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媛,高明周,张浩,李阳,乔明琦[1](2021)在《从精神心理角度探析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诊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复杂多变,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所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为主症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不断增高。门诊愈加常见。患者一旦患病,身体及心理饱受摧残,因病致精神心理异常比例与日俱增,病程绵延,仅靠药物难以根治。但目前尚无系统的精神心理因素机制阐释,临床应用转化尚缺,亟待解决。本文将从精神心理角度深入肠易激综合征发生发展及诊疗全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毛慧敏[2](2021)在《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研究导师自拟的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8例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观察,客观地评价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本方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课题选取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6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肝脾同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主要疗效观察:(1)腹痛的改善情况,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2)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证候评分);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导致脱落,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了其他药物被剔除,纳入疗效分析病例共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1)疾病疗效的比较:(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两组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粘液便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均有显着减少(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1)。(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29)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有改善(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症状、纳呆症状、身倦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5)。而在急躁易怒症状和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27)0.01)。(4)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降低(P(27)0.01)。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显着性差异。(5)安全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治疗期间,两组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品安全可靠。结论: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显着,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可靠,治疗后随访复发率低,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邓慧[3](2021)在《宁肠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陷湿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导师自拟宁肠Ⅱ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气陷湿阻证患者,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制成院内中药制剂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依照诊断标准,收集70名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IBS-D脾虚气陷湿阻证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宁肠Ⅱ号方35例)和对照组(补中益气丸35例)。以4周作为1个疗程,各组病人采取每周复诊,疗程结束后记录变化。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录入。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根据不同资料采用相应统计方法得出研究结果。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94.29%、71.43%,主要症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4.28%;以上有效率均用卡方分析疗效有效性,P<0.05;治疗后疗效均进行秩和检验,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症状总积分进行组内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人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症状总积分差值进行组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单项症状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对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改善泄泻、腹部疼痛、肠鸣、脘腹痞满、食欲不振五组方面,P<0.01,说明存在显着差异;在改善劳累发作症状方面上,秩和检验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嗳气、脱肛四项单项症状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症状积分方面:采用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对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病人主要症状积分差值进行组间的比较,经过秩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肝功、肾功化验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测,所有记录指标均未提示出现异常变化,且于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过敏及其他不适症状。可见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安全可靠。结论:宁肠Ⅱ号方在中医单项症状及主要症状方面均有获得较好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泄泻、腹部疼痛、肠鸣、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疗效方面远优于补中益气丸,而在改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嗳气、脱肛四项单项症状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的有效率比补中益气丸更高。综以上研究结果,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证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王新宇[4](2021)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童年时期的压力或创伤经历是成年后发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些经历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虐待或忽视等。在我们社会早年不良经历主要是以留守儿童(母婴分离)的形式存在。根据德国一项涵盖各种形式虐待的调查报导中,少儿时期经历至少一种形式虐待的青年人大约占比27.7%,23.7%的受访者报告了两种形式的虐待,16.6%的受访者报告了三种或更多种形式的虐待。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负面压力的程度与成年后各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关于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论述,但课题组认为,小儿是少阳之体,阳气容易受到折损而形成阳虚体质,这种体质与小儿成年后发生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有关。现代对有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母婴分离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抑郁样行为,后经给药温阳解郁方能够改善母婴分离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由方测证,早年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机体阳虚证的形成。有研究发现早年不良经历能够增强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由于这些疾病有同一个致病因素,他们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推测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着异病同证。异病同证是指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环境、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从而造成不同的疾病,因为以上相似的因素最后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因此本文尝试从异病同证的角度去挖掘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从而探索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防治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建议。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早年不良经历的临床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疾病有46个,按照ICD-10疾病系统划分将46个疾病分布划分到13个系统,最后从13个系统中选择得到9个疾病,分别是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分别检索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分布文献,对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最后进行证候汇总统计,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最常见的证候是肝郁气滞证。本文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由于现代并没有关于研究证候的基因网络数据库,因此本文试图将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网络分析,从而寻求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这一方法的理论来源于异病同证,即不同的疾病既然有共同证候,则这些疾病必然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通过GeneCard数据库、NCBI数据库分别检索并下载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然后得到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最后借助DAVID数据库平台,通过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有273个交集基因,其中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涉及RNA聚合酶2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细胞组成涉及质膜、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等,分子功能涉及蛋白结合、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本文通过对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文献的梳理,以及疾病证候分布相关文献分析和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常见疾病为抑郁症。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常见证候是肝郁气滞证。3、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潜在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机体免疫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了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
张瑞婷[5](2021)在《电子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在“养阳育阴”思想指导下,采用电子灸与口服西药分别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患者,观察两种方法对血清白介素6(IL-6)、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每日3次,每次50mg,与餐同服。试验组采用电子灸疗法,选择百会、关元、肾俞(双)、脾俞(双)、大肠俞(双)、天枢(双)施加电子灸,每日灸1次,每次30分钟,每周灸5次。两组均连续治疗四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指标的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清IL-6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电子灸试验组降低得更显着(P<0.01)。2.中医临床症状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在腹痛、泄泻、腰膝酸软、纳差方面具有改善作用(P<0.05);而在形寒肢冷、倦怠乏力方面无改善作用(P>0.05)。两组治疗后各单项症状积分对比,在腹痛、腰膝酸软方面,没有差异性(P>0.05);在泄泻、形寒肢冷、纳差、倦怠乏力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总体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总体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分析:试验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70.96%。4.生活质量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IBS-QOL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在日常活动、健康担忧、饮食限制、社会功能、性行为这5个维度中,试验组的各维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情绪、自体意象、人际关系这三个维度两组的治疗效果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IBS-QOL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的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电子灸疗法能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泄泻、形寒肢冷、纳差、倦怠乏力这四个方面较为突出,并且疗效胜于匹维溴铵片。2.电子灸疗法能提高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日常活动、健康担忧、饮食限制、社会功能、性行为这五个维度上较为突出,且总体质量评分优于匹维溴铵片。3.电子灸疗法能降低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的血清IL-6,电子灸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肠道炎症从而缓解患者的腹痛、腹泻及其相关症状。
刘波南[6](2021)在《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导师自拟方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依据,为该病诊治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80例脾胃虚弱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病患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对照组采取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4周作为一个治疗疗程,基于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状况等方面展开对比,统计分析医治前后两组存在的差异性,判断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统计分析后示:与实验开始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统计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缓解和改善腹痛、腹泻、大便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明(P<0.05)。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2%,对照组为86.49%。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z=-4.694,P<0.05,有突出性差异,也就是说,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比之对照组疗效更具优势。
张鼎哲[7](2021)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究当归芍药散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以及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测的改变,进而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全部患者皆在2018年01月-2019年12月之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并同时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减进行治疗。最后纳入病历资料完好的患者为72例,运用的方式为回顾性分析,探究比对患者疗前、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腹部疼痛、大便性状、排便次数、急躁易怒、胁肋胀满、纳呆食少、体倦乏力)变化、IBS-SSS积分变化,进而探析当归芍药散加减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治疗的影响。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处理、探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积分较之疗前皆有显着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疗效总有效率为90%,在这当中痊愈为8例,痊愈率为12%;显效为23例,显效率为32%;有效为34例,有效率为47%;无效为7例,无效率为9%。2.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测(IBS-SSS)方面:治疗后病人IBS-S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着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归芍药散加减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方面皆具备明显的改善效果。2.当归芍药散加减可以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测(IBS-SSS)情况。
江鹏[8](2021)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证素理论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型分布,为其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帮助。方法:收集福州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IBS-D重叠FD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四诊信息,提取相对应的病位、病性证素,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分析,探讨IBS-D重叠FD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在120例患者中,男性47例,占39.17%,女性73例,占60.83%,男女比例为1:1.55。年龄最大为67岁,最小为19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0±8.97岁。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S-D重叠FD证素分布特点:(1)病位证素有脾、胃、肝、大肠、小肠、肾、胸膈、胆8个,其中脾出现的频率最高(102例,85.00%),其余依次为胃(95例,79.17%)、肝(34例,28.33%)、大肠(28例,23.33%)、小肠(20例,16.67%)、肾(15例,12.50%)。经统计学检验,各病位证素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脾、胃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肝、大肠、小肠、肾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2)病性证素有气滞、湿、阳虚、气虚、热、阴虚、血虚、寒、食积、血热、气陷11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气滞(112例,93.33%),其余依次为湿(91例,75.83%)、阳虚(57例,47.50%)、气虚(49例,40.83%)、热(43例,35.83%)、阴虚(36例,30.00%)。经统计学检验,各病性证素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气滞、湿和其他病性证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气虚、热、阴虚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IBS-D重叠FD可分为5种证型,分别为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其中脾虚湿滞证出现频数最高,共有37例,占30.83%,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证(34例,28.33%)、脾胃湿热证(32例,26.67%)、脾肾阳虚证(9例,7.5%)、脾胃阳虚证(8例,6.67%)。经统计学检验,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分别与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IBS-D重叠FD患者中,女性的发病率大于男性,且好发于18-59岁的中青年,老年人较为少见。2.IBS-D重叠FD的病位证素有脾、胃、肝、大肠、小肠、肾、胸膈、胆。其中脾、胃出现频率最高,表明脾和胃是IBS-D重叠FD的主要病变部位,与肝、大肠、小肠、肾密切相关;病性证素有气滞、湿、阳虚、气虚、热、阴虚、血虚、寒、食积、气陷、血热,其中气滞、湿出现频率最高,表明气滞和湿是IBS-D重叠FD的主要病性证素。3.IBS-D重叠FD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其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阳虚证较为少见。
冯书彦[9](2021)在《健脾渗湿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健脾渗湿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收集自2019.06至2020.11来李天望主任门诊就诊,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生证诊断标准的病人共7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李师自拟健脾渗湿方治疗,组方: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5g、薏苡仁20g、砂仁6g、陈皮10g、木香10g、乌梅肉15g、诃子10g、石榴皮15g、芡实10g、山药15g、神曲15g、苍术10g、鸡内金10g、炙甘草6g,每日300ml药液,平分2次温服,于上午9点与下午3点各一次。对照组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2#tid、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3#tid、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2#tid、健胃消食口服液1支bid口服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均行肠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中医症状评分量表、IBS生活质量评分表(IB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HDMA),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检查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IBS-QOL、HAMA、HDMA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性、复发率是否有差异。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患者,最终完成69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脱失1例,脱失率1.43%;2.入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IB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症状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3.总体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1.20%,对照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4.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两组药物对本病均具有良好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治疗本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药物;5.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的中医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药物;6.IB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QOL量表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QOL量表组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具有一定作用而对照组药物在此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两组QOL量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药物;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两量表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两量表组内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上具有一定作用而对照组药物在此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两组两量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药物;8.安全性比较: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两组药物均具备良好的安全性;9.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4周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有2位复发,复发率为5.88%,对照组有8位复发,复发率为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药物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药物。结论:健脾渗湿汤可以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优于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健胃消食口服液口服联合治疗,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马劼旎[10](2021)在《电针对IBS-D模型大鼠紧密连接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该病具有十分典型的临床症状,例如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异常[1]。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为主要因素之一。紧密连接结构作为肠黏膜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分布于肠黏膜细胞膜的顶端和边缘处,IBS患者在临床中发现大多会存在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的异常和通透性改变,提示上述结构可能与IBS发病有相关性[2]。因此本实验采用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在造模的同时使用电针疗法进行干预,从肠黏膜屏障机制入手,以紧密连接结构为切入点,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IBS-D大鼠的行为学、肠上皮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电针对紧密连接结构的保护作用,希望为临床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共使用40只12周龄大的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常规配穴组。通过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创建IBS-D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8天。在造模的同时对大鼠进行电针干预,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不作其他处理;模型组在造模的同时,每日进行抓取训练、鼠衣穿脱训练;合募配穴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天枢穴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 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常规配穴组在造模同时,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 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造模和电针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征、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cal)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uldin、Claudin-1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中Occuldin、Claud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的观察在大鼠一般情况方面,空白组在造模前后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泽度和粪便性状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在造模中后期出现神情倦怠、行动迟缓、毛发枯黄掉落和粪便稀溏秽臭的情况,提示造模较为成功;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在造模+干预中后期一般情况明显好转,精神变好,粪便性状由稀溏逐渐变干,提示电针干预对大鼠的一般情况有改善作用。在大鼠体质量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大鼠在造模开始后体重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造模+干预中后期,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体重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配穴组相比,在造模+干预后期合募配穴组体重增长幅度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Bristol评分、糖水偏好结果、AWR评分的比较观察在大鼠Bristol评分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建立后的各组大鼠Bristol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施以电针干预的两组大鼠其Bristol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水偏好实验结果的比较中,造模前所有组大鼠的SP值未见明显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SP值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后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大鼠的SP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配穴组比较,合募配穴组的SP值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WR评分方面,当压力为20mm Hg时,其他三组的AWR评分相比空白组更为显着,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压力为40mm Hg时,与模型组相比,经过电针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AWR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压力为60mm Hg时,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AWR评分有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压力为80mm Hg时,比较各组大鼠的AW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肠黏膜形态的观察空白组结肠黏膜结构完整,绒毛排列较为齐整,无明显的断裂现象,毛细血管清晰,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结肠组织发生损伤现象,上皮结构破坏明显,绒毛排列紊乱,肌层变薄,在黏膜的下层无水肿现象发生。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与模型组相比,结肠黏膜结构较为完整,仍可见少量绒毛脱落,有轻微断裂现象的发生,在中间固有层能够见到肌层存在,黏膜下肌层厚度增加。但各组均无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的发生。4.各组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的观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其他组结肠组织中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干预后的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蛋白阳性表达有比较显着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干预的两组比较,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的蛋白表达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经过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以及同GAPDH比值出现明显降低(P<0.05);但经过电针干预后,合募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同模型组相比,结肠组织中的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配穴组比较,合募配穴组阳性表达明显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可改善IBS-D大鼠一般情况和抑郁状态,调节内脏高敏感性,上调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恢复紧密连接结构,并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IBS与心身疾病 |
| 2 IBS精神心理特征 |
| 3 IBS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 |
| 3.1 精神心理因素诱发IBS |
| 3.2 IBS精神心理潜在致病机制 |
| 3.2.1 脑-肠轴方面 |
| 3.2.2 5-羟色胺方向 |
| 3.2.3 炎症反应方向 |
| 3.2.4 其他方向 |
| 4 精神心理在IBS治疗中的应用 |
| 5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
|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 |
|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1.4 病理生理学对未来疗法发展的意义 |
| 1.5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分组方法 |
| 1.5 治疗方案 |
| 1.6 疗效评定指标 |
| 1.7 观察指标 |
| 1.8 随访情况评价 |
| 1.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1.10 研究质量控制、伦理审查说明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 2.2 一般情况比较 |
| 2.3 IBS-D疗效分析 |
|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
| 2.5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疗效总结与分析 |
|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 3 组方分析 |
| 4 单味药研究 |
| 结论 |
|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表 |
| 附表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疗效评价 |
| 5.统计学分析 |
| 6.结果 |
| 讨论 |
| 1.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 2.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 3.宁肠Ⅱ号方治疗本病的思路探讨 |
| 4.宁肠Ⅱ号方方药解析 |
| 5.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
| 6.对照药的选择 |
| 7.问题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B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一: 母婴分离对机体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 |
| 1 母婴分离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 1.1 HPA轴 |
| 1.2 神经递质 |
|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 2 母婴分离对中枢神经结构的影响 |
| 3 母婴分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 3.1 焦虑抑郁样行为 |
| 3.2 恐惧反应 |
| 3.3 攻击行为 |
| 3.4 顺从行为 |
| 4 小结 |
| 文献综述二: 探讨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源流及其发展 |
| 1 疾病症候及其概念辨析 |
| 1.1 病的概念及沿革 |
| 1.2 证的概念及沿革 |
| 1.3 辨病与辨证 |
| 2 异病同证的形成及内涵辨析 |
| 2.1 异病同证的形成 |
| 2.2 异病同证的临床治疗 |
| 3 小结 |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数据集的建立及病名检索 |
| 1.6 疾病按系统分类 |
| 2 结果 |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分布 |
| 2.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 |
| 3 讨论 |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 |
| 3.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依据 |
| 3.3 9个疾病与早年不良经历之间的相关性 |
| 第二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分布文献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来源 |
| 1.2 文献检索方法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数据录入及数据集的建立 |
| 1.6 证候名称规范方法 |
| 1.7 证候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抑郁症证候分布情况 |
| 2.2 乳腺癌证候分布情况 |
| 2.3 肥胖症证候分布情况 |
| 2.4 睡眠障碍证候分布情况 |
| 2.5 癫痫证候分布情况 |
| 2.6 高血压证候分布情况 |
| 2.7 哮喘证候分布情况 |
| 2.8 肠易激综合征证候分布情况 |
|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分布情况 |
| 2.10 共有证候 |
| 3 讨论 |
|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 3.2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分布总比率最高 |
| 3.3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肾阳虚证 |
| 3.4 方法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
| 第三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分析 |
| 1 研究方法 |
| 1.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获取 |
| 1.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筛选 |
| 1.3 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 |
| 1.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
| 1.5 基因网络分析 |
| 2 结果 |
|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 |
| 2.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 |
| 2.3 GO功能富集 |
| 2.4 KEGG富集通路 |
| 2.5 基因网络 |
| 2.6 关键基因 |
| 3 讨论 |
| 3.1 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 3.2 早年不良经历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 3.3 肾阳虚证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网络研究特点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样本含量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标准 |
| 2.5 不良反映观察与处理 |
| 2.6 统计方法 |
| 3 医学伦理问题 |
| 研究结果 |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 2 基线分析 |
| 2.1 性别分析 |
| 2.2 年龄分析 |
| 2.3 病程分析 |
| 3 疗效比较 |
| 3.1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 3.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3.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 3.4 生活质量(IBS-QOL)各维度评分比较 |
| 3.5 生活质量(IBS-QOL)总分比较 |
| 3.6 两组血清IL-6 水平比较 |
| 4 相关性分析 |
| 5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与分析 |
| 1 理论基础 |
| 1.1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
| 1.2 IBS-D的中医治疗 |
| 1.3 西医对IBS-D的认识 |
| 1.4 IBS-D的西医治疗 |
| 1.5 灸法的理论基础 |
| 1.6 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2.1 基线分析 |
| 2.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 2.3 生活质量分析 |
| 2.4 血浆IL-6 指标变化分析 |
| 3 创新性 |
| 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缩略语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1.1 病名概述 |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 1.3 辩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
| 2 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2.1 基本概述 |
| 2.2 流行病学特点 |
|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 2.4 诊断 |
| 2.5 治疗方法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一般指标 |
| 2.3 疗效观察及评价指标 |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 3.2 临床疗效统计分析 |
| 3.3 安全性测定分析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弱型IB S -D的 认识 |
| 2 自拟方组方及药物分析 |
| 3 自拟方疗效分析 |
| 4 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认知 |
| 1.1 流行病学 |
| 1.2 临床表现 |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4 治疗 |
| 1.5 预后 |
|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祖国医学认识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辨证分型 |
| 2.3 中医治疗 |
| 2.4 发展方向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基本资料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中医临床症状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 |
| 2.治疗后患者疗效比较分析 |
| 2.1 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
| 2.2 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讨论 |
| 1.选题背景 |
| 2.肝郁脾虚证型分析 |
| 2.1 证型探讨 |
| 2.2 治则探讨 |
| 3.当归芍药散遣方用药探究 |
| 4.现代药理探究 |
| 5.个人养护 |
| 6.结果浅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5.1 收集资料 |
| 5.2 证素辨证方法 |
| 6 统计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
| 1.1 性别分布 |
| 1.2 年龄分布 |
| 2 症状分布 |
| 2.1 主要消化系统症状分布 |
| 2.2 主要消化系统外症状分布 |
| 2.3 粪便性状分布 |
| 3 IBS-D重叠FD的证素分布情况 |
| 3.1 Ⅰ级、Ⅱ级、Ⅲ级证素分布情况 |
| 3.2 证素分布情况 |
| 4 证型分布情况 |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 1 IBS重叠FD的现代研究 |
| 1.1 发病机制研究 |
| 1.2 西医治疗 |
| 2 IBS重叠FD的中医研究 |
| 2.1 中医认识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辨证论治 |
| 2.4 证素研究 |
| 3 一般资料分析 |
| 3.1 性别 |
| 3.2 年龄 |
| 4 证候资料分析 |
| 4.1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
| 4.2 粪便性状分析 |
| 5 证素分布特点 |
| 5.1 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
| 5.2 病性证素分布特点 |
| 6 证型归纳 |
| 7 临床意义 |
| 8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 附录B:临床信息采集表 |
| 附录C: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 |
| 附录D: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一、研究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 IBS 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终止实验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 2.2.1 中医症状评分 |
| 2.2.2 生活质量评分 |
| 2.2.3 精神、心理进行评价 |
| 2.2.4 安全性指标 |
| 2.2.5 复发率 |
| 2.3 疗效评价指标 |
| 2.3.1 临床症状疗效标准 |
| 2.3.2 安全性评价 |
| 2.3.3 复发率评价 |
| 2.4 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总体疗效比较 |
| 3.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4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 3.5 IBS生活质量评分-QOL |
| 3.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 |
| 3.7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
| 3.8 安全性比较 |
| 3.9 复发率比较 |
| 讨论 |
| 一、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 1.1.1 从脑-肠轴到微生物-脑-肠轴 |
| 1.1.2 肠道微生物紊乱 |
| 1.1.3 肠道感染与免疫作用 |
| 1.1.4 饮食-微生物群-代谢学说 |
| 1.1.5 内脏高敏感 |
| 1.1.6 胃肠动力学异常 |
| 1.1.7 遗传易感性 |
| 1.1.8 精神心理因素 |
|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1.2.1 基于罗马IV的诊断 |
| 1.2.2 其它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 1.2.3 鉴别诊断 |
| 1.2.4 IBS与其它疾病的重叠和转化 |
|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
| 1.3.1 心理干预 |
| 1.3.2 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 |
| 1.3.3 运动 |
| 1.3.4 药物治疗 |
| 1.3.5 益生菌 |
| 1.3.6 粪菌移植 |
| 二、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 |
| 2.2 证治方药 |
| 2.3 专方治疗 |
| 2.4 其它治疗方法 |
| 三、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 3.1 立方依据 |
| 3.2 组方分析 |
|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一: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 |
| 附二:中医症状评分 |
| 附三:IBS生活质量评分-QOL |
| 附四: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 附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A) |
| 附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七:研究生期间成果展示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 1.3 分组与干预处理 |
| 1.4 动物模型制作及评价 |
| 2.实验方法 |
| 2.1 各组大鼠行为学观察 |
| 2.2 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 |
| 2.3 指标检测 |
| 3.统计学方法 |
| 4.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 4.2 大鼠体质量变化 |
| 4.3 大鼠Bristol评分比较 |
| 4.4 大鼠糖水偏好结果比较 |
| 4.5 大鼠AWR评分比较 |
| 4.6 大鼠HE染色结果比较 |
| 4.7 大鼠结肠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比较 |
| 4.8 大鼠结肠组织WB结果比较 |
| 5.讨论 |
| 5.1 中医学对IBS的认识 |
| 5.2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
| 5.3 IBS-D模型制备与评价 |
| 5.4 “合募配穴”治疗IBS的依据与选穴依据 |
| 5.5 电针对IBS大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 6.本研究特色、存在问题与展望 |
| 6.1 实验创新性分析 |
| 6.2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紧密连接结构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