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1](2020)在《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及设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铁联运枢纽是运输方式之间协调衔接的纽带,联运网络的成本和运营效率受枢纽位置和数量的影响,而联运枢纽的位置和数量也决定着运输径路的分配。优化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发挥联运网络规模效应的关键,有利于更好的设计运输网络,降低运营总成本,对推动我国水铁联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在分类梳理既有文献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水铁联运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而后从水铁两方面剖析我国水铁联运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结合水铁联运枢纽作业和组织模式,详细分析联运枢纽选址的影响因素,并借鉴学界前辈研究成果,为水铁联运枢纽选址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在选址优化模型构建部分,以轴辐式网络理论为水铁联运网络设计依据,详细分析枢纽选址内在建模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运输网络总成本最小和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联运枢纽数量、运输时间和运输径路等约束的水铁联运枢纽多目标选址优化模型。最后,考虑到多目标模型的难解性,引入碳税机制简化模型。依据模型特征并对比不同算法优缺点,选择禁忌搜索算法求解模型。结合模型和求解算法,设计验证算例,合理确定基础数据和参数取值,并以此优化联运枢纽选址,确定各节点运输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情形优化结果。最后,分析模型关键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直达运输,轴辐式联运网络能获得明显规模效应,成本节省显着;考虑碳排放情况下,网络总成本节约有所下降。水铁联运枢纽位置确定以后,根据规划进入联运枢纽立项、设计、施工等全生命周期阶段。在阐述BIM技术和全生命周期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水铁联运枢纽工程的特点和现阶段建设管理模式。然后针对建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BIM技术应用于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性及优势。最后,设计了BIM技术应用于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框架和各子阶段应用流程,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应用。
张程[2](2019)在《基于竞争力评价的集装箱港口竞合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一带一路”等宏观政策利好,国内集装箱港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我国港口群在发展上缺乏统一规划,部分港口出于规模经济效益考虑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这不仅使得港口间同质化竞争愈加严重,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为缓解这一局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集装箱港口间竞合策略选取进行深入探究,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竞争力评价以及竞合策略博弈两大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在深入分析集装箱港口竞争力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采用G1法及熵权法分别对指标主观、客观权重赋值后,利用基于博弈思想的组合赋权-TOPSIS法对港口竞争力进行判定;根据竞争力水平差异引入多个价格变动敏感系数,构建基于伯川德博弈的港口静态博弈模型,对港口采取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较优方案;基于生物进化论思想构建港口演化博弈模型,从长期发展角度对港口竞合策略演化方向进行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且符合竞争关系的深圳港及广州港进行实证分析,在充分获取初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模型对两港竞争力指数进行计算,得到深圳、广州两港综合竞争力之比为0.525:0.475。利用该结果对博弈模型中不同港口价格变动敏感系数及竞合策略选择概率进行设定,分析两港最优策略组合及策略演化方向。从静态博弈角度出发,两港相互合作为最优策略,此时各自收益均达到最大化,但由于缺乏背叛成本使得双方合作难以形成并维持稳定;从演化博弈角度出发,两港竞合策略最终会收敛于相互合作或相互竞争两个进化稳定解,演化方向受双方初始状态影响,当前条件下两港收敛于相互合作的概率为68.89%。由此可见,两港间开展合作不仅需要双方具有较强意愿,同时需要完善保障机制并增加强有力约束。根据模型求解结果,结合两港实际情况,从增加强效约束、差异化定位、改善集疏运体系、共建信息化平台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两港共同发展。
刘绮明[3](2014)在《新形势下广州航运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在低速增长,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虽有所回升,但是新兴及发展中的经济体增速仍有所下滑。受到此影响,虽然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在缓慢复苏,但2013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在市场整体向上的趋势性不强;国际油轮航运市场呈现全年下降的波动趋势;同样,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较2012年增幅还是有所放缓。我国是航运大国,我国航运行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在世界航运业界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然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航运市场的信息万变,面对现阶段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航运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主要对当今形势下,广州航运发展的概况和政府在推动航运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梳理,论述了政府在政策取向、投入模式、存在不足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当前研究的国内外航运发展现状,包括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政府推动广州航运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找出政府在推动广州航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朱静[4](2014)在《建设我国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研究 ——以上海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建设成为航运强国对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航运强国的实现离不开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研究发现表明:全球航运中心的发展变迁,除了因为自然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差异之外,还有历史背景造成的差距。各国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也存在较大差别。笔者通过研究分析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变迁与发展史,发现其变迁与发展模式受到诸多条件因素的影响。从上世纪50年代前,以货物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到英国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定位发展其高端服务业模式、再到其他地区百家争鸣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其中的一些特定地区的航运中心发展终究逃不开与当地地区的区位条件、当地政府的政策逻辑等因素密切相关。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航运中心的发展和变迁其实表现出一些共同之处。显然,国际航运中心城市能够有力地推动一国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就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自然条件与制度条件的支持。因此,需要时刻利用发展条件、把握发展机遇。这些条件和机遇中就包括诸如政府支持这样的重要因素。所以,各大国际航运中心都积极地把建设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未来的方向。经过研究和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世界上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以下四大要素:货物、人才、资本和船队,其中“货量”首当其冲地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航运的兴衰。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区域内航运高端服务业,使航运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第三,区位条件和腹地制造业基础、政府的决策逻辑这两大因素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尽管大家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有所认识,但整体上讲,我国仍是一个海洋意识淡薄的国家,国家目前也缺乏为之奋斗的激励政策和配套的航运文化。因此,我国要建设“航运强国”,当前迫切地需要将航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展望未来,我们确信:只要坚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航运强国”的实现就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美梦,我国成为“航运强国”的梦想指日可待!
高峰[5](2012)在《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港口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力的大小与该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世界贸易的运输总量中,海上运输量达到85%以上,大大超过其他所有运输方式运量的总和,由此可见港口的地位非常重要。近几年来,世界以及我国港口建设突飞猛进,政府与企业不断加大规模与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在深水码头的开发与建设上,这使得港口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特点是同一经济腹地的港口,竞争更加白热化。本文以世界港口企业发展趋势作为研究背景,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入手,运用战略管理等有关理论对公司能力(职能管理、业务发展与竞争能力、财务能力、业务资源)、集团所处的宏观环境(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行业环境(同业竞争结构与竞争行为、客户结构与客户谈判能力、供应商结构与供应商谈判能力、替代业务、潜在进入者)展开分析,总结、归纳与分析集团当前优劣势、发展机遇与存在的威胁,在此基础之上,制订出广州港集团的发展战略及相关策略选择,并进一步对各业务进行目标建立与策略分析选择。最后,为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集团应该从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结构、融资与信息化建设上作出优化调整。
黄正东[6](2012)在《广州港集团集装箱物流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运输服务进入综合物流时代,港口作为全球物流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已由传统的装卸货物的转运地向着综合物流中心的角色转变,开展物流服务已成为港口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趋势。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广州当前也正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亚洲物流中心。近年来,广州港集团紧紧抓住广东省实施“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集装箱物流业务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吞吐量逐年增长。同时,发展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如集装箱港口通过能力不足、机械设备配置不充分以及外部竞争压力增大等。如不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将严重影响广州港集团集装箱物流业务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明确;介绍了国内外集装箱物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简要介绍了广州港集团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集团的业务构成和集装箱内外贸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和阐述了广州港集团发展集装箱物流的竞争环境,一方面是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了外部环境,同时对广州港集团所处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集装箱发展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集团集装箱发展面临的竞争对手及其优劣势,然后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分析了集团公司发展集装箱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前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集团港口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利用腹地生产法和趋势分析法对广州港集团内外贸集装箱生产量、吞吐量进行了预测,为集团未来发展集装箱业务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根据预测,到2015年集团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500万标箱,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040万标箱,目前现有的集装箱码头的能力与之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了广州港集团发展集装箱物流的定位、目标以及策略,结合发展现状和竞争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低价经营、南沙货源开拓、战略联盟、资源配置优化、综合物流、发展外贸、发展无水港、政府扶持等八个措施,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保证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提出了加快集装箱通过能力建设、开展港口综合物流、推进服务品牌建设、促进改善口岸环境和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等六条具体的措施。
吴晔[7](2009)在《珠三角区域物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三角洲的物流服务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服务开始向现代化物流转型,广泛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这使得珠三角洲成为我国物流量最为发达地区之一,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珠三角长达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强大的外部危机冲击下,长期积累的内部深层次经济问题纷纷暴露出来,物流业亦如此。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与长三角区域进行各种经济指标的对比,得出珠三角区域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更大,从物流总量、物流基础平台、物流企业、物流发展环境等方面分析了2008年金融风暴环境下珠三角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目前珠三角物流主要存在物流企业竞争力低、物流市场混乱、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区域物流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发展珠三角现代化物流业的思路与对策。
朱榕榕[8](2007)在《连云港港口与其腹地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云港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依托陇海-兰新铁路优势,促进其广阔的腹地的外贸发展。本文利用连云港海关口岸数据,结合各个省市进出口情况,利用相关理论,对连云港港口与腹地外贸发展进行了定量定性的分析,发现连云港港口与其腹地外贸发展息息相关,惟有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港口和腹地发展的互相促进。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及腹地外贸的发展,加快连云港港口建设势在必行。论文借鉴国内外知名港口的经验,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了提升连云港港口服务腹地功能的对策建议。作为地方政府,应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连云港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作为港口,应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经营模式、发展临港产业带、拓展集疏运体系以及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并力争最终建立综合性自由贸易区。
孙凤山[9](2007)在《港口发展集装箱物流服务的优势和途径》文中提出
吴国付[10](2006)在《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预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全国范围的港口建设和投资一再掀起高潮。港口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港口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已逐渐显现出区域港口建设失衡迹象,不仅造成宝贵的海河岸线资源浪费,还引发区域环境污染,有的区域港口建设已对当地政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正引发各级政府和港口企业的关注。以往关于港口风险的研究,主要从港口企业经营和项目工程建设管理角度进行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从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政府管理和港口项目两方面,结合项目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综合运用港口规划建设理论、预警管理理论以及对策学,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风险结构、风险诱因及其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寻求有效预防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原理和方法,试图在港口建设和投资方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本论文以区域港口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项目投资风险的诱因、表现特征及其规律的研究,构建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诱因分析模型;通过实证调查,揭示现有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政府管理体制弊端;在此基础上,运用预警管理理论,构建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建立项目投资风险的预警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且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组织和预控对策原则。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是: (1) 建立了立足于投资风险防范的集宏观、微观和行业预警为一体的区域港口建设项目预警管理系统的研究思想与分析模型。 (2) 揭示了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诱因机理,即由于政府对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系统缺陷、港口项目自身的功能缺陷,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失控、与区域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失控而综合导致形成。 (3) 评价了我国现有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体制的现状和不足,构建了政府管理、港口建设项目和项目区域环境的关系模型。 (4) 提出了构建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即:项目投资风险诱因预警管理原理、预警管理系统的目标与功能、工作内容、运转模式、工作流程及信号输出方式、预警管理的组织体系等。 (5) 构建了基于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政府管理层面、港口建设项目自身和区域环境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指标体系的处理模型,探讨了针对监测结果可以采取的对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2.1 既有研究统计与分析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2.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 1.2.4 既有研究分析述评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 1.6 本章小结 |
| 2 国内外水铁联运发展概况分析 |
| 2.1 水铁联运基本理论 |
| 2.1.1 水铁联运概述 |
| 2.1.2 水铁联运分类 |
| 2.2 国外水铁联运发展概况 |
| 2.2.1 德国水铁联运发展分析 |
| 2.2.2 荷兰水铁联运发展分析 |
| 2.2.3 美国水铁联运发展分析 |
| 2.3 我国水铁联运发展概况 |
| 2.3.1 我国水铁联运发展历程 |
| 2.3.2 我国水铁联运发展现状 |
| 2.4 我国发展水铁联运基础设施分析 |
| 2.4.1 铁路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
| 2.4.2 水运及港口基础设施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3 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 3.1 水铁联运枢纽 |
| 3.1.1 水铁联运枢纽概述 |
| 3.1.2 水铁联运枢纽分类 |
| 3.1.3 水铁联运枢纽功能 |
| 3.1.4 水铁联运枢纽功能区划分 |
| 3.1.5 水铁联运枢纽作业及组织流程分析 |
| 3.2 选址问题概述 |
| 3.2.1 P-中值模型 |
| 3.2.2 有容量约束选址问题 |
| 3.3 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
| 3.3.1 成本类因素分析 |
| 3.3.2 运输时间因素分析 |
| 3.3.3 碳排放因素分析 |
| 3.3.4 规模经济效应的影响 |
| 3.4 水铁联运枢纽选址建模机理分析 |
| 3.4.1 选址优化建模方法分析 |
| 3.4.2 既有研究目标函数分析 |
| 3.4.3 约束条件分析 |
| 3.5 考虑不同运输模式的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 3.5.1 问题描述 |
| 3.5.2 模型假设及符号定义 |
| 3.5.3 相关函数说明 |
| 3.5.4 直达运输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 3.5.5 双枢纽中转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 3.5.6 混合运输网络水铁联运枢纽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 3.5.7 模型形式化表示 |
| 3.6 本章小结 |
| 4 算法设计与算例分析 |
| 4.1 算法设计 |
| 4.1.1 求解算法分析 |
| 4.1.2 禁忌搜索算法简介 |
| 4.1.3 算法设计策略 |
| 4.1.4 算法实现 |
| 4.2 算例背景 |
| 4.3 案例数据 |
| 4.4 求解结果 |
| 4.5 对比分析 |
| 4.6 灵敏度分析 |
| 4.7 本章小结 |
| 5 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
| 5.1 全生命周期及BIM技术概述 |
| 5.1.1 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
| 5.1.2 BIM技术概述 |
| 5.1.3 BIM技术在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分析 |
| 5.1.4 EPC理论基本概述 |
| 5.2 水铁联运枢纽工程的特点 |
| 5.3 现阶段水铁联运枢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
| 5.4 BIM技术在水铁联运枢纽管理应用优势分析 |
| 5.5 基于BIM技术的水铁联运枢纽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设计 |
| 5.5.1 设计阶段应用流程 |
| 5.5.2 采购阶段应用流程 |
| 5.5.3 施工阶段应用流程 |
| 5.5.4 运维阶段应用流程 |
| 5.5.5 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流程 |
| 5.6 设计阶段BIM应用研究 |
| 5.6.1 BIM软件介绍 |
| 5.6.2 BIM软件建模流程 |
| 5.6.3 设计阶段BIM具体应用 |
| 5.7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总结 |
| 6.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节点运输方案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港口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 |
| 1.2.2 港口竞合博弈相关研究 |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 |
| 2.1 集装箱港口特征及发展趋势 |
| 2.1.1 集装箱港口特征 |
| 2.1.2 集装箱港口发展趋势 |
| 2.2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内涵分析 |
| 2.2.1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内涵 |
| 2.2.2 集装箱港口竞争产生原因 |
| 2.2.3 集装箱港口竞争类别划分 |
| 2.3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 第3章 集装箱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 3.2 评价方法分析比选 |
| 3.3 基于博弈思想的组合赋权-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
| 3.3.1 G1 法确定主观权重 |
| 3.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 3.3.3 基于博弈思想组合赋权 |
| 3.3.4 TOPSIS加权评价法 |
| 第4章 集装箱港口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
| 4.1 博弈论基础理论 |
| 4.1.1 组成要素 |
| 4.1.2 类别划分 |
| 4.1.3 伯川德博弈 |
| 4.1.4 演化博弈 |
| 4.2 港口供需能力分析 |
| 4.2.1 港口供给分析 |
| 4.2.2 港口需求分析 |
| 4.3 基于伯川德博弈的集装箱港口静态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
| 4.3.1 模型假设 |
| 4.3.2 模型构建 |
| 4.3.3 稳定策略分析 |
| 4.4 基于演化博弈的集装箱港口竞合博弈模型构建 |
| 4.4.1 模型假设 |
| 4.4.2 模型构建 |
| 4.4.3 演化方向分析 |
| 第5章 集装箱港口竞合博弈实证分析 |
| 5.1 深圳港-广州港集装箱业务发展现状 |
| 5.1.1 两港集装箱业务发展现状 |
| 5.1.2 两港集装箱业务竞争现状 |
| 5.2 深圳港-广州港竞争力评价 |
| 5.2.1 数据准备 |
| 5.2.2 评价模型求解 |
| 5.3 深圳港-广州港博弈均衡求解 |
| 5.3.1 静态博弈模型求解 |
| 5.3.2 演化博弈模型求解 |
| 5.3.3 结果分析 |
| 5.4 发展建议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 附录 A |
| 附录 B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背景 |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三)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四) 研究内容 |
| 一、 广州航运发展的概述 |
| (一) 我国航运发展的概况与存在问题 |
| (二) 广州航运发展概况 |
| 二、 新形势下广州航运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
| (一) 新形势下广州航运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 (二) 新形势下政府在广州航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 三、 国外航运发展的比较分析和启示 |
| (一) 国外航运发展政策与模式 |
| (二) 我国与国外发达航运市场发展比较分析与启示 |
| 四、 新形势下提高广州航运发展政府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
| (一) 政府主导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 |
| (二) 广州政府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
| (三) 深化港航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港航产业经济 |
| (四) 大力发展现代海运船队,打造船东经济与航运总部经济 |
| (五) 加大航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航运专业人才阵地 |
| (六) 推进穗港现代航运业紧密合作,形成科学发展合力 |
| (七) 做强船舶工业,推动先进航运制造业发展 |
| (八) 积极发展游艇产业,探索游艇行业管理办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一、案例研究法 |
| 二、文献研究法 |
| 三、数据分析法 |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与政策扶持 |
| 第一节 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与分类 |
| 第二节 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 |
| 一、世界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与发展 |
| 二、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作用 |
| 第三节 国际航运中心现状与特点 |
| 一、国际航运中心的现状 |
| 二、国际航运中心的特点 |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
| 一、认知问题 |
| 二、配套资源问题 |
| 三、体制规范问题 |
| 第五节 相关扶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
| 一、航运法律政策 |
| 二、货载保留制度 |
| 三、税收优惠政策 |
| 四、营运补贴政策 |
| 五、政府服务政策 |
| 六、自由港政策 |
| 第二章 中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与政策扶持 |
| 第一节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义 |
| 一、中国最早的航运中心---香港 |
| 二、中国最大的航运中心---上海 |
| 第二节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 |
| 一、中国航运中心的演变与发展 |
| 二、建国以后的中国航运中心的政策模式与政府作用 |
| 第三节 现状与特点 |
| 一、中国航运中心的现状 |
| 二、中国航运中心的特点 |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
| 一、配套政策不到位 |
| 二、高端航运人才缺失 |
| 三、基础航运建设仍存缺陷 |
| 第五节 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分类 |
| 一、按照航运政策种类分 |
| 二、按港口城市分 |
| 第三章 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上海港为例) |
| 第一节 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的衡量标准 |
| 第二节 上海港的发展历程 |
| 第三节 现状与特点 |
| 一、上海港的现状 |
| 二、上海港的特点 |
| 第四节 上海港存在的问题 |
| 一、货源比例不合理 |
| 二、综合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 三、国际中转量不足 |
| 第五节 上海港政策分析 |
| 一、改善政策环境提升客户黏性 |
| 二、建立公平、公开和公正的航运市场秩序 |
| 三、降低港口政府性收费 |
| 四、积极拓展航运金融 |
| 五、加快培养高端航运服务业 |
| 六、加快航运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 第四章 先进国家及地区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一节 美国 |
| 一、美国航运产业的发展与演化----以纽约港为例 |
| 二、美国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政策 |
| 三、美国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二节 新加坡 |
| 一、新加坡航运产业的发展与演化 |
| 二、新加坡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政策 |
| 三、新加坡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三节 荷兰 |
| 一、荷兰航运产业的发展与演化----以鹿特丹为例 |
| 二、荷兰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政策 |
| 三、荷兰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四节 英国 |
| 一、英国航运产业转型发展与演化----以伦敦为例 |
| 二、英国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政策 |
| 三、伦敦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五节 日本 |
| 一、日本航运政策的发展与演化 |
| 二、日本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政策 |
| 三、日本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六节 中国香港 |
| 一、中国香港航运产业的发展与演化 |
| 二、香港政府在港口发展中的政策 |
| 三、香港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 第七节 小结 |
| 一、研究分析发现一 |
| 二、研究分析发现二 |
| 第五章 中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政策建议 |
| 第一节 国家层面政策建议 |
| 一、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 |
| 二、加快人才培育 |
| 三、加快推进海运国家战略 |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
| 一、改善地方港口基础设施 |
| 二、改善地方港口经营环境 |
| 三、改善地方港口管理状况 |
| 第六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港口企业战略发展研究综述 |
| 1.2.2 国内港口企业战略发展研究综述 |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论文框架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 2.1 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
| 2.1.1 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 2.1.2 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 |
| 2.2 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
| 2.2.1 PEST分析 |
| 2.2.2 波特的五力模型 |
| 2.2.3 BCG矩阵分析 |
| 2.2.4 SWOT矩阵分析 |
| 2.3 企业经典竞争理论 |
| 2.4 核心竞争理论 |
| 第三章 广州港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
| 3.1 基本情况介绍 |
| 3.2 公司能力分析 |
| 3.2.1 职能管理机构设置与制度流程分析 |
| 3.2.2 业务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分析 |
| 3.2.3 财务能力分析 |
| 3.2.4 业务资源分析 |
| 3.3 宏观环境分析 |
| 3.3.1 政治法律环境 |
| 3.3.2 社会文化环境 |
| 3.3.3 经济金融环境 |
| 3.3.4 科学技术环境 |
| 3.4 行业环境分析 |
| 3.4.1 同业竞争者结构与竞争行为分析 |
| 3.4.2 客户结构特征与客户谈判能力分析 |
| 3.4.3 供应商结构特征与供应商谈判能力分析 |
| 3.4.4 替代业务分析 |
| 3.4.5 潜在进入者分析 |
| 3.5 广州港集团的SWTO分析 |
| 3.5.1 优势与弱势分析 |
| 3.5.2 机会与威胁分析 |
| 第四章 广州港集团战略规划 |
| 4.1 广州港集团发展战略 |
| 4.1.1 战略使命 |
| 4.1.2 总体发展目标 |
| 4.2 战略描述与选择 |
| 4.2.1 珠江战略 |
| 4.2.2 物流战略 |
| 4.2.3 多元化战略 |
| 4.2.4 “走出去”战略 |
| 4.3 港口装卸业务发展目标与策略 |
| 4.3.1 发展目标 |
| 4.3.2 各板块策略选择 |
| 4.4 港口综合物流业务发展策略 |
| 4.5 商业物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
| 4.5.1 发展目标 |
| 4.5.2 策略选择 |
| 第五章 广州港集团战略实施保障体系 |
| 5.1 组织保障 |
| 5.2 管理机制创新 |
| 5.3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
| 5.4 融资保障 |
| 5.5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展望未来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论文结构框架 |
| 第二章 广州港集团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 2.1 集装箱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
| 2.1.1 港口物流的基本理论 |
| 2.1.2 国内外集装箱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
| 2.2 广州港集团基本概况 |
| 2.2.1 港口地理位置 |
| 2.2.2 公司基本概况 |
| 2.2.3 公司组织机构 |
| 2.2.4 主要经济指标 |
| 2.3 公司业务构成 |
| 2.3.1 装卸业务 |
| 2.3.2 仓储业务、港务管理业务和运输业务 |
| 2.3.3 非主业 |
| 2.3.4 业务板块划分 |
| 2.3.5 公司集装箱物流业务的地位和作用 |
| 2.4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业务发展现状 |
| 2.4.1 集装箱业务码头分布情况 |
| 2.4.2 集装箱业务量发展情况 |
| 2.4.3 内贸集装箱业务发展现状 |
| 2.4.4 外贸集装箱业务发展现状 |
| 2.4.5 珠江水系“穿梭巴士”及铁路班列业务拓展情况 |
| 2.5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 2.5.1 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不足 |
| 2.5.2 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 |
| 2.5.3 码头功能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
| 2.5.4 集装箱业务综合物流功能需要强化 |
| 2.5.5 成因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物流发展的竞争环境分析 |
| 3.1 港口外部环境概述 |
| 3.2 总体环境分析 |
| 3.2.1 政策法律因素 |
| 3.2.2 经济因素 |
| 3.2.3 技术因素 |
| 3.2.4 社会文化因素 |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 3.3.1 珠三角集装箱物流发展现状 |
| 3.3.2 集装箱物流发展趋势 |
| 3.4 竞争环境分析 |
| 3.4.1 竞争目标 |
| 3.4.2 竞争态势分析 |
| 3.5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物流发展的 SWOT 分析 |
| 3.5.1 优势(strengths) |
| 3.5.2 劣势(weakness) |
| 3.5.3 机会(opportunities) |
| 3.5.4 威胁(threats)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 4.1 港口腹地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 |
| 4.1.1 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 |
| 4.1.2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划 |
| 4.2 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发展预测 |
| 4.2.1 广东省外贸集装箱生产量预测 |
| 4.2.2 珠三角地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 4.3 内贸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 4.3.1 内贸集装箱运输货源市场的结构和特征 |
| 4.3.2 影响内贸集装箱货源的因素分析 |
| 4.3.3 广州港内贸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 4.4 广州港集团内、外贸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广州港集团发展集装箱物流的战略定位与保障措施 |
| 5.1 战略定位 |
| 5.1.1 政府定位 |
| 5.1.2 集团自我定位 |
| 5.2 发展目标 |
| 5.3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物流发展策略 |
| 5.3.1 发挥成本优势,提升在珠三角港口群中的竞争力 |
| 5.3.2 科学港口功能布局,优化集装箱物流业务管理 |
| 5.3.3 强化外贸集装箱物流,提升集装箱综合物流发展质量 |
| 5.3.4 加强港、企区域合作,在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
| 5.3.5 大力建设南沙港区,增强集团集装箱物流的发展后劲 |
| 5.3.6 依托国家保税港区,发展集装箱综合物流 |
| 5.3.7 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延伸集装箱物流发展腹地 |
| 5.3.8 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
| 5.4 广州港集团集装箱物流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 5.4.1 加快集装箱能力建设,推进港口集输运系统的建设与升级 |
| 5.4.2 发展港口物流,提高港口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 |
| 5.4.3 加强港口内部管理,开展品牌化服务 |
| 5.4.4 密切国内外港口间合作与联系 |
| 5.4.5 完善口岸环境,便利货物进出 |
| 5.4.6 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 2 区域物流的理论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
| 2.1 区域经济 |
| 2.2 区域物流 |
| 2.3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内在联系 |
| 3 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特征及现状 |
| 3.1 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 |
| 3.2 我国各区域物流的发展特征 |
| 3.3 珠江三角洲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
| 4 目前经济环境下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 4.1 物流企业社会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 |
| 4.2 物流市场混乱 |
| 4.3 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
| 4.4 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 |
| 5 珠三角物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5.1 物流企业本身的因素 |
| 5.2 物流行业的因素 |
| 5.3 政府部门的因素 |
| 6 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
| 6.1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区域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
| 6.2 对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 |
| 7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 2 港口与其腹地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 2.1 关键词定义 |
| 2.2 港口与腹地协调发展研究 |
| 2.3 港口发展对其腹地的影响 |
| 2.4 腹地发展对港口的影响 |
| 2.5 小结 |
| 3 连云港港口与其腹地概述 |
| 3.1 连云港港口现状 |
| 3.2 连云港港口腹地现状 |
| 3.3 小结 |
| 4 连云港港口对其腹地外贸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 4.1 原始数据来源 |
| 4.2 方法介绍 |
| 4.3 腹地对连云港港口依赖度分析 |
| 4.4 连云港港口对其腹地依赖度分析 |
| 4.5 两种依赖度比较分析 |
| 4.6 连云港港口吞吐量的评价 |
| 4.7 小结 |
| 5 连云港港口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5.1 连云港港口目前存在的问题 |
| 5.2 连云港港口发展展望 |
| 5.3 小结 |
| 6 国内外港口发展的经验和借鉴 |
| 6.1 鹿特丹港 |
| 6.2 汉堡港 |
| 6.3 香港港 |
| 6.4 大连港 |
| 6.5 日照港 |
| 6.6 小结 |
| 7 提升连云港港口服务腹地外贸发展的对策 |
| 7.1 宏观层面的对策 |
| 7.2 微观层面的对策 |
| 7.3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1 港口发展集装箱物流服务的优势 |
| 2 港口发展集装箱物流正当时 |
| 3 港口发展集装箱物流的主要途径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我国当前的港口建设及其对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 1.1.2 区域港口泊位能力不足及其影响 |
| 1.1.3 港口建设理论与我国港口建设的现实脱节 |
| 1.1.4 开展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研究的迫切性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角度 |
| 1.2.2 研究对象 |
| 1.2.3 研究目的 |
| 1.2.4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与步骤 |
| 1.3.2 研究方法 |
|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
| 2.1.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 2.1.2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方法 |
| 2.1.3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干预思想 |
| 2.2 港口建设和通过能力理论研究进展 |
| 2.2.1 港口建设理论研究的历史演变 |
| 2.2.2 关于港口通过能力的研究 |
| 2.2.3 该领域的近期研究 |
| 2.3 项目投资区域风险研究 |
| 2.4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
| 2.5 投资风险预警研究 |
| 2.5.1 风险预警研究概况 |
| 2.5.2 国内投资风险预警研究 |
| 2.6 预警管理理论研究 |
| 2.6.1 关于预警的几个概念 |
| 2.6.2 国内外预警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 2.6.3 企业预警的理论和一般思路 |
| 2.6.4 预警管理系统指标处理方法综述 |
|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的政府管理模式 |
| 3.1 我国港口管理体制的变革及管理程式 |
| 3.1.1 我国港口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 3.1.2 我国港口建设项目的政府管理程式 |
| 3.2 我国港口建设项目的政府管理体系及相关政策 |
| 3.2.1 政府管理港口的体系框架 |
| 3.2.2 政府港口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 |
| 3.2.3 我国现行的港口投融资政策 |
| 3.2.4 我国现行港口投融资体制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 3.2.5 现行港口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 3.2.6 港口管理体制缺陷对区域港口建设的影响 |
| 3.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国外模式介绍 |
| 3.3.1 国外主要港口建设和投资模式 |
| 3.3.2 各国港口投资体制的比较 |
|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影响分析 |
| 4.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风险的分类 |
| 4.1.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定义 |
| 4.1.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分类 |
| 4.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影响分析 |
| 4.2.1 港口之间过度竞争对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2.2 港口之间无序竞争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
| 4.2.3 造成货物的不合理运输 |
| 4.2.4 对海岸线和河岸线破坏并对环境产生影响 |
| 4.2.5 港口建设管理中区域保护与市场分割的危害 |
|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结构与诱因分析 |
| 5.1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特征 |
| 5.2 港口的经济和社会属性 |
| 5.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结构分析 |
| 5.3.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外部环境风险 |
| 5.3.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自身风险 |
| 5.3.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政府管理风险 |
| 5.4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自身的风险诱因 |
| 5.4.1 项目市场需求的风险诱因 |
| 5.4.2 项目技术经济的风险诱因 |
| 5.4.3 项目建设条件的风险诱因 |
| 5.4.4 广州港在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中定位引发争论 |
| 5.5 政府港口管理的风险诱因 |
| 5.5.1 我国现行港口管理体制缺陷的风险诱因 |
| 5.5.2 现行港口管理政策的风险诱因 |
| 5.5.3 港口管理的社会效益风险诱因 |
| 5.5.4 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港口建设和发展 |
| 5.6 港口建设项目的区域外部环境风险诱因 |
| 5.6.1 港口建设项目的外部环境构成与特征 |
| 5.6.2 外部环境构成因素的风险诱因分析 |
| 5.6.3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压力 |
|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原理与方法 |
| 6.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的基本思想 |
| 6.1.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的指导思想 |
| 6.1.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的对象 |
| 6.1.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 |
| 6.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的原理 |
| 6.2.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 |
| 6.2.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工作内容 |
| 6.2.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运行 |
| 6.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原理 |
| 6.4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组织设计 |
| 6.4.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构建 |
| 6.4.2 预警管理活动的组织 |
| 6.4.3 预警活动的工作程序 |
| 6.5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危机管理 |
| 6.5.1 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关系 |
| 6.5.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危机的类型及征兆 |
| 6.5.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危机管理的原则 |
| 6.6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方法 |
| 6.6.1 预警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 |
| 6.6.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方法的体系 |
| 6.7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方法模型 |
| 6.7.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方法的时序 |
| 6.7.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子模型 |
|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 7.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的监测指标设计原则 |
| 7.1.1 预警监测指标的构建原则 |
| 7.1.2 预警指标的监测对象 |
| 7.1.3 预警信号输出方式 |
| 7.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 |
| 7.2.1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自身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 7.2.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政府管理监测指标体系 |
| 7.2.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外部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
| 7.3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
| 7.3.1 综合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 |
| 7.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
| 7.3.3 珠江三角洲区域集装箱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综合评价 |
| 7.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预警监测指标综合评判 |
| 7.4.1 结构方程模型 |
| 7.4.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指数模型及其计算 |
| 7.5 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建设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
| 7.5.1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运营的总体特点 |
| 7.5.2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各港口的非理性竞争 |
| 7.5.3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需要进行合理定位和分工 |
| 7.5.4 珠江三角洲地区内港口间的合作 |
| 7.5.5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港口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
| 7.6 对我国未来港口建设投资管理的建议 |
| 7.6.1 港口的规划与建设不能急功近利 |
| 7.6.2 加强港口管理,缩小与国际的差距 |
| 7.6.3 要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 7.6.4 加快现代港口信息化建设步伐 |
| 7.6.5 加强国内港口的跨区域联盟,提高国际竞争力 |
|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束语 |
| 8.1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 8.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研究展望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