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窦性早搏1例报告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窦性期前收缩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梅先,刘刚,曹利静,石晓娜,孙慧,李君娥[1](2020)在《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临床少见,但其与脓毒性休克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常难以鉴别诊断。目的对比分析儿童KDSS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为儿科医生有效区分两种疾病提供可参考的临床数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KDSS患儿15例及脓毒性休克患儿21例,分别记为KDSS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回顾性分析KDSS和脓毒性休克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入住时间、细菌培养结果〕和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分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钙蛋白(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50%、左房室瓣反流、右房室瓣反流、冠状动脉损伤〕、心电图检查指标(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PR间期延长)及预后情况。以收入PICU起28 d为研究终点,统计患儿死亡情况。结果 KDSS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儿性别、年龄、PICU入住时间、细菌培养阳性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儿WBC、中性粒细胞分数、白蛋白、CRP、PCT、ESR、ALT、AST、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组患儿Hb高于KDSS组,PLT低于KDSS组(P<0.05)。KDSS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患儿LVEF、LVEF<50%者所占比例、左房室瓣反流发生率、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ST-T改变发生率、PR间期延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SS组患儿右房室瓣反流发生率、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结论儿童KDSS相比脓毒性休克的特异表现包括相对升高的Hb、相对降低的PLT、相对较高的右房室瓣反流和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关注。

高立威[2](2018)在《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研究组给予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全血低切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值、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缺血总时间、缺血发生次数,以及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颤、交界性期前收缩的次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7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4 1,P=0.021 9)。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值、全血高切黏度值、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等血液流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缺血总时间、缺血发生次数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颤、交界性期前收缩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0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 2,P=0.367 5)。结论:采用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患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预后情况。

李彤[3](2018)在《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益气复脉合剂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探讨益气复脉合剂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评价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的住院和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室性期前收缩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病为心悸,辨证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型。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分别将符合标准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分为益气复脉合剂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益气复脉合剂颗粒,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疗程4周,对照组予以口服安慰剂颗粒。对比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心悸常见症状积分,血常规、肝肾功、尿常规等安全指标变化,评价益气复脉合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8%,明显优于对照组(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OR=11.083,可见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治疗后holter室性期前收缩的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积分:①组间比较:在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周和4周后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4周疗效明显优于2周;(4)心悸常见症状积分比较:①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积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皆低于与治疗前,其中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闷、胸痛、自汗、食少纳呆、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胸闷、食少纳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在治疗后患者安全性指标均正常,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结论: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在总有效率、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和心悸常见症状积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益气复脉合剂在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向敏,汤进[4](2017)在《阿托品试验诱发心律失常13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律低于60次/分,多见于健康者、运动员、老年人及睡眠状态者。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也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致。阿托品试验是临床上判断窦房结功能较为常用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费用低、快捷、患者易接受等特点,目前临床仍广泛应用。近年来,阿托品试验诱

张靖琨[5](2016)在《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又称室性早搏(VPB),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律)提前出现的室性冲动。目前,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依靠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西药,但这些药物副作用明显,疗效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虽然导管射频消融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适应症的要求严格并且价格昂贵,应用范围有限。中医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方面,从整体出发,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毒副作用少,相对安全。导师杨国华教授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的病机多属于气阴亏虚,心失其养、发为悸动,故以益气养阴、宁心定悸为治法;同时结合《黄帝内经》所言:“苦入心”,心属“火”,苦味又属阴,能清心益气;在临床中自拟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遣方用药,宁心定悸、平衡阴阳,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笔者根据导师临床经验,对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改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状态进行疗效观察,以期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明确其治疗的特点与优势,为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运用中药治疗,予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口服,每日一剂,每日2次;对照组运用西药治疗,予盐酸美西律片口服,每次100-20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8天,以服药后7天、14天、28天为观察时点,记录CRF表,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动态心电图、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等数据,动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从而评价中西医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统计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描述;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差异是否显着;计数指标用频数、百分数描述,使用卡方检验法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基线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中医证候积分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各条单项分和总分组间基线比较,统计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分析2.1总体疗效分析治疗结束后,观察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85.30%,对照组总有效率63.60%,试验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20%,对照组总有效率72.7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较治疗后两组室早总数均有显着减少,试验组室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室性二联律、室性三联律及成对室早数目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析两组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4.20%,对照组总有效率90.9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临床痊愈方面,试验组临床痊愈占23.50%,对照组临床痊愈占6.1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4左室射血分数(EF)分析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的EF值均有所提高,两组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的差异性更为明显;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F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有所提高,故试验组中药及对照组西药对于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是否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观察。结论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有确切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对于心悸、胸闷、口干、失眠多梦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在焦虑状态的改善方面亦有明确的疗效;在心功能改善方面,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为中医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同时改善其伴发的焦虑症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陆,张会宗,李国信[6](2015)在《基于循环系统ADR临床表现的规范化研究》文中提出该文回顾性分析了临床中药饮片应用中在循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对83种中药饮片的循环系统ADR临床表现进行了汇总、归纳与规范,并对影响中药饮片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胡立禄,刘世玉,雷挺,高全清,唐成玥,苏代泉,帅锋利[7](2013)在《瓣环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导管法消融39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瓣环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导管法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对39例瓣环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导管法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能量25~40W,试放电时间10s,有效加强放电60~90s,巩固放电1~2次。成功标准(:1)即刻成功标准:放电后室性期前收缩消失或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次/min;观察30min,窦性心律稳定,PVC总数≤10次。(2)远期成功标准:术后14d复查,Holter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术前减少达75%。结果 39例患者即刻成功率84.6%,总成功率94.8%。随访12个月,37例患者症状消失,2例无效。结论导管法消融治疗瓣环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具有可行性。

杜鹏飞,王长江,马晓洁,王真[8](2012)在《抗菌药物致心律失常115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抗菌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8~2011年国内公开发行医药期刊报道的115例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5例病例中,涉及抗菌药物40种,其中β-内酰胺类占47.0%,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占38.3%。结论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可有效减少和防止出现该类心律失常。

才振国[9](2012)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包括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窦性心动过缓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药物安全性。方法:临床观察60例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150ml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山东步长恩奇制药公司生产的步长稳心颗粒口服,每次1包(9g)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室早数量变化、窦性心动过缓改善情况以及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心悸、胸闷、乏力)变化。结果:1、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对照组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显效率50.00%、总有效率83.30%;2、心动过缓改善情况:对照组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显效率40.00%、总有效率76.67%;3、临床症状改善:对照组显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显效率53.33%、总有效率86.66%;4、治疗前后治疗组没有出现与对照组明显的肝功、肾功差异(p>0.05)。结论: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能够明显减少早搏的数量还能轻度提高患者的平均心率;2、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克服了常规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减慢基础心率的缺点,能够广泛的用于伴有早搏且合并心动过缓患者的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公绪合,李向东,张鹏强,黄丽红,丁彦春,朱宁,陈亮,赵健,曲鹏[10](2012)在《窦性心率震荡与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高血压病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全身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脑血管动脉硬化、肾脏功能衰竭等,对其关注也较多。然而对高血压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关注较少,且对观察指标认识相对不足。窦性心率震荡

二、窦性期前收缩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窦性期前收缩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缺血情况比较
    2.4 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2.5 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综述一 室性期前收缩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室性期前收缩形成的病因
        1.1 心肌缺血
        1.2 电解质紊乱
        1.3 低氧血症
        1.4 自主神经的异常
        2 室性期前收缩形成的机制
        2.1 自律性异常
        2.2 兴奋性异常
        2.3 传导性异常
        3 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3.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3.2 非药物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4 室性期前收缩常见并发症
    综述二 中医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及进展
        1 心悸的病名源流
        2 心悸的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认识
        2.2 近现代医家认识
        3 辨证论治
        4 心悸的治疗
        4.1 单味药
        4.2 中成药
        4.3 古方成方
        4.4 自拟方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设计类型
        2.2 治疗方案
        2.3 评价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结果
        3.3 安全性观察
    4 分析及讨论
        4.1 西医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
        4.2 中医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
        4.3 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作用机制探讨
        4.4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
        4.5 本课题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阿托品试验诱发心律失常1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l临床资料
2讨论

(5)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室性期前收缩的西医研究现状
        1 概念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危险分层
        5 发病机制
        6 病因
        7 治疗现状
        8 预后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病名与症状
        2 中医理论溯源
        3 中医病因病机
        4 辨证分型
        5 中医治疗现状
        6 中西医结合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二 讨论
        1 课题的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4 局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循环系统ADR临床表现的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饮片致循环系统ADR信息汇总
2 中药饮片致循环系统ADR的常见类型分析
3 中药饮片致循环系统ADR的影响因素分析

(7)瓣环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导管法消融3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
    1.3 瓣环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定位
    1.4 成功标准[4]
2 结果
    2.1 瓣环部PVC的起源部位
    2.2 射频消融术
3 讨论

(9)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室早伴窦缓的研究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
        1.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
        1.3 现代中医对本病研究
        1.4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2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
        2.1 西医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认识
        2.2 西医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认识
        2.3 西医对室早伴窦缓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入选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撤除和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1.5 统计原则
    2. 治疗和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性别分布
        3.3 年龄分布
        3.4 单项症状分布
        3.5 治疗前两组室早数量
        3.6 治疗前两组心率情况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标准
        4.2 平均心率疗效标准
        4.3 中医证侯总疗效判定标准
        4.4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5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的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及室早数量比较
        6.2 治疗前后心动过缓及心率的改善情况
        6.3 总症状疗效
        6.4 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6.5 药物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方药讨论
        1.1 方解分析
        1.2 方药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10)窦性心率震荡与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RT的提出与定义
2 HRT的发生机制
    2.1 窦房结震荡偶联作用
    2.2 压力反射作用
3 HRT相关试验
    3.1 MPIP试验
    3.2 EMIAT试验
    3.3 ATRAMI研究
4 HRT与自主神经功能之间关系
5 高血压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6 HRT与高血压自主神经损害关系
7 展望

四、窦性期前收缩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与脓毒性休克早期主要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J]. 徐梅先,刘刚,曹利静,石晓娜,孙慧,李君娥. 中国全科医学, 2020(30)
  • [2]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 高立威. 中医学报, 2018(08)
  • [3]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D]. 李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阿托品试验诱发心律失常13例分析[J]. 向敏,汤进. 现代医药卫生, 2017(16)
  • [5]四参养心汤合苦味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靖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基于循环系统ADR临床表现的规范化研究[J]. 陈陆,张会宗,李国信.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7)
  • [7]瓣环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导管法消融39例报告[J]. 胡立禄,刘世玉,雷挺,高全清,唐成玥,苏代泉,帅锋利. 当代医学, 2013(20)
  • [8]抗菌药物致心律失常115例分析[J]. 杜鹏飞,王长江,马晓洁,王真. 医药导报, 2012(10)
  • [9]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早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观察[D]. 才振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窦性心率震荡与高血压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J]. 公绪合,李向东,张鹏强,黄丽红,丁彦春,朱宁,陈亮,赵健,曲鹏.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01)


对照组论文 室性期前收缩论文 心律失常的症状论文 窦性心动过缓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搞好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意见》发表十周年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下一篇:《中国新闻年鉴》'99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