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22种剧毒农药将被淘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22种高毒农药将被淘汰(论文文献综述)

王以燕,赵永辉,宋俊华,薄瑞[1](2016)在《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发展史(Ⅱ)——6~8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会要点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历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会要点,可从侧面看到开创我国农药登记乃至农药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记载了政策和措施的变迁。如今我国已建立并在逐渐完善登记管理制度,中国农药正走向世界,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药管理体系迈进。

王威,贺红武,王列平,宁斌科,王海洋,毛明珍,王储备,何琦文,薛超[2](2016)在《有机磷农药及其研发概况》文中认为介绍了有机磷农药的作用、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总结了新型有机磷农药的研发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宗毅[3](2011)在《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挽回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农产品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价值、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农药使用的效果、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关于农药使用效果及边际要素产品价值的研究较多,但实证研究结果与利润最大化理论之间的背离,主要是由于实证模型的缺陷,已有农药生产研究模型都忽略了农药的漂移、蒸发等导致的农药使用效率问题,由于不同的农户个体有不同的农药使用效率,其生产力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农户的农药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以往模型关于所有农户共享相同生产函数这一重要前提是不成立的,因而导致实证结果和已有理论出现背离。此外,已有研究对不安全使用行为和非环境友好型施药行为的影响因素、方向、大小与机制以及农户对待不同作物(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施药行为差异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从微观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并实证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然后深入探讨影响农户各种施药行为的各种因素,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寻找影响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及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的微观机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入户调查为主要手段,构建评价量表定量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环境风险用药行为,并构建线性模型定量研究其影响因素;采用风险控制产量方程(Damage Control Production Function),分析农药的生产率并根据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判断农户是否存在过量施药行为;根据调研案例分析规模化病虫害防治的几种典型模式,并比较与分散防治的绩效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从宏观背景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正在由一家一户为主向专业化、规模化为主转变,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短期内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都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病虫害防治强度也不断上升,防治的难度也逐年加大。随着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快速上升,化学防治压力不断加大,从农户微观行为角度研究提高化学农药使用效率的机制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从农药法律、规章制度和管理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抵触,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应建立农药生产经营台帐制度、经营销售许可制度、行政管理可追溯制度、高毒农药使用许可制度等,并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3)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存在差异,因此有效施药量并非实际施药总量,通过分析农户对害虫靶标特性、作物靶标特性、气候条件、植保机械的技术状态与施药效果关系的分析,可以初步评价农户的施药效率,评价结果表明样本农户施药效率总体较低,平均只有61.01,仅基本懂得一些施药常识,这说明如果农户存在过量施药行为,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欠缺、所采用的技术装备落后所导致,并非故意为之。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改变其生产技术效率才能改变过量施药的状态。(4)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农药边际净收益小于0的过量施药情况,认为农户施药行为不理性,然而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每个农户生产前沿面的不同,考虑到每个农户施药效率差异的情况下,就会发现农户是理性的,其生产状态处于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的生产前沿面,大部分农户农药边际产品净收益接近于0,农药要素投入在他所处的技术水平下是接近最优的,他们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依然追求利润最大化。(5)可以将农户导致环境风险的农药使用行为细分为针对施药者的不安全用药行为和针对施药者以外的环境(包括非靶标生物、水、空气等)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这两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具有差异性,相同影响因素影响方向甚至可能相反。不安全用药行为是一种内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施药者自身对安全问题认知不足所导致,主要从加强培训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源入手;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是一种外部性用药行为,主要由于缺乏监管所导致的公地悲剧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来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和用药过程中所导致的环境风险问题比较起来,农户更加注重用药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问题。(6)规模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比小规模农户的农药喷洒装备技术含量更高,拥有更高的农药使用效率,同时更加注重环境风险问题,因此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农药施用效果、效率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微观路径。 本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指出了由于个体技术效率差异的存在,判断其是否过量投入某一生产要素不能用同一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而要用微观个体所处的生产前沿面来判断,要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途径是通过宣传培训和新技术的使用来改变微观个体的生产前沿面或者鼓励更多的要素利用率高的微观组织产生。

汪洋[4](2011)在《生物农药,全面发力路漫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7月5日,农业部就进一步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还会同工信部、环保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组织制订了《高毒农药淘汰和禁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上报国务院批准。

曹明坤[5](2010)在《加强农残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指出农药残留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焦点,并面临新的挑战,提出加强农残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郑龙章[6](2009)在《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正在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突出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多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形成农产品质量的源头,农户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农药使用则是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茶叶是我国传统特色农产品,是消费者喜爱的健康、绿色、天然饮料。近10年来,全球茶叶消费量以年均3%的增幅递增,中国则达到5%。在茶叶消费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绿色消费意识日益增强,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茶叶农药残留,是目前茶叶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茶农使用农药不合理是茶叶农药残留的源头和关键。茶农使用了已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或使用了某些不合格农药产品是导致茶叶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除了少量的有机茶园外,茶树上有害生物的治理仍离不开化学农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茶园农药使用量逐年提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对茶叶的高产优质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农药环境污染、茶叶农药残留等负面影响。茶农在农药使用中产生的大量外部性没有反映到茶农的私人成本中,造成农药使用的过量和低效率。本研究综合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理论,从交叉科学角度综合研究茶农生产用药行为,探讨影响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根据各因子影响程度的不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目的是:在保证茶农利益的前提下,引导茶农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负外部性,以提高茶叶质量、环境质量和保证人体健康,促进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内容分9章:第1章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目标。第2章对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3章总结茶叶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负外部性进行阐述。第4章根据农户行为理论,以茶农是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分析影响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各种因素。第5章分析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特征,对茶农使用农药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并对茶农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第6章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第7章应用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8章对安溪县茶叶安全生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9章研究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调查了福建省主要产茶区的500户茶农,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31份,经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应用Logit模型分析影响茶农购买使用绿色或无公害农药意愿的因素。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有9个:种茶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绿色或无公害农药的了解、参加合作组织、茶叶生产规模、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识、种植年限、政府绿色补贴,再次是茶叶价格、茶园生态环境。其中前面7个为正面影响,最后2个为负面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收入最大化是茶农生产的主要目标,茶农使用农药也以收入最大化为导向,选择最佳的投入组合使产出最优。茶农对绿色或无公害农药的了解越多,对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识越深,购买的意愿越强。茶农参加合作组织、生产规模扩大、种茶年限的增长和政府绿色补贴有助于扩大绿色或无公害农药的使用。当茶叶价格持续高涨时,茶农的边际收益也不断增加。茶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茶叶生产中,为保证产量,包括农药在内的生产资料投入也相应增加。由于无公害或绿色农药价格高于一般农药,且药效缓慢,为节省成本,快速杀灭害虫,茶农可能减少使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而更多地使用一般农药。茶园生态环境改善,会减少农药使用,其中绿色或无公害农药也相应减少。二、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茶农实际使用农药次数(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有显着影响并通过模型检验的因素有6个。依次是:(1)考虑农药使用目标因素。当茶农购买农药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防治效果时,农药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当最先考虑的是农药价格时和农药毒性时,使用次数依次减少。当最先考虑的是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时,使用次数更少。(2)茶叶销售方式。销售方式不同,农残检测概率不同。农药残留检测的次数越多,茶农使用农药的道德风险越大,茶农使用农药次数越少。(3)种茶收入比重。种茶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为保证茶叶生产取得最大效益,茶农使用农药次数越多。(4)茶农技术培训。参加了农药使用技术培训的茶农比没有参加的茶农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种茶年限。茶农种茶年限越长,农药年使用次数越少。(6)农药危害认识。茶农认为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越轻,使用农药次数越多。根据本文研究,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现状,为了使茶农更加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茶叶农药污染和降低农药残留,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设生态茶园,优化茶叶生长环境。发挥茶园的自然调控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是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前提,也是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加强茶农教育培训,提高农药知识水平。加大对无公害或绿色农药的宣传力度,多举办农药使用技术培训,组织茶农(尤其是新手)参加培训,提高茶农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茶产业组织,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扩大茶叶经营规模,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推广茶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四是大力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规范茶叶生产行为。在制订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的前提下,全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在种植过程中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完善茶叶市场。补贴手段对激励农户采用无公害或绿色农药是有效的,要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政府在推动茶叶安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适当增加投入,建立茶叶安全生产者补贴制度。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检测,确保消费安全。

贺红武[7](2008)在《有机磷农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 回顾世界农药的发展史,有机磷农药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类农用化学品。最有趣的一点是它们在农业和商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始终保持着相当低廉的价格。在有机磷农药的发展历史中,与有机磷农药相关有机磷酸酯类化学、生化、毒性研究的

王彦华[8](2008)在《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及治理与高毒农药替代药剂室内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褐飞虱是亚洲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近年来,褐飞虱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暴发频繁,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优质高产。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褐飞虱的重要手段。亚洲不少国家已有报道褐飞虱对常规的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褐飞虱抗药性的增加是其发生面积增加和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进行了防治褐飞虱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筛选、菊酯类农药对褐飞虱生殖力的影响、褐飞虱的抗性监测,并通过筛选抗性品系,对其交互抗性测定、抗性生化机制、抗性稳定性及抗性遗传方式研究,试图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和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成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检)测近年来,褐飞虱在亚洲不少国家暴发频繁,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褐飞虱的最有效途径。需要摸清褐飞虱对现用主要药剂的敏感性与抗生现状,以便于针对性的开展抗性治理与科学用药,在2005年~2007年期间,测定了我国9省30地褐飞虱种群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田间褐飞虱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RR=79.1~813.5倍);对噻嗪酮、氟虫腈和噻虫嗪都已经产生了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其抗性水平分别达到13.1,29.8和19.5倍。长期大量使用吡虫啉,是褐飞虱对其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策略,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2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用吡虫啉对室内饲养的褐飞虱种群进行了连续的抗性筛选,其研究结果表明:对吡虫啉具有200.1倍抗性的褐飞虱室内种群,在室内经26代抗性选育,LC50从16.0 mga.i./L上升至133.7 mg a.i./L,抗性上升8.4倍,达到1671.3倍,其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049,这暗示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后,如继续使用吡虫啉防治,其抗性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从抗性筛选的第6代时从中分出一部分停止选育,17代后其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由759倍下降至114.1倍并趋于稳定。这表明除去选择压力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并不稳定,表现出抗性衰退趋势。虽然尚未恢复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但充分说明生产上暂停使用吡虫啉进行防治褐飞虱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治理。3抗吡虫啉褐飞虱的交互抗性研究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是其近年来大发生的重要原因,而现在褐飞虱的防治中还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为了褐飞虱的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在室内用吡虫啉对褐飞虱进行抗性筛选,测定抗吡虫啉褐飞虱的交互抗性谱。测定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同类药剂中的氯噻啉和噻虫啉有交互抗性,而对同类药剂中的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没有交互抗性;此外,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也没有交互抗性。为了减轻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选择压力且恢复褐飞虱对其的敏感性,可考虑推荐噻虫嗪、烯啶虫胺、噻嗪酮和氟虫腈等交替轮换用于防治田间褐飞虱,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4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遗传分析害虫的抗性遗传特性是影响其抗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制订抗性治理对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遗传特性。吡虫啉对褐飞虱抗性和敏感种群正反交后代3龄若虫的毒力分别为25.68(21.64~30.57)mg a.i./L和30.19(25.35~36.24)mg a.i./L,两者差异不显着(LC50值95%置信限重叠),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按照Stone(1968)报道的公式,求得正、反杂交F1、F2′的显性度分别为0.58和0.63,两者均介于0~1之间,说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生为不完全显性。F1与抗性亲本回交或自交后代的吡虫啉LD-P线与单个主基因控制假设明显不符,说明抗性为多基因遗传。5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生化机制本研究测定了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及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抗、感褐飞虱品系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在抗、感品系中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SR分别为1.5和2.3),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作用是在敏感品系中的1.5倍。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在敏感品系中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SR为1.0),但在抗性品系中增效作用明显(SR为1.5)。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在抗、感褐飞虱品系中均无显着增效作用。进一步测定抗、感品系有关酶的离体活性发现:抗性褐飞虱的多功能氧化酶的对硝基苯甲醚(P-NA)活力和酯酶的α-乙酸萘酯活力分别是敏感褐飞虱的1.6和1.5倍,差异显着.多功能氧化酶的增效剂(PBO)能有效抑制褐飞虱抗性种群的抗性倍数的57%,而酯酶的抑制剂(TPP)能有效抑制抗性种群的抗性倍数的35%,这两种代谢酶的抑制剂加起来能有效抑制褐飞虱抗性种群抗性倍数的92%。因此,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主要为代谢抗性。6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长期以来,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类药剂广泛被用于防治水稻等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随着我国在2007年1月1日全面禁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类药剂,因此筛选出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迫在眉睫。2005年,我们测定了六类二十余种杀虫剂对我国不同的水稻生态区(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克百威等8种药剂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毒力,可作为大田药效试验的候选药剂。需要根据大田药效试验结果(其中少数品种同时要进行对天敌安全性评估和室内抗性风险评估),最终从上述候选药剂中筛选出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7菊酯类药剂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生殖力影响的评价为了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进行了菊酯类药剂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生殖力影响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氟硅菊酯和醚菊酯对褐飞虱具有相对较高的毒力,其毒力次序为氟硅菊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甲胺磷、高效氟氯氰菊酯≥S-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乙氰菊酯;分别采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对照药剂三唑磷对褐飞虱的亚致死剂量(LC5)连续10代处理褐飞虱,药剂处理后的每代褐飞虱的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显着,但这两种菊酯类药剂处理后每代褐飞虱的产卵量与对照药剂三唑磷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上述两种菊酯类药剂与噻嗪酮复配能有效抑制菊酯类药剂对褐飞虱的刺激产卵作用。本文还对菊酯类农药在水稻田应用进行的讨论。

刘正礼[9](2007)在《我国农药行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农药多年来一直居世界第二大国,2005年首次突破百万吨生产大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农药生产第一大国。1995-2005年中国农药工业产值平均递增11.5%,2005年全国农药总产值实现642亿元,比2000年增加332亿元。但是纵观我国的农药工业,与农药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07年1月1日又有5种高毒农药将被禁用,我国农药工业将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曹坳程,郭美霞[10](2005)在《21世纪中国农药工业的需求与发展》文中认为在21世纪,农药的发展显着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随着加入WTO、农业结构的调整、转基因作物的不断问世、节水技术的发展以及外来生物的入侵,病虫草害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化学防治技术的革新,也对中国的农药工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新世纪,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策略也有很大的转变,环境相容的农药品种也在不断地推向市场,防治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未来50年,化学农药仍将继续发展并仍得广泛地应用。

二、22种高毒农药将被淘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2种高毒农药将被淘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发展史(Ⅱ)——6~8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会要点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2.6 第六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要点
2.7第七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要点
2.8 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要点
3结语

(2)有机磷农药及其研发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磷农药的历史作用、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2 新型有机磷农药的研发进展
    2.1 国外新型有机磷农药的研发进展
    2.2 国内新型有机磷农药的研发进展
    2.3 新型膦(磷)酸酯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3 结语与展望

(3)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研究假说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回顾
3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3.1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3.2 病虫害防治组织模式
    3.3 病虫害防治技术模式
    3.4 病虫害防治施药装备
    3.5 农药的使用
    3.6 小结
4 微观调研设计与数据描述
    4.1 调研内容
    4.2 调研选点
    4.3 实际样本分布
    4.4 数据初步描述
    4.5 小结
5 农户施药效率研究
    5.1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量表制定
    5.2 农户施药效率评价结果
    5.3 施药效率经济社会影响模型构建与因素选择
    5.4 施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分析
    5.5 小结
6 农户使用农药的生产率研究
    6.1 施药基本情况分析
    6.2 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6.3 农药生产率实证模型
    6.4 农药过量使用测量
    6.5 小结
7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研究
    7.1 农户环境风险用药行为评价量表制定
    7.2 评价量表计算结果
    7.3 不安全使用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7.4 非环境友好用药行为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7.5 小结
8 病虫害规模化防治组织模式分析
    8.1 社会化服务防治模式以扬州邗江模式为例
    8.2 合作社自有土地防治模式以浙江嘉兴市乍浦镇惠农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例
    8.3 大农场统一防治模式以黑龙江农垦红星农场为例
    8.4 不同模式优缺点与适宜条件分析
9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
    9.1 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
    9.2 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现状与问题
    9.3 新型农药生产、流通、使用体系构建
    9.4 保障措施
10 结论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 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调查问卷
    附件 2 调研样本水稻最佳施药量求解程序

(4)生物农药,全面发力路漫漫(论文提纲范文)

高毒农药将无“地”自容
生物农药迎来发展“生”机
市场空间大, 推广路漫漫

(5)加强农残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十年磨一剑,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新成效
2 农残成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挑战
3 加强农残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加强高毒禁限用农药的管理
        3.1.1 严格执行禁限用农药规定
        3.1.2 做好现有22种高毒农药的全面禁用工作
        3.1.3 全面掌握高毒农药生产销售动向
    3.2 加强农药残留监测和风险管理
        3.2.1 加快农药残留标准制修订进程
        3.2.2 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
        3.2.3 加强农药环境风险管理
    3.3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药安全使用管理
    3.4 加强农药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
    3.5 妥善处理农产品农药残留事件
4 结束语

(6)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的含义
        1.2.3 研究目标
        1.2.4 研究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特色和创新
2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食品安全相关理论与研究
        2.1.1 “柠檬市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交易费用理论
        2.1.3 食品安全理论
        2.1.4 农户行为理论
        2.1.5 经济组织与标准化
    2.2 茶叶农药使用研究
        2.2.1 农药使用的历史
        2.2.2 茶叶农药使用与残留
        2.2.3 茶叶农药残留来源
        2.2.4 茶叶农药残留标准
        2.2.5 茶叶农药残留降解
    2.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与茶叶安全生产研究
        2.3.1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与茶叶安全生产
        2.3.2 安全茶叶生产认证
        2.3.3 茶产业组织
        2.3.4 茶叶品牌
    2.4 文献综述的启示与借鉴
3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趋势
    3.1 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概况
        3.1.1 中国茶叶生产概况
        3.1.2 中国茶叶消费概况
        3.1.3 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历史
    3.3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现状
        3.3.1 茶树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3.3.2 茶树害虫防治的最重要方法----化学农药防治
        3.3.3 茶叶不同品质等级对农药及其使用的要求
    3.4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3.4.1 对农药使用负外部性的忽视
        3.4.2 茶农使用农药不够科学
        3.4.3 农药使用管理难度大
    3.5 茶园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3.6 茶叶生产中农药使用的趋势
        3.6.1 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更多使用绿色或无公害农药
        3.6.2 大力发展使用生物农药,成为茶园农药使用新趋势
    3.7 本章小结
4 茶农行为理论及使用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
    4.1 农户行为理论
        4.1.1 农户行为理论主要学派
        4.1.2 农户模型
    4.2 茶农行为主要特征
        4.2.1 茶农行为的理性化
        4.2.2 茶农行为的社会化
        4.2.3 茶农行为的相对稳定性
    4.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
        4.3.1 茶农个人因素
        4.3.2 市场经济因素
        4.3.3 生态环境因素
        4.3.4 产业组织与规模
        4.3.5 茶叶生产标准化程度
        4.3.6 茶叶生产安全管理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博弈分析
    5.1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分析
        5.1.1 茶农使用农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5.1.2 茶农使用农药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5.1.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存在路径依赖
    5.2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博弈分析
        5.2.1 茶农与消费者的博弈
        5.2.2 茶农与政府的博弈
        5.2.3 茶农之间的博弈
    5.3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与绿色生产补贴
        5.3.1 茶业绿色生产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5.3.2 茶业绿色生产补贴的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调查分析
    6.1 福建省茶叶生产概况
    6.2 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的问卷调查
        6.2.1 调查问卷设计
        6.2.2 样本的选择
        6.2.3 研究与整理方法
    6.3 福建茶农使用农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6.3.1 茶农的基本情况
        6.3.2 茶农农药基本知识
        6.3.3 茶农购买农药情况
        6.3.4 茶农使用农药情况
        6.3.5 茶叶农药检测与农药残留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福建为例
    7.1 茶农使用不同类型农药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1 影响因素假定
        7.1.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7.1.3 模型计算:应用SPSS软件
        7.1.4 结果与分析
    7.2 茶农实际使用农药数量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回归模型建立:Y =α_0 +α_1Z + u
        7.2.2 模型的计算:应用皮尔逊相关法、向前逐步线性回归法
        7.2.3 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福建安溪茶叶安全生产的案例分析
    8.1 安溪县茶叶生产概况
    8.2 安溪县茶叶安全生产的案例调查分析
        8.2.1 建设生态茶园
        8.2.2 探索创新茶产业组织
        8.2.3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建设生态茶园,优化茶叶生长环境
        9.2.2 加强茶农教育培训,提高农药知识和技术水平
        9.2.3 创新茶产业组织模式,提高茶业产业化水平
        9.2.4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茶叶生产行为
        9.2.5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完善茶叶市场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茶农使用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及治理与高毒农药替代药剂室内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近年来褐飞虱的发生危害现状
    2 褐飞虱的大发生原因分析
        2.1 水稻品种及耕作制度因素
        2.2 境外虫源基数大
        2.3 气象因素
        2.4 化学防治因素
    3 水稻褐飞虱的化学防治:回顾与展望
    4 褐飞虱抗药性发生演变与研究进展
        4.1 褐飞虱抗药性发生概况
        4.2 影响褐飞虱抗药性发展的因素
        4.3 褐飞虱抗药性机理
        4.4 褐飞虱抗药性遗传
        4.5 褐飞虱抗药性治理
    5 褐飞虱再猖獗的研究
        5.1 杀虫剂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因素
        5.2 褐飞虱再猖獗的调控
    6 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的关系
    7 五种高毒有机磷类农药的禁用
    8 害虫对吡虫啉的抗药性
        8.1 害虫对吡虫啉抗药性研究现状
        8.2 害虫对吡虫啉的交互抗性
        8.3 害虫对吡虫啉的抗性遗传
        8.4 害虫对吡虫啉的抗性机理
    9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测定方法——稻茎浸渍法
        1.4 数据处理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敏感基线
        2.2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监测
        2.3 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监测
        2.4 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检测
        2.5 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室内抗性筛选
        1.5 抗性现实遗传力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的室内筛选
        2.2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抗吡虫啉褐飞虱的交互抗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室内抗性筛选方法
        1.5 交互抗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筛选及对其它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3 结论
第五章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1.4 抗性遗传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基因的显隐性程度的研究
        2.2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性连锁分析
        2.3 单个与多个抗性等位基因的统计估计
    3 讨论
第六章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生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所用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体增效测定
        2.2 抗性与敏感品系解毒酶系活性测定比较
    3. 讨论
第七章 防治褐飞虱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生物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六类杀虫剂对4个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
    3 讨论
第八章 菊酯类药剂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生殖力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药剂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药剂对褐飞虱生殖力影响的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菊酯类杀虫剂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2.2 菊酯类药剂对褐飞虱生殖力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9)我国农药行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药行业的现状
    1.1 我国农药的产量及构成
    1.2 出口创汇能力逐年增长
    1.3 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1.4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1.5 农药生产企业结构“多、小、散、乱”
    1.6 耗能高、污染重仍很突出
2 农药发展趋势和建议
    2.1 国际新品种开发进度减缓, 市场全球化进度加快
    2.2 生物技术大受欢迎, 生物农药是农药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2.3 我国农药工业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2.4 我国将加速农药创制工程
    2.5 联合重组, 做大做强

(10)21世纪中国农药工业的需求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淘汰高毒农药带来的机遇
2 加入WTO和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 国际履约迫切需要加速替代品的开发
    3.1 鹿特丹公约 (PIC公约)
    3.2 斯德哥尔摩公约 (POPs公约)
    3.3 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
4 防治新的和重大病虫草害促使新农药的开发
5 节水技术带来的机遇
6 新农药的开发与新的病虫草害管理策略有机地结合
7 农药的发展与展望

四、22种高毒农药将被淘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发展史(Ⅱ)——6~8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会要点回顾[J]. 王以燕,赵永辉,宋俊华,薄瑞.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6(02)
  • [2]有机磷农药及其研发概况[J]. 王威,贺红武,王列平,宁斌科,王海洋,毛明珍,王储备,何琦文,薛超. 农药, 2016(02)
  • [3]基于农户行为的农药使用效率、效果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 张宗毅.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8)
  • [4]生物农药,全面发力路漫漫[J]. 汪洋.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1(08)
  • [5]加强农残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 曹明坤.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9)
  • [6]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郑龙章.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0)
  • [7]有机磷农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贺红武. 世界农药, 2008(06)
  • [8]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监测及治理与高毒农药替代药剂室内筛选[D]. 王彦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我国农药行业综述[J]. 刘正礼. 河北化工, 2007(01)
  • [10]21世纪中国农药工业的需求与发展[J]. 曹坳程,郭美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06)


吡虫啉论文 有机磷农药论文 农药残留检测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朊病毒与朊病毒疾病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体表心电图的细胞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基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