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月经稀发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和月经稀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吴隽[1](2020)在《力量锻炼联合地屈孕酮对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力量锻炼结合地屈孕酮药物对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进行干预研究,观察干预前后非肥胖PCOS患者的人体测量指标及相关医学指标的变化,以期为运动干预PCOS提供新的途径。研究方法:参照中国人群肥胖标准,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宁德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74例18—40岁非肥胖(BMI<28kg/m2)脾虚型P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7名,对照组仅服用地屈孕酮,实验组在服用地屈孕酮的同时,实施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90分钟以自重训练和小器械为主的力量锻炼干预。干预前后同等条件下测试研究对象的人体测量指标、PCOS中国诊断标准指标、中医“脾虚证”指标、性激素水平指标、糖代谢指标、脂代谢指标等。其中,人体测量指标采用韩国Inbody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PCOS中国诊断标准指标按照2018年版《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统计高雄激素血症人数和月经周期情况人数,中医“脾虚证”指标采用《脾虚证诊断计分表》诊断并计分,性激素水平指标、糖代谢指标和脂代谢指标采用早卵泡期空腹取血化验。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组内干预前后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组间干预前后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人体测量指标:纵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体重、BMI、腰臀比、体脂率相比干预前均下降,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骨骼肌含量上升,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横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腰臀比、体脂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的骨骼肌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PCOS中国诊断标准指标:纵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高雄激素血症人数相比干预前减少,并具有高度显着差异(P<0.01);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月经周期正常人数相比干预前均增加,并均具有高度显着差异(P<0.01)。横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高雄激素血症人数减少,月经周期正常人数增多,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脾虚证”指标:纵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脾虚证诊断计分相比干预前下降,达到“脾虚证”诊断阈值之下,且具有高度显着差异(P<0.01)。横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脾虚证诊断得分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4.性激素、糖代谢、脂代谢指标:纵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性激素指标LH、LH/FSH、T相比干预前均下降,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糖代谢指标FINS、FPG、HOMA-IR相比干预前均下降,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脂代谢指标TC、TG、LDL-C相比干预前均下降,其中TC、TG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LDL-C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横向比较而言,干预后实验组性激素指标LH、LH/FSH、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实验组糖代谢指标(FINS、FPG、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其中FINS、HOMA-IR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FPG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脂代谢指标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采用力量锻炼干预联合地屈孕酮药物干预手段,通过提升非肥胖PCOS患者的肌肉力量来改善其“脾虚证”,能够能有效改善其月经周期和高雄激素血症,同时其性激素水平、糖代谢、脂代谢指标也产生好转。

邹楚冰[2](2019)在《通元针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研究通元针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优越性,为本病临床治疗寻求安全有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实验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及传统疗法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及通过微信等网络途径招募的志愿者,按诊断标准纳入60例。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通元针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3月后及随访3月后两组患者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质、经色、伴随症状等变化情况。收集整理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婚育情况、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质、经色、伴随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调经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指数比较:通元针法组调经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常规针刺组调经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P<0.05)。通元针法组证候疗效指数有效率为96.67%,常规针刺组证候疗效指数有效率为93.33%(P<0.01)。说明通元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均能有效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但通元针法组治疗该病的调经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3.月经周期改善比较:治疗三月及随访三月,通元针法组月经周期天数、月经周期分级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4.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三月及随访三月,通元针法组患者月经周期、经量、经色、伴随症状、总体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在月经经期及月经经质改善方面,通元针法组与普通针刺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元针法能有效改善肾虚型月经后期患者的月经周期、中医证候情况。在调经方面,通元针法组治疗后月经均规律来潮,且停止治疗后疗效显着而稳定,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肾虚型证候,疗效通元针法组较优于常规针刺组。因此,赖新生教授所独创的通元针法能有效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具有高效、安全等特点,是在临床治疗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黄晶晶[3](2016)在《神阙、命门灸在治疗阳虚体质月经后期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组(神阙、命门灸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治疗阳虚体质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神阙、命门灸结合针刺治疗阳虚体质月经后期患者的可行性提供疗效依据。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体质月经后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阙、命门灸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均从月经干净后开始进行治疗,每周二、周四、周六治疗一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即三个月经周期)后根据相应的观察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包括:月经周期改善程度、阳虚体质转化分变化、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远期疗效等。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成果:1.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0%;对照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0%,76.67%。经统计软件分析后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阳虚体质转化分、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阳虚体质转化分变化、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月经周期均有一定的改善,两者在改善月经周期程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治疗组的远期总有效率为:83.33%;而对照组的远期总有效率为:73.3%。经统计软件分析后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疗效方面,神阙、命门灸结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均能显着改善月经后期的临床症状,但是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前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者;2.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和阳虚体质转化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疗效,但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月经周期方面,神阙、命门灸结合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有明显疗效,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4.在远期疗效方面,神阙、命门灸结合针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5.总的来说,神阙、命门灸结合针刺组在总疗效、改善阳虚体质转化分、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是值得肯定的,在以后的临床中可以推广运用,并进一步进行验证。

孙严洁[4](2014)在《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组宣郁通经汤与对照组经前舒颗粒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各30例的临床疗效,评价宣郁通经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所需的60例病历均来自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患者。每组30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前舒颗粒治疗。两组均于经净后开始服药,连服21天为一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后,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次症状计分比较,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症状、体症等一般资料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用药3个疗程后,服用宣郁通经汤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3.3%。而服用经前舒颗粒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经相关统计检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与组间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说明两组均能治疗或改善患者的症候,但治疗组在恢复月经、缓解乳房、小腹胀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宣郁通经汤与经前舒颗粒两种药物在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宣郁通经汤加减在恢复月经周期,改善月经量色质,缓解患者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的症状方面疗效优于经前舒颗粒的疗效。因此,宣郁通经汤可作为有效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一种方药。

王琳琳[5](2013)在《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月经后期及中医体质进行文献研究,采用临床调查方式,通过对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现况调查,统计分析月经后期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发病因素的相关性,为个体化诊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确定女大学生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卫生咨询与指导的重点。方法:参照相关文献自行拟定一般情况调查表,结合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华医学会2009年颁布的《中体体质类型分类判定标准》,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筛查出月经后期患者196人作为病例组;在月经正常人群中,使用随机数字表按1:1的比例随机选取196人作为对照组。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本病的易感体质及发病相关因素。结果:1.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发病率为10.2%;月经周期天数以46~60d为多,就诊率随月经周期延长而增加。2.病例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血瘀质。3.病例组发病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在低体重及低体重指数、饮食偏嗜油腻、缺乏运动及情志异常方面病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低出生体重、母乳喂养、母亲月经后期、饮食偏嗜甘甜及辛辣、晚睡伴睡眠质量差方面高于正常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病例组月经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在经量、经质方面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经色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出现经期前后伴随症状者高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发病率为10.2%;2.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的好发体质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3.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发病其他相关因素有:出生低体重儿,出生后非母乳喂养,母亲月经后期,低体重低体重指数,饮食偏嗜油腻、甘甜及辛辣,晚睡且睡眠质量差,缺乏运动,多愁善感等情志异常。

卢玲玲[6](2013)在《除湿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除湿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组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对照,观察除湿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服用除湿化痰方(免煎颗粒)联合二甲双胍。对照组(30例)服用二甲双胍。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卵泡个数、血内分泌指标(LH、FSH、LH/FSH、T)、胰岛素(FINS)水平、体重指数(BMI)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0<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7<0.05)。治疗组在改善胰岛素(FINS)水平、卵泡个数、血内分泌指标、体重指数(BMI)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除湿化痰方可以提高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体重,调节胰岛素水平,间接协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进而促进FSH的分泌,降低LH/FSH、T的值等,能够有效调整月经周期,改善经量、带下、肥胖等症状,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杨可可[7](2013)在《月经后期发病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月经后期患者与月经正常女性中医体质类型、生活习性等相关因素分布状况上的差异,分析月经后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生活习性等相关因素与其发病的相关性,从而为月经后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将辨体融入到月经后期的预防及治疗中,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方法]参照相关文献制定月经情况调查表,根据王奇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中的中医体质量表制定体质调查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月经后期的患者及月经正常的健康女性(陪伴者及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大学生)进行调查,共进行300人次的调查,因某些条目缺失及不符合研究条件的为无效问卷者22例,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为278例,其中病例组(月经后期的患者)138例,对照组(月经正常的健康女性)140例。将所得数据资料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调查结果显示:月经后期组与月经正常组在情志、饮食、睡眠质量、经期寒冷刺激、家族遗传史、运动、体重指数等方面相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而在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减肥、婚姻状况、避孕方式等方面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体质分布情况:病例组中平和质26例(18.8%)、偏颇体质112例(82.2%);对照组中平和质73例(52.1%)、偏颇体质67例(47.9%)。月经后期偏颇体质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阳虚质38例(33.9%)、气郁质26例(23.2%)、痰湿质15例(13.4%)、气虚质14例(12.5%)、阴虚质8例(7.1%)、湿热质6(5.4%)、血瘀质3例(2.7%)、特禀质2例(1.8%)。3.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在不同情志上,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而在体重指数、饮食、睡眠质量、经期寒冷刺激、家族遗传史、不同年龄、病程、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上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发病年龄在14岁~的有71例(51.4%),所占的比例最多,其次21岁~的有41例(29.7%)。[结论]1.本组研究示:不良情志、饮食偏嗜、睡眠质量差、家族遗传史、经期寒冷刺激、体重指数过低或过高均可能为诱发或加重月经后期发生的因素;运动可能为预防月经后期发生的因素。而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减肥、婚姻状况、避孕方式与月经后期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2.本组研究月经后期的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月经正常的女性以平和质为主。月经后期患者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为主,其次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3.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类型分布与情志因素具有相关性;与体重指数、饮食、睡眠质量、经期寒冷刺激、家族遗传史、年龄、病程、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不良情志者以气郁质为多见。4.月经后期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4岁~,其次是21岁~,故在青春期就应该对月经后期进行防治。5.月经后期的发病与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体质具有后天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月经后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刘丽丽[8](2012)在《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所致月经稀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所致月经稀发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所致月经稀发提供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药。方法:本课题分理论研究与临床观察两部分。理论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及现代文献,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现状从中医学和西医学两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临床观察: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人工周期治疗,治疗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月经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及血清性激素(FSH、LH、E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在月经改善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63.33%,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1);治疗前后血清FSH、LH、E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FSH、LH、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FSH、LH明显降低、E2明显升高,均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66.67%,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治疗在改善月经周期及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人工周期组。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治疗在改善体内性激素水平方面,尤其是对FSH及E2的调节明显优于西药人工周期组。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且疗效稳定,是中医药治疗月经稀发及由此导致的排卵障碍性不孕、预防卵巢早衰、延缓卵巢功能衰退的安全、有效药物。

官丽萍[9](2012)在《参归精血汤治疗肾虚血亏型月经后期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肾虚血亏型月经后期患者的资料,初步分析参归精血汤改善月经周期和伴随症状的作用机理。方法:给予65例肾虚血亏型月经后期患者口服参归精血汤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月经周期、伴随症状、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改善情况。通过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断,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1、本组65例患者中,中医证候评分病情轻度者有23例,病情中度者有26例,病情重度者有16例。2、治疗后,本组65例患者中,中医证候评分疗效结果:痊愈20例,显效39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39%,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有差异(P<0.05)。3、本组65例患者中,月经周期延后的改善具有显着差异(P<0.05),肾虚血亏等症状的改善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年龄、病程、周期延后、总妊娠次数的疗效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均不影响药物疗效;病情轻重及流产次数的疗效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对药物疗效有影响。4、本组65例患者中,经秩和检验(P<0.05),治疗前后的症状程度有明显差异。5、本组65例患者中,经秩和检验(P<0.05),治疗第一疗程及第三疗程后的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有明显差异。6、本组57例患者,经秩和检验(P<0.05),治疗过程中基础体温变化有明显差异。结论:参归精血汤能使月经周期恢复,并能改善其伴随症状;可使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具有确切的疗效;能促进卵泡的发育,使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改善基础体温的情况;疗效与年龄、病程、周期延后、总妊娠次数无相关性,而受病情轻重、流产次数的影响。

翁慧丽[10](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对我院妇科和针灸门诊就诊的月经后期肾虚型患者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中药配合毫针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临床效果,为该病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临床上对中医辨证为肾虚型的月经后期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按1:1:1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3组,分别是:A组针药组(加味归肾丸内服+毫针针灸),B组中药组(加味归肾丸内服),C组穴注组(毫针针灸)。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变化。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A组优于其他两组。A组总有效率为95%,B组为90%,C组为75%,A组与B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C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B组与C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相比较,针药组与中药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针药组与毫针针灸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与毫针针灸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体征与症状疗效相比,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及毫针针灸组(P<0.05)。三组在治疗后主症疗效相比有明显差异;三组治疗经量偏少与经质偏稀薄疗效相比,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及毫针针灸组(P<0.05);三组治疗后腰骶胀痛疗效相比,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及毫针针灸组(P<0.05)。结论:加味归肾丸具有滋阴养血,填精益髓,行气调经的作用;毫针针灸具有滋阴养血,补肾益气,调经止痛的作用。加味归肾丸结合毫针针灸治疗肾虚型的月经后期疗效显着,在临床上当积极加以推广运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和月经稀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和月经稀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力量锻炼联合地屈孕酮对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多囊卵巢综合征
        1.2.2 地屈孕酮
        1.2.3 力量锻炼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概述
        1.3.1 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型与非肥胖型患者的界定
        1.3.2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
        1.3.3 多囊卵巢综合征国内外流行病学
        1.3.4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1.4.1 药物疗法
        1.4.2 非药物疗法
        1.4.3 运动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评述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专家调查法
        2.1.3 定量实验法
        2.1.4 数理统计法
        2.1.5 逻辑分析法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方案
        2.3.1 实验目的
        2.3.2 实验原理
        2.3.3 实验对象及分组
        2.3.4 实验指标、工具与测量
        2.3.5 实验假设
        2.3.6 实验步骤
        2.3.7 实验方案
    2.4 质量控制
        2.4.1 干预前准备阶段
        2.4.2 干预阶段
        2.4.3 资料收集和录入阶段
    2.5 伦理原则
        2.5.1 自愿原则
        2.5.2 保密原则
        2.5.3 公正原则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前人体测量指标和医学指标的均衡性比较
    3.2 干预实验对人体测量指标和医学指标的显着性影响
        3.2.1 干预实验对人体测量指标的显着性影响
        3.2.2 干预实验对PCOS中国诊断标准指标的显着性影响
        3.2.3 干预实验对中医“脾虚证”指标的显着性影响
        3.2.4 干预实验对性激素、糖代谢和脂肪代谢指标的显着性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干预实验对人体测量指标的干预效果分析
    4.3 干预实验对医学指标的干预效果分析
        4.3.1 性激素水平、高雄激素血症人数指标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4.3.2 糖代谢指标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4.3.3 脂代谢指标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4.3.4 中医“脾虚证”指标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4.3.5 月经周期情况人数指标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4.3.6 干预实验对肠道菌群和各项指标的综合影响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对将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脾虚证诊断计分表
附录3 资料调查表
附录4 PCOS 患者调经/助孕力量锻炼方案动作详解
附录5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6 专家效度检验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通元针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月经后期的中医概述
        1.1.1 月经后期的概念
        1.1.2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1.1.3 月经后期的辨证分型
        1.1.4 月经后期的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研究
        1.2.1 月经的产生机制
        1.2.2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2.3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治疗
    1.3 小结和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选择标准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分组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组(通元针法组)
        2.4.2 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2.5 观察指标及评定
        2.5.1 一般临床资料
        2.5.2 临床观察指标
        2.5.3 临床疗效评价
        2.5.4 疗效评价时点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数据的收集
        2.6.2 数据的处理
    2.7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记录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分组情况
        3.1.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月经情况比较
        3.2.1 两组治疗前月经周期天数及分级分布情况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3.3 治疗结果分析
        3.3.1 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
        3.3.2 治疗后及随访三月两组患者月经周期均数与分级情况比较
        3.3.3 治疗后及随访三月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4 治疗后及随访三月两组患者组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理论依据
        4.1.1 病因病机
        4.1.2 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
        4.1.3 处方依据及特色分析
    4.2 结果讨论
        4.2.1 一般资料讨论
        4.2.2 疗效讨论
    4.3 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3)神阙、命门灸在治疗阳虚体质月经后期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1.1.1 病名沿革
        1.1.2 病因病机
        1.1.3 辨证分型
        1.1.4 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2.1 发病机制
        1.2.2 西医治疗
    1.3 阳虚体质的研究概况
        1.3.1 体质的概念和分类
        1.3.2 阳虚体质形成的原因
        1.3.3 阳虚体质的特点
        1.3.4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区别和联系
        1.3.5 阳虚体质与月经后期的关系
    1.4 神阙穴的研究概况
        1.4.1 神阙穴的文献研究
        1.4.2 神阙穴的临床应用
    1.5 命门穴的研究概况
        1.5.1 命门穴的功用
        1.5.2 命门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观察指标
        2.1.4 疗效判定标准
        2.1.5 统计学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临床资料基线比较
        2.2.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2.2.3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3.2 隔盐隔姜灸的应用依据
        3.2.1 隔盐隔姜灸的作用
        3.2.2 隔盐隔姜灸的机理研究
    3.3 调体选穴依据
        3.3.1 神阙穴
        3.3.2 命门穴
    3.4 辨病选穴依据
    3.5 临床结果
        3.5.1 临床疗效比较
        3.5.2 临床症状比较
        3.5.3 体质改善情况比较
    3.6 存在问题及展望
        3.6.1 研究对象
        3.6.2 观察指标
        3.6.3 月经后期相关疾病
        3.6.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概念
    2 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和治疗
    3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和治疗
    4 总结
临床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典型病例
讨论
    1 中医理论依据
    2 宣郁通经汤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1.1 月经后期病因病机阐述
        1.2 月经后期的治疗
    2. 中医体质学说
        2.1 体质的形成
        2.2 中医体质分型
        2.3 中医体质分型与发病
    3. 女性体质特点与发病
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3.1 月经后期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
        4.1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4.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实验设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改善
        5.3 调查表内容
        5.4 调查方式
        5.5 无效调查问卷的确定
        5.6 数据整理和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遗传因素
        6.3 月经史
        6.4 生活质量
        6.5 调查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及分析
讨论
    1. 发病率
    2. 中医体质与月经后期发病相关性的探讨
        2.1 气虚质与月经后期相关性
        2.2 阳虚质与月经后期相关性
        2.3 气郁质与月经后期相关性
    3. 其他发病因素与月经后期相关性探讨
        3.1 出生体重
        3.2 出生后喂养方式
        3.3 母亲遗传
        3.4 低体重及低体重指数
        3.5 饮食
        3.6 运动
        3.7 睡眠
        3.8 情志因素
    4. 月经情况特点分析
    5. 存在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除湿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四) 一般资料
    二、 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一) 临床疗效比较
        (二) 监测指标比较
        (三) 随访
        (四) 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本研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 治法讨论
        (一)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治法的认识
        (二) 本研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治法的认识
    五、 方药分析
        (一) 组成配伍与方义
        (二) 药理作用研究
    六、 结果分析
        (一) 临床疗效分析
        (二)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月经后期发病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资料
    2.1 资料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2.2.3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
    2.3 纳入标准
        2.3.1 病例组纳入标准
        2.3.2 对照组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4.1 病例组排除标准
        2.4.2 对照组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研究方法
        2.6.1 调查表的设计
        2.6.2 调查表的内容
        2.6.3 临床调查的实施
        2.6.4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方法
        2.6.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年龄分布情况
        3.1.2 初潮年龄分布情况
        3.1.3 病例组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3.1.4 病例组病程分布情况
        3.1.5 两组职业分布情况
        3.1.6 两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1.7 两组婚姻状况分布情况
        3.1.8 两组避孕方式分布情况
        3.1.9 两组体重指数(BMI)分布情况
    3.2 相关因素
        3.2.1 情志分布情况
        3.2.2 两组生活习性分布情况
        3.2.3 经期寒冷刺激史分布情况
        3.2.4 家族遗传史分布情况
    3.3 中医体质类型
        3.3.1 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3.3.2 病例组偏颇体质具体分布情况
    3.4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一般情况的分布情况
        3.4.1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年龄的分布情况
        3.4.2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病程的分布情况
        3.4.3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职业的分布情况
        3.4.4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文化程度的分布情况
        3.4.5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婚姻状况的分布情况
    3.5 月经后期发病相关因素与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3.5.1 体重指数与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3.5.2 情志因素与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3.5.3 睡眠质量与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3.5.4 饮食情况与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3.5.5 经期寒冷刺激与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3.5.6 家族遗传史与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的分布情况
4. 讨论
    4.1 月经后期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4.1.1 情志
        4.1.2 饮食
        4.1.3 睡眠质量
        4.1.4 运动、吸烟、饮酒、减肥
        4.1.5 经期寒冷刺激史
        4.1.6 家族遗传史
        4.1.7 文化程度与职业
        4.1.8 发病年龄
    4.2 中医体质的调查分析
        4.2.1 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
        4.2.2 月经后期与常见偏颇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4.3 月经后期常见偏颇体质与一般情况及易患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月经后期的预防
    4.5 遣方用药兼顾体质
5. 结论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件1:月经情况调查表
附件2:中医体质调查表
附件3: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附件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所致月经稀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本病的治疗概况
        1.4 中医治疗DOR的疗效机理研究
        1.5 中医治疗优势
    2 现代医学对DOR的论述
        2.1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2 DOR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3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终止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及给药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3.2 月经改善情况
        3.3 中医症状疗效情况
        3.4 治疗前后血清FSH、LH、E_2水平变化情况
        3.5 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3.6 不良反应的比较
讨论
    1. DOR的发病以肾虚为本
    2. 滋肾汤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3. 心理因素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DOR向POF转变中的应用
    5. 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
    6.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参归精血汤治疗肾虚血亏型月经后期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3 中医肾虚血亏证诊断标准
        1.1.4 西医诊断标准
        1.1.5 病例选择标准
    1.2 研究步骤及方法
        1.2.1 治疗方案
        1.2.2 观察指标
        1.2.3 疗效判定标准
        1.2.4 统计方法
2. 临床观察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年龄
        2.1.2 病程
        2.1.3 月经周期分布情况
        2.1.4 孕产次
        2.1.5 病情的轻重程度
    2.2 治疗前后积分情况比较
        2.2.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2-1)
        2.2.2 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情况比较(见表2-2-2)
        2.2.3 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情况比较(见表2-2-3)
        2.2.4 治疗前后中医综合积分状况比较(见表2-2-4)
        2.2.5 治疗前后症状程度的比较(见表2-2-5)
        2.2.6 B超监测卵泡发育与子宫内膜厚度的改善情况(见表2-2-6)
        2.2.7 治疗过程中基础体温情况比较(见表2-2-7)
        2.2.8 治疗后患者综合疗效结果(见表2-2-8)
    2.3 相关因素与疗效评价
        2.3.1 年龄与疗效(见表2-3-1)
        2.3.2 病程与疗效(见表2-3-2)
        2.3.3 月经周期与疗效(见表2-3-3)
        2.3.4 总妊娠次数与疗效(见表2-3-4)
        2.3.5 流产次数与疗效(见表2-3-5)
        2.3.6 治疗前后病情程度与疗效(见表2-3-6)
3 讨论
    3.1 对月经后期的一般认识
        3.1.1 肾虚血亏是月经后期的基本病机
        3.1.2 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变化情况在月经后期发病中的意义
        3.1.3 从补肾养血论治月经后期
    3.2 “参归精血汤”的组方分析
        3.2.1 药物组成及加减
        3.2.2 “参归精血汤”的组方分析
    3.3 参归精血汤治疗肾虚血亏型月经后期的疗效分析
        3.3.1 症状与疗效的分析
        3.3.2 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的改善与疗效的分析
        3.3.3 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分析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针药结合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分型
    二 西医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三 治疗方法
        (一) 中医治疗
        (二)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指标及平分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
        (三)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
        (二) 三组患者病情程度比较
        (三)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五) 三组治疗后体征与症状疗效比较
        (六) 三组治疗后主症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一 加味归肾丸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机理分析
        (一) 选方依据
        (二) 方药分析
    二 毫针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 选穴及针灸治法选取依据
        (二) 穴位配伍意义
    三 疗效分析
    四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继发性闭经和月经稀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力量锻炼联合地屈孕酮对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D]. 吴隽.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通元针法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邹楚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神阙、命门灸在治疗阳虚体质月经后期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宣郁通经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D]. 孙严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在校女大学生月经后期与中医体质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 王琳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除湿化痰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痰湿阻滞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卢玲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月经后期发病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研究[D]. 杨可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滋肾汤配合西药人工周期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所致月经稀发的临床观察[D]. 刘丽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参归精血汤治疗肾虚血亏型月经后期的临床分析[D]. 官丽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10]针药结合治疗肾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研究[D]. 翁慧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生理期论文 中医论文 显著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月经后期论文

上一篇:全面推进党建伟大工程
下一篇:意义和建筑环境——“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语言方法”中的一些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