内镜Baron评分,改良Moya评分,提高临床缓解率,缓解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肠道黏膜愈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周茜[3](2019)在《卯时神阙穴敷贴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卯时神阙穴敷贴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护理效果。2.为临床有效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肛肠科住院部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1日卯时(5:00-7:00)给予神阙穴穴位敷贴,保留2小时,每日1次,干预14天。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便秘、灌肠发生情况,采用便秘症状评估表和VAS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天、7天、14天的排便症状和排便疼痛情况,采用安全性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PAC-QO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4天的生活质量。结果1.观察组术后便秘率、灌肠率低于对照组(47.83%vs80%,16.36%vs36.36%)。2.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9,P=0.000)。3.两组患者术后3天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频率、腹胀评分及便秘症状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7,P=0.028;Z=-1.983,P=0.047;Z=-3.625,P=0.000;Z=-2.208,P=0.027;Z=-5.062,P=0.000;Z=-2.907,P=0.004),而排便下坠、不尽、胀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0,P=0.459)。两组患者术后7天便秘症状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18,P=0.027;Z=-1.991,P=0.046;Z=-2.183,P=0.029;Z=-2.015,P=0.044;Z=-2.015,P=0.028;Z=-3.541,P=0.000;Z=-2.663,P=0.008)。两组患者术后14天便秘症状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811,P=0.417;Z=-0.347,P=0.729;Z=-0.460,P=0.645;Z=-0.971,P=0.332;Z=-0.824,P=0.410;Z=-0.958,P=0.338;Z=-0.017,P=0.986)。4.两组患者术后3天、7天排便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P=0.036;t=3.296,P=0.001),两组患者术后14天排便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P=0.816)。5.两组患者术后14天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6,P=0.018;t=2.835,P=0.006;t=2.009,P=0.048;t=2.683,P=0.009;t=2.032,P=0.046)。结论1.卯时神阙穴敷贴能明显降低混合痔术后便秘率、灌肠率,缩短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改善便秘症状、排便疼痛和生活质量。2.卯时神阙穴敷贴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小艳[4](2019)在《R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直肠黏膜自动套扎(R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0例经诊断为直肠黏膜内脱垂,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采用RPH术+消痔灵注射术,对照组采用RPH术。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各项结果根据其资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统计学检验方法。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其中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其中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其中治疗组治疗前积分为16.83±3.01,治疗后为3.33±2.06;对照组治疗前积分16.20±2.90,治疗后5.23±2.37。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t=0.083,P﹥0.05,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都有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t=-3.314,P﹤0.05,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出现肛门坠胀3例,尿潴留4例,术后出血1例;对照组肛门坠胀2例,尿潴留4例,术后出血8例。其中两组患者的肛门坠胀、尿潴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比较(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出血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术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0例,对照组复发4例,经检验两组复发率存在明显差异,且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R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临床疗效显着;(2)RPH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术相较于RPH术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上具有安全简便、术后出血率低、复发率低的优势。
周黎红[5](2019)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痔术后疼痛、出血及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在痔术后疼痛、出血和创面愈合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康复新液保留灌肠用于痔术后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混合痔患者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一天开始换药,治疗组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对照组则予冰盐水保留灌肠,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7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肛门疼痛评分,住院期间止痛药使用情况,术后第1-7、8-14天出血累计评分,术后第18、23、28天创面愈合情况。评估疗效,记录结果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内痔分度、剥扎个数)及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5、7天的肛门疼痛评分和止痛药使用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缓解肛门疼痛的疗效上要优于对照组,减少了止痛药的使用。两组患者术后第1-7、8-14天出血累计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18.83±1.90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0.33±2.54天,说明治疗组在促进创面愈合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保留灌肠能有效缓解痔术后疼痛,预防和减少出血,帮助创面修复,缩短愈合时间,其疗效优于冰盐水保留灌肠。
缪长凤[6](2019)在《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术后剖宫产产妇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研究电针刺激特定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进一步科学地探讨电针法刺激腧穴对肠胃功能的影响,本工作在之前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在常规的空白对照组之外另外设立了安慰针组作为额外的对照组。通过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之间的相互比较,将精神安慰因素在电针治疗中起到的作用纳入了研究范围。本研究记录了患者整个临床试验期间血管活性肽和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对这两种激素分泌的影响。通过分析肠胃功能各个指标变化和患者体内的肠胃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关系从而探讨电针治疗实现改善肠胃功能的可能机制。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提供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依据纳排标准纳入2016.12-2018.12之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并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根据剖宫产产妇进入研究的前后顺序,随机分配为三组,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研究过程中除去排除脱落以及剔除的产妇,最终获得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从术后6个小时开始,对患者双侧足三里、上巨虚进行电针刺激。连续三天时间,每天两次,每次电针刺激30分钟。安慰针组则在两肩膀和两下肢非穴位处各刺一针,针刺处对胃肠功能无影响,同时将电针组连接电极,设置刺激强度为0(无电流)。空白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都进行常规补液和抗感染的基础治疗。记录各组患者肠鸣音、排气排便等肠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泌乳等情况。并于术前、术后一天和术后四天的清晨对产妇进行抽血检测血管活性肽(VIP)和胃动素(MTL)含量。采集好各组数据之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分组数据。研究电针治疗在剖宫产产妇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中起到的作用。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血管活性肽和胃动素分泌的影响,以期解释电针治疗促进剖腹产产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机理。结果:(1)肠鸣音: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时间,电针组和空白组数据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肠鸣音恢复的没有作用。然后结合均值分析,排除了精神安慰因素,电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要早于空白组,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时间要显着短于空白组,说明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确实是可以促进肠鸣音恢复。(2)排气、排便: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没有显着差距;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说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排气、排便的恢复没有作用。然后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要早于空白组,说明排除精神安慰因素,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确实是可以缩短排气排便恢复需要的时间。(3)腹胀、腹痛,胃肠反应情况:治疗前各组腹胀、腹痛、肠胃反应情况没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电针组和空白组比较,电针和安慰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比较,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腹痛、腹胀和肠胃反应状况没有影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缓解了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4)术前术后血管活性肽(VIP)浓度:术前和术后1d的VIP水平,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直接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各分组术后4d的VIP水平进行分析,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着性(P<0.05),空白组和安慰针组相比没有显着性(P>0.05),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和患者VIP水平变化没有影响。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治疗组在术后4天VIP浓度最低。从相关分析,VIP浓度和肠胃功能指标有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5)术前术后胃动素(MTL浓度):术前和术后1d的胃动素(MTL)水平,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直接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各分组术后4d的VIP水平进行分析,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着性(P<0.05),空白组和安慰针组相比没有显着性(P>0.05),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和患者胃动素水平变化没有影响。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治疗组在术后4天MTL浓度要比空白组高。电针治疗后胃动素水平较空白组只有小幅度的提高。从相关分析,MTL浓度和肠胃功能指标有着较弱的正相关关系。(6)术后泌乳:首次泌乳时间方面,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没有作用。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均值小于空白组,电针治疗可以效提前剖宫产产妇首次泌乳时间。首次泌乳量方面,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7)术后48小时和术后72小时泌乳量方面,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产妇术后72小时内泌乳量没有作用。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产妇术后48时间和72小时泌乳量的均值均大于空白组相应均值,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提前剖宫产产妇术后泌乳量。结论:1.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剖宫产术后产妇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加快排气、排便。2.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缓解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3.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首次泌乳时间,提高进乳汁的分泌量。4.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与血管活性肽水平呈负相关和胃动素水平呈较弱的正相关。5.电针刺激影响肠胃功能可能机制原理是通过降低术后血管活性肽的分泌水平。
孙杭[7](2019)在《固本润肠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评价固本润肠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长期疗效以及对某些胃肠激素影响,并与服用聚乙二醇4000散者作比较,以期为本膏方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满足条件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肛肠诊疗中心门诊就诊及住院部住院的60例ST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均分入膏方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口服固本润肠膏与聚乙二醇4000散,从用药开始,每28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总体疗效、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评分、药物起效时间、血清P物质(SP)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肠传输试验变化、安全性及随访等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所记录的数据。结果⑴两组患在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主要症状(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单次排便时间)评分、次要症状(疲倦乏力、纳食减少与腹中冷痛)、血清SP和SS水平及结肠剩余显影钡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在安全性方面,膏方组与对照组在3个疗程用药期间均未出现药物过敏或不良反应或肝肾功能等指标异常。⑶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膏方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两组在疗效分布上有明显差异(P<0.05)。⑷在临床症状方面,两组主要及次要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主要症状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次要症状对比有显着差异(P<0.01)。⑸在起效时间方面,两组患者在药物起效时间及分布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⑹在血清SP及SS水平方面,与用药前1天对比,膏方组及对照组的三个疗程血清SP及SS含量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三个疗程的血清SP及SS含量相比,第1疗程膏方组差于对照组(P<0.05),第2疗程无明显差异(P>0.05),第3疗程优于对照组(P<0.05)。⑺在CTT方面,膏方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⑻在复发方面,膏方组的复发率及复发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固本润肠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脾肾阳虚型)安全性好、疗效比较显着且持久与稳定,在改善其结肠传输功能与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及疗效的持久与稳定性方面优于西药聚乙二醇4000散,可以推荐使用。2.固本润肠膏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SP和SS水平改善结肠传输功能,从而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脾肾阳虚型)。
唐平,毛红,杨军义[8](2017)在《常用外治法在肛肠术后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外治法的起源是伴随着古人的生产、生活,在与自然环境、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原始古朴的方法,被用来预防、治疗病痛,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外治疗法。外治这一名词的出现由来已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全书现存283方中,有147方用到了外治法,占二分之一多,五十二个病种中有三十六种病用到了外治法,占三分之二左右[1]。
崔雅婷[9](2011)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内科的适用性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筛选出在中医医院临床内科适用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得出各操作项目在四项评价领域分类排序结果,比较专家中医生与护士评分值差异,分析四项评价指标权重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改良Delphi法。首先参考相关规程、教科书,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专家半结构访谈法建立筛选指标雏形,请5名专家填写问卷,并对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完备性,指标条目的归类、独立性、表述是否明确等作出评定,根据其意见再对问卷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函询问卷。请30名中医医疗与中医护理专家在护理专业性、护士胜任度、适用程度及操作安全性4方面指导下进行三轮指标筛选,运用选择率、满分比、变异系数、均值、标准差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专家评定法确定四项评价指标权重,运用专家积极系数、肯德尔(Kendall)和谐系数、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根据三轮专家函询结果,得出在四领域应用性较好的操作项目有52项,多数为无创或微创、安全性较好的操作。其中冷敷法-静脉输液外渗、冷敷法-注射后局部出血即刻止血、敷药法-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冷敷法-高热晕厥、冷敷法-中暑这5项操作在四领域均值得分排序均排前10,应用性较好。四领域护士指标评分均比医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均值差异按护士胜任度、护理专业性、适用程度、操作安全性领域分值分别为0.399、0.263、0.278、0.267,护士胜任度医护分值差异最大,其余三项评分值相对接近。经两轮评价指标权重打分结果显示,操作安全性(1.0687)>护士胜任度(1.0150)>护理专业性(0.9664)>适用程度(0.9501),操作安全性与护士胜任度权重系数较高,护理专业性与适用程度次之。结论从专家积极性、和谐程度、权威程度等方面分析,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具有可靠性,筛选出的项目可为临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陈洪芳[10](2008)在《灌肠法治疗功能性尿潴留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我院自1981~1997年对功能性尿潴留患者分别采用灌肠法和挤压法治疗,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灌肠法的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选择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手术方式 |
| 2.3 术后治疗 |
| 3 观察指标 |
| 3.1 临床观察指标 |
| 3.2 观察方法 |
| 3.3 安全性指标 |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 5 样本质量控制 |
| 6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 2.1 性别对比 |
| 2.2 年龄对比 |
| 2.3 病程对比 |
| 2.4 两组术中套扎痔核数对比 |
| 2.5 两组手术外切口数对比 |
| 3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 3.1 两组术后肛门疼痛 |
| 3.2 两组术后肛门坠胀感 |
| 3.3 两组术后排便情况 |
| 3.4 两组术后肛缘水肿情况 |
|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
| 3.6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 4 临床安全性检验 |
| 分析与讨论 |
| 1 对痔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 1.2 西医发病学说 |
| 1.3 痔的治疗 |
| 2 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 2.1 祖国医学关于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 2.2 现代医学关于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 3 中医生肌法 |
| 4 脾主肌肉理论及在脾虚气陷型内痔治疗中的运用 |
| 4.1 脾主肌肉理论 |
| 4.2 “肌肉”含义 |
| 4.3 补益脾气在脾虚气陷型内痔治疗中的运用 |
| 4.4 补益脾气治疗脾虚气陷型内痔的现代病理基础 |
| 5 生肌合剂组方及药理研究 |
| 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 6.1 生肌合剂对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的影响 |
| 6.2 生肌合剂对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感的影响 |
| 6.3 生肌合剂对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排便的影响 |
| 6.4 生肌合剂对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影响 |
| 6.5 生肌合剂对脾虚气陷型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 6.6 两组的总疗效比较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1 研究的不足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部分 |
| 1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 1.1 病人来源和分组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 2 病情评估标准 |
| 2.1 临床类型 |
| 2.2 严重程度 |
| 2.3 病变范围 |
| 3 研究方法 |
| 3.1 治疗药物 |
| 3.2 方法及疗程 |
| 3.3 观察内容 |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 3.5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基线资料比较 |
| 4.2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
| 4.3 综合疗效比较 |
|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4.5 两组患者内镜Baron评分对比 |
| 4.6 病情缓解情况的比较 |
| 4.7 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比较 |
| 4.8 安全性分析 |
| 4.9 经济性分析 |
| 5 讨论 |
| 5.1 中医对于UC病名的历史渊源 |
| 5.2 主要症状病机分析 |
| 5.3 中医药治疗UC |
| 5.4 组方分析 |
| 5.5 临床疗效评价 |
| 5.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实验部分 |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 1.2 实验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 1.4 实验药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湿热型UC模型制备 |
| 2.2 药物治疗标准及方法 |
| 2.3 动物状态记录和标本处理 |
| 3 观测指标 |
| 3.1 大鼠DAI评分 |
| 3.2 光镜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比较 |
| 3.3 Elisa法检测大鼠TXB2、6-keto-PGF1α的含量 |
| 3.4 统计学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一般情况 |
| 4.2 大鼠DAI评分 |
| 4.3 光镜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比较 |
| 4.4 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含量 |
| 5 讨论 |
| 5.1 6-keto-PGF1α、TXB2与UC的关系 |
| 5.2 UC动物模型评价 |
| 5.3 结果探讨 |
| 5.4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综述 炎症性肠病中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功能紊乱的标志物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便秘的认识 |
| 1.1 中医学归属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法 |
| 2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便秘的认识 |
| 2.1 西医学归属 |
| 2.2 发病机制 |
| 2.3 西医治疗 |
| 3 择时穴位敷贴防治便秘的应用研究 |
| 3.1 穴位敷贴源流 |
| 3.2 穴位选择 |
| 3.2.1 选取单穴 |
| 3.2.2 联合用穴 |
| 3.3 药物选择 |
| 3.3.1 常用中药 |
| 3.3.2 常用复方 |
| 3.4 赋形剂选择 |
| 3.5 干预时机选择 |
| 技术路线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对象来源 |
| 1.2 混合痔的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试验分组 |
| 2.3 盲法设计 |
| 2.4 干预方案 |
| 2.5 评价工具 |
|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 2.5.2 便秘症状评估表 |
| 2.5.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 2.5.4 中文版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
| 2.5.5 便秘的诊断标准 |
| 2.5.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6 资料收集 |
| 2.7 质量控制 |
| 2.7.1 研究设计阶段 |
| 2.7.2 研究实施阶段 |
| 2.7.3 资料分析阶段 |
| 2.8 科研伦理 |
| 2.9 统计分析方法 |
| 2.10 预试验 |
| 3 结果 |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3.3 干预后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
| 3.3.1 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 3.3.2 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比较 |
| 3.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
| 3.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 3.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比较 |
| 讨论 |
| 1 理论依据探讨 |
|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 |
| 1.2 “治未病”思想 |
| 1.3 穴位敷贴疗法作用 |
| 1.4 选穴分析 |
| 1.5 中药配伍意义 |
| 1.6 “子午流注”择时干预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2.1 病例收集情况 |
|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2.3 干预后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
| 2.3.1 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 2.3.2 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比较 |
| 2.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
| 2.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 2.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比较 |
| 结论 |
| 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 1.4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 1.6 病历的选择 |
| 1.7 研究方法 |
| 1.8 观测指标 |
| 1.9 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临床疗效 |
| 2.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
| 2.3 术后并发症 |
| 2.4 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 |
| 3 讨论 |
| 3.1 中医对直肠黏膜内脱垂的认识 |
| 3.2 西医对直肠黏膜内脱垂的认识 |
| 3.3 对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手术治疗的认识 |
| 3.4 对该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认识 |
| 3.5 该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注意事项 |
| 3.6 问题及展望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 B《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记录表》 |
| 附录 C |
| 附录 D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 2.2 术前准备 |
| 2.3 麻醉及手术方式 |
| 2.4 术后处理 |
| 2.5 试验方法 |
| 3.疗效观察 |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 4.安全性评价标准 |
| 5.统计学处理 |
| 第二章 数据结果与分析 |
| 1.一般资料比较 |
| 2.术后疼痛结果及分析 |
| 2.1 术后第一天(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 |
| 2.2 术后第三天疼痛评分比较 |
| 2.3 术后第五天疼痛评分比较 |
| 2.4 术后第七天疼痛评分比较 |
| 2.5 止痛药使用情况比较 |
| 2.6 两组患者疼痛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2.7 两组患者疼痛疗效比较 |
| 3.术后出血结果及分析 |
| 3.1 术后第1-7 天出血累计评分比较 |
| 3.2 术后第8-14 天出血累计评分比较 |
| 4.创面愈合结果及分析 |
| 5.安全性评价 |
| 第三章 讨论 |
| 1.痔术后疼痛 |
| 1.1 疼痛的认识及分类 |
| 1.2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
| 1.3 痔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 |
| 1.4 痔术后疼痛的处理措施 |
| 2.痔术后出血 |
| 2.1 痔术后出血的原因 |
| 2.2 痔术后出血的预防 |
| 2.3 痔术后出血的处理 |
| 3.痔术后创面修复 |
| 3.1 中医对痔术后创面的认识 |
| 3.2 现代医学对痔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 3.3 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方法 |
| 4.康复新液 |
| 4.1 中医功效主治 |
| 4.2 现代医学药理 |
| 4.3 临床应用 |
| 4.4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用于本次研究的机理 |
| 第四章 结语 |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综述 痔的认识与手术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临床疗效指标观察统计表 |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
| 2 现代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
| 3 胃肠激素的研究 |
| 4 针灸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 5 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案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研究的意义 |
| 2 穴位的选择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疗效评估 |
| 4 相关数据统计学方法 |
| 5 结果 |
| 6 安全性评价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关于 STC 的认识 |
| 2 历代中医医家对便秘的认识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FC与脾肾阳虚型便秘的关系的认识 |
| 3 立法思想 |
| 4 组方分析 |
|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常用外治法 |
| 1.1 熏洗疗法 |
| 1.1.1 机理 |
| 1.1.2 应用 |
| 1.2 敷贴法 |
| 1.2.1 作用 |
| 1.2.2 应用 |
| 1.3 药栓(塞药)疗法 |
| 1.3.1 机理 |
| 1.3.2 应用 |
| 1.4 灌肠法 |
| 1.4.1 作用 |
| 1.4.2 应用 |
| 1.5 针刺 |
| 1.5.1 机理 |
| 1.5.2 应用 |
| 1.6 穴位注药、埋线法 |
| 1.6.1 机理 |
| 1.6.2 应用 |
| 1.7 按摩法 |
| 1.7.1 机理 |
| 1.7.2 应用 |
| 2 肛肠术后并发症的综合应用 |
| 2.1 继发性出血 |
| 2.1.1 原因 |
| 2.1.2 处理 |
| 2.2 疼痛 |
| 2.2.1 原因 |
| 2.2.2 处理 |
| 2.3 肛缘水肿 |
| 2.3.1 原因 |
| 2.3.2 处理 |
| 2.4 尿潴留 |
| 2.4.1 原因 |
| 2.4.2 处理 |
| 2.5 便秘 |
| 2.5.1 原因 |
| 2.5.2 处理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1.1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对内科病证的改善效果 |
| 1.2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内科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 1.3 卫生技术应用评估的研究现状 |
| 1.4 本研究评价指标的选择 |
| 1.5 相关研究方法的回顾 |
| 2 研究日的及意义 |
| 3 操作性定义 |
| 3.1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
| 3.2 护理专业性 |
| 3.3 护士胜任度 |
| 3.4 适用程度 |
| 3.5 操作安全性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3 资料分析方法 |
| 4 质量控制 |
| 4.1 前期函询问卷编制 |
| 4.2 专家选择 |
| 4.3 专家函询过程 |
| 4.4 后期统计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专家的选择及代表性 |
| 2 专家可靠性分析 |
| 2.1 专家积极系数 |
| 2.2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 2.3 专家的权威性 |
| 3 专家咨询结果 |
| 3.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 3.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 3.3 第三轮专家咨询结果 |
| 3.4 不同评价指标下分类排序结果 |
| 3.5 医生与护士评分差值分析 |
| 3.6 四项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
| 讨论 |
| 1 三轮筛选后得出的52项操作技术可应用性好 |
| 2 四项评价领域均值排序 |
| 2.1 简便易行的技术护士胜任度好 |
| 2.2 与输液、注射及体温过高相关的问题护理专业性强 |
| 2.3 部分技术对特定内科技术适用程度高 |
| 2.4 非创伤性操作安全性高 |
| 3 在四领域排序均入前10的操作技术 |
| 3.1 冷敷法改善静脉输液外渗可应用性好 |
| 3.2 冷敷法改善注射后局部出血即刻止血可应用性好 |
| 3.3 敷药法改善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可应用性好 |
| 3.4 冷敷法改善高热晕厥、中暑高热可应用性好 |
| 3.5 湿敷法用于外周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护士胜任度有待加强 |
| 4 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认可度较低 |
| 5 操作安全性与护士胜任度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的开展影响大 |
| 6 收费低、人力不足、操作便利性差为影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开展的主要原因 |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结果对比 |
| 2.2 疗效判定标准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