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1](2021)在《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奶牛的健康与高产对我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在牧场中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动物的耐药性和抗药性,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并制约我国奶业的进一步发展。蒲公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中草药,兼具食用和药用两种特性,在替代抗生素、改善动物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关于蒲公英在荷斯坦奶牛上的研究多集中于围产期健康,缺乏对不同阶段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评估,且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为此,本论文选取泌乳中期和围产期荷斯坦奶牛进行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蒲公英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筛选最佳添加量,继而基于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探究蒲公英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机制;此外,在最佳添加量基础上,通过在围产期添加蒲公英研究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机体代谢、免疫应激和后代健康等方面,系统解析蒲公英调节奶牛机体健康的详细机制。试验一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1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择60头体况相近的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34.29±0.34 kg/d)和泌乳天数(151.72±2.36 d)分成4组,每组15头。蒲公英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和400 g/d,并对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测定。试验期间每周测定产奶量和乳成分,每两周采集血液用于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中共含有50种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大多数属于类黄酮、酚酸类、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泌乳中期添加200 g/d蒲公英可显着提高奶牛产奶量(P=0.04)、能量校正乳(P=0.05)和乳糖产量(P=0.05),显着降低乳中体细胞数(SCC,P=0.01),对饲喂效率有提高的趋势(P=0.09)。饲喂200 g/d蒲公英的奶牛其产奶量在前5周显着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 g/d蒲公英显着增加了血液中葡萄糖、GSH-Px(P=0.05)和SOD(P=0.05)等含量,降低了MDA(P=0.01)含量。以上结果提示,泌乳中期饲喂蒲公英可以显着改善奶牛生产性能,蒲公英最适添加量为每头牛200 g/d。2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影响机制研究在泌乳中期试验基础上,最后一周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瘤胃液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显着增加瘤胃中NH3-N(P=0.03)、乙酸(P=0.04)和丁酸(P=0.05)的含量,总VFA和乙丙比有升高的趋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Chao 1(P=0.02)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Sobs(P=0.06)、Ace(P=0.07)存在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表明试验组物种多样性更高。此外,从门水平看,降解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厚壁菌门细菌丰度有所提高,其中包含的菌属有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norank_f_F082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LEf 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共鉴别出47个标志物,其中32个存在于试验组,15个存在于对照组。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相关性结果表明瘤胃发酵参数与瘤胃液中降解纤维素和淀粉的微生物有关。瘤胃代谢组学共鉴定出3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个上调,16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以下4个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甘油酯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瘤胃差异微生物和代谢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酸与乳杆菌呈正比,磷酸戊糖途径中的5-磷酸核糖与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呈正相关,丙酮酸与Dialister呈正相关,色氨酸代谢中的血清素与Dialister呈正相关。微生物KEGG代谢通路预测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差异微生物功能基因富集于丙酮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血浆代谢组学共鉴定出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9个上调,4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6个通路: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上结果提示,蒲公英添加可以通过提高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瘤胃中降解淀粉和纤维素等营养性物质的细菌丰度,增强瘤胃和血液中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进而改善奶牛泌乳性能。试验二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1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30头体况良好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根据体重(BW,627±12 kg)、体况评分(BCS,3.25±0.08)、胎次(1.15±0.10)和305天产奶量(8827±102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头。试验组在日粮基础上每天饲喂200 g蒲公英。试验周期从产前4周到产后3周,其中第1周为预饲期。围产后期测定产奶量、常乳和初乳成分,在产前3周、1周、产犊当日、产后1周、3周通过尾静脉采集母牛血液,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产后3周采集瘤胃液测定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蒲公英显着降低乳中SCC(P=0.03),有提高奶牛产奶量(P=0.10)和ECM(P=0.09)的趋势,降低乳尿素氮的趋势(P=0.06)。同时,蒲公英添加可以显着降低初乳中SCC(P=0.01),增加乳糖含量(P=0.01)和血液中总蛋白含量,对瘤胃总VFA、乙酸、丙酸丁酸和氨态氮等指标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提示,蒲公英添加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有积极效果。2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在围产期试验基础上,试验期间记录奶牛健康状况,在产前3周、1周、产犊当日、产后1周、3周通过尾静脉采集母牛血液,并测定其白细胞数、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和产犊当日血液代谢组学,分娩当日测定犊牛出生重并采集血液测定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围产期奶牛的主要疾病为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试验组总患病数量相比对照组有下降趋势(P=0.07)。添加蒲公英可显着增加血液中WBC的含量(P=0.03),降低奶牛血液中MDA的含量(P<0.01),显着增加血液中GSH-Px含量(P<0.01),SOD有增加的趋势(P=0.09);试验组血浆中IL-4(P<0.01),IL-10(P<0.0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TNF-α(P<0.0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围产期添加蒲公英可显着提高犊牛初生重(P=0.02),增加血浆中TP(P=0.04)、ALB(P=0.01)、BHBA(P=0.06)和TC(P=0.06)含量,提高SOD(P=0.03)和GSH-Px(P=0.04)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此外,母牛分娩当日血浆代谢组共发现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7个上调,2个下调。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三羧酸循环,酪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上结果提示,围产期添加蒲公英可以提高奶牛血液中氨基酸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提高母体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进而增加犊牛初生重,提高血液中蛋白合成、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能力,进而改善后代健康水平。综上所述,蒲公英在荷斯坦奶牛泌乳中期和围产期均可发挥良好作用。泌乳中期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通过提高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瘤胃中分解纤维素和淀粉相关细菌的丰度,影响瘤胃中糖代谢途径,增强血液中抗氧化酶活性、糖类和氨基酸代谢,进而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围产期每日添加200 g蒲公英可通过提高血浆中氨基酸合成与代谢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提高母牛机体健康度;良好的母体健康水平也为胎儿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犊牛免疫水平和出生重。该研究可为蒲公英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药食同源中草药在奶牛高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新方向。
莫金鹏[2](2020)在《日粮中添加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奶牛热应激会大幅度降低奶牛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奶牛的健康,对奶牛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是经人工模拟黄腐酸生成的自然条件,以多种微生物菌株接种在有机物料培养基中,按特定的生物氧化反应生成的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复合物。BFA作为畜禽生产中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抗氧化能力和金属螯合能力等生物学功能,能够提高畜禽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先前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BFA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等。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BFA,探究其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为BFA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40头胎次、体况、产奶量、泌乳天数等基本一致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并分为对照组和BFA添加组。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K组);BFA添加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生化黄腐酸40 g/d头、80 g/d头和120 g/d头(分别为试验I组、II组和Ⅲ组)。试验时间为2017年6月-9月,试验周期为10周,其中预试期为2周,正试期为8周。在试验期间,测定奶牛生理指标、生产性能、乳品质、血液生化指标以及抗氧化指标。通过对试验期间牛舍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并根据公式计算出THI,证实在试验期间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另外对奶牛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来进一步证明奶牛在试验期间处于热应激状态。在试验期间,各组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分别达到38.5℃和80次/min,表明试验期间奶牛正处于热应激状态。此外,随着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时间延长,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也随之小幅增高。在试验35-56 d时,试验II组和试验Ⅲ组的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则显着低于CK组奶牛。日粮中添加BFA也提高了奶牛的采食量和产奶量,并改善奶品质。与CK组相比,在试验期间,试验II组和试验Ⅲ组的奶牛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并且在试验期间,试验II组和试验Ⅲ组奶牛产奶量、牛奶中乳糖、乳脂及乳蛋白显着高于CK组,而牛奶中体细胞数显着低于CK组。在试验期间内,试验I组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糖率和非脂固形物含量与CK组间差异不显着。日粮中添加BFA也改变了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与CK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FA显着降低了奶牛血液中肌酐和非脂化脂肪酸含量,而显着提高了奶牛血液中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此外,日粮中添加BFA也显着提高了奶牛血液中T-AOC,SOD和GSH-Px活性,显着降低了奶牛血液中MDA的含量。综上所述,给奶牛饲喂BFA可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并改善奶牛乳品质和奶牛机体健康,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因此,可在夏季在奶牛日粮中添加BFA来缓解热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本研究建议每头牛添加量为80 g/d。
单强[3](2020)在《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瘤胃菌群结构及代谢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评估饲粮中添加适宜剂量富铬酵母(Chromium yeast,CY)对热应激条件下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血浆和牛奶中微量元素含量、血浆代谢物、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代谢产物的影响,为CY在热应激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根据。具体内容如下:试验一:评估不同剂量CY对热应激条件下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血浆和牛奶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选择24头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对照组(CON)无添加,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8、0.36和0.54 mg Cr/kg DM CY。试验期10周,包括预饲期2周。结果表明:(1)添加CY可以线性降低热应激奶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P<0.05)。(2)补充CY线性增加了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牛奶中的乳糖含量(P<0.05)。(3)随着CY添加剂量的增加,血清中胰高血糖素、催乳素含量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升高,但尿素氮、白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P<0.05)。(4)添加CY显着降低了血清中IL-2,IL-4和IL-1β含量,但增加了IgG含量(P<0.05)。(5)血浆和牛奶中的铬浓度随CY剂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0.05)。(6)在本试验条件下,热应激状态下泌乳奶牛饲粮中添加0.36 mg Cr/kg DM效果最佳。试验二:评估CY对热应激条件下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血液指标以及血浆代谢物的影响。选择12头健康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对照组(CON)无添加,试验组添加0.36 mg Cr/kg DM CY(CY组)。试验期10周,包括预饲期2周。结果表明:(1)CY有降低热应激奶牛呼吸频率的趋势(P=0.08)。(2)CY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CY组牛奶中乳蛋白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07)。(3)CY组奶牛血浆中16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上调,进而促进了维生素吸收、葡萄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试验三:评估CY对热应激条件下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产物的影响。与CON组相比,添加CY对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无显着影响,但显着下调了瘤胃液中36种差异代谢物。添加CY对氨基酸代谢、矿物质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及谷胱甘肽代谢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热应激奶牛饲粮中添加CY可以降低奶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增加干物质采食量,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增加血浆和牛奶中铬浓度,热应激奶牛饲粮中添加0.36 mg Cr/kg DM效果最佳。添加CY促进了热应激奶牛血浆维生素吸收、葡萄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CY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无显着影响,但对瘤胃代谢有积极影响。
葛婧昕,黄宝银,苏继影,曲志涛,陈媛媛,徐闯[4](2020)在《一种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热应激防控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一种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泌乳期(173±13)d和热应激期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能量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26头热应激条件下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其分为2组,每组13头,其中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饲喂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与300 g抗热应激添加剂,试验期为42 d。在试验开始前检测26头奶牛的产奶量,在正式试验的第7,14,21,28,35,42天记录产奶量,利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尿素氮含量。在试验期第0,5,10,15,20,25,30天尾静脉采血,10 mL/头,自然凝固后取上清液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抗氧化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β-羟丁酸(BHBA)、游离脂肪酸(NEFA)、球蛋白、白球比、总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等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抗热应激添加剂可以缓解热应激,且饲喂组HSP70水平在第10,20天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在第5,30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使用的抗热应激添加剂可以提升热应激期间奶牛奶产量,达到2.28 kg/d。抗热应激添加剂可以提高乳品品质,饲喂组乳脂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抗热应激添加剂可以提高泌乳奶牛的抗氧化能力,饲喂组SOD活性在第10,15,20,25,30天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在第15, 20,30天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第10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抗热应激添加剂可以减少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生,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饲喂组BHBA水平在第5,10,20天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NEFA水平在第20天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第10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抗热应激添加剂对乳蛋白率、脂蛋比、尿素氮、GSH-Px、球蛋白、白球比、总蛋白、IgG、 IgM的影响均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该抗热应激添加剂具有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缓解奶牛热应激症状、改善机体代谢等作用。
单春花[5](2019)在《发酵中药对夏季奶牛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兼有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可以全面的调节机体生理机能。中药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以增强其药效和适口性。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中药对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对奶牛热应激有调控作用的18味中药,微生物发酵后进行炮制和组方,于夏季78月份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泌乳奶牛。选择40头健康的奶牛体重(560±51 kg)、泌乳天数(230±10d)、产奶量(16±3.0 kg/d)均较为接近,将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各组奶牛发酵中药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5、50和100 g/d,其中对照组不添加发酵中药。试验期为42 d。整个试验期共分为4个阶段,即,试验初(0 d)、14 d、21 d和42 d。试验期间,奶牛舍温湿指数平均达74.5。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25100 g/d的发酵中药可显着提高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的产奶量和4%标准乳(P<0.05),并随着中药剂量的增加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均表现出显着性提高(P<0.05);从血清理化指标分析,发酵中药极显着提高了奶牛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催乳素(PRL)的含量(P<0.01);(2)发酵中药对奶牛干物质(DM)、粗脂肪(EE)、钙(Ca)、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蛋白(CP)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影响(P>0.05),但当添加量为100 g/d时,各项营养物质消化率表现出降低趋势(P=0.09);(3)发酵中药改善了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的免疫功能。随着发酵中药剂量的增加,血液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显着升高(P<0.01),并显着降低了淋巴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表现为淋巴细胞中促凋亡因子Bax的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此外,发酵中药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P<0.05),下调了白细胞介素-1(IL-1)表达(P<0.05);通过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测定,发酵中药显着提高了血清中IgG含量(P<0.01),并降低了血清热应激蛋白HSP90含量(P<0.05),分别降低29.6 pg/ml和170.6 pg/ml;(4)随着发酵中药剂量的增加,奶牛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发酵中药显着上调了CAT和SOD的mRNA水平(P<0.05)。可见,发酵中药有效缓解了奶牛的热应激,饲料中最适添加剂量为50g/d。
曾涵芳[6](2019)在《黄芪多糖对应激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清代谢组及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条件对大部分奶牛生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使其夏季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致使奶牛抗氧化功能下降,产奶量和乳品质降低,繁殖性能下降等,给奶牛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黄芪属于豆科草本植物,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中药黄芪中的主要有益成分,同时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而广受养殖业者们的青睐。尽管如此,但APS对应激下奶牛上应用研究及影响机制却鲜有报道。鉴于此,本试验拟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方法,建立奶牛应激模型,探究APS对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指标、血清代谢组及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为APS在奶牛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分三个方面的内容:试验一黄芪多糖对应激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清代谢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配对设计,根据胎次(1.95±0.95)、泌乳天数(220.34 ± 42.73 d)和泌乳量(34.45±4.89 kg/d),选取30头健康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APS 30 mL/d)、试验Ⅱ组(APS 50 mL/d),每组10头,试验组奶牛分别颈部肌肉注射APS注射液。试验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连续注射4 d(每天早晨8点注射)APS,停止3 d,试验期21 d。试验期第0、4、7、11、14、18、21 d测定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产奶量及乳成分;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激素、HSP70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第21 d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显着降低了奶牛直肠温度(P<0.05);在第14 d时,试验Ⅱ组奶牛呼吸频率显着降低(P<0.05)。另外,试验前后三组奶牛产奶量显着下降(P<0.05),第21 d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体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此外,与试验前相比,第21 d时,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显着降低奶牛血清球蛋白(GLB)浓度(P<0.05);在第4 d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β-羟丁酸(β-HBA)显着减低(P<0.05)。在第4、11、18、21 d时,试验Ⅱ组皮质醇(CO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随时间推移,与试验前相比,第21 d时,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显着升高(P<0.05),在第14 d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T3显着升高(P<0.05)。试验期间,试验Ⅱ组甲状腺素(T4)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APS对氧化应激下奶牛其他血清生化指标、INS、GC、HSP70及抗氧化指标没有显着影响(P>0.05)。结果表明,APS能够降低氧化应激下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乳体细胞数及血清球蛋白,提高血清COR、T3、T4水平,对应激下奶牛生理状况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缓解奶牛应激的潜力。试验二基于GS-MS非靶向的黄芪多糖对应激下奶牛血清代谢组的影响本试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以试验Ⅰ组奶牛为研究对象,在试验前(第0d)、试验中(第4 d)和试验后(第21 d)分别尾静脉采血10 mL,分离血清。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APS对应激下奶牛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先使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描述所有样本的总体分布情况以及所有分析过程的稳定性,然后用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来对比各组间代谢总体差异情况,找到组间的差异代谢物。经过Fiehn数据库检索及筛选,鉴定出20种具有生物标志性的差异代谢物,其中,葡萄糖-1-磷酸、谷氨酰胺、甘油-1-磷酸、甘氨酸、赖氨酸、焦磷酸、腐胺、色氨酸、酪氨酸试验前后上调;2-吡啶甲酸、3-氨基异丁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葡萄糖、糖醇、烟酰胺、正缬氨酸、苯乙酸试验前后下调;邻苯二酚和甲胺在注射APS后出现先上调后下调趋势。结果表明,APS改变应激下奶牛血清代谢产物,并通过糖代谢、氨基酸代谢途径来调节应激下奶牛能量代谢。试验三黄芪多糖对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本试验在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用H2O2(600 μmol/L,2 h)诱导建立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试验分组:空白对照组、H2O2组、H2O2+APS组(APS 8mg/mL)。采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细胞中ROS含量变化;测定细胞抗氧化相关酶活性;RT-qPCR分析凋亡基因Bax、Bcl-2、Caspase-3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2O2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5);与H2O2组相比,H2O2+APS组的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的ROS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而SOD和GSH-Px的活性显着升高(P<0.05);此外,与H2O2组相比,H2O2+APS组凋亡基因Bax/Bcl-2 mRNA比率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极显着减低(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果表明,APS能够提高H2O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并且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此外,APS能够降低H2O2诱导的乳腺细胞中ROS的生成,降低Bax/Bcl-2比率,抑制凋亡因子Caspase-3的活性,从而减缓氧化损伤引起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
魏占虎,王聪,马进勇,王玺年[7](2019)在《中草药添加剂对河西地区热应激奶牛部分生理指标及牛奶常规成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在不同添加剂量下对缓解甘肃省河西地区奶牛热应激的效果,选用泌乳期在4个月左右,体重、年龄、胎次、产奶量比较接近的荷斯坦奶牛32头,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即1个空白对照组(A组)和B、C、D三个试验组(分别为每日每头奶牛添加0 g、100 g、200 g、400 g的中草药添加剂),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期35 d,预试期15 d,正试期20 d。结果表明:随着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量的增加,奶牛平均呼吸频率和平均直肠温度都有降低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B、C和D组与A组相比,奶牛日均产奶量分别提高了3.48%(P>0.05)、8.55%(P<0.05)和5.48%(P<0.05);平均乳脂率分别提高了0.27%(P>0.05)、4.66%(P<0.05)和2.19%(P<0.05);平均乳蛋白率分别提高了1.68%(P<0.05)、3.70%(P<0.05)和1.68%(P<0.05)。说明抗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在每日每头奶牛200 g的添加剂量下,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效果较好。
王冠[8](2016)在《过瘤胃烟酸对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应激是造成奶牛养殖业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引起了业界的普遍重视。国内外有研究报道称烟酸对于热应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在中国南方热应激严重的地区,烟酸对热应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对于此类研究鲜有报道。热环境评价试验同时在大庆、牡丹江、密山三地开展,三个地区分别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南部以及东部,从气候条件,养殖量,牧场规模等因素考虑,三地均具有代表性。试验时间为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共计62天,每天四个时间点(7:00、10:00、14:00和17:00)测量牛舍温湿度,通过温湿度指数对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湿度指数大部分处于72至79之间,这说明北方夏季奶牛大多数时间处于轻度热应激环境。虽然北方地区年平均温度较南方地区低,但是北方地区年温差较大,夏季气候环境依然可以使奶牛出现热应激状态。根据热环境评价试验结果确定实验环境条件,通过在高产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烟酸,研究其对高产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次实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在2015年7、8月份(最热月份)于黑龙江奶牛场进行。测定2015年试验期间牛舍温湿度指数,生理常数指标、生产性能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比较试验与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期间奶牛体温、呼吸频率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试验组臀部、肩部皮温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组瘤胃皮温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奶牛乳成分没有发生显着变化(P>0.05)(4)不同水平的过瘤胃烟酸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无显着影响(P>0.05)。(5)试验组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中谷草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不同添加水平的烟酸对奶牛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3、T4)以及皮质醇(COR)均无影响(P>0.05)。其中试验第20日实验组T3、T4含量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6)试验组中钙和磷的水平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呈波动趋势。在第20日和第60日,试验Ⅱ组中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试验后期,试验组尿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尿素水平(P<0.05)。本研究通过温湿度指数确定了北方(牡丹江、密山、大庆)高温季节奶牛的生产环境;系统评价了过瘤胃烟酸对北方奶牛抗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次试验证明,在北方夏季奶牛轻度热应激的条件下,单独添加过瘤胃烟酸组能够显着降低血液中谷草转氨酶的含量,这说明过瘤胃烟酸减轻了热应激下的细胞损伤、改善了脂类代谢障碍、提高了氮的吸收率,但过瘤胃烟酸并没有对北方夏季轻度热应激的奶牛生产性能方面产生显着影响。
丁瑞志[9](2016)在《抗氧化剂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夏季热应激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已证实,氧化应激在诱发奶牛乳腺细胞损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研发了肾茶茎和肾茶叶抗氧化物提取工艺,建立H2O2诱导的HC11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HC11细胞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和机理,以及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解决基于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奶牛热应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利用响应面法研究超声温度、乙醇浓度、超声时间和料液比四个因素对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肾茶茎和肾茶叶优化提取工艺常数分别为:超声温度70℃,乙醇浓度56.25%,时间25.59 min,料液比1:40、超声温度69.93℃,乙醇浓度55.85%,时间24.36 min,料液比1:40。肾茶茎提取物和肾茶叶提取物理论总抗氧化能力分别等量于211.41和919.25μmol Trolox,而实际肾茶茎和叶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等量于209.96和915.86μmol Trolox。第二部分建立了H2O2诱导的HC11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并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HC11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诱导的HC11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最适的作用浓度和时间分别是400μmol/L和3 h。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肾茶叶和茎提取物最适宜添加浓度分别为100、10、100μg/L时,显着提高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HC11细胞SOD和GSH-Px的活性(P<0.05);降低HC11细胞MDA和蛋白质羰基化含量(P<0.05),减少HC11细胞DNA损伤;降低了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提高HC11细胞总蛋白和β-酪蛋白含量(P<0.05)。第三部分研究不同季节奶牛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奶牛抗氧化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一选择6头胎次、泌乳周期、泌乳量相近的泌乳前期奶牛,比较不同季节(夏季和冬季)奶牛的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夏季奶牛的GSH-Px、T-AOC、SOD活性显着高于冬季(P<0.05),而MDA、Cortisol含量显着低于冬季组(P<0.05)。说明奶牛在高温季节抗氧化能力降低,奶牛发生了氧化应激。试验二将胎次、泌乳周期、泌乳量相近的36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2组,试验期60天。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每天每头添加50g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结果表明,试验组中奶牛的奶产量在饲养第50天后显着提高(P<0.05),同一阶段,奶液的体细胞数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血清中SOD和IHR、IgA、IgG、GSH-Px和IL-2含量显着提高(P<0.05);血清和乳清中的MDA和8-iso-PGF2α含量显着降低(P<0.05)。说明夏季在奶牛饲粮中添加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可以增强奶牛血清、乳清的抗氧化和机体的免疫能力,并提高了奶产量和奶品质。研究证明,氧化应激造成HC11细胞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和DNA损伤,诱发乳腺细胞凋亡和乳腺细胞功能障碍,降低了乳腺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而抗氧化剂对这一过程有调节作用;热应激奶牛饲喂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提高了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和泌乳量并降低了牛奶的体细胞数,证实了奶牛热应激与氧化应激有关,通过调控奶牛的氧化-抗氧化平衡可减缓热应激效应,为建立基于抗氧化的奶牛热应激缓解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符世雄,吴秀秀,左福元[10](2015)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充分发挥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文章就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发的意义、特点、作用机理,以及在提高奶牛生产性能、防治奶牛热应激和乳房炎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
|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展进程 |
|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
| 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
| 第二节 蒲公英的营养与生物活性 |
| 1 蒲公英的营养特性 |
| 2 蒲公英的活性成分 |
| 3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
| 第三节 蒲公英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
| 1 蒲公英在非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 2 蒲公英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 1.3 测定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蒲公英营养及活性成分 |
| 2.2 泌乳性能 |
| 2.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 3 讨论 |
| 3.1 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 3.2 蒲公英对荷斯坦奶牛血液参数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二节 蒲公英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 1.3 测定方法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血液代谢组学结果 |
| 2.2 瘤胃发酵参数 |
| 2.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结果 |
| 2.4 瘤胃代谢组学结果 |
| 3 讨论 |
| 3.1 蒲公英对血液代谢的影响 |
| 3.2 蒲公英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3.3 蒲公英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 3.4 蒲公英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健康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蒲公英对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 1.3 测定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泌乳性能 |
| 2.2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 2.3 瘤胃发酵参数 |
| 3 讨论 |
| 3.1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 3.2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血液参数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二节 蒲公英对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 1.2 样品采集及保存 |
| 1.3 测定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围产期奶牛健康状况 |
| 2.2 围产期奶牛血液生理生化参数 |
| 2.3 犊牛出生重和血液相关指标 |
| 2.4 奶牛血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蒲公英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
| 3.2 蒲公英对犊牛健康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 提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奶牛热应激概述和评价标准 |
| 1.1.1 热应激概念 |
| 1.1.2 奶牛热应激评判标准 |
|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
| 1.2.1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 1.2.2 热应激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
| 1.2.3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 1.2.4 热应激对奶牛躺卧行为的影响 |
| 1.3 生化黄腐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 1.3.1 生化黄腐酸简介 |
| 1.3.2 生化黄腐酸的生物学功能 |
| 1.3.3 生化黄腐酸在奶牛中的应用 |
| 1.3.4 生化黄腐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 1.3.5 生化黄腐酸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3.6 生化黄腐酸在羊生产中的应用 |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 2.3 试验设计 |
| 2.4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
| 2.5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 2.5.1 温度与相对湿度的记录 |
| 2.5.2 环境温湿度(THI)指数计算 |
| 2.5.3 样品采集 |
| 2.6 指标测定方法及经济效益计算 |
| 2.6.1 生理指标的测定 |
| 2.6.2 生产性能的测定 |
| 2.6.3 乳品质指标测定 |
| 2.6.4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 2.6.5 血液抗氧化指标测定 |
| 2.6.6 经济效益计算 |
| 2.7 试验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试验期间牛舍温度、湿度及THI |
| 3.2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3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4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乳品质指标的影响 |
| 3.5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奶牛热应激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6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7 不同剂量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温度、湿度及THI与奶牛热应激的分析 |
| 4.2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3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4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5 生化黄腐酸对热应激期间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奶牛热应激的产生 |
| 1.2.2 热应激的评估方法 |
| 1.2.3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营养的影响 |
| 1.2.4 热应激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 1.2.5 补饲添加剂对热应激的缓解效果 |
| 1.2.6 铬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 |
| 1.2.7 富铬酵母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3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目的 |
| 1.3.1 技术路线 |
| 1.3.2 研究目的 |
| 第二章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生理指标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 2.2.2 环境指标的监测及奶牛热应激状态的判定 |
| 2.2.3 样品采集 |
| 2.2.4 样品分析与指标测定 |
| 2.3 数据分析 |
| 2.4 试验结果 |
| 2.4.1 试验期间牛舍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
| 2.4.2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 2.4.3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4.4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清生化及激素指标的影响 |
| 2.4.5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4.6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浆及牛奶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 2.5 分析讨论 |
| 2.5.1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
| 2.5.2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5.3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清生化及激素指标的影响 |
| 2.5.4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5.5 不同剂量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浆及牛奶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 第三章 基于UPLC-MS技术研究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物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 3.2.2 样品采集 |
| 3.2.3 样品分析与指标测定 |
| 3.2.4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 3.3 数据分析 |
| 3.4 试验结果 |
| 3.4.1 环境指标的监测及奶牛热应激状态的判定 |
| 3.4.2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4.3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 3.4.4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浆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 3.4.5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物的影响 |
| 3.5 分析讨论 |
| 3.5.1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
| 3.5.2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5.3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 3.5.4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血浆代谢物的影响 |
| 第四章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菌群结构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 4.2.2 样品收集与制备 |
| 4.2.3 样品分析与指标测定 |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4 试验结果 |
| 4.4.1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4.4.2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 4.4.3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古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
| 4.4.4 样品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 |
| 4.4.5 代谢组学分析 |
| 4.5 分析讨论 |
| 4.5.1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液发酵的影响 |
| 4.5.2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液微生物的影响 |
| 4.5.3 富铬酵母对热应激奶牛瘤胃液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设计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3 饲养管理及温湿度监测 |
| 1.4 试验日粮与抗热应激添加剂 |
| 1.5 取样 |
| 1.5.1 THI的检测 |
| 1.5.2 产奶量及泌乳成分检测 |
| 1.5.3 血样 |
| 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奶牛热应激状态的评价 |
| 2.2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热应激蛋白的影响 |
| 2.3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2.4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4.1 对产奶量的影响 结果见图1。 |
| 2.4.2 对乳成分的影响 结果见图2、图3。 |
| 2.5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能量代谢的影响 |
| 2.6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对奶牛热应激状态的评价 |
| 3.2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热应激的蛋白的影响 |
| 3.3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4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5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能量代谢方面的影响 |
| 3.6 抗热应激添加剂对免疫性能方面的影响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热应激概况 |
| 1.1.1 热应激概念 |
| 1.1.2 奶牛热应激的评价 |
|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危害 |
| 1.2.1 生产性能 |
| 1.2.2 消化性能 |
| 1.2.3 免疫功能 |
| 1.3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措施 |
| 1.3.1 设施调控 |
| 1.3.2 营养调控 |
| 1.3.3 耐热品种选育 |
| 1.4 中药缓解热应激的机理及应用 |
| 1.4.1 中药缓解畜禽热应激的效果 |
| 1.4.2 发酵中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 1.5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 本试验研究的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发酵中药的制备 |
| 2.2 试验时间及地点 |
| 2.3 试验设计 |
| 2.4 试验牛舍及日粮 |
| 2.5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 2.5.1 温热因子(温湿度)的布点与处理 |
| 2.5.2 饲料及粪样的采集与处理 |
| 2.5.3 乳样的采集与处理 |
| 2.5.4 血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奶牛舍温热环境的检测 |
| 3.2 发酵中药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 发酵中药对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4 发酵中药对奶牛血清常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5 发酵中药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
| 3.5.1 发酵中药对奶牛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 3.5.2 发酵中药对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 3.5.3 发酵中药对奶牛血清免疫相关蛋白含量的影响 |
| 3.5.4 发酵中药对奶牛淋巴细胞中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6 发酵中药对奶牛血液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6.1 发酵中药奶牛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6.2 发酵中药对奶牛血液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发酵中药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 发酵中药对奶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4.3 发酵中药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略词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黄芪多糖的营养研究进展 |
| 1.1 APS的结构与性质 |
| 1.2 APS的吸收与代谢 |
| 1.3 APS的生物学功能 |
| 1.4 APS在奶牛上的应用 |
| 2 奶牛应激 |
| 2.1 应激与奶牛热应激 |
| 2.2 奶牛热应激的评定 |
| 2.3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机能的影响 |
| 2.4 热应激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
| 2.5 热应激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 2.6 热应激诱导奶牛的氧化应激 |
| 3 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黄芪多糖对应激下奶牛生产性能、血清代谢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牛舍的环境温湿指数 |
| 2.2 APS对应激下奶牛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
| 2.3 APS对应激下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
| 2.4 APS对应激下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5 APS对应激下奶牛血清蛋白的影响 |
| 2.6 APS对应激下奶牛血清激素及HSP70的影响 |
| 2.7 APS对应激下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基于GS-MS非靶向的黄芪多糖对应激下奶牛血清代谢组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试验试剂 |
| 1.4 试验仪器 |
| 1.5 试验方法 |
| 1.6 统计学分析 |
| 1.7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奶牛血清样本谱图检查 |
| 2.2 多元统计分析 |
| 2.3 奶牛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鉴定 |
| 2.4 差异代谢物生物功能分析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黄芪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试剂 |
| 1.3 试验仪器 |
| 1.4 试验方法 |
|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1 试验分组及处理 |
| 2.2 细胞活力的测定 |
| 2.3 细胞中ROS含量的测定 |
| 2.4 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 2.6 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 |
| 2.7 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 |
| 2.8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鉴定 |
| 3.2 H_2O_2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3 A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4 APS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ROS的影响 |
| 3.5 APS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SOD,MDA、GSH-Px的影响 |
| 3.6 APS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 3.7 APS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中草药添加剂组方与制备 |
| 1.2 基础日粮 |
| 1.3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测定指标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中草药添加剂对河西地区热应激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 2.2 不同添加剂量的中草药添加剂在热应激状态下对奶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
| 2.3 中草药添加剂对牛奶质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热应激对奶牛常规指标的影响 |
| 1.2.1 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 1.2.2 热应激对奶牛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
| 1.2.3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1.2.4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1.3 热环境的评价 |
| 1.4 缓解热应激措施 |
| 1.4.1 奶牛耐热性选育 |
| 1.4.2 物理性缓解热应急措施 |
| 1.4.3 营养调控 |
| 1.5 烟酸在奶牛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
| 2.1 北方夏季热环境评价 |
| 2.2 烟酸对北方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 2.2.3 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试验数据与分析 |
| 3.1 北方夏季热环境评价 |
| 3.2 烟酸对北方奶牛热应激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1 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 |
| 3.2.2 试验期间奶牛的生理常数指标 |
| 3.2.3 试验期间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对比分析 |
| 3.2.4 试验期间奶牛血液指标对比分析 |
|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
| 4.1 热环境的评价 |
| 4.2 烟酸对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3 烟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4 烟酸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奶牛热应激 |
| 1.1.1 热应激的产生 |
| 1.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
| 1.1.3 奶牛热应激的防治方法 |
| 1.2 热应激与氧化应激 |
| 1.3 抗氧化剂 |
| 1.3.1 抗氧化剂介绍与分类 |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目的和意义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肾茶茎叶抗氧化提取物提取工艺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1.3 方法 |
| 2.1.4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提取温度 |
| 2.2.2 乙醇浓度 |
| 2.2.3 超声时间 |
| 2.2.4 料液比 |
| 2.2.5 响应面优化设计和分析 |
| 2.2.6 肾茶茎和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
| 2.3 结论 |
| 第三章 抗氧化剂对HC1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以及机理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与仪器 |
| 3.1.2 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HC11 的形态学鉴定 |
| 3.2.2 细胞模型的建立 |
| 3.2.3 细胞存活率 |
| 3.2.4 HC11 细胞抗氧化指标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夏季奶牛生产性能以及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动物的选择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1.4 数据统计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季节奶牛的抗氧化能力 |
| 4.2.2 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夏季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 |
| 4.3 讨论 |
| 4.4 结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5.1 结论 |
| 5.1.1 肾茶的茎和叶提取物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 |
| 5.1.2 不同抗氧化剂对HC11 氧化损伤有修复作用 |
| 5.1.3 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可以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泌乳能力、抗氧化以及免疫能力 |
| 5.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概念 |
| 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
| 2. 1 在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方面的应用 |
| 2. 2 在防治奶牛热应激方面的应用 |
| 2. 3 在防治奶牛乳房炎方面的应用 |
| 2. 4 在改善畜舍环境,降低畜舍有害气体排放方面的应用 |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 3. 1 增强食欲,提高采食量 |
| 3. 2 促进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 |
| 3.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 3. 4 提高免疫机能 |
| 3. 5 抗应激作用 |
| 4 前景及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