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肠道细菌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的感染与格雷夫斯病的发病机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肠道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与Graves'病的发病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蒋光明[1](2021)在《肠道菌群及FUT2/3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可产生显着影响,已成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AS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HLA-B*27基因。至今已发现的AS易感基因至少有36种,它们涉及人类免疫学的各个方面。AS与肠道粘膜损伤和肠道炎症均密切相关,50%~60%的AS患者伴有肠道炎症。AS的易感基因中约2/3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易感基因重叠,而且同样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在两种疾病中的效应相同或相似。肠道菌群失衡可诱发IBD,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多种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数项研究显示AS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结构有显着差异,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AS的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在肠道炎症及肠道菌群相关基因中进一步寻找新的AS易感基因具有特殊价值。人类FUT2和FUT3基因是两个血型基因,它们共同控制人体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的合成。有多项研究表明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与肠道菌群及IBD均有相关性。据此推测,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与AS易感性及其临床症状产生关联。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AS的相关性的研究数量至今仍然偏少,而且针对不同人群的部分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其结论尚需要进一步验证。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的结构有显着影响,因而也可能影响AS的易感性,但此前大多数研究忽视了这一问题,故而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鉴于这些原因,本研究拟进一步在本地人群中验证肠道菌群与AS的相关性,并探讨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及AS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探讨FUT2/FUT3基因、HBGAs与AS及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为深入开展相关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分别招募AS患者及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研究对象进行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健康状况调查。采集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提取粪便菌群DNA并进行16S r DNA扩增。用Agencourt AMPure XP核酸纯化微珠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向DNA片段末端引入特异性标签序列并再次纯化。对得到的DNA文库作质量评估,采用Mi Seq Benchtop测序仪进行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对得到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进行分类学注释,并作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各饮食类型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分析肠道菌群与AS疾病指数的相关性。在GMrepo数据库中检索AS患者中发生显着变化的细菌亚群,获取其在其他疾病中的检测数据,并分析这些亚群在不同疾病中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07名(包括103名AS患者和104名健康对照),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在男/女比例(85/18 vs.84/20,?2=0.106,P=0.744)及年龄方面(33.29±11.66 vs.33.66±12.53,t=0.221,P=0.825)的差异均无显着性。从所有标本中共获得优化后检测序列1.77×107个。经过筛选和分析后,共获得OTU 1270个,其中951个(74.9%)是病例组和对照组共有的。在优势菌种结构和α多样性指数方面,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均为P>0.05),但两组间有49/225个属的相对丰度差异有显着性(均为Pcorrected<0.05)。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是AS组中相对丰度增幅最大的2个属,而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是相对丰度降幅最大的2个属。在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方面,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 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及Adonis分析均显示两组标本菌群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按因子分析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A、B、C和D四种饮食类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饮食类型的差异存在显着性(?2=9.540,P=0.023)。不同饮食类型组间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基本相似(均为P>0.05),但气味杆菌属(Odoribacter)和泽泻菌属(Alistipes)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异有显着性(均为P<0.05)。吸烟和锻炼等环境因素也与肠道菌群的结构有相关性(均为P<0.05)。在不同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的结构与AS的疾病指数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0.05)。与GMrepo数据库中菌群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在本研究中发现的AS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最大的细菌亚群(6个属和6个种),其相对丰度大多数与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白塞综合症及RA等患者中的水平较为相似,但是少数亚群的丰度在这些疾病中有明显差异。结论肠道菌群与AS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存在相关性,饮食类型与肠道菌群结构及AS的易感性均有关。吸烟等环境因素也与肠道菌群的结构有相关性。病例及对照组间差异显着的细菌亚群大多数可能在AS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中发挥着相似的作用。本研究提示与肠道菌群有关的因素可能在AS研究中普遍具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从本地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筛选AS确诊患者,并从该医院体检中心和本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按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原则招募健康对照。详细告知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相关情况,征得其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AS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详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疾病史、临床症状及疾病活动指数等。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SNPscan检测技术针对筛选的3个FUT2 SNPs位点和2个FUT3基因SNPs位点作基因分型。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受试者的分泌型状态、Lewis血型状态和Lewis HBGAs血清型。对AS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型、分泌型状态、Lewis血型状态及Lewis HBGAs血清型等频率进行比较,对这些因素、年龄及性别间的交互作用进行评估,并对它们与AS患者疾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校正后的多重比较P值以P’表示。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AS确诊患者673例(男性546例,女性127例;年龄为28.58±9.31岁)和健康对照687例(男性560例,女性127例;年龄为28.62±7.76岁),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在男女比例(4.30 vs.4.41,χ2=0.856,P=0.890)和年龄方面(28.6±9.3岁vs.28.6±7.8岁,t=0.004,P=0.997)的差异均无显着性。rs28362459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15,P=0.006,P’=0.030;ORG/T=0.782,95%CI,0.650–0.941),rs28362459-G在AS患者组中的频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20.3%vs.24.7%)。但在男性和女性亚群中,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差异都无显着性(均为P’>0.05)。其他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全部SNPs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总研究对象中,病例及对照组间单倍型TT(rs812936–rs28362459)(χ2=5.663,P=0.017,P’=0.039)和TG(rs812936–rs28362459)频率的差异均存在显着性(χ2=7.456,P=0.006,P’=0.013)。在女性研究对象中,单倍型TG(rs812936–rs28362459)在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间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624,P=0.018,P’=0.047)。另外,rs28362459与年龄、rs28362459与性别、rs28362459与rs1047781、Lewis状态与分泌型状态等因素间均存在二因素交互作用。但在这些因素中未发现多因素交互交用。从表型层面看,无论对于总人群,还是不同性别亚群,研究对象分泌型状态及Lewis血型状态的频率在病例及对照组间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且由其共同决定的Lewis HBGAs血清型的频率在A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也无显着性(均为P’>0.05)。未发现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与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ASDAS)、疼痛程度、脊柱活动度等AS临床症状指标间存在关联(均为P’>0.05)。但rs28362459-G与部分BASFI/BASDAI单项指数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FUT3基因多态性与人类AS易感性存在关联,但未发现FUT2基因与AS易感性之间有相关性。rs28362459-G与较低的AS易感性有关,可能是AS的保护因素。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部分AS临床症状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提示部分人类血型基因、HBGAs及肠道菌群可能与A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这需要在不同种族人群中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并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机制研究。

周士夏[2](2021)在《基于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获得我国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本底数据,了解病原谱流行变化规律,掌握我国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为卫生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2018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腹泻症候群病原学监测,收集病例个案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23种肠道病原体病原学检测,研究不同年龄病例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特征。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率的比较。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152792名符合条件的病例纳入分析,男性占58.96%。<18岁的儿童占55.63%,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11.02%。76.06%的患者来自城市。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两种病毒,分别为20.40%和12.47%,其次是腺病毒(3.33%)和星形病毒(2.77%)。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非伤寒沙门菌是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两种细菌,分别占6.71%和4.41%,其次为志贺菌(2.44%)和副溶血性弧菌(2.08%)。5岁以下患者病毒性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最高,而18?45岁患者细菌性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的细菌性病原体发生腹泻的年龄风险不同: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呈“儿童型”,joinpoint回归分析在2?5岁出现阳性检出率转折点。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类志贺邻单胞菌,霍乱弧菌感染呈“成人型”,joinpoint回归分析在19?28岁出现阳性检出率转折点。日平均气温对大部分检测到的病毒和细菌均有影响,但影响方向不同,病毒的发病率比率(IRR)范围为0.83至0.96,而细菌的IRR范围为1.26至1.70。儿童的比例对病毒感染的影响范围(IRR)在1.03?1.17之间,而人口密度对细菌感染的影响更大,空肠弯曲菌的IRR为2.44。结论:A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诺如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小于5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腹泻,18?45岁成年人更容易感染细菌性腹泻。目前的发现促进了我们对中国腹泻患者肠道病原体的认识,为卫生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指导。

国明月,唐颢,陈轩馥,杨红[3](2020)在《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少见感染性肠炎》文中指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我国C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CD缺乏诊断金标准,在临床中易与多种肠道疾病相误诊;感染性肠炎为常见的与CD易于相互误诊疾病之一,特别是慢性感染性肠炎,与CD很多临床特点相似,鉴别诊断尤为困难。本文主要探讨几种少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肠炎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与CD的异同之处,并浅谈感染继发血管炎及感染与IBD间的联系。

张方泽[4](2020)在《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文中提出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是影响不同器官和系统的高度致残性慢性疾病。有共同的炎症机制和免疫失调,伴有慢性炎症是疾病的基本表现。IMID涉及多个学科(消化、风湿、皮肤、神经、内分泌、眼科等)。病因未明,研究提示是微生物驱动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免疫紊乱导致疾病。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饮食等)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我们拟对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展开研究,探讨:不同的IMID患者菌群失调是否各具特点?这三个环境因素之间是否互相影响?吸烟对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本研究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38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三个环境因素的作用,层层深入,证明假设。1.研究一种环境因素----肠道菌群。选择三种常见的IMID(炎症性肠病IBD、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菌群失调的特点,找出疾病的标志菌(biomarker)。2.研究两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药物、肠道菌群。选择已证明对IBD、AS、RA治疗都有确切疗效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作为研究药物,研究其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根据菌群对药物的反应性,找出敏感菌、不敏感菌、抵抗菌;研究药物疗效与菌群动态变化的关系。3.研究三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吸烟、药物、肠道菌群。研究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以及吸烟对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证实:1.吸烟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降低TNF-α拮抗剂的疗效和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2.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治疗的反应呈异质性,据此将其分为敏感菌、不敏感菌和抵抗菌。3.吸烟的AS患者的共有菌是gCollinsella和gDorea。4.AS患者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5.AS、RA、IBD菌群失调各具特点,各有不同的标志菌。其中IBD和AS的菌群失调具有相似性。本研究对深入探讨IMID的发病机制有理论意义,对增进TNF-α拮抗剂的精准临床应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控制疾病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刘红华[5](2020)在《基于1HNMR和16SrDNA技术探讨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采用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对SD大鼠进行灌肠造模,制备克罗恩病(CD,Crohn’s disease)大鼠模型,观察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干预疗效,应用16S r DNA技术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检测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结肠组织代谢物的影响,探讨与揭示艾灸治疗克罗恩病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参照Morris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方法制备CD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验证模型后,原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予以任何干预;模型组予以固定,不予治疗;艾灸组予以艾灸治疗,操作穴位选取“天枢穴”、“上巨虚穴”,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15分钟,共治疗7天;西药组予以美沙拉嗪灌胃,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7天。1.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行为变化、体重、粪便性状、疾病活动指数(DAI),肉眼及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2.应用16S r DN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观察艾灸干预后C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通过LEf Se分析,找出艾灸干预后显着性差异菌群种类。3.应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变化。对核磁谱图进行归一化及可视化处理,结合PCA、PLS-DA等多变量统计方法对结肠组织做代谢模式、差异性代谢物分析,通过PLS-DA模型中VIP值结合T检验或ANOVA分析筛选大鼠结肠组织差异代谢物。通过生物功能分析,寻找相关代谢通路。结果:1.造模成功后,CD模型大鼠精神萎靡、懒动、食少、体重下降,可见松散便、稀便及血便,经过艾灸、美沙拉嗪干预治疗,艾灸组、西药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前好转,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1),粪便性状,便血情况较模型组改善,DAI评分显着下降(P﹤0.01)。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形态组织:正常组大鼠结肠形态正常,光滑质软,颜色淡红,无充血水肿,肠壁厚薄适中;模型组大鼠肠壁形态不规则,充血红肿,肠壁扭曲,变形,增厚;结肠壁出现非连续性糜烂、坏死,裂隙状溃疡形成,黏膜呈现鹅卵石样改变。艾灸、西药组经治疗后结肠形态较模型组恢复,粘膜较模型组光滑,局部充血、水肿等现象改善,未见明显溃疡糜烂面。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层次清晰,腺体完整。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层次模糊,结构混乱,腺体弯曲变形,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肉芽组织增生。经艾灸、美沙拉嗪治疗后肠粘膜结构较前完整,腺体结构有所恢复,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2.肠道菌群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Alpha多样性结果表明艾灸能够调节C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Beta多样性分析与ANOSIM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明显。LEf Se分析结果表明艾灸可以较好的调节梭菌(Clostridium)、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g)、颤螺菌属(Oscillospira)、疣微菌科(Ruminococcaceae)等菌群。3.结肠组织1H NMR检测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轮廓发生改变,涉及代谢物主要包括甲醇、甜菜碱、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脯氨酸、次黄嘌呤、丙氨酸、乙酸盐、甘氨酸、缬氨酸、胆碱、肌酸、肌醇,其中甲醇、甜菜碱、胆碱、肌酸、肌醇浓度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5),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较正常组显着上升(P<0.05)。影响主要代谢物通路为牛磺酸、次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等。CD模型大鼠经过艾灸干预后甜菜碱、胆碱、肌酸、肌醇、牛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等代谢物显着回调,CD模型大鼠代谢紊乱状态一定程度恢复正常。结论:1.艾灸能较好改善TNBS诱导的CD模型大鼠一般状况、DAI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2.艾灸对C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具有一定调节作用,通过调节部分菌群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受损肠道黏膜;下调促炎因子,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等改善CD症状。3.艾灸通过回调部分代谢物,改善CD模型大鼠代谢紊乱状态,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调节固有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缓解肠道氧化应激、减轻肠道氧化损伤等改善CD症状。

霍静[6](2020)在《7种胞内菌对不同细胞系黏附侵袭及生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鲁氏菌等是常见胞内菌,可引起重要的人兽共患病,造成畜牧业严重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及公共安全产生极大威胁。胞内菌寄居于宿主细胞内,抗菌药物难以进入胞内发挥作用。本研究比较7种胞内菌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能力,筛选感染能力较强的胞内菌;开展沙门氏菌与布鲁氏菌感染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旨在为胞内菌感染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靶点。1.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 301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入侵能力研究。本研究采用活菌计数的方法,比较3种细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率。结果表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率均高于大肠杆菌BL21,其次是福氏志贺菌2a 301,黏附与侵袭的最佳时间为1 h,MOI为1和10,胞内生存时间延长至48 h,MOI为10。2.7种致病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及其在4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本研究采用活菌计数的方法,比较7种致病菌的黏附、侵袭及在4种细胞系中的生存率。结果表明,与福氏志贺菌2a 301、布鲁氏菌104、副溶血性弧菌J5421、鼠疫耶尔森菌EV76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相比,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与侵袭率较高。福氏志贺菌2a 301、布鲁氏菌104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率高于HepG2、A549、HeLa细胞,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相反;胞内生存早期,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鼠疫耶尔森菌EV76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率高于HeLa、HepG2和A549细胞;副溶血性弧菌J5421在HeLa、HepG2、A549和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率均较低。3.研究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布鲁氏菌104感染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布鲁氏菌104感染HeLa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感染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可诱导细胞自噬;黏附时促进纤毛相关蛋白IFT88和Giantin mAb的表达;感染后促进细胞原癌基因相关蛋白c-Cbl表达,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布鲁氏菌104可诱导细胞自噬;侵袭时促进纤毛相关蛋白IFT88、IFT20及Giantin mAb蛋白表达;感染后抑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1表达;侵袭和胞内生存时,显着促进原癌基因相关蛋白c-Cbl表达;胞内生存时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综上所述,鼠伤寒沙门氏菌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均具有极强的感染能力;多数胞内菌在吞噬细胞中的生存能力强于非吞噬细胞,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相反;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布鲁氏菌104感染细胞可影响自噬、原癌基因、PI3K/Akt等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为胞内菌的新型防治方法及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冯洁[7](2019)在《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epa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旋弯曲状细菌,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主要以隐性感染方式定殖于动物消化道,可引起慢性肝炎、盲肠结肠炎、胆管炎甚至诱发肝癌、肝胆管腺瘤、结肠癌等病变。不仅严重危害动物健康,影响动物试验、干扰实验结果,还可能危及公共卫生安全,是啮齿类实验动物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建立快速、精准、适宜推广的肝螺杆菌检测体系,将有助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动物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的推进。研究发现,在人类肝炎、肝癌等相关临床标本中可检测到肝螺杆菌特异性16S rRNA序列,肝螺杆菌感染小鼠引起的疾病进程、组织病理特征与人类慢性肝病和肠炎非常相似,提示肝螺杆菌与人类消化道疾病可能相关。因此,构建肝螺杆菌感染小鼠模型将有助于深入探索人类相关疾病致病机制,为相关研究及特异性药物筛选提供工具。鉴于肝螺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难以生长,本研究建立了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的大鼠、小鼠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人工感染方式构建了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从免疫学、组织病理学、肠道菌群结构等角度研究肝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宿主损伤。1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鞭毛蛋白是肝螺杆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根据H hepaticus的fal B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一组特异性引物,包含一对外引物F3、B3,一对内引物FIP、BIP和一条环引物LB。经过条件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建立了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LAMP扩增方法特异性良好,仅能检测出Hhepaticus,其他常见细菌未见特异性扩增。检出的最低模板量为86.9 fg/μL,是普通PCR所需模板量的1/10。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不受培养条件和检测仪器的限制,具备简便、快捷、特异、灵敏的优势,适宜基层的推广应用,适用于实验动物、相关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细菌培养物及实验动物环境中H hepaticus的检测,为Hhepaticus的快速检测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2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肝螺杆菌LAMP检测与分析采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近年来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实验大鼠、小鼠进行H hepaticus检测。共检测1492只动物(清洁级大鼠54只,SPF级大鼠200只,清洁级小鼠267只,SPF级小鼠971只),且受检动物均饲养于屏障系统。结果显示,2014、2016、2017年所涉动物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清洁级动物所在设施污染率分别为75.00%、75.00%、40.00%,SPF级动物所在设施污染率分别为66.67%、23.08%、50.00%。动物的总阳性率为8.65%,2014~2017年分别为11.85%、3.51%、10.71%。大鼠总阳性率为5.91%,2014~2017年分别为2.78%、3.85%、13.24%,清洁级、SPF级大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26%、5.00%;小鼠总阳性率为9.21%,2014~2017年分别为15.69%、3.44%、10.42%,清洁级、SPF级小鼠的阳性率分别为8.24%、9.47%。对阳性动物按不同品系进一步归类,结果显示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品系有基因工程、BALB/c、ICR、KM等。总体而言,大鼠、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检出率,不同年份、不同级别间差异不大,未见明显规律。调查结果为进一步补充、完善啮齿类实验动物螺杆菌流行病学资料和我国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和数据。3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通过灌胃、腹腔注射接种方式造模,每只小鼠接种0.2 mL标准菌株悬液(1×109 CFU/mL),连续接种3次,每次间隔48h。结果显示,H.hepaticus感染可引起小鼠体重显着下降、白细胞显着升高(P<0.01)。于造模后2w,4w,6w,8w,12w,16w,20w,24w采集血液和脏器标本,测定小鼠体重、白细胞、血清ALT和AST水平变化,检测细菌在体内的定殖分布规律,并对宿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及组织病理学进行分析。感染小鼠血清AST(P<0.001)和ALT(P<0.01)水平显着升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组织分布检测结果表明,接种后2w所有小鼠盲肠均能检测到H.hepaticus;接种后6w肝脏首次检测出阳性,接种后8w肝脏呈现100%阳性;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胃组织分别于接种后8 w和16 w可检测到阳性;其余组织均未能检测出阳性。由此可见Hhepaticus进入小鼠体内最先在肠道定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可在肝脏、胃等组织中定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鼠肝细胞可见明显空泡变性、脂肪变性、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胃部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增厚,不同部位肠道组织可见水肿、充血、黏膜层变性、坏死、糜烂,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病变程度增加,其它组织未见明显病变。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IL-6、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01),表明H.hepaticus可促进BALB/c小鼠肝组织细胞炎性因子表达。Hhepaticus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人类相关疾病提供了工具。4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根据细菌16S rDNA基因V4-V5可变区片段设计引物接头进行PCR扩增,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H hepaticus感染小鼠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聚类、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及差异性分析以及代谢功能预测等。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OTU数目分别为89和209,两组共有73个OTU。在门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菌群序列均分属于7个菌门,两组样本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均为丰度最高的两个门。两组样本共有5个门重叠,又分别有2个独有的门,实验组独有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 Epsilonbacteraeota,对照组独有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在属水平,两组样本共检测到74个属,实验组样本隶属45个属,对照组样本隶属64个属,其中两组共有35个属,实验组独有10个属,对照组独有29个属,实验组拟杆菌属、Muribaculaceae、毛螺菌属、布劳特菌属(Blautia)、Rumini clostridium等含量相对较高。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显示,在门的水平仅Epsilonbacteraeota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属的水平有31个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拟杆菌属、梭菌属、黄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和螺杆菌属等的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毛螺菌科NK4A136group、颤螺旋菌属、普雷沃菌属、肠杆菌属、理研菌科RC9gutgroup丰度则显着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H.hepaticus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为揭示H hepaticus与宿主肠道菌群的调控机制提供了资料。

孙梦莹[8](2019)在《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2对DSS诱导小鼠形成结肠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是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可造成宿主的体重减轻、腹泻和发烧等症状,长时间的结肠炎症可能发展为结肠癌。某些乳杆菌属细菌因其良好的益生性被人们广泛研究,且有大量相关报道乳杆菌对结肠炎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论文以大连市益生菌功能特性研究重点实验室保藏的4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4、L.plantarum 12、L.plantarum 14、L.plantarum 37)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菌株胃肠液耐受力、安全性评价及其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影响,旨在获得一株能够缓解结肠炎症的乳杆菌。本文首先测定了4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4、L.plantarum 12、L.plantarum 14、L.plantarum 37)在模拟胃肠道条件下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其中L.plantarum 4、L.plantarum 12在人工模拟胃液(pH=2.5)环境中处理3 h的存活率分别为98.97%、95.50%,随后在人工模拟肠液环境中处理8 h的存活率分别为79.18%、84.14%;乳杆菌粘附HT-29细胞实验发现,L.plantarum 12粘附指数为18.02±5.2 CFU/cell,显着高于L.plantarum 4粘附指数(p<0.05),胆盐水解酶测定结果显示,L.plantarum 12为胆盐水解酶阳性菌株,因而具有一定的耐胆盐能力;L.plantarum 12不产对人体有害的生物胺类物质,且具有γ溶血性。因此L.plantarum 12是一株具有良好胃肠道耐受性和安全性菌株。其次研究了L.plantarum 12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BALB/c小鼠结肠炎的影响。结果显示,灌胃L.plantarum 12的结肠炎小鼠,可减缓结肠炎小鼠体重下降、结肠缩短等症状;观察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发现灌胃L.plantarum 12可以减轻结肠炎小鼠结肠细胞隐窝及杯状细胞的消失;与模型组相比,灌胃L.plantarum 12可显着降低(p<0.05)结肠炎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量,提升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量,说明L.plantarum 12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利用16S rDNA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技术研究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道蛋白质表达变化。L.plantarum 12可以提高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有效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生长,缓解结肠炎小鼠肠道的菌群失调,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灌胃L.plantarum 12可以抑制结肠炎小鼠结肠内Tnfaip8、Bax等促炎蛋白的产生,刺激MUC2等肠粘膜蛋白及HSP70等应激蛋白的产生,从而缓解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L.plantarum 12可以缓解DSS诱导的BALB/c小鼠结肠炎症状,因此L.plantarum 12具有缓解结肠炎症性疾病的益生功能。

葛永芳[9](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情况及两者关系。方法:收集2007.012017.06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的经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UC患者146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53.6±12.5)岁。同时选取相应时间内的健康体检者,但经肠镜检查未见明显病变的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4例,女性86例,平均年龄(51.3±1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型,将UC患者分为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及广泛结肠型。依据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将UC组进行病情分期,分活动期和缓解期。UC组所有个体按照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也称Mayo指数)表评分进行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根据腹泻、便血、黏膜表现及医师评估病情等四项的严重程度分别评分0—3分,总分≤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回顾性分析两组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活检联合检测方法检测的Hp的感染情况。并比较UC组内不同病变范围Hp感染的情况,比较不同活动期与缓解期的Hp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UC组患者146例,27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为18.49%,对照组150例体检者,64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42.67%,U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变范围:直肠组27例,7例阳性,Hp阳性率为21.88%,左半结肠组48例,9例阳性,Hp阳性率为18.75%,广泛结肠组66例,11例阳性,Hp阳性率为16.6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UC组内无论病变范围大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没有明显差异。UC组内处在缓解期患者29例(19.86%),11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37.93%;处在活动期患者117例(80.14%),其中轻度活动期患者64例,11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17.19%;中度活动期患者37例,4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10.81%;重度活动期患者16例,1例阳性,Hp感染的阳性率6.25%。不同疾病活动期与缓解期Hp感染的阳性率不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缓解期与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分别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UC患者只要处在活动期,不管病情轻、中、重,与处在缓解期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比较都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而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之间相互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随疾病活动严重程度增加,UC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呈负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可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加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随访,可有效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风险。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C)是成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高峰多在5060岁。UC的病因目前还未完全明确,然而过度刺激造成粘膜免疫系统功能代谢紊乱,似乎是一种主要的病理生理途径;而这些反应也可能是对结肠内部细菌变化本身的反应。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部炎症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酶,其中有害的酶如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磷脂酶等,这些酶可能通过几种途径机制参与胃炎的发病过程。同时,代谢产物可能会进入肠道。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的地区更为普遍,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对IBD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保护作用。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探索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李楚楚[10](2018)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功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一种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是该菌属的三大致病菌之一,可通过水和食品传播、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 A)高度保守,具有较强的种间交叉免疫原性,是包括鼠疫耶尔森菌在内的致病性耶尔森菌疫苗研究的潜在候选蛋白。本研究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mpA在该菌致病性、抗生素抵抗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免疫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方法:1.以体外培养的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为模型,通过细胞粘附侵袭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05.5R(r)、105.5R(r)Δomp A、105.5R(r)Δail,以及非致病菌株Y40在细胞粘附侵袭和毒性上的差异。2.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05.5R(r)、105.5R(r)Δomp A和105.5R(r)Δail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呋喃妥英以及多粘菌素的抵抗能力。使用AmpCβ-内酰胺酶过表达突变株YEΔamp D123为对照,先后使用冷光报告质粒pLUXamp C和头孢硝噻吩显色法检测105.5R(r)、105.5R(r)Δomp A和105.5R(r)Δail的amp C表达水平以及AmpC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3.比较105.5R(r)、105.5R(r)Δomp A和105.5R(r)Δail在高氧化压、铁缺乏等不利条件下的生长速率,评估各基因缺失对于细菌细胞膜功能和生存能力的影响。4.使用高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92010对OmpA免疫组和对照组大鼠进行攻毒,观察攻毒后各组大鼠的体征、排菌情况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探究Omp A对于大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1.各菌株对于HEp-2细胞的粘附能力检测结果表明:105.5R(r)ΔompA与105.5R(r)Δail的细胞粘附侵袭能力均低于野生株,但仍高于非致病菌株Y40。细胞毒性检测结果:(35)omp A菌株和(35)ail菌株对于HEp-2细胞的毒性大幅下降,与非致病菌株Y40相比已无统计学差异。2.105.5R(r)ΔompA的ampC表达水平和总β-内酰胺酶活性实验结果与野生株相比均没有差异,两者在高氧化压、铁缺乏环境下的生长速率亦处于同一水平。然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05.5R(r)Δomp A对于大多数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抗生素抵抗能力均显着下降。3.在动物实验中,Omp A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功能。尽管免疫组与对照组大鼠在攻毒后均出现厌食、被毛杂乱、粪便呈松软非颗粒状等症状,但Omp A免疫组大鼠的肝、脾、肠组织病变程度、组织变性及坏死灶情况,以及粪便排菌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结论:1.OmpA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胞粘附侵袭过程以及细胞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2.105.5R(r)Δomp A在高氧化压、铁缺乏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与野生株相同,表明OmpA的缺失并没有明显改变细菌的膜通透性。然而,105.5R(r)ΔompA对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抵抗能力明显减弱,并且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由于β-内酰胺酶的表达量的降低所引起,该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Omp A具有优良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组大鼠可有效抵抗高致病菌株的肠道定植能力,组织病理学改变程度较轻,体现出良好的致病性耶尔森菌疫苗研制价值。

二、肠道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与Graves'病的发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道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与Graves'病的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肠道菌群及FUT2/3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流程
        2.2 研究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患者粪便样本的收集
        2.3.3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2.3.4 质控处理和序列筛选
        2.3.5 操作分类单元的获取和注释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7 与相关疾病中菌群相对丰度的比较
        2.3.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情况
        3.2 16S rDNA 测序概况
        3.3 病例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差异
        3.4 饮食和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5 肠道菌群与AS疾病指数的相关性
        3.6 主要差异菌群在相关疾病中相对丰度的比较
    4 讨论
        4.1 肠道菌群与AS的相关性
        4.2 饮食因素对菌群及AS的影响
        4.3 与相关疾病菌群丰度的比较
        4.4 肠道菌群在AS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4.5 评价及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UT2和FUT3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流程
        2.2 研究材料
        2.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全血样本基因组DNA的抽提
        2.3.3 FUT2和FUT3 基因分型
        2.3.3.1 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2.3.3.2 检测位点
        2.3.3.3 操作步骤
        2.3.4 表型的推测
        2.3.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3.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3.2 FUT2/FUT3 基因多态性与AS易感性
        3.3 FUT2/FUT3 基因表型与AS易感性
        3.4 FUT2/FUT3 基因多态性与AS疾病指数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4.2 对于AS研究的意义
        4.3 对于研究血型基因功能的意义
        4.4 对本研究方法的评估
        4.5 不足点和研究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综述 组织血型抗原在感染和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1 组织血型抗原简介
    2 HBGAs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2.1 HBGA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2 肠道菌群对HBGAs的影响
    3 HBGAs与感染
        3.1 HBGAs与细菌感染
        3.2 HBGAs与其他感染
    4 HBGAs与免疫性疾病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2)基于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09?2018 年腹泻患者病原学和流行特征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009?2018 年腹泻病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参与编写
已取得软件着作权和专利
致谢
综述 基于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3)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少见感染性肠炎(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性肠炎与CD异同点比较
    1.1 细菌
        1.1.1 弯曲杆菌:
        1.1.2 耶尔森菌:
    1.2 病毒
        1.2.1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1.2.2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1.3 真菌
        1.3.1 组织胞浆菌:
        1.3.2 隐球菌:
    1.4 寄生虫
2 感染继发血管炎发生机制及与CD异同点比较
    2.1 感染继发血管炎可能的机制
    2.2 感染继发血管炎与CD的异同
3 感染性肠炎与IBD
4 讨论

(4)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病因
        1.1.2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1.3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1.1.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进展
        1.1.5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1.1.6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1.1.7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1.1.8 小结
    1.2 研究选题及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第一部分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的比较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和病情评估方法
        第二部分 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2.1.3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4 研究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
        2.1.5 AS患者病情评估方法
        2.1.6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评价方法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TNF-α拮抗剂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1.7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伦理审批
    2.3 实验方法
        2.3.1 标本收集
        2.3.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3.3 主要仪器
        2.3.4 实验步骤和方法
    2.4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第一部分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比较
        3.1.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3.1.2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
        3.1.3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
        3.1.4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3.1.5 IBD与RA患者肠道标志菌
    3.2 第二部分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3.2.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3.2.2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3.2.3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3.2.4 HC组和AS组的标志菌(Biomarkers)
        3.2.5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变化
        3.2.6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变化
        3.2.7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3.2.8 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相关分析
        3.2.9 KEGG和 COG功能基因预测分析
    3.3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和 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3.3.1 吸烟对AS患者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3.3.2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3.3.3 吸烟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3.4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3.3.5 ASns和 ASs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ASDAS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各具特点
    4.2 AS患者应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
    4.3 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
    4.4 与AS疾病活动指数高度相关的菌群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指标
    4.5 吸烟对AS患者肠道菌群和TNF-α拮抗剂治疗的影响
    4.6 功能预测及未来展望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1HNMR和16SrDNA技术探讨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干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行为学观察
        2.2 病理组织学改变
    3 讨论
        3.1 选穴依据
        3.2 CD模型选择与建立
        3.3 艾灸对CD模型大鼠的疗效评价
    4 小结
第二部分 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OTU聚类与物种注释
        2.2 菌群多样性分析
        2.3 各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4 ANOSIM相似性分析
        2.5 物种LEfSe差异分析(LDA effect size)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艾灸对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物归属谱图
        2.2 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
        2.3 艾灸对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2.4 西药对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2.5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代谢模式、差异代谢物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讨论
    1 中医对CD的研究现状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CD的研究现状
        2.1 CD诊断标准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肠道微生态与CD
        3.1 肠道微生态
        3.2 CD与肠道菌群
    4 代谢组学与CD
        4.1 代谢组学概述
        4.2 代谢组学在CD中的应用
    5 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物治疗胃肠道疾病
    6 艾灸对CD大鼠肠道菌群和结肠代谢物的调节作用与内在联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在克罗恩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7种胞内菌对不同细胞系黏附侵袭及生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胞内菌简介
        1.1.1 沙门氏菌
        1.1.2 布鲁氏菌
        1.1.3 志贺氏菌
        1.1.4 耶尔森菌
        1.1.5 副溶血性弧菌
    1.2 大肠杆菌BL21 简介
    1.3 致病菌感染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入侵能力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与冻存
        2.2.2 HeLa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2.2.3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黏附He La细胞能力研究
        2.2.4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与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侵袭He La细胞能力研究
        2.2.5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He La细胞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黏附He La细胞能力研究
        2.4.2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侵袭He La细胞能力研究
        2.4.3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He La细胞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2.5 讨论
        2.5.1 感染过程中培养基的选择
        2.5.2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黏附He La细胞能力研究
        2.5.3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侵袭He La细胞能力研究
        2.5.4 大肠杆菌BL21、福氏志贺菌2a301 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He La细胞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7种致病菌黏附与侵袭能力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2 方法
        3.2.1 细菌培养
        3.2.2 细胞培养
        3.2.3 7 种致病菌对He La细胞的黏附能力研究
        3.2.4 7 种致病菌对He La细胞的侵袭能力研究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7 种致病菌对He La细胞的黏附能力研究
        3.4.2 7 种致病菌对He La细胞的黏附能力研究
    3.5 讨论
        3.5.1 7 种致病菌对He La细胞的黏附能力研究
        3.5.2 7 种致病菌对He La细胞的侵袭能力研究
    3.6 小结
第4章 致病菌在4种细胞系中生存能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2 方法
        4.2.1 细菌培养
        4.2.2 细胞培养
        4.2.3 致病菌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大肠杆菌BL21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2 福氏志贺菌2a301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3 布鲁氏菌104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4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5 鼠副伤寒沙门氏菌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6 副溶血性弧菌J5421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7 鼠疫耶尔森菌EV76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4.8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4 种细胞系中的生存能力研究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2 方法
        5.2.1 细菌培养
        5.2.2 细胞培养
        5.2.3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He La细胞
        5.2.4 收集蛋白样品
        5.2.5 Western Blot
    5.3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5.4.2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纤毛相关蛋白的影响
        5.4.3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5.4.4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原癌基因相关蛋白的影响
        5.4.5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布鲁氏菌104 感染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2 方法
        6.2.1 细菌培养
        6.2.2 细胞培养
        6.2.3 布鲁氏菌104 感染He La细胞
        6.2.4 收集蛋白样品
        6.2.5 Western Blot
    6.3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布鲁氏菌104 对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6.4.2 布鲁氏菌104 对纤毛相关蛋白的影响
        6.4.3 布鲁氏菌104 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6.4.4 布鲁氏菌104 对原癌基因相关蛋白的影响
        6.4.5 布鲁氏菌104对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肝螺杆菌研究进展
        1 病原特性
        1.1 分类学
        1.2 形态特征
        1.3 培养特性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3.1 鞭毛蛋白
        3.2 尿素酶
        3.3 黏附素
        3.4 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
        3.5 毒力岛
        4 致病性
        4.1 肝脏疾病
        4.2 肠道疾病
        4.3 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4.4 对试验的干扰
        5 检测方法
        5.1 分离培养法
        5.2 组织化学法
        5.3 血清学方法
        5.4 PCR方法
        6 预防控制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大小鼠细菌学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的评价
        1 检测内容(项目)
        2 检测方法
        3 结语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方法
        2.1 模板制备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3 LAMP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2.4 结果判定
        2.5 LAMP特异性检测
        2.6 LAMP灵敏度检测
        2.7 临床应用验证
        3 结果
        3.1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3.2 LAMP特异性检测
        3.3 LAMP灵敏度检测
        3.4 临床应用验证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肝螺杆菌LAMP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LAMP检测
        3 结果
        3.1 设施污染分析
        3.2 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菌悬液制备
        2.2 小鼠H.hepaticus感染模型的建立
        2.3 菌株分离与鉴定
        2.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5 细菌组织分布检测
        2.6 组织病理学检查
        2.7 肝组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检测
        3 结果
        3.1 小鼠体重、精神、粪便状况检查
        3.2 细菌分离与鉴定
        3.3 血液白细胞数检查
        3.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3.5 组织分布检测
        3.6 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4 讨论
第四部分 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取材
        2.2 DNA抽提
        2.3 PCR扩增
        2.4 文库构建
        2.5 高通量测序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多样性分析
        3.2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3 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
        3.4 肠道菌群定量PCR检测
        3.5 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8)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2对DSS诱导小鼠形成结肠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益生菌
        1.1.1 益生菌概述
        1.1.2 益生菌的功能特性
        1.1.2.1 益生菌的胃肠道耐受性
        1.1.2.2 益生菌的粘附性
        1.1.2.3 益生菌的抗生素抗性
        1.1.2.4 益生菌的生物胺安全性评价
    1.2 炎症性肠病
        1.2.1 炎症性肠病概述
        1.2.2 炎症性肠病的分类
        1.2.3 炎症性结肠炎的造模方法
        1.2.3.1 2 ,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法
        1.2.3.2 葡聚糖硫酸钠(DSS)造模法
        1.2.3.3 恶唑酮(Oxazolone)造模法
        1.2.4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手段
        1.2.4.1 美沙拉嗪(5-ASA)
        1.2.4.2 抗生素
        1.2.4.3 免疫调节剂
    1.3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
    1.4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炎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杆菌模拟肠道条件耐受性及安全性评价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试剂与药品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培养及活化
        2.2.2 乳杆菌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生长测定
        2.2.3 乳杆菌黏附能力的测定
        2.2.4 L.plantarum12 胆盐水解酶定性测定
        2.2.5 L.plantarum12 产生物胺能力的检测
        2.2.5.1 培养基配制
        2.2.5.2 产胺能力检测
        2.2.6 L.plantarum12 溶血性检测
        2.2.7 L.plantarum12 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测定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杆菌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存活率
        2.3.2 HT-29 的粘附能力
        2.3.3 L.plantarum12 胆盐水解酶活性
        2.3.4 L.plantarum12 产生物胺能力
        2.3.5 L.plantarum12 的溶血性
        2.3.6 L.plantarum12 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plantarum12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症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试剂与药品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溃疡型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制备
        3.2.1.1 实验动物
        3.2.1.2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的构建
        3.2.2 L.plantarum12、5-ASA灌胃液制备、灌胃、样本处理
        3.2.3 结肠组织病理学HE染色
        3.2.4 血清中IL-8、IL-10及TNF-α检测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3.2 小鼠结肠长度及结肠组织学表现
        3.3.3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比较
        3.3.4 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8、IL-10、TNF-α含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及蛋白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剂与药品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测定
        4.2.1.1 菌群测序公司
        4.2.1.2 测序方法
        4.2.1.3 菌群分析方法
        4.2.2 各组小鼠炎症相关蛋白的测定
        4.2.2.1 蛋白组测序公司
        4.2.2.2 组织蛋白提取
        4.2.2.3 胰酶酶解
        4.2.2.4 TMT标记
        4.2.2.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2.2.6 数据库搜索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plantarum12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3.1.1 Alpha多样性分析
        4.3.1.2 小鼠肠道菌群在门、属水平上的差异
        4.3.1.3 小鼠肠道菌群的Venn图分析
        4.3.1.4 小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
        4.3.2 L.plantarum12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相关蛋白的影响
        4.3.3 炎症相关蛋白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及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4.H.pylori判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2.UC组与对照组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
    3.UC患者不同病变范围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
    4.UC组内不同病变范围各亚组之间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
    5.UC患者处在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期H.pylori感染情况分析
    6.UC组内不同疾病活动程度期亚组之间H.pylori感染情况比较
    7.10 年内UC患者随访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图
致谢

(10)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简介
    1.2 革兰阴性细菌OmpA功能介绍
        1.2.1 OmpA与细菌致病性
        1.2.2 OmpA与细菌耐药
        1.2.3 OmpA的免疫保护功能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mpA在细菌粘附侵袭和毒性中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株及质粒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3.2 方法
        3.2.1 构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ail缺失株
        3.2.2 实验菌株鉴定
        3.2.3 细胞培养
        3.2.4 粘附侵袭实验
        3.2.5 细胞毒性实验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成功构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ail缺失株
        3.3.2 实验所用菌株PCR鉴定结果
        3.3.3 OmpA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胞粘附能力中的作用
        3.3.4 OmpA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作用
        3.3.5 OmpA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产生细胞毒性中的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mpA在细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4.2 方法
        4.2.1 105.5 R(r)及其缺失株MIC值测定
        4.2.2 105.5 R(r)及其缺失株ampC启动子活性检测
        4.2.3 105.5 R(r)及其缺失株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
        4.2.4 105.5 R(r)及其缺失株生长曲线测定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105.5 R(r)及其缺失株药敏实验结果
        4.3.2 OmpA在ampC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4.3.3 OmpA对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
        4.3.4 OmpA在细菌抵抗氧化压力、铁缺乏条件中的作用
    4.4 讨论
第五章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mpA对SD大鼠免疫保护的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溶液配制
        5.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5.2 方法
        5.2.1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5.2.2 目的蛋白的验证
        5.2.3 目的蛋白的定量
        5.2.4 目的蛋白的复性
        5.2.5 动物免疫
        5.2.6 免疫大鼠的攻毒
        5.2.7 粪便排菌检测
        5.2.8 制作组织病理切片
    5.3 结果
        5.3.1 OmpA蛋白的验证结果
        5.3.2 攻毒后大鼠存活率
        5.3.3 攻毒后大鼠排菌情况
        5.3.4 攻毒后大鼠肝、脾、肠大体病理变化
        5.3.5 攻毒后大鼠组织病理学分析
    5.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四、肠道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与Graves'病的发病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肠道菌群及FUT2/3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D]. 蒋光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周士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少见感染性肠炎[J]. 国明月,唐颢,陈轩馥,杨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09)
  • [4]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D]. 张方泽. 吉林大学, 2020(01)
  • [5]基于1HNMR和16SrDNA技术探讨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 刘红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7种胞内菌对不同细胞系黏附侵袭及生存能力研究[D]. 霍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7]肝螺杆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及其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D]. 冯洁. 扬州大学, 2019(06)
  • [8]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2对DSS诱导小鼠形成结肠炎的影响[D]. 孙梦莹.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9]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D]. 葛永芳. 青岛大学, 2019(03)
  • [10]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功能初步研究[D]. 李楚楚. 江苏大学, 2018(02)


肠道菌群论文 肠炎论文 小肠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无公害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下一篇:对大兴区“城市带动”战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