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冠闻,张雅,孙辰华,潘华峰,刘江,成汇,李正军,江志伟[1](2021)在《小肠减压管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小肠减压管临床应用,观察小肠减压管与鼻胃管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小肠减压管减压,对照组采用鼻胃管减压,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研究的小肠减压管的使用方法实用有效,采用的方法对肠功能起到了康复作用,能有效快速缓解患者的肠梗阻症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张雅[2](2020)在《肠粘连缓解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肠粘连缓解汤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效果,根据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及其作用机制,比较、分析、评价中药灌肠结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优势及可行性,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实验共收入患者30人,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对照组共15人,脱落2人。实验组共15人,脱落1人。共脱落3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抑酸止吐、生长抑素、抗生素、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肠粘连缓解汤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2次灌肠,本次治疗以14天为观察时长,分别于D1、D7、D14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并予行疼痛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SRS)、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并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1、疼痛: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疼痛指标均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CRP、IL-6: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情况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RP、IL-6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CRP、IL-6水平下降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GSRS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时间和治疗存在交互作用,两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凝血因子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因子水平均较前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KP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KP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水平均较前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创面KPS评分上升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粘连缓解汤灌肠联合西医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标,使病程呈缩短趋势。
张鹏飞[3](2020)在《儿童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在接受腹腔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相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所有行腹腔手术治疗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2.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将其分为粘连梗阻组(54例)、无粘连梗阻组(7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民族、发病季节、原发感染性疾病、入院前病史时长、手术时机选择、术前WBC、术前NEUT%、术前HGB、术前ALB、术前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Na+、K+)、手术时长、切口类型、ASA分级、手术方式、是否使用切口保护器、是否使用防粘连材料、是否冲洗腹腔、是否放置引流、是否行肠切除肠吻合、是否围手术期输血、术后是否胃肠减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术后肠外营养时长(天)、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长(天)等有无差异。3.将所有数据汇总、制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777例样本进行统计,其中患儿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54例,发生率为6.95%。2.单因素分析得出:因患儿年龄、发病季节、原发感染性疾病、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中性粒细胞相对值、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长、切口类型、麻醉分级、手术方式、是否使用切口保护器、围手术期是否输血、肠外营养使用时长、切口愈合情况及住院时长的不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4个影响儿童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独立因素,按影响大小排序为:原发感染性疾病(OR=2.024)、低白蛋白(OR=1.490)、使用切口保护器(OR=0.484)、住院时长(OR=0.071)。结论1.使用切口保护器、合理适当延长住院时长是儿童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2.术前低蛋白、原发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正阳[4](2019)在《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肠梗阻(Bowel Obstruction,BO)属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多,病位广,病情复杂多变,是腹部外科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虽无对应中医病名,但对腹痛、腹胀、大便闭、呕吐等类肠梗阻病症诊疗方面,可参考经验较多,故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应用前景好。大量文献也表明,在西医常规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特色疗法,能明显促进肠梗阻临床疗效。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呈现综合化趋势,近年来多种中医药疗法联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正不断出现,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上述经验成果尚未得到系统评价证实,暂无法形成有效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目的:从肠梗阻中医综合疗法大方向中,选择“针灸”结合“中药”为特点的“针药结合”疗法作研究对象,采用以Meta分析为主的系统评价方法,评价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疗效及可行性等问题,为临床制作系统评价依据,并大致了解目前上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为接下来进一步分析评价提供方向。研究方法:经参考部分相关研究提供思路,选取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Pub Med)、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共计7个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作纳入文献来源。根据数据库类型制定相应文献检索策略和临床试验纳入、排除标准,得出符合研究主题的临床试验样本,将各结局指标测量数据、研究结果纳入本研究中,对纳入试验作方法学及文献质量评估。对所有样本数大于等于3且测量方法、标准一致的结局指标运用Rev Man5.3软件作Meta分析,制作并保留森林图;对其余无法作Meta分析指标作列表描述性分析。同时在病案室检索出导师所在科室近5年与肠梗阻有关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并将上述结果与系统评价结论相结合,进一步探讨肠梗阻中医“针药结合”治疗。研究结果:包含回顾性总结和系统评价两部分:1)回顾性总结:经本院病案室共检出病例288例,人工检索补充25例,共计313例。排除8例入院当天行急症手术病例,最终纳入305例。根据中医治疗方案类型依次分为“针药结合”观察组A(90例)、“单中医治疗”条件对照组B(125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空白对照组C(90例),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排气排便改善率、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中转手术率、死亡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住院天数。二分类变量指标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指标采用t检验。其中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A为75.56%,条件对照组B为72%,空白对照组C为53.33%,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3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05);肛门排气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4.13%,条件对照组B为82.86%,空白对照组C为66.67%,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0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排便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6.08%,条件对照组B为81.40%,空白对照组C为56.9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66,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P<0.005);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方面,观察组A为86.36%,条件对照组B为82.79%,空白对照组C为62.5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4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05);死亡率方面,观察组A为4.44%,条件对照组B为4.00%,空白对照组C为12.22%,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5),组A和组C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显着(χ2=3.56,0.05<P<0.1);中转手术率方面,观察组A为6.67%,条件对照组B为9.60%,空白对照组C为16.67%,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5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5);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69±3.49天,条件对照组B为4.67±4.41天,空白对照组C为3.74±3.22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首次排便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19±3.92天,条件对照组B为4.16±2.40天,空白对照组C为4.73±4.06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76±3.79天,条件对照组B为4.34±3.55天,空白对照组C为4.16±2.89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住院天数方面,观察组A为14.97±12.07天,条件对照组B为15.20±14.75天,空白对照组C为12.91±11.91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0,0.25<P<0.5)。2)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42项试验,包含受试者3123例,其中试验组1609例,空白对照组1514例,提取出结局指标共记44项,当中可进行Meta分析的指标共18项;所得结论明确者共12项,其中证据较充分者9项,证据欠充分者3项;无法得出有效研究结论者共6项。Meta分析所得结论有效且证据较充分的结局指标分别为:中转手术率(敏感性分析后n=10,RR=0.31,95%CI=[0.19,0.51],I2=0%,P=0.99);总有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7,RR=1.19,95%CI=[1.16,1.23],I2=10%,P=0.30);总显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1,RR=1.42,95%CI=[1.33,1.51],I2=18%,P=0.19);肛门排气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7,SMD=-1.57,95%CI=[-1.96,-1.18],I2=88%,P<0.00001);肛门排便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2,SMD=-1.33,95%CI=[-1.67,-0.99],I2=80%,P<0.00001);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6,SMD=-1.16,95%CI=[-1.37,-0.96],I2=6%,P=0.38);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27,95%CI=[-1.45,-1.10],I2=0%,P=0.60);治疗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16,95%CI=[-1.34,-0.98],I2=45%,P=0.09);治疗后血清TNF-α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7,SMD=-2.31,95%CI=[-2.86,-1.75],I2=83%,P<0.00001)。Meta分析结果有意义但证据欠充分指标分别为: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3,SMD=-1.11,95%CI=[-1.38,-0.84],I2=45%,P=0.16);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4,SMD=-1.18,95%CI=[-1.47,-0.89],I2=0%,P=0.73);治疗后血清IL-6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4,SMD=-1.59,95%CI=[-1.83,-1.35],I2=0%,P=0.87)。Meta分析结果无意义的指标分别为:腹痛症状缓解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肠鸣音恢复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恢复饮食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胃管留置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WBC计数(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血清Mot浓度(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研究结论:由病例回顾性总结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总有效率,改善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痛腹胀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死亡率等方面和西医基础治疗相比具备优势,但在缩短肠梗阻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不显着,且本回顾性总结对纳入病例的混杂因素控制较差,所得结论总体可靠性一般。由系统评价结果可得: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对提高肠梗阻患者总有效率、总显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血清TNF-α浓度,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方面可形成系统评价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较为充分,疗效满意;而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亦可缩短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降低血清IL-6浓度,却因纳入试验较少,所得结论证据不充分。然而总体上本系统评价纳入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标准RCT差距明显,部分结论可信程度有待提高。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成本较高,风险大。但由上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疗效方面有一定作用,安全性可,成本相对低廉,患者整体满意度高,故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肠梗阻具备实用价值,可作为治疗方案之一。
杨国涛[5](2019)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效果与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II不同类型肠梗阻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不同类型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157例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中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将采用鼻胃管减压治疗的76例患者设置为参照组,将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81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首先,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疗效及安全性;然后,对比两组患者不同类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明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组间整体疗效及安全性对比:(1)研究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腹部平片缓解时间、腹围减小时间、液态平面消失时间、血白细胞恢复时间、血沉恢复时间、CRP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中转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置管第一天引流量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差显着,(P<0.05)。(2)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75/81),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26%(61/76),对比差显着,(P<0.05)。(3)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1%(6/8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8.42%(14/76),对比差显着,(P<0.05)。(4)对两组患者予以3个月随访,均顺利完成随访,研究组肠梗阻复发率为0.00%(0/8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5.26%(4/76)。研究组患者的肠梗阻复发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差显着,(P<0.05)。(2)组间不同类型肠梗阻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对比:(1)参照组中除非肿瘤性肠梗阻、小肠治疗效果较好外,其他类型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均差,研究组各种类型肠梗阻治疗效果均较好,其中肿瘤性肠梗阻治疗效果稍差。组间对比,研究组非肿瘤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小肠梗阻、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差显着,(P<0.05)。(2)参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较高,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无病情复发,其中肿瘤性肠梗阻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组间对比研究组中非肿瘤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大肠梗阻、小肠梗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参照组,但组间对比仅有小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其他类型肠梗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鼻胃管减压治疗相比,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可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增加引流量,降低中转手术率,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3个月复发率,更为安全可靠。(2)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在非肿瘤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小肠梗阻、大肠梗阻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均优于鼻胃管减压治疗,并发症发生率、3个月复发率均低于鼻胃管减压治疗。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在各种肠梗阻治疗当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优化疗效,提升临床治疗安全性。(3)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肿瘤性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最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提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肿瘤性肠梗阻的效果及安全性有待于提升,临床当中在对肿瘤性肠梗阻患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加强预后评估,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邢伯威[6](2018)在《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一: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对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研究二: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一:通过检索Pubmed、The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CNKI、VIP、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以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2月。检索内容为采用承气汤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RCT研究。通过筛选将符合要求的研究数据进行提取,包括肠梗阻患者的基线信息、干预措施、研究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及结果数据进行提取。然后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3软件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二:回顾性调查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入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的肠梗阻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初步筛选出院诊断包含“肠梗阻”的病例,经过再次查阅完整病例,将确诊为“肠梗阻”且为第一诊断的患者纳入本研究。(1)对全部患者就诊期间的一般信息、理化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病情转归进行整理、总结,并建立统计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并单独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进行相同的信息整理与数据分析。(2)将每1住院病例作为随访单位(住院结局为死亡患者除外),以每次治疗出院后4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等为间隔时间进行随访(部分患者依门诊复诊时间进行),截止日期2017年12月31日。记录复发时间、复发后治疗经过、治疗转归等信息。(3)根据所获得的住院转归与随访信息对患者进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并根据中药使用情况,对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的全部患者及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的患者单独行死亡危险因素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4)根据是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分为未使用中药组、中药灌肠组、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对肠梗阻患者的短期疗效与复发情况进行分组比对。结果研究一:常规西医治疗相比,承气辈方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肠梗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能明显改善肠梗阻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OR=5.285,95%CI(4.027,6.937),P=0.000];自主排气时间[SMD=-2.022,95%CI(-2.695,-1.350),P=0.000];自主排便时间;[SMD=-2.329,95%CI(-3.030,-1.628),P=0.000];肠鸣音恢复时间[SMD=-2.438,95%CI(-3.218,-1.659),P=0.000];腹痛、腹胀缓解时间[SMD=-1.911,95%CI(-2.521,-1.301),P=0.000];恶心、呕吐缓解时间[SMD=-2.016,95%CI(-2.362,-1.671),P=0.000];气液平消失时间[SMD=-3.608,95%CI(-6.476,-0.740),P=0.014];总住院时间[SMD=-1.420,95%CI(-1.715,-1.125),P=0.000]。研究二:(1)共随访180例,其中成功随访159例,脱落21例,成功随访的159例中,147例为非手术治疗病例,12例为手术治疗病例。共复发50例(31.45%)(非手术治疗患者复发47例,手术治疗患者3例);未复发76例(47.80%),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33例(20.75%)。50例中47例入院治疗,除1例随访时正在住院治疗,41例行非手术治疗,38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3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随访时间4天-41月(均数[标准差]16.06[12.09]月,中位数13.97月)。除1例复发时间未明确,其余49例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38[4.73]月,中位数3月)。44例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均未复发。5例复发后入院行手术治疗,均有效,出院后均未复发,该5例患者均为初次复发患者,且既往均未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及具体治疗经过不详。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患者随访132例,成功随访117例,脱落15例。成功随访的117例中,共复发40例(34.19%),未复发55例(47.01%),死亡(是否复发及死因均不明确)22例(18.80%)。随访时间4天-40月(均数[标准差]14.31[11.19]月,中位数13月)。复发时间4天-21月(均数[标准差]4.52[5.08]月,中位数3月)。40例中37例入院治疗,32例行非手术治疗,30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随访时已好转出院并死亡,死因不明)2例死亡;5例行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出院后均未复发。未住院治疗的3例患者随访时症状均已消失且未复发。(2)全部195例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恶性肿瘤并转移;128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109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并转移。(3)全部126例随访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95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82例接受行气通腑中药灌肠治疗病例的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未找到。(4)短期疗效: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组与未使用中药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情况: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研究一:承气辈方剂能有效治疗肠梗阻,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受纳入研究的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对照研究予以进一步验证。研究二:(1)肠梗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营养风险评分”与“恶性肿瘤并转移”;肠梗阻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但受制于样本量,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扩充样本量,以求获得更全面、可靠数据。(2)行气通腑中药可有效治疗肠梗阻,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胃管注入疗效优于未使用中药,但各给药方式间无显着差异;未使用中药与各种给药途径予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其远期疗效有待更完善的前瞻性研究及高质量的回顾性研究揭示。
王斌,吕龙,荀江,徐冬[7](2018)在《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文中认为探讨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例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临床资料。9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效果欠佳,遂行急诊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术前不易确诊,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需急诊手术治疗,把握合理的手术时机至关重要。
张文华,刘志雄,周松,刘静,杨爱国,邹耀祥,聂凯[8](2017)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28例患者作为早期阶段组,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62例患者为后期阶段组。9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坏死肠管切除率。结果 9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88例治愈,2例死亡。10例坏死肠管切除,坏死肠管切除率11.11%,其中早期阶段组死亡1例,坏死肠管切除8例;后期阶段组死亡1例,坏死肠管切除2例。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可降低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及坏死肠管切除率。
田雷超[9](2018)在《MS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与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绞窄性肠梗阻(strangu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SO)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对比分析CT平扫及CT增强在判断肠梗阻部位、程度及梗阻类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MSCT对SO临床手术时机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SO和52例经手术证实的单纯性肠梗阻(simple intestinal obstruction,SI)病例的MSCT图像资料(包括CT平扫及CT增强),比较两组的CT征象,分析不同征象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上述CT征象在SI与SO中的分布及诊断效果。比较CT平扫及CT增强两种方式诊断肠梗阻部位、程度及类型的准确性。对比SO病例中肠缺血及肠梗死MSCT征象,分析不同征象对肠缺血及肠梗死的诊断效果。结果21例SO中,CT征象包括:(1)直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后肠系膜上静脉充盈缺损。(2)间接征象:(1)肠壁增厚;(2)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3)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4)腹腔积液;(5)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6)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SO敏感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85.71%),特异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均为100.0%。21例SO患者中同时具备2种以上征象者有19例,52例SI中具备2种以上征象者仅3例,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5)。CT平扫及CT增强在诊断肠梗阻部位的准确率分别为73.97%和76.71%;诊断肠梗阻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9.04%和93.15%;诊断肠梗阻类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6.30%和90.41%。在MSCT诊断SO的6种间接征象中,肠梗死特异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结论在上述征象中,诊断SO敏感度最高的CT征象是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诊断SO特异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当出现下列征象: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提示出现肠梗死,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在肠梗阻的基础上,上述6种征象出现2种以上,可提示出现SO。CT平扫及CT增强在判断肠梗阻部位、程度及梗阻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平扫可作为急诊时诊断SO的依据。
顾宏[10](2016)在《不同手术时机对黏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黏连性小肠梗阻主要为腹腔内肠黏连而引发的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患者经常出现腹痛、腹胀与排便障碍等胃肠道症状[1],部分病例经保守治疗后相关症状会逐渐消失,但大部分患者仍出现保守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反复发作等情况[2],仍需采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多项临床研究[4]已证实,腹腔创伤与手术对黏连性小肠梗阻具有促进作用[3]。本研究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黏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与效果评判标准 |
| 1.6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总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 1.1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 中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法 |
| 2. 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认识 |
| 2.1 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 |
| 2.2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病理 |
| 2.3 现代医学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
| 2.4 预防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2.1 基本情况比较 |
| 2.2 临床症状指标比较 |
|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3.1 肠粘连缓解汤药物组成分析 |
| 3.2 疗效分析 |
| 3.3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英文缩写对照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索引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儿童腹腔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 对象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肠梗阻中医沿革及针药结合疗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浅述Meta分析及其在中医治疗肠梗阻方面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病例回顾及疗效总结 |
| 研究目的 |
| 研究方案 |
| 研究结果 |
| 本章小结 |
|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 研究方案 |
| 研究结果 |
| 1.文献检索及筛查 |
| 2.纳入试验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估 |
| 2.1 基线特征 |
| 2.2 干预措施及中医相关特征 |
| 2.3 文献质量特征 |
| 2.4 偏倚风险评价 |
| 3.各结局指标分析 |
| 3.1 二分类变量指标 |
| 3.2 连续性变量指标 |
| 4.发表偏倚分析 |
| 研究总结 |
| 研究结果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研究实用性 |
| 研究创新性 |
| 研究局限性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设备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研究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1.7 质量控制 |
| 2 结果 |
| 2.1 组间整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
| 2.2 组间不同类型肠梗阻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
| 3 讨论 |
| 3.1 肠梗阻及病理机制 |
| 3.2 肠梗阻治疗 |
| 3.3 本次研究概述 |
| 3.4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整体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
| 3.5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效果及安全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肠梗阻诊治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一 承气辈方剂治疗肠梗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 |
| 1.4 资料提取 |
| 1.5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 |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结果小结 |
| 3.2 本研究局限性 |
| 3.3 其他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行气通腑中药治疗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入选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资料收集 |
| 1.5 随访方式 |
| 1.6 随访研究终止点 |
| 1.7 危险因素分析 |
| 1.8 中药疗效分析 |
| 1.9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资料收集结果 |
| 2.2 随访结果 |
| 2.3 危险因素分析 |
| 2.4 中药疗效分析 |
| 讨论 |
| 1 肠梗阻诊断发展现状 |
| 1.1 临床表现 |
| 1.2 实验室检查 |
| 1.3 影像学检查 |
| 2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现状 |
| 2.1 非手术治疗 |
| 2.2 手术治疗 |
| 2.3 中医治疗 |
| 3 关于研究二的相关思考 |
| 3.1 关于随访 |
| 3.2 关于危险因素分析 |
| 3.3 关于疗效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讨论 |
| 3.1 ASIOB的病因及机制 |
| 2.2 ASIOB的诊断 |
| 2.3 ASIOB的鉴别诊断 |
| 2.4 ASIOB的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价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绞窄性肠梗阻的CT征象分析和手术时机选择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扫描方法 |
| 1.1.3 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
| 1.1.4 SO征象的判断 |
| 1.1.5 结果分析方法 |
| 1.1.6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绞窄性肠梗阻的MSCT征象分析 |
| 1.2.2 CT平扫与CT增强判断肠梗阻类型、程度及部位准确率的对比 |
| 1.2.3 绞窄性肠梗阻不同时期的MSCT征象对比 |
| 1.3 讨论 |
| 1.3.1 MSCT征象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价值 |
| 1.3.2 CT平扫与CT增强判断肠梗阻的对比分析 |
| 1.3.3 绞窄性肠梗阻不同时期的MSCT征象对比分析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
| 2.1 绞窄性肠梗阻的研究 |
| 2.1.1 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 |
| 2.1.2 绞窄性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
| 2.2 绞窄性肠梗阻的CT表现 |
| 2.2.1 直接征象 |
| 2.2.2 间接征象 |
| 2.3 绞窄性肠梗阻的手术选择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附图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