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磁州窑天目艺术简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浅析磁州窑天目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石硕[1](2020)在《宋元时期磁州窑瓷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着名窑口之一,也是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民窑,其瓷器的烧制以观台磁州窑和彭城磁州窑两个窑场为中心。生产瓷器类型有碗、盘、枕、瓶、罐、缸、盆、行炉、壶、灯、钵和玩具等,其中,瓷盆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作为常用的盥洗器和盛放器,它的烧制工艺、器型以及装饰艺术更能体现出当时民众的审美情趣,对瓷盆的全面研究能够增加考察宋元时期民众社会生活的刨面和视角。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盆装饰艺术采用多种装饰技法修饰为主,装饰技法可分为剔划类技法、印花类技法和颜色釉类装饰技法。剔划类技法是以盆壁剔刻连续纹饰配合盆底主体纹饰的方式来表现其艺术。印花类技法以模印纹饰来表现其艺术,其纹饰线条比较粗大,且往往比较模糊。颜色釉类技法以不同的釉色美来表现其艺术,同时,同一种颜色釉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色,类似水墨画艺术的“墨分五色”,并常伴有墨书装饰。此时期装饰技法所呈现的艺术多样化反映出当时社会审美文化的发展。元代瓷盆的装饰艺术以白釉黑绘花技法为主,主要用纹饰进行装饰,纹饰有鱼藻纹、鸟纹、花卉纹、文字纹和其他纹饰纹,此时期纹饰的运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豪放飘逸的文化风气,纹饰的内涵以吉祥寓意为主。介休窑、扒村窑和鲁山段店窑同属于磁州窑类型,均生产大量的白釉黑绘花瓷盆。介休窑以黑彩呈现赭彩为其特色,绘画风格较磁州窑简易,纹饰写意效果比磁州窑强。扒村窑和鲁山段店窑均较磁州窑纹饰繁缛复杂,扒村窑绘画风格相比鲁山段店窑更加工整,绘画手法以工笔白描为其特色。这些窑口生产的瓷盆在模仿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它们与磁州窑瓷盆进行比较分析,扩宽了我们对磁州窑瓷盆的研究视野,有利于认知的深入。

秦嘉域[2](2020)在《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理性分析的视角剖析了基于艺术的智性力量和文化根性美学的当代陶瓷教育科学发展的可行性方法论。研究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能够运用哲学的眼光,感悟世界、探寻事理、追求本质的明晰的教育理念。进而探讨当代陶艺教育应当赋予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理”入道,即注重艺术修养的打磨和厘清文化根源作为个体艺术表达的思想源头,从而使得陶瓷艺术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能够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其文化根性美学的深厚底蕴和智性的艺术力量。本文贯穿于两条理性研究脉络,一方面,中国传统陶艺中民俗是基因,传统是根,哲理是魂。具备力量与认同感的艺术永远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基,民族化的艺术在国际交流与传达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并由此表明民族文化身份。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当代陶艺教育从理论上对传统进行冷静的反思与甄别,找出历史积淀与当代精神的文化交融点。另一方面,当代陶瓷艺术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物。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现代人审美品味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历史契机下,当代陶艺无限的创造力,变幻莫测的视觉美感与感人的艺术魅力展示出陶瓷自身的时代优选性。综上提出当代陶艺教育在美育人才培养中是智慧开启的金钥匙。陶艺的创造性和艺术的智性力量其核心和支点并不是工艺手段,而是作品表达出来的观念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当代陶艺教育亟需明确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形成能够培养出文化自觉、自省并具有艺术修养的富于创造力的拔尖艺术人才的科学教育实践方法,教学方法导入的平衡点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模式和蕴育智慧的教学方法。

洪诗倩[3](2019)在《摹古与塑心 ——石黑宗麿的创作观探究》文中认为石黑宗麿ISHIGURO MUNEMARO(18931968)是日本近代陶艺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既讲究技法上的精熟,又反复揣摩经典所传达的精神,而后在创作中自然而然产生个人风格,进而表达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本文以石黑宗麿的创作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搜集整理,阅读外文原文文献,观察其作品,对其经历进行梳理,深入了解艺术家创作过程演变。本文将其创作观的核心理念概括为摹古与塑心,从师法经典和吾心寓器两方面分别阐述“摹古”、“塑心”这两大支撑艺术家创作观的核心理念;而后以石黑宗麿创作观的形成过程为线索,从最初的临摹古典造型技法到揣摩古典精神再到融合贯通回归本心世界,围绕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最终成熟进行探讨;最后通过作品举例及比较在石黑宗麿创作观艺术体现上分器物类作品和诗书画类作品来展现和论述。

蔡博文[4](2019)在《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设计装饰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陶瓷的发源地,磁州窑历经千年窑火不断,同时,中国陶瓷发展在宋代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磁州窑成为了当时中国北部地区最大的民间窑口系统并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装饰技术的角度来看,磁州窑工匠在白色化妆土的基础上创造和应用了许多新的装饰技术,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窑的装饰图案,其图案纹饰多取材于社会生活,线条自由舒展,画面生动朴实。其次,茶具是我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是唯一的载体,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其本身已不单单只是一种饮茶器皿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茶具还蕴含着一种地域文化、一种民族精神象征。当下,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茶具设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使茶具在使用上更具人性化,造型上更具有时代美感。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分析归纳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与装饰技法,及将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融入当代茶具设计的设计方法及原则。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与实地考察法对磁州窑审美特征从工艺手法、造型、图案纹样、釉色四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系统的将磁州窑装饰技艺从材料、刻划装饰、纹样图案、釉色质地四方面进行解析与归纳,同时从注重茶具设计功能与造型美、注重茶具造型的意蕴美、注重茶具设计的整体美四方面阐述说明当代茶具设计的设计原则及规律,并且将磁州窑审美特征融入当代茶具设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设计的方法与原则。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系统梳理总结了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装饰手法及在当代茶具上的运用方法,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角度。另外,当前针对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以及装饰手法的理论研究不多,因此让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为当代茶具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价值导向也是本文的创新点,同时总结出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应用到当代茶具设计当中的方法与原则,设计出富含宋代磁州窑文化意蕴的茶具,为当代茶具产品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

赵超[5](2016)在《我国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的不断提升,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信息的延续和传承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对于我国具有丰厚历史价值内涵的瓷窑遗址而言,需要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在满足文物安全和科学保护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将瓷窑遗址所蕴含的价值正确阐释和展示给公众。自我国确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以来,共计61处瓷窑遗址被列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本文旨在这61处瓷窑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中的其他古代手工业遗址作为次要研究对象,借助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数据统计、文献研究、案例对比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瓷窑遗址在展示利用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系统的研究瓷窑遗址及其遗存的构成,较为全面地梳理出瓷窑遗址展示利用过程当中与瓷窑遗址价值有关的展示利用对象;通过研究现有瓷窑遗址以及与瓷窑遗址相关的其他类型遗址的展示利用模式,结合瓷窑遗址自身特点,依据瓷窑遗址所存在的不同环境,归纳和总结出较为适合每种环境状态下的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模式;通过总结博物馆展示方法、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的展示方法以及其他类型文化遗产展示过程当中对于展示利用的技术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瓷窑遗址的特点,梳理出适合与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法;最后通过分析两处瓷窑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实际案例,来讨论瓷窑遗址展示利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如何解决展示利用的相关问题。

刘志国[6](2015)在《瑰丽的玄色之美——谈彭城窑黑釉天目茶具艺术》文中指出近年来,在磁州窑的故乡彭城旧城改造中,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黑釉天目瓷与数十万片天目瓷片。为研究彭城磁州窑黑釉天目茶具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我们中华民族古时有"天玄地黄"之说,玄色乃是代表天之色的尊贵的黑色。"天目"一词则最先源于日本茶人用语,最初特指由中国天目山寺院携到日本的中国黑釉茶具。后来国际陶瓷界许多专家采用了此陶瓷学分类术语,将专门用于茶道的黑釉陶瓷制品统称"天目"。需要强调的

杨浩淼[7](2014)在《河南地区唐宋金时期黑釉瓷器的类型与分期》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在河南地区窑址和墓葬等遗址出土的黑釉瓷材料的基础上,对不同装饰品种的黑釉瓷器进行类型学研究。文章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回顾河南地区唐宋金时期黑釉瓷器的考古发掘情况与研究现状,阐述了文章写作的目的与意义,并对文章涉及到的时空范围和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部分,结合地层学知识,根据不同装饰品种对窑址、墓葬等遗址的黑釉瓷进行类型学分析。第三部分,结合器物的出土层位、装饰品种、类型特征等因素初步将河南地区唐宋金时期黑釉瓷的生产发展状况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器物特征作了归纳总结:唐代前期为初步发展阶段,以纯黑釉瓷器为主,并伴有少量花釉瓷,总体还保留有隋代的瓷器特征。唐代后期至北宋初期为黑釉瓷发展成熟阶段,除典型的纯黑釉瓷器外,花釉瓷大量盛行,并出现了少量的油滴等结晶釉瓷器。五代、宋初的黑釉瓷器物种类与造型多沿袭唐代时期的器物特征。北宋中晚期至金代初期为河南黑釉瓷发展繁荣阶段,花釉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结晶釉瓷器,黑釉酱斑、梳篦纹、剔刻花等黑釉瓷品种数量增加。器类除茶具外,饮食酒具和陈设类器也有所增加。金代中后期河南地区黑釉瓷发展走向衰落,产品种类减少,装饰工艺简单,凸线纹等装饰技法盛行。碗、盆、钵、罐等日常生活用瓷具多。第四部分,通过对河南地区主要黑釉瓷装饰品种与周边地区典型窑口产品的比较,初步探讨黑釉瓷烧制工艺的交流与影响,总结了河南地区黑釉瓷的地域性特征。第五部分,文章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文章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刘志国[8](2012)在《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深远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之间有着2000多年的科技文化交流史。日本在其物质文明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曾深受中国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影响。日本民族自古酷爱陶艺,对陶瓷艺术有着特别的爱好,是目前世界上陶瓷器消费量较多的国家之一。由于磁州窑产品携带有一种素朴的美感,加之丰富的器型与优美

王伟[9](2012)在《宋代民窑商品竟市与陶瓷创新》文中认为宋代陶瓷业的辉煌与成果来自于商业贸易自由化竞争,除官窑外民窑遍布全国,以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哥弟窑、建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八大民间窑系着称,区域性特点明显,竞争方式在各窑系内外展开。然而窑系间的竞争,结果便是名瓷名窑辈出。为宫廷生产的官窑虽与瓷业市场竞争无关,但工匠选自民窑,大名鼎鼎的汝窑最初就是民窑,后

李蔚然[10](2012)在《北方地区宋辽金黑釉瓷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黑釉瓷器的基本面貌一直处于混乱不清的局面。为初步解决这一课题,本文全面收集此时期北方各省份出土的黑釉材料,以瓷器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区域划分和历史分期的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五部分:一、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评界定本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回顾了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黑釉瓷器的发现和研究历程,将其分为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研究侧重于概貌性简介,而后一阶段侧重于特定品种或区域特征的研究。二、北方各区域类型分析根据出土黑瓷装饰品种和器物类型的差异,可将北方地区划分为五大区域。自北向南分别是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山西地区(涵盖内蒙中西部地区)、河北中北部地区(涵盖京津地区)、中原地区(包括河北南部、河南、山东、安徽北部地区)、陕西地区。五大区域黑瓷的生产和流布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三、北方黑瓷历史分期及流布通过对各区域时代性特征的归纳总结,可以对北方黑瓷的发展进行历史分期:宋辽前期(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以晚唐五代窑业为基础,北方黑瓷开始初步发展,产量和器类较少,流行技术简单的复合釉和黑画花装饰;北宋后期至金初(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中叶),在斗茶风气、社会奢靡风气及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下,黑瓷产品从数量和种类上大幅增加,造型丰富多样,精致的定窑黑瓷和仿建类产品盛极一时。金代中后期(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前半叶)以质朴实用的日用黑瓷产品为主,具有强烈民俗装饰意味的“磁州窑类型”黑瓷品种流行。四、相关问题研究本章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关注南方黑瓷在北方地区的出土情况,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宋金斗茶习俗和两国交聘、贸易记录相吻合;第二,对北方黑瓷的重要装饰品种的流行年代、窑场分布、工艺特征、器物类型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第三,对比南北方窑场所产的相同装饰品种,来探讨黑瓷生产技术的交流和影响。五、结语对文章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二、浅析磁州窑天目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磁州窑天目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宋元时期磁州窑瓷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磁州窑分布概况及宋元时期瓷盆资料统计
    第一节 磁州窑分布及发掘现状
    第二节 宋元时期瓷盆资料统计
    第三节 宋元时期瓷盆的器型分类及其分期
第二章 宋元时期磁州窑瓷盆的装饰艺术及比较
    第一节 宋元时期磁州窑瓷盆的烧制工艺
    第二节 宋金时期瓷盆的多种装饰技法与艺术表现
    第三节 元代瓷盆的白釉黑绘花技法与纹饰艺术
    第四节 同类型窑场瓷盆的装饰艺术比较
第三章 宋元时期磁州窑瓷盆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宋元时期瓷盆反映的社会文化风尚
    第二节 宋元时期瓷盆纹饰反映的吉祥寓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1.3.2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2 艺术的智性力量
    2.1 智性的定义
    2.2 感性、理性与智性的辩证关系
        2.2.1 “感性”、“理性”的定义
        2.2.2 “感性”、“理性”、“智性”的辩证关系
    2.3 艺术的智性力量
    2.4 艺术智性力量在当代陶艺教育中的时代需求
3 陶瓷文化的根性美学探究
    3.1 根性定义及中国陶瓷文化溯源
    3.2 中国近现代陶瓷美学与美育教育的启蒙研究
    3.3 中国现当代陶艺美学特征分析
    3.4 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中的根性美学回归
    3.5 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观的当代性转向
4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
    4.1 当代陶艺教育中智性与根性的导入
        4.1.1 陶瓷艺术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4.1.2 陶瓷艺术奠定审美思想的基础
        4.1.3 陶瓷艺术作为历史的见证
        4.1.4 传统书画艺术的根性之美在陶瓷中的介入
    4.2 探索陶艺开启智慧的方式
        4.2.1 自由的材料造型语言
        4.2.2 严谨的微观材料语言
        4.2.3 丰富的色彩装饰语言
5 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发展的启示
    5.1 当代陶艺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5.2 立足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摹古与塑心 ——石黑宗麿的创作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摹古与塑心:石黑宗麿创作观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摹古:师法经典
    第二节 塑心:吾心寓器
第二章 石黑宗麿创作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尚古之形:萌生阶段
    第二节 摹古之意: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塑古之心:成熟阶段
第三章 石黑宗麿创作观的艺术体现
    第一节 古茂天真的器物类作品
    第二节 妙趣恣意的诗书画类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附录一 :论文图录
附录二 :石黑宗麿年谱

(4)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设计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来源及背景
        1.1.1 论文研究来源
        1.1.2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框架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研究方法
        1.6.1 研究方案
        1.6.2 具体研究方法
2 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
    2.1 磁州窑审美文化形成的源头及发展历程
        2.1.1 磁州窑审美文化形成的源头
        2.1.2 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发展历程
    2.2 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分析
        2.2.1 极具创意的工艺手法
        2.2.2 豪放朴实的造型韵味
        2.2.3 题材多样的图案纹样
        2.2.4 推陈出新的釉色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宋代磁州窑装饰手法分析
    3.1 从材料上分析宋代磁州窑装饰艺术
        3.1.1 磁州窑在土坯上的装饰手法
        3.1.2 磁州窑化妆土装饰手法
    3.2 从刻划装饰上分析宋代磁州窑装饰艺术
        3.2.1 磁州窑划花装饰手法
        3.2.2 磁州窑剔花装饰手法
    3.3 从纹样、图案上分析宋代磁州窑装饰艺术
        3.3.1 磁州窑刻花装饰手法
        3.3.2 磁州窑模印花装饰手法
    3.4 从釉色质地上分析宋代磁州窑装饰艺术
        3.4.1 磁州窑釉色装饰手法
        3.4.2 磁州窑绘花装饰手法
    3.5 本章小结
4 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应用到当代茶具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 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应用到当代茶具设计的必要性
        4.1.1 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中影响深远
        4.1.2 当前茶具设计部分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
        4.1.3 茶具设计是磁州窑文化意蕴的可靠载体
    4.2 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应用到当代茶具设计的可行性
        4.2.1 磁州窑陶瓷技艺能够适应现代茶具设计
        4.2.2 茶具设计中蕴含的人性化精神因素
        4.2.3 磁州窑文化源远流长市场发展广阔
    4.3 本章小结
5 当代茶具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的表现
    5.1 注重茶具设计的功能与造型美
        5.1.1 茶具设计的功能实现
        5.1.2 茶具设计的造型美
    5.2 注重茶具造型的意蕴美
        5.2.1 茶具设计中蕴含的茶文化价值
        5.2.2 茶具设计中蕴含的人性化精神因素
    5.3 注重茶具设计的整体美
        5.3.1 茶具设计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5.3.2 茶具设计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5.3.3 茶具设计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设计装饰原则与方法
    6.1 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设计装饰原则
        6.1.1 实用功能原则
        6.1.2 审美需求原则
        6.1.3 文化传承原则
    6.2 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装饰方法
        6.2.1 以材料工艺为主的设计方法
        6.2.2 以形态造型为主的设计方法
        6.2.3 以图案纹样为主的设计方法
        6.2.4 以釉色质地为主的设计方法
    6.3 本章小结
7 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装饰设计实践
    7.1 设计分析
        7.1.1 原材料的选择
        7.1.2 装饰艺术的选择
    7.2 设计实例
        7.2.1 设计实例一: 以磁州窑纹样图案为主的当代茶具设计实践
        7.2.2 设计实例二: 以磁州窑釉色质地为主的当代茶具设计实践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5)我国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政策环境
        1.1.2 遗产多样保护
        1.1.3 窑址文化价值
        1.1.4 实践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4.1 研究对象
        1.4.2 相关概念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1.5.2 关于展示利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的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现状研究
    2.1 我国古代瓷窑遗址的发展描述
        2.1.1 古代陶瓷发展概述
        2.1.2 古代瓷窑遗址的分类依据
        2.1.3 古代窑炉的发展时序
    2.2 国内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现状
        2.2.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数据统计
        2.2.2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程度现状
    2.3 现阶段我国瓷窑遗址展示面临的问题
        2.3.1 本体展示内容方面的问题
        2.3.2 周边环境展示方面的问题
        2.3.3 其他展示利用方面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1 国内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1.1 考古遗址公园与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
        3.1.2 瓷窑遗址考古发掘与公众参体验
        3.1.3 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瓷窑遗址
        3.1.4 复杂空间分布的瓷窑遗址
    3.2 国外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2.1 陶瓷生产工场与博物馆相结合
        3.2.2 瓷窑遗址与城市文化背景相关联
        3.2.3 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陈列空间
    3.3 其他手工业遗址展示利用案例研究
        3.3.1 具有产业延续性的传统手工作坊
        3.3.2 非产业延续性手工业遗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体系研究
    4.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内容研究
        4.1.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研究的基础
        4.1.2 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内容
        4.1.3 可以移动文物的展示利用内容
        4.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内容
    4.2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模式研究
        4.2.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模式研究概述
        4.2.2 位于城镇区域的瓷窑遗址
        4.2.3 位于非城镇区域的瓷窑遗址
        4.2.4 位于村落人居环境区域的瓷窑遗址
    4.3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方法研究
        4.3.1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阐释阐述
        4.3.2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技术手段
        4.3.3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空间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瓷窑遗址展示利用的项目实践
    5.1 城镇区域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实践
        5.1.1 钧台钧窑遗址的概况
        5.1.2 钧台钧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案
    5.2 非城镇区域瓷窑遗址展示利用实践
        5.2.1 神垕钧窑遗址的概况
        5.2.2 神垕钧窑遗址的展示利用方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图表目录
    1. 表格目录
    2. 图片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1. 学术专着
    2. 学位论文
    3. 期刊论文
    4. 会议论文
    5. 外文文献
    6. 相关网站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学术研究成果情况
    2.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3. 主要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6)瑰丽的玄色之美——谈彭城窑黑釉天目茶具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宋金元时期北方饮茶风尚与茶文化
磁州窑天目工艺特征
彭城窑黑釉天目艺术审美与文化内涵

(7)河南地区唐宋金时期黑釉瓷器的类型与分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黑釉瓷器
        二 天目
        三 花釉瓷
    第三节 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章 河南黑釉瓷装饰品种与类型
    第一节 黑釉瓷装饰品种
    第二节 河南黑釉瓷类型学分析
        一 纯黑釉
        二 结晶釉
        三 花釉瓷
        四 黑釉酱斑
        五 复合釉
        六 凸线纹
        七 其他品种
第三章 河南黑釉瓷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唐代前期
    第二节 唐代后期至宋代初期
    第三节 宋代中晚期至金代初期
    第四节 金代中后期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河南花釉瓷的创烧与影响
    第二节 河南黑釉瓷主要装饰品种与周边窑口产品的比较
        一 河南结晶釉瓷器与观台磁州窑产品的对比
        二 河南复合釉瓷器与观台磁州窑产品的对比
        三 河南黑釉剔花瓷器与磁州窑产品的对比
        四 河南黑釉凸线纹瓷器与磁州窑、淄博窑产品的对比
第五章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深远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磁州窑白化妆技法之影响
二、白地黑花
三、黑釉天目茶具
四、红绿彩装饰技法

(10)北方地区宋辽金黑釉瓷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评
    1.1 考古发现概况
    1.2 已往研究情况
        1.2.1 20 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1.2.2 20 世纪80年代——至今
第2章 北方各区域类型分析
    2.1 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
        2.1.1 黑瓷生产概况
        2.1.2 遗址出土情况
        2.1.3 黑瓷品种与类型
        2.1.4 小结
    2.2 山西及内蒙中西部地区
        2.2.1 窑场生产概况
        2.2.2 遗址出土情况
        2.2.3 出土黑瓷品种与造型
        2.2.4 小结
    2.3 河北中北部地区(涵盖京津地区)
        2.3.1 窑场生产概况
        2.3.2 遗址出土情况
        2.3.3 黑瓷品种和类型
        2.3.4 小结
    2.4 中原地区(河北南部至河南、山东及皖北地区)
        2.4.1 窑场生产概况
        2.4.2 遗址出土情况
        2.4.3 黑瓷品种和类型
        2.4.4 小结
    2.5 陕西地区
        2.5.1 窑址生产概况
        2.5.2 遗址出土情况
        2.5.3 黑瓷品种与类型
第3章 北方黑瓷历史分期及流布
    3.1 北方黑瓷历史分期探讨
        3.1.1 宋辽前期: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
        3.1.2 北宋后期至金初: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中叶
        3.1.3 金代中后期:12世纪前半叶至13世纪前半叶
    3.2 北方黑瓷的流布及背景
    3.3 南方窑场产品在北方地区的流布
第4章 相关问题研究
    4.1 南北窑场所产盏类分析
    4.2 黑瓷装饰品种讨论
        4.2.1 北方黑瓷装饰品种
        4.2.2 南北方黑瓷装饰品种对比分析
第5章 结语
注释
附表
致谢

四、浅析磁州窑天目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元时期磁州窑瓷盆研究[D]. 石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D]. 秦嘉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摹古与塑心 ——石黑宗麿的创作观探究[D]. 洪诗倩.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4]具有宋代磁州窑审美特征的当代茶具设计装饰艺术研究[D]. 蔡博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我国瓷窑遗址的展示利用研究[D]. 赵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6]瑰丽的玄色之美——谈彭城窑黑釉天目茶具艺术[J]. 刘志国. 东方收藏, 2015(12)
  • [7]河南地区唐宋金时期黑釉瓷器的类型与分期[D]. 杨浩淼. 郑州大学, 2014(04)
  • [8]磁州窑对日本陶瓷的深远影响[J]. 刘志国. 东方收藏, 2012(08)
  • [9]宋代民窑商品竟市与陶瓷创新[J]. 王伟. 美苑, 2012(03)
  • [10]北方地区宋辽金黑釉瓷器的考古学研究[D]. 李蔚然. 吉林大学, 2012(10)


磁州窑论文 陶艺论文 艺术论文 陶瓷茶具论文 日本茶具论文

上一篇:关于微量元素法中的微量元素
下一篇:乘用车空调通风试验台及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