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1](2021)在《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华语修辞》《留学生汉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两本对外汉语修辞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编写体例、编写内容、编写特色以及不足四个方面进行分说,后加以对比分析;以《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I)、《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修订本)上中下、《发展汉语(第二版)高级写作I、II》三本阅读与写作及综合教材为辅进行补充说明,最后总结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的不足并给出建议。本篇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和教材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各类大纲对修辞的要求,最后简单说明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从编写体例、内容、特色以及不足四个方面对《华语修辞》和《留学生汉语修辞理论与实践》两本教材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编写体例、内容、特点以及思考与练习进行了对比,得出《留学生汉语修辞理论与实践》比《华语修辞》更适合留学生学习汉语修辞的结论。第三章对《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I)、《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修订本)、《发展汉语(第二版)高级写作I、II》三套阅读与写作及综合教材中的修辞知识进行归总,并简要比较其修辞格练习。第四章总结了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的不足,并从大纲制定者和教材编写者两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章为结语,对整篇文章进行小结,并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文章研究的不足。
陈秋贤[2](2021)在《越南寺庙汉字楹联研究》文中认为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无论在中国还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越南,都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在中国,楹联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及各行各业,历代创作的大量楹联得以保留,成为宝贵的文化资源。越南由于受到中国楹联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有创作楹联的习俗,因此越南也保留了大量的汉字楹联。这些汉字楹联是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越南寺庙中处处可见的汉字楹联,是研究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本研究是在借鉴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越南汉字楹联的进一步调查和整理,希望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越两国的楹联文化,为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做一些贡献。本文一共包括八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研究选题的缘起,中国和越南楹联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和越南楹联进行的概述,分别介绍了中国和越南楹联的概念、名称、发展、分类等基本问题。第三部分是比较中国和越南寺庙汉字楹联的规则,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从对仗、平仄、修辞、来源、张贴等几个维度,探究了中越寺庙楹联的异同。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越南汉字楹联的功能,主要包括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装饰美化功能。第五部分是越南寺庙汉字楹联的文化观照,主要探究了蕴含在越南寺庙汉字楹联后面的文化内涵。第六部分是越南寺庙汉字楹联异体字考,整理归纳了越南寺庙汉字楹联中存在的大量异体字,为中国的俗字、异体字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第七部分是越南河内市寺庙汉字楹联汇编。第八部分结论,指出楹联在中越两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希望这个文化遗产在中越两国能够得以继续保留和延续下去。
Musadjanov Ruslan[3](2020)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修辞格翻译研究 ——以乌兹别克语译本为例》文中认为
赛俊杰[4](2020)在《文章学视域下的《孟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本文尝试打破《孟子》专书研究的范式,以具体的篇和章为单元,从文章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回顾和梳理《孟子》文学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从文章学角度研究《孟子》一书的价值和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作简要说明。第二部分是从文体学角度对《孟子》进行研究。从《孟子》一书最基本的文献单元“章”出发,对二百六十章进行文体归类,在此基础上对其文体特征、渊源及其成因进行探究。除语录体和寓言体外,依据言说对象的不同,将对话形式文章细分为问答体、问对体、论辩体三种。《孟子》文章文体的形成,与其“以圣人自居”的个人期许、战国时代风气的影响以及《孟子》一书的编集过程有密切关系。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孟子》文章的语言艺术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孟子》中所运用的比喻、对比、类推、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一是从论辩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从对言说对象心理诉求的准确把握、引《诗》《书》等增强说服力以及孟子论辩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孟子》中所明确提出的“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论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前人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诗言志”“迹熄《诗》亡《春秋》作”“言近旨远”的潜在文论思想进行阐述,并予以总结概括。第五部分主阐述了孟子及《孟子》一书的影响,主要是从《孟子》文章本身层面对《孟子》一书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再从孟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标准以及孟子人格魅力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两个层面对孟子人格魅力的影响进行探究。
乔慧鸣[5](2019)在《《史记》语言的文学性研究》文中认为《史记》不但在史学方面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巨着,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是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着作。从文学的角度把《史记》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要研究的是《史记》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本文研究语言的文学性特征在《史记》语言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并对其形成进行考究,讨论《史记》语言文学性的意义。本篇论文共五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国内外研究《史记》语言的现状,其次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最后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和论赞语言三个方面着手,展现《史记》语言的文学性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选取其最突出的文学性特征进行介绍。第三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史记》语言文学性的形成,分别是:对先秦书面语言的加工和对民间语言的借鉴、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融会贯通以及灵活自由的语言形式的运用。第四章阐述《史记》语言的文学性特征在文学、文学史、历史学方面所具有的意义。最后是结论部分,回顾整篇论文并进行总结。学术界将《史记》视为文学作品之后,无数研究者对其语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史记》对先秦书面语言的加工和对民间语言的借鉴,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自由的语言形式的运用,形成个性化、生动性、暗示性、形象性、情境性、音乐性、独创性、情意性和多样性等文学性特征。《史记》语言文学性的文学意义、文学史意义和历史学意义则充分体现了《史记》语言文学性的价值所在。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描述与分析相结合法、联系对比研究法,对《史记》语言的文学性进行研究,展现《史记》语言的真实风格与样貌,揭示《史记》语言的意义与价值。
张英达[6](2019)在《南社诗人田星六田园山水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星六,湘西凤凰人,早年加入“南社”,与柳亚子过从甚密,曾被其誉为“湖中第一诗人”。在民国近体诗创作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地位。由于田氏自小长养湘西,壮年往返湘西,晚年定居湘西,湘西田园山水诗成为田星六诗歌创作的大宗,本文兹就这一论题展开研究,共分三个部分,以下分别叙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田星六的家世、师承和交游,介绍田星六诗歌研究的现状和意义,介绍田星六诗歌研究思路和内容。第二部分为田星六田园山水诗注解,田星六湘西田园山水诗创作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集中于家乡求学和教授私塾期间,主要收入《酒余集》《破帽集》;第二阶段主要是东渡日本求学,回国辗转南北,呼吁革命期间,散见于《且归集》《雨靴集》;第三阶段主要是北征后返乡,兴办文化和教育期间,主要收入《百一集》。通过注解,可廓清田氏田园山水的基本面貌,了解田氏创作中的宗陶倾向,并就原书的个别疏失提出校勘意见。第三部分为田星六田园山水诗修辞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体现语言均衡美的修辞手法,包括对偶、对照、排比、互文等。二、体现语言变化美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倒装等。三、体现语言侧重美的修辞手法,包括反复、叠字、设问、反问、映衬、同语等。四、体现语言联系美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引用、摹绘、拈连、通感等。同时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叠用,即相同修辞手法的连用和不同修辞手法的合用。
周裕昀[7](2019)在《《左传》“说”类辞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左传》中的“说”类辞令数量丰富,在《左传》辞令中占据着极大比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以《左传》中具有强烈说服力的“说”类辞令为研究对象,界定其概念,并从类别、修辞手法、价值等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阐述。除引言外,论文可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追本溯源,从“说”的含义入手,按时间顺序分析春秋以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个时期文献中“说”字含义的演变,界定《左传》的“说”类辞令。第二章对《左传》中的“说”类辞令进行分类。根据说者是否匡正听者言行这一标准,“说”类辞令可划分为谋说辞令和谏说辞令。谋说辞令是谋士为听者出谋划策、解决疑难所用的辞令,根据谋士的意图又可分为正面谋说辞令和反面谋说辞令;谏说辞令依据谏者谏说的方式可分为直谏和曲谏。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左传》的“说”类辞令运用的修辞方法。以《修辞学发凡》对修辞方法的划分为依据,对《左传》中“说”类辞令的对偶、排比,避讳、夸张、婉转,借代、譬喻、引用几种修辞方法作了详细分析。第四章探析《左传》“说”辞令的文学价值。《左传》“言事相兼”的叙事方法一直为人称道,“言”中蕴含了说者的意图,能够推动“事”的发展。因“说”类辞令包含着强烈的说服对方的意愿,故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物的形象表现在言行之中,作为“说”类辞令的主体,谋士和谏者的形象也生动的被刻画了出来。
李丹阳[8](2018)在《《荀子》语言艺术研究》文中提出荀子,战国末期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战国谈辩之风影响了先秦诸子的成书,《荀子》中的语言既有对前人的深化,又有荀子的独创,二者相互融合使得《荀子》展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荀子》的研究仍侧重其思想价值,对于其文学价值研究成果较少,《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则零散分布于《荀子》的文学艺术研究论着中,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为七章。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多数是将“语言艺术”作为分析《荀子》艺术成就的一个方面提及,或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荀子》的语言运用。本文的研究则结合语言学和文学二者的研究方法,使《荀子》的语言艺术研究既有语言学知识的理论作支撑,又注重其作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战国时代风气和《荀子》的成书过程。本文从宏观论述了战国谈辩之风的总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荀子》的作者归属问题和荀子生平问题进行了整理并给出了定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荀子》“言有象”的谈辩技巧。结合修辞学知识对《荀子》中的比喻类型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微观分析,并进一步扩大“象”的内涵,从《荀子》中寓言手法的运用着手将其归类并分析其说理效果。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荀子》“事有比”的谈辩技巧。从铺排、对偶、事实举例、列举分层、层递五个方面结合文本深入分析了《荀子》高超的语言运用手法。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荀子》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教情况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综合了运用文学、修辞学、音韵学、古代汉语知识,从“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三个方面对《荀子》中的排比、对偶、顶真、情感的表达方式、长短句的运用和押韵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于《成相》和《赋》在《荀子》中是两篇独立的文章,被看作是两篇纯文学作品,所以分设第五章和第六章对这两篇语言艺术特征展开讨论。第五章是从说唱文学的角度对《成相》的篇名进行了释义,然后着重分析了其用韵、情感及说理的特点。第六章首先对赋这一文体“不歌而诵”的性质进行了总结概括,对《赋》篇的主客问答结构、隐语使用以及句式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七章概括了《荀子》的语言风格,分析了《荀子》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散文的的影响。
韦群[9](2018)在《司马迁对《尚书》的文学接受》文中研究表明
高丹凤[10](2018)在《唐绝句修辞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绝句的修辞艺术是在唐以前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景观。唐代诗歌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为绝句,产生了大量精工于绝句的伟大诗人,王孟、高岑、李杜、元白、韩柳、小李杜等,他们热爱人生,关心时事,加上才思敏捷,使得笔下的绝句诗歌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绝句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山川风物到社会生活,反映出唐代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出,绝句创作在唐代诗歌中占有创作重要的地位。因绝句这一诗歌类型的特殊性:体裁短小,唐绝句修辞艺术具有自身的特色,且对后代诗歌乃至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修辞就是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修辞艺术手法(修辞格)是修辞艺术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研究方面。而目前,学界还没有从修辞格角度对唐代绝句修辞艺术进行的研究。笔者从唐诗绝句修辞艺术手法,即修辞格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可以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本文对唐绝句修辞艺术的研究可分为整体研究与局部研究两个角度:整体研究包括唐绝句修辞手法的使用模式、艺术演进溯源探析和使用作用,局部研究包括唐绝句修辞手法的基本类型,列举唐代具体诗篇,把修辞格的使用放置到一首绝句的整体框架进行观照,从分析个案绝句来研究修辞格的使用情况。经过研究发现,唐绝句修辞手法一般有材料、意境、词语、章句上的辞格;唐绝句修辞手法的使用模式包括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绝句诗歌修辞艺术溯源探析,包括从先秦、秦汉到魏晋六朝不断演进的过程;唐绝句修辞手法的使用作用包括丰富绝句语言的表现力、深化绝句的思想内涵、形成了绝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绝句名篇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 1.2.1 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现状 |
| 1.2.2 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研究现状 |
| 1.2.3 各类大纲对修辞相关的要求 |
| 1.3 研究对象 |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 1.4.1 理论依据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的分析 |
| 2.1 对《华语修辞》的分析 |
| 2.1.1 编写体例 |
| 2.1.2 编写内容 |
| 2.1.3 编写特色 |
| 2.1.4 不足之处 |
| 2.2 对《留学生汉语修辞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
| 2.2.1 编写体例 |
| 2.2.2 编写内容 |
| 2.2.3 编写特色 |
| 2.2.4 不足之处 |
| 2.3 两本教材的对比分析 |
| 2.3.1 编写体例的对比 |
| 2.3.2 编写内容的对比 |
| 2.3.3 编写特点的对比 |
| 2.3.4 思考与练习的对比 |
| 第三章 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及综合教材中的修辞知识分析 |
| 3.1 研究缘由 |
| 3.2 对写作教材的分析 |
| 3.2.1 《发展汉语(第二版)高级写作》的概况 |
| 3.2.2 《发展汉语(第二版)高级写作》中的修辞知识分析 |
| 3.3 对精读教材的分析 |
| 3.3.1 《高级汉语精读教程》的概况 |
| 3.3.2 《高级汉语精读教程》中的修辞知识分析 |
| 3.4 对综合教材的分析 |
| 3.4.1 《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修订本)的概况 |
| 3.4.2 《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修订本)中的修辞知识分析 |
| 3.5 教材修辞知识归总 |
| 3.5.1 三套教材修辞格比较 |
| 3.5.2 三套教材修辞知识与修辞格练习的比较 |
| 第四章 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的不足与建议 |
| 4.1 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的不足 |
| 4.1.1 数量不足 |
| 4.1.2 质量不足 |
| 4.2 对对外汉语修辞教材的编写建议 |
| 4.2.1 给大纲制定者的建议 |
| 4.2.2 给编写者的建议 |
| 第五章 结语 |
| 5.1 结论 |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一)对越南汉字楹联的保护意识 |
| (二)对越南汉字文化传承的思考 |
| 二、研究现状 |
| (一)越南学术界对越南汉字楹联研究状况 |
| (二)中国学术界对汉字楹联研究状况 |
| (三)中越楹联比较研究状况 |
| 三、研究对象 |
| 四、研究方法 |
| 五、研究价值 |
| (一)学术价值 |
| (二)应用价值 |
| 第一章 中国和越南楹联概述 |
| 第一节 中国楹联概述 |
| 一、概念和名称 |
| 二、起源和发展 |
| 三、分类 |
| 第二节 越南楹联概述 |
| 一、概念和名称 |
| 二、发展状况 |
| 三、类型 |
| 第三节 越南寺庙汉字楹联概述 |
| 第二章 中国和越南寺庙汉字楹联规则比较 |
| 第一节 对仗 |
| 一、中国楹联的对仗特点 |
| 二、越南汉字楹联的对仗特点 |
| 三、小结 |
| 第二节 平仄 |
| 一、中国楹联的平仄特点 |
| 二、越南汉字楹联的平仄特点 |
| 三、小结 |
| 第三节 修辞 |
| 一、中国楹联的修辞 |
| 二、越南汉字楹联的修辞 |
| 三、小结 |
| 第四节 创作方式 |
| 一、中国楹联的创作方式 |
| 二、越南汉字楹联的创作方式 |
| 三、小结 |
| 第五节 张贴及排列 |
| 一、中国楹联的张贴及排列 |
| 二、越南汉字楹联的张贴及排列 |
| 三、小结 |
| 第三章 越南寺庙汉字楹联的功能 |
| 第一节 认知功能 |
| 第二节 教育功能 |
| 第三节 审美功能 |
| 第四节 装饰美化功能 |
| 第四章 越南寺庙汉字楹联的文化观照 |
| 第一节 儒家文化 |
| 第二节 佛教文化 |
| 第三节 道教文化 |
| 第四节 本土母神信仰文化 |
| 第五节 山水文化 |
| 第五章 越南寺庙汉字楹联异体字梳理 |
|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
| 第二节 研究越南寺庙汉字楹联异体字的意义 |
| 第三节 越南寺庙汉字楹联异体字例举 |
| 一、省略笔画 |
| 二、增加笔画 |
| 三、部件改换 |
| 四、笔画变异 |
| 五、变换结构 |
| 六、笔画断开 |
| 七、繁简混搭 |
| 第四节 越南寺庙汉字楹联异体字繁多的原因探究 |
| 第六章 越南河内市寺庙汉字楹联汇编 |
| 第一节 前李朝时期 |
| 第二节 中国唐朝时期 |
| 第三节 前黎时期 |
| 第四节 李朝时期 |
| 第五节 陈朝时期 |
| 第六节 后黎朝时期 |
| 第七节 西山时期 |
| 第八节 阮朝时期 |
| 第九节 时间不确定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五、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孟子》文章文体的类别、特征及其成因 |
| 第一节 语录体 |
| 一、语录体的文体标志及其意蕴 |
| 二、语体风格的新变:由言约义丰到铺排恣肆 |
| 三、丰富多样的章法结构 |
| 第二节 问答体 |
| 一、问答体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
| 二、问答体的深层意蕴:思想表达的显与隐 |
| 第三节 问对体 |
| 一、问对体的文体标志及其来源 |
| 二、问对体的文本结构类型及其意蕴 |
| 三、问对体的外在形式特征及其成因 |
| 第四节 论辩体 |
| 一、论辩体的渊源 |
| 二、论辩体的外在形式特征及其成因 |
| 三、论辩一方对孟子主动发难 |
| 第五节 寓言体 |
| 一、《孟子》寓言的类型及特征 |
| 二、《孟子》寓言的功能 |
| 三、《孟子》寓言的意义 |
| 第六节 《孟子》文章文体形成的原因 |
| 一、孟子个人因素的影响 |
| 二、战国时代风气的影响 |
| 三、《孟子》的编集及其文体生成 |
| 小结 |
| 第二章 《孟子》的语言艺术 |
| 第一节 《孟子》的修辞艺术 |
| 一、比喻 |
| 二、对比 |
| 三、排比 |
| 四、其他修辞 |
| 第二节 《孟子》的论辩艺术 |
| 一、对言说对象心理诉求的准确把握 |
| 二、引《诗》《书》等增强说服力 |
| 三、随机应变的论辩能力 |
| 第三章 《孟子》中的文论 |
| 第一节 “知言养气”说 |
| 第二节 “以意逆志”说 |
| 第三节 “知人论世”说 |
| 第四节 其他文论 |
| 一、“诗言志”说 |
| 二、“迹熄《诗》亡《春秋》作”说 |
| 三、“言近旨远”说 |
| 第四章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
| 第一节 《孟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 |
| 第二节 孟子人格魅力的影响 |
| 一、孟子的理想人格标准——“圣人” |
| 二、孟子人格魅力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第2章 《史记》语言文学性的体现 |
| 2.1 人物语言的文学性 |
| 2.1.1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
| 2.1.2 人物语言的生动性 |
| 2.1.3 人物语言的暗示性 |
| 2.2 叙述语言的文学性 |
| 2.2.1 叙述语言的情境性 |
| 2.2.2 叙述语言的形象性 |
| 2.2.3 叙述语言的音乐性 |
| 2.3 论赞语言的文学性 |
| 2.3.1 论赞语言的独创性和情意性 |
| 2.3.2 论赞语言的多样性 |
| 第3章 《史记》语言文学性的形成 |
| 3.1 对先秦书面语言的加工和对民间语言的借鉴 |
| 3.2 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融会贯通 |
| 3.3 灵活自由的语言形式的运用 |
| 第4章 《史记》语言文学性的意义 |
| 4.1 文学意义 |
| 4.1.1 个性化语言的使用有利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 4.1.2 情境性语言的使用有利于记录生动的历史事件 |
| 4.1.3 情意性语言的使用有利于揭示文本的思想主题 |
| 4.2 文学史意义 |
| 4.2.1 保留了具有情境性和音乐性的诗歌语言 |
| 4.2.2 保留了具有情境性和情意性的汉赋研究资料 |
| 4.2.3 具有音乐性和生动性的散文语言堪称古代散文的典范 |
| 4.3 历史学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田星六生平 |
| 第二节 田星六诗歌研究现状及意义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 第二章 田星六田园山水诗注解 |
| 第一节 《酒余集》田园山水诗选注 |
| 第二节 《破帽集》田园山水诗选注 |
| 第三节 《且归集》田园山水诗选注 |
| 第四节 《雨鞋集》田园山水诗选注 |
| 第五节 《百一集》田园山水诗选注 |
| 第三章 田星六田园山水诗的修辞手法 |
| 第一节 体现语言均衡美的修辞手法 |
| 第二节 体现语言变化美的修辞手法 |
| 第三节 体现语言侧重美的修辞手法 |
| 第四节 体现语言联系美的修辞手法 |
| 第五节 修辞手法的叠用 |
|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左传》谏辞研究 |
| 2.《左传》外交辞令的研究 |
| 3.《左传》辞令的修辞研究 |
| 4.《左传》辞令中的人物形象 |
| 一、“说”的演变及“说”类辞令的界定 |
| (一) 先秦“说”的演变 |
| 1.“言”、“兑”与“说” |
| 2.春秋以前的“说” |
| 3.春秋时期的“说” |
| 4.战国时期的“说” |
| (二) “说”与“说体” |
| (三) “说”类辞令的界定 |
| 二、《左传》的“说”类辞令的分类 |
| (一) 《左传》的谋说辞令 |
| 1.正面谋说辞令 |
| 2.反面谋说辞令 |
| (二) 《左传》的谏说辞令 |
| 1.直谏 |
| 2.曲谏 |
| 三、《左传》“说”类辞令的修辞手法 |
| (一) 对偶与排比 |
| 1.对偶 |
| 2.排比 |
| (二) 避讳、夸张与婉转 |
| 1.避讳 |
| 2.夸张 |
| 3.婉转 |
| (三) 借代、譬喻与引用 |
| 1.借代 |
| 2.譬喻 |
| 3.引用 |
| 四、《左传》“说”类辞令的文学价值 |
| (一) 故事情节发展的强力助推 |
| (二) 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砝码 |
| 1.语言铺排塑造人物形象 |
| 2.谋臣谏者形象塑造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 及科研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研究意义或理由 |
| 二、《荀子》语言艺术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战国谈辩之风与《荀子》 |
| 第一节 战国谈辩概况 |
| 一、士阶层广泛参与 |
| 二、战国百家争鸣 |
| 第二节 荀子的生平 |
| 一、姓名 |
| 二、生平 |
| 第三节 《荀子》的成书 |
| 第二章 《荀子》的“言有象” |
| 第一节 比喻 |
| 第二节 寓言 |
| 第三章 《荀子》的“事有比” |
| 第一节 铺排 |
| 一、对立式 |
| 二、并列式 |
| 三、直线式 |
| 第二节 对偶 |
| 一、单句对 |
| 二、复句对 |
| 第三节 层递 |
| 第四节 事实举例与列举分承 |
| 一、事实举例 |
| 二、列举分承 |
| 第四章 乐教与《荀子》语言的音乐美 |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教环境 |
| 一、乐教中心的转移 |
| 二、乐教与非乐的冲突 |
| 三、俗乐与雅乐的碰撞 |
| 第二节 《荀子》语言音乐美的表现 |
| 一、整齐的美 |
| 二、抑扬的美 |
| 三、回环的美 |
| 第五章 说唱艺术和《成相》的语言特点 |
| 第一节 “成相”释义 |
| 第二节 《成相》篇的语言特点 |
| 一、说唱韵文,雅俗共赏 |
| 二、批判现实,感情浓郁 |
| 三、说理清晰布局合理 |
| 第六章 “不歌而诵”与《赋》篇的语言特点 |
| 第一节 赋之“不歌而诵” |
| 一、对音乐依附的淡化 |
| 二、文体形制及内容范围扩大 |
| 第二节 《赋》篇的语言特点 |
| 一、主客问答,结构稳定 |
| 二、隐语劝谏,委婉含蓄 |
| 三、四言为主,韵散相间 |
| 第七章 《荀子》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
| 第一节 《荀子》的语言风格 |
| 一、论证严密,质朴浑厚 |
| 二、观点深刻,谆谆教导 |
| 三、善用修辞,生动活泼 |
| 第二节 《荀子》语言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历代《荀子》文学评价 |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司马迁对《尚书》叙事写人的接受 |
| 第一节 司马迁对《尚书》叙事的接受 |
| 第二节 司马迁对《尚书》写人的接受 |
| 第二章 司马迁对《尚书》语言修辞的接受 |
| 第一节 司马迁对《尚书》语言的接受 |
| 第二节 司马迁对《尚书》辞格的接受 |
| 第三章 司马迁对《尚书》文艺观念的接受 |
| 第一节 司马迁对《尚书》文学观的接受 |
| 第二节 司马迁对《尚书》音乐观的接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 二、选题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目标 |
| 四、研究方法 |
| 五、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唐绝句修辞艺术概念界定:“修辞”、“修辞格”以及“修辞格的分类” |
| 第一节 修辞与修辞学 |
| 第二节 修辞格 |
| 第三节 修辞格的分类 |
| 第二章 唐代绝句修辞艺术的历史溯源 |
| 第一节 先秦诗歌修辞艺术发展概述 |
| 第二节 秦汉诗歌修辞艺术发展概述 |
| 第三节 魏晋六朝诗歌修辞艺术发展概述 |
| 第三章 唐绝句常用修辞格举隅 |
| 第一节 材料上的辞格 |
| 一、比喻 |
| 二、摹状 |
| 三、映衬 |
| 四、借代 |
| 五、双关 |
| 第二节 意境上的辞格 |
| 一、感叹 |
| 二、比拟 |
| 三、设问 |
| 四、夸张 |
| 第三节 词语上的辞格 |
| 一、摹绘词的重叠 |
| 二、时间词的重叠 |
| 三、名词的重叠 |
| 第四节 章句上的辞格 |
| 一、反复 |
| 二、对偶 |
| 三、顶真 |
| 四、互文 |
| 第四章 唐绝句修辞艺术的运用模式 |
| 第一节 单用模式 |
| 第二节 连用模式 |
| 第三节 兼用模式 |
| 第四节 套用模式 |
| 第五章 唐绝句修辞艺术的作用 |
| 第一节 丰富了绝句语言的表现力 |
| 第二节 深化了绝句的思想内涵 |
| 第三节 形成了绝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
| 第四节 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诗篇 |
| 第五节 为诗歌创作提供借鉴 |
| 第六节 有益于进行诗歌鉴赏 |
| 第七节 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