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参观最后的抢劫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探访最后的罗布人(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田[1](2021)在《杨镰的新疆叙事》文中指出2016年4月1日,我在长沙得知:3月31日,杨镰在新疆昌吉因车祸逝世,享年六十九岁。杨镰遇难,是一条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心头漂浮。一段时间里,总觉得蹊跷,总觉得杨镰还在。有时,我站在地图前,寻找杨镰遭遇车祸的地点,想象着我们一同前往新疆探险的经历。新疆,是杨镰的情结,在十八年的时间跨度里,我们展望新疆,我们前往新疆,

王丽[2](2020)在《新疆沙漠中最后的“捕鱼部落”》文中提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生活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古老居民——罗布人。千百年来,他们世代居住在胡杨林深处,"以木为舟,以鱼为粮,取野麻为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桃源生活。他们是古楼兰人的后裔。如今,罗布人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就连那些随意建造的简陋村寨,也成为"历史博物馆",令猎奇者趋之若鹜。

排孜力亚·艾乃提[3](2020)在《媒介如何重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 ——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一个从未接触过现代媒介的族群在当代如何借助媒介立足,媒介又如何重构族群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和族群认同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罗布人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如何,在当代又如何被媒介重构等问题。研究发现,当代罗布人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媒介重构过程主要包括记忆的书面化、记忆的影像化和记忆的空间化三个阶段,即是口传媒介向书面媒介发展、书面媒介向影像和空间媒介发展的过程。这一重构实践呈现出“他者”主导的特点。此外,不同的媒介载体在重构记忆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同时,媒介通过重构族群边界使得罗布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重构。

杨文姝[4](2019)在《国内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为了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这些政策的发布也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动了纪录片市场的繁荣景象。随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形成。在此背景下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的启动赋予了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新的时代使命,同时为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1954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新闻纪录片《敦煌壁画》开始至今,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程,作品数量已积累数十部。长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受电影制作技术水平、影视创作理念、丝路文献史料发掘、受众审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其艺术风格也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本文将运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国内已播出且具有代表性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主题立意、题材选择、视听语言运用及叙事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不同时期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艺术风格,以期增补该题材纪录片艺术风格演变的理论研究,引导后续该题材纪录片的艺术风格创作。

汪雨薇[5](2019)在《杨镰新疆文艺活动考述》文中研究表明杨镰是我国元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着名学者,目前学术界对杨镰的贡献与价值多从古代文学、古代文献方面加以肯定,鲜有人对杨镰的新疆题材文学作品及其新疆人文地理纪实探险考察系列文章进行研究。杨镰在新疆的文艺活动主要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剧本等创作以及部分文艺色彩较为浓厚的学术论文写作,同时还包括部分他参与拍摄的新疆纪录片、主讲的新疆学术讲座、参与编纂的大量西域文献丛书及其书评序言等,其文艺活动涉及到新疆文学艺术、历史考古、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杨镰一生情系天山,曾80多次来新疆实地考察,甚至将青春、生命都奉献给了新疆。本文围绕杨镰的“爱疆情结”和新疆文艺活动展开,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杨镰“爱疆精神”形成的原因,概括其“爱疆精神”在新疆文艺活动领域的表现,梳理杨镰早年经历和阅读经验对他后期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杨镰早期的小说创作,探讨知青经历、时代背景、文艺思潮影响下的杨镰新疆书写,从而进一步分析其早期以新疆生活为背景写下的探险考古、知青题材、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的写作特色。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杨镰90年代以来的新疆纪实文学写作,梳理杨镰创作的报告文学、考察纪实、荐书序言以及传记纪实的意义和价值,挖掘杨镰部分学术写作的文艺性特征。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杨镰如何将学术研究积淀和新疆人文知识转变为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质的文艺活动,如借助于大量期刊报纸宣传新疆人文地理和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参与拍摄纪录片普及新疆生态环保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开展大量西域历史文化讲座,进一步弘扬知疆懂疆的科学知识和爱疆护疆的文化理想。

王丽[6](2019)在《罗布人村寨:新疆沙漠中最后的“捕鱼部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访神秘的罗布人,我们驾车从新疆库尔勒出发,东行80多公里,前往尉犁县墩阔坦乡境内。太阳渐渐升起,阳光下的大漠宁静而安详。爬上一座沙丘,只见苍茫辽阔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海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碧空映照下的塔里木河从村边流过,几个大大小小的海子旁边,点缀着芦草和胡杨木搭建的小屋,这里就是罗布人居住的村寨。

王汉冰,卢海林[7](2015)在《曾经沧海楼兰人 大漠黄沙掩不住的足迹》文中认为当繁盛一时的楼兰国国破家亡,古城渐渐被黄沙淹没了历史的真相,那么,当年那些逃亡出来的楼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有人说,有些群落依傍着塔里木河的水而生存延续下来;有人说,他们在更遥远的沙漠中发现了新的绿洲;还有人说,他们远行至火焰山,建立了新的国家,即后来的鄯善国……追根溯源,在黄河文化与昆仑文化对话的远古时代,楼兰人是黄帝后裔"东楼公"的后代。相传在殷商时期,东楼公的后裔不愿受统治者奴役,便从山东地区北

王梅,王伟[8](2013)在《寻找斯文·赫定135号营地和60泉》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10月22日,本刊顾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飞抵乌鲁木齐;10月23日CCTV10套节目组、若羌县文物考察组到达乌鲁木齐;10月24日,中国移动公司卫星通讯保障组到位;24日午时,新华社新疆分社采访车在吐鲁番与考察队汇合;24日下午,康拉克矿业后勤服务组在迪坎尔村做好了最后的准备,考察组整装出发。

王新春[9](2012)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西北科学考查团”)是在1927年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合作组建的学术考察团体。它是近现代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体,成员包括了中国、瑞典、德国、丹麦等国的学者,考察时间长达8年,考察地域包括了中国北方、西北、中部的十二个省份,考察内容涵盖了地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考古学、民族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以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专题研究,力图全面、系统、细致地总结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探讨其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目的,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组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论述,指出了考古方面是中国学术界与斯文·赫定争议的核心,分析中国学者和斯文·赫定在考古学方面的态度和作为。第二章全面论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工作。本文首次将非考古专业学者的考古活动纳入了研究范畴,展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田野考古的完整面貌,促进了人们对近现代中国西北考古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第三章以调查搜集品的流散和保存为核心,首先梳理整个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搜集品的运输情况,弄清考古搜集品的内容和运输过程,然后对斯文·赫定借出考古搜集品的规定、流程等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最后细致调查、梳理了考古搜集品的存放地点、损失情况、流散情况和最后的保存地。第四章概述了中国和瑞典的考古研究着述,主要论述西北科学考查团所获文书的刊布与研究状况,并在细节方面进行了考证。第五章论述了瑞典学者的考古研究情况,以期展现瑞典关于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成果之全貌,并对这部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述。第六章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两位专门的考古学者贝格曼与黄文弼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价值,并从学术背景、考察目的、考察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二人的考古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东西方视野下的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异同,并对他们在现代中国西北考古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第七章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外学术发展的影响,从而对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有一准确的定位。

杨镰[10](2011)在《罗布人最后的家园探险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杨镰先生的探险手记,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秘了罗布泊腹地的罗布人及其居住的村寨,一个久远年代的渔村——阿不旦。

二、探访最后的罗布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访最后的罗布人(论文提纲范文)

(1)杨镰的新疆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人文学者
在新疆的“北京人”
在北京的“新疆人”
环游塔里木
文明为何湮灭
沿着探险家的足迹
“新疆绿洲”的忧思

(2)新疆沙漠中最后的“捕鱼部落”(论文提纲范文)

走进沙漠中的罗布人村庄
别具一格的民俗
被国际医学界誉为长寿村

(3)媒介如何重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 ——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当代罗布人的一天
    1.2 研究缘起
    1.3 研究背景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化记忆相关研究
        1.4.2 族群认同相关研究
        1.4.3 罗布人相关研究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问题
    1.7 研究方法
        1.7.1 非参与式观察法
        1.7.2 深度访谈法
        1.7.3 文本分析法
2.从“听”到“看”:口述记忆的书面化
    2.1 “口传心授”的族群记忆
        2.1.1 无处不在的口述传统
        2.1.2 政治、生活与苦难:罗布人的口传记忆
    2.2 从口传到书面:实现“质”的飞跃
        2.2.1 口传记忆的断裂与认同变迁
        2.2.2 口传记忆的书面化
3.从书面到影像:文化记忆的影像表达
    3.1 央视影像的记忆实践
        3.1.1 央视影像对记忆的共同叙事模式
        3.1.2 央视影像记忆建构的角色分工
    3.2 平民影像的记忆实践
        3.2.1 抖音视频记忆建构的符号选择
        3.2.2 抖音视频记忆建构的发生逻辑
4.从“不在场”回归“在场”:文化记忆的空间书写
    4.1 被发明与凝视的拟制空间——罗布人村寨
        4.1.1 传统的发明与再造
        4.1.2 旅游凝视下的记忆与认同建构
    4.2 记忆之场——罗布淖尔博物馆
        4.2.1 博物馆的记忆表征
        4.2.2 博物馆的记忆叙事
5.结语
    5.1 “他者”主导下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重构
    5.2 媒介、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4)国内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纪录片艺术风格的研究综述
        二、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二、纪录片艺术风格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分类
        一、根据主题内容划分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
        二、根据类型划分的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
第二章 国内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时代之变
    第一节 立意之变:国家环境的日新月异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8 年:“形象化政论”的另辟蹊径
        二、1979 年至2012 年:“文化寻根”的民族自信
        三、2013 年至今:“人文主义”的大国形象
    第二节 风格之变:美学观念的今非昔比
        一、1978 年至2000 年:纪实美学的探寻
        二、2000 年至今:多元化美学思潮的发散
    第三节 声画效果之变:电影技术的突飞猛进
        一、1979 年至2005 年:SD(标清)时期
        二、2006 年至2013 年:HD(高清)时期
        三、2014 年至今:4K时期
第三章 由艺术美到国家形象的人文关怀
    第一节 主题内容的交互融合
        一、时代性主题的延续
        二、回顾过去到展望未来的主题融合
    第二节 题材选择的多元共生
        一、从抽象到具体的选材角度
        二、从国内到国际的选材范围
    第三节 视听语言的推陈出新
        一、视觉语言:诗话意象,实话生活
        二、听觉语言:以情补声,以声为情
    第四节 叙事方式的焕然一新
        一、叙事视角的细微变化
        二、叙事结构的多元转化
第四章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创作的反思
    第一节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创作的不足
        一、主题立意、题材选择的同质化
        二、创作手法的雷同化
    第二节 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启示
        一、传承丝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
        二、史实的深度挖掘,现实的深入探寻
        三、加强实践创新,彰显艺术价值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杨镰新疆文艺活动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目的
一、杨镰的“爱疆情结”
    (一)“爱疆情结”产生动因
        1.杨镰早年经历的影响
        2.斯文·赫定的追随者
        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
    (二)“爱疆情结”的具体体现
        1.创作新疆题材文艺作品
        2.八十多次访疆考察
    (三)“爱疆情结”的重大影响
        1.学术写作的个人特点
        2.文艺创作的动力源泉
二、书斋中的文学想象
    (一)杨镰新疆题材小说分类
        1.追寻理想的探险小说
        2.怀念青春的知青小说
        3.围绕南疆经历展开的推理小说
        4.极富传奇幻想色彩的历史小说
    (二)杨镰新疆题材小说主旨
        1.传达爱疆之情
        2.体现爱国情怀
    (三)写实的写作特色
三、从书山走向瀚海
    (一)文体转变原因探析
    (二)纪实文学构成类型
        1.以报告文学唤起生态意识
        2.以考察纪实再现探险经历
        3.以传记纪实书写人生成就
        4.以书评序言弘扬爱国情怀
    (三)学术写作的文艺性
        1.文学色彩浓厚
        2.设悬解密写作模式
四、从瀚海走向大众
    (一)文本的宣传
        1.旅游杂志的普及
        2.报纸的及时宣传
    (二)影像的传播
        1.生态纪录片的兴起
        2.历史遗迹的再发现
    (三)重心的转移
        1.北疆学术考察的兴起
        2.北庭文化的发掘推广
    (四)讲座的推广
结语:永忆杨镰精神
参考文献
附录1:杨镰新疆年谱(1968.3-2016.3)
附录2:杨镰新疆题材文学作品一览表
附录3:编纂新疆探险考察类书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罗布人村寨:新疆沙漠中最后的“捕鱼部落”(论文提纲范文)

别具一格的有趣民俗
被国际医学界誉为四大长寿村

(7)曾经沧海楼兰人 大漠黄沙掩不住的足迹(论文提纲范文)

永远的阿不旦罗布人的世外桃源
且末绿洲楼兰难民的避难所
吐鲁番的楼兰后裔鄯善的前世今生

(9)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概述
    第二节 八十年来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材料、方法、论文结构
第一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组建
    第一节 斯文·赫定前四次中亚考察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之缘由
    第三节 斯文·赫定与翁文灏签订的协议
    第四节 斯文·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谈判
    第五节 中、瑞合作成功的原因、意义
第二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田野考古工作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的考古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的考古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蒙、甘、宁的考古
    第四节 绥新公路察勘队的考古
第三章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保存与流散
    第一节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
    第二节 考古搜集品的保存与借出
    第三节 国内的考古搜集品
第四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一)
    第一节 中、瑞考古研究论着
    第二节 居延汉简的整理与刊布
    第三节 高本汉、伯希和与居延汉简
    第四节 黄文弼西域文献的整理与刊布
    第五节 袁复礼所获回鹘文《玄奘传》的刊布与研究
    第六节 瑞典所获西域文献的刊布与研究
第五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二)
    第一节 内蒙古史前史的研究
    第二节 蒙新地区纺织品研究
    第三节 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研究
第六章 贝格曼与黄文弼的考古研究
    第一节 贝格曼与中国西北考古
    第二节 黄文弼的西北考古研究
    第三节 贝格曼与黄文弼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比较
第七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渊源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考古实践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的影响
结论
附录一: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论着目录
附录二:斯文·赫定博士领导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报告集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探访最后的罗布人(论文参考文献)

  • [1]杨镰的新疆叙事[J]. 张瑞田. 绿洲, 2021(06)
  • [2]新疆沙漠中最后的“捕鱼部落”[J]. 王丽.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08)
  • [3]媒介如何重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 ——以新疆尉犁县“罗布人”为中心的考察[D]. 排孜力亚·艾乃提. 南京大学, 2020(03)
  • [4]国内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D]. 杨文姝.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杨镰新疆文艺活动考述[D]. 汪雨薇. 新疆大学, 2019(12)
  • [6]罗布人村寨:新疆沙漠中最后的“捕鱼部落”[J]. 王丽. 浙江林业, 2019(04)
  • [7]曾经沧海楼兰人 大漠黄沙掩不住的足迹[J]. 王汉冰,卢海林. 环球人文地理, 2015(01)
  • [8]寻找斯文·赫定135号营地和60泉[J]. 王梅,王伟. 新疆人文地理, 2013(01)
  • [9]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 王新春. 兰州大学, 2012(10)
  • [10]罗布人最后的家园探险记[J]. 杨镰. 新疆人文地理, 2011(05)


炎黄文化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十年建设中党的思想政策“左”倾错误的回顾与反思
下一篇: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