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油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油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罗涛[1](2021)在《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时间可决定花芽形成数量的多少,而有效花芽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菜角果数与籽粒产量。本文主要以早熟品种“1358”、中熟品种“中双11号”和晚熟品种“浙双8号”等三个不同熟期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播期、氮肥、密度等系列比较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时间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了花芽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角果数和产量形成的关系;同时结合澳大利亚的油菜品种和水分试验,调查了有效花朵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了基肥,花芽肥(花芽分化启动时施用)和蕾薹肥等三个施肥时期及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油菜角果数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熟期品种的高效肥料施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多年气象数据,构建了油菜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的理想生长发育模型,定量描述了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生态型遗传参数,为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油菜适宜熟期品种选用与栽培管理,以及不同区域科学引种提供了技术支撑。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晚熟品种对低温要求更严格,早熟品种对光周期变化更敏感。早、中和晚熟品种“1358”,“中双11号”和“浙双8号”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对应的最适宜温度分别是23.9℃、11.1℃和10.6℃;三个品种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10.8d、23.9d和25.1d。“1358”的临界日长比“中双11号”和“浙双8号”长,且对光周期的变化更敏感。温度驱动的相对春化效应在不同熟期油菜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中晚熟品种“中双11号”和“浙双8号”具有较长的生理春化时间,需要较低的春化温度。2.早熟与中熟油菜品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参与开花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是不同的。早熟品种“1358”在常温和低温春化处理条件下花芽分化启动的时间没有显着差异,与开花网络调控相关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差异也不显着。中熟品种对低温春化的反应强烈,低温促进中熟品种花芽分化的启动主要是围绕FLC,SOC1和LFY信号通路进行的,赤霉素信号途径也可能参与了低温对花芽分化启动的诱导。3.推迟播期会增加花芽的退化率,适当增施氮肥则降低花芽退化率。随着播期的推迟,植株上的可育花芽与总花芽数量的比率趋于下降。增施氮肥可减少花芽退化率4%-9%。主茎和前三个分枝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出现越晚的分枝退化率越高。主茎花序的退化率为33%,从主茎上部往下部的七个一次分枝的退化率分别为60%、58%、59%、68%、79%、93%和99%。分枝上的花芽退化比主茎大,特别是基部分枝的花芽退化非常严重。4.油菜产量主要来自于起始开花后3.5周形成的花朵。进入花期3.5周以前开放的花可贡献籽粒产量的98%以上,这一阶段对应的积温大约为300℃d到450℃d。花期开始的持续干旱缩短有效花期至3周以内,干旱程度增加会严重降低角果数,导致产量严重降低。角果期发生的干旱对角果数影响较小,但会阻碍籽粒正常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而减产。5.氮肥施用量对油菜花芽分化启动时间没有影响,但花芽分化期施用氮肥有利于角果数与产量的提高。氮肥合理施用能协调油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是现高产和稳产的重要调控措施之一。对“华油杂9号”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基肥施氮量为125kg/ha,花芽分化期为75kg/ha,现蕾期为135kg/ha的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200kg/ha。对“圣光127”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基肥施氮量为120kg/ha,花芽分化期为45kg/ha,现蕾期为195kg/ha的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200kg/ha。6.建立了相对优化的APSIM_Canola模型,可为油菜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主要是由其春化对低温需求不同而决定,对光周期的响应较小。早熟品种“1358”在长江流域不宜早播,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早播条件下可发挥其产量潜力,播期可提前至9月中旬。由于早熟品种的收获指数高,在晚播条件下早熟品种的产量表现优于中晚熟品种。因此,不同播种期需要在选用适宜熟期的品种前提下,并调整种植密度,才能提高油菜的产量与效益。综上所述,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主要受生长环境的温度和光周期调控,氮肥对花芽分化的启动没有影响。低温通过FLC,SOC1和LFY信号通路促进中晚熟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利用花芽分化启动时间校正过的生长发育模型可以量化不同熟期品种的热效应因子、春化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因子,并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对产量进行准确预测,使不同温光特性的品种和播期匹配,可以为油菜生产决策提供指导。花芽数和花朵数量与油菜的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探索如何提高结实器官的数量和降低结实器官的退化率是未来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途径。

李照杰[2](2021)在《23个油菜品种产油量和倒伏抗性鉴定与综合性能评价》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主要的食用油来源之一。目前已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基本都存在产量与含油量不互补,高产油量品种抗倒伏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品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在油菜产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油菜产油量及倒伏抗性不断提高是目前油菜生产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本试验选取23个甘蓝型油菜为供试品种,在陕西三原与汉中两个试验点分别展开为期两年的品种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油菜品种生长性状、根系形态结构、倒伏及相关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相关组分之间的差异,对2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产油量及倒伏抗性进行稳定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具体结果如下:(1)本研究比较23个油菜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的产油量发现,不同品种间产油量存在显着差异,华油杂50在三原试验点两年产油量均为最高,汉中试验点两年产油量最高品种分别为盐杂油3号与庆油1号,基因型间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年份、环境下品种产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利用单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23个品种的产油量,结果发现华油杂50为高产油量稳定的品种,甘杂1号为低产油量不稳定的品种。在考虑稳定性的基础上,分析产油量与产量、籽粒含油量的关系发现,与籽粒含油量(R2=0.50**)相比,产量(R2=0.79**)对油菜品种产油量及稳定性的排名影响更大。(2)本研究比较23个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的倒伏指数发现,品种间抗倒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利用单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23个品种的倒伏抗性发现,渝油28为抗倒伏且稳定的品种,但产油量较低。通过多性状稳定性模型同时评价油菜品种的产油量与抗倒能力,结果表明浙油杂108、华油杂50与浙油51的综合表现最好,秦优33、华油杂158、甘杂1号的综合表现最差。冗余分析结果与多性状稳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2=0.96**),说明多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准确。(3)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生长因子、根系因子、倒伏因子、产量及品质因子的前两个主坐标轴,与综合表现(产油量、倒伏及稳定性)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四个因子对油菜的综合表现均有显着正效应,其中产量及品质因子的解释度(R2=0.37**)最大,说明产量及品质因子是影响油菜综合表现的关键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油菜综合表现受千粒重、油酸含量、各时期单位面积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茎秆抗折力及充实度、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的共同影响。油菜的综合表现不止与单一因素(R2=0.17-0.37**)有关,而是受多因素(R2=0.72**)共同影响,某一性状的表现并不能完全决定油菜的综合表现。综上所述,多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可以同时评价品种的产油量及倒伏抗性,筛选高产抗倒且稳定的油菜品种。浙油杂108、华油杂50与浙油51的产油量及抗倒伏稳定性最好,适合在关中及陕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菜的产油量、倒伏及稳定性受千粒重、油酸含量、各时期单位面积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茎秆抗折力及充实度、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的共同影响。在育种及实际生产中,应该协调各性状之间的关系,关注地上部生长的同时也要关注根系的发育情况,提高产量的同时也要确保油菜的抗倒能力。

陈松林[3](2020)在《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各株型材料的关键株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作为主区(D2:3×105株/hm2、D3:4.5×105株/hm2、D4:6×105株/hm2),12个具有较大株型差异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群体及DH系的12个材料,分别为1:Sophia、2:Chuanyou20、3:N69、4:N34、5:Zhongshuang12、6:WH-81、7:N35、8:N157、9:Erake、10:11-9-704、11:N14、12:N91)作为副区,于2018-2019、2019-2020两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株型参数在不同密度下的响应规律,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群体产量与株型结构参数的关系,以期为密植条件下适宜油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产量变化规律。1)12个不同株型材料随密度变化产量趋势不同。其中,1、4、5、10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3、6、7、8、9、11、1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峰曲线变化,在4.5×105株/hm2密度下达峰值;较特殊的是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就产量构成而言,供试的12个油菜材料的群体角果数的变化趋势与大田产量较一致;单株角果数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3、5材料每角粒数呈下降趋势,6、11呈波峰曲线变化,其余材料变化不显着;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变化并不显着。2)将不同株型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了低产、中产及高产聚类,发现高产群体在大部分为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中等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2951.7~3193.2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166.0~244.5,每角粒数为11.4~14.9,千粒重为2.9~3.6g;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到3671.0~4471.9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225.1~282.6,每角粒数为11.4~13.0,千粒重为3.4~3.7g。3)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株型材料的高产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分枝层厚度、分枝数、分枝粗、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筛选高产群体的关键农艺指标。在中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72.1~81.8cm,分枝数为6~7,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17~3.84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24.6~40.1,果身粗为3.96~5.17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292.7~442.9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9.8~62.9°;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84.1~96.2cm,分枝数为6~8,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23~3.51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42.2~66.3,果身粗为4.41~5.23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334.6~454.3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5.1~47.5°。2、本试验中,2号材料为高产耐密材料。以5号不耐密材料为对照,2号高产耐密材料表现为高密条件下分枝层较厚,其原因是节间长随密度变化较不显着,没有加剧分枝重叠现象;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分枝粗较粗且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大的原因是分枝层中上部分枝粗变化幅度较小,随密度增加中上部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对分枝生长影响较小,最终使中上部分枝角果数变化幅度较小;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具有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的原因是随着密度增加角果形态变化不显着,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保持较大较粗的形态,且随着密度增加角果着生角度显着减小,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结构更为紧凑。3、关键农艺指标的遗传效应差异。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关键产量构成指标,分枝层厚度、分枝数等关键农艺指标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反交效应(REC)均具有显着性差异。部分关键农艺指标的广义遗传力排序为:千粒重>分枝层厚度>每角粒数>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排序为:单株产量>分枝层厚度>千粒重>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分枝数。分枝层厚度较每角粒数与单株角果数具有更高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分枝数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较低。

刘秋霞[4](2020)在《氮肥施用调控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分利用冬季耕地资源,大力发展油菜生产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的重要措施。冬油菜生产中氮肥施用不足或过量的现象时常发生。直播冬油菜作为轻简化生产的主要种植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对氮素缺乏比移栽油菜更敏感,但氮素营养状况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规律不明确,延用移栽油菜种植的施氮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直播油菜。采用不同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直播冬油菜氮素积累及产量构成特征,分析氮素营养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定量关系,明确氮素营养对关键产量构成因子的氮素营养调控机制,以期通过直播冬油菜目标产量设计产量构成因子,确定生育期氮素营养高效调控目标。主要结果如下:(1)氮肥施用显着提高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并协调收获密度,增加直播冬油菜产量。在等养分条件下,氮肥用量≥180 kg N/hm2时,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处理相比,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显着提高,施氮180 kg N/hm2时产量增加11.7%,氮肥利用率提高15.7%。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区域平均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201和203 kg N/hm2,但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在推荐用量时的利润比普通尿素高17.8%。(2)通过氮肥施用提高苗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是直播冬油菜高产的关键。高产油菜(>3000 kg/hm2)越冬期(播种后90 d)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大于低产油菜(<1500 kg/hm2),高产油菜越冬期氮素积累比例平均达56.9%,而低产油菜这一比例低于35.4%。越冬前(播种后50 d)干物质每提高100 kg/hm2或0.1 g/株,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22 kg/hm2和256 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0%和3.5%(绝对值)。与低产油菜相比,高产油菜氮素快速积累提前开始,干物质快速积累结束期推迟,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延长,高产油菜生育期较低产油菜延长18-27 d。推荐用量下的氮肥施用可使干物质和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分别提高166%和300%,苗期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速率分别提高499%和689%,干物质和氮素快速积累的起始时间分别提前7.8和10.8天,增加越冬前的氮素积累比例。氮素缺乏、推荐施氮和氮肥过量水平下越冬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占最大氮素积累的33.7%、50.5%和63.2%。(3)氮肥施用调控冬至苗叶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分枝和单株角果数来定量影响产量。冬至苗叶片数与其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显着正相关。单株生物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每增加1 g/株和50 mg N/株,冬至苗叶片数分别0.6-1.0片/株;群体密度在50-130株/m2时,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氮素积累量每增加1000 kg/hm2和50 kg N/hm2,冬至苗叶片数增加0.3-1.1片/株和1.0片/株。冬至苗每增加一片叶,分枝数平均增加1.6个/株,分枝数增加显着提高分枝角果数和单株总角果数,从而增加油菜产量。冬至苗叶片数与产量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每增加一片叶(冬至苗叶片数为2.6-6.7片/株),产量可平均增加622-981 kg/hm2,基础叶片数越低,增加一片叶的增产量越大。(4)在产量构成的四个因子中,单株角果数对产量调控作用最大,其次是收获密度,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油菜产量贡献较小。油菜产量(y)随单株角果数(x)增加线性增加(y=36+25.6x),高产(>3000 kg/hm2)油菜收获密度范围维持45-70株/m2,适宜收获密度下增加单株角果数是提高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关键。植株各生育期内的氮素营养均显着影响单株角果数,苗期氮素营养通过影响分枝形成影响产量,薹期、花期和角果期氮素营养与单株角果数呈显着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这3个阶段单株氮素积累量每增加10 mg N/株,单株角果数分别增加2.8-7.6、0.2-5.7和2.1-4.4个/株。收获密度受氮肥施用的影响,在土壤基础氮素供应低于或高于690 kg/hm2时,施氮显着增加或降低收获密度,使收获密度维持在适宜范围。(5)氮素营养调控密度消减过程,决定收获密度。收获密度降低占缺氮引起的产量损失的9.3%-36.6%,适宜的收获密度是直播冬油菜高产调控的重点。直播油菜群体密度在出苗后一直在降低,出苗-播种后60 d和播种后150 d-收获期是群体密度消减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植株氮素含量高于4.11%,花期氮素含量高于2.44%,可分别保障播种后60 d和150 d群体密度维持80-120株/m2和50-80株/m2,使收获密度维持是在适宜范围。苗期(播种后60天内)降雨量较多或在播种后150 d-播种180 d内降雨量较低均增加群体密度消减,苗期积温大于645℃d时,群体消亡随积温增加而增加。(6)根据氮素营养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定量关系,设计了直播冬油菜目标产量氮素营养主动调控策略。产量3000 kg/hm2理论收获密度为45-70株/m2,单株角果数为104个/株,每角粒数为19-24粒/角,千粒重为2.8-3.8 g;根据试验点平均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确定苗期、越冬期、薹期和花期氮肥供应量分别为29.0、87.8、8.7和33.7 kg N/hm2。本研究确定了不同目标产量的理论产量构成,阐明了直播冬油菜氮素积累特征,明确苗期氮素营养-叶片-分枝-单株角果数的调控过程,理解苗期氮素吸收对高产形成的意义;同时也阐明了氮素营养调控直播冬油菜收获密度过程,提出目标产量反向氮素影响调控策略和具体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直播冬油菜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意见。

李艳花,周燕,石有明,肖长明,黄书琴,刘涛,黄华磊[5](2020)在《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直播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为满足长江上游地区对早熟油菜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需要,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X1)、种植密度(X2)、氮肥(纯氮,X3)3个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早熟双低油菜’重蓉油1号’直播产量的影响,并寻求最优高产栽培模型。结果表明:3个因素与’重蓉油1号’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 878.179+245.269X2+72.438X3+214.370X22+105.000X1X2。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大小为种植密度>施氮量>播期,其中种植密度、施氮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播期与种植密度的互作效应最显着;在试验设定的条件范围内,较早播种及较高的氮肥水平有助于增产。产量超过2 353.42 kg/hm2的高产栽培措施组合为:10月2—18日播种、种植密度31.95万—36.10万株/hm2、施氮量105.0—168.9 kg/hm2。

袁玉婷,尼玛次仁,唐琳,王晋雄,次仁白珍,赵彩霞,李施蒙,南志强[6](2019)在《立足油菜产业发展,推动油菜增产增效——基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拉萨综合试验站立足西藏油菜生产实际,针对制约高产高效的主要因素和关键技术"瓶颈",以大田生产的主推品种为载体,配套高产、低耗、机械化等综合栽培技术;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技术措施,集成与专用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规程。在全区选择五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建成试验示范点,做好优质油菜品种的示范,引导农民优化种植模式,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挖掘增产增收潜力。逐渐扩大优质油菜的种植面积,提高油菜总产,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增效,青油自给的目的,真正实现西藏油菜生产达到高产、高效。

王竹云,张耀文,赵小光,侯君利,关周博,李殿荣,史文青[7](2019)在《限制油菜高产水平提高的因素解析及解决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提高产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是促进我国油菜产业发展、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的核心举措。在剖析油菜产量水平的现状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宽种质资源的筛选范围,开展高光效种质筛选,建立快速、高效的油菜高光效杂交育种方法体系,开展油菜高光效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和实施油菜高光效栽培技术促使光合效能的持续、稳定发挥等方面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王玲[8](2019)在《油菜光合面积指数消长变化及高产群体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其单产水平是我国发展油菜生产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油菜增产途径主要是应用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良品种,通过采用不同栽培措施,构建高光效群体来实现的。本试验以9个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华油杂9号和华油杂62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播期、密度和氮水平,构建不同油菜群体结构,观测全生育期叶片和角果皮面积指数的消长变化,探究各群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以期得出油菜3000kg/hm2高产条件下所具备的群体指标以及适宜的栽培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农艺措施显着影响油菜产量。9个不同熟期品种比较,中晚熟品种在早播条件下产量较高,最高可达3536kg/hm2。华油杂62在9月底播种,密度为60万株/hm2,施氮量为270kg/hm2时,产量最高可达5152 kg/hm2。根据华油杂9号籽粒产量与密度和施氮量两个水平拟合方程,当纯氮施用量为253 kg/hm2,种植密度为7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可达3502 kg/hm2;若要产量达到3000 kg/hm2以上时,最低施氮量为116 kg/hm2,适宜种植密度在52-75万株/hm2。2.不同农艺措施显着影响影响油菜个体发育。播期推迟,油菜出苗期延长,全生育期缩短,施氮量增加,会延缓油菜生育进程。早播、低密、高氮处理可促进油菜个体发育,增加株高、根颈粗、叶片数、单株角果数及单株干物质积累。3.不同农艺措施显着影响油菜群体结构。早播、高密、高氮条件下,油菜群体光截获率、光合面积指数较大,分别可达96%、4.4及以上。密度显着影响油菜结角层厚度,密度越大,结角层厚度越小。群体分枝数、群体角果数、结角层密度随着氮水平升高而增大,随着密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施氮量为270kg/hm2,密度为75万株/hm2时各指标出现最大值,此时群体分枝数、群体角果数、结角层密度分别为4.1×106个/hm2、9.9×107个/hm2、2.1万个/m3。4.油菜叶面积指数和角果皮面积指数变化过程不同。全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在初花期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初花期至盛花期达到峰值,最高可达8.5,此后迅速下降至0。角果皮面积指数呈S型曲线变化,在开花后开始缓慢增长,花后12d左右开始迅速增大,花后24d左右增速减缓,到成熟期时最高可达5.5。5.油菜产量与群体指标显着相关。油菜籽粒产量与各群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群体干物质、群体分枝数、群体角果数、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最大角果皮面积指数(PAImax)、最大群体光合面积指数(CAImax)、最大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RImax)均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产量与最大LAImax、PAImax、CAImax、RImax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分别为0.835、0.831、0.930、0.945。6.油菜高产群体指标参数如下:在适当晚播(10月20日)的条件下,油菜达到3000kg/hm2及以上产量的指标要求:基部RImax达到95%,50%上部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到66%;光能利用效率达1.36g/MJ;LAImax、PAImax、CAImax至少分别达到4.7、4.0、3.9;蕾薹期、盛花期、成熟期群体干物质分别达4645kg/hm2、5997 kg/hm2、10700 kg/hm2以上;群体分枝数达3.03×106个/hm2以上,群体角果数为7.23×107个/hm2以上,结角层密度为1.44万个/m3。

刘阳[9](2019)在《养分综合管理对稻油轮作氮素利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和油菜是中国主要的粮油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油安全。国内外学者从育种、栽培、施肥等方面就如何获得水稻和油菜高产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单一技术研究方面,对养分综合调控技术研究甚少。合理施肥与土壤培育技术结合是实现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长江上游稻油轮作体系氮肥施用过量或利用不当,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活性氮损失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低土壤有机质及某些土壤养分缺乏等限制了作物产量潜力的增加。同时,农户对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的采用率低下。基于此,本文以西南地区水稻-油菜轮作为供试作物系统,通过田间研究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增施硅肥、硼肥以及生物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稻油轮作中作物氮素同化吸收、作物产量品质及水稻土土壤肥力的影响,阐明了不同养分综合管理下水稻季和油菜季不同生育时期氮素生理特性、养分吸收和转运特点、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响应,同时通过养分平衡提出合理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水稻-油菜轮作的养分调控机理,达到了作物增产增效的目标,同时也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不施氮处理(CK)相比,养分综合管理措施能显着提高水稻和油菜功能叶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和油菜功能叶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均呈现生育前期高于生育后期,且水稻以拔节期最高,油菜以苗期或蕾薹期最高。总体上看,养分综合管理Ⅳ(Z4)处理的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最优,且较农民习惯施肥(FFP)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Z4处理可显着提高水稻生长前期硝酸还原酶(NR)活性,养分综合管理Ⅳ(Z3)和Z4处理显着提高了整个生育期内油菜NR活性。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和油菜整个生育期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提升效果不是很明显。不同处理水稻和油菜主要生育时期功能叶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叶绿素、NR活性、GS活性与N浓度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关系。(2)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和油菜干物质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在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和油菜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从总体上来看,Z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优于FFP处理,为作物高产打下了物质基础。与CK相比,养分综合管理措施能明显提高作物籽粒氮素含量。水稻季和油菜季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在成熟期均以Z4处理最优。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现Z4>Z3>Z2(养分综合管理Ⅱ)>Z1(养分综合管理Ⅰ)>FFP的变化趋势;油菜季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现Z4>Z3>FFP>Z2>Z1的变化趋势;其中Z3和Z4处理达到了氮肥增效的目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能明显提高水稻季和油菜季营养时期至生殖时期氮磷钾的转运量与转运率,降低茎秆养分残留,增加养分向籽粒中的转运。(3)与CK相比,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和油菜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稻和油菜产量均以Z4处理最好。其中,Z4处理水稻产量达到8636.50kg.hm-2,比FFP处理显着增加了763.00kg.hm-2;Z4处理油菜产量达到2742.62kg.hm-2,与FFP处理产量无显着差异。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回归方程表明,水稻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油菜产量主要主要受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的影响。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可改善作物品质。与FFP相比,Z3和Z4处理对水稻籽粒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Z4处理对油菜籽含油率含量有明显提高作用。(4)与CK相比,FFP处理和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均显着提高了水稻收获后土壤耕层的全氮含量,且提高幅度为48.08%-52.88%。油菜收获后,Z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余处理。Z3和Z4处理有效改善了水稻季中后期氮素供应,Z4处理也有效地提高了油菜中后期氮素供应。与FFP处理相比,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可显着提高水稻季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65.29%-106.14%。油菜季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微生物量氮的效应表现为:Z3>Z4>Z2>Z1>FFP。与CK相比,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高了水稻季和油菜季收获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但土壤pH无明显差异。与FFP处理相比,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土壤有机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水稻-油菜轮作中,水稻季土壤每个处理均氮素亏缺,油菜季FFP处理和养分综合措施均氮素盈余;除水稻季Z3和Z4处理外,其余处理磷素基本都有盈余;两季作物所有处理钾素均有严重亏缺。

高华岳,刘开发,肖淑凤,巴涛[10](2018)在《油菜高产栽培理论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江西省吉安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油菜种植过程中,若想提高产量,就应当做好综合配套栽培,引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并运用高产栽培理论,从而达到更佳的种植效果。基于此,以江西省吉安地区油菜种植为例,探讨了油菜高产栽培理论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等相关问题,希望可为有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油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油菜的用途及其发展
    2.油菜的生态属性及其对温光的要求
    3.长江流域的油菜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花芽分化启动的研究进展
        4.1.花芽分化启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4.2.植物基因对开花的组成型抑制
        4.3.光周期对开花的诱导
        4.4.低温对开花的诱导
        4.5.温度积累对开花的诱导
        4.6.赤霉素途径对开花的诱导
        4.7.碳氮代谢与花芽分化
    5.油菜结实器官的发育与产量的形成
    6.以花芽分化为契入点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可能途径
        6.1.通过播期调控不同熟期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时间和产量
        6.2.优化花芽分化启动的氮肥分配提高油菜产量
        6.3.促进油菜在有效花期集中开花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4.借助模型量化不同熟期品种的温光响应特性及优化的适宜播种期
    7.技术路线
    8.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油菜花芽分化启动对温光及氮素条件的响应
    1.试验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大田播期试验
        2.1.1.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油菜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的温光响应模型构建
        2.1.2.1.热效应的量化
        2.1.2.2.光周期效应的量化
        2.1.2.3.春化效应的量化
        2.1.2.4.模型评估
        2.1.3.数据分析
        2.2.盆栽试验
        2.3.培养箱试验
        2.3.1.试验材料
        2.3.2.试验方法
        2.3.3.转录组表达量的测定
        2.3.3.1.样本RNA提取与质控
        2.3.3.2.文库构建与测序
        2.3.3.3.序列比对、转录本拼接与可变剪接分析
        2.3.3.4.差异表达基因识别、聚类及富集分析
        2.3.3.5.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长季节的气候条件以及花芽分化启动时间
        3.2.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响应差异
        3.3.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积温变化及其对叶原基发育的影响
        3.4.氮素施用对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影响
        3.5.控温条件下花芽分化启动的时间
        3.6.测序数量与质量
        3.7.样品表达量的主成分分析
        3.8.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的模块及其功能预测
        3.9.花芽分化启动的调控网络相关基因的表达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油菜花芽的形成与退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
    3.结果与分析
        3.1.主花序花芽分化数量的动态变化
        3.2.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花芽退化的影响
        3.3.播期、肥力、密度对单株和群体花芽的数量和角果数的影响
        3.4.不同播期、肥力和密度条件下主花序和分枝花序花芽的退化和角果的形成
        3.5.单株叶片数与单株结实器官数量及群体叶面积指数与群体结实器官数量的关系
        3.6.花芽的数量与产量的形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油菜花朵的形成与退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育期内的气候变化
        3.2.开花数和角果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3.3.产量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3.4.花期和角果期干旱对油菜产量及结实器官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花芽分化启动期施氮肥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设计
        2.2.调查指标
        2.3.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3.2.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油菜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产量的影响
        3.3.不同施肥时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六章 利用APSIM模型对油菜的产量预测和播期优化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大田数据收集
        2.2.APSIM_Canola模型描述和校正
        2.3.模拟历史气候下油菜产量对播种期的响应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变化和降雨量分布
        3.2.模型参数优化和模型评估
        3.3.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产量对播期窗口响应的模拟
        3.4.种植密度对适宜播种期的响应
    4.讨论
    5.小结
第七章 结语
    1.主要研究结果
        1.1.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温光响应的量化
        1.2.早中熟油菜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对温度的响应差异
        1.3.油菜结实器官的形成与退化
        1.4.氮肥对花芽分化启动时间的影响
        1.5.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的适宜播种期
    2.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之处
    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23个油菜品种产油量和倒伏抗性鉴定与综合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油菜产油量研究进展
        1.2.2 油菜倒伏研究进展
        1.2.3 油菜根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2.4 品种的稳定性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生长相关性状
        2.4.2 根系相关性状
        2.4.3 倒伏相关性状
        2.4.4 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
    2.5 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生长、根系、倒伏抗性及产油量比较
    3.1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
    3.2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根系形态特征与电化学值比较
        3.2.1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根系形态特征比较
        3.2.2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根系电容及电阻抗比较
    3.3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倒伏及相关性状比较
        3.3.1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倒伏相关性状比较
        3.3.2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倒伏指数比较
    3.4 不同冬油菜品种产量及品质比较
        3.4.1 不同冬油菜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3.4.2 不同冬油菜品种品质及其组分比较
        3.4.3 不同冬油菜产油量比较
    3.5 根系电容法预测油菜产量及产油量
第四章 不同冬油菜品种的稳定性评价及综合分析
    4.1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量、产油量及抗倒性
        4.1.1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量
        4.1.2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
        4.1.3 产油量及稳定性与产量、籽粒含油量的关系
        4.1.4 WAASBY单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倒伏抗性
    4.2 MTSI多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倒伏及冗余(RDA)分析
        4.2.1 MTSI多性状稳定性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及倒伏抗性
        4.2.2 冗余(R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4.3 不同油菜品种综合性状的主成分分析(PCA分析)
        4.3.1 生长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2 根系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3 倒伏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3.4 产量及品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4 油菜综合表现与影响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油菜产油量的稳定性评价及与产量、籽粒含油量的关系
        5.1.2 MTSI多性状稳定性分析模型评价油菜产油量及倒伏抗性
        5.1.3 油菜产油量、倒伏及稳定性的影响因子
        5.1.4 根系电容法估测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可行性
    5.2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株型研究现状
        1.1 作物株型结构的认识
        1.2 油菜株型研究概况
        1.3 其它作物株型的研究进展
    2 适宜密植作物株型研究现状
        2.1 合理密植的概念
        2.2 油菜密植相关研究
        2.3 密度对不同株型作物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作物理想株型和密植模式
        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3.3 目前可开展的研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油菜产量形成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产量的系统聚类分析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
        2.3 成熟期株型结构
        2.4 成熟期株型对密植油菜产量结构的影响
        2.5 前期关键农艺指标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高产耐密材料关键农艺指标建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成熟期株型结构
        2.3 全生育期干物质分配
        2.4 前期营养生长期器官生长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株型油菜双列杂交遗传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遗传方差与遗传力分析
        2.3 亲本一般配合力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研究总结
        1.1 关键农艺指标参数分布
        1.2 密植油菜成熟期株型综合分类
        1.3 增密增产成熟期株型改良方向
        1.4 高产耐密材料与不耐密材料的差异
        1.5 关键农艺指标遗传效应
    2 本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氮肥施用调控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1.1 种植现状
        1.1.2 施肥现状
    1.2 油菜氮素营养特征
        1.2.1 氮素营养功能
        1.2.2 油菜氮素需求特征
        1.2.3 油菜种植季土壤氮素供应特征
        1.2.4 油菜氮素管理特征
    1.3 油菜产量构成因子
        1.3.1 收获密度
        1.3.2 单株角果数
        1.3.3 每角粒数
        1.3.4 千粒重
    1.4 作物高产调控
        1.4.1 关键栽培管理因子调控
        1.4.2 产量构成因子设计与调控
        1.4.3 高产体系设计
2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课题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验点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3.3.2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3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油菜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3.4 普通尿素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推荐用量
    3.4 讨论
    3.5 小结
4 直播冬油菜物质及氮素积累动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取样与分析
        4.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用量对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4.3.2 氮素缺乏时不同产量水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
        4.3.3 推荐氮用量下不同产量水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
        4.3.4 氮肥过量时不同产量水平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动态
        4.3.5 不同产量水平及氮肥用量下Logistical模型参数
        4.3.6 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3.7 氮肥用量对苗期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速率
    4.4 讨论
    4.5 小结
5 氮素营养对直播冬油菜冬前叶片数的调控及产量效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点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参数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前叶片数的影响
        5.3.2 冬至苗期叶片数与其物质积累的关系
        5.3.3 不同施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5.3.4 冬至苗叶片数与产量的关系
        5.3.5 冬至苗叶片数对产量影响的机制
        5.3.6 目标产量下的冬至苗叶片数和物质积累
    5.4 讨论
    5.5 小结
6 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6.3.2 氮肥施用对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因子
        6.3.3 生育期内植株氮素营养状况与各构成因子的关系
        6.3.4 薹期-角果期植株氮素营养与单株角果数的关系
        6.3.5 氮肥施用对不同土壤基础氮素供应能力下收获密度的影响
        6.3.6 目标产量下的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
    6.4 讨论
    6.5 小结
7 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消减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点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7.2.4 参数计算与数据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低基础氮素供应下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消减的影响
        7.3.2 高基础氮素供应下氮肥用量对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消减的影响
        7.3.3 油菜生育期内积温和降雨与密度消减的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8 目标产量设计的氮素调控模型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分析方法
        8.2.2 材料来源
        8.2.3 参数计算
    8.3 结果与分析
        8.3.1 目标产量构成
        8.3.2 单株角果数调控
        8.3.3 收获密度调控
        8.3.4 苗期氮素营养调控
        8.3.5 目标产量3000kg/hm2综合调控模型
    8.4 讨论
    8.5 小结
9 综合讨论、总结和展望
    9.1 综合讨论
    9.2 主要结论
    9.3 论文特色与创新
    9.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直播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田间试验概况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建立
    2.2 效应分析
        2.2.1 主要因素效应分析
        2.2.2 边际效应分析
        2.2.3 互作效应分析
    2.3 方程模拟选优
3 讨论
4 结论

(6)立足油菜产业发展,推动油菜增产增效——基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藏油菜种植基本情况与问题
    1.1 自然条件限制
    1.2 机械人为条件限制
    1.3 西藏传统思想限制
    1.4 科学种植难度大
    1.5 油菜科学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深入
    1.6 西藏油菜产业开发、多功能利用等面临问题多
2 主要措施与做法
    2.1 油菜新品种引进及油菜种植新技术推广
        2.1.1 不同海拔区域春油菜引种示范推广
        2.1.2 白菜型冬油菜引进示范推广
        2.1.3 油荞复种及养蜂技术应用推广
        2.1.4“油菜花-桃花-雪山-蓝天白云”的油菜与旅游相结合特色立体景观农业发展规划
        2.1.5 积极开展油菜病虫害防治工作
        2.1.6油菜高效高产技术研究及推广
        2.1.7 饲料油菜及油菜作绿肥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2.1.8 宽窄行直播密植高产种植技术研究应用
        2.1.9 积极推进自治区油菜高新技术宣传推广,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
3 主要成效
    3.1“油菜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试验示范”初见成效
    3.2“京华165”示范推广,驱动农民脱贫致富
    3.3 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研究示范
    3.4 积极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3.5 开展技术培训,加大宣传报道
4 结论
    4.1 为西藏油菜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2 拓宽了油菜产业发展思路
    4.3 为基层单位培养了技术骨干,为地方油菜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动力

(7)限制油菜高产水平提高的因素解析及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年来我国油菜产量水平低而不稳
2 限制油菜产量水平提高的因素分析
    2.1 油菜高产育种进展缓慢, 产量水平提高受限
    2.2 现有品种的抗逆性较低, 产量水平发挥受限
    2.3 病虫草害严重, 严重制约着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4 品种抗倒性较低, 倒伏普遍发生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2.5 适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品种缺乏, 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2.6 收获指数普遍较低, 限制了高产育种的发展
    2.7 群体光能利用效率较低, 导致产量水平“瓶颈”难以突破
3 油菜高产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程度较低
    3.1 对油菜产量特性的基础研究不够
    3.2 油菜高产育种方法比较简单
    3.3 可供高产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匮乏
4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滞后
    4.1 传统的栽培技术需要革新
    4.2 缺乏规范化的栽培制度
    4.3 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程度较低
5 油菜高产育种的增产潜力
    5.1 单产水平的提升潜力
    5.2 光能利用效率潜力
    5.3 收获指数潜力
6 提高油菜产量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6.1 加强油菜产量结构的基础研究
    6.2 拓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
    6.3 提高收获指数
    6.4 多途径利用杂种优势选育高产品种
    6.5 加快高抗、适于机械化生产品种选育研究
    6.6 加强高光效机理和高光效育种研究
    6.7 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
    6.8 建立油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6.9 加强油菜的标准化和机械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7 结束语

(8)油菜光合面积指数消长变化及高产群体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油菜生长发育特性
        1.2.1 油菜源、库结构的特殊性
        1.2.2 油菜光合器官替换过程
    1.3 油菜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研究
        1.3.1 油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研究
        1.3.2 油菜光合面积指数研究
        1.3.3 油菜结角层结构研究
    1.4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结构的影响
        1.4.1 播期对油菜群体结构的影响
        1.4.2 密度对油菜群体结构的影响
        1.4.3 施氮量对油菜群体结构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2.3.1 生育期观察
        2.3.2 形态指标调查及干物质积累情况
        2.3.3 群体结构指标测定
        2.3.4 考种测产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1.1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3.2.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株高的影响
        3.2.3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根颈粗的影响
        3.2.4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数的影响
        3.2.5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单株干物质的影响
    3.3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光截获与群体结构的影响
        3.3.1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光合面积指数的影响
        3.3.3 不同密度与氮水平对油菜群体干物质的影响
        3.3.4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结角层结构的影响
    3.4 油菜高产群体结构构建
        3.4.1 产量与群体指标的关系
        3.4.2 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的关系
        3.4.3 产量与光合面积指数的关系
        3.4.4 产量与群体干物质的关系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1.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结构的影响
        4.1.3 油菜高产群体结构的构建
    4.2 小结
        4.2.1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2.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3 不同农艺措施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4.2.4 油菜高产群体指标参数
参考文献
致谢

(9)养分综合管理对稻油轮作氮素利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稻-油菜轮作生产概况
        1.1.2 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和油菜氮肥利用的重要性
    1.2 水稻和油菜养分综合管理研究进展
        1.2.1 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和油菜氮代谢的影响
        1.2.2 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和油菜氮肥利用的影响
        1.2.3 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和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4 养分综合管理对水旱轮作土壤氮素形态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时间和地点
    3.3 试验设计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1 生育进程记载
        3.4.2 氮代谢特征指标
        3.4.3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4.4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4.5 考种与测产
        3.4.6 品质指标测定
    3.5 数据处理
第4章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主要生育时期氮代谢特征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主要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1.2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主要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1.3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主要时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4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主要时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1.5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主要时期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1.6 水稻季和油菜季氮代谢生理指标与氮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1 结果分析
        5.1.1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1.2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1.3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1.4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1.5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季和油菜季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2 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和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结果分析
        6.1.1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和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的影响
        6.1.2 水稻和油菜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6.1.3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营养品质的影响
        6.1.4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油菜籽营养品质的影响
    6.2 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肥力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7.1 结果分析
        7.1.1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7.1.2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油菜轮作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7.1.3 养分综合管理措施对水稻-油菜轮作中氮磷钾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
    7.2 讨论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油菜高产栽培理论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种植环节高产栽培理论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必要性
2 油菜高产栽培理论的相关思考
3 油菜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相关思考
    3.1 首选高产抗病型品种
    3.2 整地
    3.3 施肥
    3.4 田间管理
    3.5 油菜种植过程中应用高产栽培技术的效果
4 结语

四、油菜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D]. 罗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23个油菜品种产油量和倒伏抗性鉴定与综合性能评价[D]. 李照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D]. 陈松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氮肥施用调控直播冬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机制研究[D]. 刘秋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直播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J]. 李艳花,周燕,石有明,肖长明,黄书琴,刘涛,黄华磊. 上海农业学报, 2020(01)
  • [6]立足油菜产业发展,推动油菜增产增效——基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J]. 袁玉婷,尼玛次仁,唐琳,王晋雄,次仁白珍,赵彩霞,李施蒙,南志强. 西藏农业科技, 2019(S1)
  • [7]限制油菜高产水平提高的因素解析及解决途径[J]. 王竹云,张耀文,赵小光,侯君利,关周博,李殿荣,史文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19(06)
  • [8]油菜光合面积指数消长变化及高产群体指标研究[D]. 王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养分综合管理对稻油轮作氮素利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刘阳. 西南大学, 2019(01)
  • [10]油菜高产栽培理论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探讨[J]. 高华岳,刘开发,肖淑凤,巴涛. 南方农业, 2018(33)


油菜论文 油菜栽培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对新疆牛羊产业当前问题的看法
下一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西河县农村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