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罗格列酮与有氧运动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罗格列酮和有氧运动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俞莹莹[1](2021)在《不同运动结合二甲双胍对db/db小鼠骨骼肌AMPK/SIRT1/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运动方式结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AMPK/SIRT1/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中后期糖尿病有效综合治疗提供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将40只6-8周龄db/db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对照组(C,n=10)、二甲双胍联合有氧运动组(O,n=10)、二甲双胍联合抗阻运动组(P,n=10)和二甲双胍联合有氧和抗阻运动组(OP,n=10)。C组灌胃二甲双胍8周;O组灌胃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中等强度(60%最大速度)有氧跑台训练8周;P组灌胃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中等强度(40%最大负荷)尾部负重爬梯训练8周;OP组灌胃二甲双胍基础上同时进行有氧跑台和爬梯联合训练8周。对小鼠体重、空腹血糖值情况予以每周检测并记录,同时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因子2相关酶1(SIRT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AMPK、SIRT1、NF-κBP65及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8周训练中,各组小鼠体重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血糖值C组呈先升后降再趋于平缓的趋势,P组于第五周起下降速度逐渐缓慢,O组呈波浪形下降趋势,OP组直至训练结束每周均持续、稳定的下降。训练前后,四组小鼠体重均得到显着增加(p<0.01);P组和OP组血糖显着降低(p<0.05),O组极显着降低(p<0.01)。8周训练后,运动组(P组、O组、OP组)小鼠体重均显着低于C组(p<0.05),血糖均显着低于C组(p<0.01)。与P组相比,O组血糖降低显着(p<0.05),OP组降低程度最显着(p<0.01)。2)与C组小鼠相比,TC含量在P组显着降低(p<0.05);TG含量在O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HDL-C含量在P组显着提高(p<0.05),在O组和OP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与P组相比,TG含量在O组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在O组显着提高(p<0.05)。3)与C组小鼠相比,AMPK蛋白表达在OP组显着提升(p<0.05),O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SIRT1蛋白表达在OP组显着提升(p<0.05);NF-κBP65蛋白表达在OP组显着降低(p<0.05)。与P组相比,AMPK蛋白表达在O组的提升更明显(p<0.05)。4)与C组小鼠相比,P组IL-6蛋白表达得以显着提高(p<0.05),O组和OP组提高更为显着(p<0.01)。TNF-α蛋白表达无组间显着差异。结论:1)有氧抗阻混合运动通过激活AMPK/SIRT1/NF-κB通路,抑制炎症效应,同时混合运动提高抗炎因子IL-6的表达,与AMPK/SIRT1/NF-κB通路共同作用,达到缓解骨骼肌炎症从而降低血糖的效果。2)三种运动均可以改善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血脂代谢,但效果并不理想。在降糖和提高抗炎效果方面,有氧抗阻混合组和单纯有氧运动组效果更佳。从运动的多样性出发,推荐采用有氧抗阻混合运动结合二甲双胍药物干预作为糖尿病患者综合康复方案。

李健[2](2021)在《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的慢性系统性疾病,除对肺局部的损伤外,COPD还能造成多种肺外损伤,其中膈肌功能障碍是造成呼吸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系统性炎症是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运动训练是目前COPD膈肌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而运动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其改善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途径之一,然而这一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尚未阐明。近来,脂肪因子在机体中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诸多关注,其中chemerin与COPD间的紧密关系也被逐步证实,chemerin是COPD炎症反应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对chemerin/CMKLR1信号轴的调控效应在其他研究中已被证实,但目前对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轴的上游信号仍无明确定论。研究显示,在肥胖与糖尿病模型中PPARγ被证实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的上游信号,参与运动改善糖脂代谢过程,而PPARγ的药理性配基也被用于COPD患者的临床管理中。但对于COPD膈肌功能障碍而言,PPARγ是否是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上游信号尚不清楚,且值得探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两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对照组(MG)、有氧运动组(AEG)和抗阻运动组(REG),每组8只。MG、AEG和REG采用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AEG和REG分别接受为期9周的有氧运动训练或抗阻运动训练;有氧运动采取游泳的方式进行;抗阻运动采用爬梯运动。MG在运动干预期间自由活动,CG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不接受任何干预。实验过程中每月检测大鼠体重。运动训练结束后对大鼠肺功能、膈肌功能进行检测;取材后对大鼠肺与膈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膈肌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实验: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1.筛选能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LPS浓度将L6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37℃培养箱中培养24 h,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LPS培养孔,每个浓度设置6个复孔,每孔添加10μL不同浓度LPS溶液,37℃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和LPS牵拉组(LSG),LSG在Flexcell牵拉装置接受拉伸强度为15%,频率为0.5 Hz,持续时间为6 h的周期性机械牵拉。CG与LG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不予以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收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PARγ、chemerin、CMKLR1、IL-1β、IL-6、IL-8、TNF-α、atrogin-1、Mu RF1以及Myo D1的蛋白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实验: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1.筛选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L6成肌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中,贴壁后加入LPS溶液,继续培育24 h,将细胞随机分成10组,包括LPS对照组、DMSO对照组以及4种浓度梯度的罗格列酮和GW9662各自4组细胞;加入药物培养24 h后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别细胞的增殖活性。2.调节PPARγ蛋白表达对机械应力提升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将L6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LPS对照组(LG),罗格列酮对照组(RG),罗格列酮+牵拉组(RSG),GW9662对照组(GWG),GW9662+牵拉组(GSG);两组牵拉组在Flexcell牵拉装置中进行机械牵拉干预,所有对照组在相同环境中培养,不予细胞牵拉刺激。牵拉结束后24 h进行指标检测,指标同第二部分。研究结果1.运动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1)相较MG,AEG大鼠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显着提升(p<0.05),膈肌组织结构改善;REG大鼠肺功能同样提升(p<0.05),但膈肌功能改善不明显。(2)相较MG,AEG和REG大鼠膈肌PPARγ蛋白表达上调明显(p<0.05),且A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抑制(p<0.05);但REG大鼠膈肌chemerin/CMKLR1信号变化不明显。(3)相较MG,AEG大鼠膈肌中IL-8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并且IL-1β和IL-6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G大鼠膈肌中炎症因子变化不明显。(4)AEG大鼠膈肌Myo D1的表达相较MG上升(p<0.05),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EG大鼠膈肌Mu RF1的表达被抑制(p<0.05)。2.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2.1诱导L6成肌细胞低增殖活性的适宜LPS浓度浓度为2 mg/ml、5 mg/ml以及10 mg/ml LPS溶液能对细胞增殖水平呈抑制作用,经过筛选后,在本次研究的后续部分均采用了2 mg/ml这一浓度作为LPS刺激浓度。2.2机械牵拉对炎症环境下L6细胞的增殖水平影响(1)LG细胞较CG细胞增殖水平下降(p<0.05),LSG较LG细胞增殖活性显着上升(p<0.05)。(2)LSG细胞相较LG和CG,其细胞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且细胞中CMKLR1蛋白的表达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LG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相较CG上升明显(p<0.05),而经机械牵拉后的LSG细胞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则显着下降(p<0.05)。(4)LG细胞atrogin-1表达水平较CG显着上升,细胞牵拉后有降低但未呈现统计学差异;各组细胞Mu RF1表达也呈类似趋势;Myo D1的表达在LG呈下降,在LSG上升,但均未产生统计学差异。3.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中的作用3.1 GW9662与罗格列酮溶液影响炎症环境下L6成肌细胞增殖水平的适宜浓度50μM的GW9662呈现抑制炎症环境中L6细胞增殖活性的趋势,而10μM和50μM的罗格列酮溶液呈现提升炎症环境中L6细胞的增殖活性的趋势。3.2机械牵拉联合罗格列酮或GW9662对LPS诱导炎症培养环境下L6成肌细胞活性以及PPARγ-chemerin/CMKLR1信号的影响(1)单独罗格列酮/GW9662即可发挥对L6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抑制作用(p<0.05);GSG相较GW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上升(p<0.05);RSG相较RG,L6细胞的增殖水平也进一步提升(p<0.05)。(2)RG细胞PPARγ蛋白被激活,与GWG、GSG相较明显上升(p<0.05);RSG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与CG、LG、GWG以及GSG间均形成显着差异(p<0.05)。RG和RSG中的CMKLR1表达下降,与LG相较差异显着(p<0.05)。(3)RSG细胞IL-1β较GWG显着下降(p<0.05);相较LG,GWG、RG和RSG细胞中IL-6明显下降(p<0.05);LG、GWG、GSG和RG细胞中TNF-α相较CG明显上升(p<0.05),RSG细胞中TNF-α的蛋白表达较LG和GWG下降低明显(p<0.05)。(4)RG细胞atrogin-1和Mu RF1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RSG细胞中Mu RF1的表达呈现明显抑制效应(p<0.05);GSG、RG和RSG细胞的Myo D1表达上升但未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1.COPD大鼠存在膈肌功能障碍,有氧运动具备更加有效的COPD肺功能、膈肌功能的康复效果;运动能上调膈肌PPARγ蛋白的表达,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降低膈肌IL-8及TNF-α的水平,调节膈肌蛋白降解/生长失衡状态。2.适宜浓度LPS能诱导L6细胞低增殖活性。机械牵拉能提升LPS环境下培养的L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可以激活细胞中PPARγ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hemerin/CMKLR1信号表达,抑制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水平,影响E3连接酶及其底物的表达。3.外源性增强PPARγ信号联合机械牵拉可以增强L6细胞的活性,抑制chemerin/CMKLR1信号及IL-6、TNF-α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肌细胞蛋白降解因子atrogin-1和Mu RF1的表达;相反,抑制PPARγ信号,上述影响被抑制。综上,本次研究从体内和体外实验两方面证实了PPARγ在运动调控chemerin/CMKLR1信号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李晓文[3](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张小清[4](2021)在《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首先检测葛根芩连汤干预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IPA分析差异基因相关信号通路、上游调控和疾病与功能关系,然后检测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最后研究方剂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干预胰岛素抵抗(IR)3T3-L1细胞和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及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为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方法:1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水平影响采用已建立的高脂饲料喂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组、葛根芩连汤组,并以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给药13周,确认葛根芩连汤体内降糖药效,收集各组大鼠肩胛骨周围棕色脂肪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并对相应qPCR数据集进行IPA分析。(1)qPCR检测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核转录基因表达,包括Prdm16、Pparγc1α(Pgc-1α)、Pparα、Pparγ、Clock 和 Sirt1。(2)qPCR检测棕色脂肪标志基因和关键能量基因表达,包括Ucp1、Cidea、Dio2和Ampkα2。(3)qPCR检测棕色脂肪分泌因子表达,包括Adpn、Fndc5、Angptl8、Rbp4和Il6。(4)IPA分析数据准备:根据qPCR结果计算目标基因表达差异(Fold change),将Gene、Fold change、P-value制作Excel表格上传用于IPA分析。将基因名称栏设为“ID”,Observation 1设为“Fold Change”,Observation 2设为“P-value”,其它栏设为“Ignore”。(5)提交IPA数据分析、查看结果:选择核心分析“Core Analysis”,设置参数进行分析,依次在“Summary”中查看分析结果总结,“Canonical Pathway”中查看通路分析,“Upstream Analysis”中查看上游调控分析,“Diseases and Functions”中查看疾病与功能分析。2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1)WB检测棕色脂肪分化和脂代谢相关核转录蛋白PRDM16、PGC-1α、PPARα、PPARγ、SIRT1和Ch REBP表达。(2)WB检测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效应靶蛋白AMPKα、UCP1、GLUT1、GLUT4、ADPN和NRG4表达。3异甘草素体外干预3T3-L1脂肪细胞棕色化和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研究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联合诱导3T3-L1前脂细胞成成熟脂肪细胞,研究葛根芩连汤中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对IR-3T3-L1和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及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3.1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细胞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96h建立IR-3T3-L1细胞模型,分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10μmol/L罗格列酮组)和给药组(20、40、80μmol/L异甘草素组),给药干预24h。(1)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分别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油红O染色观察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脂滴大小的影响。(3)GPO-PAP法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4)提取总蛋白,WB法检测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UCP1、AMPKα、GLUT4、Ch REBP和ADPN表达。3.2异甘草素干预正常3T3-L1细胞的研究: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细胞分成正常组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给药干预60h,CCK-8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油红O染色、GPO-PAP法和WB法检测异甘草素对正常3T3-L1细胞细胞活力、葡萄糖消耗量、胞内脂滴大小、胞内甘油三酯和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改善糖脂代谢紊乱(1)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Pparγc1α、Pparγ和Pparα基因表达(P<0.01,P<0.05,P<0.001),Prdm16和Clock表达有上调趋势(P=0.182,P=0.167),而Sirt1表达有下调趋势(P=0.104)。(2)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Cidea、Dio2、Ampkα2基因表达(P<0.001,P<0.01,P<0.05,P<0.05)。(3)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Fndc5、Angptl8和Rbp4基因表达水平(P<0.05,P<0.05,P<0.01),下调Adpn和Il6表达水平(P<0.05,P<0.01)。(4)经典通路分析富集到葛根芩连汤4条主要干预信号通路:激活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White Adipose Tissue Browning Pathway)、PPARα/RXRα(PPARα/RXRαActivation)和SIRT1(Sirtuin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抑制骨关节炎信号通路(Osteoarthritis Pathway)。(5)上游调控分析预测22个上游调控子,其中15个激活上游调控子(z-score≥2),7个抑制上游调控子(z-score≤-2)。(6)疾病和功能分析发现葛根芩连汤干预主要与脂肪细胞的分化、碳水化合物合成与代谢和减重相关。2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和糖脂代谢蛋白表达(1)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PRDM16、PGC-1α、PPARα、PPARγ、SIRT1和Ch REBP蛋白表达(P<0.05,P<0.001,P<0.01,P<0.05,P<0.05,P<0.05)。(2)葛根芩连汤上调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AMPKα、UCP1、GLUT1、GLUT4和NRG4蛋白表达(P<0.01,P<0.001,P<0.01,P<0.05,P<0.01),下调ADPN(P<0.01)表达。3异甘草素体外改善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3.1异甘草素促进IR-3T3-L1细胞棕色化改善糖脂代谢(1)20μmol/L、40μmol/L和80μmol/L异甘草素对IR-3T3-L1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并促进葡萄糖消耗(P<0.001)。(2)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脂滴明显偏大;与模型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细胞内脂滴变小。(3)20μmol/L和40μmol/L异甘草素组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有减少的趋势,80μmol/L异甘草素组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着减少(P<0.05),呈现剂量依赖性。(4)异甘草素促进IR-3T3-L1细胞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P<0.05,P<0.001,P<0.05,P<0.05)表达,促进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UCP1、AMPKα、GLUT4、Ch REBP和ADPN表达(P<0.05,P<0.001,P<0.01,P<0.01,P<0.01)。3.2异甘草素促进正常3T3-L1细胞棕色化异甘草素对正常3T3-L1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没有显着影响,但减小脂滴大小,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含量(P<0.01),促进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PRDM16、PGC-1α、PPARα和PPARγ表达(P<0.001,P<0.05,P<0.01,P<0.05)。结论:体内组织研究结合IPA通路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促进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分化改善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葛根芩连汤中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增强IR-3T3-L1细胞和正常3T3-L1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含量,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及其重要活性成分异甘草素可促进棕色脂肪分化和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调控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稳态,改善糖尿病症状。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林小晶[6](2020)在《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chemerin是一个脂肪和炎症因子,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运动降低患肥胖、糖尿病的人或动物的血清chemerin和组织chemerin水平,同时糖脂代谢得以改善,但运动降低chemerin水平后,通过什么机制来改善紊乱的糖脂代谢目前还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可能与运动降低chemerin水平有关,减少的chemerin可能是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糖脂代谢关键酶(如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和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等途径来实现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外源补充chemerin来证实减少的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与PPARγ调控的糖脂代谢酶或蛋白[ATGL、LPL、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有关?机体chemerin的来源主要是脂肪组织和肝的分泌。脂肪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在调节全身代谢平衡以及脂肪因子的分泌中起着关键作用,且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因此,本研究构建了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研究其与野生型小鼠比较,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糖脂代谢紊乱和肥胖发生的难易和严重程度,以明确chemerin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脂肪chemerin敲除对血清chemerin、其他外周代谢器官(肝和骨骼肌)的糖脂代谢酶及其上游分子PPARg是否有影响,以证实chemerin在调控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体脂和糖脂代谢的影响,以探讨有氧运动的作用是否与PPARγ和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等)有关。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及机制。6周龄的雄性ICR小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4)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n=46)。采用6周高脂饲料喂养合并空腹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100 mg/kg)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随机分为正常组(Con,n=8)、正常运动组(E,n=8)和正常+外源性chemerin组(C,n=8)。建模成功的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M,n=8)、糖尿病运动组(EDM,n=9)和糖尿病运动+外源性chemerin组(EDC,n=10)。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外源性补充chemerin(剂量为8 ng/g,采用腹腔注射)小鼠在运动后3周开始补充chemerin。检测小鼠的体成分、血脂四项、FBG水平,ELISA检测血清chemerin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根据FBG和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HOMA-IR)。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肝、腓肠肌和附睾脂肪chemerin、CMKLR1、PPARγ、ATGL、LPL、GLUT4和PEPCK的蛋白水平。第二部分实验: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1.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动物分组:8周龄的小鼠分为野生对照C57小鼠(WT)组、flox对照组(flox/flox)、脂肪chemerin敲除杂合子组[chemerin(+/-)]和脂肪chemerin敲除纯合子组[chemerin(-/-)](此部分敲除小鼠采用的cre工具鼠是fabp4-cre),雌雄各半,共4组,每组6只,给予11周普通饲料喂养。此外,另有上述相同的4组小鼠给予11周高脂饲料喂养,每组6只。检测指标和方法均与第一部分相同。2.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adiponectin-cre)高脂喂养时的体脂和糖脂代谢改变fabp4-cre和adiponectin-cre都是脂肪特异性敲除靶基因的工具鼠,但两种工具鼠的特异性存在争议。fabp4-cre工具鼠敲除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靶基因,而adiponectin-cre工具鼠只敲除白色脂肪的靶基因。因此又构建了adiponectin-cre敲除小鼠。动物分组:8周龄的小鼠随机分为WT组、flox/flox组、(-/-)·fabp4组、(-/-)·adiponectin组,雌雄各半,共4组,每组6只。全部高脂喂养11周。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同上。第三部分实验: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动物分组:8周龄小鼠分为WT组、flox/flox组、(-/-)·fabp4组、(-/-)·adiponectin组,雌雄各半,每组12只。5周高脂喂养后,这4组小鼠分别再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高脂+运动组,雌雄各半,总共8组,每组6只。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每周6天,每天1次。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同上。研究结果:1.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1)外源补充chemerin可逆转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脂肪肝和肝重量的改善作用。(2)外源补充chemerin可减弱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chemerin(血清、肝、腓肠肌和脂肪)和CMKLR1(肝、腓肠肌和脂肪)蛋白水平的降低作用。(3)外源补充chemerin可降低6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肝、腓肠肌和脂肪PPARγ、ATGL、LPL和GLUT4蛋白水平的增加作用,但对肝PEPCK蛋白水平无显着影响。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2.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在普通和高脂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1)肥胖发生率:普通膳食时,与野生型或flox对照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肥胖发生率无差异(未见肥胖小鼠)。但高脂膳食时,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肥胖发生率,雌性增加、雄性降低。(2)糖脂代谢和脂肪肝情况:普通膳食下,与WT或flox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体脂含量、糖脂代谢无显着差异,且都在正常值范围。但高脂膳食下,与WT或flox对照小鼠相比,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出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和TG升高)以及肝重量增加和脂肪肝。此外,chemerin敲除小鼠在高脂膳食下的上述改变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雌性更易胖,但未出现脂肪肝;而雄性不易胖,但出现了脂肪肝。2.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普通和高脂喂养时chemerin、CMKLR1、PPARg和糖脂代谢酶的蛋白水平普通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WT小鼠相比:(1)血清chemerin水平显着降低;(2)肝chemerin、CMKLR1、PPARγ(但雄性增加)、LPL(但雄性增加)和PEPCK的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ATGL蛋白水平增加;(3)腓肠肌的chemerin和CMKLR1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PARγ、ATGL和LPL的蛋白水平显着降低。高脂膳食下,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与WT小鼠相比:(1)腓肠肌、肝的chemerin和CMKLR1的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加,这可能是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在高脂膳食下血清chemerin与高脂喂养WT小鼠相比无变化的原因(因为除脂肪外,肝也是血清chemerin的来源,高脂喂养增加了肝chemerin分泌)。(2)与WT小鼠相比,雄性chemerin敲除小鼠肝和腓肠肌PPARγ、ATGL和LPL蛋白水平降低、肝PEPCK增加,仅腓肠肌GLUT4增加,这可能是雄性chemerin敲除小鼠脂代谢异常更严重、且有脂肪肝的原因。对于雌性chemerin敲除小鼠,肝LPL和PEPCK增加、ATGL降低,腓肠肌ATGL和LPL降低、PPARγ和GLUT4增加。2.3高脂喂养的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adiponectin-cre)的肥胖率、体脂、糖脂代谢和chemerin等靶分子水平,及其与chemerin(-/-)·fabp4的比较(1)肥胖发生率: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肥胖率,与WT小鼠相比,雄性降低(67%vs 100%)、雌性增加(67%vs 50%)。这个特点也出现在chemerin(-/-)·fabp4小鼠(雄性:80%vs 100%;雌性:100%vs 50%)。(2)糖脂代谢和脂肪肝: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雄性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没有脂代谢紊乱和脂肪肝,且血清TC和TG水平还低于野生对照小鼠;雌性的糖耐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不变,但血清LDL升高。而chemerin(-/-)·fabp4小鼠,雄性出现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升高)、肝重量增加和脂肪肝;雌性则糖耐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脂代谢紊乱(血清TC、LDL升高)。(3)chemerin等各靶分子的蛋白水平:高脂喂养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与野生型的相比:(1)血清:雌雄均出现血清chemerin显着降低。(2)肝:雄性的chemerin无变化、CMKLR1增加,PPARγ无变化、ATGL和LPL均增加;雌性的chemerin增加(低于(-/-)·fabp4小鼠)、CMKLR1无变化,PPARγ、ATGL和LPL均增加。(3)腓肠肌:雄性chemerin和CMKLR1增加、PPARγ、ATGL无变化、LPL降低、GLUT4增加(但chemerin和CMKLR1低于(-/-)·fabp4小鼠,PPARγ、LPL和GLUT4高于(-/-)·fabp4小鼠);而雌性的chemerin和CMKLR1增加,PPARγ不变、GLUT4增加、LPL降低。而高脂喂养的chemerin(-/-)·fabp4小鼠与野生型的相比:(1)血清:雌雄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没有变化。(2)肝:雌雄的肝chemerin和CMKLR1蛋白水平均升高,但雄性PPARγ、ATGL和LPL蛋白水平降低,而雌性PPARγ无变化、LPL和PEPCK增加、ATGL降低;(3)腓肠肌:雌雄的腓肠肌chemerin和CMKLR1增加,但雄性PPARγ、ATGL、LPL降低、GLUT4增加,而雌性PPARγ增加、ATGL和LPL降低、GLUT4增加。3.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1)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体脂含量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降低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的雄性小鼠体脂含量,但对雌性敲除小鼠无影响。(2)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改善雄性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糖脂代谢及减轻脂肪肝[仅(-/-)·fabp4小鼠有脂肪肝]。运动也能改善雌性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糖脂代谢(降低血清胰岛素和HOMA-IR水平,降低血脂)。(3)运动降低chemerin敲除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尽管高脂膳食下,(-/-)·adiponectin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降低、而(-/-)·fabp4小鼠的不变,但6周有氧运动可降低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4)运动对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6周有氧运动对这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的雌雄小鼠糖脂代谢相关蛋白均有改善作用,表现为增加雌雄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腓肠肌PPARγ(仅在雄性)-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水平,以及上调雌雄的chemerin(-/-)·fabp4小鼠肝PPARγ和糖脂代谢酶ATGL、LPL(雌性仅增加ATGL)水平。结论:1.证实了减少的chemerin在6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且该作用是通过chemerin受体(CMKLR1)的介导来上调PPARγ-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实现的。2.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小鼠喂以高脂膳食后体脂和糖脂代谢的变化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雄性小鼠不易胖、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和血脂降低,而雌性小鼠易胖、血脂LDL升高);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雌雄chemerin敲除小鼠肝和骨骼肌chemerin和PPARγ-糖脂代谢酶(如ATGL和LPL等)水平不同所致。3.无论雌雄,脂肪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小鼠都比脂肪chemerin[(-/-)·fabp4]小鼠的糖脂代谢要好(后者的雄性小鼠尽管仍然不易胖,但出现血脂异常和脂肪肝);其机制可能也是与chemerin(-/-)·adiponectin小鼠的肝或腓肠肌PPARγ-糖脂代谢酶更高以及血清chemerin更低有关。4.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这2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仅降低雄性的体脂含量(对雌性无影响),但改善雌雄小鼠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程度雄性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还是与运动降低血清chemerin以及增加肝或腓肠肌PPARγ-糖脂代谢酶的程度不同(雄性的上述指标改变更明显)有关。简言之,本文利用外源chemerin和chemerin敲除小鼠证实了chemerin在高脂喂养所致糖脂代谢异常中的作用,以及减少的chemerin在运动改善糖脂代谢中的作用;且chemerin的上述作用都是通过调控PPARγ-糖脂代谢酶(ATGL、LPL和GLUT4)水平实现的。

田芃[7](2020)在《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及肾损害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代谢综合征模型SHR/cp大鼠,通过生化检测、16s测序、蛋白芯片、组织病理染色、蛋白印记等方法,观察糖耐康对代谢综合征和肾损害的干预情况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糖耐康对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根据FBG和体重水平选择自发性高血压肥胖SHR/cp大鼠。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8):(1)用3.24g/kg TNK处理的大鼠和(2)未处理的模型组(CON)。用无菌水制备TNK,连续8周灌胃给药,每日1次。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无菌水。年龄匹配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三天记录一次体重、食物摄入量和饮水量。双周周末测量大鼠尾部血压。第8周记录尿量。治疗8周后取材,采集血检测血糖、血脂及肾功能指标,检测尿液中24小时尿蛋白含量。2、糖耐康对SHR/cp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造模给药同前,给药8周后取材,取大鼠直肠内容物,将新鲜粪便保存于-80℃。通过16s rDNA测序和亚基因组分析研究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反映功能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血清生物标志物分析法进行血糖血脂水平的研究,以确定亚基因组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变化。3、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肾损害的机制研究:造模给药同前,给药8周后取材,取肾组织固定并冻存于-80℃。肾组织病理学染色、67种细胞因子抗体芯片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Western blot法检测部分有差异蛋白及其相关通路。结果:1、糖耐康对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的影响:8周治疗后,WKY组体重、BMI、摄食量、尿量均低于模型组,饮水量高于模型组,TNK可降低体重和尿量(P<0.01)。模型组体重、BMI、血糖、OGTT、AUCOGTT、甘油三酯、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数值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给与TNK后,TNK组大鼠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血糖、血压、OGTT、AUCOGTT、甘油三酯、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与模型组相比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2、糖耐康对SHR/cp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成对末端测序,共产生了 753个OTUs,代表865个生态类群,鉴定出123属10个门。计算各样本的生态多样性指数,如Chaol、PD整树、Shannon等。WKY组和模型组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而其他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β多样性分析显示模型组、TNK组、WKY组在细菌丰度上有明显差异。模型组Akkermansiaceae的丰度低于正常组。然而,TNK治疗后,Akkermansiaceae的丰度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显着增加。Clostridiaceae1、Erysipelotrichaceae、Defluviitaleaceae、FamilyⅩⅢ的丰度较模型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TNK处理后ClostridiaceaeⅠ显着减少。TNK引起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改变了一些稀有属的丰度,包括ClostridiumsensustrictoⅠ和Eisenbergiella。TNK制剂还调节了基因组中的代谢基因。Clostridiumsensustricto1和Eisenbergiella的调控及亚基因组的变化均与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有关,尤其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变化。3、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肾损害的机制研究:模型组血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P<0.05)。给药8周后,TNK能显着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P<0.01,P<0.05)。病理图像显示TNK组肾组织病变减轻。抗体芯片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Galectin-3、TIMP-1、P-Cadherin、Activin A、CTACK、Nope、VEGF、Prolactin、SCF、EphA5和Adiponectin均显着上调(P<0.01),Fractalkine表达明显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TNK组ICAM-1、TIMP-1表达明显下调(P<0.05),同时,CINC-2、IFNg、IL-1b、IL-2、催乳素R表达明显上调(P<0.01,P<0.05),它们主要富集于TNF、NF-kappa B、JAK-STAT和IL-17信号通路。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TNK可降低Jak2和Stat1、Stat3磷酸化水平,降低ICAM-1和IL-1b蛋白表达。结论:1、糖耐康对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的影响:TNK可控制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2、糖耐康对SHR/cp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TNK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促进SCFAs的产生,改善T2DM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机制可能与氨基酸途径有关。3、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肾损害的机制研究:TNK能改善SHR-cp大鼠的代谢紊乱和肾损伤。TNK治疗的最重要机制是调节Jak-Stat、TNF、NF-kappa B、IL-17信号通路。TNK可以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降低JAK/STAT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活性。

林明[8](2020)在《基于Meta分析与临床研究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本文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Meta分析,第二部分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应用于临床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应用计算机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收集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RCT,并对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 ipoprotein,HDL)、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 7项研究,合计669例NAFLD患者,其中试验组341例,对照组3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针对NAFLD的治疗在改善BMI、TG方面优于对照组。而LDL、HDL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TC、ALT疗效指标评价各个研究间异质性较大,通过敏感性分析剔除个别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AST疗效指标评价研究间异质性检验较大,通过对试验组干预措施是否以中医方剂治疗为主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干预措施兼顾多种中医特色疗法的试验组在改善AST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而干预措施以中医方剂治疗为主的试验组在改善AST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在改善NAFLD患者的BMI、血脂、肝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第二部分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NAFLD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疗程为24周。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BMI、瞬时弹性记录仪(Fibroscan)的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血脂、空腹血糖(Glucose,GLU)、肝功能、SF-36量表评分为评价指标,比较对照组与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试验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了 120例患者,中途失访3例,其中对照组失访2例,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失访1例,余下患者的平均年龄40.41±10.77岁,男性87例,女性30例。对照组与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中医体质、NAFLD程度、工作性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的BMI、CAP值、TG、TC、HDL、LDL、GLU、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的BMI、CAP值、TG、TC、LDL、GLU、ALT、AST、GGT较试验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分析显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的BMI、CAP值、TG、TC、LDL、GLU、ALT、GGT降低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较试验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在躯体健康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s due to physical health,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感(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s,GH)、生命活力(Vitality,VT)这4个维度得分较试验前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结果分析显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组的VT维度提高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能有效降低NAFLD患者BMI、CAP值、血脂、GLU、肝功能等临床指标,提高NAFLD患者在RP、BP、GH、VT这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对防治NAFLD有一定临床疗效,为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罗园[9](2020)在《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STZ所致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基于前期对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动物模型降血糖作用的研究,选用多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从血糖、血脂、胰岛功能等方面,探讨变叶海棠水提取物降血糖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购入健康昆明(KM)种小鼠150只,体重18-20 g,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预留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按50 mg/kg连续10天予STZ腹腔注射,末次腹腔注射后禁食不禁饮16小时后剪尾取血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当FBG≥11.1 mmol/L则认为造模成功。成模小鼠按血糖值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变叶海棠0.75 g/kg剂量组,变叶海棠1.50 g/kg剂量组,变叶海棠3.00 g/kg剂量组,变叶海棠6.00g/kg剂量组。所有小鼠据10 ml/kg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均予灭菌蒸馏水灌胃,罗格列酮组予罗格列酮(2.67 mg/kg/d)溶液灌胃,变叶海棠四组由低到高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变叶海棠水提取物浸膏溶液(0.75、1.50、3.00、6.00 g/kg/d)。连续给药38天。实验期间每周固定时间检测小鼠未禁食体重及空腹血糖,第32天测量胰岛素低血糖试验(ITT),第35天测量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实验结束时摘除眼球取空腹血,分离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离胰脏组织,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观察胰岛β组织凋亡情况并计算胰岛β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空腹血糖值明显升高(P<0.01);ITT、OGTT各时间点血糖值均升高(P<0.01或P<0.05);血清TG、TC、LDL-C、GSP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清FINS、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1)、胰高血糖素含量略有升高,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HOMA-β显着降低、HOMA-IR显着升高(P<0.01);模型对照组小鼠胰腺组织出现细胞明显变性、空泡、坏死,胰岛β细胞凋亡率上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体重稍有上升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在给药第2、3、4、5周空腹血糖值显着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在ITT、OGTT各时间点血糖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TG、TC、GSP血清含量略有下调,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LDL-C血清含量降低,以1.50、3.00 g/kg剂量组LDL-C血清含量值下降显着(P<0.05或P<0.01),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HDL-C血清含量略有上调,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血清GLP-1略有升高,变叶海棠3.00、6.00 g/kg剂量组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略有降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血清FINS升高,以变叶海棠6.00 g/kg剂量组明显(P<0.05);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HOMA-β升高,以变叶海棠3.00、6.00 g/kg剂量组明显(P<0.05);变叶海棠各水提取物组小鼠HOMA-IR降低,其中以变叶海棠1.50g/kg剂量组较为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变叶海棠各剂量组小鼠胰腺细胞和/或胰岛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改善,胰腺组织内β细胞凋亡率降低,其中以变叶海棠1.50、6.00 g/kg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下降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或P<0.05)。结论:变叶海棠可明显改善STZ所致糖尿病模型小鼠糖代谢、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和/或修复胰岛组织功能,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等有关。

王天源[10](2019)在《PPARα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血脂中的作用及其与PPAR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包括PPARα、PPARβ和PPARγ等成员,它们在调控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和细胞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如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疾病的研究热点。PPARα是脂肪酸传感器,调控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改善脂代谢,被认为是治疗血脂异常的重要靶点。PPARα最常见的上游信号分子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它在控制细胞和全身能量代谢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而脂肪酸氧化的限速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CPT1)是PPARα的下游靶分子。AMPK-PPARα-CPT1通路的激活也被证实能改善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脂代谢。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已证实PPARγ在4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及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减轻疾病症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该作用可能通过增加PPARγ靶基因-糖脂代谢关键酶的蛋白水平实现。但运动改善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糖脂代谢中,PPARα与PPARγ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还很少。因此,本课题首先在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这三种模型大鼠上确证AMPK-PPARα-CPT1信号通路在运动改善糖脂代谢中发挥作用;然后,以运动糖尿病大鼠为例,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和PPARγ抑制剂GW9662来研究PPARγ与PPARα及其上下游信号分子AMPK和CPT1在运动改善糖尿病糖脂代谢中的关系。研究方法129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普通饮食组(n=12)和高脂饮食组(n=117)。通过8周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合并链脲佐菌素或合并维生素D3分别建立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模型运动组,包括肥胖组(Obesity,OB)、肥胖运动组(TOB)、糖尿病组(Diabetes mellitus,DM)、糖尿病运动组(TDM)、动脉粥样硬化组(Atherosclerosis,AS)和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TAS),每组8只。另有16只糖尿病模型大鼠,在进行有氧运动前补充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或PPARγ抑制剂GW9662,构成了糖尿病运动+吡格列酮组(TDP,n=8)、糖尿病运动+GW9662组(TDG,n=8)。所有运动组大鼠进行4周中等强度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第1周跑台速度15m/min,运动40 min;第2周15 m/min,60 min;第3周20 m/min,60 min;第4周20 m/min,90 min),每周运动6天,每天1次。4周运动期间所有大鼠给予普通饲料。最后一次运动结束36 h后麻醉并处死大鼠,收集血液及肝、腓肠肌和肾周脂肪。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腓肠肌、肾周脂肪(糖尿病大鼠无肾周脂肪)的PPARα、AMPK、CPT1的蛋白水平。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分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与各对应的疾病大鼠比较,TOB、TDM和TAS大鼠的肝、腓肠肌和肾周脂肪的PPARα、AMPK和CPT1的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2.与TDM大鼠比较,TDG大鼠的PPARα和CPT1(肝和腓肠肌)以及AMPK(肝)的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尽管腓肠肌AMPK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而TDP大鼠肝和腓肠肌PPARα、AMPK和CPT1蛋白水平均显着提高。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改善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糖血脂与运动上调外周代谢器官AMPK-PPARα-CPT1信号有关。2.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肝和腓肠肌PPARα的上调不依赖于PPARγ,但PPARγ的激活可进一步增加运动糖尿病大鼠PPARα及其上下游分子AMPK和CPT1的蛋白水平。

二、罗格列酮和有氧运动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格列酮和有氧运动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运动结合二甲双胍对db/db小鼠骨骼肌AMPK/SIRT1/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的相关研究
    2.2 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
    2.3 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与骨骼肌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
    2.4 运动与炎症反应的相关研究
    2.5 二甲双胍的相关研究
    2.6 研究内容和目的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1 实验分组
        3.2.2 干预(运动+药物)方案
        3.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3.1 主要仪器
        3.2.3.2 主要试剂
        3.2.4 指标检测
        3.2.4.1 血糖及体重检测
        3.2.4.2 小鼠解剖取样
        3.2.4.3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2.4.4 Western-blotting检测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
        3.2.5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BW与 FBG的影响
    4.2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骨骼肌中AMPK/SIRT1/NF-κB的影响
    4.4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骨骼肌中TNF-α、IL-6 含量的影响
5 讨论与分析
    5.1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BW与 FBG的影响
    5.2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血清中TC、TG、HDL-C、LDL-C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骨骼肌中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5.4 不同运动对二甲双胍干预的db/db小鼠骨骼肌中TNF-α、IL-6 含量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2)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
文献综述
    1.Chemerin及其受体
    2.Chemerin与 COPD炎症反应
        2.1 COPD肺内外的炎症反应
        2.2 Chemerin对 COPD炎症的双向作用
        2.3 Chemerin对 COPD相关炎症的影响
    3.Chemerin与 COPD糖脂代谢
        3.1 COPD糖脂代谢异常
        3.2 chemerin调节COPD糖脂代谢
    4.运动调控机体chemerin与运动防治COPD
        4.1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炎症与代谢异常
        4.2 PPARγ-运动调节的chemerin的潜在机制
    5.小结
第一部分 运动对 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和对 PPARγ-chemerin/CMKLR1 通路及其下游炎性因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置
        2.2 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对象
        2.4 实验分组
        2.5 模型建立方案
        2.6 运动干预
        2.7 大鼠体重
        2.8 肺功能检测
        2.9 膈肌离体肌力检测
        2.10 取材
        2.11 肺与膈肌组织学检测
        2.12 Western blot
        2.12.1 蛋白抽提
        2.12.2 蛋白浓度测定
        2.12.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2.1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CSE与运动训练影响大鼠体重
        3.2 运动训练提升COPD大鼠肺功能
        3.3 有氧运动提升大鼠膈肌功能
        3.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结构影响不明显
        3.5 有氧运动影响COPD大鼠膈肌结构
        3.6 运动影响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的表达
        3.7 运动抑制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表达
        3.8 运动调节大鼠膈肌降解与生长水平失衡
    4.讨论分析
        4.1 CSE及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体重的影响
        4.2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4.3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4.4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肺与膈肌结构的影响
        4.5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的影响
        4.6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炎症因子的影响
        4.7 运动训练对COPD大鼠膈肌泛素E3 连接酶的影响。
    5.结论
第二部分 机械牵拉对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细胞增殖水平及PPARγ-chemerin/CMKLR1通路及下游因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置
        2.2 技术路线图
        2.3 实验对象
        2.4 细胞冻存和复苏
        2.5 适宜LPS浓度诱导L6 成肌细胞炎症环境下培养
        2.6 细胞牵拉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2.8 Western blot
        2.8.1 蛋白抽提
        2.8.2 BCA蛋白浓度测定
        2.8.3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2.9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LPS对L6 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
        3.2 机械牵拉促进炎症环境中L6 细胞增殖水平
        3.3 机械牵拉影响PPARγ、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3.4 机械牵拉抑制L6 细胞促炎症因子的表达
        3.5 机械牵拉影响L6 细胞蛋白降解与细胞激活情况
    4.分析与讨论
        4.1 LPS对L6 细胞增殖的影响
        4.2 机械牵拉应力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表达的影响
        4.4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成肌细胞炎症水平的影响
        4.5 机械牵拉对LPS刺激下L6 细胞蛋白降解与激活的影响
    5.结论
第三部分 PPARγ在机械牵拉调控chemerin/CMKLR1 信号促LPS诱导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置
        2.2 技术路线图
        2.3 LPS诱导L6 细胞炎症培养环境
        2.4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PS环境中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2.5 实验对象及分组
        2.6 细胞牵拉
        2.7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水平
        2.8 Western blot
        2.9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GW9662 和罗格列酮对L6 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调控PPARγ的表达影响机械牵拉促炎症环境下L6 细胞增殖的作用
        3.3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chemerin/CMKLR1 信号表达
        3.4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炎症因子表达
        3.5 调控PPARγ表达影响细胞机械牵拉后细胞降解与激活
    4.分析与讨论
        4.1 PPARγ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2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3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细胞PPARγ、chemerin/CMKLR1 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抑制或激活PPARγ后机械牵拉对LPS环境下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4.5 抑制或上调PPARγ后机械牵拉对肌蛋白降解、成肌细胞激活的影响
    5.结论
全文总结
    1.主要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转录水平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与软件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总RNA提取与纯化
        2.2 RNA浓度、纯度和完整性的检测
        2.3 cDNA的合成
        2.4 qPCR扩增
        2.5 IPA分析数据准备与上传
        2.6 提交IPA数据分析、查看结果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化基因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标志基因和关键能量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分泌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基因差异化表达汇总
        3.5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经典通路分析
        3.6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上游调控分析
        3.7 基于IPA分析平台的疾病和功能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棕色脂肪组织总蛋白提取
        2.2 BCA法检测蛋白浓度与蛋白变性
        2.3 SDS-PAGE凝胶垂直电泳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分化和脂代谢重要核转录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大鼠棕色脂肪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重要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异甘草素体外促进3T3-L1 脂肪细胞棕色化改善糖脂代谢的效应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与药物
        1.3 实验器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3T3-L1 细胞的培养
        2.2 3T3-L1 细胞的诱导与建模
        2.3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的研究
        2.3.1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的细胞活力及葡萄糖消耗量测定
        2.3.2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脂滴大小的变化
        2.3.3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
        2.3.4 异甘草素干预IR-3T3-L1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变化
        2.4 异甘草素干预正常3T3-L1 细胞的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的影响
        3.1.1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细胞活力及葡萄糖消耗量
        3.1.2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脂滴大小的变化
        3.1.3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3.1.4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1.5 异甘草素干预对IR-3T3-L1 细胞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异甘草素干预对正常3T3-L1 细胞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的差异化及中药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文献综述
    1 chemerin概况
        1.1 chemerin促进脂肪分化、脂肪分解和维持血糖
        1.2 chemerin参与炎症反应
        1.3 chemerin其他方面的作用
    2 chemerin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2.1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血清和脂肪等组织chemerin水平显着增加
        2.2 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高水平chemerin的作用
    3 chemerin在运动改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
        3.1 运动降低血清和组织的chemerin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3.2 运动降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chemerin的机制-增强PPARγ表达
        3.3 运动所致的chemerin减少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调控糖脂代谢关键酶的表达
    4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整体流程图
第一部分 外源补充chemerin逆转运动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1 实验设计
    2 实验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
        3.4 实验分组
        3.5 运动方案
        3.6 小鼠补充外源性chemerin半衰期的测定
        3.7 小鼠体成分的测量
        3.8 组织样本的收集
        3.9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3.10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的水平
        3.11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12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0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成功建立
        4.1 外源chemerin的补充剂量和补充频率的确定
        4.2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FBG水平的改善作用
        4.3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
        4.4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体脂成分的影响
        4.5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重量增加的作用
        4.6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可逆转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改善作用
        4.7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对正常和运动糖尿病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4.8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血清chemerin和肝靶蛋白的影响
        4.9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腓肠肌靶蛋白影响
        4.10 补充外源性chemerin减弱运动对糖尿病小鼠附睾脂肪靶蛋白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chemerin在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5.2 减少的chemerin在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
    6 结论
第二部分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在普通和高脂膳食喂养时的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紊乱及机制
    1 实验设计
        (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2)脂肪chemerin(fabp4-cre)敲除小鼠普通膳食喂养下体脂和糖脂代谢的改变及机制
        (3)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高脂膳食喂养时肥胖发生率和糖脂代谢的改变及机制
        (4)高脂膳食喂养下,两种脂肪特异性敲除方法(fabp4-cre诱导和adiponectin-cre诱导)对脂肪chemerin小鼠糖脂代谢改变的影响
    2 实验技术路线
        (1)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2)普通饲料喂养情况下,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机制
        (3)高脂喂养情况下,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机制
        (4)另一种脂肪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cre)小鼠的体脂和糖脂代谢,及其与chemerin(-/-)·fabp4 小鼠的比较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建立
        3.4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3.5 实验分组
        3.6 OCTT实验
        3.7 ITT实验
        3.8 小鼠体成分的测定
        3.9 组织样本的收集
        3.10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3.1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水平
        3.1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1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小鼠的成功建立
        4.2 普通膳食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及其机制
        4.3 高脂膳食的脂肪chemerin敲除(fabp4-cre)小鼠的体脂、糖脂代谢改变及其机制
        4.4 另一种脂肪特异性chemerin敲除(adiponectin-cre)小鼠在高脂膳食时的体脂和糖脂代谢
    5 分析与讨论
        5.1 chemerin敲除对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
        5.2 chemerin敲除对小鼠肥胖率和糖脂代谢的影响
        5.3 chemerin敲除影响小鼠糖脂代谢的可能机制
    6 结论
第三部分 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1 实验设计
    2 实验技术路线图
    3 材料与试剂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脂肪chemerin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建立
        3.4 敲除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3.5 实验分组
        3.6 有氧运动方案
        3.7 OGTT实验
        3.8 ITT实验
        3.9 组织样本的收集
        3.10 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3.1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hemerin水平
        3.12 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
        3.1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体重的影响
        4.2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体成分的影响
        4.3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4.4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4.5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内脏脂肪和骨骼肌重量的影响
        4.6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的影响
        4.7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4.8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肝脏靶蛋白的影响
        4.9 6周有氧运动对高脂喂养的两种脂肪chemerin敲除小鼠腓肠肌靶蛋白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6 结论
全文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展望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本科至博士期间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7)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及肾损害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一、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综述二、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进展
前言
实验一、糖耐康对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糖耐康对SHR/cp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肾损害的机制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基于Meta分析与临床研究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NAFLD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1.1 NAFL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NAFLD的流行病学
        1.1.2 NAFLD的发病机制
        1.1.3 NAFLD的临床治疗
    1.2 NAFLD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
        1.2.2 NAFLD的中医药治疗
    1.3 NAFLD与国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
    1.4 NAFLD与国内慢病管理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干预NAFLD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文献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步骤
        2.1.4 数据提取
        2.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2.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2.6 未来工作展望
第三章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模式应用于NAFLD的临床疗效评价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观察评价指标
        3.1.4 数据库建立与统计分析
        3.1.5 质量控制
        3.1.6 研究伦理问题
    3.2 研究结果
        3.2.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2 NAFLD患者中医体质的总体分布
        3.2.3 干预结果
    3.3 讨论
        3.3.1 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3.3.2 岭南地区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
        3.3.3 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措施分析
    3.4 结论
    3.5 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3.6 未来工作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STZ所致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2.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体重的影响
        3.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空腹血糖值的影响
        4.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素低血糖试验的影响
        5.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影响
        6.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影响
        7.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Glucagon)、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
        8.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模型胰岛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9.变叶海棠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模型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讨论
        1.中西医对糖尿病及其机制的认识
        2.糖尿病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
        3.阳性药——罗格列酮的认识
        4.变叶海棠文献研究
        5.本实验中变叶海棠对STZ所致糖尿病模型小鼠生化指标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及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1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机制
    2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西医机制
    3 中药有效成分
    4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10)PPARα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血脂中的作用及其与PPAR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1.核受体PPARα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血脂中的作用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PPARα在有氧运动改善糖脂代谢中的作用与机制
        1.3.1 PPARα简介
        1.3.2 PPARα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
        1.3.3 运动通过上调PPARα改善糖脂代谢
        1.3.4 结语
    1.4 研究材料与方法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4.3 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建立
        1.4.4 有氧训练方案
        1.4.5 试剂和仪器
        1.4.6 组织样本收集
        1.4.7 Western blot检测肝、腓肠肌和肾周脂肪PPARα等的蛋白水平
        1.4.8 统计分析
    1.5 实验结果
        1.5.1 4周有氧训练对OB、DM和 AS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的改善
        1.5.2 4周有氧训练对OB大鼠肝、腓肠肌、肾周脂肪PPARα、AMPK和 CPT1 蛋白水平的影响
        1.5.3 4周有氧运动对DM大鼠肝和骨骼肌PPARα、AMPK和 CPT1 蛋白水平的影响
        1.5.4 4周有氧运动对AS大鼠肝、骨骼肌、肾周脂肪PPARα、AMPK和 CPT1 蛋白水平的影响
    1.6 分析讨论
    1.7 结论
2.PPARα信号通路与PPARγ的关系
    2.1 前言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材料与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研究对象分组
        2.3.3 试剂和仪器
        2.3.4 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建立和训练方案
        2.3.5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和腓肠肌的PPARα、AMPK、CPT1 等蛋白水平
        2.3.6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PPARγ激动剂与抑制剂对有氧训练糖尿病大鼠PPARα蛋白水平的影响
        2.4.2 PPARγ激动剂与抑制剂对有氧训练糖尿病大鼠AMPK、CPT1 蛋白水平的影响
    2.5 分析讨论
    2.6 结论
3.全文总结
4.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罗格列酮和有氧运动对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运动结合二甲双胍对db/db小鼠骨骼肌AMPK/SIRT1/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D]. 俞莹莹.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9)
  • [2]PPARγ参与有氧运动调控chemerin改善COPD膈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李健. 上海体育学院, 2021
  • [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葛根芩连汤促进脂肪能量代谢改善糖脂紊乱的分子机制[D]. 张小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chemerin在运动改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及机制[D]. 林小晶.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糖耐康改善SHR/cp大鼠代谢综合征及肾损害的机制研究[D]. 田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Meta分析与临床研究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干预NAFLD的疗效评价[D]. 林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变叶海棠水提取物对STZ所致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罗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PPARα在有氧运动改善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血脂中的作用及其与PPARγ的关系[D]. 王天源.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肥胖的成因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罗格列酮论文

上一篇:RSC英语词汇的特点
下一篇:三种音频压缩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