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丽[1](2016)在《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0例,分为A组(氨甲喋呤肌注)、B组(氨甲喋呤肌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C组(氨甲喋呤妊娠囊穿刺注射联合米非司酮口服),每组30例,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β-h CG及包块直径变化。结果:A组患者治疗成功率、血清β-h CG下降率最低,包块直径最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包块破裂发生率较B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疗效好,前者肌注、后者口服能减少包块破裂风险,安全性高。
杨华平[2](2015)在《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对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01月—2012年06月来自本院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6例予中药分期论治联合氨甲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40例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数值、包块大小、输卵管再通情况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β-HCG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组能提高保守成功率,明显缩小异位妊娠包块大小,在改善患者的输卵管再通、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提高成功率,促进包块的消散,有利于输卵管再通、恢复功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杨华平[3](2013)在《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对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1年01月至2012年06月来自临沂市中医医院妇科异位妊娠的住院患者,对8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化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予中药分期论治联合氨甲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40例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β-HCG数值、包块大小、输卵管再通情况和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功损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β-HCG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组能提高保守成功率,明显缩小异位妊娠包块大小,在改善患者的输卵管再通、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疗效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分期论治联合米非司酮及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不仅提高了成功率,促进异位妊娠包块的消散,有利于输卵管再通、更好的恢复输卵管功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杨慧芳[4](2013)在《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考察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氨甲喋呤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输卵管妊娠病灶缩小或消失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成功治疗23例,成功率为92%,对照组成功治疗19例,成功率为76%,组间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临床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江琴[5](2012)在《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安全性,以及研究其适应症和指标检测。方法:根据从2008年3月~2011年3月入住我院的120例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00g,每日2次,口服3d,并且联合氨甲喋呤进行肌肉注射20mg,每日一次,持续注射5d时间;对照组采用单纯性的氨甲喋呤肌肉注射治疗,剂量与方法与治疗组相同。并对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疗后临床症状观察与血β-hCG水平检测以及B超检查。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9例,占98.33%,治疗天数约为15.35±5.93d;对照组有效率为53例,占88.33%,治疗天数约为22.27±8.65d。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氨甲喋呤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具有明显的疗效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贾巧珍[6](2012)在《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氨甲蝶呤配伍中药、米非司酮配伍中药、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配伍中药用于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肌注氨甲喋呤50mg,共1次,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B组口服米非司酮50mg,2次/d,连用3d,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每天1剂,连用3d;C组肌注氨甲喋呤50mg,共1次,联合服米非司酮50mg,2次/d,连用3d,同时服宫外孕I号方,每天1剂,连用3d。结果三组成功率分别为79.2%、70.8%、91.7%,C组成功率高于A组,A组成功率高于B组。结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配伍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安全、有效,且优于氨甲蝶呤配伍中药、米非司酮配伍中药。
李艳,吴凯蒂,孙瑜[7](2011)在《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对8例异位妊娠患者应用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进行保守治疗。结果 7例患者保守成功,1例患者保守失败后进行手术治疗。结论应用米非司酮配伍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好,痛苦小,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赵保恒[8](2009)在《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配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未破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米非司酮与氨甲蝶呤配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及最大限度保留了年轻要求生育的妇女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而且中西药结合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减少了盆腔的粘连,易于为患者所接受。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米非司酮25mg,每12小时1次,口服,共3日;氨甲蝶呤0.4mg/kg,每日1次肌注,连用5天或单剂量肌注1mg/kg,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上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日1剂,水煎300ml,每次150ml,早晚各1次口服,连用10天。结果:试验组治愈15例(50.00%),有效13例(4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无效的2例,对照组治愈6例(20.00%),有效14例(46.67%),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为66.67%(P<0.05)。结论:两组在总体疗效、血β-HCG治疗前后值比较、病灶包块治疗前后比较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作用均明显(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毒副反应小,临床应用相对安全。最大限度保留了年轻要求生育的妇女生育功能,易于为患者所接受。此治疗方法便于推广,能够创造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刘丽[9](2008)在《化瘀止血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不稳定型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化瘀止血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不稳定型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异位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米非司酮及化瘀止血汤;对照组予米非司酮及宫外孕Ⅱ号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情况、血β-HCG下降情况、异位妊娠包块变化情况、盆腔积血液吸收情况、腹痛消失时间及药物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成功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成功率为63.33%、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成功率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1),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血β-HCG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性;腹痛消失时间比较、盆腔积血液吸收情况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所用时间短,差异有显着性(P<0.05);药物副反应比较,两组副反应极小,发生率均为3.33%。结论:化瘀止血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不稳定型异位妊娠是有效治疗方案,其保守治疗成功率高而副反应小,有利于保留患者的输卵管。
宋华东,陈士岭,何锦霞,裘毓雯[10](2006)在《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全面检索中国知识期刊网(1994.1-2005.5)、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95.1-2005.5)及Pubmed(1995.1-2005.5),收集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与单用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23篇,共1706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能有效治疗异位妊娠[OR合并=2.84,95%CI(2.18,3.69),P=0.0000]。在森林图中,OR合并的95%CI横线落在无效竖线右侧,可认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有效。结论目前较低质量研究的Meta分析提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与单用氨甲喋呤比较,疗效的差异有高度显着性;在森林图中,,OR合并的95%CI横线落在无效竖线右侧,可认为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有效,安全性可能较高,副作用较小,但还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比较 |
|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h CG下降率及包块直径比较 |
|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 中医学对异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
| (一) 古代中医学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 (二) 现代中医对异位妊娠认识 |
| 二、 西医对异位妊娠的研究进展 |
| (一) 病因 |
| (二) 诊断 |
| (三) 治疗 |
| 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 |
| (一)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 |
| (二) 中药结合氨甲喋呤治疗 |
| (三) 中药结合米非司酮和氨甲喋呤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 临床资料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对象选择 |
| (三) 诊断标准 |
| (四) 病例选择标准 |
| 二、 研究方法 |
| (一) 分组方法 |
| (二) 治疗方法 |
| 三、 观察指标 |
| 四、 随访 |
| 五、 疗效判断标准 |
| 六、 统计学处理 |
| 七、 一般资料 |
| 八、 研究结果 |
| (一) 临床结果观察 |
| (二) 安全性观察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一、 中药用药思路 |
| 二、 方药分析 |
| 三、 杀胚药物作用机理与用法用量分析 |
| 四、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评价 |
| (一) 对保守治疗成功率的影响 |
| (二) 对血 HCG 的影响 |
| (三) 对包块消失时间的影响 |
| (四) 对输卵管复通情况的影响 |
| 六、 存在问题与今后研究思路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价: |
| 1.4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评诊标准 |
| 1.4 药物干预适应症 |
| 1.5 指标检测 |
| 1.6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疗效果 |
| 2.2 不良反应 |
| 2.3 随访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西医学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 2 异位妊娠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 3 异位妊娠的治疗进展 |
| 4 结语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治疗与观察 |
| 4 疗效判断标准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结果 |
| 讨论 |
| 典型病例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临床基本资料 |
| 二、诊断和病例选择标准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 (三) 排除病例标准 |
| 三、治疗方法 |
| 四、观察指标 |
| (一) 一般状况 |
| (二) 血β- HCG 的测定 |
| (三) 妇科B 超监测 |
| (四) 药物副反应 |
| 五、评定标准 |
| (一) 疗效判定标准 |
| (二) 副反应判定标准 |
|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
| 七、治疗结果 |
| (一) 组间比较 |
| (二) 保守治疗成功与失败病例比较 |
| (三) 药物副反应情况 |
| 讨论 |
| 一、异位妊娠的病因病理 |
| (一) 中医关于异位妊娠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 西医关于异位妊娠病因病理的认识 |
| 二、药物治疗方法选定依据 |
| (一) 联合用药的问题 |
| (二) 西药杀胚药的选定 |
| (三) 中药的选定 |
| 三、化瘀止血汤分析 |
| (一) 中药组方配伍、功效及方义 |
| (二) 现代药理相关主要研究 |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 (二) 作用机理讨论 |
| (三) 药物副反应探讨 |
| 五、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