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滋阴凉血治疗肝硬化鼻衄1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养阴凉血法治疗肝硬化齿衄10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肖志鸿,陈国良[1](2021)在《陈国良教授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文中指出陈国良教授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有以下三方面:(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的患者必须在中药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西药抗乙肝病毒治疗。(2)治疗肝纤维化的原则为扶正祛邪,采用解毒、补虚、活血法,创立了抗纤维化的基础方——七味化纤汤,临床疗效显着。(3)治疗肝衰竭早期,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法,多途径给药,内服清热解毒凉血方,配合其创立的蘡薁合剂保留灌肠,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吕晓娟[2](2021)在《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例,筛选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21例为对照组,筛选其中全程依据中医辩证论治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病例44例为治疗组,对照组为入院后给予西医常规的营养支持、保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方法,以及行人工肝治疗,治疗组为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上依据中医辨证,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治疗。2、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进行实验室检查时的相关指标为基线指标(即为治疗前相关指标),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后第2、4、8、12周的相关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指标(PTA)、与血常规有关的相关指标(WBC、NLR、PLT)、肾功能指标(Cr、Na)、中医症候积分、计算MELD评分等,分别对治疗后两组间的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在临床治疗后第8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5.9%,单纯西医治疗组死亡率为47.6%,在这一治疗时间点,对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治疗后第1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36%,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33.33%,两组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了比较,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首次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组间的TBil水平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TBil水平下降的变化幅度显着优于同期对照组,两组之间TBil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后第8周,中医药干预治疗组的PTA水平显着提高,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组PTA水平相对应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干预治疗ACLF,较单纯西医内科综合治疗,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4)临床治疗后第4周,两组ALT、AST均显着下降,治疗后两组的ALT、AST下降幅度的相关性比较,同期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两组间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临床治疗后,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均下降,在治疗后第12周,两组间NLR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研究结果发现,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Cr水平均显着下降,在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Cr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两组间C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接受治疗后第12周,两组患者Na均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MELD评分显着下降,在对比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治疗组MELD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下降缓慢,两组间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着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8周)病死率,并且中医药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慢加性肝衰竭患者的总有效率,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组的ALT、AST、TBil、PTA、NLR、Cr、Na、MELD、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WBC和PLT水平无明显差异。

白雅黎,朱向东,兰雨泽,徐坤元,宋宁,樊俐慧[3](2020)在《侧柏叶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搜索及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检索筛选,探讨侧柏叶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显示:临床用量范围为3~41.4 g。临床剂量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而变化,如侧柏叶发挥清热止血功效时,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眼部疾病,多为10~41.4 g;发挥凉肝养阴止血功效时,主治妇科疾病,多为9~41.4 g;发挥清热凉血功效时,主治皮肤病,多为10~15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侧柏叶有不同的配伍药物,但临床配伍与用量应综合考虑病症、配伍禁忌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

邓皓文[4](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分析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的辨证、用药特点,并探讨各医家对治疗鼓胀的独到见解,为中医药治疗鼓胀提供理论与临床指导。方法:收集各国医大师治疗鼓胀的临床医案,采集其中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证型、药物等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表格。运用WPS Office 2017软件中的Excel功能对药物、症状、舌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Weka3.8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筛选符合条件的最佳规则,从而得到国医大师治疗鼓胀过程中的常用药物、药对、药组及常见症状、舌脉。结果:通过检索,收集到文献22篇,包含医案57例;图书43本,包含医案142例,共计医案199例,涉及24位国医大师。(1)药物频数分析:199例医案中共计中药232味,总计2441频次。其中:(1)使用频率最多的为茯苓(118次),其次分别为白术(107次)、泽泻(74次)、甘草(70次)、茵陈(68次)、黄芪(53次)等;(2)使用频率在10次及以上的药物共62味,此62味中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前五类依次为:补虚药(13味),利水渗湿药(10味),活血化瘀药(9味),理气药(9味),清热药(5味)。(2)症状频数分析:(1)在症状信息完整的177例医案中,统计得到症状102种,共计1302频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单腹胀大(115次)、腹满(115次),其次分别为食欲不振(82次)、小便不利(74次)。(2)在以“单腹胀大、腹满”为主症的142例医案中,有80例包含证属脾虚的次症,59例包含证属气滞的次症,60例包含证属湿热的次症,46例包含证属血瘀的次症,47例包含证属肝肾阴虚的次症,18例包含证属脾肾阳虚的次症。(3)舌脉频数分析:(1)在70例舌脉象信息完整的医案中,舌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舌红(32次),其次分别为舌红紫(16次)、舌淡红(7次)、舌青紫(5次)、舌淡紫(4次)等;苔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苔黄(13次),其次分别为苔黄腻(10次)、苔白(8次)、苔薄黄(7次)、苔薄白(7次)等;脉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弦细数(8次),其次分别为弦数(6次)、弦细(6次)、沉弦(5次)等。(2)关于129例舌脉信息不全或缺失的医案,结合方药以及原文中按语的解释来推测舌脉信息,其中68例表现为脾虚象,25例表现为气滞象,15例表现为湿热象,29例表现为血瘀象,16例表现为阴虚象;(4)关联规则分析:(1)使用Apriori算法在150例医案中计算出药物的272条关联规则,筛选规则后得到核心药对为栀子、茵陈,其次为太子参、茯苓;核心三联药组(三种药物相须为用)为白术-茯苓-砂仁,其次为猪苓-茯苓-砂仁。(2)除了栀子-茵陈药对,剩下的所有药对均具有健脾益气或健脾祛湿之功效;前10位三联药组中均具有健脾之功,其中5组为健脾益气,3组为健脾理气,2组为健脾行气。结论:(1)鼓胀最常见的主症为单腹胀大和腹满,常见的次症多属脾虚证;(2)鼓胀的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以脾虚为主,兼夹气滞、湿热、血瘀等证。(3)国医大师治疗鼓胀多使用健脾益气之品,最常用的药物为茯苓,多选用四君子汤等健脾益气之剂加减。

郑文洁[5](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苏苑苑[6](2019)在《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医案为研究资料,总结、分析章次公先生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反映其学术思想,并从血证认识源流层面探讨历代先贤对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影响,从而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血证的临床疗效提供借鉴,并对名医经验传承提供新思路。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与悟道参术方法对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进行梳理。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含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两种方法。频次统计主要是对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症状,治疗血证常用中药、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常用中成药进行统计;关联规则即进行对药关联(两味中药相关)、组药关联(三味中药相关)、症药关联(症状与药物相关),且将关联结果运用Cyt oscape3.6.0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悟道参术方法主要用于典型医案分析及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源流探析两方面。典型医案分析则是基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医案,选取就诊次数不低于两次且疗效为好转或治愈的医案及两则失治误治的医案进行理法方药分析;源流探析则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丁甘仁临证医集》为底本,通过历代医家辨治血证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产生的影响进行悟道参术。3研究结果(1)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症状的频次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便血、咯血、痰中夹血、鼻衄、经血如崩、吐血、尿血、齿衄、舌衄、紫癜;治疗血证常用中药频次依次为阿胶、仙鹤草、熟地黄、墨旱莲、生地黄、五味子、桑白皮、白芍、麦冬等;常用中药四气频次依次为寒、平、温、微寒、微温、凉、大热;常用中药五味频次依次为甘、苦、辛、涩、酸、咸、淡、微苦、微甘、微辛;常用中药归经频次依次为肝、肾、肺、心、脾、胃、大肠、胆、膀胱、小肠、心包经;常用中成药频次依次为震灵丹、黛蛤散、两仪膏、十灰丸、千金驻车丸、夏枯草膏、失笑散、威喜丸等。(2)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对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熟地黄—阿胶、仙鹤草—阿胶、五味子—阿胶、熟地黄—仙鹤草、墨旱莲—阿胶等;组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仙鹤草,熟地黄—阿胶、熟地黄,五味子—阿胶、仙鹤草,墨旱莲—阿胶等;症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阿胶、月经淋漓不断—熟地黄、月经淋漓不断—仙鹤草、月经淋漓不断—瞿麦等。(3)典型医案中齿衄医案一则,辨证为热病后伤阴齿衄;咯血医案两则,辨证为阴虚肺燥咯血、瘀热咯血;吐血医案一则,辨病为胃溃疡吐血;尿血医案一则,辨证为脾肾气虚尿血;便血医案两则,辨证为脾不统血便血、湿热内盛便血;崩漏医案两则,辨证为血瘀崩漏、阳虚崩漏;误诊误治医案分别表现为尿血去附子、当归后方见效与使用温性药后咯血不止。(4)源流探析方面,章次公先生基于《黄帝内经》,在血证病因上重视情志,病机方面则不离虚与热,另外还强调嗜酒对于血证的影响;基于《金匮要略》,章次公先生多借鉴其方药以论治血证,如施以黄土汤、白头翁汤治疗便血;依据《临证指南医案》,章次公先生根据卫气营血辨治思路辨治血证;章次公先生遵循《血证论》中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并且将四法灵活变通施治;在丁甘仁先生的教导下,章次公先生遵循经时并用的治疗方药,并将中西汇通的思想在其血证医案当中得以充分体现。4研究结论(1)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多立足虚实辨证,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为热邪炽盛,同时不离瘀血,故临床上多以补虚清热、活血止血为主。(2)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重视阿胶、仙鹤草、熟地黄以滋阴养血、益气止血;常用中药多寒温并用,以寒为主;常用中药多味甘、苦;常用中药归经以肝、肾为主,兼顾心、肺、脾、胃。(3)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重视对药,以阿胶、仙鹤草、熟地黄为核心,以滋阴止血为主,兼顾益气、补血、助阳、滋阴、清热、活血。如滋阴止血对药:阿胶—藕节,阿胶—小蓟,墨早莲—仙鹤草,生地黄—仙鹤草;气血同调止血对药:黄芪—熟地黄,仙鹤草—熟地黄;阴阳通调对药:杜仲—熟地黄,续断—熟地黄;滋阴对药:墨旱莲—女贞子;清热对药:桑白皮—知母;活血对药:瞿麦—益母草,川芎—瞿麦。(4)章次公先生治疗不同部位出血时,以补肺阿胶汤治疗咯血;以胃溃疡出血经验方治疗吐血;以黄土汤、白头翁汤治疗便血;以自拟方益母瞿芎汤治疗月经淋漓不断;以经验方固崩救脱方治疗经血如崩。(5)章次公先生重视分阶段治疗,尤强调顾护脾胃以善后。(6)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时仍重视附子一药的应用。(7)章次公先生对于血证的理、法、方、药认识多崇尚经典及各家之说,但不拘泥于此,如其创造性的提出以护膜疗法来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及贯彻中西汇通以辨治血证,充分展现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

刘国伟[7](2017)在《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吴佩衡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学术理论,被誉为当代扶阳派的代表人物,主温药亦不排斥寒凉。先生多年精研《伤寒论》,深得仲景医理和方术要旨,以阴阳为核心,遵守辨证论治准则,为多种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通过对吴佩衡先生《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先生对《伤寒论》的理解认识及临证运用规律,以更好继承和发扬先生对仲景伤寒研究的学术贡献和临床辨治的指导作用及领悟对中医临床思维养成的启迪意义。研究方法1.本课题运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以《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作为蓝本,参考现行《伤寒论选读》《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资料,梳理讲义和医案,尤其是挖掘出先生对讲义的阐释及补充发展之处,归纳总结其重视的基础理论及其学术思想。2.整理归类先生医案诊治的病种、证型、方药等,总结先生治则治法、方药等运用的经验和特色。3.归纳总结先生学术和临证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传承和创新并对其进行较为客观的学术评价和临床意义分析。研究内容1.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创新内容研究。2.吴佩衡先生临证辨治思想规律的研究。3.吴佩衡先生选方用药、治则治法的研究。研究结果1.吴佩衡先生编着的《伤寒论讲义》,结合临床深究经典,论证以阴阳为纲,对仲景学术思想作了补充和完善,阳主阴从,阴阳并重的辨证思维模式处处可见。2.吴佩衡先生重视圆运动理论和气化理论在中医经典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学术价值。3.吴佩衡先生临证十分注重神、舌、脉表现,精辨寒热,脉证合参。4.吴佩衡先生针砭时弊,从辨证论治出发,制定扶阳抑阴、扶阴抑阳等治疗法则,强调“有是证用是药”,故不畏麻桂之辛、姜附之热;大黄、芒硝、石膏等之寒而当机立断,应手取效。5.吴佩衡先生崇阳而顾阴,擅温热也擅寒凉,以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为主,诊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多科。研究结论吴佩衡先生作为经方理学大家,虽擅于扶阳,但其理法根本实质凸显了以阴阳为纲的辨治思维,执法于寒热两端,并结合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扶阳或扶阴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阴阳平衡,这对我们研究经典和临证均有很大的启发和实际运用的指导意义。

曾建宗[8](2016)在《金实教授肝病诊治经验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金实教授师从肝病泰斗邹良才,并获邹云翔、曹鸣高、付宗翰、张泽生、周仲英等名医教诲,经验体会,临床研究实践,对肝病有着深入治疗心得。并且擅用古方,不拘泥,卓立创新。以自身对肝病的临床经验及中医内科辨证施治,熟悉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秉持着对中医中药的热忱,以中药药理对肝病治疗取得疗效。病毒性肝炎治疗,自拟龙柴方,寓于清热解毒,疏肝健脾,配以平地木、叶下珠、板蓝根、土茯苓等抗病毒来抑制病毒的蔓延发展均有良好的成效。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的治疗,采用“流气和络”治之,用药轻灵,求变求新,不拘泥古法。肝硬化疾病的治疗,辨病虚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虚实夹杂,则标本兼治。故此课题乃是针对金实教授治疗肝病的用药辨证思路及法则,使得肝病的治疗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金师的学术可以继续传承。方法:病例收集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南京中医药大学百草堂门诊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门诊病例。并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用药特点等方面探析金实教授治疗肝胆病临床经验。结果:病毒性肝炎总得病机是毒邪稽留,正气不足;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机是肝络郁滞,本虚标实;肝硬化病机是肝脾失调,气血阴阳不和。结论:肝胆病是现代临床最常见的疾病,病多夹杂蔓延时日甚久,严重甚至牵动机体的免疫调节,进而危及生命。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肝胆病的方式,针对不同情况的疾病发生,给予不同的的西药,大多只有单一性,没有办法有效全面的治疗疾病或恢复肝功能。再者,某些西药又因存在对肾功能或其他脏器损害,胚胎畸形,白细胞下降等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金实教授透过中医的辨证,结合西医的诊断,中药的药理研究,可从整体调控入手,通过药理作用的效果恢复肝功能正常,临床经验值得推广。

金瑞瑞[9](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33例确诊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救治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即西医治疗加中药复方口服及结肠滴注给药,疗程为8周,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总有效率为63.6%,病死率为15.2%,中晚期病死率高于早期患者,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者预后较差。改善身目黄染、乏力、纳差、腹胀(大)疗效较改善出血(鼻衄、齿衄、肌衄)疗效显着,其中乏力、纳差改善效果最明显;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8%。降低总胆红素(TBIL)、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血清内毒素(ET)差异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口服及结肠滴注给药方式救治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通过多靶点的影响与调节,修复肝组织损伤,改善肝脏功能,促进黄疸消退,改善并发症,降低患者病死率。

顾赛红[10](2014)在《基于主题词典模型关联模块识别方法980例名医瘀热病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探讨古今名医“瘀热”相关病案中的瘀热病机辨识依据、瘀热病机表述特点及其用药规律,以此反证周仲瑛教授“瘀热”病机新论的创新性。2、研究方法(1)病案选取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国知网”和国内出版名医病案专着为文献来源,以“瘀热”、“凉血化瘀”、“犀角地黄汤”等为检索词,结合专家经验制定瘀热病案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总计收集瘀热相关病案980例,其中,自金元时期至清末民初病案123例,涉及古代医家40人(包括王孟英、曹颖甫、叶天士、王旭高等);自建国以来至公元2012年病案857例,涉及现代医家336人。(2)病案数据挖掘分析方法:首先对全部病案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建立瘀热病案信息数据库;除运用频数分析等一般数学统计方法外,主要运用由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邓柯教授提出的“主题词典模型关联模块识别”新方法对病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人机结合,以人为主”,从瘀热病机相关证候、病机表述方法、治则表述方法、选方用药规律四个方面,分别探讨瘀热病机相关信息特征。3、研究结果(1)一般信息:在数据库收录的980例瘀热相关病案中,有性别记载的906例(占92.4%),其中男性448例(占49.4%),女性458例(占50.6%);有明确年龄数值记载的827例(占84.3%),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年龄为93岁,其中年龄分布在21-40岁的较为多见,累积频率为36.2%。(2)涉及疾病分布情况:980例病案涉及临床多种疾病,其中,398例(占40.6%)有中医病名者共涉及疾病159种,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衄、黄疸、崩漏、鼻衄、血证、痹证、蓄血等(>2%);549例(占56.0%)有西医病名者共涉及疾病277种,由高到低依次为过敏性紫癜、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衰竭、紫癜性肾炎等(>2%),其中,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累积频率达36.6%。(3)证候分布:980例病案共整理出临床证候1708种,其中出现频率达10%以上的临床证候依次为:舌红、发热、大便干、腹痛、口干、口渴、烦躁、小便黄、苔薄黄、大便秘、腹胀、乏力、皮肤紫癜;依据周仲瑛教授提出的瘀热临床证候主要表现种类进行分类后,疼痛、发热、神志、出血、皮肤各类证候频数均大于300。(4)病机表述方法:980例病案有明确病机表述的有851例(占86.8%),其中:①明确表述为“瘀热”的病案153例,表述方式有146种;②未明确表述为“瘀热”的病案698例,表述方式有646种;③病机证素:病位证素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血分(19.5%)、肝(15.4%)、经络(14.9%)、营分(14.2%)、肾(7.4%)、心(7.3%);病理因素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热(75.1%)、瘀(38.2%)、毒(22.2%)、虚(19.5%)、血热(19.5%)、湿(18.7%)、瘀热(17.9%)。(5)治则表述方法:有明确治则表述的有794例(占81.0%),将其拆分为最小单元后得到治法414种;其中,分布频率在48%以上的主要治法依次为凉血、清热、化瘀(活血、祛瘀),分布频率在5%以上的常用治法配伍依次为解毒、养阴(滋阴)、利湿(化湿、祛湿)、止血、清营(凉营)、益气、泄热(泻火、泻热)、通络;运用“主题词典模型关联模块识别”方法得出的治疗复法为“凉血化瘀,清热解毒”。(6)治疗药物分布:980例病案中共涉及药物685味,分布频率在20%以上的药物依次为丹皮、生地、赤芍、犀角(水牛角)、大黄、桃仁、甘草、连翘、当归、黄芩、银花;从药物功效分析,最为常用的药物种类为清热凉血药,分布频率达23.0%,多配伍补虚药、活血药、止血药、利湿药等,分布频率均大于5%。(7)常用方剂:运用“主题词典模型关联模块识别”方法提取出常用方剂,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清瘟败毒饮、血府逐瘀汤、大黄牡丹汤、五味消毒饮、复元活血汤等具清热、活血、凉血、下瘀功效之方剂为主,兼有三妙丸、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消风散、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祛湿、解表清里、理气、和解、滋阴、养血、治风之剂。4、研究结论(1)古今名医对于“瘀热”病机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通过“以效测机”发现,即使是从用药而言明确从“瘀热”论治的病案,其病机与治则的表述也多不统一。(2)瘀热相搏证疾病分布广泛,常见临床证候为舌红、发热、大便干、腹痛、口干,多以“凉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法,临床用药以清热凉血药物为主,与周仲瑛教授提出的瘀热互结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法相符,而“瘀热”临床证候表现因病而异,在病案中均有所体现。(3)瘀热病机的辨识可结合辨病,病位多在营血分、肝、经络、肾,常兼夹、复合火毒炽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病机,这与周仲瑛教授提出的瘀热病位深在营血、脉络,涉及肝、肾、心等脏,并常与其他病理因素兼夹、转化的瘀热病机新理论符合。本研究表明周仲瑛教授瘀热学说是对古人瘀热概念及散在应用的经验传承,是在大量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符合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养阴凉血法治疗肝硬化齿衄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阴凉血法治疗肝硬化齿衄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陈国良教授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 治疗肝纤维化以扶正袪邪为原则
3 治疗肝衰竭早期以清热解毒凉血为法,多途径给药
4 结语

(2)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ACLF的发病机制
        1.1.1.免疫炎症损伤
        1.1.2.缺血缺氧性损伤
        1.1.3.内毒素血症
        1.2.ACLF的治疗
        1.2.1.内科综合治疗
        1.2.2.人工肝治疗
        1.2.3.肝移植
    2.中医药防治ACLF发生机制中的三重因素
        2.1.中医药调节机体免疫
        2.2.中医药改善缺血缺氧损伤
        2.3.中医药防治内毒素血症
    3.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病例来源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1.3.西医诊断标准
        1.3.1.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
        1.3.2.分期标准(《肝衰竭指南》)
        1.3.3.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
        1.3.4.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1.3.5.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1.4.疗效评价标准
        1.5.纳入标准
        1.6.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病例分组
        2.2.治疗方法
        2.2.1.对照组治疗
        2.2.2.治疗组治疗
        2.3.观察内容及指标
        2.4.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两组患者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3.2.两组患者死亡率的比较
        3.3.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的比较
        3.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的比较
        3.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3.6.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的比较
        3.7.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的比较
    4.讨论
        4.1.中医证型分布讨论
        4.2.中医药对ACLF死亡率的影响
        4.3.中医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
        4.4.中医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常规的影响
        4.5.中医药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4.6.中医药对改善肾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
        4.7.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4.8.中医药治疗可有效降低ACLF患者的MELD评分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附表1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症候分级评分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中医病因病机
    2.辨证分型
    3.治法治则
        3.1.扶正补虚法
        3.2.清热利湿化瘀法
        3.3 解毒凉血化瘀法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侧柏叶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方用量与配伍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蒲黄
    4.2 配伍浙贝母
    4.3 配伍桂枝
    4.4 配伍生地黄
    4.5 配伍地榆
    4.6 配伍黄芩
    4.7 配伍仙鹤草
    4.8 配伍藕节
    4.9 配伍白芍
5 小结

(4)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医案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统计分析
        4.1 症状规范
        4.2 药名规范
        4.3 舌、苔、脉象规范
        4.4 证型规范
        4.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医案收集结果
    2.频数分析结果
        2.1 药物频数
        2.2 症状频数
        2.3 舌、苔、脉象频数
    3.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1.1 药物频数分析
        1.2 症状频数分析
        1.3 舌脉频数分析
        1.4 关联规则分析
        1.5 总结
    2.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的一些独特经验
        2.1 国医大师邓铁涛用甘草甘遂散疗鼓胀
        2.2 国医大师颜德馨汤剂中合用小温中丸
        2.3 国医大师朱良春食疗鼓胀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鼓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章次公先生生平介绍、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概述
        1.1 生平介绍
        1.2 学术思想
        1.3 用药经验
前言
第一部分 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医案纳入标准
        2.4 医案排除标准
        2.5 数据标准化
        2.6 数据库构建
        2.7 数据导入
        2.8 数据挖掘
    3 统计结果
        3.1 频次统计
        3.2 关联规则
    4 讨论
第二部分 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典型医案分析
    1 齿衄医案
    2 咯血医案
    3 吐血医案
    4 尿血医案
    5 便血医案
    6 崩漏医案
    7 失治误治医案
    8 讨论
第三部分 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的源流探析
    1 《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2 《金匮要略》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3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4 《血证论》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5 丁甘仁血证诊治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6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医案研究数据挖掘方法的概述
    2 中药名称规范化一览表

(7)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吴佩衡先生生平简述和着作介绍
    1 吴佩衡先生生平简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章 对吴佩衡先生学术形成影响较大的理论概述
    1 阴阳开阖枢及标本中气理论
    2 圆运动理论
    3 六经气化学说和气机升降理论
第三章 吴佩衡先生相关着作整理分析论述
    1《伤寒论讲义》的整理分析
        1.1《伤寒论讲义》结构情况介绍
        1.1.1 太阳病篇
        1.1.2 阳明病篇
        1.1.3 少阳病篇
        1.1.4 太阴病篇
        1.1.5 少阴病篇
        1.1.6 厥阴病篇
        1.1.7 差后劳复病篇
        1.2《伤寒论讲义》归纳及总结分析
        1.2.1 擅以阴阳立论,提纲挈领
        1.2.2 辨明寒热虚实,兼顾体质
        1.2.3 重视神、脉等证象
        1.2.4 遵仲景而补充方药,提高临证实效
    2《吴佩衡医案》《麻疹发微》的整理分析
        2.1 内科病的辨治
        2.1.1 肺系病证
        2.1.2 心系病证
        2.1.3 脾胃系病证
        2.1.4 肝胆病证
        2.1.5 肾系病证
        2.1.6 气血津液病证
        2.1.7 肢体经络病证
        2.2 外科病的辨治
        2.2.1 疮疡
        2.2.2 乳房疾病
        2.2.3 周围血管病
        2.2.4 皮肤性病
        2.3 妇科病辨治
        2.3.1 月经病
        2.3.2 妊娠病
        2.3.3 产后病
        2.4 儿科病辨治
        2.4.1 肺系病证
        2.4.2 脾胃系病证
        2.4.3 心肝系病证
        2.4.4 时行疾病
        2.5 伤寒病辨治
        2.5.1 太阳病
        2.5.2 少阴病
        2.5.3 厥阴病
        2.6 温病学辨证
        2.6.1 春温
        2.6.2 暑温
        2.6.3 秋燥
        2.6.4 温疫
第四章 吴佩衡先生学术总结归纳
    1 吴佩衡先生临证辨治特色
        1.1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维
        1.2 脉证合参,重视神、舌、脉表现
        1.3 辨析药效反应
        1.4 遵古不泥,针砭时弊
    2 治则治法
        2.1 扶阳抑阴
        2.2 扶阴抑阳
    3 方药总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金实教授肝病诊治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病毒性肝炎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诊断依据
        1.3 治疗方法
    2. 中医证治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概况
    3. 金实教授证治经验
        3.1 疾病初期,邪实为主,病程日久,邪实正虚
        3.2 正虚治以调养肝脾,兼清余邪
        3.3 湿热黄疸明显,重视清利湿热,活血退黄
        3.4 毒邪为患,注重解毒
        3.5 常用中药探讨
    4. 验案
第二部分 自身免疫性肝炎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实验室血清诊断
        1.3 治疗方法
    2. 中医证治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概况
    3. 金实教授证治经验
        3.1 流气和络治疗大法
        3.2 灵活使用疏、清、化、补各法
    4. 验案
第三部分 肝硬化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诊断依据
        1.3 治疗方法
    2. 中医证治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概况
    3. 金实教授证治经验
        3.1 详分证型,选用八法
        3.2 或一法为主,或多法会用
        3.3 忌破血逐瘀,宜软坚缓化
        3.4 慎峻下逐水,宜扶正利水
    4. 验案
第四部分 肝脓肿
    1. 现代医学认识
    2. 中医证治
    3. 金实教授经验
    4. 验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及脱落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一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
        (一)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二)疗效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六、临床研究结果
        (一)中医证候疗效
        (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三)主要并发症改善情况
        (四)总体疗效及病死率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一)病因
        (二)对机体的影响
        (三)发病机制
    二、中医对 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一)中医归属
        (二)病因病机探讨
        (三)方证分析
    三、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发病基础、性别及年龄
        (二)发病诱因
        (三)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
        (四)改善肝功能情况
        (五)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六)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基于主题词典模型关联模块识别方法980例名医瘀热病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探讨
    1. 瘀热病机概念的历史沿革
        1.1 瘀热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
        1.2 瘀热病机的治法、方药不断丰富
    2. 瘀热病机的现代研究
        2.1 瘀热病机理论相关阐述
        2.2 瘀热病机理论中医学相关疾病阐述
        2.3 瘀热病机理论西医学相关疾病阐述
    3. 小结
第二部分 名医瘀热病案的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数据检索
        2.2 病案数据处理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瘀热相搏证病案收录情况
        3.2 患者一般信息资料分析
        3.3 瘀热相搏证疾病诊断分布
        3.4 瘀热相搏证证候分析
        3.5 瘀热相搏证病机分析
        3.6 瘀热相搏证治则分析
        3.7 瘀热相搏证方药分析
        3.8 基于“主题词典模型”的关联模块识别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
    1. 方法学探讨
        1.1 病案数据名词术语清洗的必要性
        1.2 一般数学统计方法应用
        1.3 基于“主题词典模型”的关联模块识别
    2. 瘀热相搏证病案数据特征
        2.1 瘀热相搏证疾病分布广泛
        2.2 瘀热相搏证证候表现分散
        2.3 瘀热相搏证病机与治则表述不一
    3. 瘀热相搏证的辨识特点
        3.1 病、证、症间的关系
        3.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3 瘀热相搏证的辨识当与辨病相结合
    4. 瘀热相搏证的病机证素分布特征
        4.1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4.2 构建以“病机证素”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新体系
        4.3 瘀热相搏证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4.4 瘀热相搏证常见兼夹病机
    5. 脱离病机的“方证相应”存在局限性
        5.1 何谓“方证相应”
        5.2 “证”的涵义尚未形成共识
        5.3 对“方证”对应的层次认识不一
        5.4 脱离病机的“方证相应”存在局限性
    6. 瘀热相搏证治疗当分清阶段主次
        6.1 外感瘀热当首分阶段论治
        6.2 内伤瘀热当首分主次论治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证候模块
附录2:方药模块
附录3:“证候-方药”模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养阴凉血法治疗肝硬化齿衄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国良教授治疗肝病的临床经验[J]. 吴丽,肖志鸿,陈国良. 福建中医药, 2021(06)
  • [2]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D]. 吕晓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侧柏叶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 白雅黎,朱向东,兰雨泽,徐坤元,宋宁,樊俐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6)
  • [4]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D]. 邓皓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D]. 苏苑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吴佩衡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及其发展研究[D]. 刘国伟. 云南中医学院, 2017(10)
  • [8]金实教授肝病诊治经验探析[D]. 曾建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D]. 金瑞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基于主题词典模型关联模块识别方法980例名医瘀热病案研究[D]. 顾赛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中医论文 中医药法论文 肝衰竭论文 中药论文 伤寒论论文

上一篇:“文化将军”风采
下一篇:坚持生活特刊的正确补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