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1](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李伟[2](2012)在《小型水库主养草鱼、鲤鱼高产高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长县地处延安市东部,延河下游,位于北纬36°13′17″-36°24′20″,东径109°33′4″-11°29′43″之间,国土总面积2 368km2,地质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黄土高原丘陵地貌。全县沟壑纵横,植被较差,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一批小一(二)型水库,因此,延长县的可养鱼水面较
徐慧[3](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杨明军[4](2012)在《山区小型水库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山区小型水库养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山区小型水库养鱼的技术要领,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值得有小型水库条件的养殖户借鉴和推广。
蒋高中[5](2008)在《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末年就开始养殖鱼类。至秦汉时期,我国已有淡水养殖专书面世,淡水鱼的养殖已从小型水体的池塘发展到大型水体的湖泊。隋唐时期,我国淡水养殖鱼的种类增加,除养殖鲤鱼外,传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近现代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04年,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的近代资本家张謇,力举商部组织渔业公司,拉开我国近现代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帷幕。不过,由于解放前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内战争频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我国近代淡水养殖事业及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基本上仍主要承袭传统养殖技术而没有大的变化。解放初期,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空前发展,首先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完全依靠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在鱼苗培育上,正确采取“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和投饵相配合”使我国鱼苗培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池塘养鱼方面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河道养殖以及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也获得相应进步。文革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我国渔业管理机构及部分科研机构被撤,淡水养殖生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城郊渔业仍有一定发展,养殖技术亦在不少方面取得可喜进步,如在人工繁殖与育种方面,当时对河鳗、柏氏鲤、黄尾密鲴、长江鲟、中华鲟等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工繁殖研究;同时用兴国红鲤与苏联镜鲤杂交,获得生长良好的“红镜鲤”;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获得深受群众欢迎的“福寿鱼”;用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分别培育出“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等新品种;用青灰色鲤鱼、红鲤和荷包红鲤为材料,将其囊胚期的细胞核注入到鲫鱼卵去核的细胞质中,结果获得正常生活的鲤、鲫杂交鱼,克服了在远缘鱼类有性杂交所难以逾越的困难。此外,还进行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探索性实验,获得了能发育的2倍体红鲤和3倍体团头鲂。在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当时大力推进鱼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塌塘改好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极大地提高池鱼产量;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方面亦逐步从粗放、粗养、粗管向着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在人工饵料方面,重点进行代用饲料研究;在渔业机械方面,这时期有了一项重要突破,发明增氧机,这对控制池鱼浮头和防止泛池有明显效果,为其后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群众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多年徘徊的淡水渔业生产局面被一举打破,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我国的鱼苗培育除大力推广了湖汉、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以及草浆培育鱼种等新技术外,还研究了用螺旋鱼腥藻培育白鲢鱼种,用敌百虫控制鱼苗下塘时适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鱼种等,通过不同放养密度、不同放养规格和不同放养时间,采用成鱼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换水等办法,使常规鱼种产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上,主要对大鲵(娃娃鱼)、香鱼、鲥鱼、梭鱼、长吻鮠、花鱼骨、鲻鱼、革胡子鲶、黄鳍鲷、粗糙沼虾、大口黑鲈、淡水白鲳、淡水青虾、淡水龙虾、鳖、麦瑞加拉鲮鱼等进行人工繁殖研究。还利用翘嘴鳜鱼与大眼鳜鱼、鲮鱼(♀)与湘鲮(♂)、东北银鲫(♀)与日本白鲫(♂)进行杂交试验,并通过杂交选育出具双隐性重组的红镜鲤,具有鲜明特征的建鲤和湘鲫。同时利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优良家养鲢鱼品系,选育出生长速度快的尼罗罗非鱼、雌核发育三倍体鲤鱼。同时,还在莫桑比克非鲫中获得一批染色体为YY型的“超雄”鱼;取得高等生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至泥鳅的成功试验。在种质鉴定与保种技术方面,补充完善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鱼种的鉴定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鱼类特点且实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同时还建立了不同水系中华绒鳌蟹的判别技术,初步确定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间的分子水平平均遗传变异度指标等。在养殖技术方面,无论在池塘还是湖泊、水库、河道等养殖中,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发展综合养鱼和生态养鱼技术,使各种不同水体养殖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大中型湖泊普遍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放养与移植驯化工作,大力发展围拦养殖系统工程和湖泊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了冷流水、温流水、河道与水库流水、工厂流水、人工机械化流水和组装式生物系统工程循环流水养鱼等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等。在人工饵料方面,基本查清主要水产动物所需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需要量,同时对青鱼、草鱼、鲢、鳙、鲤等20余种淡水鱼、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研究;对银鱼、中华鳖等数种主要淡水名优产品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进行分析,制定了鲤、草鱼、尼罗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在鱼病防治技术方面,除对寄生虫鱼病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以及霉菌病、藻类引起的鱼病等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控制淡水鱼病和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保障作用。在养殖机械方面,这一时期的增氧机品种已发展到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充气式、涡流式等多种型式。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得到发展,同时还研制成功自动投饲机、溶氧测定仪、电加温器、活鱼运输装置、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设备。总结我国20世纪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变迁,我们不难看出,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受到国家政治、发展方针政策以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我国淡水养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优品种繁殖育种研究薄弱问题,病害防治仍存在严重隐患以及养殖环境研究不足等问题。要彻底扫除上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障碍,实现21世纪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我国淡水渔业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饲料技术等基础性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渔业科学技术,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水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与养殖业在更高水平上持久地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朝禧[6](2006)在《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消落区土地是库区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一旦有效利用,可能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良以及对农户增收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发展库岸经济,向上促进山地经济,向下拉动水域经济,从而带动库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本研究成果虽然是针对水库消落区土地,但可推广应用到河道和湖泊消落区、浅海滩涂以及荒水湿地的开发利用上。很显然,探讨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途径和健康开发模式,对库区农业资源开发工作重心的掌握,对引导库区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意义。 根据水库消落区水土资源的特征和属性,结合前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笔者小规模试验的阶段性成果,并按照本论文的写作需要,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①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问题研究。②探讨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健康开发途径和保护利用模式,分析和预测开发利用效益和对库区农户增收的作用及影响。③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分析。④结论与讨论。汇总研究结果,对4种利用模式进行简单评述,为模式的选用提供依据。 本论文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摸清了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总数量、可以开发利用的数量以及地域分布和高程分布情况,目前还未发现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二是提出了两栖林业歼发的新概念。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新意,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大多数资料为实地调查的原始资料,在样本库区进行了两栖林业开发模式的试验,并得到富水库区通山县扶贫办的支持与协作,同时也得到水库主管部门的认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成果的应用价值上,本论文按分带利用的原则,提出的4种开发利用模式,其中两栖林业开发为创新模式,对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杨世琦[7](2003)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三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刘焕亮[8](1999)在《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发展与科技成就——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中指出论述了建国50 年来, 我国水产业、水产养殖业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改革与建设基本经验, 以及海、淡水养殖科技成就与展望。
杨沁芳,郭和清,于涛[9](1996)在《渔业新技术在江苏水利渔业经济中的效用》文中指出1995年与1979年相比,水利渔业养殖面积扩大2.58倍,成鱼产量增长52.48倍,单产提高20.36倍。1995年水利渔业总产值、总利润分别是1980年的308.84倍和255.31倍。
贺锡勤,盛海清,许国焕[10](1995)在《论中国半精养水库渔业及其饲料问题》文中指出中国水库放养鱼的种类、食性以及可利用的天然饵料生物决定了半精养渔业是水库渔业的主要模式。水库半精养有中、小型水库、水库库汊、网拦、网围、网箱养鱼等多种形式。其产量与肥料、饲料的投入有直接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饵料,并辅以补充性人工饲料,可实现高产高效。本文以水库鱼类的营养和饲料利用为基础,论述半精养水库渔业的理论和实用技术,并提出尚须研究的问题,以推进半精养水库渔业的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资料来源 |
| 1.4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
| 2.1.1 提出 |
| 2.1.2 概念 |
| 2.1.3 特征 |
|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
|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
|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
|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
|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
|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
|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
|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
|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
| 3.1.1 区域位置 |
| 3.1.2 地形地貌 |
| 3.1.3 土壤植被 |
| 3.1.4 气候 |
| 3.1.5 水文 |
|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
|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
|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
|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
|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
|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
|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
|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
|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
|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
|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
|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
|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
|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
|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
|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
|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
| 3.4 小结 |
|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
|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
|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
|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
|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
| 4.2.1 莲田生态系统 |
| 4.2.2 稻田生态系统 |
|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
|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
|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
|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
|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
|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
|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
|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
| 4.6 小结 |
|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
|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
|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
|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
|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 5.2.2 评价指标体系 |
|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
|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
|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
| 5.3.2 综合评价模型 |
| 5.3.3 结果分析 |
| 5.4 小结 |
|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
| 6.1 优势(Strengths) |
|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
| 6.1.2 生态环境优美 |
|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
|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
|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
| 6.2 劣势(Weaknesses) |
| 6.2.1 基础设施薄弱 |
| 6.2.2 资源锐减 |
| 6.2.3 生态环境恶化 |
| 6.2.4 环境破坏 |
| 6.2.5 农业灾害频发 |
| 6.3 机遇(Opportunities) |
|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
|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
|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
|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
|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
| 6.4 挑战(Threats) |
|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
|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
|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
|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
| 6.5 小结 |
|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
|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
|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 7.2.1 人口战略 |
| 7.2.2 资源战略 |
| 7.2.3 环境战略 |
| 7.2.4 科技战略 |
| 7.2.5 法制战略 |
|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
|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
|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
|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
|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
|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
|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
|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
|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基本情况 |
| 2 高产养鱼措施与方法 |
| 2.1 鱼种投放前的准备工作 |
| 2.2 鱼种放养 |
| 2.2.1 合理科学选择养殖品种 |
| 2.2.2 鱼种放养的时间和数量 |
| 2.3 饲养管理 |
| 2.4 鱼病预防 |
| 3 试验结果 |
| 4 结论与分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中文图名索引 |
| 英文图名索引 |
| 中文表名索引 |
| 英文表名索引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
|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
|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
| 1.2 研究进展 |
|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
|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
| 1.2.4 研究方法 |
| 1.2.5 述评 |
|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
|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
|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
|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思路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 1.5.3 技术路线 |
|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
|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
|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
|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
|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
| 2.1.4 研究假设 |
|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
|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
|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
|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 2.3.1 农户特征因素 |
| 2.3.2 自然环境因素 |
| 2.3.3 经济社会环境 |
|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
|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
|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
|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
|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
| 2.5 分析框架 |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 3.1 研究区域范围 |
|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
| 3.2.1 垦利县 |
| 3.2.2 镇赉县 |
| 3.2.3 察布查尔县 |
|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
| 3.3.1 垦利县 |
| 3.3.2 镇赉县 |
| 3.3.3 察布查尔县 |
|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
| 3.4.1 垦利县 |
| 3.4.2 镇赉县 |
| 3.4.3 察布查尔县 |
|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
|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
|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
|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
| 4.2.1 农户基本概况 |
|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
|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
|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 4.3.2 建立模型 |
| 4.3.3 数据模拟 |
|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
| 4.4.1 结果分析 |
| 4.4.2 政策启示 |
|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
|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
|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
| 5.2.1 研究区域现状 |
|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
|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 5.3.2 建立模型 |
|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
| 5.4 政策启示 |
|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
|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
|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
| 6.2.1 研究区域现状 |
|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
|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
|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 6.3.3 建立模型 |
|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
| 6.4 政策启示 |
|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
|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
| 7.1.1 基本原则 |
| 7.1.2 集成路线 |
|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
|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
|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
|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
|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
| 7.3.2 管理方式集成 |
|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
|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
| 7.4.1 法律手段 |
| 7.4.2 行政手段 |
| 7.4.3 经济手段 |
| 7.4.4 社会手段 |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 8.1 主要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 1 引言 |
| 2 山区小型水库养殖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 2.1 山区水库养殖的基本情况 |
| 2.2 山区水库养殖存在的问题 |
| 3 山区小型水库高产高效养殖 |
| 3.1 准备工作 |
| 3.2 投放鱼种入库 |
| 3.3 合理施肥 |
| 3.4 投喂青饲料 |
| 3.5 投喂颗粒饲料 |
| 3.6 日常管理 |
| 3.7 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
| 4 试验结果 |
| 5 效益分析 |
| 5.1 社会效益 |
| 5.2 经济效益 |
| 6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难点 |
|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淡水养殖技术的奠基 |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渔业的诞生 |
| 第二节 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
| 第三节 近代我国的水产科学试验及水产教育 |
|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淡水养殖业生产概况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
| 第三节 鱼苗培育及育种技术的发展 |
| 第四节 池塘“八字精养法”的提出 |
| 第五节 湖泊、水库养殖技术的初步发展 |
| 第六节 河道养殖与捕捞技术的提高 |
| 第七节 人工饵料技术的初步发展 |
| 第八节 鱼病防治技术的初步发展 |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
| 第一节 文革时期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
| 第二节 人工繁殖及育种技术的进步 |
|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
| 第四节 湖泊、河道养殖技术的发展 |
| 第五节 网箱养鱼技术的开发 |
| 第六节 人工颗粒饵料技术的进步 |
| 第七节 增氧机及其它渔业机械的发明 |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一) |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 第二节 鱼苗培育与人工繁殖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与生态养鱼技术的进步 |
| 第四节 湖泊和水库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二) |
| 第一节 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
| 第二节 人工饵料技术全面发展 |
| 第三节 鱼病防治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
| 第四节 淡水养殖机械进一步发展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动因分析 |
|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淡水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
| 第二节 悠久的养殖历史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基础 |
| 第三节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必要前提 |
| 第四节 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
| 第五节 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淡水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 |
| 第七章 淡水养殖技术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作用及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
| 第一节 淡水养殖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 |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
| 第三节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思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独创l性声明 |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
| (二) 研究区域的确定 |
| (三) 健康开发的含义 |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 (一) 研究目的 |
| (二) 研究的意义 |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研究内容 |
| 五、论文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点 |
| (一) 研究重点和难点 |
| (二)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支持理论 |
| 一、国内研究概况与动态 |
| (一) 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初考 |
| (二) 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现代开发与利用 |
| 二、国外研究概况及动态 |
| (一) 水位涨落对水库消落区的作用与影响 |
| (二) 间接利用 |
| (三) 直接利用 |
| 三、主要理论依据 |
| (一) 系统理论 |
| (二) 不可逆过程理论 |
| (三) 生产力理论 |
| (四) 人地协调理论 |
| (五) 可持续利用理论 |
| (六) 生态经济理论 |
| (七) 土地区位理论 |
| 第三章 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问题 |
| 一、鄂域水库及库区经济简况 |
| (一) 水库情况 |
| (二) 大型库区经济概况 |
| 二、鄂域大型水库的分布与消落区土地资源 |
| (一) 大型水库的地域分布 |
| (二) 消落区土地资源状况 |
| (三) 属性与特点 |
| 三、水库消落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个人行为多,缺乏统一组织和技术指导 |
| (二) 只考虑经济开发没有生态利用 |
| (三) 未形成产业化,没有规模效益 |
| (四) 转移剩余劳动力少,社会效益差 |
| (五) 现行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 |
| (六) 开发资金短缺 |
| 第四章 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其选择 |
| 一、农业利用模式 |
| (一) 利用范围 |
| (二) 利用时段 |
| (三) 利用方式 |
| 二、渔业利用模式 |
| (一) 种草养鱼模式 |
| (二) 坝拦网拦库湾集约利用模式 |
| (三) 回形鱼池开发利用模式 |
| 三、林业利用模式 |
| (一) 消落区林业开发与库区林业结构调整 |
| (二) 两栖林业开发模式 |
| (三) 两栖林业的效益 |
| 四、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 (一) 库区消落区旅游资源优势 |
| (二) 水库消落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 |
| (三) 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
| 五、利用模式的选择 |
| 第五章 富水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实证 |
| 一、富水库区概况及消落区上地利用背景 |
| (一) 富水库区概况 |
| (二) 富水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利用背景 |
| 二、富水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数量、分布及其质量 |
| (一) 消落区面积 |
| (二) 消落区土地资源质量 |
| 三、消落区开发模式 |
| (一) 长期利用带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
| (二) 短期利用带渔业开发模式 |
| (三) 汛期利用带两栖林业开发模式 |
| 四、富水水库消落区土地两栖林业开发的效果 |
| (一) 缓解了库区优质林地资源非常缺乏的矛盾 |
| (二) 提高了库区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
| (三) 保护库岸使水库发挥更大效益 |
| (四) 消落区土地集约利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一、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总量的可观性和部分可利用性 |
| 二、作物种植模式的广适性和收获的不确定性 |
| 三、渔业利用模式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
| 四、两栖林业利用的可靠性和现实性 |
| 五、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综合性和迫切性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着作、科研课题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世界农业发展背景 |
| 1.1.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 1.1.2 可持续发展农业思潮 |
| 1.1.3 精确化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 |
| 1.1.4 高效化的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的方向 |
| 1.1.5 提供安全无毒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
| 1.1.6 全球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
| 1.2 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 |
| 1.3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的影响状况 |
| 1.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的思路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分析 |
| 2.1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及政策 |
| 2.1.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目标及意义 |
| 2.1.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
| 2.2 西北地区环境 |
| 2.2.1 概况 |
| 2.2.2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 |
| 2.2.3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
| 2.2.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 |
| 2.2.5 宁夏自然环境概况 |
| 2.2.6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 |
| 2.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3.1 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3.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3.3 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3.4 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3.5 新疆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3.6 五省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 3.1 引言 |
| 3.2 西北地区的产业环境 |
| 3.2.1 第一产业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环境 |
| 3.2.2 第二产业现状 |
| 3.2.3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现状 |
| 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总体现状 |
| 3.3.1 西北地区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现状 |
| 3.3.2 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环境 |
| 3.3.3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状况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 |
| 4.1 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
| 4.2 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潜力 |
| 4.3 林业结构 |
| 4.4 牧业与渔业结构 |
| 4.4.1 牧业结构 |
| 4.4.2 渔业结构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界定及造林理论 |
| 5.1 区域界定相关理论研究 |
| 5.1.1 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
| 5.1.2 还林还草区域界定理论 |
| 5.2 还林区植被恢复理论与途径研究 |
| 5.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启示 |
| 5.4 还林区域界定范围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
| 6.1 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
| 6.2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 6.3 “以工促农”的工业调整战略 |
| 6.3.1 西北地区工业状况 |
| 6.3.2 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战略 |
| 6.4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
| 6.4.1 农林牧结构调整 |
| 6.4.2 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种植结构调整战略) |
| 6.4.3 区域优势作物调整战略 |
| 6.4.4 西北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比较优势 |
| 6.5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林业结构调整 |
| 6.5.1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及林草建设基本原则 |
| 6.5.2 西北地区功能林划分及树种特点 |
| 6.5.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适地主要树种 |
| 6.5.4 西北地区树种草种结构调整战略 |
| 6.6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 |
| 6.6.1 西北地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6.6.2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战略 |
| 6.7 第三产业调整战略 |
| 6.7.1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构成分析 |
| 6.7.2 西北地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
| 6.8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 |
| 6.8.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的标准 |
| 6.8.2 农业结构需求目标 |
| 6.9 小结 |
| 第七章 退耕还林还草与结构调整的技术体系研究 |
| 7.1 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技术体系 |
| 7.2 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
| 7.2.1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概述 |
| 7.2.2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
| 7.3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
| 7.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 |
| 7.5 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
| 7.6 农业综合体系建设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 8.1 结论 |
| 8.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水产业的发展 |
| 2 养殖业的发展 |
| 3 水产养殖的科技成就 |
| 3.1 水产生物种质、遗传育种、引种驯化 |
| 3.1.1 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及保存技术 |
| 3.1.2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1)染色体数目和组型 |
| 3.1.3水产生物的引种与移植驯化 |
| 3.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
| 3.2.1 主要水产动物的营养成分 |
| 3.2.2 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
| 3.2.3 水产养殖动物的能量代谢 |
| 3.2.4 水产养殖动物的消化酶与对饲料的消化率 |
| 3.2.5 水产养殖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标准与配方 |
| 3.2.6 主要水产养殖动物饲料添加剂 |
| 3.3 鱼类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
| 3.3.1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
| 3.3.2 鱼苗、鱼种生物学及其培养技术 |
| 3.3.3 养鱼池生态学与食用鱼养殖技术 |
| 3.3.4 稻田养鱼生态系与综合技术 |
| 3.3.5 冰下水体生态系与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
| 3.3.6 鱼类养殖种类结构与养殖方式 |
| 3.3.7 内陆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
| 3.4 虾蟹类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
| 3.5 贝类与棘皮动物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
| 3.6 藻类栽培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
| 3.7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应用基础理论与防治技术 |
| 4 水产业及其养殖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
| 4.1 确立了符合经济规律的水产业发展方针 |
| 4.2 制定并实行发展渔业生产力的系列政策 |
| 4.3 坚持科教兴渔的战略方针 |
| 4.4 明确了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工作思路、基本内容与主要措施 |
| 4.5 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 5 水产养殖科技展望 |
| 1 半精养的概念及其在水库渔业中的地位 |
| 1.1 自然增殖型 |
| 1.2 人工养殖型 |
| 1.2.1 粗养 |
| 1.2.2 精养 |
| 1.2.3 半精养 |
| 2半精养水库渔业的饲料现状 |
| 3 补充性饲料的理论基础及其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