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太七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思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太祁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宋磊[1](2021)在《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土工格栅加筋边坡被广泛运用于软基处理、旧路改扩建路堤拼宽、路基填挖结合部、路堤边坡加固中,其加筋法的原理是在土中设置抗拉强度高的筋材,通过筋材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约束土体的应力应变,从而使土体整体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整体的强度得到增强。本文将通过进一步对加筋路堤作用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加筋路堤变形及稳定性影响因素,从而为加筋路堤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本文依托山西省祁县至离石高速公路项目,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土工格栅的加筋作用机理及路堤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采取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边坡模型,针对不同条件下加筋路堤变形与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内部受力破坏机理、加筋土路堤边坡的破坏方式及加筋土路堤边坡稳定计算方法进行分析。(2)针对线弹性模型及弹塑性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根据现有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文献,对模拟边坡计算中所用的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破坏准则作深度剖析。(3)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路堤边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通过对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加筋与未加筋路堤边坡变形对比分析,验证土工格栅加筋路堤边坡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加筋的方式可以减弱交通荷载对地基的临界影响深度;在荷载作用次数少时,格栅的效果并未完全体现,加筋与不加筋时路堤顶面的水平位移相差不大;但在循环作用多次后,加筋与不加筋的差别变大。(4)通过建立多个模型,分别对不同加筋长度、不同加筋间距、不同筋材模量及不同边坡比下的路堤边坡计算结果进行研究,以此得出四种变量对于路堤边坡稳定性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变量均会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且加筋长度与筋材模量越大则稳定性增强,加筋间距越小稳定性越高,边坡坡比越缓稳定性也越好。

郭锦,汪舒,於忠祥[2](2018)在《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安徽省高速公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破坏沿线动植物群落、引发地质灾害、占用耕地、扰乱原有生态格局、产生噪声污染、造成湿地功能退化和侵害水源保护区等。今后建设高速公路,应从合理选线、生态优先、跟进水土保持措施、植被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保护、景观恢复和特殊地域的生态保护等视角采取相应对策。

龚杰[3](2016)在《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文中研究说明如今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城乡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农用耕地、林地、湿地等各类自然绿地正越来越遭受到城市膨胀、扩展的压力,这也就给城市产生了如雾霾污染、热岛效应、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危机与经济增长呈比例地增加,对城市中人群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也直接影响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保障,但由于我国以往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结构从而产生了城市本位的规划思想,使得绿地系统规划一直侧重于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而忽视和缺乏以统筹城乡的思维方式和规划策略来协调城市和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之时,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逐渐无法解决种种的生态危机。所以面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时要立足于本土,用战略的眼光将整个城乡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引入生态网络格局,将乡村的自然生态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论文以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各种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打破了城市与周围乡村间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从而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提供了可行与必要的现实依据。进而分别从空间结构、构建要素、功能作用、规划原则、规划途径等方面对生态网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并结合生态红线的相关理论为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生态网络构建框架。然后,通过对我国城市绿地现状梳理及城乡趋势分析,以统筹城乡为目标对城乡绿地拟提出了新的划分类别,进而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研究模式对城乡区域的绿色空间格局进行梳理,统筹构建出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最后,以舒城县城乡绿地系统生态网络规划作为实例,将广阔的乡村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在给市民创造宜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文化、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收益。

陈锐[4](2014)在《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及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组织单元,在维持生命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多稳态机制、自适应的复杂系统,其未来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情景分析是设计一组可认知的、合理而具想象力的、可供选择的未来情景的过程,众多成功案例证明了其核心思维有抵御系统不确定性和拓展思维的功效。本研究选取“减轻水库泥沙淤积”、“减轻水环境面源污染”和“生态系统产水”这3项新安江上游地区向下游辐射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以土地覆被格局的变化为动因,对承载于格局之上的相关生态过程及服务的保育和发挥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行深入分析,以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集作为支持,构建基于格局和过程的三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而研究新安江上游地区在现有条件下,生态系统减轻下游湖库泥沙淤积、面源污染、供给下游水资源服务及价值对未来可能的各种土地覆被格局的响应,兼顾上游地区在相应土地覆被情景下各种产业收益的变化,衡量不同情景下的服务效益并进行优劣权衡,从提升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福祉的角度进行情景优选,最后提出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得出:2010年新安江上游土壤保持总量为138.0×106t a-1,林地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模拟实际输出泥沙总量50.4×104t a-1,农田是最为重要的产沙源,流域减轻泥沙淤积服务的总经济价值达到213.0万元;上游流域向下游输出总磷量达到294.99t,农田和建设用地是新安江上游最为主要的磷素污染源,流域对减轻其出口受纳水体磷素非点源污染服务的总价值为634.01万元;模拟向下游实际供水量为71.8×108m3a-1,供水资源的总经济价值达到30.2亿元;在主要河道附近布设不同宽度的林草缓冲带,具有很好的减淤和减污效果,布设林草缓冲带的情景4、5虽然经济产值相对较低,但输沙、输磷和供水3项优选指标均保持为正效应,且降幅明显,综合变化率为5种情景最低,综合效益最好。

李霞[5](2013)在《高速公路节地关键技术及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文中提出国内外高速公路用地情况对比及相关的工程实践证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一定节约土地的潜能,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节地措施的总结归纳,缺乏对高速公路土地节约化利用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难以规范化、系统化在其他项目中应用。部分节地措施尚存在争议,节地措施的关键技术尚待深入研究,针对单个高速公路项目的特点,客观公正地对其节约化程度进行定量界定的理论尚属空白。论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对高速公路项目节地关键保障技术和节地效果综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国内外高速公路项目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对高速公路节地研究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界定了公路建设项目节约用地的概念,将微观层次土地节约利用的内涵界定为单个高速公路项目用地量的减少及既有用地效益的提高两个层面,从永久性占地、临时性占地、破坏性占地等三方面系统分析了高速公路的占地特征,并从数理统计分析、道路设计规范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建设标准、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水文)、路网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和经济等)因素与占地间关系。针对永久性用地、临时性用地和破坏性用地的不同特征及影响因素,根据土地利用系统和公路技术经济特点,运用系统工程学理论,结合高速公路用地实况及各类节地措施实施效果,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层面建立了高速公路节约用地措施框架体系,并对大广高速衡大段的节地思路和节地措施方案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深入分析。在对我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和现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降低路堤高度、服务设施用地优化、节地措施方案决策等节地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综合绕行系数最小原则的横向设置选址优化模型,构造了合理路基平均填土高度计算模型,将基于连续行驶时间的服务区驶入率确定方法引入服务设施用地计算,建立了服务设施的用地量计算模型,探索了服务区土地利用评价方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下高速公路用地价格构成的新模式,建立了高速公路用地价值评估理论与量化方法,提出了节地措施方案的决策流程。为实现高速公路项目层级的节地效果综合评价,从用地量节约水平、功能及服务水平和用地综合效益水平三个准则层构建了微观层次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节约用地的指标标准值,运用基于熵值法赋权的综合指标模型建立一种对单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节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可行方法,实现了对高速公路项目节约用地水平的界定和对比评价。结合大广高速衡大段的实际情况,对上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局部路段的通道设置进行了优化,计算了其合理路基平均填土高度,服务区的用地量,对其节地思路、节地措施方案进行了描述和决策,并进一步对项目节地综合效果进行了评价,包括项目节地方案的节地效果评价以及与沿海高速、承秦高速节地效果的对比分析。

郭琳珂[6](2012)在《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一种供应有限且有益于人类的重要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性历来是土地管理需要解决的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也提出“除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之外,还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土地和建设用地总规模是我国现在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重要目标。最近几十年来巨大的需求压力引致高速公路不断扩张,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包括大量的优质耕地,高速公路的这种高速扩张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产生巨大的矛盾,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只依赖提高高速公路系统服务水平是无法调和这巨大的矛盾。因此就要求我们思考创新出新的高速公路土地管理模式,在加强存量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利用,控制新增高速公路建设用地数量,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速公路土地管理模式。本论文通过归纳界定高速公路用地范围、性质及分类,在研究安徽省高速公路的土地利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集约用地管理模式的建议。本文还通过对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用地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分析安徽省四大区域高速公路土地利用不同模式,得出了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利用不合理,部分区域高速公路建设用地数量超额,浪费土地的问题。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土地资源管理的角度解决提出安徽省差别化土地管理模式,为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合理途径,同时确定了土地标准,健全了土地管理办法,对于指导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用地管理科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孟万忠[7](2011)在《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中最敏感和脆弱的因子。河流与湖泊是水的载体,历史时期发生了频繁而复杂的变迁,对自然和人文地理面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注流域,揭示流域水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变过程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汾河中游历史时期湖泊众多,水量丰沛,成就了灌溉农业发达的三晋文明,孕育了太原等历史文化古城,成为山西省最重要的经济与城镇密集区。但同时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漏斗区面积扩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汾河中游的河湖变迁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河湖变迁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考证。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定量化研究。环境变迁是长时段的地理过程,截取其中的某个片段,难以反映变迁的全貌。因此,本研究拓展了研究时段,从全新世开始,延伸到现代。没有文献记载的史前时段,主要依托地层、考古、孢粉、动植物化石等资料,分析判断汾河中游的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的特点以及人类聚落空间分布的特征,推测河流与湖泊的变迁情况。先秦以来,以史料为主,辅以考古、舆图、现代地形图、遥感影像资料和器测的气象、水文数据等与之相配合,综合分析,相互印证,揭示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的过程、原因和规律。同时,采用现代地图学的方法,将河湖变迁的空间形态直观地展现在地形图上。本文以汾河中游河湖变迁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史前的湖泊变迁,通过对前面所述的考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史前人类聚落大都分布在汾河及其支流的台地或山前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从1300m逐步下降到900m左右,反映出人进湖退的变迁脉络;先秦以来,通过昭余祁和文湖个案研究,元代以前湖泊以自然演变为主,明清以来人类活动对湖泊变迁过程开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应用地理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用定量的方法对汾河中游古湖泊的水量平衡进行了研究。(2)河流变迁,对干流与支流分别进行研究。对干流的八次全河段变迁和局部典型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支流选取晋水和潇河,作为个案进行剖析,探究其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3)选取生物多样性、旱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因子,研究了河湖变迁的流域生态环境响应,结果表明,这些响应因子的变化,既是河湖变迁的果,也是河湖进一步变迁的因。(4)从自然、人文因素角度,综合分析了河湖变迁的原因,自然因素从气候、地质、地貌、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人文因素从人口、水利灌溉工程和聚落等方面探讨,对雍正、光绪时期,潇河的灌溉用水量,进行了估算;对各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泥沙沉积,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经历了湖泊兴盛——河湖共存——河盛湖衰3个阶段:全新世早、中期,人类活动影响有限,湖泊兴盛;先秦到元,人类活动影响增强,农耕与灌溉技术逐步提高,呈现出湖消河长的局面,这与含沙量高的汾河中上游诸河的发育是密不可分的;明清以来,人类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全部消失,而灌溉用水量激增,使水循环的水量平衡难以为继。(2)汾河中游的河流与湖泊是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汾河及其支流为湖泊提供水源补给,湖泊为河流调节水量。稳定的径流补给是湖泊存续的决定性因素,汾河的重大改道成为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昭余祁、文湖等消亡后的低洼地带,成为汾河中游的洪泛区,汾河与文峪河的合流与分流成为变迁的主旋律,河道迁徙频繁。(3)纵观整个变迁过程,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前期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中气候是主导因子,地质、地貌和植被等因子叠加其上,决定了汾河中游降水量、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河湖的水文变化。后期人文因素作用加强,人口增长、聚落的变迁、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水利灌溉的发展,造成水资源的失衡,改变了流域的自然动态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河湖未来的走向。总之,人类与流域的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更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永恒主题。

匡武[8](2007)在《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环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速公路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基本农田、地质保护地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在高速公路网规划阶段就开展高速公路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将有助于科学规划高速公路网,从源头避免、减少路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为区域及各种专项规划提供基本生态原则和限制,为规划环评提供评价的依据。本研究论文从规划环评和生态保护类相关规划整合的角度,阐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定位,认为规划环评是衡量各种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要求的工具,它可以促进各规划的生态化,使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基本生态原则和限制性要求,而这些原则和要求可作为规划环评的评价依据或准则;二者的整合对下将有利于指导各项规划的生态化,对上将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即生态规划的目标)。本文以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为例,就规划中的高速公路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据此,提出了减少规划路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通过这一研究,找到合理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探索了在以GIS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环境系列图编制、专题图叠加、情景分析等方法,将高速公路网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结合,从公路建设源头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所提出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GIS平台之上的叠图法易于从直观上了解公路网建设对生态敏感点的影响程度,为从公路建设源头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管理和决策的途径。

张涛[9](2006)在《基于灰色理论的高速铁路桥路分界高度选择原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建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桥路分界高度的选择,是以桥代路决策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已成为铁路管理部门与设计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以桥路分界路堤高度的影响因素和选择原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桥路分界高度选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桥路分界高度选择模型,深入讨论了桥路分界路堤高度的选择原则,继而进行软件系统的研制,为以后相关研究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基于桥路分界高度决策的复杂性和目前该领域研究理论不成熟、方法多样性的特点,以及研究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的现实,本文以系统工程、灰色理论、多目标决策、计算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从定性与定量综合的角度,运用系统工程和综合决策的思想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旨在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桥路分界高度选择的决策与方法。最后提出了桥路分界路堤高度选择的原则,以及运用流行的Visual c++面向对象编程开发工具,独创性的编制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实用的以桥代路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软件系统,从而使最优桥路分界高度的选择更合理、更科学,并提高其智能集成化的程度。

成永刚[10](2004)在《长晋高速公路K28~K32顺层岩质滑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山西省长晋高速公路顺层岩质滑坡治理工程作为背景的。根据对该工程中六处顺层岩质滑坡的调查研究,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K28+700~K29+100、K31+160~K31+460及K32+060~K32+200段滑坡作为研究对象。 从滑坡所处的自然地理状沉入手,收集了大量滑坡地区的基础资料,分析了顺层岩质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基本特征。并从地质环境、水岩土相互作用、时效蠕变作用和人为作用等几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解析。通过对坡体结构的分析,研究了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岩体应力、降雨,风化作用下的变化;通过地下水质分析和现场抽水试验,为水岩土的相互作用提供数据分析的依据;根据时效蠕变作用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滑带抗剪强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的特性:对人为作用进行分析,表明不合理的开挖造成了坡体稳定性的严重降低,而过频的大爆破进一步加剧了坡体的失稳。在以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该区滑坡形成的主导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控制因素为软弱夹层,促进因素为降雨,影响因素为水岩土作用与风化作用。 通过深孔位移监测确定出工程影响区内潜在滑带的层数及深度,并运用室内实验、类比、反演计算和专家经验,确定出顺层岩质滑坡滑带的参数。选用K31+160~K31+460段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坡体原始力学状况的合理模拟,确定出顺层岩质滑坡在一定安全系数下的坡体松弛区范围,为设计中确定坡体的治理范围及滑坡推力计算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采用数值方法对原设计与变更设计的边坡开挖及工程治理阶段进行模拟,得到坡体内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等结果,以此为依托对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工程治理前后数值计算及极限平衡法计算的结果,较为直观地分析了坡体治理后的工程效果。确认加固后的坡体满足了高速公路设计规范要求及正常运营的需要。

二、太祁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祁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工合成材料概述
        1.2.1 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及其应用
        1.2.2 土工格栅的基本概念
        1.2.3 土工格栅的性能指标
    1.3 土工格栅加筋土研究现状
        1.3.1 土工格栅与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2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边坡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工格栅加筋作用机理概述
    2.1 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
        2.1.1 准粘聚力原理
        2.1.2 摩擦加筋原理
        2.1.3 其他加筋原理
    2.2 内部受力破坏机理
        2.2.1 拉力破坏
        2.2.2 粘着破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稳定性研究
    3.1 土工格栅加筋土路堤边坡
        3.1.1 加筋土路堤边坡的应用
        3.1.2 加筋土路堤边坡的优点
        3.1.3 加筋土路堤边坡的破坏形式
    3.2 加筋土边坡稳定计算方法
        3.2.1 极限平衡法
        3.2.2 有限元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
    4.1 概述
    4.2 有限元分析理论的基本原理
        4.2.1 坡土应力状态
        4.2.2 有限元的基本方程
    4.3 本构模型的选取
        4.3.1 线弹性模型
        4.3.2 弹塑性模型
    4.4 强度折减法基本理论
        4.4.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4.4.2 破坏准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工程概况
        5.2.1 项目地理位置及功能
        5.2.2 地质及水文条件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基本假定
        5.3.2 模型的建立
        5.3.3 交通荷载设置
    5.4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堤计算结果分析
        5.4.1 路堤竖向位移分析
        5.4.2 路堤水平位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优化设计
    6.1 概述
    6.2 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6.2.1 加筋与未加筋路堤稳定性及变形特征分析
        6.2.2 不同加筋间距下路堤稳定性及变形特征分析
        6.2.3 不同加筋长度下路堤稳定性及变形特征分析
        6.2.4 不同筋材模量下路堤稳定性及变形特征分析
        6.2.5 不同边坡比下路堤稳定性及变形特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2)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省高速公路发展回眸与展望
    (一) 安徽省概况
        1. 自然资源概况
        2. 经济社会概况
    (二) 安徽省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1. 起步阶段 (“七五”—“八五”)
        2. 快速发展阶段 (“九五”)
        3. 蓬勃发展阶段 (“十五”)
        4. 进一步加快阶段 (“+一五”)
        5. 新时代发展阶段 (“十二五”至今)
    (三) 安徽省高速公路发展态势
        1. 五纵:
        2. 九横: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 对沿线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1. 对土壤植被的影响
        2. 对动物的影响
    (二) 引发地质灾害
        1. 引发塌方
        2. 引发滑坡
        3. 引发泥石流
        4. 引发水土流失
        (1) 开挖土石引发水土流失
        (2) 弃土工程引发水土流失
        (3) 临时工程引发水土流失
    (三) 占用耕地
    (四) 扰乱原有生态格局
    (五) 产生噪声污染
    (六) 造成湿地功能退化
    (七) 侵害水源保护区
三、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高速公路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 合理选线
    (二) 规划设计与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三) 及时跟进水土保持措施
        1. 土方开挖回填要避开雨季
        2. 采取平行作业的施工模式
        3. 及时跟进配套工程
    (四) 植被保护与恢复
        1. 施工期植被保护
        2. 施工后植被恢复
    (五) 野生动物保护
        1. 陆生动物及两栖动物
        2. 水生动物保护
    (六) 景观恢复
    (七) 特殊地域的生态保护
四、结语

(3)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基本概念
        1.1.1 景观格局
        1.1.2 生态网络
        1.1.3 城乡绿色空间
        1.1.4 相关概念辨析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让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结伴而行
        2.1.2 绿地系统未来的规划方向—网络化、城乡一体化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城乡生态网络格局理论研究
    3.1 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
        3.1.1 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3.1.2 生态安全的严峻形势
        3.1.3 生态安全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
        3.1.4 建设生态城市
    3.2 生态网络的空间结构模式
        3.2.1 基于景观元素的空间结构
        3.2.2 基于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结构
    3.3 生态网络的构建要素
        3.3.1 斑块—廊道—基质
        3.3.2 景观连接度
        3.3.3 生态网络的结点
    3.4 生态网络的功能和作用
        3.4.1 生态功能
        3.4.2 社会功能
        3.4.3 经济功能
    3.5 生态网络的规划原则
        3.5.1 保护性原则
        3.5.2 整体性原则
        3.5.3 结构性原则
        3.5.4 功能复合原则
        3.5.5 地域性原则
        3.5.6 系统协调原则
        3.5.7 多样性原则
    3.6 生态网络的规划途径
        3.6.1 生境重建
        3.6.2 生态途径
        3.6.3 人文途径
    3.7 生态红线理论
        3.7.1 生态红线的内涵
        3.7.2 以生态网络为“基”,生态红线为“实”,协作互补,相辅相成
4 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4.1 生态网络格局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关联
        4.1.1 景观生态学与绿地系统的交互
        4.1.2 生态网络运用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可行性
    4.2 我国城市绿地现状及城乡趋势
        4.2.1 城市绿地现状
        4.2.2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趋势
    4.3 市域绿地分类
        4.3.1 国外市域绿地分类
        4.3.2 国内市域绿地分类
    4.4 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构建
        4.4.1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中的生态格局
        4.4.2 城乡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
    4.5 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应解决的问题
        4.5.1 与现存城市绿地系统及其他规划体系的衔接
        4.5.2 具体规划中斑块、廊道的尺度把握
5 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舒城县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5.1 舒城县城乡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自然条件
        5.1.3 历史文化
    5.2 舒城县绿地现状概况及建设优势
        5.2.1 县域各类绿地现状分类概况
        5.2.2 县域绿地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5.2.3 中心城区各类绿地现状分类概况
        5.2.4 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分析与评价
        5.2.5 舒城县城乡绿地生态网络的建设优势
    5.3 舒城县城乡绿地系统生态网络规划的理念思想及目标
        5.3.1 生态网络规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5.3.2 生态网络规划的目标
    5.4 舒城县城乡绿地系统生态网络规划期限、范围及目标
        5.4.1 生态网络的规划期限
        5.4.2 生态网络的规划范围
        5.4.3 生态网络的规划目标
        5.4.4 生态网络的规划指标
    5.5 舒城县绿地生态网络格局分析
        5.5.1 水系网络
        5.5.2 道路交通网络
    5.6 舒城县城乡绿地系统生态网络的空间层次规划
        5.6.1 统筹城乡的县域层次绿地生态网络格局
        5.6.2 统筹城乡的县域层次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布局
        5.6.3 中心城区层次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
        5.6.4 中心城区层次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布局
    5.7 统筹城乡的舒城县绿地生态网络结构单元构成
        5.7.1 统筹城乡的生态斑块
        5.7.2 统筹城乡的生态廊道
        5.7.3 统筹城乡的生态基质
    5.8 舒城县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防灾避险规划
        5.8.1 防灾避险绿地的构成、规划对策与选择原则
        5.8.2 中心城区防灾避险公园绿地体系布局
    5.9 规划思考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与项目

(4)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及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研究进展
        1.2.2 减轻水库泥沙淤积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1.2.3 减轻水环境面源污染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1.2.4 生态系统产水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1.2.5 生态系统评估中的情景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基于格局和过程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2.1 减轻水库(河道)泥沙淤积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2.1.1 集水区范围的确定
        2.1.2 实际土壤侵蚀量的模拟
        2.1.3 被植被拦截的泥沙空间变异
        2.1.4 价值量评估模型
    2.2 减轻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2.2.1 污染关键源区(CSA)的识别
        2.2.2 被植被移除的污染物空间变异
        2.2.3 价值量评估模型
    2.3 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评估模型
        2.3.1 集水区生态系统年产水量的模拟
        2.3.2 实际供水量及价值的测算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新安江上游自然概况
        3.1.1 地理概况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水系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新安江上游社会经济状况
        3.2.1 社会经济概况
        3.2.2 交通优势
        3.2.3 生态旅游资源
    3.3 新安江上游水环境质量状况
        3.3.1 水环境质量状况
        3.3.2 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
    3.5 水土保持现状
    3.6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
    3.7 数据来源及前处理
        3.7.1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3.7.2 气象数据
        3.7.3 DEM 数据
        3.7.4 土壤数据
        3.7.5 NDVI 数据
        3.7.6 径流泥沙拦截能力系数
        3.7.7 磷输出及过滤移除系数
        3.7.8 单位面积年耗水量
        3.7.9 其他数据
        3.7.10 数据处理
4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
    4.1 减轻泥沙淤积服务及价值评估
        4.1.1 目的和意义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2 减轻磷素非点源污染服务及价值评估
        4.2.1 目的和意义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3 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及价值评估
        4.3.1 目的和意义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5 不同土地覆被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响应与权衡
    5.1 情景分析概述及土地利用/覆被情景构建方法
        5.1.1 情景分析概述
        5.1.2 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情景构建方法
    5.2 新安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情景的设定
    5.3 不同格局情景下输沙及减淤服务价值的响应
    5.4 不同格局情景下输磷及减污服务价值的响应
    5.5 不同格局情景下实际供水价值的响应
    5.6 不同情景下三种调节服务的权衡与格局优选
    5.7 讨论
    5.8 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5.8.1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5.8.2 水污染综合防治
        5.8.3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图

(5)高速公路节地关键技术及节地效果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土地供需平衡原理
        1.3.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理
        1.3.4 土地的价值理论
        1.3.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3.6 系统学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占地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及节约化用地内涵
        2.1.1 高速公路用地范围
        2.1.2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的内涵
    2.2 我国高速公路占地特征及节约用地潜力来源
        2.2.1 我国高速公路占地特征
        2.2.2 高速公路用地节约潜力来源
    2.3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政策法规因素
        2.3.2 沿线自然环境的制约性
        2.3.3 沿线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3.4 沿线人文因素的影响
        2.3.5 与原有路网的关系
        2.3.6 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标准
        2.3.7 技术水平的影响
        2.3.8 资金投入力度的影响
        2.3.9 土地资源的限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措施框架体系研究
    3.1 规划立项阶段
        3.1.1 确保建设项目立项的科学性
        3.1.2 确定合理的路线走廊带
        3.1.3 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
    3.2 设计阶段
        3.2.1 降低路堤高度
        3.2.2 确定合理的道路线形
        3.2.3 合理设置取、弃土场
        3.2.4 以桥隧代路
        3.2.5 采用支挡结构物收缩路基宽度
        3.2.6 选用合理的互通式立交规模型式
        3.2.7 沿线设施合理布设
        3.2.8 充分利用旧路
        3.2.9 与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
    3.3 建设施工阶段
        3.3.1 招投标管理
        3.3.2 控制临时用地
        3.3.3 保护土地资源
        3.3.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3.5 多方选用路基填料
        3.3.6 土地复垦
    3.4 验收运营阶段
        3.4.1 检查节地措施落实情况
        3.4.2 高速公路改扩建
        3.4.3 降低运营中的土地破坏风险
        3.4.4 做好高速公路土地节约利用的后评价
        3.4.5 复垦土的养护管理
        3.4.6 废弃道路及临时用地的回收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关键保障技术
    4.1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4.1.1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性质和作用
        4.1.2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指标特点
        4.1.3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不足
    4.2 高速公路节约用地关键保障技术研究
        4.2.1 高速公路低路堤方案
        4.2.2 服务设施用地量计算模型
        4.2.3 高速公路用地价值估算与节地措施方案制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
    5.1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1.2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2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
        5.2.1 用地量节约水平
        5.2.2 功能与服务水平
        5.2.3 效益水平
    5.3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3.1 高速公路节地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5.3.2 基于熵值赋权的综合指数模型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广高速衡大段节地关键技术及节地效果综合评价
    6.1 高速公路节地关键技术在大广高速衡大段的应用
        6.1.1 大广高速衡大段 K99+300~K101+700 段横向通道设施优化设置
        6.1.2 大广高速衡大段合理路基平均填土高度的计算
        6.1.3 大广高速衡大段服务区用地量计算
    6.2 大广高速衡大段节地效果综合评价
        6.2.1 指标的筛选和标准化
        6.2.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6.2.3 评价指标数据整理与分析
    6.3 大广高速衡大段设计二标节地效果对比分析
        6.3.1 指标的选择及实际值的计算
        6.3.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6.3.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6.3.4 评价指标数据整理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6)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的概念
    2.2 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相关理论
    2.3 土地管理的依据
第3章 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利用管理现状
    3.1 区域概况
    3.2 高速公路用地范围
    3.3 高速公路用地性质
    3.4 高速公路土地利用现状
    3.5 高速公路土地管理内容
第4章 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高速公路规划不合理,浪费土地资源
    4.2 土地利用强度不高,占耕地面积大
    4.3 筹资难,用地效益不均
    4.4 高速公路土地信息资源难以有效实现集中、整合与共享
    4.5 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第5章 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的措施建议
    5.1 建立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组织内部奖惩机制
    5.2 发展高速公路融资新途径
    5.3 大力推广集约用地意识
    5.4 加强高速公路土地管理部门对外沟通力度
    5.5 建立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差别化利用和管理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时段的确定
    三、研究区域的选择
    四、研究现状及趋势
    五、资料与研究方法
    六、文章结构
第二章 汾河中游湖泊变迁
    第一节 史前湖泊的变迁
        一、地层资料的剖析
        二、袍粉及植物化石分析
        三、文化遗存统计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湖泊变迁的个案
        一、昭余祁的变迁
        二、文湖的变迁
        三、小结
    第三节 太原盆地古湖泊的水量平衡
第三章 汾河中游干流与支流的变迁
    第一节 全河段的变迁
        一、南北朝以前干流稳定阶段
        二、《水经注》中汾河的干流与文峪河
        三、唐代的干流与文峪河
        四、宋金时期的汾河干流
        五、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的变迁
        六、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变迁
        七、清光绪五年(1879)的变迁
        八、民国8年(1919)的河流路径
    第二节 局部河段的变迁
        一、北宋至明初平晋县城的变迁与汾河干流之变迁
        二、明正德十六年(1551)史家庄汾河干流西迁事件
        三、史料记载的其它变迁
        四、人工开挖形成的河道
    第三节 支流变迁的个案
        一、晋水的变迁
        二、潇河的变迁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的环境响应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第二节 河湖变迁引发的相关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二、地质灾害
第五章 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气候因素
        二、泥沙问题
        三、地质和地貌因素
        四、植被因素
    第二节 人文因素
        一、人口因素的影响
        二、水利开发的影响
        三、聚落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及理论支撑
    2.1 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2.1.1 战略环境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2.1.2 SEA定义及特点
    2.2 指标体系概述
        2.2.1 指标体系相关概念
        2.2.2 SEA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3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2.4 中国规划环评的发展现状
    2.5 规划环评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6 公路网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2.7 生态系统评价研究概述
第三章 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体系框架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目的
    3.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及相应指标
        3.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框架
        3.4.2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3.4.3 评价指标
        3.4.4 规划环评中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4.1 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概述
        4.1.1 规划背景
        4.1.2 规划方案
    4.2 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
        4.2.1 自然环境概况
        4.2.2 生态环境
        4.2.3 环境敏感区域
        4.2.4 高速公路回顾性评价
    4.3 与有关生态类规划的相容性及协调性分析
        4.3.1 与安徽省环境保护规划相容性分析
        4.3.2 与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容性分析
        4.3.3 与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容性分析
        4.3.4 与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相容性分析
        4.3.5 可持续分析结论
    4.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4.1 土地利用影响评价
        4.4.2 生态影响分析研究
        4.4.3 水环境影响评价
        4.4.4 敏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4.4.5 矿区及采空区影响评价
        4.4.6 项目零方案分析
    4.5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5.1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4.5.2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5.3 生态环境减缓措施
        4.5.4 敏感区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5.5 矿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5.6 规划环评的指导性建议
    4.6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4.6.1 环境监测
        4.6.2 跟踪评价
    4.7 执行总结
        4.7.1 规划方案涉及的主要敏感目标及调整建议
        4.7.2 规划方案的综合结论
        4.7.3 经验与教训
        4.7.4 困难与不确定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5.3 需要深化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9)基于灰色理论的高速铁路桥路分界高度选择原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的提出
        1.3.1 具体研究背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1.3.2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方法的启发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思路与内容
第2章 以桥代路决策的影响因素
    2.1 路基变形的影响
    2.2 路基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2.2.1 路基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2.2.2 筑路材料来源的影响
        2.2.3 土地占用费用的影响
    2.3 节约土地和环境保护影响因素
        2.3.1 节约土地
        2.3.2 土地占用的机会成本
        2.3.3 土地与环保因子
    2.4 养护维修因素
    2.5 桥梁结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灰色理论的桥路分界高度决策
    3.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3.1.1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
        3.1.2 灰色系统概念
        3.1.3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3.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3.2.1 灰色系统综合分析
        3.2.2 本征灰色系统的建模与预测方法
        3.2.3 非本征灰色系统的建模与预测方法
    3.3 桥路分界高度选择的特点及灰色理论的适宜性
    3.4 桥路分界路堤最优高度选择的灰关联分析模型
        3.4.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3.4.2 灰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
        3.4.3 桥路分界高度选择综合决策指标体系的确定
        3.4.4 建立和求解灰关联分析模型
    3.5 应用举例
        3.5.1 确定决策矩阵
        3.5.2 初始化处理数据
        3.5.3 确定参考数据列,求关联系数、关联度
        3.5.4 确定最佳方案
        3.5.5 结果分析
第4章 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
    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2 层次分析的一般步骤
    4.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4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4.5 作一致性检验
    4.6 计算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因素的权重
    4.7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4.8 应用举例
第5章 桥路分界路堤高度辅助决策系统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5.2 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5.2.1 功能简介
        5.2.2 系统结构
    5.3 实例应用
        5.3.1 工程概况
        5.3.2 典型工点概述
        5.3.3 软件系统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权重数据表
附录2:软土地基路基沉降数据表
附录3:路基各单项工程单价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长晋高速公路K28~K32顺层岩质滑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滑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滑坡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顺层岩质滑坡的特点
    1.4 顺层岩质滑坡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采用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晋高速公路顺层岩质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基本特征
    2.1 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区域地质背景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气象水文特征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顺层岩质滑坡基本特征
        2.3.1 外貌特征
        2.3.2 岩体结构特征
        2.3.3 变形特征
第3章 顺层岩质滑坡成因分析
    3.1 地质环境
        3.1.1 结构面
        3.1.2 岩体应力
        3.1.3 降雨作用
        3.1.4 风化作用
    3.2 水岩土相互作用
    3.3 时效蠕变作用
    3.4 人为因素
        3.4.1 改变坡体自然形态
        3.4.2 爆破作用
    3.5 综合分析
第4章 顺层岩质滑坡有关参数的确定
    4.1 深部位移监测对工程影响区滑带的确定
    4.2 滑带土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4.2.1 滑带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4.2.2 滑带物理力学参数的反演计算
        4.2.3 滑带物理力学参数的类比
        4.2.4 滑带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
    4.3 坡体松弛范围的确定
第5章 顺层岩质滑坡开挖治理阶段分析
    5.1 工程开挖阶段坡体数值分析
    5.2 工程治理后坡体数值分析
    5.3 工后坡体稳定性评价
        5.3.1 滑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简述
        5.3.2 极限平衡法对顺层岩质滑坡稳定性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四、太祁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工格栅加筋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 宋磊. 长安大学, 2021
  • [2]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郭锦,汪舒,於忠祥.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3]基于生态网络格局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D]. 龚杰.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4]新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及管理应用研究[D]. 陈锐.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8)
  • [5]高速公路节地关键技术及节地效果综合评价[D]. 李霞. 长安大学, 2013(05)
  • [6]安徽省高速公路土地管理研究[D]. 郭琳珂. 安徽大学, 2012(03)
  • [7]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 孟万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9)
  • [8]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匡武.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9]基于灰色理论的高速铁路桥路分界高度选择原则的研究[D]. 张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10]长晋高速公路K28~K32顺层岩质滑坡研究[D]. 成永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2)


生态环境论文 滑坡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高速公路论文

上一篇:以“农信”出击农村市场
下一篇:依法治校 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