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1](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甄华春[2](2017)在《徐州市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及监管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带动了消费能力的显着提升,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不只满足于温饱状况,而向营养保健型转变。这种食品需求方面的转变,推动了保健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保健食品是否安全可靠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相关政策逐步调整,监管法规日趋完善。2016年国家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优先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2015年新版《食品安全法》再次明确,对保健食品国家将严格监管。新的政策与法规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持。然而,我国目前的保健食品行业并不容乐观,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屡有发生、质量安全事件时有曝光,保健食品陷入信任危机。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市场需求,徐州市的保健食品行业同样面临着挑战,当然也是一个机遇。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新形势,作为行业监管部门,需要转变理念、实现科学监管。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查阅等方法,首先对我国保健食品相关理论、产业发展和监管现状等进行分析,通过与国外保健食品监管对比,探究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保健食品监管研究现状,针对性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徐州市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及监管现状,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资料查阅的基础上,从影响保健食品安全的相关要素入手,从生产经营、案件查办、检验检测、会议营销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徐州市保健食品监管体系不完善、行业生产经营发展遭遇瓶颈、非法添加问题突出、功能检测存在盲区,虚假宣传引发信任危机、整顿规范亟待解决。针对行业发展和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新政新规实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产品备案制度改革有助于激发徐州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活力、欺虚假宣传行为纳入欺作监管有利于规范经营市场秩序、严惩非法添加有益于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本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监管实践经验,针对性提出徐州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策略,在制度设计上需要理顺体制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在监管理念上需要强化行政指导、服务行业发展;在监管方法上需要优化资源、保持严打态势。逐步实现保健行业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稳定两者共赢的和谐局面。
张友谊,张博,于建水,靳宜华,吴立歆,刘永占,杨立伟[3](2011)在《国内销售化妆品卫生状况》文中认为化妆品卫生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解销售化妆品卫生状况,本文对化妆品经营方式、种类、标签卫生、卫生质量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展望。
张博,周立强,刘春明,冀维锋,杨立伟[4](2006)在《近年来市售化妆品卫生现状——《环境与健康杂志》载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鹿敏琦[5](2003)在《徐州市市售化妆品卫生状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坚,朱红,赵莹,郑智军[6](2006)在《2005年浙江省市售祛斑类化妆品卫生质量调查》文中提出
薛朝红,黄靖,林盈,陈少平[7](2005)在《宁德市化妆品经营市场卫生监督情况分析》文中指出
万颖[8](1999)在《进口与特殊用途化妆品销售市场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常桂秋[9](1999)在《1994—1998年徐州市化妆品卫生质量动态分析》文中指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种功能、品牌的化妆品应运而生,充满市场。为了解徐州市化妆品卫生状况,确保消费者使用安全卫生的化妆品,现把1994~1998年本站检测的319份化妆品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化妆品的卫生管理对策提出自己的浅见。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来源 被检测的319份化妆品均为抽检样品,其中本市企业生产的产品150份,随机抽样部分营销柜台现售的化妆品169份。按产品分类计有发用类113份,护肤类75份,美容修饰类52份,香水类28份,特殊化妆品51份。
张静[10](1999)在《江西省市各化妆品卫生状况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
|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
|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对象界定 |
|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
|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
|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
|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
|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
| 1.7.2 研究方法 |
| 1.8 研究创新点 |
|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
|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
|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
|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
|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2.2.3 分析方法 |
|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
|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
|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
|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
|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
|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 3.2.1 数据来源 |
| 3.2.2 数据处理 |
|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
|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
|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
|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
| 3.3.4 工会组织概况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
| 4.1 研究理论 |
| 4.1.1 工业区位理论 |
|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
|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
|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
|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
|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
|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
|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
|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
| 5.1.1 研究区域 |
|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
|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
|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
|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
| 6.1 研究区域 |
|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
|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
|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
|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
|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
|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
|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
|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
|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
| 三、技术架构 |
| 四、建设方案 |
|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
|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
|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
|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
|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
|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
|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
|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
|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
| (五)小结 |
|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
|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
|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
|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
|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
|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
|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
|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
|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发表的论文 |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综述 |
| 1.1 保健食品的概念及特点 |
| 1.1.1 保健食品的概念 |
| 1.1.2 保健食品的特点 |
| 1.2 保健食品的分类 |
| 1.2.1 功能性保健食品 |
| 1.2.2 营养素补充剂 |
| 1.2.3 三代保健食品分类简述 |
| 1.3 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情况 |
| 1.3.1 保健食品发展史 |
| 1.3.2 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
| 1.4 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管 |
| 1.4.1 形式监管阶段 |
| 1.4.2 发展规范阶段 |
| 1.5 国内外保健食品监管比较 |
| 1.6 国内保健食品市场研究综述 |
|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8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徐州市保健食品市场现状 |
| 2.1 徐州市保健食品行业基本情况 |
| 2.1.1 生产企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
| 2.1.2 经营企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
| 2.2 监管现状调查及分析 |
| 2.2.1 监管机构及职责 |
| 2.2.2 监管工作开展状况 |
| 2.2.3 检验检测状况 |
| 2.2.4 会销虚假宣传整顿现状 |
| 2.3 徐州保健食品市场主要问题 |
| 2.3.1 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
| 2.3.2 生产环节风险犹存 |
| 2.3.3 流通环节问题突出 |
| 2.3.4 产品安全存在隐患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政策法规对徐州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影响分析 |
| 3.1 新政对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 3.1.1 注册与备案双轨制激发行业发展活力 |
| 3.1.2 保健食品经营纳入许可管理 |
| 3.2 新规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 3.2.1 食品虚假宣传纳入欺诈行为监管 |
| 3.2.2 非法添加惩处力度加大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徐州市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对策与建议 |
| 4.1 徐州市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对策 |
| 4.1.1 完善监管体系 |
| 4.1.2 理顺体制机制 |
| 4.1.3 转变监管理念 |
| 4.1.4 创新监管方法 |
| 4.2 徐州市落实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的措施与建议 |
| 4.2.1 强化检测效能 |
| 4.2.2 整治虚假欺诈宣传 |
| 4.2.3 注重宣传培训 |
| 4.2.4 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
| 4.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附录 |
| 附录A 徐州市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 |
| 附录B 保健食品监管依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 1 化妆品经营方式 |
| 2 化妆品种类 |
| 3 我国销售化妆品标签标示卫生状况 |
| 3.1 特殊用途和进口化妆品标示无国家卫生批件 |
| 3.2 使用化妆品的标示卫生问题 |
| 3.3 不同类别化妆品标示卫生问题 |
| 3.4 市售化妆品标示卫生状况要好于使用的化妆品 |
| 4 销售化妆品卫生质量 |
| 4.1 销售化妆品微生物污染与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 |
| 4.2 销售化妆品卫生质量动态分布 |
| 4.3 化妆品理化指标检出合格率要高于微生物指标 |
| 5 不同类型化妆品卫生质量分布情况 |
| 1 我国市售化妆品卫生现状 |
| 1.1 市售化妆品微生物学指标及致病微生物分布情况 |
| 1.1.1 市售化妆品微生物学指标 |
| 1.1.2 致病微生物分布情况 |
| 1.2 市售化妆品理化卫生指标 |
| 2 化妆品使用卫生质量的现状 |
| 3 市售化妆品标签卫生现状 |
| 3.1 无卫生部批件 |
| 3.2 化妆品卫生问题 |
| 3.3 市场上销售的化妆品持证情况好于美容行业 |
| 4 我国市售化妆品卫生研究方向 |
| 对象与方法 |
| 1 对象 |
| 2 调查项目 |
| 2.1 卫生质量检测 |
| 2.2 标识、标签、说明书 |
| 2.3 安全性评价指标检测 |
| 结 果 |
| 1 卫生质量检测 |
| 1.1 不同经营场所卫生质量 |
| 1.2 不同产地卫生质量 |
| 2 标识、标签、说明书检查 |
| 2.1 不同经营场所标签检查 |
| 2.2 不同产地标签检查 |
| 3 卫生质量与批件的关系 |
| 4 安全性评价指标检测情况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