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青[1](2020)在《文心兰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芳樟醇合酶基因的转化》文中提出文心兰(Oncidium.spp)是兰科(Orchidaceae)文心兰属(Oncidium)的热带气生兰,具备优美花形、绚丽花色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但其切花有香味的品种极少,限制了其经济价值。如果利用转基因技术转入香味基因,可能使得文心兰获得具有香味的转基因新品种。本研究以文心兰‘柠檬绿’为材料,运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受体系统的优化,再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GUS基因转化文心兰原球茎,建立和优化其转基因系统,并将Lslis目的基因载体导入农杆菌,实现目的基因对文心兰的转化,为文心兰香味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文心兰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利用文心兰‘柠檬绿’无菌苗进行诱导、增殖、分化、生根和移栽等一系列的培养研究,再以诱导出的原球茎为材料,比较原球茎直径大小、不同激素配比、甘露醇等因素对原球茎受体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受体生长条件。研究表明,NAA促进原球茎的诱导最显着,1/2 MS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NAA、0.5 mg/L 6-BA和0.3 mg/L TDZ的诱导率最高,达到48.0%。活性炭含量和碳水化合物的不同组合对原球茎的增殖作用存在极显着差异,添加不同天然复合物的处理生根效果都显着优于对照,椰子水的效果最好,每株生根近4条。炼苗移栽的成活率达到100%。即:原球茎最佳诱导培养基是1/2MS+0.5 mg/LNAA+0.5mg/L6-BA+0.3 mg/LTDZ;最佳增殖培养基是1/2MS+4.0 mg/L6-BA+0.4 mg/LNAA+1.0g/L活性炭+20 g/L海藻糖;最佳生根培养基是1/2MS+0.8 mg/L6-BA+0.2mg/LNAA+10%椰子水+30 g/L蔗糖;以1.5 mm原球茎的切块大小搭配0.2或0.6mg/L6-BA和0.4 mg/LNAA的培养基为受体最优生长条件;较短时间甘露醇高渗预处理对原球茎恢复生命力的影响最小,预处理1 h,0.10.25 mol/L的浓度为最佳预处理。(2)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优化及芳樟醇合酶基因的转化:设计抗生素浓度梯度对受体生长的抗敏感性试验,以期获得最佳筛选条件,头孢霉素达到60 mg/L时农杆菌抑菌效果最佳;而卡那霉素对文心兰原球茎作用明显,较低浓度就使其难以恢复生长,达到50 mg/L时,无原球茎存活,可作为有效的筛选剂量;探究不同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得出,侵染前对原球茎甘露醇高渗处理的最佳浓度为0.15 mol/L,处理时间1 h,农杆菌菌液OD600值0.4,侵染时间30或50 min,暗培养2 d,除菌20 min,侵染时加入100 umol/L AS,GUS瞬时表达率最高,可达64.7%。成功构建LsLis-pBI121植物表达载体,利用优化的转基因系统共转化1800粒原球茎,经过抑菌筛选存活543粒,存活率为30.2%,继续抗性筛选,存活9粒,存活率约0.5%左右,筛选获得抗性的转基因文心兰原球茎。
高壮壮[2](2020)在《蝴蝶兰再生体系建立及转蓝色形成基因研究》文中提出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由于基因资源的限制,缺乏蓝色系品种,运用分子手段,向蝴蝶兰导入外源基因使其获得新的花色素合成能力能够跨越该种植物基因库内基因类型的限制和由于种族隔离无法直接获得其他种植物蓝色形成基因的限制,为定向改良植物花色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蝴蝶兰‘大辣椒’为材料,将不同来源蓝色形成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成不同组合瞬时转化蝴蝶兰,初步探索蓝色形成基因对蝴蝶兰花色的遗传调控并筛选出适合稳定转化的载体组合,构建植物稳定转化表达载体;同时研究了蝴蝶兰外植体取材、消毒方式、基本培养基、6-BA和NAA的配比及浓度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生根的影响,探索建立蝴蝶兰的再生繁殖体系,设置不同潮霉素浓度,筛选类原球茎最适选择压力。取得的结果如下:1.来自葡萄风信子的Ma DFR和Ma F3?5?H载体组合在瞬时转化蝴蝶兰后,花瓣颜色变深,进一步经花青苷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转化后的花瓣花青苷含量是野生型的1.32倍,从而筛选出适合稳定转化的载体组合,即Ma DFR+Ma F3?5?H。2.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CAMBIA1301-Ma DFR-Ma F3?5?H,用于后续稳定转化蝴蝶兰。3.(1)花梗适合作为不定芽诱导外植体,出芽率优于花苞、花葶和花萼;(2)先用2%过氧化氢溶液处理15min,再用10%次氯酸钠溶液处理10min,消毒效果良好,花梗污染率低,为26.6%;(3)花梗诱导最适培养基为:花宝1号+花宝2号+6-BA 3 mg/L+NAA 0.05 mg/L,出芽率为78.9%;(4)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花宝1号+6-BA 5 mg/L+NAA 0.05 mg/L,增殖系数为3.60;(5)幼苗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生根率为73.7%。建立了蝴蝶兰‘大辣椒’的再生体系。
王明清[3](2020)在《‘凤丹白’牡丹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凤丹白(Paeonia.ostii)牡丹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与药用价值,还有较高的油用价值。因牡丹繁殖周期长、系数低,牡丹新品种培育受到传统育种方式的限制。再生体系的研究为牡丹的高效育种提供可行方法,遗传转化的研究为牡丹性状改良奠定了基础。目前牡丹遗传转化仍存在再生体系不稳定,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本实验以牡丹成熟种胚和无菌子叶为实验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成熟以及分化研究,以转化载体含甜菜红素生物合成基因,对牡丹进行农杆菌转化和转化条件筛选,构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胚双元载体,并对牡丹子叶进行农杆菌转化。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中,种胚萌发率为92%,加入腐胺可促使胚苗强壮,也有利于生根。500mg/LGA3浸泡种子48h后,剥取种胚到萌发培养基:改良MS+6-BA0.5mg/L+GA30.5mg/L+Put1.0mg/L,可有效破除休眠。胚苗生长培养基:改良MS+6-BA0.5mg/L+GA30.2mg/L+Put 1.0mg/L。2.诱导愈伤组织试验材料为种胚和子叶,种胚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100g/L)+6-BA0.5mg/L+PIC2.0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5%;子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100g/L)+6-BA0.5mg/L+2,4-D2.0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8.7%。3.将获得愈伤组织成熟培养25-30d,愈伤组织呈现鹅黄色或白色明显颗粒状。成熟培养基:改良MS(蔗糖30g/L)+6-BA2.0mg/L+NAA0.2mg/L+TDZ 0.3mg/L+ZT0.5mg/L;种胚分化率可达到54.5%,子叶愈伤也有少量不定芽生成。愈伤分化阶段加入0.5mg/L的玉米素,可促进愈伤分化,浓度过高会导致畸形。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改良MS(蔗糖30g/L)+6-BA0.5mg/L+NAA0.2mg/L+ZT0.5mg/L。4.本实验转化载体含甜菜红素生物合成基因,侵染子叶可获得表达红色性状的抗性愈伤,转化率达到29.1%;侵染种胚愈伤组织,也有红色抗性愈伤生成,转化率为5.8%。表明目的基因整合到组织细胞内,且成功表达。5.本实验通过构建一种以DEX诱导的成胚双元载体p YB9664,通过农杆菌侵染无菌子叶获得少量抗性子叶胚,初步证明该载体确实可以诱导胚胎发生。
陈倩[4](2020)在《蝴蝶兰组培苗在高温胁迫下的繁殖能力及其培养基优化》文中认为蝴蝶兰是着名的观赏兰科植物,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园艺植物进出口日益频繁。目前对蝴蝶兰的研究主要在组织快繁体系建立、灭菌方法、降低褐化、对胁迫环境适应能力等,但是很少关于蝴蝶兰活力状态与其可组培性关系的研究。蝴蝶兰作为珍贵的园艺种源,一方面防止种源流失,同时也为境外种源的利用,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蝴蝶兰植株具有生长繁殖潜力,可进行组织培养。因此,建立蝴蝶兰植株活力快速检测方法有应用价值。筛选出更合适的蝴蝶兰组织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外源有机添加物,也将为提高蝴蝶兰的工厂化生产效益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以蝴蝶兰无菌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胁迫下蝴蝶兰的生理变化特征及其对繁殖能力的影响,同时优化了其组织培养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检测了高温胁迫(温度40℃14h/d,35℃10 h/d)条件不同处理时间下蝴蝶兰植株石油醚提取液的紫外吸收情况,发现在202-210nm和240-260nm两个紫外波段均是高温处理8天的蝴蝶兰植株石油醚提取液有最大的吸光值;说明高温处理8天时蝴蝶兰幼苗产生的化学物质最多,高温胁迫响应机制最强。(2)随着高温胁迫(35℃14h/d,30℃10 h/d)处理时间的延长,蝴蝶兰“黄花红心”、“大辣椒”叶片的Fv/Fm值均依次降低,其中“黄花红心”的下降趋势快于“大辣椒”。但是叶片的Fv/Fm值不能很好地反映蝴蝶兰组培苗(茎段)的活力情况。组培苗高温胁迫(40℃14h/d,35℃10h/d)下蝴蝶兰“大辣椒”茎段Fv/Fm值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下降趋势明显。Fv/Fm值能够指示蝴蝶兰茎段组培苗的存活情况,当蝴蝶兰茎段Fv/Fm值小于等于0.35时,无法用于组织培养。(3)含1g/L花宝的培养基能够有效地促进蝴蝶兰的生长发育。与5号花宝相比,培养基中添加花宝1号对蝴蝶兰组培苗生长的效果更好。以蝴蝶兰组培苗生物量、叶长、根长、根直径、植株投影面积和根投影面积、植株表面积和根表面积、植株体积和根体积作为评估指标,发现培养基中添加200g/L土豆泥对蝴蝶兰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添加200ml/L椰汁与添加200g/L香蕉,而以添加200g/L西红柿汁的效果最差。(4)不同激素组合对蝴蝶兰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研究发现,以6-BA 5mg/L+NAA 0.5mg/L+GA 34mg/L时,蝴蝶兰最长叶、最宽叶、根总长和根直径、植株投影面积和根投影面积、植株表面积和根表面积,植株体积和根体积均达最大。(5)组培条件对蝴蝶兰根部生长影响研究中发现,不添加任何激素的花宝1号+椰汁培养条件下,根部生长状态最佳。蔗糖浓度为10g/L时蝴蝶兰有最大的根部生物量、根总长、最长根和根直径,根投影面积、根表面积和根的体积也达到最大。蔗糖浓度为30g/L时根部的生长效果最差。培养基中添加200g/L土豆泥时,蝴蝶兰根部生物量、根部投影面积、根长、根直径、根数等指标也均达最大。200g/L香蕉泥培养下的蝴蝶兰根部各性状长势均为最差。(6)用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进一步探究了蝴蝶兰最佳培养基成分配比。发现蔗糖、花宝1号和椰汁三个影响因素中,花宝1号对蝴蝶兰“大辣椒”的生物量有显着促进作用,对蝴蝶兰“黄花红心”的生物量、植株体积和投影面积、根长、根体积和投影面积这六个指标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蔗糖和椰汁的影响相近,均低于花宝1号。在活性炭(0.5-1.5g/L)、6-BA(3-7mg/L)和NAA(0.3-0.7mg/L)浓度范围内,随着活性炭含量、6-BA和NAA浓度的增加,两个蝴蝶兰品种的组培苗生长指标提高,其中活性炭对蝴蝶兰组培苗各性状生长的影响高于两种激素。
周利利[5](2017)在《蝴蝶兰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本试验以蝴蝶兰花梗及无菌苗叶片为研究材料,开展了类原球茎诱导、增殖、分化等研究,建立了蝴蝶兰组培快繁体系,为蝴蝶兰优良种苗的快速生产以及通过以类原球茎和叶盘为受体实现对蝴蝶兰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的蝴蝶兰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蝴蝶兰花梗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以蝴蝶兰花梗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的花梗所需0.1%升汞消毒的时间,花梗不同部位及不同培养基对腋芽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花梗最佳消毒时间不一,可采用消毒时间15min,花梗污染率低,存活率较高;位于花梗中部的花梗腋芽诱导率较高,均达60%以上;促进花梗腋芽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5 mg · L-1+NAA0.1 mg · L-1+sucrose 30g· L -1+AC 1g· L-1,Agar 7.5g · L-1, pH 为 5.6。2、蝴蝶兰PLB诱导体系的建立(1)叶片诱导PLB无菌苗及花梗腋芽萌发的幼叶生长30d左右,叶长为1~2cm,是诱导PLB效果最佳的材料。叶片切割宽度为0.5cm时,三个品种的蝴蝶兰PLB诱导效果均最好。由于蝴蝶兰品种不同,叶片诱导PLB的最佳激素配比存在差异:1474-1与传1叶片诱导 PLB 最佳的培养基为:1/2MS+TDZ 0.2 mg · L-1+6-BA 4 mg · L-1+CW 20%+PVP 3g · L-1+sucrose15g · L-1,其PLB诱导率可达50.43%,每个叶片组织块上诱导出PLB数目值为12.78个;而3206适合较高浓度的TDZ,叶片诱导PLB最适培养基为:1/2MS+TDZ 0.6 mg · L-1+6-BA 4 mg · L-1+CW 20%+PVP 3 g ·L-1+Sucrose15 g · L-1, Phytagel 3 g · L-1, pH=5.5。(2)蝴蝶兰叶片诱导PLB过程中的防褐化10d黑暗预处理后的叶片,褐化率降至为60%,PLB诱导率可达56.67%;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防褐化剂,均可降低褐化率,添加VC0.4 g·L-1效果最好,褐化率降至47.50%,且PLB的诱导最高;光强1000Lux条件下,PLB褐变率较低,且长势良好。(3)叶片诱导PLB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本试验对叶片诱导PLB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叶片组织块进行石蜡切片,经观察发现:蝴蝶兰体细胞胚胎为单细胞起源,发生在叶片上表皮细胞或上表皮下方的叶肉细胞,单细胞原胚分裂形成多细胞原胚,后经一系列发育,逐渐脱离母体,最终形成较大颗粒状的PLB。(4)根尖诱导PLB.最适合蝴蝶兰根尖诱导PLB的培养基为:1/2MS+TDZ 0.6m g·L-1+6-BA 4m g · L-1+CW 20%+PVP 3 g · L-1+Sucrose15 g · L-1,Phytage1 3 g · L-1,pH=5.5。1474-1的PLB诱导率为4.33%,3206的PLB诱导率为5.93%。3、PLB的增殖、分化及生根培养本试验中得到最适合蝴蝶兰PLB增殖的培养基为:VW+ZT 5m g · L-1+Ad 5m g · L-1+CW 20%+PVP 3 g · L-1+sucrose 15 g · L-1, Agar 7.5 g · L-1, pH=5.5。最适合蝴蝶兰PLB分化培养的培养基为:花宝+ ZT 3 mg · L-1Ad 5 mg · L-1+CW 20%+PVP 3 g · L-1+sucrose15 g · L-1, Agar 7.5 g · L-1, pH=5.5。最适合蝴蝶兰分化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 1 mg · L-1+IBA 1 mg · L-1+80 g · L-1 香蕉 + sucrose 30 g · L-1,Agar 7.5 g · L-1,pH=5.6 。
巴春影[6](2016)在《完善牛皮杜鹃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及提高其耐热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长白山野生牛皮杜鹃为试材,进一步完善了牛皮杜鹃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其规模化生产、扩大其种群数量奠定基础;同时探讨了 EMS处理对牛皮杜鹃耐热性的影响及可能的耐热机理,以期为牛皮杜鹃推广应用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适宜牛皮杜鹃组培苗继代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IBA 3.0 mg·L-1+ZT 1.5 mg·L-1,增殖倍数达5.21。加入椰乳后,增殖倍数和株高均显着提高,而且叶片密集,分枝明显增多,较适宜的椰乳浓度为150 ml·L-1;2.适合皮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1/4改良MS+IBA5 mg·L-1+AC 1.5 g·L-1,生根率达到88.89%,明显缩短生根周期,活性炭对牛皮杜鹃组培苗生根率的影响不显着,但可以改善根际的通气条件,使根系数量和长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植株长势较好;3.适合牛皮杜鹃组培苗炼苗移栽基质组合为草炭土:腐殖土:珍珠岩为2:1:1,生根苗移栽成活率为95.66%;4.EMS浓度为0.1%,施入法处理牛皮杜鹃组培苗叶片2d,叶片存活率为48.9%,接近半致死剂量,可以作为较适宜的耐热突变体筛选条件;5.经EMS处理的叶片的再生植株与对照组经不同高温处理后,测定的相关生理指标差异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植株SOD、POD活性和Pro、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相同温度时,诱变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在35℃或40℃时,两者差异最大;叶绿素含量虽有所下降,但相同处理温度时,诱变组显着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EM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牛皮杜鹃组培苗的的耐热性。
宋冬梅[7](2016)在《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幼苗培育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热带多年生草本附生兰,因其花型似蝴蝶而得名,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上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高档花卉,深受世界各国人的喜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蝴蝶兰自身的营养繁殖和种子繁殖均难以满足大量繁殖的需要,并且蝴蝶兰属热带气生兰,其气生根对栽培基质的透气性和保水性等条件要求很高。为了满足市场对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的需要,蝴蝶兰组织培养和栽培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蝴蝶兰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基和不同栽培基质配比的栽培效果,以探索蝴蝶兰组培的培养基,提高快繁的效率,寻找能代替高成本的水苔栽培效果好的基质。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选用蝴蝶兰开花后不久的较幼嫩的花梗为外植体材料,外植体用0.1%氯化汞处理12min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污染率较低;诱导培养腋芽萌发6-BA合适的浓度为9mg/L(基本培养基为1/2MS,NAA0.3mg/L)。增殖培养适宜培养基配方:1/2MS+6-BA9mg/L+NAA0.3mg/L+CM100ml/L,增殖培养的效果最佳,且芽较健壮。2.树皮、锯末等可有机废弃物可替代水苔作为蝴蝶兰的栽培基质。从对蝴蝶兰植株的生长和形态指标等方面分析,树皮、玉米芯、锯末按5:3:2比例的配方与其他基质相比效果最好,可以替代水苔作为蝴蝶兰的栽培基质,其次,效果较好的是树皮与水苔1:1。3.通过成本核算,表明用有机废弃物作为基质材料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栽培的成本,说明在保证蝴蝶兰植株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可以用树皮、水苔与锯末的混合基质作为蝴蝶兰栽培基质,大大降低了蝴蝶兰苗木的生产成本。
曾德华,郁培义,陈伟玉,孙洁,何书奋[8](2014)在《“满天红”蝴蝶兰花梗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以蝴蝶兰原优良品种"满天红"花梗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验证了"满天红"蝴蝶兰花梗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消毒时间、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使用浓度和不同pH等对"满天红"蝴蝶兰影响的研究,得出了蝴蝶兰组织培养方法诱导植株再生的最佳方案,进一步加快蝴蝶兰名贵品种的扩大繁殖。
王玲,陈发棣,陈凤,涂小云[9](2012)在《蝴蝶兰花梗芽的初代诱导》文中提出以蝴蝶兰花梗芽作为外植体进行初代培养。通过对比试验验证初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消毒剂及消毒时间、不同取材部位、不同培养基、不同细胞分裂素及其使用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以确定生产实际中可以采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蝴蝶兰花梗芽的消毒,以"使用2%过氧化氢消毒液+花梗先消毒20 min+腋芽消毒3 min"的组合最好。蝴蝶兰花梗芽的萌芽率以花梗上部为最高;花梗中部花梗芽较其他部位健壮。蝴蝶兰花梗诱导的较适合基本培养基为1/3MS培养基。适当提高6-BA浓度有利于花梗芽的分化,但用量过大会导致芽畸形。6-BA使用浓度为5 mg/L时最佳。AD不能促进蝴蝶兰花梗芽的萌发生长,实际生产中不能用来诱导蝴蝶兰花梗芽。
王玲[10](2011)在《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蝴蝶兰以品种丰富、花色艳丽、花姿高雅和花期长等特性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是国际上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四大观赏热带兰之一,在世界花卉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潜力巨大。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可以培育大量的优良种苗,从而解决其繁殖系数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笔者工作单位连云港振兴花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蝴蝶兰新品种开发、扩繁、规格苗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生产企业。公司2009年培育出的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Phalaenopsis amabilis. ’Ever GreatDouble Dragon’)为亮丽绒红花,花径12cm,其花朵排列佳,抗逆性强,双梗花序的植株占群体的95%以上,市场前景看好。本研究以‘恒巨双龙’蝴蝶兰花梗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对其组培过程中基本培养基、花梗取材部位、激素使用浓度和有机添加物等一系列技术关键点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适合该品种组培的最佳方案,为实现其商品化规模化组培生产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蝴蝶兰花梗芽的消毒,使用2%过氧化氢消毒液,花梗先消毒20 mmin,然后腋芽消毒时间为3 min的组合最好,污染率9.43%,萌芽率为80.53%。蝴蝶兰花梗芽的萌芽率以花梗上部为最高,达到84.85%,平均芽长为2.05cm;花梗中部花梗芽萌芽率为76.32%,平均芽长为2.23 cm,且较其他部位健壮。综合考虑,在组培生产中采取蝴蝶兰花梗芽中部芽为好。蝴蝶兰花梗诱导的较适合基本培养基为1/3MS培养基,诱导率达86.73%,出芽数为2.48。适当提高6-BA浓度有利于花梗芽的分化,但用量过大会导致芽畸形。6-BA使用浓度为5mg/L时最佳,萌芽率为75.64%,平均出芽数为1.76。AD不能促进蝴蝶兰花梗芽的萌发生长。实际生产中不能用来诱导蝴蝶兰花梗芽。2.蝴蝶兰花梗芽的增殖,较适合基本培养基为1/3MS培养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6-BA可以促进蝴蝶兰花梗芽增殖。以添加6-BA5 mg/L为最佳,增殖倍数达到1.71倍,芽生长健壮,颜色深绿,且芽的形态也较正常。AD各处理花梗芽生长势均较好,表明AD可促进蝴蝶兰花梗芽根系的生长,但对蝴蝶兰花梗芽的增殖无促进作用。6-BA、AD配合使用时,增殖倍数均比各自单独使用高,6-BA/AD添加的比例以1:2最好,新长叶片数为2.20,株高增量为1.81,增殖倍数为1.80倍。椰汁添加浓度0-150 ml/L范围内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超过150 ml/L则不再增加,因此椰汁添加浓度以150 ml/L最适合。适量添加水解酪蛋白有助蝴蝶兰花梗芽的增殖生长,过量的水解酪蛋白会抑制其生长。水解酪蛋白最佳的使用浓度为250 mg/L,此浓度时诱导率为82.52%,株高增量为1.07,增殖倍数为1.25倍。3.培养基中添加香蕉、土豆、苹果,椰汁和活性碳对壮苗生根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三者混合添加时有协同作用。庆大霉素能有效抑制内源菌的污染,随着使用浓度增加效果增强,生根率也随之下降,以100 mg/L添加浓度较好,培养30天时污染率为19.80%,生根率为91.70%。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兰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
| 1.1.1 兰科植物遗传转化体系 |
| 1.1.2 表达载体建立的研究概况 |
| 1.2 文心兰的转基因研究概况 |
| 1.3 芳樟醇合酶基因(Lis)研究进展 |
| 1.3.1 Lis基因概况 |
| 1.3.2 Lis基因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文心兰受体系统的建立及优化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试剂耗材 |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 2.1.4 实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文心兰再生体系的建立 |
| 2.2.2 受体系统的建立及优化 |
| 2.3 讨论与结论 |
| 2.3.1 讨论 |
| 2.3.2 结论 |
| 第三章 文心兰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Lslis基因的转化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植物材料 |
| 3.1.2 试剂耗材 |
| 3.1.3 试剂配方 |
| 3.1.4 菌株与质粒 |
| 3.1.5 PCR引物 |
| 3.1.6 实验仪器设备 |
| 3.1.7 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头孢霉素对文心兰原球茎受体的生长的影响 |
| 3.2.2 卡那霉素对文心兰原球茎受体的生长的影响 |
| 3.2.3 pBI121 载体导入农杆菌 |
| 3.2.4 不同因素对农杆菌介导文心兰原球茎的GUS瞬时表达影响 |
| 3.2.5 甘露醇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 3.2.6 AS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 3.2.7 构建重组载体并导入农杆菌 |
| 3.2.8 Lslis基因转化筛选与保持 |
| 3.3 讨论与结论 |
| 3.3.1 讨论 |
| 3.3.2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 |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引言 |
| 1.2 植物呈色机制研究进展 |
| 1.2.1 花青素生化和生物合成途径 |
| 1.2.2 影响植物呈色的其他因素 |
| 1.3 蓝色花育种研究进展 |
| 1.4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 1.4.1 蝴蝶兰花梗组织培养 |
| 1.4.2 蝴蝶兰类原球茎组织培养 |
| 1.5 蝴蝶兰转基因研究进展 |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不同来源蓝色形成基因瞬时转化蝴蝶兰研究 |
| 2.1 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菌株和载体 |
| 2.1.3 试剂与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农杆菌介导瞬时转化蝴蝶兰 |
| 2.2.2 表型观察 |
| 2.2.3 花青苷总量测定 |
| 2.2.4 细胞液pH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瞬时转化蝴蝶兰表型观察 |
| 2.3.2 花青苷总量测定 |
| 2.3.3 细胞液pH测定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蝴蝶兰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
| 3.1 材料 |
| 3.1.1 植物材料 |
| 3.1.2 菌株和载体 |
| 3.1.3 试剂与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稳定转化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 |
| 3.2.2 蝴蝶兰再生体系建立及类原球茎抗性浓度筛选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载体构建示意图 |
| 3.3.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 3.3.3 中间载体pCAMBIA1301-Ma F3?5?H的构建 |
| 3.3.4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Ma DFR-Ma F3?5?H的构建 |
| 3.3.5 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 |
| 3.3.6 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时间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
| 3.3.7 基础培养基和6-BA、NAA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 3.3.8 6 -BA、NAA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 3.3.9 6 -BA、NAA对蝴蝶兰生根的影响 |
| 3.3.10 类原球茎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外植体的选择 |
| 1.2.2 培养基选择 |
| 1.3 牡丹再生途径 |
| 1.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 1.3.2 器官发生途径 |
| 1.3.3 体细胞胚发生 |
| 1.3.4 胚胎发生分子机制 |
| 1.4 遗传转化技术与诱导表达载体 |
| 1.4.1 遗传转化技术 |
| 1.4.2 诱导型表达系统 |
| 1.4.3 地塞米松诱导系统原理 |
| 1.4.4 地塞米松系统的应用 |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凤丹白再生体系的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材料消毒 |
| 2.2.2 种胚萌发 |
| 2.2.3 诱导愈伤组织 |
| 2.2.4 愈伤组织分化实验 |
| 2.2.5 不定芽培养 |
| 2.2.6 生根诱导 |
| 2.2.7 移栽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种胚萌发 |
| 2.3.3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
| 2.3.4 愈伤分化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2.5.1 凤丹白种胚离体培养 |
| 2.5.2 凤丹白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 2.5.3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
| 第3章 凤丹白遗传转化的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菌株 |
| 3.1.2 植物材料 |
| 3.1.3 培养基及溶液准备 |
| 3.2 愈伤组织转化 |
| 3.2.1 子叶和愈伤组织预培养 |
| 3.2.2 筛选剂与抑菌剂 |
| 3.2.3 农杆菌的活化培养 |
| 3.2.4 侵染方式的筛选 |
| 3.2.5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
| 3.2.6 共培养后处理 |
| 3.2.7 筛选培养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子叶和胚性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
| 3.3.2 筛选剂的选择与浓度确定 |
| 3.3.3 农杆菌浸染浓度与浸染时间的确定 |
| 3.3.4 共培养后延迟培养 |
| 3.3.5 转化筛选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4章 双元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植物材料 |
| 4.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
| 4.2 双元载体pYB9664 的构建 |
| 4.2.1 BoBBMS和 GRLBDS基因合成 |
| 4.2.2 BoBBMS和 GRLBDS基因片段回收 |
| 4.2.3 双元载体的构建 |
| 4.2.4 高效根癌农杆菌的电击转化 |
| 4.3 凤丹白牡丹pYB9664 转化 |
| 4.3.1 凤丹白愈伤组织预培养 |
| 4.3.2 pYB9664 农杆菌活化培养 |
| 4.3.3 农杆菌侵染 |
| 4.3.4 侵染后处理 |
| 4.3.5 筛选培养 |
| 4.3.6 分化诱导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pYB9664 双元载体的构建 |
| 4.4.2 转化农杆菌的筛选 |
| 4.4.3 子叶转化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凤丹白种子的离体培养 |
| 5.2 凤丹白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 5.3 遗传转化体系的硏究 |
| 5.4 目的基因性状表达 |
| 5.5 双元载体pYB9664 的构建与转化 |
| 5.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蝴蝶兰简介 |
| 1.1.1 蝴蝶兰名字的由来 |
| 1.1.2 蝴蝶兰的分布 |
| 1.1.3 蝴蝶兰的形态特征 |
| 1.1.4 蝴蝶兰的生活习性 |
| 1.1.5 蝴蝶兰的经济价值及应用 |
| 1.2 蝴蝶兰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植株组织培养技术 |
| 1.2.2 蝴蝶兰组培外植体的选择 |
| 1.2.3 基本培养基对蝴蝶兰组培的影响 |
| 1.2.4 有机添加物对蝴蝶兰组培的影响 |
| 1.2.5 激素对蝴蝶兰组培的影响 |
| 1.2.6 蔗糖浓度对蝴蝶兰组培的影响 |
| 1.2.7 蝴蝶兰组培褐化的控制 |
| 1.3 高温胁迫下蝴蝶兰的研究进展 |
| 1.3.1 高温胁迫下蝴蝶兰形态生理方面的研究 |
| 1.3.2 高温胁迫下蝴蝶兰生长繁殖潜力的研究 |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高温胁迫下蝴蝶兰的连续紫外光谱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仪器 |
| 2.1.3 实验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第三章 基于叶绿素荧光评估高温胁迫下蝴蝶兰的可组培性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仪器 |
| 3.1.3 实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高温胁迫下两种蝴蝶兰叶片Fv/Fm值与可组培相关性的研究 |
| 3.2.2 高温胁迫下蝴蝶兰茎段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可组培相关性的研究 |
| 3.3 结果与讨论 |
| 第四章 蝴蝶兰生长发育影响因素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研究 |
| 4.1 基本培养基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2 天然有机添加物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 |
| 4.2.3 实验试剂 |
| 4.2.4 实验方法 |
| 4.3 激素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3.1 实验材料 |
| 4.3.2 实验仪器 |
| 4.3.3 实验试剂 |
| 4.3.4 实验方法 |
| 4.3.5 结果与分析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蝴蝶兰试管苗生根影响因素及培养基配方优化研究 |
| 5.1 激素对蝴蝶兰生根的影响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仪器 |
| 5.1.3 实验试剂 |
| 5.1.4 试验方法 |
| 5.1.5 结果与分析 |
| 5.2 蔗糖浓度对蝴蝶兰生根的影响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仪器 |
| 5.2.3 实验试剂 |
| 5.2.4 试验方法 |
| 5.2.5 结果与分析 |
| 5.3 天然有机添加物对蝴蝶兰生根的影响 |
| 5.4 结果与讨论 |
| 第六章 基于饱和D-设计优化蝴蝶兰培养基方案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剂与仪器 |
| 6.1.3 试验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蝴蝶兰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 |
| 1.2.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 |
| 1.2.1. 蝴蝶兰花梗培养 |
| 1.2.2. 类原球茎诱导研究 |
| 1.2.3. PLB增殖与分化 |
| 1.2.4. 生根壮苗培养 |
| 1.3. 组织培养褐变的探究 |
| 1.3.1. 褐变机理的探究 |
| 1.3.2. 防褐化措施 |
| 1.4. 体细胞胚胎的研究 |
| 1.4.1. 体细胞胚胎的定义 |
| 1.4.2. 体胚发生方式 |
| 1.4.3. 蝴蝶兰体细胞胚的组织学观察研究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蝴蝶兰花梗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 |
| 2.1.2. 试剂与仪器 |
| 2.1.3. 方法 |
| 2.1.3.1. 升汞消毒时间对花梗消毒效果的影响 |
| 2.1.3.2. 花梗部位对腋芽萌发的影响 |
| 2.1.3.3. 不同浓度的NAA对花梗腋芽萌发的影响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升汞消毒时间对花梗消毒效果的影响 |
| 2.2.2. 花梗部位对腋芽萌发的影响 |
| 2.2.3. 不同浓度的NAA对花梗腋芽萌发的影响 |
| 2.3. 小结与讨论 |
| 2.3.1. 不同消毒时间对花梗消毒效果的影响 |
| 2.3.2. 不同取材部位对花梗腋芽萌芽的影响 |
| 2.3.3. 不同激素对花梗腋芽萌芽的影响 |
| 3. 蝴蝶兰PLB诱导体系的建立 |
| 3.1. 叶片诱导PLB体系的建立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1.1. 材料 |
| 3.1.1.2. 试剂 |
| 3.1.2. 方法 |
| 3.1.2.1. 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诱导PLB的影响 |
| 3.1.2.2. 叶片切割大小对PLB诱导的影响 |
| 3.1.2.3. 叶片的老嫩程度对PLB诱导的影响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1.3.1. 不同浓度配比的激素对诱导PLB的影响 |
| 3.1.3.2. 叶片切割大小对PLB诱导的影响 |
| 3.1.3.3. 叶片的老嫩程度对PLB诱导的影响 |
| 3.1.4. 小结与讨论 |
| 3.1.4.1. 不同激素对叶片诱导PLB的影响 |
| 3.1.4.2. 叶片的发育程度、切割大小对诱导PLB的影响 |
| 3.2. 叶片诱导PLB过程中防褐化的研究 |
| 3.2.1. 材料 |
| 3.2.2. 方法 |
| 3.2.2.1. 抗褐变剂对褐变的影响 |
| 3.2.2.2. 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 |
| 3.2.2.3. 光照强度对褐变率的影响 |
| 3.2.3. 结果与分析 |
| 3.2.3.1. 抗褐变剂对褐变的影响 |
| 3.2.3.2. 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的影响 |
| 3.2.3.3. 光照强度对褐变的影响 |
| 3.2.4. 小结与讨论 |
| 3.2.4.1. 防褐化剂对褐变的影响 |
| 3.2.4.2. 环境对褐变的影响 |
| 3.3. PLB形成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
| 3.3.1. 材料与试剂 |
| 3.3.1.1. 材料 |
| 3.3.1.2. 试剂 |
| 3.3.2. 方法 |
| 3.3.3. 结果与分析 |
| 3.3.3.1. PLB发生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 |
| 3.3.3.2. PLB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
| 3.3.4. 小结与讨论 |
| 3.4. 根尖诱导PLB |
| 3.4.1. 材料 |
| 3.4.2. 方法 |
| 3.4.3. 结果与分析 |
| 3.4.4. 小结与讨论 |
| 4. 蝴蝶兰PLB的增殖、分化与生根培养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方法 |
| 4.1.2.1. 探究不同基础培养基对蝴蝶兰PLB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 4.1.2.2. 探究不同激素配比对蝴蝶兰PLB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 4.1.2.3. 不同激素配比对分化苗生根的影响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基础培养基对蝴蝶兰PLB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 4.2.2. 不同激素配比对蝴蝶兰PLB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 4.2.3. 不同激素配比对分化苗生根的影响 |
| 4.3. 小结与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牛皮杜鹃的组织培养 |
| 1.2.2 耐热性研究 |
| 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牛皮杜鹃的组织培养技术 |
| 2.1.1 不同激素组合对牛皮杜鹃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
| 2.1.2 椰乳对牛皮杜鹃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
| 2.1.3 基本培养基对牛皮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 2.1.4 生长素浓度对牛皮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 2.1.5 活性炭(AC)对牛皮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
| 2.1.6 不同基质对牛皮杜鹃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 2.2 牛皮杜鹃组培苗耐热性研究 |
| 2.2.1 EMS对牛皮杜鹃组培苗叶片存活率及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 2.2.2 EMS处理的叶片再生植株在不同处理温度下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
| 3 讨论 |
| 3.1 牛皮杜鹃组培苗的增殖培养 |
| 3.2 牛皮杜鹃组培苗生根培养及对空气的需求 |
| 3.3 EMS处理对牛皮杜鹃组培苗耐热性的影响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目录 1 引言 |
| 1.1 蝴蝶兰 |
| 1.2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 1.3 无土栽培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 1.3.1 无土栽培的概念 |
| 1.3.2 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
| 1.4 蝴蝶兰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 |
| 1.4.1 蝴蝶兰单一基质的研究 |
| 1.4.2 复合基质的研究现状 |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苗木材料——蝴蝶兰 |
| 2.1.2 基质材料 |
| 2.2 试验试材和器材 |
| 2.3 培养室概况与基本条件 |
| 2.4 试验方法 |
| 2.4.1 诱导培养试验 |
| 2.4.2 增殖培养试验 |
| 2.4.3 不同栽培基质对蝴蝶兰生长的影响 |
| 2.5 测定方法和统计分析 |
| 2.5.1 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培养 |
| 2.5.2 蝴蝶兰丛生芽增殖培养 |
| 2.5.3 不同栽培基质对蝴蝶兰生长的影响测定 |
| 2.5.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蝴蝶兰诱导培养 |
| 3.1.1 消毒时间对污染率和诱导率的影响 |
| 3.1.2 细胞分裂素对诱导的影响 |
| 3.2 蝴蝶兰增殖培养试验 |
| 3.3 不同栽培基质对蝴蝶兰生长的影响 |
| 3.3.1 不同基质对蝴蝶兰苗株成活率的影响 |
| 3.3.2 不同基质对蝴蝶兰叶片的影响 |
| 3.3.3 不同基质对蝴蝶兰苗株茎粗的影响 |
| 3.3.4 不同基质处理的综合指标评价 |
| 3.3.5 不同基质配方的成本比较 4 讨论 |
| 4.1 诱导培养 |
| 4.1.1 消毒时间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
| 4.1.2 细胞分裂素 6-BA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
| 4.2 培养基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 4.3 不同基质栽培效果比较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2.1 外植体消毒灭菌 |
| 1.2.2不同浓度激素对外植体的诱导处理 |
| 1.2.3褐化现象的防治 |
| 1.2.4 生根培养 |
| 1.2.5炼苗 |
| 2 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灭菌时间对花梗的影响 |
| 3.2 不同激素以及p H组合对花梗的影响 |
| 3.3 不同激素组对原球茎增值的影响 |
| 3.4 生根培养 |
| 3.5 炼苗 |
| 4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蝴蝶兰及其生物学特性 |
| 2 蝴蝶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
| 3 植物组织培养的产生与应用现状 |
| 3.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生 |
| 3.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现状 |
| 4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一章 蝴蝶兰花梗芽的诱导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药品 |
| 1.3 材料的取得及预处理 |
| 1.4 试验设计 |
| 1.5 试验结果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消毒剂及消毒时间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2.2 不同取材部位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2.3 不同培养基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2.4 不同细胞分裂素及不同使用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消毒剂及消毒时间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3.2 不同取材部位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3.3 不同培养基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3.4 不同细胞分裂素及不同使用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萌芽的影响 |
| 第二章 蝴蝶兰花梗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药品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试验结果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培养基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2.2 不同细胞分裂素及不同使用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2.3 不同椰汁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2.4 不同CH用量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培养基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3.2 不同细胞分裂素及不同使用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3.3 不同椰汁浓度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3.4 不同CH用量对蝴蝶兰花梗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
| 第三章 蝴蝶兰组培苗壮苗生根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药品 |
| 1.3 试验设计 |
| 1.4 试验结果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培养基对蝴蝶兰花梗芽壮苗生根的影响 |
| 2.2 不同添加物对蝴蝶兰花梗芽壮苗生根的影响 |
| 2.3 不同种类抑菌素对蝴蝶兰花梗芽污染率及生根率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庆大霉素对蝴蝶兰花梗芽污染率及生根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培养基对蝴蝶兰花梗芽壮苗生根的影响 |
| 3.2 不同添加物对蝴蝶兰花梗芽壮苗生根的影响 |
| 3.3 不同种类抑菌素对蝴蝶兰花梗芽污染率及生根率的影响 |
| 3.4 不同浓度庆大霉素对蝴蝶兰花梗芽污染率及生根率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全文结论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