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鑫森,韩苗苗,董元洋,苗志强,张俊珍,杨玉,李慧锋,冯焱,魏清宇,张炳坤,冀飞,李建慧[1](2021)在《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组织铁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肉鸡日粮中添加以两种氨基酸螯合成的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器官指数、血液指标、组织抗氧化性能和铁含量的影响,选用96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公雏,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雏鸡。试验处理组分别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中添加0、20、40、80及120mg/kg的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ZprFe)和80mg/kg硫酸亚铁(FeSO4)。结果表明:1)肉鸡日粮中添加ZprFe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日粮中添加ZprFe显着提高了肉鸡42日龄肝脏和脾脏指数(P<0.05),且随着日粮中铁水平的添加呈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3)添加ZprFe显着提高21日龄和42日龄血清铁含量(P<0.05);显着降低21日龄血清总铁结合力(P<0.05),但对42日龄血清总铁结合力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ZprFe显着提高21日龄血清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和42日龄血清含铜与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P<0.05)。4)添加ZprFe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显着提高胸肌T-SOD活性和T-AOC能力(P<0.05)。添加ZprFe对肝脏铁含量影响显着,随着日粮中铁水平含量的增高,肝脏铁含量呈显着线性增加(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ZprFe有利于肉鸡器官生长发育,提高肉鸡抗氧化性能和组织铁沉积,推荐在本研究条件下AA肉鸡日粮中添加ZprFe的适宜添加范围为40~80mg/kg,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王国华[2](2020)在《复合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研究复合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生产性能、仔猪生长性能以及对微量元素吸收利用与排泄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为酵母微量元素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60头2胎龄长大杂交母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商业剂量的无机微量元素(Cu 10,Fe 80,Zn 80,Mn 40 mg/kg),试验组分别添加较低剂量(Cu 10,Fe 65,Zn 70,Mn 15 mg/kg)的无机微量元素、酵母微量元素和甘氨酸微量元素。试验期137天,试验结果如下:与较低剂量的无机微量元素相比,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相同剂量的酵母微量元素可以显着提高断奶窝重(P<0.05)和血清铁水平。酵母微量元素能够降低母猪粪便中Cu、Fe和Mn的含量(P<0.05),并提高了母猪血清GSH-Px和SOD以及仔猪的SOD水平(P<0.05)。酵母微量元素还可以提高母猪妊娠阶段的IgG含量和泌乳阶段的IgM含量(P<0.05),降低仔猪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BA%)(P<0.05)。与商业剂量的无机微量元素相比,较低剂量酵母微量元素能够显着提高仔猪的断奶窝重(P<0.05),降低母猪粪便中Cu、Fe和Mn的含量,提高母猪及其仔猪的血清SOD水平,降低MDA含量(P<0.05);同时,还能够降低妊娠和哺乳母猪的BA%及其仔猪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P<0.05)。试验二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头体重为9.28±0.10kg的35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高(商业)剂量的无机微量元素(Cu 120,Fe 140,Zn100,Mn 40 mg/kg);试验组分别添加低剂量(Cu 10,Fe 60,Zn 60,Mn 10 mg/kg)的无机微量元素和酵母微量元素。试验期28天,结果如下:与低剂量的无机微量元素相比,酵母微量元素显着提高了仔猪的ADG(P<0.05)和血清Fe、Zn和Mn等微量元素的水平(P<0.05),并降低粪便中Fe、Cu和Mn的含量(P<0.05)。酵母微量元素显着提高了血清CAT、POD和GSH-Px等抗氧化指标(P<0.05),降低MDA的水平。与高剂量的无机微量元素相比,较低剂量酵母微量元素显着提高了仔猪的ADG和血清Fe、Zn和Mn等微量元素的水平(P<0.05),并降低粪便Fe、Cu、Mn和血清MDA的水平(P<0.05),提高了第28天GSH-Px的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酵母微量元素可以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仔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微量元素的排泄,减轻氧化应激,还能提高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王璞[3](2020)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铁的需求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一:基于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可消化磷需求量本试验研究了在大口黑鲈的实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磷酸二氢钙(MCP)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鱼体组成、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沉积率、椎骨的钙和磷含量以及血浆钙和磷含量的影响,以评估大口黑鲈饲料磷的最佳需求。配制了六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通过补充MCP(0、5、10、15、20和25 g/kg)使其含有不同水平的可消化磷(5.7、6.7、7.8、8.7、9.3和10.0 g/kg)。每种饲料饲喂三组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16.5±0.15 g,每组25尾),养殖试验共持续60天。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升高,鱼体增重率显着增加,饲料系数,脏体比和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随着磷水平的升高,全鱼的粗灰分,磷和钙含量,磷的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也显着增加(P<0.05)。当饲料可消化磷分别达到9.3、9.3和7.8 g/kg后,椎骨磷和钙水平以及血浆磷基本达到稳定,不再显着增加(P>0.05)。基于增重率和椎骨磷含量的折线模型分析表明,大口黑鲈的可消化磷需求量分别为8.9和9.6g/kg。综上,在饲料中添加MCP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建议饲料中可消化的磷需求量为8.9 g/kg。试验二:不同磷水平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的作用效果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氮(N)、磷(P)排放的影响。分别配制磷酸二氢钙(MCP)添加量为5、10、15 g/kg的三组饲料(P5,P10,P15),在P5,P10饲料中分别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共5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6.0±0.16 g)的大口黑鲈60天。结果显示,随着MCP添加量的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全鱼粗灰分、全鱼磷、蛋白沉积率、磷沉积率、磷消化率、P排放量、椎骨磷和血浆磷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N排放量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P5饲料中添加柠檬酸,显着提高了鱼体增重率(+5.6%)和血浆磷含量,降低了饲料系数(-0.05)和N排放量(P<0.05),达到了和P10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在P10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在数值上改善了生长性能(P>0.05),达到了和P15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此外,在P5,P10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均显着提高了磷消化率,降低了P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在低磷饲料中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可改善大口黑鲈生长、提高饲料和磷的利用率。试验三:大口黑鲈对铁需求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铁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分别配制铁含量为187.1 mg/kg和104.8 mg/kg的基础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在两个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无机铁(硫酸亚铁)0、50、100、200、400 mg/kg,制成10组饲料,饲喂体重为13.52±0.15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表明,在半纯化饲料和实用饲料中,随铁添加量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蛋白沉积效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血清铁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增加,饲料系数降低(P<0.05),当铁添加量达到100 mg/kg后,上述指标基本达到稳定;根据增重和添加量的折线回归分析,所确定的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中的适宜铁添加量分别是76.6 mg/kg和81.9 mg/kg;此外,实用饲料在生长性能、血红蛋白含量、血清铁含量等方面要显着优于半纯化饲料(P<0.05)。综上,大口黑鲈实用饲料和半纯化饲料中铁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76.6 g/kg和81.9 g/kg,此时饲料中的总铁含量分别为263.7mg/kg和186.7 mg/kg。试验四: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机铁的效价评估本试验旨在评估有机铁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效价。配制以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半纯化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对照组)分别补充无机铁(硫酸亚铁)50、100和200 mg/kg,有机铁(酵母铁)25、50和100 mg/kg,共7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13.52±0.15 g)8周。结果表明,添加两种铁源显着影响了增重率,饲料系数,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P<0.05)。饲料中补充无机铁≥50 mg/kg和有机铁≥25 mg/kg,显着提高了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当无机铁的添加量达到100 mg/kg,有机铁的添加量达到50 mg/kg时,血红蛋白含量基本达到稳定,而红细胞的数量则随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增重率和血红蛋白的回归分析,以FeSO4为铁源时,铁的补充量为92.0-104.5 mg/kg,以有机铁为铁源时,铁的补充量为46.2-51.1 mg/kg。以增重率和血红蛋白为评价指标,有机铁对无机铁的相对生物效价为197%和218%。
林羽[4](2019)在《肠溶型饲料添加剂-甘氨酸亚铁的制备及其生物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胃液酸性环境对甘氨酸亚铁的吸收利用的影响,本试验在研究及合成甘氨酸亚铁的基础上,对甘氨酸亚铁进行肠溶包衣,制备得到肠溶甘氨酸亚铁微丸,并利用SD大鼠探究其补铁效果及抗氧化能力。水热法合成甘氨酸亚铁。本试验以甘氨酸(浓度为3.5mol/L)和铁粉(甘氨酸与铁粉配位比2:1)为原料,加入稳定剂(柠檬酸)后在120℃条件下反应12小时,得到甘氨酸亚铁(亚铁含量17.8%)。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发现,影响亚铁含量的条件顺序是:反应温度>甘氨酸浓度>反应时间>配位比。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热重分析,证明得到的产物是甘氨酸亚铁。肠溶甘氨酸亚铁的制备与表征。以聚丙烯酸树脂为肠溶衣材料制备肠溶甘氨酸亚铁微丸,并利用响应曲面法和正交实验探究肠溶包衣液的最佳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FTIR,FIB-SEM及智能溶出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包衣液原料质量比例为1:1、包衣液浓度为0.0592 g/mL、抗黏剂浓度为0.0313 g/mL时,肠溶甘氨酸亚铁在模拟肠液环境下可达到95.5%释放。此外,当包衣机条件为:风机频率为17 Hz,供液转速为8 r/min,物料温度为43℃时,肠溶甘氨酸亚铁颗粒达到96.7%的完整率。通过FTIR和FIB-SEM分析可知,微丸中甘氨酸亚铁的结构完整,微丸中的载药衣厚度为187.8 nm,隔离衣厚度为38.8 nm,肠溶衣厚度为668.6 nm。肠溶甘氨酸亚铁的补铁及抗氧化效果验证。将70只缺铁SD大鼠(缺铁饲喂2周)随机分为7组,分别饲喂:缺铁,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肠溶甘氨酸亚铁(1:1),甘氨酸亚铁(1:1),肠溶甘氨酸亚铁(2:1)和甘氨酸亚铁(2:1)饲料,4周后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各补铁组间老鼠的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但优于缺铁组(P<0.05)。各个补铁组的肝脏和肾脏铁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肠溶甘氨酸亚铁(1:1)和肠溶甘氨酸亚铁(2:1)组老鼠脾脏中的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在血清的生化指标分析中,由T-SOD及MDA的结果可知,肠溶甘氨酸亚铁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甘氨酸亚铁(1:1)及其他补铁剂。肠溶甘氨酸亚铁的(2:1)中T-SOD的指标明显高于甘氨酸亚铁(2:1)(P<0.05),但是两者的MDA差异不显着。根据斜率比法确定各个补铁剂相对硫酸亚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结果可知,甘氨酸亚铁(1:1)和甘氨酸亚铁(2:1)的补铁效果较好,经过包衣后的亚铁的生物利用度得到进一步提高。WB和qRT-PCR结果表明,甘氨酸亚铁(1:1)经过包衣后其补铁效果显着提高(P<0.05),但肠溶甘氨酸亚铁(2:1)的结果不理想。根据现有结果表明,甘氨酸亚铁(1:1)与甘氨酸亚铁(2:1)及各自肠溶包衣后的补铁剂其补铁效果和抗氧化能力优于硫酸亚铁与富马酸亚铁,并且,甘氨酸亚铁(1:1)经过肠溶包衣后,其补铁效果得到改善。
周文俊[5](2019)在《有机铁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评价》文中认为本文探究了新型氨基酸络合铁用于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旨在为开发高效、安全的铁源提供依据。1有效性试验以288头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6个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加添加0(阴性对照组)、30(试Ⅰ组)、60(试Ⅱ组)、90(试Ⅲ组)和120(试Ⅳ组)mg Fe/kg新型铁源,以及基础日粮添加90 mg Fe/kg硫酸亚铁(阳性对照)。检测分析各组仔猪饲养14或42天后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试Ⅲ组及两组对照的脏器指标、肠道结构、铁代谢指标。试验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试Ⅱ组仔猪0-14(前期)、15-42天(后期)及全期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前期试Ⅲ组,后期及全期所有其他处理组的仔猪腹泻率均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2)皮毛质量评分。试Ⅲ组和试Ⅳ组皮毛质量评分显着高于阴性对照(P<0.05)。(3)血液指标。试验第14天,试Ⅲ组和试Ⅳ组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阴性对照,其中试Ⅲ组还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第42天,试Ⅱ组、试Ⅲ组和试Ⅳ组,以及阳性对照红细胞压积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Ⅲ组和试Ⅳ组及阳性对照组血红蛋白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Ⅳ组及阳性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平均红细胞体积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仔猪第14天红细胞计数,第42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与试验组铁添加量线性相关(P<0.05)。试验第14天,试Ⅳ组血清铁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其他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4)脏器指标。仔猪心、肝、脾、肾等脏器指数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阳性对照组仔猪空肠隐窝显着深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Ⅲ组及阳性对照组肾铁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仅试Ⅲ组肝铁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仔猪脾铁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粪便含铁量与试验组铁添加量线性相关(P<0.05)。(5)铁代谢指标。仔猪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肠道铁吸收转运有关蛋白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耐受性试验以144头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头6头仔猪。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0(对照组)、90(有效剂量组)、900 mg Fe/kg(多倍剂量组)新型铁源。检测并分析各组仔猪饲养14或42天后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标、肠道结构、铁代谢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果如下:(1)生产性能。各阶段仔猪的生产性能、死淘率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于对照组,高倍及有效剂量组显着提高仔猪皮肤红度,降低腹泻率(P<0.05),仅有效剂量组显着提高被毛评分(P<0.05)。(2)血液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多倍剂量组显着提高试验第14天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P<0.05),其中血红蛋白显着高于有效剂量组(P<0.05);显着提高第42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0.05),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有效剂量组(P<0.05)。血清指标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3)脏器指标。仔猪肝、心、脾、肺、肾的脏器指数,小肠各段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倍剂量组肾、肝及脾脏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脾脏及粪便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及有效剂量组(P<0.05);(4)铁代谢指标。仔猪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及肠道铁吸收转运有关蛋白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倍剂量组心、肝、脾、肺、肾、胰腺、淋巴结、胃、骨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等各组织未出现病变。3结论新型铁源具有改善断奶仔猪生产表现的趋势,可以显着提升仔猪多个铁营养敏感指标,并在提升红细胞计数上显着优于硫酸亚铁。其对肠道结构无显着影响,是断奶仔猪有效的铁源。900 mg Fe/kg的添加量,可以进一步提升血红蛋白、脏器含铁量等指标,并对仔猪生产性能无显着负面影响。
张伶燕[6](2016)在《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小肠铁吸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共通过五个系列试验,分析了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研究了不同络(螯)合强度[complex(chelation)strength,quotient of formation(Qf)values,Qf值]有机铁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以及其无机铁及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在肉仔鸡小肠各段的吸收规律和机制。试验一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研究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极谱法分析了24种有机铁源(包括6种蛋氨酸铁(Fe-Mets 1-6)、10种甘氨酸铁(Fe-Glys 1-10)、1种赖氨酸铁(Fe-Lys)、4种蛋白铁(Fe-Prots 1-4)、3种复合氨基酸铁(Fe-AAs 1-3)以及试剂级硫酸亚铁(FeSO4·7H2O)的总铁含量、三价铁离子(Fe3+)含量、氨基酸组成、在pH 2.0、0.2 M HCl-KCl与pH5.0、0.1 M KH2PO4-K2HPO4的缓冲溶液及去离子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各有机铁源的Qf值。结果表明:1)24种有机铁源产品的总铁含量在10.220.1%之间,同时含有不同程度的Fe3+(05.66%);2)所测24种有机铁源产品的总氨基酸与铁的摩尔比为0.80:12.48:1,其中6种(Fe-Met 2、Fe-Gly 1、Fe-Gly 10、Fe-Prot1、Fe-Prot 4和Fe-AA 3)有机铁源的摩尔比小于1:1(氨基酸:铁),1种有机铁源(Fe-Prot 2)的摩尔比大于2:1(氨基酸:铁),其它12种有机铁源的摩尔比介于1:11:2之间;3)有机铁源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差异很大,介于0100%之间,其中在pH 2.0、0.2 M HCl-KCl中的溶解度>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解度>在pH5.0、0.1 M的KH2PO4-K2HPO4中的溶解度;4)有19种有机铁源产品(Fe-Mets1-6、Fe-Glys 1-10、Fe-Lys、Fe-Prot 4和Fe-AA 2)的Qf值低于10,属于弱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有4种有机铁源产品(Fe-Prot 1、Fe-Prot 3、Fe-AA 1和Fe-AA 3)的Qf值介于10100之间,属于中等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1种有机铁源(Fe-Prot 2)的Qf值为8,590,超过1000,属于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有机铁源间的化学特性变异很大,为评价不同有机铁源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与其Qf值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试验二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研究由于有机铁源的络(螯)合强度是决定其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最重要的化学特性,故综合考虑上述24种有机铁源化学特性,从中选出分别属于不同络(螯)合强度类别的3种有机铁源,即弱络合强度有机铁(Fe-Met 2,标记为Fe-Met W,14.7%Fe,Qf=1.37)、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Fe-Prot 1,标记为Fe-Prot M,14.2%Fe,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Fe-Prot 2,标记为Fe-Prot ES,10.2%Fe,Qf=8,590)。选用1,170只1日龄商品代爱拔益加(Arbor Acres,AA)肉公雏进行动物试验,通过观测在玉米-豆粕常用饲粮下,添加不同铁源及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组织铁含量、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评价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试验鸡按4╳3+1两因子安排的完全随机设计按体重随机分为1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不添加铁的玉米一豆粕型基础饲粮(为对照组,含铁实测为55.8 mg/kg)和在对照组基础饲粮中以无机硫酸亚铁及以上3种弱、中和极强络(螯)合强度的有机铁源的形式分别添加铁20、40和60 mg/kg。试验期为21天,分别于7、14和21日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随饲粮中铁水平的增加,14日龄鸡血浆铁饱和度、7日龄和14日龄鸡胫骨铁含量、7日龄、14日龄和21日龄鸡肝脏铁含量、14日龄鸡肾脏铁含量、21日龄鸡肝脏以及7和21日龄鸡肾脏SDH酶活、14日龄鸡肝脏和心脏CAT mRNA水平、21日龄鸡肝脏和肾脏SDH mRNA水平均显着线性增加(P<0.05);2)以肉仔鸡的实际铁采食量对上述指标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斜率比法计算各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时发现,仅以21日龄鸡肝脏和肾脏sdhmrna为评价指标时,各铁源之间差异显着(p<0.05);3)以21日龄鸡肝脏sdhmrna为评价指标时,弱、中等和极强络(螯)合强度有机铁相对于无机硫酸亚铁(100%)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29%(p=0.18)、164%(p<0.003)和174%(p<0.001);以21日龄鸡肾脏sdhmrna水平作为评价指标时,以上三种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02%(p=0.95)、143%(p=0.09)和174%(p<0.004)。其中,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生物学利用率显着高于弱络合强度有机铁源与无机硫酸亚铁(p<0.05),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与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之间以及弱络合强度有机铁与无机硫酸亚铁之间的生物学利用率差异不显着(p>0.05)。本次试验研究结果提示,21日龄肉仔鸡肝脏和肾脏sdhmrna水平为评价肉仔鸡对不同铁源生物学利用率的特异敏感功能性指标;并以其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获得fe-metw、fe-protm和fe-protes相对于无机硫酸亚铁(100%)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6、154和174%;采用实用饲粮并在肉仔鸡铁需要量上下添加不同水平铁,采用多元线性斜率比法,以特异敏感功能指标评价获得的不同铁源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结果更科学更具实用性。试验三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及其分子机制本试验包括2个小试验,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吸收动力学模式及其与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metaltransporter1,dmt1)和高铁转运体1(ferroportin,fpn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试验1通过研究不同灌注时间点时肉仔鸡小肠各段无机硫酸亚铁吸收率的变化规律,以确定研究肉仔鸡结扎小肠各段铁吸收动力学的适宜灌注时间。选用100只28日龄铁缺乏的商品代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鸡),灌注25μg/ml(0.45mm)的无机铁(硫酸亚铁),共设0、5、15、30和60min,共5个采样时间点。结果表明,在060min内,无机铁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率均呈渐近线变化,而在回肠中呈现二次曲线变化。根据灌注时间变化拟合方程得到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达到最大吸收率的时间分别为60、60和43min。十二指肠铁吸收率在灌注后30、45和60min时显着(p<0.006)高于空肠铁吸收率,并在60min时高于回肠(p<0.03)。在30min时各肠段铁吸收率均达到了最大吸收率的85.0%以上,故在试验2中采用的适宜灌注时间为30min。试验2通过结扎肉仔鸡小肠各段并灌注不同铁浓度0(0mm)、6.25(0.11mm)、12.5(0.22mm)、25(0.45mm)、50(0.89mm)、100(1.78mm)、或200(3.56mm)μg/ml的硫酸亚铁,观测无机铁吸收速率与灌注铁浓度之间的关系,揭示无机铁在肉仔鸡小肠各段的吸收动力学模式,并通过检测小肠各肠段dmt1和fpn1mrna表达水平来研究dmt1和fpn1在铁吸收转运中的作用。试验2选用与试验1相同的28日龄缺铁商品代aa肉公鸡7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肉仔鸡小肠各段铁吸收动力学模型表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铁吸收符合饱和载体转运模式,回肠铁吸收符合非饱和扩散模式。十二指肠dmt1mrna表达水平都显着(p<0.0001)高于空肠和回肠,空肠显着高于(p<0.009)回肠。以上结果表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铁吸收以饱和载体转运模式为主,回肠铁吸收以非饱和扩散模式为主,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吸收方式可能与其dmt1和fpn1的表达有关。试验四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采用2╳8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共16个处理组。设置2个灌注铁浓度,分别为:200μg/ml(3.58mm)和400μg/ml(7.16mm)。灌注8种铁源,分别为:无机硫酸亚铁、无机硫酸亚铁与蛋氨酸混合物、无机硫酸亚铁与甘氨酸混合物、蛋氨酸铁、甘氨酸铁、弱络合强度蛋氨酸铁(fe-metw,qf=1.37)、中等络合强度的蛋白铁(fe-protm,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的蛋白铁(fe-protes,qf=8,590)。选用160只28日龄铁缺乏的商品代aa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1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分别以上述铁源灌注不同浓度的铁,于灌注后30min采样。结果表明:1)灌注液铁浓度为400μg/ml时肉鸡小肠中的铁吸收率高于(p<0.0001)灌注液铁浓度为200μg/ml时肉鸡小肠中的铁吸收率,十二指肠中的铁吸收率显着高于(p<0.003)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之间铁吸收率无显着差异(p>0.10),进一步证明十二指肠是肉仔鸡小肠铁吸收的主要部位;2)铁源影响肉仔鸡小肠段中的铁吸收率(p<0.0001),无机硫酸铁与蛋氨酸或甘氨酸混合组铁的吸收率与甘氨酸铁组和蛋氨酸铁组近似(p>0.05),有高于硫酸亚铁的趋势(p=0.10和0.02)。中等和极强络(螯)合强度组的铁吸收显着高于(p<0.01)无机硫酸亚铁组。无机硫酸亚铁与蛋氨酸混合物组、无机硫酸亚铁与甘氨酸混合物组、蛋氨酸铁组、甘氨酸铁组、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组之间铁吸收率差异不显着(p>0.05)。中等络合强度组与极强螯合强度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从数值上看,各处理组铁吸收率由高到低为:极强螯合强度的蛋白铁组>中等络合强度的蛋白铁组>蛋氨酸铁组>甘氨酸铁组>无机硫酸亚铁与甘氨酸混合物组>无机硫酸亚铁与蛋氨酸混合物组>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组>无机硫酸亚铁组。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十二指肠是肉仔鸡小肠铁的主要吸收部位;有机铁的吸收优于无机铁,且与其qf值密切相关,其中以极强螯合强度有机铁的吸收最好,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次之,弱络合强度有机铁的最差,与无机硫酸亚铁的近似;将蛋氨酸及甘氨酸分别与硫酸亚铁简单地混合,有促进铁吸收的趋势,其吸收率与蛋氨酸铁、甘氨酸铁以及弱络合强度有机铁的相近。试验五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本试验在前面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动力学模式,并探讨其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本试验采用4×5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取肉仔鸡十二指肠灌注,灌注液中添加的4种铁源分别为:无机硫酸亚铁、弱络合强度的蛋氨酸铁(fe-metw,qf=1.37)、中等络合强度蛋白铁(fe-protm,qf=43.6)和极强螯合强度蛋白铁(fe-protes,qf=8,590);灌注液中的铁添加水平分别为50(0.89mm)、100(1.78mm)、200(3.56mm)、400(7.12mm)和800(14.33mm)μg/ml。同时设置不添加铁的空白对照组,共21个处理。选用210只28日龄铁缺乏的商品代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21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分别按上述灌注浓度灌注不同形态铁,于灌注后30min采样。结果表明:1)铁源影响(p<0.0001)肉仔鸡小肠铁吸收速率。中等和极强络(螯)合强度有机铁的吸收速率高于(p<0.05)无机硫酸亚铁,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和极强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有机铁之间,以及弱络合强度有机铁与其他铁源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对不同形态铁吸收速率随其添加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发现肉仔鸡十二指肠中不同形态铁的吸收均为饱和载体转运过程。另外,中等络合强度有机铁的jmax值>(p<0.05)极强螯有机铁的jmax值>(p<0.05)弱络(螯)合强度有机铁及无机铁的jmax值。各铁源的km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灌注液中添加不同形态铁均抑制了肉仔鸡十二指肠中dmt1mrna表达约50%(p<0.0003),但提高其fpn1mrna表达水平约2-3倍(p<0.001)。但不同铁源间的dmt1和fpn1mrna表达水平之间无显着差异(p>0.14);4)灌注液中添加铁源对十二指肠dmt1和fpn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p>0.20)。本试验结果表明,有机铁源络(螯)合强度越大,铁吸收越多,但在肉仔鸡十二指肠中均以饱和载体转运方式吸收,DMT1和FPN1以外的载体可能参与了不同形态铁的吸收。综上所述,24种有机铁源的络(螯)合强度(Qf值)等化学特性变异很大;21日龄肉仔鸡肝脏和肾脏SDH mRNA表达水平是评价肉仔鸡对不同形态铁源生物学利用率的特异功能性敏感指标;十二指肠是肉仔鸡小肠铁吸收主要部位;肉仔鸡十二指肠和空肠铁吸收以饱和载体转运方式为主,回肠的铁吸收以非饱和扩散方式为主;有机铁源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小肠铁吸收均与其Qf值密切相关,Qf值越大,其铁吸收越多,铁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越高;肉仔鸡十二指肠中除DMT1和FPN1以外的转运载体可能参与了不同形态铁的吸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新成果对于我国肉鸡生产中科学研制开发和应用适宜络(螯)合强度的新型高效有机铁添加剂,以促进肉鸡健康和高效地生长发育,同时减少铁排出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李婷婷,邓雪娟,李宗平,蔡红梅,杨禄良[7](2015)在《富铁酵母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是人体和动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因其是制造血红素、肌血球素及促进B族维生素代谢的必要物质,因而被称为"最重要的微量元素"。其中富铁酵母作为有机铁的典型代表,具有以下优点:使用过程中不易酸化、吸收利用率高、不影响其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吸收、对环境污染小等。文章综述了富铁酵母的生产方法、生理作用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并分析了富铁酵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石汝彬[8](2015)在《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饲喂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铁是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甘氨酸螯合铁的吸收和作用效果是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本试验主要用同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日粮中的硫酸亚铁,测定0-21日龄肉仔鸡的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和与铁吸收利用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旨在研究混合铁源对肉仔鸡饲喂效果的影响,确定一个合适的甘氨酸亚铁替代硫酸亚铁比例,为实际生产中甘氨酸亚铁在肉仔鸡日粮中的使用提供依据。本试验选用初始体重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着的1日龄AA肉公鸡600只,按单因子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将600只肉仔鸡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分5次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1个组为对照组,5个组为试验组。对照组日粮:基础日粮添加硫酸亚铁组成,添加水平为100mg/kg(以铁计)。试验组日粮:用甘氨酸亚铁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的硫酸亚铁组成,以同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硫酸亚铁的20%、40%、60%、80%和100%,组成20%、40%、60%、80%和100%替代组。试验周期为21天,待试验结束后,对试验肉仔鸡进行称重,采集血样,屠宰试验肉仔鸡,采集肉仔鸡的心脏、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和十二指肠等组织,用以测定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组织铁含量、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与铁吸收利用相关的基因表达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用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日粮中的硫酸亚铁对0-21日龄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重比等生产指标和胸腺、脾脏及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指数影响不显着(P>0.05),但随着甘氨酸亚铁替代比例的升高,0-21日龄肉仔鸡的胸腺指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用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日粮中的硫酸亚铁对0-21日龄肉仔鸡的心脏铁含量、肝脏铁含量和脾脏铁含量均有显着的影响(P<0.05),随着甘氨酸亚铁替代比例的升高,0-21日龄肉仔鸡的各组织铁含量明显升高,但60%替代组、80%替代组和100%替代组三组之间0-21日龄肉仔鸡的各组织铁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用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日粮中的硫酸亚铁对0-21日龄肉仔鸡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甘氨酸亚铁替代比例的升高,0-21日龄肉仔鸡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含量都显着提高,且血清总铁结合力显着降低,但60%替代组、80%替代组和100%替代组三组之间0-21日龄肉仔鸡的各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0-21日龄肉仔鸡血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甘氨酸亚铁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但用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日粮中的硫酸亚铁对0-21日龄肉仔鸡血清黄嘌呤氧化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用等铁水平的甘氨酸亚铁替代日粮中的硫酸亚铁显着提高了0-21日龄肉仔鸡肝脏Hepcidin mRNA相对表达量(P<0.05),并且显着降低了对0-21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DMT1 mRNA相对表达量(P<0.05),但60%替代组、80%替代组和100%替代组三组之间对0-21日龄肉仔鸡的肝脏Hepcidin mRNA和十二指肠DMT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综合本试验结果认为:在肉仔鸡生长前期,在日粮中用甘氨酸亚铁以1:1比例替代硫酸亚铁(以铁计)是可行的;从降低成本和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等方面考虑,最佳替代比例为60%。
孙健[9](2015)在《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AA肉仔鸡为动物,饲喂不同浓度甘氨酸亚铁日粮,测定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组织铁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了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的作用效果,确定了0-21日龄肉仔鸡甘氨酸亚铁适宜添加水平,旨在为实际生产中合理添加氨基酸螯合铁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取480只1日龄商品代Arbor Acres(AA)肉公鸡(初生重45.9±0.5 g)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其中7个组为试验组(甘氨酸亚铁组),1个组为对照组(硫酸亚铁组)。7个试验组日粮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40、60、80、100、120、140、160 mg Fe/kg的甘氨酸亚铁,对照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160 mg Fe/kg的硫酸亚铁。试验期共计21天,期间肉仔鸡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结束后屠宰采样,测定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组织铁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甘氨酸亚铁水平显着影响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随着日粮甘氨酸亚铁水平的升高,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呈二次曲线增长,而平均日采食量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增长。与对照组相比,80和100 mg Fe/kg的甘氨酸亚铁显着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增重(P<0.05),分别提高了5.56%和8.31%;而10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较对照组提高了3.83%(P<0.05)。日粮甘氨酸亚铁水平显着影响肉仔鸡的胸腺指数(P<0.05),二者呈正线性关系。同时,与对照组相比,16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的胸腺指数提高了13.89%(P<0.05)。随着日粮中甘氨酸亚铁水平的升高,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清铁含量均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增长(P<0.05)。16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的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7.09%和9.78%。肉仔鸡心脏、肝脏、脾脏和胫骨中铁含量均受到日粮中甘氨酸亚铁水平的显着影响(P<0.05),肝脏铁含量随甘氨酸亚铁水平的升高呈二次曲线增长,而心脏、脾脏和胫骨中的铁含量则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增长。80、100、120和14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肝脏铁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2.47%、3.30%、7.35%和4.08%(P<0.05);120和14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鸡胫骨铁含量提高了1.40%和1.30%(P<0.05)。随着日粮铁水平的升高,肉仔鸡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呈线性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120和14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的CAT活性分别提高16.35%和28.61%(P<0.05);120、140和16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的SOD活性分别提高5.35%、9.75%和14.18%(P<0.05)。与对照组相比,140和160 mg Fe/kg甘氨酸亚铁显着提高了肉仔鸡的肝脏Hepcidin mRNA相对表达量(P<0.05);100、120、140和160 mg Fe/kg甘氨酸亚铁组肉仔鸡十二指肠DMT1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甘氨酸亚铁有助于改善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液生化指标、组织铁含量、血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甘氨酸亚铁的效果明显好于硫酸亚铁;在提高肉仔鸡生产性能方面,甘氨酸亚铁的适宜添加水平为80-100 mg Fe/kg,而用于改善其他功能方面,甘氨酸亚铁的适宜量应根据实际需要而酌情添加。
蔡超[10](2015)在《不同剂量有机微量元素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蛋黄与粪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主要探讨低于常规无机微量元素添加量的小肽螯合铁、铜、锰、锌与纳米硒复合使用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常规生化指标、血清免疫与抗氧化以及粪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选择225只35周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饲料级无机微量元素6 mg/kg75 mg/kg Fe、60 mg/kg Zn、60 mg/kg、0.3 mg/kg Se,为无机组,处理组为:70%有机组、60%有机组、50%有机组、40%有机组,其添加量分别为无机组微量元素的70%、60%、50%、40%。预试验10d,正式试验45d。试验期记录生产指标,试验第14、28、42d收集蛋样测定蛋品质,42天后进行3d代谢试验,第43d采集血清用于血清免疫与抗氧化指标测定。(1)相对于对照组,60%有机组可显着提高产蛋率(P<0.05),其他组无显着差;平均蛋重上,各组无显着差异;60%有机组的料蛋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低于常规无机微量元素添加量的小肽螯合有机微量元素可维持蛋鸡正常的生产性能,60%有机组效果最好。(2)整个试验期,各组在蛋品质上无差异显着,说明低于常规无机微量元素添加量的小肽螯合有机微量元素对蛋品质可保证正常的蛋品质。(3)相对于无机组,各有机组可极显着提高蛋鸡Ca的吸收(P<0.01),分别提高24.94%、45.24%、26.73%、32.90%;40%、60%有机组分别显着提高25.34%、39.04%P的吸收(P<0.05),其他组则无显着差异(P>0.05);无机组与有机组对Glu、ALP、UA都无差异显着,但有机组ALP的含量都高于无机组(P>0.05);TC、TG、LDL-C含量之间也无显着效应。(4)与对照组相比,除70%有机组提高GSH-Px活性16.82%(P<0.01)外,其他有机组分别降低10.67%(P<0.05)、9.20%(P<0.05)、17.02%(P<0.01);各组在T-SOD指标上没有显着差异,但有机组分别提高170.11%(P<0.01)、133.15%(P<0.01)、126.09%(P<0.01)、134.24%(P<0.01);只70%和60%有机组降低了MDA含量,分别降低28.65%(P<0.05)、27.79%(P<0.05)。(5)各组对血清IgA含量无显着差异;随着有机组微量元素添加水平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gM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40%组显着提高了IgM含量(P<0.05);50%与40%有机组极限着降低了IgG含量(P<0.01),其他组则无显着差异,但有机组有效提高了血清TP、ALB含量。(6)有机组与无机组之间在蛋黄中铜、锰、铁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60%组显着提高锌含量22.92%(P<0.05),而50%与40%有机组在增加锌含量的同时,降低了硒含量。除粪中铁以外,有机组粪中铜、锰、锌含量都极限着低于无机组(P<0.01),并随着添加剂量降低而降低。有机组分别降低粪中铜含量49.47%、57.29%、62.16%、64.42%;分别降低粪中锰28.32%、36.91%、40.00%、42.26%;分别降低粪中锌22.33%、24.71%、26.56%、28.29%。综合分析表明,以常规蛋鸡预混料中无机微量元素添加量对照,利用小肽螯合铁、铜、锰、锌和纳米硒的高效吸收特质,同时降低蛋鸡铁、铜、锰、锌、硒的添加水平也可维持蛋鸡的正常生产;可刺激蛋鸡对钙磷的吸收;明显降低粪中微量Cu、Mn、Zn的排放,能降低一定的污染,但对Fe的排放没有影响,但试验表明,较低添加量也能达到常规鸡蛋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目的,但低水平时会降低蛋黄中的硒含量。在添加量为无机添加量70%、60%时,小肽螯合物铁、铜、锰、锌和纳米硒复合使用可维持蛋鸡的免疫与抗氧功能,但50%、40%会降低蛋鸡的免疫与抗氧功能。综合考虑,为保证蛋鸡正常生产和生理功能,60%有机组效果最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4.1 日粮营养成分的测定 |
| 1.4.2 生长性能测定 |
| 1.4.3 器官指数测定 |
| 1.4.4 血常规指标测定 |
| 1.4.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 1.4.6 组织抗氧化指标和铁含量测定 |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日粮中铁含量测定 |
| 2.2 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 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 2.4 日粮中添加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肉鸡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5 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组织抗氧化指标和铁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器官指数影响 |
| 3.3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肉鸡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 饲粮中新型复合氨基酸络合铁对组织T-SOD活性和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4 结论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微量元素概况 |
| 1.2 有机微量元素 |
| 1.2.1 酵母微量元素 |
| 1.2.2 氨基酸螯合有机微量元素 |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动物和地点 |
| 2.1.2 有机微量元素 |
| 2.1.3 试验日粮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饲养管理 |
| 2.2.3 样品采集和制备 |
| 2.2.4 指标测定 |
| 2.2.5 统计分析 |
| 2.3 试验结果 |
| 2.3.1 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生产性能及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3.2 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及其仔猪微量元素的影响 |
| 2.3.3 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及仔猪血常规的影响 |
| 2.3.4 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及仔猪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3.5 酵母微量元素对母猪及其仔猪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动物 |
| 3.1.2 酵母微量元素 |
| 3.1.3 试验日粮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 |
| 3.2.2 饲养管理 |
| 3.2.3 样品收集 |
| 3.2.4 指标测定 |
| 3.2.5 统计分析 |
| 3.3 试验结果 |
| 3.3.1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3.2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 3.3.3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4.2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 3.4.3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4.4 酵母微量元素对仔猪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鱼类的磷营养 |
| 1.1.1 磷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1.2 磷对鱼体营养物质组成的影响 |
| 1.1.3 磷对鱼类消化吸收的影响 |
| 1.1.4 磷对鱼类组织中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 1.1.5 鱼类磷需求量 |
| 1.1.6 饲料中影响鱼类磷利用的因素 |
| 1.1.6.1 磷源 |
| 1.1.6.2 钙磷比 |
| 1.1.6.3 植酸酶 |
| 1.1.6.4 酸化剂 |
| 1.2 鱼类的铁营养 |
| 1.2.1 铁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
| 1.2.2 铁对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 1.2.3 铁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1.2.4 铁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
| 1.2.5 铁对矿物元素的影响 |
| 1.2.6 鱼类对铁的需求量 |
| 1.3 展望 |
| 第二章 基于生长和饲料利用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可消化磷需求量 |
| 2.1 前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 2.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 2.2.3 样品采集 |
| 2.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2.4.1 生长指标与形体指标 |
| 2.2.4.2 营养成分分析 |
| 2.2.4.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 2.2.5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 |
| 2.3.1 生长性能 |
| 2.3.2 全鱼、肌肉营养物质组成 |
| 2.3.3 营养物质利用率 |
| 2.3.4 椎骨及血浆钙、磷含量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磷水平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对大口黑鲈的作用效果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 3.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 3.2.3 样品采集 |
|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2.4.1 生长性能 |
| 3.2.4.2 营养成分分析 |
| 3.2.4.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 3.2.5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 |
| 3.3.1 生长性能 |
| 3.3.2 全鱼组成以及椎骨磷、血浆磷含量 |
| 3.3.3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 3.3.4 营养物质沉积率及N、P排放量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大口黑鲈对铁需求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 4.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 4.2.3 样品采集 |
| 4.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2.4.1 生长性能 |
| 4.2.4.2 营养成分分析 |
| 4.2.4.3 血液学指标 |
| 4.2.4.4 矿物质含量 |
| 4.2.5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 |
| 4.3.1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 |
| 4.3.2 全鱼、肌肉和肝脏常规组成 |
| 4.3.3 血液指标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机铁的效价评估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料 |
| 5.2.2 试验鱼和饲养管理 |
| 5.2.3 样品采集 |
| 5.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5.2.4.1 生长性能 |
| 5.2.4.2 营养成分分析 |
| 5.2.4.3 血液学指标 |
| 5.2.4.4 矿物质含量 |
| 5.2.5 数据处理 |
| 5.3 结果 |
| 5.3.1 生长性能 |
| 5.3.2 体组成 |
| 5.3.3 血液指标 |
| 5.3.4 相对生物利用度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动物补铁的现状 |
| 1.1.1 动物补铁的必要性 |
| 1.1.2 动物补铁剂的发展史 |
| 1.2 氨基酸螯合铁的研究现状 |
| 1.2.1 氨基酸螯合铁制备方法 |
| 1.2.2 氨基酸螯合铁的特点 |
| 1.2.3 氨基酸金属螯合物的吸收机制的假说 |
| 1.3 氨基酸金属螯合铁的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 1.3.1 斜率比法 |
| 1.3.2 放射性同位素法 |
| 1.3.3 平衡试验法 |
| 1.4 肠溶微丸的研究现状 |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 1.5.1 实验意义 |
| 1.5.2 实验内容 |
| 1.5.3 创新点 |
| 第二章 甘氨酸亚铁盐的制备与表征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甘氨酸亚铁的制备 |
| 2.2.4 结构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单因素实验 |
| 2.3.2正交实验 |
| 2.3.3 甘氨酸亚铁的亚铁含量分析 |
| 2.3.4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
| 2.3.5 热重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肠溶甘氨酸亚铁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实验方法 |
| 3.2.4 结构表征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响应曲面法优化肠溶包衣液处方 |
| 3.3.2 包衣工艺参数对样品完整率影响 |
| 3.3.3 微丸的体外溶出效果表征 |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 3.3.5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肠溶甘氨酸亚铁的补铁效果与抗氧化能力探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试剂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实验方法 |
| 4.2.4 样品采集 |
| 4.3 试验数据检测 |
| 4.3.1 组织和粪便中铁含量的测定 |
| 4.3.2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检测 |
| 4.3.3 血清中铁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
| 4.3.4 定量逆转录PCR的检测 |
| 4.3.5 蛋白质印迹进行蛋白质定量 |
| 4.4 试验结果 |
| 4.4.1 生长性能,组织和粪便铁浓度 |
| 4.4.2 相对生物利用度 |
| 4.4.3 血清生化指标 |
| 4.4.4 与铁平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
| 4.5 讨论 |
| 4.5.1 体重变化及组织铁含量 |
| 4.5.2 亚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
| 4.5.3 铁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
| 4.5.4 机体铁稳态的维持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动物体内铁的分布与代谢 |
| 1.1 铁的含量及分布 |
| 1.2 铁的吸收 |
| 1.3 铁的转运 |
| 1.4 铁的稳态 |
| 1.5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
| 2.铁的生理功能 |
| 2.1 转运和贮存氧气 |
| 2.2 催化生化反应 |
| 2.3 生理防卫 |
| 2.4 影响器官发育 |
| 2.5 参与抗氧化过程 |
| 3 铁与畜牧生产 |
| 3.1 动物对铁的需要量 |
| 3.2 动物铁的缺乏症 |
| 3.3 铁过量的危害 |
| 3.4 动物补铁的时机与方式 |
| 4 补铁剂的研究方法技术 |
| 4.1 补铁剂研究相关方法 |
| 4.2 反映动物铁营养状况的指标 |
| 4.3 组织含铁量的测定技术 |
| 5 动物补铁制剂 |
| 5.1 饲用补铁剂的发展 |
| 5.2 氨基酸螯合铁用于畜牧生产的优势 |
| 5.3 氨螯合铁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 6 总结展望 |
| 7 本课题的意义 |
| 第二章 新型铁源有效性试验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1 受试物 |
| 1.2 试验动物 |
| 1.3 主要试验设备 |
|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 2.1 试验日粮及加工方法 |
|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
|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处理日粮中营养成分实测值 |
| 3.2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表现、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
| 3.3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
| 3.4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3.5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3.6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7 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 3.8 新型铁源对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
| 3.9 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10 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
| 4.3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4.4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腹泻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 4.5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4.6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7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肠道结构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 4.8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9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脏器铁含量及粪便铁含量的影响 |
| 5 结论 |
| 第三章 新型铁源耐受性试验 |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 1.1 受试物 |
| 1.2 试验动物 |
| 1.3 主要试验设备 |
| 1.4 试验时间和地点 |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日粮及加工方法 |
|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
|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处理日粮中营养成分的实测值 |
| 3.2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表现、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3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
| 3.4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3.5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3.6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 3.7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
| 3.8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9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
| 3.10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组织器官病理学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 4.3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4.4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肠道结构影响 |
| 4.5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6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
| 4.7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病理变化影响 |
| 5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研究进展 |
| 1.1.1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方法 |
| 1.1.2 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现状 |
| 1.2 影响有机铁生物学利用率的因素 |
| 1.2.1 有机铁产品的质量 |
| 1.2.2 评价指标 |
| 1.2.3 饲粮组成 |
| 1.2.4 标准参照物 |
| 1.2.5 添加水平 |
| 1.3 铁吸收和代谢 |
| 1.3.1 铁吸收部位 |
| 1.3.2 铁吸收方式 |
| 1.3.3 小肠铁吸收 |
| 1.3.4 机体铁利用 |
| 1.3.5 机体铁循环 |
| 1.3.6 机体铁贮存 |
| 1.3.7 机体铁排泄 |
| 1.4 研究铁吸收的方法 |
| 1.4.1 体外法 |
| 1.4.2 体内法 |
| 1.4.3 同位素示踪技术 |
| 1.5 有机微量元素吸收机制的假说 |
| 1.5.1 完整吸收假说 |
| 1.5.2 竞争吸收假说 |
|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 第二章 有机铁源的化学特性(试验一)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有机铁源样品的采集 |
| 2.2.2 样品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有机铁中的铁及氨基酸组成 |
| 2.3.2 有机铁在去离子水、pH2.0、0.2M HCL-KCL与pH5.0、0.1M KH_2PO_4-K_2HPO_4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
| 2.3.3 有机铁源产品的络(螯)合强度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肉仔鸡对不同络(螯)合强度有机铁源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研究(试验二)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3.2.2 动物与饲粮 |
| 3.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3.2.4 样品分析 |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3.2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 3.3.3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3.3.4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CAT酶活的影响 |
| 3.3.5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SDH酶活的影响 |
| 3.3.6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CAT mRNA水平的影响 |
| 3.3.7 添加铁源和铁水平对肉仔鸡SDH mRNA水平的影响 |
| 3.3.8 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对生物学利用率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无机硫酸亚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及其分子机制(试验三)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4.2.2 动物与饲粮 |
| 4.2.3 肠灌注液的制备 |
| 4.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方法 |
| 4.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4.2.6 样品分析 |
| 4.2.7 数据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无机铁在肉仔鸡各结扎小肠段中不同灌注时间点的吸收率变化(试验 1) |
| 4.3.2 无机铁在肉仔鸡各结扎小肠段中的吸收动力学模式(试验 2) |
| 4.3.3 不同灌注液铁水平对肉仔鸡结扎小肠各段中DMT1和FPN1 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 2)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的吸收规律(试验四)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5.2.2 动物与饲粮 |
| 5.2.3 肠灌注液的制备 |
| 5.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方法 |
| 5.2.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5.2.6 样品分析 |
| 5.2.7 数据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用原位结扎灌注肠段法研究不同形态铁在肉仔鸡小肠中吸收差异的机制(试验五)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 6.2.2 动物与饲粮 |
| 6.2.3 肠段灌注液的制备 |
| 6.2.4 原位结扎灌注肠段的操作程序 |
| 6.2.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6.2.6 样品分析 |
| 6.2.7 数据统计分析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不同铁源在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中的铁吸收动力学模式 |
| 6.3.2 不同形态铁对肉仔鸡结扎十二指肠DMT1和FPN1 mRNA及其翻译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7.1 主要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富铁酵母的研究进展 |
| 1.1 p H |
| 1.2培养液中无机铁的含量 |
| 1.3酵母菌在含铁培养基中培养的时间 |
| 2富铁酵母的生理作用 |
| 2.1预防缺铁性贫血 |
| 2.2促进生长 |
| 2.3改善繁殖性能 |
| 2.4增强免疫力 |
| 3富铁酵母在食品和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
| 3.1富铁酵母在食品中的应用 |
| 3.2富铁酵母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
| 4富铁酵母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 4.1富铁酵母的应用前景 |
| 4.2富铁酵母行业存在的问题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前言 |
| 1.1 铁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吸收和代谢 |
| 1.1.1 铁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及分布 |
| 1.1.2 铁的吸收部位 |
| 1.1.3 铁的代谢 |
| 1.2 铁的生物学功能 |
| 1.2.1 铁是含铁蛋白和含铁酶的重要组分 |
| 1.2.2 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
| 1.2.3 生理防卫功能 |
| 1.3 氨基酸螯合铁的研究现状 |
| 1.3.1 氨基酸螯合铁的定义 |
| 1.3.2 氨基酸螯合铁的生物学特点 |
| 1.3.3 氨基酸螯合铁的吸收机制 |
| 1.3.4 氨基酸螯合铁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4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2.1.1 铁源 |
| 2.1.2 试验动物 |
| 2.1.3 基础日粮 |
| 2.1.4 试验设计 |
| 2.1.5 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 2.2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 2.2.1 血液及组织样品的采集 |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 2.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 2.3.2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 2.3.3 组织样品铁含量的测定 |
| 2.3.4 血液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酶的测定 |
| 2.3.5 肝脏Hepcidin和十二指肠DMT1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 2.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3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3.4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5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抗氧化酶的影响 |
| 3.6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肝脏Hepcidi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3.7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混合使用对肉仔鸡十二指肠DMT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混合铁源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混合铁源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4.3 混合铁源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4.4 混合铁源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5 混合铁源对肉仔鸡抗氧化酶的影响 |
| 4.6 混合铁源对肉仔鸡与铁有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 4.7 甘氨酸亚铁与硫酸亚铁的适宜混合比例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铁的理化性质 |
| 1.2 铁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吸收和代谢 |
| 1.2.1 铁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及分布 |
| 1.2.2 铁的吸收 |
| 1.3 氨基酸螯合铁的定义 |
| 1.4 氨基酸螯合铁的特点 |
| 1.4.1 稳定性好、吸收率高 |
| 1.4.2 生物利用效价高 |
| 1.4.3 双重营养作用及增强免疫 |
| 1.4.4 适.性好 |
| 1.4.5 减少环境污染 |
| 1.5 影响氨基酸螯合铁消化吸收效果的因素 |
| 1.5.1 动物自身因素 |
| 1.5.2 日粮组成 |
| 1.5.3 产品质量 |
| 1.5.4 添加水平 |
| 1.6 氨基酸螯合铁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 1.6.1 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6.2 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 1.7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 2.1.1 铁源 |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2.3 指标测定 |
| 2.3.1 生长性能测定 |
| 2.3.2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
| 2.3.3 组织铁含量测定 |
| 2.3.4 血液指标、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
| 2.3.5 肝脏Hepcidin和十二指肠DMTI基因表达量的测定与方法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3.3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 3.4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3.5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6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肝脏Hepcidin表达量的影响 |
| 3.7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十二指肠DMT1表达量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 4.3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
| 4.4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组织铁含量的影响 |
| 4.5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血清抗氧化酶的影响 |
| 4.6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肝脏Hepcidin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4.7 甘氨酸亚铁对肉仔鸡十二指肠DMT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 4.8 甘氨酸亚铁在肉仔鸡日粮中适宜添加量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1.1 不同来源有机微量元素在鸡生产中的运用 |
| 1.1.1 不同来源有机铜在鸡生产中的运用 |
| 1.1.2 不同来源有机铁在鸡生产中的运用 |
| 1.1.3 不同来源有机锰在鸡生产中的运用 |
| 1.1.4 不同来源有机锌在鸡生产中的运用 |
| 1.1.5 不同来源有机硒在鸡生产中的运用 |
| 1.2 有机微量元素在猪与鸡粪便减排中的研究进展 |
| 1.2.1 应用有机微量元素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趋势 |
| 1.2.2 有机微量元素替代无机微量元素在猪与鸡粪便减排中的应用 |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动物及饲粮 |
| 2.1.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 2.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 2.1.5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2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 2.2.3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2.4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血清抗氧化的影响 |
| 2.2.5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2.6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蛋黄及粪中矿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2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 2.3.3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血清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3.4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2.3.5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 2.3.6 不同剂量微量元素对蛋鸡蛋黄及粪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 2.4 结论 |
| 2.4.1 主要结论 |
| 2.4.2 创新点 |
| 2.4.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