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1](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刘兰庆[2](2020)在《海棠茶对乌头中毒的解救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海棠茶对乌头中毒的解救作用,以期为海棠茶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乌头类中毒的防治提供方法。方法:1.观察海棠茶对乌头急性毒性的影响:测定乌头水提物的LD50;预先给予海棠茶水提物,分组给药,观察记录中毒行为及死亡率,探究海棠水提物对乌头急性中毒小鼠行为、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对代谢的影响。2.探究湖北海棠对乌头中毒的心脏毒性影响:观察海棠茶对乌头急性中毒大鼠心电图的影响。培养H9c2大鼠心肌细胞,观察海棠茶对乌头碱损伤心肌细胞的影响,检测细胞液中乌头碱的含量;MTT法测定湖北海棠对乌头作用的H9c2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微板法测定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含量和心肌酶量的变化。结果:1.乌头水提物的LD50=62.10mg/kg,海棠水提物(600 mg/kg)能显着降低乌头水提物(60mg/kg)的毒性作用;预先给予海棠水提物,海棠水提物中剂量组(600mg/kg)能使乌头(60mg/kg)中毒的死亡率从50%降到20%;乌头碱血药浓度降到30.2%。2.海棠水提物能使大鼠心率失常明显改善,能逆转Q波及ST-T等心肌缺血心电图的改变,改善心率失常。实验各细胞液中乌头碱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均保持在0.02mg/m L左右;400μg/ml乌头碱对H9c2细胞的抑制率为30.78%,乳酸脱氢酶含量为12.50 U/L,海棠水提物能明显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损伤,海棠低、中、高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降至24.61%、15.88%、15.28%,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分别为8.73 U/L、7.63 U/L、7.56 U/L。体内实验显示海棠水提物能明显降低乌头对内肌的毒性。乌头中毒后致使小鼠肌酸激酶活力升高至2.44 U/m L,海棠低、中、高剂量组肌酸激酶分别降至1.82U/m L、1.73U/m L、1.59 U/m L。结论:1.海棠水提物能缓解乌头中毒。海棠水提物能降低乌头中有毒物质乌头碱的血药浓度,保护乌头中毒的靶器官。可用于防治乌头中毒。2.海棠水提物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海棠水提物能降低乌头中有毒物质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改善心率失常等症状。其作用与抗氧化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可用于对心血管保护。
魏旭雅,邱子栋,陈金龙,孙瑞琦,黄璐琦,赖长江生[3](2019)在《有毒乌头类中药炮制与配伍减毒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以川乌、草乌、附子等为代表的乌头类中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一类兼具强毒性与优药效的"毒效双性"中药,具有显着的回阳救逆、祛风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但是,乌头碱中毒案例屡见不鲜,如果使用不当,极易超出其狭窄的治疗窗,进而引发恶性的心脏、神经等毒性,严重危及生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故在临床上,往往采用乌头类中药的炮制品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在保留其良好药效的同时有效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配伍原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发生,还可显着增加乌头类中药的适应症、拓宽其使用范围,为乌头类中药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有利保障。该文综述了古代和现代乌头类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工艺、常见配伍组方原则及其减毒机制,发现主要包括物理减毒和化学减毒两类方法,其中水解减毒、"离子对"减毒和皂化减毒是其主要方式。该文揭示的减毒机制有望指导乌头类中药现代炮制工艺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
许多河,李兰霞,李生伟[4](2019)在《乌头类中药及其制剂的镇痛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头类中药在临床治疗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乌头类中药当中的乌头碱具备极高的药用价值,当前广泛应用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也显现出了明显的疗效。乌头类中药制剂具备显着的镇痛作用。不过在对乌头类中药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一定的毒性。为了加强对乌头类中药的了解,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挖掘其应用效果,保证安全用药,本文将着重对乌头类中药及其制剂的镇痛作用展开分析,给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有效根据。
慕云霞[5](2019)在《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全面整理历代主要医籍、本草中含草乌的方剂,并对“草乌类方”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草乌配伍用药及药物类别规律,同时就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法进行相关探讨,为临床遣药组方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与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选取有关草乌配伍和中毒解救的“草乌类”375首方剂及中华医典数据库中209条古籍条目文献纳入研究,建立各历史时期含草乌方剂的数据库,进而探索草乌各时代的组方配伍规律、毒性因素及中医解毒方法。结果: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功效类别主要为活血化瘀药(12.70%),解表药(11.12%),祛风湿药(7.66%),化痰止咳平喘药(6.63%),补虚药(6.55%),并且各时期祛风湿药和补虚药的配伍频次逐渐上升,祛风湿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5.78%,明清时期7.77%,近现代14.74%;补虚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2.89%,明清时期6.45%,近现代6.92%。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有祛风湿药川乌、独活,解表药白芷、防风、细辛、羌活,活血化瘀药乳香、川芎、没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天南星、半夏、皂荚,补虚药当归、甘草。配伍频次依次为川乌(158)、白芷(116)、当归(85)、乳香(84)、天南星(83)、防风(77)、川芎(74)、细辛(69)、没药(69)、羌活(55)、甘草(54)。研究还发现“草乌类方”中外用类方剂比例逐渐升高,依次为宋金元以前28.70%,明清时期43.48%,近现代50.00%。草乌与“十八反”药物的配伍广泛存在,配伍药物有化痰药半夏、川贝母或浙贝母,收敛止血药白及和清热解毒药白蔹,且各时期与半夏配伍均较多,未见与瓜蒌、天花粉配伍。乌头类药物中毒原因主要为误服、服用过量及服用热食,解毒方法有服用黑大豆、绿豆、饴糖、远志肉、防风、甘草等单味药;多味药同用,如黄连、甘草、犀角配伍,入萝卜汁煎服,或甘草、人参、干姜配伍;炮制解毒,可用童便浸炒去毒,油炸存心等。结论:随着医学知识持续更新,对草乌等毒性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更注重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配伍药物及类别也开始有所变化;外用方剂逐渐增多;草乌与“十八反”药物诸如半夏、白及、贝母等的配伍,历代皆有出现,值得深思与深入探索;同时对于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式的研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李剑江[6](2019)在《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例数1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2年6月—2015年12月,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分析100例患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超剂量使用患者27例、所占比为27.00%;服用方法不当患者22例(22.00%);配伍不当患者18例(18.00%);煎煮不当患者15例(15.00%);炮制不当患者8例(8.00%);个体差异有10例(10.00%),其中不良反应最严重的为超剂量使用,与其他不良反应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后,其中唇舌发麻、面色苍白有30例;心慌肢冷、麻木上移患者27例;烦躁不安、腹痛腹泻患者10例;血压下降、吞咽困难患者23例;面色唇紫、不省人事患者10例,其中临床表现所占比最多的为唇舌发麻、面色苍白,其次为心慌肢冷、麻木上移(P<0.05)。结论通过分析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能预防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王守宝,龚宁波,段昌令,吕扬,杜冠华[7](2019)在《乌头类中药毒的历史认识与现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乌头类中药为临床常用中药,主含乌头碱等生物碱,易引起毒性反应。本文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中关于乌头毒的记载,结合现代研究文献,从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基础、分子机制,毒性反应的临床主要表现及对策,评价乌头类中药毒性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乌头类中药毒的科学认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田志平,张冰,张晓朦,李凡[8](2019)在《《普济方》乌头类中药儿童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乌头类中药药理活性广泛,但其临床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普济方》是我国最大的方书,分析与研究《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总结乌头类中药儿童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乌头类中药在儿童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建立乌头类中药处方数据表,统计与分析方剂中的乌头类中药、剂量、剂型、适应症及炮制品等。结果:共收集《普济方》婴孩篇中含附子、川乌、草乌、乌头、天雄5种乌头类中药方剂总计300首,64. 45%的处方以附子入药。治疗疾病种类涉及13种,主要是诸风、惊风(包括急慢惊风、慢脾风等)、吐泻、下痢、大小便淋秘等。乌头类中药用药剂量在3 g以下的方剂占有记载剂量的95. 10%,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以内服剂型为主,且48. 33%为丸剂,同时丸剂用药剂量高于散剂、汤剂。使用炮制品的方剂有169首,占54. 17%,采用特殊服法的方剂有170首,"米饮服"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占《普济方》比例较少,用药剂量较轻,且不同方剂剂型用药剂量存在差异。通过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在儿童方剂中的应用,临床应从辨证遣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注重配伍、服药禁忌,加强临床用药监护等方面建立乌头类中药临床用药警戒,为儿童安全、有效地合理使用乌头类有毒中药提供参考。
王丕明[9](2019)在《乌头类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乌头类中药有效成分,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方法以乌头类中药中的新乌头次碱作为有效成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观察测定结果。结果新乌头次碱进样量在0. 46~10. 0μg,与峰面积积分存在线性关系,在对精准性、稳定性方面测定中,新乌头次碱峰面积分别为RSD=0. 49%、RSD=1. 35%,4份不同样品含量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 05%、100. 32%、102. 14%、103. 28%,2批次附子样品中新乌头次碱含量方面,批次1平均含量为0. 352 mg/g,RSD值为1. 24%,批次2平均含量为0. 281 mg/g,RSD值为1. 55%。结论乌头类中药中新乌头次碱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可以广泛的用于乌头类中药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谢运飞[10](2019)在《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中药配伍理论,结合风寒湿痹证大鼠模型,以镇痛及抗炎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药物合用增效指数计算、炎性细胞因子测定、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代谢组学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多方位评价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蕴藏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小鼠的乙酸扭体和热板致痛实验,迅速筛选产生镇痛作用的附子生物碱类成分。2.采用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的关节压痛和足肿胀实验,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镇痛及抗炎作用。而配伍的最佳组分及比例,将继续用于以增效指数、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为手段的增效机制研究。3.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的减毒作用,并筛选最佳减毒比例,用于以代谢组学为手段的减毒机制研究。4.附子与白芍配伍后,利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为指标,采用Ting-Chao Chou方法及CompuSyn软件,计算药物合用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指数;同时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情况,并对左、右踝关的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从细胞因子表达及组织病理学角度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机制。5.利用以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结合高分辨质谱为技术手段的代谢组学方法,采用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在内的多元统计分析,筛查并鉴定具有差异的内源性代谢物,从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角度,研究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机制。结果:1.附子脂溶性生物碱能显着提升小鼠对乙酸及热板致痛的耐受性,为产生镇痛作用的主要成分。2.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或白芍多糖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以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为最佳。3.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的LD50值,较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LD50值显着升高,具有较好的减毒作用,且以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为最佳。4.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指数为0.213,二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风寒湿痹证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FN-γ的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滑膜重度增生并伴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而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对IL-1β、IL-6、IFN-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滑膜增生及炎症有改善作用,且总体效果优于单独给药组。5.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对比附子脂溶性生物碱单独给药,能增强对风寒湿痹证大鼠体内柠檬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儿茶酚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且对酪氨酸、香草基扁桃酸、异亮氨酸的代谢紊乱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但对亮氨酸、亚精胺及亚油酸盐的代谢紊乱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白芍总苷配伍能不同程度调节因附子脂溶性生物碱毒性而造成的半乳糖醇、6-羟基烟酸、腺苷、肉碱、精氨酸、尿苷酸、赖氨酸的代谢紊乱,减少毒性;但对D-半乳糖、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脯氨酸、N-甲酰氨基苯甲酸、2-脱氧胞苷的代谢紊乱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能显着降低体内IL-1β、IL-6、IFN-γ等部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改善滑膜病变,增强对能量和氨基酸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为可能的增效机制;而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能显着提高风寒湿痹证大鼠对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耐受量,且白芍总苷能减少附子脂溶性生物碱对脂肪、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的干扰,为可能的减毒机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
|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
|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
| (一) 产地考证 |
| (二) 基原考证 |
| 三、乌头之毒 |
| (一) 毒性源流 |
| (二) 中毒机制 |
| (三) 中毒表现 |
| (四) 中毒解救 |
| (五) 使用禁忌 |
| (六) 配伍禁忌 |
| (七) 炮制减毒 |
| (八) 配伍减毒 |
| 四、乌头性效 |
| (一) 性味归经 |
| (二) 功效主治 |
| (三) 性效特点 |
|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
| (一) 药材品质 |
| (二) 用量 |
| (三) 用法 |
| (四) 剂型 |
| (五) 配伍 |
| (六) 煎煮时间 |
| (七) 病证 |
|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 |
|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
|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
| 三、研究方法 |
| (一) 数据挖掘技术 |
|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
| (三) 统计学方法 |
| 四、研究结果 |
|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
| (二) 给药途径分析 |
| (三) 炮制分析 |
| (四) 剂型分析 |
|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
| (六) 量效关系研究 |
|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
| (一) 毒效一体 |
| (二) 毒效两面性 |
|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 (一) 炮制 |
| (二) 剂型 |
|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
| (四) 用量 |
| (五) 给药途径 |
| (六) 配伍方法 |
|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
| (一) 痹证 |
| (二) 痛症 |
| (三) 寒痛证 |
| (四) 风寒湿证 |
| (五) 中风病 |
| (六) 疮疡病类 |
| (七) 虚寒证 |
| (八) 热毒证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海棠茶对乌头急性毒性的影响 |
| 1.1 乌头的急性毒性实验 |
| 1.2 海棠茶减轻乌头的急性毒性 |
| 1.3 统计学分析 |
| 1.4 实验结果 |
| 2 海棠水提物对乌头碱心脏毒性的影响 |
| 2.1 H9C2细胞的培养 |
| 2.2 海棠水提物直接影响乌头碱等有毒物质 |
| 2.3 海棠水提物减轻乌头水提物对H9C2细胞增殖的抑制 |
| 2.4 统计学方法分析 |
| 2.5 实验结果 |
| 3 海棠水提物的减毒机制研究 |
| 3.1 海棠水提物减轻乌头碱对H9C2细胞膜的伤害及氧化损伤 |
| 3.2 统计学方法分析 |
| 3.3 实验结果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5.1 海棠茶有助于乌头类中药的减毒 |
| 5.2 海棠茶有助于乌头类中药的增效 |
| 5.3 海棠茶对乌头类中药减毒增效机制 |
| 5.4 海棠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 |
| 6 课题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 1 乌头类中药的药性、毒性及物质基础 |
| 2 乌头类中药的炮制减毒方法及机制研究 |
| 2.1 乌头类中药炮制历史沿革 |
| 2.2 现代炮制方法 |
| 2.2.1 药典收载炮制方法及工艺 |
| 2.2.2 现代炮制方法及工艺 |
| 2.2.3 地方炮制方法及工艺 |
| 2.2.4 炮制减毒机制 |
| 3 乌头类中药配伍减毒及机制研究 |
| 4 总结与展望 |
| 1 乌头碱类中药的功能 |
| 2 乌头碱类中药的药理作用 |
| 3 乌头碱类中药临床应用中的毒性 |
| 4 乌头类中药制剂的镇痛作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绪论 |
| 一、古籍研究概述 |
| (一)草乌名称历史考证概述 |
| (二)草乌药性、主治及功效概述 |
| 二、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
| (一)草乌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
| (二)草乌毒性研究概况 |
| (三)草乌研究现状及不足 |
| 第二部分 草乌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一)文献范围 |
| (二)研究中所涉及的医籍 |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建立含草乌方剂数据库 |
|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
|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 三、研究结果 |
| (一)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
| (二)草乌配伍规律研究 |
| 1.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
| 2.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
| (三)草乌配伍药物的功效类别研究 |
| 第三部分 草乌毒性的文献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建立关于乌头类毒性文献数据库 |
|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
|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 三、研究结果 |
|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 |
| (二)乌头类药物中毒的解毒方式研究 |
| 第四部分 某三甲中医院草乌临床用药研究 |
|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
|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
|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研究 |
|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
| 第五部分 讨论 |
| 一、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
| (一)草乌配伍及常用药对研究分析 |
| (二)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分析 |
| 二、乌头类药物毒性分析 |
|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分析 |
| (二)乌头类药物解毒方式的研究分析 |
| 三、草乌的合理应用 |
| (一)合理配伍,减毒增效 |
| (二)规范煎煮,存效降毒 |
| (三)科学炮制,扬效抑毒 |
| (四)剂量适度,中病即止 |
| 第六部分 结论 |
| 一、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特点 |
| 二、草乌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
| 三、草乌主要应用范围 |
| 四、本研究中相反药的配伍禁忌 |
| 五、草乌的主要致毒原因及解毒方式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 |
| 2.2 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 |
| 3 讨论 |
| 1 乌头类中药毒的历史认识 |
| 2 乌头类中药毒的现代评价 |
| 2.1 乌头类中药毒的主要表现 |
| 2.2 乌头类中药毒的物质基础 |
| 2.3 乌头类中药毒的分子机制 |
| 2.3.1 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 |
| 2.3.2 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 |
| 3 乌头类中药毒的防治 |
| 3.1 乌头类中药毒的特点及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
| 3.2 临床应用中乌头类中药毒的防控与影响 |
| 4 小结 |
| 1 资料来源 |
| 2 方法 |
| 2.1 数据收集与规范化处理 |
| 2.2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涉及疾病 |
| 3.2《普济方》儿童乌头类中药使用剂量 |
| 3.3《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剂型 |
| 3.4《普济方》儿童使用乌头类中药种类情况 |
| 3.5《普济方》儿童乌头类中药炮制情况 |
| 3.6《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服用方法 |
| 4 讨论 |
| 4.1《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涉及疾病范围 |
| 4.2《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剂量与剂型 |
| 4.3《普济方》儿童乌头类中药炮制品 |
| 4.4《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剂型 |
| 4.5《普济方》儿童乌头类方剂的煎服方法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检验方法 |
| 1.2.1 新乌头次碱的鉴定 |
| 1.2.2 附子中生物碱含量测定 |
| 1.3 含量测定方法 |
| 1.4 数据计算 |
| 2 结果 |
| 2.1 线性关系结果 |
| 2.2 精密度及稳定性结果 |
| 2.3 加样回收率试验 |
| 2.4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1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实验结果 |
| 1.3.1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对冰乙酸导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结果 |
| 1.3.2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对热板导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结果 |
| 2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风寒湿痹证模型建立结果 |
| 2.3.2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踝关节压痛阈值的作用结果 |
| 2.3.3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踝关节肿胀指数的作用结果 |
| 3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LD_(50)结果 |
| 3.3.2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1)配伍的LD_(50)结果 |
| 3.3.3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的LD_(50)结果 |
| 4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血清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大鼠体重及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
| 4.3.2 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 |
| 4.3.3 各组血清抗CCP抗体含量测定及增效指数(CI)计算结果 |
| 4.3.4 大鼠血清IL-1β、IL-6、IL-10、TNF-α、IFN-γ含量测定结果 |
| 4.3.5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 5 基于代谢组学的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机制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结果 |
| 5.3.2 UPLC-LTQ/Orbitrap MS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
| 5.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
| 5.3.4 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Ⅰ 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Ⅱ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