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文[1](2014)在《骨、筋、髓会穴位敷贴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以下简称LDH)是临床表现主要以腰腿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候群,该病属于中医学“腰痛”、“骨病”、“筋病”范畴,中医认为,风寒湿邪外侵致使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是其外因,为标,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其内因,为本,因此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充髓是从本治疗该病的主要理论依据。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前人多疏风散寒除湿、行气活血痛痹以治其标为主,更少有从骨、筋、髓这一理论考虑,本研究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在温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骨、筋、髓会穴位敷贴,观察三组穴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会有增强疗效。目的:探讨骨、筋、髓会穴位敷贴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所发挥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三组穴位治疗骨、筋病中的临床疗效提供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将入选的60例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穴位敷贴+温针灸组(观察组)30例、温针灸组(对照组)30例,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后采用JOA评分、ODI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均衡性在性别、年龄、病程、JOA及O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此外,从JOA评分及ODI评分表中两组治疗前后分值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JOA疗效评价及ODI评分表中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骨、筋、髓会穴位敷贴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巢伟明[2](2013)在《悬灸治疗热证型腰肌劳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探析艾灸治疗热证疾病与腰肌劳损中的理论与依据,临床观察悬灸治疗湿热蕴脾证和肾阴虚证腰肌劳损中的疗效。印证“热证可灸”的观点;明确了艾灸治疗热证腰肌劳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性;并祈望拓展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本研究共90例,经随机分组法分组,分成艾灸组(治疗组)与针刺组(对照组)各45例,当中每组各有脾胃湿热型30例,肾阴虚型15例。治疗方法:艾灸组:选穴:主穴:肾俞(双)、大肠俞(双);配穴:脾俞(双)、三焦俞(双)、膀胱俞(双)。采用工具:双药艾条(苏卅市东方艾绒厂)。操作方法:令患者取俯卧位,将双药艾条在距离皮肤上3-5cm处分别悬灸主穴20min.、配穴20min.(共40min.),至穴位皮肤表面潮红。疗程:每周隔天治疗一次(每周共3次),疗程中休息一天,治疗3周(共9次。针刺组:选穴:选用穴位与艾灸组相同。采用工具:华佗牌(0.3×40mam)1.5寸毫针治疗。操作方法:令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华佗牌(0.3×40mam)1.5寸毫针,依据患者体型刺入一定的深度,行平补平泻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感觉或向下肢放射为宜,留针40min.,每1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一次。疗程:每周隔天治疗一次(每周共3次),疗程中休息一天,治疗3周(共9次统计学处理与数据总结: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总疗效等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最后客观评价各临床疗效。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Mean)±标淮差(Standard Deviation)(x±s)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x2(Chi-Square),两样本之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Independent-Simples T Test),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aired-Simples T Test)或秩和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结果:两组可比性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可比性检验各指标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湿热蕴脾及肾阴虚证候;疼痛数目、VAS、脊柱活动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上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均具有齐同性及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湿热蕴脾证候:在治疗后湿热蕴脾证候总积分上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湿热蕴脾证候同样有效。在湿热蕴脾证候疗效上,艾灸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针刺组(对照组)之总有效率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示艾灸治疗湿热证候,比针刺疗法有着显着疗效。肾阴虚证候:在治疗后肾阴虚证候总积分上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肾阴虚证候同样有效。在肾阴虚证候疗效上,艾灸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3.33%优于针刺组(对照组)之总有效率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艾灸治疗肾阴虚证候,比针刺疗法更具疗效。腰肌劳损证候:在治疗前后疼痛总积分上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腰肌劳损同样有效。在腰肌劳损疗效上,艾灸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优于针刺组(对照组)之总有效率7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艾灸治疗腰肌劳损,比针刺疗法更有疗效。结论:应用艾灸治疗热证腰肌劳损具有良好疗效,较针刺治疗效果明显,且艾灸疗法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仲云[3](2009)在《九华膏联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窦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九华膏联合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窦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肛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九华膏联合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药物理疗组(治疗组)40例和单纯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理疗组(对照组)40例,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疗程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总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病例疗程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治疗组疗程较短。治疗后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愈病例三月后复发情况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治疗组复发较少。结论:九华膏联合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使中医外治敷药法与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形成一种肛门药物理疗方法;该法是治疗肛窦炎疗效高、疗程短、复发少的一种新方法。
刘军忠,刘双函,孙艳[4](2000)在《超短波加红花油外涂按摩治疗急性腰腿痛37例》文中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 1.1.1 流行病学 |
| 1.1.2 病因 |
| 1.1.3 发病机制 |
| 1.1.4 诊断 |
| 1.1.5 现代医学治疗 |
| 1.2 祖国医学对其的认识 |
| 1.2.1 病名 |
| 1.2.2 病因病机讨论 |
| 1.2.3 祖国医学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诊断标准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1.4 病例剔除及终止 |
| 2.1.5 病例来源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治疗方法 |
| 2.2.2 疗效评估方法与指标 |
| 2.2.3 统计学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一般情况 |
| 2.3.2 治疗结果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筋会、骨会、髓会 |
| 3.2 穴位敷贴及扶元乳膏配伍分析 |
| 3.3 温针灸 |
| 结语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热证禁灸的起源 |
| 2. 热证可灸的古代文献研究 |
| 3. 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 |
| 4. 艾灸治疗热证的现代临床研究 |
| 5. 艾灸治疗热证的文献统计 |
| 5.1 文献捡索范围 |
| 5.2 文献检索方法 |
| 5.3 文献纳入标准 |
| 5.4 文献排除标准 |
| 5.5 统计方法 |
| 5.6 分析方法 |
| 5.7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目 |
| 5.8 文献统计结果 |
| 6.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 6.1 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的认识 |
| 6.2 现代医学治疗的认识 |
| 7.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
| 7.1 中医学病因病理的认识 |
| 7.2 中医学辨证分型的认识 |
| 7.3 中医学治疗的认识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临床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疗效标准 |
| 6. 统计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1. 研究资料 |
| 2. 可比性检测 |
| 3. 疗效比较与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1. 艾灸治疗腰肌劳损疗效 |
| 2. 艾灸治疗湿热蕴脾证候疗效 |
| 3. 艾灸治疗肾阴虚证候疗效 |
| 4.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作用与疗效 |
| 5. 背俞穴的取穴依据 |
| 结语 |
| 1. 热证施灸的现况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排除标准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病例选择标准和病例排除标准 |
| 二、一般资料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病例分组 |
|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四) 九华膏 |
| (五) 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 |
| 三、治疗方法 |
| (一) 治疗组 |
| (二) 对照组 |
| (三) 疗程 |
| 四、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
| (一) 临床症状 |
| (二) 临床体征 |
| (三) 记录方法 |
| 五、疗效判定标准 |
| (一) 临床疗效标准 |
| (二) 肛镜下疗效标准 |
| 六、统计学处理 |
| 七、治疗结果比较 |
| (一)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 |
| (二)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病例平均疗程比较 |
| (三)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病例三月后复发情况比较 |
| (四)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比较 |
| (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主要临床体征比较 |
| (六) 治疗结果总结 |
| 讨论 |
| 一、肛窦及肛门腺 |
| (一) 肛窦解剖及生理 |
| (二) 肛门腺解剖及生理 |
| 二、肛窦炎 |
| (一) 肛窦炎的定义 |
| (二) 肛窦炎与肛腺的关系 |
| (三) 肛窦炎与肛管炎的区别 |
| (四) 肛窦炎西医病因学 |
| (五) 肛窦炎中医学病因病机 |
| (六) 肛窦炎临床表现 |
| (七) 肛窦炎治疗 |
| 三、九华膏药物组成与功效 |
| 四、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 |
| (一) 治疗机理 |
| (二) 应用现状 |
| 五、九华膏联合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药物理疗法疗效分析 |
| (一) 药物理疗 |
| (二) 九华膏联合TRM-Ⅲ型肛肠内腔治疗仪疗效分析 |
| 六、治疗结果分析 |
| 七、临床疗效分析 |
| (一) 药物理疗对肛窦炎临床症状的影响 |
| (二) 药物理疗对肛窦炎临床体征的影响 |
| 八、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1 临床资料 |
| 2 结果 |
| 3 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