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琳[1](2021)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便尽早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7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2015.01至2020.06收治的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从11岁到16岁,平均年龄13.4岁。其中男性患儿1例,女性患儿6例。从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至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9.1个月。7例患者中真菌感染1例,结核感染2例,非结核感染4例。其中脑脓肿1例,脑膜炎6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发热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以呕吐、肢体偏瘫起病,1例以视力下降起病,1例以抽搐、意识障碍起病。其中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前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平均治疗时间9.3个月。3例曾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剂量为15mg/kg,连用3天。6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雷公藤多甙、羟氯喹等。均根据病原学结果给予规范抗感染治疗,药物包括美罗培南、氟康唑、青霉素、万古霉素。治愈或好转3例,3例无明显好转,1例死亡。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以脑膜炎多见,可有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等表现。应尽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提高患儿预后。
陈振[2](2021)在《29例婴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儿脑脓肿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婴儿脑脓肿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03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9例脑脓肿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并发症、治疗及预后。结果:1)29例婴儿男女比例相似,以新生儿为主,出生平均胎龄38.3±2.9周(30+6-40+3周),出生体重3087.5±523.7g(1900-3900g)。2)婴儿脑脓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部分患儿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正常,导致诊断及治疗延迟。及时完善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脑脓肿。3)婴儿脑脓肿以血源性多发性脑脓肿为主,多位于额叶、枕叶及颞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患儿从出现症状到抗感染治疗平均间隔时间为4天(范围1-30天),抗感染平均持续时间为19.9天(范围1-69天)。手术治疗患儿平均持续时间为43天(范围13-130天)。具体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除术3例,玛雅囊植入术1例,脑室外引流术1例,硬膜外引流术1例。5)脑脓肿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呼吸机参数低,呼吸支持时间短,控制性过度通气可缓解呼吸衰竭及颅内高压。结论:1.婴儿脑脓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部分患儿炎症指标正常,及时完善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脑脓肿。2.婴儿脑脓肿以血源性传播导致的多发性脓肿为主,主要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脑积水严重患儿手术切除脓肿或进行脑室外引流。部分患儿口服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3.脑脓肿合并呼吸衰竭患儿,控制性过度通气可缓解呼吸衰竭及颅内高压。
张腾飞[3](2014)在《碘伏冲洗对神经组织影响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稀释碘伏溶液对中枢神经组织的影响,探索稀释碘伏溶液在神经外科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280±20g,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分别是生理盐水组、0.025%碘伏溶液组、0.05%碘伏溶液组。将Wistar大鼠麻醉后模拟右额开颅手术,显微镜下剪开蛛网膜,暴露大鼠脑组织面积为0.5×0.5cm,分别应用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0.025%碘伏溶液、0.05%碘伏溶液冲洗Wistar大鼠脑组织5min,冲洗后再次应用生理盐水溶液冲洗5min,缝合硬脑膜,骨腊封闭,逐层缝合切口。于冲洗后3天处死Wistar大鼠,分别取大鼠脑组织行切片并留取血液标本,肉眼观察脑组织变化,对脑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细胞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AQP4阳性表达情况;对大鼠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行ELISA法测定,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生理盐水冲洗Wistar大鼠脑组织3天未见脑水肿、细胞坏死等损伤表现,0.025%碘伏溶液、0.05%碘伏溶液冲洗Wistar大鼠脑组织在3天后均发现脑组织水肿,未见细胞坏死,但0.025%碘伏溶液冲洗组Wistar大鼠脑水肿较局限,周围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0.025%碘伏组、0.05%碘伏组大鼠脑组织3天后均发现NF-κB、AQP4阳性表达情况较生理盐水组高,0.025%碘伏组NF-κB、AQP4阳性表达同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0.05%碘伏组NF-κB、AQP4阳性表达同生理盐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0.025%碘伏组、0.05%碘伏组大鼠3天后血清中均发现NSE、MMP-9含量较生理盐水组高,0.025%碘伏组NSE、MMP-9含量同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0.05%碘伏组NSE、MMP-9含量同生理盐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025%碘伏溶液冲洗5min对Wistar大鼠脑组织正常结构损害较轻微,脑组织正常功能影响较小,对脑组织长期影响需继续观察;0.05%碘伏溶液冲洗对Wistar大鼠脑组织正常结构损害较0.025%碘伏严重,主要表现为脑组织水肿,部分可见脑组织损伤较明显,对脑组织长期影响需继续观察。
沈英鹏[4](2012)在《儿童脑脓肿2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儿童脑脓肿是儿科神经系统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健康。随着头颅影像学技术的推广和改善及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应用,使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本文对2001-2009年我院诊治的脑脓肿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
孙开,刘慧忠,冀绪广,姜华,王艳,沈中顺[5](2010)在《气管切开术后无名动脉破裂抢救成功1例》文中指出1资料患者,女,84岁,3个月前因脑梗死反复肺内感染及呼吸衰竭入住我院ICU科,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气管切开窦道形成良好,佩戴带有气囊的气管套管。2010年7月14日晨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管内血痰,起初量不多,给予静脉、
董宇为,夏学巍,杜怡庆,阳永东,王文波,周晓坤,王喆[6](2010)在《儿童脑脓肿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儿童脑脓肿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治疗经验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30例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儿童脑脓肿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手术均全切除脓肿壁。随访21例治愈患儿,17例仍保持治愈,余4例未经影像复查但无异常临床表现。随访6例好转者,2例转为治愈,2例留有癫痫,1例留有左侧肢体偏瘫,1例死于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儿童脑脓肿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应当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并且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必要时行术中B超定位,完整剥离脓肿壁,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叶红星,袁贤瑞,刘景平,沈沉浮[7](2009)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文中认为目的神经内镜技术在最近20年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儿童多房脑脓肿目前仍是神经外科的急症之一,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该文通过总结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的临床经验,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手术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该研究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了16例多房脑脓肿的患儿。结果该组16例患儿术后颅高压症状均缓解,术后复查头颅CT/MRI示脓肿腔消失,仅存脓肿壁。随访到的14例患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13例脓肿壁均消失,术后脓肿复发1例。结论用神经内镜治疗儿童多房脑脓肿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的优势。
于新,田增民,李士月,亓树彬,刘锐,王亚明,杜亚楠[8](2009)在《脑脓肿的治疗策略(附45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脓肿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45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7~76岁,平均42.6岁。单发病变40例,多发病变5例;单房性脓肿43例,多房性脓肿2例。行抗生素治疗19例,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16例、脓肿腔穿刺引流8例,开颅手术切除脓肿5例。结果19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因病情加重而改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其余16例经内科治疗后治愈,13例在6个月~5年的随访中未见脓肿复发。24例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包括3例保守治疗失败后改行立体定向手术者)全部获得成功,1例患者术后2周因脓肿复发施行了第2次定向手术,1例于立体定向脓肿穿刺结束时出现癫痫大发作。5例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均完成脓肿的完整切除。出院时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22例患者接受了4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14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对于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方案,立体定向手术可作为脑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何立群,顾思超,于新[9](2008)在《脑脓肿的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开颅手术切除术及术中置管引流术治疗功能区脑脓肿的疗效并探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自2003年2月—2008年6月共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974岁(平均50.1岁)。单发病变19例,其中额叶9例,顶叶3例,颞叶2例,枕叶2例,基底节区1例,小脑1例,脑干1例;多发病变2例。共行开颅脓肿切除手术10例;术中置管引流9例。至外院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及引流手术2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出院时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 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18例患者接受了3个月2年的随访(平均11.4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开颅手术切除术及术中置管引流术在脑脓肿治疗中各有利弊。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脓肿的大小、位置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于新,田增民,徐永革,亓树彬,刘锐,王亚明[10](2007)在《脑脓肿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进一步评价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在脑脓肿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脑脓肿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5年3月共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患者24例,其中男19,女5例,年龄7~76岁(平均44.5岁)。单发脓肿21例;多发脓肿3例。共行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及引流手术20例:脓肿穿刺14例,穿刺置管引流6例;开颅手术切除脓肿4例。结果全部手术均获得成功,一例患者2w后复发施行了第二次定向手术,另一例于立体定向手术结束时出现癫痫大发作。出院时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22例患者接受了4个月至3年的随访(平均14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脓肿穿刺抽吸和引流手术应为脑脓肿的首选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引索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文献综述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
| 2.1 流行病学 |
| 2.2 发病机制 |
| 2.2.1 遗传及免疫因素 |
| 2.2.2 感染因素 |
| 2.2.3 药物因素 |
| 2.3 临床表现 |
| 2.3.1 SLE合并脑膜炎常见症状 |
| 2.3.3 SLE合并脑炎常见症状 |
| 2.3.4 SLE合并脑脓肿常见症状 |
| 2.3.5 SLE合并颅外感染灶常见症状 |
| 2.4 实验室检查 |
| 2.4.1 血生化检查 |
| 2.4.2 脑脊液检查 |
| 2.5 影像学检查 |
| 2.5.1 头部影像学检查 |
| 2.5.2 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 |
| 2.5.3 脑电图 |
| 2.5.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 2.6 诊断 |
| 2.7 鉴别诊断 |
| 2.8 治疗 |
| 2.8.1 对症支持治疗 |
| 2.8.2 SLE的巩固治疗 |
| 2.8.3 抗感染治疗 |
| 2.9 预后 |
| 2.10 结语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一般资料 |
| 3.2 诊断标准 |
| 3.3 辅助检查 |
| 3.3.1 实验室检查 |
| 3.3.2 影像学检查 |
| 3.3.3 病理学检查 |
| 3.4 治疗情况 |
| 3.4.1 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 |
| 3.4.2 激素冲击治疗的情况 |
| 3.4.3 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 |
| 3.4.4 确诊CNS感染后治疗情况 |
| 3.5 随访 |
| 第4章 结果 |
| 4.1 一般情况 |
| 4.2 临床资料 |
| 4.2.1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 |
| 4.2.2 首发症状 |
| 4.2.3 临床表现与体征 |
| 4.3 实验室检查 |
| 4.3.1 血生化检查 |
| 4.3.2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检查 |
| 4.4 影像学检查 |
| 4.4.1 头部影像学检查 |
| 4.4.2 肺部影像学检查 |
| 4.5 病原学检查 |
| 4.6 其他检查 |
| 4.7 预后及随访 |
| 第5章 讨论 |
| 5.1 SLE合并CNS感染的影响因素 |
| 5.1.1 自身免疫紊乱及外源药物的影响 |
| 5.1.2 病原体的感染 |
| 5.2 SLE合并CNS感染的临床特点 |
| 5.2.1 起病隐匿 |
| 5.2.2 临床表现不典型 |
| 5.2.3 鉴别诊断困难 |
| 5.2.4 病死率高,预后差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实验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实验材料 |
| 1.1.2 实验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肉眼大体观测 |
| 1.2.2 光镜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
| 1.2.3 免疫组化法 |
| 1.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 |
| 1.3 讨论 |
| 1.3.1 碘伏的理化性质及应用研究 |
| 1.3.2 碘伏对大鼠脑组织影响相关机理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脑脓肿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
| 2.1 概述 |
| 2.1.1 脑脓肿感染源 |
| 2.1.2 脑脓肿的感染途径 |
| 2.1.3 脑脓肿的临床表现 |
| 2.1.4 脑脓肿的诊断 |
| 2.1.5 脑脓肿的治疗 |
| 2.2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临床表现 |
| 2.2 致病原因 |
| 2.3 实验室检查 |
| 2.4 影像学检查 |
| 2.5 治疗结果 |
| 3 讨 论 |
| 1 资料 |
| 2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选择及手术方式 本组患者共采用了3种治疗方案。 |
| 1.2.1 内科保守治疗 |
| 1.2.2 立体定向手术 |
| 1.2.3 开颅手术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资料 |
| 1.2.1 临床表现 |
| 1.2.2 腰穿及脑脊液检查 |
| 1.2.3 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 |
| 1.2.4 术前诊断 |
| 1.2.5 本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 |
| 1.3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对象与方法 |
| 一、一般资料 |
| 二、临床表现 |
| 三、诊断 |
| 四、手术治疗 |
| 1. 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手术: |
| 2. 开颅手术切除脑脓肿: |
| 结 果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