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敏[1](2021)在《髓系抑制细胞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是一种 Th2 免疫反应导致的以肾小球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大多数PMN病例(约85%)是由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介导的,而其余的与包含7A的血栓蛋白1型结构域(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或不明机制相关。Th17细胞通过介导基本炎症级联作用在肾脏自身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能促进自身抗体的形成,这是大多数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增强组织炎症,并对肾实质细胞有直接影响,然而Th17细胞是否参与PMN的发生发展目前尚不清楚。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是一群免疫抑制细胞,研究发现狼疮肾炎患者中MDSC可促进Th17分化和疾病进展,但在PMN中MDSC的变化及与Th2和Th17细胞的相互作用至今尚无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PMN中MDSC与Th2和Th17免疫反应的关系,为PMN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PMN患者肾脏组织石蜡和冰冻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IF检测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多色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IL-4、CD3和CD11b抗体在肾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MN患者和HC血浆中抗PLA2R抗体的含量及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应用FCM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 HC和PMN患者中CD4+IL-4+(Th2)和 CD4+IFN-γ+(Th1)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 IL-4、IL-6、IL-10、IL-13和IFN-γ的水平,并分析Th2细胞比例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及Th1/Th2比例变化;同时检测了 HC和PMN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比例变化。(3)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测定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和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的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了 PMN患者的MDSC 比例和数量与疾病活动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比例的相关性。(4)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加入CFSE标记;同时流式分选纯化各自相应的MDSC细胞,将MDSC和初始CD4+T应用CD3和CD28抗体共刺激培养3天,流式检测比较HC和PMN患者的MDSC的抑制功能。(5)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体外建立诱导分化为Th2细胞的极化体系,分别加入MDSC和(或)Arg-1和iNOS抑制剂及IL-6和IL-10因子,通过FCM方法比较CD4+IL-4+(Th2)细胞的变化。(6)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PMN患者肾组织中IL-17+细胞和CD11b+细胞的共定位;FCM和ELISA分别检测HC和PMN患者中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A水平,并分别分析了两者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7)磁珠分选HC和PMN患者的初始CD4+T细胞,体外建立诱导分化为Th17细胞的极化体系,加入MDSC和(或)Arg-1抑制剂,通过FCM和ELISA方法比较CD4+IL-17A+(Th17)细胞和培养上清中IL-17A的变化;(8)ELISA检测HC和PMN患者血浆中Arg-1的含量变化,分析PMN患者中Arg-1含量与疾病活动度和MDSC数量的相关性;流式分选PMN患者的MDSC并加入IL-6或IL-10因子共同培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 IL-6 和 IL-10 对 MDSC 中 Arg-1 mRNA表达的影响。(9)应用重组人Ⅳ型胶原蛋白α3链的非胶原(NC)结构域(Non-collagenous(NC)domains of the α3 chain of recombinant human type Ⅳ collagen,rh-α3(IV)NC1)蛋白免疫DBA/1小鼠,构建PMN小鼠模型,并给予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去除MDSC,检测小鼠外周血、脾脏和淋巴结中MDSC、Th2、Th17、Th1和Treg细胞的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及血清尿素氮的水平;qRT-PCR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肾脏组织Th2和Th17相应细胞因子IL-13和IL-17A及相关转录因子GATA3、RORγt和RORα的mRNA表达情况;IF染色检测肾组织内IgG沉积;光镜下观察模型小鼠肾脏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模型小鼠肾脏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1)PMN患者外周血Th2细胞及相关因子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2)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及其亚群数量显着增加,抑制功能增强,但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3)体外实验证实MDSC抑制Th2细胞分化,IL-6和IL-10增强MDSC抑制能力。(4)PMN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5)PMN患者外周血中MDSC、Arg-1、IL-17三者存在相关性;(6)体外实验证实人MDSC通过产生Arg-1促进Th17细胞分化,并且PMN来源的MDSC有更强的促Th17分化作用且可被Arg-1抑制剂(nor-NOHA)终止;(7)PMN患者血浆中Arg-1含量增加,IL-6和IL-10可以促进MDSC分泌 Arg-1。(8)应用rh-α3NC1成功构建小鼠PMN模型;PMN小鼠外周血中MDSC、Th17和Th2细胞比例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增加;而Th1和Treg细胞比例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9)去除MDSC减轻PMN模型小鼠的肾组织损伤;(10)去除MDSC降低Th17和Th2细胞比例及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但增加Th1和Treg细胞比例。结论:MDSC在PMN中显着增加,MDSC可能主要通过增强Th17反应促进PMN疾病进展。Th17的分化依赖于MDSC分泌的Arg-1。PMN小鼠模型证实去除MDSC可能主要通过减弱Th17免疫反应减轻小鼠肾脏损伤。
李卉[2](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岑霞[3](2021)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 A肾病(Immunoglobin A nephropathy,Ig AN)的总体疗效,评估其治疗Ig A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液及尿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及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排泄的变化,探寻复方仙草颗粒对炎症因子及足细胞排泄的影响;结合疗效与实验室生物学指标的观察,探讨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 A肾病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中治疗Ig A肾病提供新方案,为推广应用复方仙草颗粒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的Ig A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饮食控制、利尿消肿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之上,对照组予缬沙坦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仙草颗粒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计数(U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尿总蛋白/尿肌酐比值(UTP/UCREA)、血肌酐(Scr)、血液及尿液IL-6、TNF-α、TGF-β1、尿液PCX水平,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观察期间,对照组42例,脱落3例,共39例患者完成本次临床观察;治疗组42例,脱落2例,最终共40例患者完成本次临床观察;(2)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50%,明显较对照组的74.36%更高(P<0.05);(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RB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蛋白排泄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UTP、ACR、UTP/UCRE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24h-UTP、ACR、UTP/UCREA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Sc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IL-6、TNF-α和TGF-β1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并且治疗组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足细胞排泄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PCX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大便常规、电解质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在治疗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Ig AN患者上,能显着减少患者的URBC和尿蛋白排泄,下调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IL-6、TNF-α、TGF-β1水平、尿液中的PCX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足细胞排泄,进而改善肾功能。(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可显着改善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Ig AN患者水肿、腰膝酸软、怠倦乏力、夜尿增多、脘腹胀闷、面色晦暗等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联合缬沙坦片治疗Ig AN较单纯使用缬沙坦片有更优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林[4](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许加伟[5](2021)在《黄芪颗粒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黄芪颗粒联合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变化,为各类辅助药物在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60例自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于我院我科门诊与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病历。录入患者基本信息,病理资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低盐优质蛋白饮食以及利尿消肿、降压、护肾等一般支持治疗,并参考《2011年成人肾小球疾病KDIGO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制定特异性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一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规律口服黄芪颗粒,每日2次,每次1袋,冲服。在此基础上观察黄芪颗粒对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及相关感染次数,并对其进行统计。治疗时间为6个月,6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感染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临床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以此来评价黄芪颗粒联合免疫抑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各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免疫功能1.1免疫球蛋白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使用黄芪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A较治疗前升高(P<0.05),IgG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IgG、IgA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M较治疗前略微下降(P<0.05)。研究组可以通过显着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来进一步调节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1.2T细胞亚群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患者血清CD3+、CD4+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CD4+/CD8+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使用黄芪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P<0.01)。研究组运用黄芪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能有效调控T淋巴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平衡。1.3白细胞介素-18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8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白细胞介素-18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对比,研究组能有效下调白细胞介素-18水平,改善免疫功能。2.相关指标2.1感染情况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感染:对照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并发感染者21例,占比70%;研究组患者30例,并发感染者10例,占比33.3%。治疗期间,对于患者感染的控制情况,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P<0.01)。2.2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浆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显着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说明研究组对于纠正低蛋白血症效果较对照组更佳,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控制蛋白尿方面无明显差异。3.疗效观察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其中完全缓解共20例(对照组8例,研究组12例),显着缓解共15例(对照组6例,研究组9例),部分缓解共17例(对照组11例,研究组6例),无效共8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方案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相较于单用免疫抑制剂,加用黄芪颗粒对于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更为有效,且效果更加明显。具体作用表现为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调节T细胞亚群(CD4+/CD8+)、降低白细胞介素-18水平、降低蛋白尿、改善低蛋白血症,并降低感染发生率。
彭卫华[6](2020)在《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关系,探讨AAV肾损害患者尿液中的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变化特点,以探寻非侵入性方法在AAV肾损害早期诊断、病情变化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进行证候辨证。于不同研究时间段(AAV确诊日,AAV治疗后1、2、6月)采集患者血液、尿液样本,同期健康人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AV组及对照组尿液和/或血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白介素-18(IL-18)、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分子(NGAL)、海藻糖酶(trehalas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常规、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血清ANCA、补体C3、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肾小球滤过率(GFR)、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等实验室指标及肾损害程度与BVAS评分比较,探讨首诊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患者的ROC曲线来评价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对AAV的诊断及疾病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1、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脾肾两虚型52例(41.6%)、气阴两虚型38例(30.4%)、湿热内蕴型19例(15.2%)、肺脾气虚型16例(12.8%)。冬、春季以脾肾两虚型及气阴两虚型多见,夏季以气阴两虚型多见(P<0.05)。各证型患者的Hb、Alb、C3水平按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内蕴型依次降低,D-D、SCr、BVAS评分值依次增高。与湿热内蕴证比较,脾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Hb升高(P<0.05),D-D、SCr、BVAS评分降低(P<0.05)。湿热内蕴型(P<0.05)、脾肾两虚型(P<0.01)患者的尿液IL-18水平高于肺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患者;发病方式湿热内蕴型患者以AKI多见,脾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多表现为CKD(P<0.01)。2、AAV肾损害患者兼血瘀证的共82例,占总例数的65.6%,血清HMGB1、CRP水平、D-D、ANCA滴度、BVAS评分与非血瘀证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与CRP、D-D、ANCA滴度、BVAS评分等比较呈显着正相关(P均<0.01)。3、AAV肾损害患者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1、P<0.05、P<0.01),且活动期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水平与缓解期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分别P<0.01、P<0.05、P<0.01)。与治疗前相比,活动期治疗后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水平明显下降(P<0.05)。AAV肾损害患者尿液β-catenin水平与ACR、β2-MG、SCr呈正相关,与GFR呈负相关(P<0.05);尿液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血液中的IL-18水平、ANCA及BVAS评分值成正相关;尿NGAL水平与ACR、BUN、Cys C呈正相关(P<0.05);尿trehalase水平与β2-MG呈正相关(P<0.05);活动期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与血液中的水平比较均呈正相关(P<0.05)。尿液β-catenin、NGAL、trehalase诊断AAV肾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P<0.001)、0.752(P<0.05)、0.903(P<0.001);尿β-catenin、IL-18、trehalase判断AAV病情活动性的AUC大于血清ANCA滴度、BVAS评分值(P<0.05),或与ANCA、BVAS评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型最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湿热内蕴型、肺脾气虚型;湿热内蕴型的肾损害病情更重,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故应重视对AAV肾损害患者的早期辩证、尤其是湿热内蕴证型的积极治疗。2、AAV肾损害患者兼血瘀证比率较高,HMGB1水平与CRP、D-D、ANCA滴度、BVAS评分等呈显着正相关,可能是AAV肾损害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3、AAV肾损害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明显升高,且活动期尿液水平与血液中的水平呈正相关。尿液β-catenin、NGAL、trehalase可较好地用于诊断AAV肾损害的病情变化,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可以较好地用于判断AAV病情活动性。
郭文琦[7](2020)在《IgA肾病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肾间质CD3、CD20、CD68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纤维化程度的阳性表达程度,及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了解肾脏病变程度,评估患者预后,从而可能预测提供IgAN的预后信息。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行肾组织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者为实验组(40例)且排除在住院前和肾穿前均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及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肝脏相关的肾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等继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非我院行肾活检术等患者。选择同期于我院泌尿外科行肾肿瘤或肾外伤手术的正常肾组织患者为对照组(5例)。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测定肾间质中各种细胞胞膜表面上具有特异性标识的分化抗原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CD3、CD20、CD68)表达,记录CD阳性细胞百分比,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肾间质CD分子系列阳性表达程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的关系,分析其与IgA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而探讨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在IgAN中的意义。结果:1.收集实验组IgAN患者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2.03±15.54)岁,对照组正常肾组织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1.00±7.38)岁;2.CD3、CD20、CD68在IgAN组肾间质中显着表达,正常对照组肾间质未见表达或偶见少量表达,CD3、CD20、CD68在IgAN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gAN患者组按病理Lee分级结果为:IgAN-Ⅰ级0例(0%);IgAN-Ⅱ级6例(15%);IgAN-Ⅲ级18例(45%);IgAN-Ⅳ级12例(30%);IgAN-Ⅴ级4例(10%);CD3、CD20、CD68在Lee氏分级中,随分级程度增高,表达逐渐增强。CD3、CD20、CD68在IgAN-Ⅳ-Ⅴ级中表达较IgAN-Ⅱ-Ⅲ级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gAN患者组按牛津分类肾小管纤维化的程度结果为:T0 17例(42.5%);T1 15例(37.5%);T2 8例(20%);CD3、CD20、CD68在三组间组间比较,CD3、CD20、CD68在肾间质表达随间质纤维化程度增高而表达增多,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肾间质CD3、CD20、CD68均在Scr升高组较Scr正常组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间质CD3、CD20、CD68在eGFR<90ml·min-1·(1.73m2)-1组较eGFR≥90ml·min-1·(1.73m2)-1组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单因素相关性分析: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与24h-Upro、Scr呈正相关性,与eGFR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gAN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可能通过所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参与了IgAN的发生、发展。2.IgAN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阳性程度可以反映肾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及间质纤维化程度。3.IgAN肾间质CD3、CD20、CD68表达阳性程度与相关临床指标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阳性的炎性细胞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在蛋白尿的形成、肾功能进展恶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可能参与了肾脏纤维化的进展,进而成为肾功能进展的预测指标。
史卓[8](202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IgA肾病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对补肾活血法治疗Ig A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挖掘张大宁教授治疗Ig A肾病医案中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为补肾活血法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并全面总结继承和发扬张大宁教授治疗Ig A肾病的宝贵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1.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以及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补肾活血法治疗Ig A肾病的RCT文献。采用Cochrane和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再经Revman5.3和Stata 1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张大宁教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Ig A肾病患者的处方,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平台中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张大宁教授治疗Ig A肾病的方剂中的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挖掘深层次的用药规律,系统总结张大宁教授治疗Ig A肾病的用药特点及经验。结果:1.(1)本研究搜索各大数据库,收集文献442篇,最终12篇RCT研究纳入Meta分析,包含1176例患者,样本量从28到320不等。全部文献均满足基线资料一致性;12个研究均提及随机分配,4个研究详细描述了随机分配方案;1项研究提及采取了随机分配隐藏;1个研究提及采用了双盲;4项研究提及病例脱落,并具体汇报了病例脱落的原因;所有研究均无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的情况;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其他来源的偏倚。依据修改后JADAD评分,纳入的文献中高质量研究4篇;低质量研究8篇,总体质量不高。(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对照组相比,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治疗在临床疗效上较好[RR=1.36,95%CI(1.27,1.45),P<0.00001],在降低尿红细胞计数[MD=-9.64(-12.98,-6.30),P<0.00001]、降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MD=-0.40,95%CI(-0.68,-0.13),P=0.004],降低肌酐[MD=-6.31,95%CI(-6.86,-5.76),P<0.00001],降低血浆Ig A[MD=-4.61,95%CI(-6.71,-2.50),P<0.0001]和改善中医证候积分[MD=-4.17,95%CI(-6.43,-1.92)P=0.0003]方面有一定优势。在降低尿素氮[MD=-1.27,95%CI(-3.11,0.56),P=0.17]、提高e GFR[MD=4.07,95%CI(-3.39,11.53),P=0.28]、提高血浆白蛋白[MD=1.75,95%=CI(-0.93,4.42),P=0.20]等方面没有差异。2.本研究共纳入中药处方175首,涉及中药99味,药物使用频次达3402次。其中使用频数超过100次的药物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芪、丹参、川芎、五味子、土茯苓、砂仁、升麻、蒲公英、莪术;药性以温性药、寒性药和平性药最多;药味以甘味药、苦味药、辛味频次相对较高;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张大宁教授治疗Ig A肾病的常用中药为:黄芪、丹参、川芎、五味子、土茯苓、砂仁、升麻、蒲公英、莪术、荠菜花、石斛;得到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5首,挖掘出治疗Ig A肾病的新处方5首。结论:1.补肾活血法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在总的临床疗效、减少血尿和蛋白尿、降低肌酐、降低血浆Ig A、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表明补肾活血法治疗Ig A肾病是一种有前景的选择,值得深入探索。由于纳入文献数据不足,对于降低血尿素氮、提升e GFR和血浆白蛋白方面的疗效难以肯定。因纳入文献整体质量不高,补肾活血法治疗Ig A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设计严谨、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2.本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张大宁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Ig A肾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深入数据挖掘,并针对性的得出了以补肾活血、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的核心处方与新处方,为进一步在临床中规范、有效的诊疗Ig A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国医大师的宝贵经验得以薪火相传。
杨博[9](2019)在《白细胞介素-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为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也是导致全球终末期肾脏病的第四大原因。其病因是pkd1或pkd2基因的突变,该类突变的遗传特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除去已知的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直接影响疾病进展以外,肾脏的炎性微环境也在多囊肾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炎症微环境以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为特征。白细胞介素-1(IL-1,包括IL-1 alpha和IL-1 beta)是固有免疫系统中典型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前人曾报道过在ADPKD患者中,尿IL-1受体拮抗蛋白下调。但是就我们所知,IL-1信号通路在ADPKD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尚未被直接研究过。我们研究小组关注IL-1在ADPKD中的调节,IL-1是否影响疾病进展及其可能的通过细胞程序性坏死调节疾病进展的机制。明确该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ADPKD的发病机制,也有可能对发现治疗关键靶点和开发药物有重大科学意义。方法:1.培育肾脏特异性敲除pkd1的小鼠,以定量PCR技术检测相较于野生型对照组小鼠的肾脏中,IL-1 alpha和IL-1 beta在有囊肿的肾脏中表达水平的调节。同时利用对应的两组肾脏组织提取肾小管原代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这两种炎症因子的变化是否与在体一致。2.利用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和IL-1 R全身敲除的双敲除小鼠(IL-1 R KO KPKD1)与只有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的单敲除小鼠(IL-1 R WT KPKD1)对比进行生存分析,与此同时,进行两组同日龄小鼠肾重体重比和病理切片计算的囊肿指数分析,以明确在pkd1敲除的基础上敲除IL-1 R是否影响疾病进展。3.通过上述步骤明确IL-1与ADPKD进展的关系,进而探索其背后机制。利用在步骤2中的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和IL-1 R全身敲除的双敲除小鼠,使用定量PCR技术筛查由IL-1信号缺失所造成的下游炎症因子表达变化。4.在步骤3中我们发现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和IL-1 R全身敲除的双敲除小鼠相较于pkd1肾脏特异性敲除小鼠TNF-alpha的表达水平上调,由于TNF-alpha是经典的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诱导剂,我们进一步验证了敲除IL-1 R后肾脏凋亡与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水平是否受到影响。5.利用人类ADPKD标本以及肾脏特异性敲除pkd1的小鼠模型,以免疫印迹和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程序性坏死标志蛋白RIP1,RIP3以及MLKL在ADPKD疾病状态下的调节。6.出生后第一天即给予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小鼠细胞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连续给药6天后处死小鼠,而对照组小鼠为同基因型同日出生小鼠,但只给予溶媒,与同样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基因型但只给予溶媒的小鼠相比较,我们分析了阻断细胞程序性坏死后囊肿进展速度,测量指标为肾重体重比和由病理切片计算的囊肿指数。结果:1.我们发现IL-1两种亚型在ADPKD组织中均明显上调。同时利用对应的两组肾脏组织提取肾小管原代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在离体培养条件下,IL-1 alpha和IL-1beta水平下调。这意味着在体情况下IL-1的上调是由于多囊肾组织局部微环境的促使而非pkd1突变本身导致。2.根据前述结果,在体状态下肾脏IL-1在ADPKD中明显上调,为了直接探究IL-1信号通路在ADPKD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我们使用了KPKD1与IL-1受体双敲除(IL-1 R KO KPKD1)的小鼠作为实验组,而KPKD1单敲除但表达正常的IL-1受体水平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并对疾病进展情况加以分析。Pkd1 flox/flox Ksp Cre+小鼠模型属于非常激进的囊肿进展的模型,该基因型的小鼠在21天以前即会死亡,与单敲小鼠相比,双敲小鼠的中位生存期(17天)长于单敲小鼠(15天),我们同时检测了两组小鼠的肾重体重比以及形态学表现。在出生后第8天双敲小鼠的肾重体重比低于单敲小鼠,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双敲小鼠肾脏囊肿指数较单敲小鼠低。3.我们进一步研究了IL-1 R的额外敲除可以带来保护作用的可能原因。因为IL-1信号通路对于介导固有免疫反应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认为IL-1在ADPKD中加重疾病进展的作用是通过调节肾内炎症因子水平而发挥的。我们因此使用了上述IL1 R WT KPKD1与IL1 R KO KPKD1小鼠,并检测了其肾脏组织的相关典型炎症因子。IL-1 R的mRNA水平变化证明了两组在IL-1 R表达上的差别,从而验证了敲除效率。IL-6,ccl2,ccl3,Arg1和TGF-beta这些炎症指标在两组间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凋亡相关的caspase3与caspase8同样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TNFalpha的结果显示在pkd1与IL-1 R双敲组更高。我们通过免疫印迹手段验证了TNFalpha水平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我们推断这有可能是导致更多细胞死亡以及相对的囊肿进展减缓的原因。4.我们接下来检测了可能的通过TNF-alpha作用而影响疾病进展的机制。由于TNF-alpha是经典的细胞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的诱导剂,我们在上述小鼠模型中检测了细胞凋亡与程序性坏死的标志物。我们发现,在mRNA水平上,MLKL在IL1 R KO KPKD1组肾脏中明显上调,这意味着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上调。而细胞凋亡相关标志物caspase 3与caspase 8并没有表达上调。因此,通过降低小管上皮细胞净生存率,由TNF-alpha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水平上升可以在缺失IL-1信号的情况下延缓疾病进展。5.为了阐明细胞程序性坏死是否是在人类ADPKD中同样出现异常调节的现象,我们研究了人类标本中细胞程序性坏死标志物的表达。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RIP3与MLKL的磷酸化水平在ADPKD患者中升高。上述人类肾脏标本行p-MLKL的免疫组化染色除了显示出ADPKD患者的MLKL磷酸化水平更高以外,还指示出其分布局限于小管上皮细胞。除了人类标本以外,我们也应用了KPKD1小鼠进行验证。在出生后第八天,KPKD1与对照组小鼠均处死,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RIP3与MLKL的mRNA水平有明显上升。这与人类标本中所见结果一致,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KPKD1组小鼠的肾脏中RIP3与MLKL的磷酸化水平亦有明显上调。在从KPKD1小鼠体内分离出来的小管上皮原代细胞中,我们也做了相同的检测,KPKD1组的原代上皮细胞中RIP3与MLKL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均约1.5倍,这与在体研究中的>10倍和>2倍差距较大。这意味着在体状态下ADPKD的局部炎症微环境可能介导了TNF-alpha依赖的细胞程序性坏死。6.我们进一步检测了细胞程序性坏死在囊肿进展中是否发挥作用。对pkd1 flox/flox Ksp Cre+小鼠使用nec-1、阻断细胞程序性坏死,经免疫印迹验证给予Nec-1抑制了MLKL及RIP3的磷酸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相较于同日龄的注射溶媒的对照组pkd1 flox/flox Ksp Cre+敲除小鼠,被Nec-1处理过的小鼠肾重体重比更大,肾脏囊肿指数相较于对照组有更高的趋势,由此可见在未加干预的情况下pkd1 flox/flox Ksp Cre+小鼠的上调的细胞程序性坏死起到一定的对抗疾病进展的作用。也即是说上一部分检测到的细胞程序性坏死在pkd1 flox/flox Ksp Cre+小鼠中的上调是反馈性的。结论:我们发现在ADPKD中,IL-1 R激活导致了囊肿指数和肾重体重比上升,这可以归结于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受抑。在pkd1敲除的小鼠模型中,IL-1 R激活可以通过抑制TNF-alpha来限制细胞程序性坏死。这样,IL-1 R激活致使ADPKD恶化的原因并非上调局部炎症微环境,而是下调了局部炎症进而导致依赖炎症因子的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受到抑制。我们观察到的多种ADPKD模型中均出现的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上调可能代表了一种在上皮细胞增生过度情况下的保护性反馈。因此,阻断IL-1 R通路和刺激细胞程序性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可能成为延缓ADPKD进展的潜在治疗方式。现有的针对IL-1信号通路的药物(如anakinra)对ADPKD患者应用时需要更加审慎,因为其可能影响下游TNF-alpha的产生进而对PKD的进展产生影响。
雍军[10](2019)在《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建立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PHN模型大鼠外周血Th17/Treg含量以及对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调节作用,为运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制备经典的PH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环孢素组、益气活血化湿方全方组、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和化湿方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各药物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液干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等量0.9%Na Cl溶液,连续6周。分别于第0、2、4、6周对各只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尿液样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干预结束后,取双侧肾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Ig G免疫荧光观察肾小球Ig G沉积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及足突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含量变化;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疗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UPRO和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环孢素组第0、2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2、4、6周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第0、2、4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拆方组各时间点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组第4、6周UPRO水平明显下降(P<0.05),第2、4、6周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第2、4、6周SCr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第6周UPRO水平明显下降(P<0.05);拆方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拆方组第4、6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中药治疗组第2、4、6周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SCr和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2.Th17/Tre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Th17明显升高(P<0.05),Treg明显下降(P<0.05),Th17/Treg明显升高(P<0.05);各药物治疗组第0周Th17明显升高(P<0.05),Treg明显下降(P<0.05),Th17/Treg明显升高(P<0.05);环孢素组第4、6Treg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化湿方组第2周Treg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组第4、6周Th17明显下降(P<0.05),第2周Treg明显升高(P<0.05),第2、4、6周Th17/Treg明显下降(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第2、4、6周Th17、Th17/Treg明显下降(P<0.05);益气方组,化湿方组第4、6周Treg明显升高(P<0.05),活血方组第2、4、6周Treg明显升高(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第6周Treg明显升高(P<0.05)。3.肾脏病理:(1)HE染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光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明显肿大,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毛细血管襻受压,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各治疗组损伤均较模型组减轻;(2)Ig G免疫荧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及系膜区Ig G荧光沉积,呈弥漫性的散在颗粒状,模型组荧光强度为+++++++,各治疗组荧光强度为+++++;(3)电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可见上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广泛融合或消失。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肾小球病变程度均有减轻。足突宽度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足突宽度显着增宽(P<0.05),足突融合。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足突宽度显着缩小(P<0.05),足突融合减轻。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足突宽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免疫组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全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CD2A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CD2AP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全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5.RT-PCR: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D2A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各治疗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孢素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CD2A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益气方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活血方组CD2AP m 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α-actinin-4和CD2AP 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W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各治疗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益气方组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孢素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和活血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活血方组CD2AP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α-actinin-4和CD2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各拆方组通过下调Th17细胞和上调Treg细胞来调节Th17/Treg的平衡,进而达到治疗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的作用。2.益气活血化湿方可明显降低PHN模型大鼠尿蛋白水平,减轻肾小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表达、上调CD2AP表达有关。且其拆方益气方和活血方分别对α-actinin-4和CD2AP表达具有显着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绪论 |
| 1.1 原发性膜性肾病 |
| 1.1.1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
| 1.1.2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
| 1.1.3 治疗上的新进展 |
| 1.2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免疫细胞间的关系 |
| 1.2.1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h2细胞 |
| 1.2.2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B淋巴细胞 |
| 1.2.3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h17细胞 |
| 1.2.4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 |
| 1.2.5 原发性膜性肾病与Treg |
| 1.3 MDSC |
| 1.3.1 MDSC的生物分类和功能特征 |
| 1.3.2 MDS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
| 1.3.3 MDSC在肿瘤中的作用 |
| 1.3.4 MDSC在免疫相关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1.3.5 MDSC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
| 1.4 Th17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
| 1.4.1 Th17细胞的分化和表达调控 |
| 1.4.2 Th17细胞功能 |
| 1.4.3 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促炎作用 |
| 1.4.4 Th17细胞在肾脏炎症和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
| 第2章 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MDSC通过促进Th17细胞极化促进疾病进展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材料和试剂 |
| 2.2.2 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 2.3.2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
| 2.3.3 磁珠分选初始CD4~+ T细胞 |
| 2.3.4 流式分选MDSC |
| 2.3.5 MDSC抑制功能实验 |
| 2.3.6 Th17极化实验 |
| 2.3.7 Th2极化实验 |
| 2.3.8 培养MDSC |
| 2.3.9 细胞外染色 |
| 2.3.10 细胞内IFN-γ/IL-4/IL-17A染色 |
| 2.3.11 Treg染色 |
| 2.3.1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IgG |
| 2.3.13 人Th1/Th2/Th17 细胞因子检测 |
| 2.3.14 血浆Arg-1 和IL- 13 检测 |
| 2.3.15 荧光定量PCR |
| 2.3.16 组织染色 |
| 2.3.17 多色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 2.3.18 统计分析 |
| 2.4 结果 |
| 2.4.1 PMN患者病变肾组织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
| 2.4.2 PMN患者血浆中抗PLA2R抗体含量与尿蛋白定量正相关 |
| 2.4.3 CD3~+ T细胞与CD11b~+ 细胞在PMN患者病变肾组织中沉积 |
| 2.4.4 PMN患者Th2反应增强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
| 2.4.5 PMN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下调 |
| 2.4.6 PM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下调 |
| 2.4.7 PMN患者外周血MDSC及亚群数量显着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
| 2.4.8 PMN患者的MDSC具有更强的抑制自体初始CD4+ T细胞增殖的功能 |
| 2.4.9 PMN患者Th2比例增加与MDSC增加正相关 |
| 2.4.10 体外IL -6 和IL-10 增强MDSC抑制Th2分化的能力 |
| 2.4.11 IL-17~+ 细胞和CD11b~+ 细胞在PMN患者病变肾组织中沉积 |
| 2.4.12 PMN患者Th17反应增强并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 |
| 2.4.13 PMN患者Th17反应与MDSC正相关 |
| 2.4.14 MDSC以Arg-1 依赖的方式促进Th17细胞分化 |
| 2.4.15 PMN 患者血浆 Arg-1 含量增加并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
| 2.4.16 IL-6 和IL-10 促进MDSC分泌Arg-1 |
| 2.5 讨论 |
| 2.6 小结 |
| 第3章 去除MDSC缓解PMN模型小鼠的肾脏损伤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实验动物 |
| 3.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及GEM治疗 |
| 3.3.2 PBMC的分离 |
| 3.3.3 背部和腋窝淋巴结细胞分离 |
| 3.3.4 脾脏单细胞悬液制备 |
| 3.3.5 流式检测MDSC |
| 3.3.6 Treg细胞内染色 |
| 3.3.7 Th1/2/17 细胞内染色 |
| 3.3.8 荧光定量PCR |
| 3.3.9 小鼠尿白蛋白/尿肌酐比率的测定 |
| 3.3.10 小鼠血清尿素氮测定 |
| 3.3.11 肾组织病理染色 |
| 3.3.12 肾脏透射电镜制备 |
| 3.3.13 统计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应用rh-α3NC1成功构建小鼠PMN模型 |
| 3.4.2 PMN小鼠MDSC及其亚群比例增加 |
| 3.4.3 GEM可有效去除小鼠外周血中MDSC |
| 3.4.4 去除MDSC减轻PMN模型小鼠的肾组织损伤 |
| 3.4.5 去除MDSC减弱PMN小鼠Th17免疫反应 |
| 3.4.6 去除MDSC减弱PMN小鼠Th2免疫反应 |
| 3.4.7 去除MDSC增强PMN小鼠Th1免疫反应 |
| 3.4.8 去除MDSC增加PMN小鼠Treg比例 |
| 3.5 实验讨论 |
| 3.6 小结 |
| 第4章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清法理论探源 |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实验结论 |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实验结论 |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实验结论 |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实验结论 |
| 讨论 |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IgAN的认识 |
| 1.1 IgAN的流行病学 |
| 1.2 IgAN的发病机制 |
| 1.2.1 IgA1抗体的糖基化异常与黏膜炎症 |
| 1.2.2 炎症因子与足细胞损伤 |
| 1.2.3 补体系统的激活 |
| 1.2.4 遗传与环境 |
| 1.3 病情评估及预后指标 |
| 1.3.1 尿蛋白 |
| 1.3.2 血清肌酐 |
| 1.3.3 血尿酸 |
| 1.3.4 血清IgA/C3比值 |
| 1.3.5 细胞因子 |
| 1.3.6 尿生物标志物 |
| 1.4 现代医学对IgAN的治疗进展 |
| 1.4.1 RAAS阻滞剂 |
| 1.4.2 糖皮质激素 |
| 1.4.3 免疫抑制剂 |
| 1.4.4 其他疗法 |
| 2 中医对IgAN的认识 |
| 2.1 中医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
| 2.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
| 2.3 辨证论治 |
| 2.4 其他治疗方法 |
| 3 壮医对IgAN的认识 |
| 3.1 壮医基础理论 |
| 3.2 壮医对IgAN的认识及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基础治疗 |
| 2.1.2 对照组 |
| 2.1.3 治疗组 |
| 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 2.2.1 标本采集 |
|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2.3 检测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实验室指标观察 |
| 2.3.2 疗效观察 |
| 2.3.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4.1 疾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试验病例情况 |
| 3.2 研究结果 |
|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RBC比较 |
|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UTP、ACR、UTP/UCREA水平比较 |
|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水平比较 |
| 3.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IL-6和尿IL-6水平比较 |
| 3.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NF-α和尿TNF-α水平比较 |
| 3.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GF-β_1和尿TGF-β_1水平比较 |
| 3.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PCX水平比较 |
| 3.2.11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导师对IgAN的认识 |
| 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方义解析 |
| 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4 结果分析 |
| 4.1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 4.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URBC、Scr的影响 |
| 4.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影响 |
| 4.4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
| 4.5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足细胞的影响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小结 |
|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理论研究 |
| 1.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中医治疗 |
| 1.3 中医相关研究 |
| 2. 西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 2.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定义 |
| 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2.3 相关治疗 |
| 2.4 西医相关理论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对象 |
| 3.1 病例来源 |
| 3.2 诊断标准 |
| 3.3 纳入标准 |
| 3.4 排除标准 |
| 3.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分组方法 |
| 4.2 治疗方法 |
| 4.3 观察指标 |
| 4.4 统计分析 |
| 4.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 4.6 随访及预后 |
| 5. 研究结果 |
| 5.1 研究一般资料 |
| 5.2 研究组与对照组免疫功能比较 |
| 5.3 研究组与对照组次要指标观察 |
| 5.4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观察 |
| 6.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临床指标分析 |
| 2.1 对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分析 |
| 2.2 对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分析 |
| 2.3 对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8 (IL-18)分析 |
| 3. 研究组与对照组次要指标观察 |
| 3.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
| 3.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 |
| 4. 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7.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2011年KDIGO针对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实践指南》 |
|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
| 附录3: 临床观察表 |
| 中英文缩略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非侵入性方法在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背景及立题思路 |
| 前言 |
| 研究背景 |
| 非侵入性方法在监测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课题思路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及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尿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在监测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和疗效评估指标研究近况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Ig A肾病的Meta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张大宁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规律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补肾活血法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白细胞介素-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 |
| 前言 |
| 实验设计 |
| 一、肾脏特异性PKD1 敲除小鼠的构建 |
| 二、肾脏PKD1 特异性敲除小鼠IL-1 表达水平的检测 |
| 三、IL-1 R阻断对ADPKD囊肿进展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结果 |
| 一、IL-1ALPHA与IL-1BETA在 ADPKD中上调 |
| 二、IL-1 受体敲除可演唱肾脏特异性PKD1 敲除小鼠中位生存期并抑制肾脏囊肿增殖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IL-1 影响ADPKD进展的机制研究 |
| 前言 |
| 实验设计 |
| 一、IL-1 R阻断对ADPKD囊肿形成影响的机制 |
| 二、来自于肾脏特异性PKD1敲除小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程序性坏死的水平检测 |
| 三、人类ADPKD标本中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水平 |
| 四、细胞程序性坏死对ADPKD囊肿形成的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结果 |
| 一、IL-1 受体敲除导致ADPKD模型中TNF-ALPHA水平上调 |
| 二、IL-1 受体的活化抑制了KPKD1 小鼠肾脏中的细胞程序性坏死水平 |
| 三、在多种ADPKD模型中细胞程序性坏死反馈性上调 |
| 四、阻断细胞程序性坏死导致PKD进展加快 |
|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参与和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调节作用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 |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动物模型构建 |
| 2.1.1 兔抗鼠Fx1A血清制备 |
| 2.1.2 兔子抗大鼠Fx1A抗血清制备 |
| 2.1.3 制备PHN大鼠模型 |
| 2.2 分组及干预 |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2.3.1 血清Alb、SCr、BUN、UPRO测定 |
| 2.3.2 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含量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对生存状态的影响 |
| 3.2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对外周血Th17/Treg的影响 |
| 4 分析与讨论 |
|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被动Heymann肾炎模型大鼠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调节作用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试剂 |
| 1.2 主要仪器 |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2.1 大鼠肾组织石蜡包埋 |
| 2.2 肾组织HE染色 |
| 2.3 肾组织IgG免疫荧光染色 |
| 2.4 肾组织电镜染色 |
| 2.5 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
| 2.6 RT-PCR检测肾组织ɑ-actinin-4、CD2AP m RNA表达 |
| 2.6.1 提取RNA |
| 2.6.2 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
| 2.6.3 mRNA逆转录 |
| 2.6.4 实时定量PCR |
| 2.7 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ɑ-actinin-4、CD2AP蛋白表达 |
| 2.7.1 提取蛋白 |
| 2.7.2 BCA蛋白定量 |
| 2.7.3 SDS-PAGE电泳 |
| 2.7.4 转膜(湿转) |
| 2.7.5 免疫反应 |
| 2.7.6 显影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对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3.1.1 HE染色 |
| 3.1.2 IgG免疫荧光染色 |
| 3.1.3 电镜染色 |
| 3.2 免疫组化染色 |
| 3.3 对α-actinin-4和CD2AP m RNA表达的影响 |
| 3.4 对α-actinin-4和CD2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
| 4.2 调节α-actinin-4和CD2AP蛋白在肾脏的表达 |
| 致谢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足细胞免疫损伤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