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红,吴爽,张虎,邹忆怀[1](2021)在《针刺促进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管新生是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修复的重要基础,是现代脑科学研究卒中治疗的新型靶标之一。卒中后血管新生主要受血管新生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协同调控,针刺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作用于机体的"血管生成开关",在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相关因子、评估方法及针刺干预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中医药促进卒中后血管新生的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徐磊[2](2021)在《糖皮质激素非受体依赖性抑制肿瘤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广泛用于缓解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也用于调节免疫疗法所造成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 AEs)。以往认为GCs对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而GCs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似乎与临床上肿瘤治疗中的联合使用是相悖的。以往认为GCs的作用途径主要通过其受体(GR)依赖途径发挥基因组调控模式,而GCs非受体依赖途径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免疫系统正常或者免疫系统激活的机体中阐明GCs在肿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是必要的。通过采用动物模型实验,免疫印迹实验、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围绕着糖皮质激素干预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Th1和CD8+T细胞),探究在免疫系统正常或者免疫系统激活的机体中GCs在肿瘤进展的作用及机制。通过构建筛选敲低或者敲除GR(编码基因Nr3c1)的LLC细胞系,经体外增殖实验,体内成瘤实验,荧光定量PCR实验,转录组测序等实验探究GCs非受体依赖途径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免疫正常的C57BL/6小鼠中,经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干预的小鼠脾脏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免疫球蛋白重(轻)链可变区(IGH(L)V)基因显着性降低,进一步确证了DEX的免疫抑制作用。在免疫系统正常的C57BL/6荷瘤小鼠中,经不同浓度的DEX干预,发现较高剂量的DEX能显着性降低肿瘤体积,改善血管浸润程度,延长生存期,降低细胞增殖阳性标志物(Ki67,c-Myc)的表达量,促进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免疫检查点PD-1H,属于CD28-B7家族,表达于T细胞表面而抑制其活化。在PD-1H基因敲除免疫系统激活荷瘤小鼠中,肿瘤体积以及细胞增殖阳性标志物(Ki67)的表达量显着性降低,而联合DEX干预,可以更进一步显着性抑制肿瘤进展。经DEX干预的免疫系统正常或免疫激活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与Th1和CD8+T细胞招募、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Cxcl9,Cxcl10,Cd3e,Gzmb,Ifng)表达水平显着性下降。DEX具有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经DEX干预后可以显着性降低免疫正常或免疫激活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糖脂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Glut1,Idh3a,Gpam,Agpat2,Dgat1,Cpt1a,Pnpla2,Fabp1)。体外试验,进一步确证DEX能够显着性降低糖脂代谢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此外,经DEX干预后,可以显着性增加免疫系统正常或者激活荷瘤小鼠血糖含量,而降低甘油三脂及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实验表明DEX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抑制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免疫正常或免疫激活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的进展;DEX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促进下游靶基因的转录(Klf9,Snai2,Vim)。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DEX在GR存在或敲除的情况下,均可影响肿瘤细胞的糖脂代谢通路;经q PCR验证发现,Sh-CTL LLC细胞系中给予DEX干预后显着性降低糖脂代谢通路重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Sh-GR LLC细胞系中,经DEX干预后糖脂代谢通路重要基因无显着性差异(Idh3a,Agpat2,Fabp1,Slc27a4,Acadm)而仍显着性降低Glut1,Hk2,Dgat1,Cpt1a的表达。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DEX不完全依赖GR的作用途径调控TNF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PPAR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而影响肿瘤进展。综上所述,在免疫系统正常或者免疫系统激活的机体中,尽管GCs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Th1和CD8+T细胞的活化,但其可以通过不完全依赖GR的作用途径直接阻断肿瘤内部糖脂代谢通路以及影响TNF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PPAR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而抑制肿瘤进展。
陈静[3](2021)在《针药结合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率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主要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内膜容受性、妊娠率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探索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案。2.次要目的:比较针刺联合中药方式和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两者的疗效差异。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综述一: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现代医学概述:我们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及SCI-HUB、Pub-Med、Springer Link等英文学术资源平台的信息检索,试图归纳总结薄型子宫内膜及不孕产生机制、传统治疗方式及最新研究方向。综述二: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中医学研究概述:我们通过对上述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撷取中医精华部分,并尝试得出关于病因、病机、治疗状况的一般性认识。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符合薄型子宫内膜诊断的不孕患者85例,釆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针药联合组,42例)和对照组(雌孕激素序贯组,43例)。入组期间按期检查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并据实际情况指导同房,观察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雌激素变化水平、月经量、中医证候评分等相关数据,并随访统计妊娠率和综合疗效从而进行多方面对比。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实验组经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增幅分别为1.51±0.71mm、2.73±0.90mm,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形态:实验组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较前明显增多,B型和C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较治疗前减少;对照组A型和B型子宫内膜占比较治疗前增多,C型占比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实验组A型内膜高于对照组;就B型和C型子宫内膜而言,实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实验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降低,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I稍有降低,但与治疗前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PI值显着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降低,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I稍有减低,较治疗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RI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水平:排卵前雌二醇峰值日测定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E2均增加,差异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的变化: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月经失血图评分均明显增加,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增幅更大(P<0.05)。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总体较前下降,差异有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对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评分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妊娠率:实验组和对照组总妊娠率分别为37.5%、27.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二者统计学差异不存在(P>0.05)。结论:1.针刺联合中药可以增加内膜厚度,改善内膜形态,增加内膜血液灌注,提高排卵前机体雌激素水平,改善中医证候,提高内膜容受性。2.针刺联合中药通过激发薄型子宫内膜潜在活性,促进患者妊娠。
杨霞,杨中汉,周倜,齐炜炜,高国全[4](2020)在《肿瘤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血管新生是肿瘤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抗血管新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抗血管新生的策略主要是应用血管新生刺激因子拮抗剂或血管新生抑制因子,以抑制肿瘤异常增加的血管新生.相比于血管新生刺激因子拮抗剂,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展现出更好的治疗前景,但是其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前体蛋白的水解片段,如人纤溶酶原K5(plasminogen kringle 5,K5)、血管抑素(angiostatin/kringle 1~4)、内皮抑素(endostatin)等;另一类是细胞分泌性的蛋白质,如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likrein-binding protein, KBP)、抗凝血酶(antithrombin)等.本文主要以本课题组研究的PEDF, KBP和K5为例,分别介绍其生物学功能、抗肿瘤血管新生机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未来肿瘤抗血管新生治疗提供借鉴.
陈水龄[5](2020)在《姜黄素抑制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目的采用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为CN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模型参考。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分别在光凝后1d、3d、5d、7d、14d、21d采用眼底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 CNV 的变化情况。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光凝后不同时间点CNV眼组织中CD105因子表达的情况。结果1.光凝后1d光斑处无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d、5d仅有少量光斑处有荧光素渗漏。光凝后7d CNV生成率为70.18%,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为128.30±11.21。光凝后14d CNV生成率为78.18%,平均光密度值为182.12±6.59,与光凝后7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21d,CNV生成率和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光凝后时间的增加,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光凝后7d CNV厚度为48.92±2.81μm,较光凝后1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14d CNV厚度为61.98±5.06μm,较光凝后7d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 CNV厚度为61.78±4.03μm,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1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视网膜组织CD105表达呈阴性,光凝后1d、3d、5d组光斑处可见少量棕黄色反应物表达,光凝后7d组光斑处棕黄色反应物逐渐增多(P<0.05),光凝后14d组较光凝后7d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光凝后21d组与光凝后14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532nm激光光凝可以成功建立BN大鼠实验性CNV动物模型。2.CNV在光凝后7d至14d生长迅速,至21d逐渐稳定,此模型具有成模速度快,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CNV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3.眼底照、FFA、ICGA、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动态观察CNV的变化。第二章目的观察中药单体姜黄素对BN大鼠实验性CNV的抑制作用,以及对AKT/p-AKT/HIF-1 α/VEGF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CNV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应用532nm倍频激光光凝诱导BN大鼠建立CNV模型,造模后的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和姜黄素高剂量组,在光凝后14d进行眼底照、FFA与ICGA检查。2.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组CNV中央厚度。3.制作BN大鼠CNV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组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RT-qPCR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量。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NV眼组织中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各因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正常组未打激光,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CNV生成率分别为78.18%、73.21%、77.19%、75.86%、74.5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素渗漏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82.12±6.59、119.22±8.03、166.45±8.33、164.34±5.69、149.22±6.4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光凝后14d,雷珠单抗组CNV中央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BN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中AKT、p-AKT、HIF-1α、VEGF因子表达呈阴性,未见棕黄色反应物。光凝后14d,模型组光斑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KT、p-AKT、HIF-1α、VEGF因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4.mRNA结果显示:光凝后14d,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5.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光凝后14d,AKT蛋白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较雷珠单抗组显着增加(P<0.05)。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高剂量姜黄素(400mg/Kg/d)对激光诱导的BN大鼠实验性CNV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2.姜黄素抑制BN大鼠实验性CNV的机制可能与抑制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第三章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19(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 AKT、HIF-1 α 和VEGF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应用CCK-8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姜黄素和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的浓度,同时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RT-qPCR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量的影响。3.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姜黄素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AKT、p-AKT、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CCK-8细胞活性检测: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ARPE-19细胞活性呈现先增长后抑制,当CoCl2终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姜黄素终浓度在0-100μM时,ARPE-19细胞活性未见异常;当浓度≥200μM时,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雷珠单抗在终浓度为2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浓度为40μg/mL、80μg/mL时,细胞活性较CoCl2组和正常组均显着降低(P<0.05)。因此,我们选择终浓度100μM的CoCl2作为造模浓度;终浓度6.25μM、25μM、100μM的姜黄素作为低、中、高剂量组浓度;终浓度为20μg/mL的雷珠单抗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浓度。2.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结果显示: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KT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雷珠单抗组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CoCl2可成功建立APR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在终浓度为100μM时可增加细胞中AKT、HIF-1α和VEGF mRNA及p-AKT、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3.高剂量姜黄素(100μM)可降低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中AKT、HIF-1α和 VEGF mRNA 及 p-AKT、HIF-1α 和 VEGF 蛋白的表达。4.姜黄素(100μM)对CoCl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具有保护作用。第四章目的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1.将ARPE-19细胞条件培养液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珠单抗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作用于HUVEC细胞;采用CCK-8法观察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2.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水平迁移的影响。3.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垂直迁移的影响。4.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的侵袭的影响。5.采用Matrigel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观察在非接触情况下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1.ARPE-19细胞的各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UVEC细胞水平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水平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水平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水平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UVEC细胞垂直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垂直迁移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垂直迁移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垂直迁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垂直迁移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HUVEC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侵袭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珠单抗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中(25μM)剂量组细胞侵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条件培养液高(100μM)剂量组较模型组细胞侵袭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UVEC细胞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管腔形成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雷珠单抗组管腔形成较模型组显着较少(P<0.05);姜黄素条件培养液低(6.25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姜黄素中(25μM)、高(100μM)剂量组管腔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与雷珠单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RPE-19细胞姜黄素低(6.25μM)、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水平迁移;其中高剂量组条件培养液可显着抑制HUVEC细胞垂直迁移。2.ARPE-19细胞姜黄素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侵袭。3.ARPE-19细胞姜黄素中(25μM)、高剂量组(100μM)条件培养液可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4.姜黄素可在细胞水平抑制血管的生成。
李园媛[6](2020)在《水蛭提取液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水提法制备水蛭提取液,分别采用凝血酶间接检测提取液中水蛭素含量(根据2015版药典)和高分辨液质联用QE技术检测提取液成分,以确定水蛭提取液的主要成分。通过观察水蛭提取液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WERI-RB-1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作用的影响,验证水蛭提取液抑制WERI-RB-1细胞生长和侵袭的作用。通过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 HIF-1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的影响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e B PI3K/AKT)通路的影响,阐明水蛭提取液抑制WERI-RB-1细胞可能的分子机制。通过观察水蛭提取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UVEC)的活性影响及表达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VEGFR2)的影响,以此来研究水蛭提取液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潜能。方法:1.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水提法制备水蛭提取液,并利用凝血酶间接测定水蛭素的含量;高分辨液质联用-QE技术分析水蛭的主要成分。2.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作用的影响: 将WERI-RB-1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水蛭提取液(0.02U/ml、0.04U/ml、0.08U/ml、0.16U/ml)共培养0、24、48、72h,经CCK-8筛选最佳药物干预浓度和时间点; 以0.04U/ml和0.08U/ml 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48h为药物干预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2个实验浓度、48h为药物干预条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2个实验浓度对WERI-RB-1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对照组细胞仅在培养基中培养,无添加药物。3.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0.04U/ml和0.08U/ml 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WERI-RB-1细胞48h,Elisa实验检测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 以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WERI-RB-1细胞48h,RT-PCR检测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HIF-1a和MMP-9 m RNA水平的影响; 以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WERI-RB-1细胞48h,Western Blot检测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HIF-1a、MMP-9、PI3K、人磷酸化AKT蛋白(Human phosphorylated AKT protein p-AKT)蛋白含量的影响。对照组细胞仅在培养基中培养,无添加药物。4.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活性及表达VEFG和VEGFR2的影响: 将HUVEC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水蛭提取液(0.02U/ml、0.04U/ml、0.08U/ml、0.16U/ml)共培养0、24、48、72h,经CCK-8筛选最佳药物干预浓度和时间点; 0.04U/ml和0.08U/ml 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HUVEC细胞48h后,RT-PCR检测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表达VEGF和VEGFR2 m RNA水平的影响; 以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干预HUVEC细胞48h后,Western Blot检测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表达VEGF和VEGFR2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1.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根据2015版《中华药典》中使用凝血酶测定水蛭提取液中水蛭素的浓度,经过多次反复提取及测定,水蛭提取液中水蛭素浓度保持相对稳定。高分辨液质联用分析仪-QE分析结果表明:水蛭提取液中包含有核苷类、氨基酸类、肌苷类、嘌呤类、维生素类等多种成分。2.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作用的影响: 0.04U/ml、0.08U/ml的水蛭提取液组在48h对RB细胞的抑制率分别是9.70%、9.9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D值P<0.05)。 实验组药物浓度干预的RB细胞主要阻滞在G2/M期。对照组、0.04U/ml水蛭提取液组、0.08U/ml水蛭提取液组处于G2/M期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00±2.32、12.59±5.36、14.79±4.12(对照组与水蛭提取液组比较,P<0.01)。 实验组水蛭提取液浓度均可诱导RB细胞凋亡率上调,以上3组细胞凋亡率依次分别为4.64±2.56、37.91±3.44、33.05±2.25(与对照组比较,P<0.01)。 实验组Transwell下室中移行的、每高倍视野细胞数目均较对照组显着减少,3组检测结果(OD值)依次分别为1.21±4.36、0.44±2.08、0.53±3.42(与对照组比较,P<0.01)。3.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04U/ml和0.08U/ml2个水蛭提取液浓度培养基上清中VEGF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IF-1a和MMP-9 m RN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IF-1a、MMP-9、PI3K、p-AKT的蛋白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活性及表达VEFG和VEGFR2的影响: 0.04U/ml和0.08U/ml水蛭提取液干预WERI-RB-1细胞48h后,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2.96±1.59、14.81±2.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D值P<0.05)。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EGF、VEGFR2的m RN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EGF、VEGFR2的蛋白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水提法提取的水蛭提取液中水蛭素含量相对稳定。水蛭提取液中包含有核苷类、氨基酸类、肌苷类、嘌呤类、维生素类等多种成分。2.水蛭提取液通过抑制WERI-RB-1活性、引起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等作用对视网膜母细胞瘤WERI-RB-1细胞发挥抑制作用。3.水蛭提取液通过VEGF/PI3K/AKT通路抑制WERI-RB-1细胞,同时抑制WERI-RB-1细胞中HIF-1a、MMP-9活性。4.水蛭提取液可抑制HUVEC细胞活性,抑制HUVEC细胞表达VEGF、VEGFR2蛋白活性。综上所述,在体外实验中,水蛭提取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通过VEGF/PI3K/AKT通路和HIF-1a、MMP-9因子影响WERI-RB-1细胞周期分布、凋亡、侵袭作用,从而发挥抑制RB的作用。同时发现水蛭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VEGF、VEGFR2表达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蛭提取液对RB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可能对RB血管也有抑制作用。从中医理论上进一步验证了其活血化瘀、其破血消瘕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制剂水蛭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前研究资料。
申沛于[7](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李斯亮[8](2019)在《不同时间点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ES、TSP-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点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内皮抑素(E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的影响,以血管新生为切入点,探讨不同时间点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从10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27只作为假手术组,余下73只采用Zea Longa改良版右侧颈外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最终将54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7只)和电针组(27只),根据不同治疗时间将每组分为三个亚组,即3d、7d、14d组,每个亚组9只大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不作任何治疗,电针组于术后1d开始,选取“百会”“水沟”二穴,根据上述不同时间点进行连续治疗,再分别于3d、7d、14d后处死取材。利用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于术后4h、3d、7d、14d观察每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利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区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利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区海马组织ES和TSP-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idner法测定脑梗死区的微血管密度,观察血管新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大鼠缺血区海马组织中ES mRNA、TS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4h,3d,7d,14d,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4h,3d,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与4h组比较,3d组评分降低(P>0.05);7d组、14d组评分显着降低(P<0.01);与3d组比较,7d组、14d组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与7d组比较,14d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组织学观察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神经元形态正常,排列有序,可见清晰完整细胞核;术后3d,模型组及电针组缺血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间质水肿,细胞排列紊乱,结构疏松呈网状,部分胞核固缩等病理改变;治疗7d后,电针组缺血脑组织损伤程度较模型组稍微减轻;治疗14d后,电针组缺血脑组织间质水肿明显减轻,胞核清晰,脑组织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3.脑梗死体积检测假手术组未见梗死区,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出现不同程度梗死区。治疗3d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14d后,电针组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与3d组比较,7d组、14d组脑梗死体积均缩小(P<0.01);与7d组比较,14d组脑梗死体积缩小(P<0.01)。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假手术组ES和TSP-1蛋白呈少量表达。模型组ES和TSP-1蛋白在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之间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3d后,电针组与模型组ES和TSP-1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14d后,电针组ES和TSP-1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与3d组比较,7d组、14d组ES和TSP-1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与7d组比较,14d组ES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TSP-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5.RT-qPCR结果显示:假手术组ES mRNA和TSP-1 mRNA呈少量表达。模型组ES mRNA和TSP-1 mRNA相对表达量在3d,7d,14d较假手术组均显着增高(P<0.01)。治疗3d后,电针组ES mRNA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TSP-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P<0.01)。治疗7d,14d后,电针组ES mRNA和TSP-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与3d组比较,7d组ES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TSP-1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14d组ES mRNA和TSP-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7d组比较,14d组ES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TSP-1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ES、TSP-1阳性细胞呈少量表达,模型组ES、TSP-1阳性表达在3d,7d,14d时较假手术组均显着增加(P<0.01)。治疗3d后,电针组ES阳性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TSP-1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14d后,电针组ES、TSP-1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1)。电针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与3d组比较,7d组ES、TSP-1阳性表达增加(P<0.05或P<0.01),14d组ES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14d组TSP-1阳性表达增加(P<0.05);与7d组比较,14d组ES、TSP-1阳性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7.缺血区血管新生观察假手术组微血管密度(MVD)呈少量表达,模型组MVD在3d,7d,14d时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电针组MVD较模型组均显着增加(P<0.01)。电针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与3d组比较,7d组、14d组MVD显着增加(P<0.01);与7d组比较,14d组MVD显着增加(P<0.01)。结论:1.电针疗法能够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缩小脑梗死体积。2.不同时间点电针能够下调大鼠缺血侧海马区血管新生抑制因子ES、TSP-1蛋白及mRNA表达量,这可能是电针疗法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恢复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陈凯[9](2018)在《黄连解胰汤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介导抗胰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炎症在胰腺癌恶性进展中扮演着了重要角色。针对该特点,我们以经典方剂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为基础,设计了黄连解胰汤方剂(Huang-Lian-Jie-Yi-Tang,HLJYT)。该方剂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柴胡配伍而成,具有清化湿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该方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并能改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探明黄连解胰汤方剂的作用及其机制,本论文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研究了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并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了黄连解胰汤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目的:中医学理论认为,大多数胰腺癌患者以“湿热”为主要证候。临床应用显示,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黄连解胰汤可改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本部分旨在研究黄连解胰汤在体外是否能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方法:应用黄连解胰汤汤剂灌胃及腹主动脉取血法,制备大鼠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以及对照血清,作为体外细胞实验用药;应用MTT法观察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PANC-1细胞的生长的作用;应用划痕实验观察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PANC-1细胞的迁移的作用。结果:MTT实验显示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PANC-1细胞体外生长无明显的效应;但划痕实验表明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PANC-1细胞的迁移。结论:本部分研究结果发现,虽然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并无直接的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第二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目的:本部分拟探讨黄连解胰汤在体内是否能影响裸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方法:应用水煎剂法制备黄连解胰汤汤剂,作为动物实验用药;应用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锡(dibutyltindichloride,DBTC)技术建立裸鼠慢性炎症模型;采用胰腺原位包膜下注射PANC-1细胞悬液构建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及小动物活体成像Luminex技术检测裸鼠体内移植瘤萤光强度,评价移植瘤的生长;剥离瘤体测量并称重。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癌移植瘤组织标本的Ki-67、CD68、CD163的表达。结果:黄连解胰汤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生长,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具有炎症基础的模型中更为显着;黄连解胰汤抑制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结论:本部分研究证实黄连解胰汤能够减少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浸润,提示黄连解胰汤可能通过重组胰腺癌的免疫微环境,发挥抗肿瘤作用。第三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更多地类似于M2型巨噬细胞,其释放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等涉及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本部分旨在研究黄连解胰汤对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通过Transwell小室建立巨噬细胞与PANC-1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及分析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谱;通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可在体外抑制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基因芯片及生信分析结果显示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处理影响巨噬细胞多个基因表达及多条信号通路的活化,涉及与M2型巨噬细胞分化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显示,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acrophage conditioned medium,MCM)促进血管生成;黄连解胰汤方处理组,肿瘤组织标本中CD34+血管内皮细胞丰度下降、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降低。结论:本部分研究证实黄连解胰汤通过抑制M2型巨噬细胞分化,减少TAMs浸润,调节胰腺癌肿瘤微环境,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王琪,李嘉姝,程莉莉,聂莹雪[10](2012)在《抗血管生成与肿瘤治疗》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初,Folkman在血红蛋白溶液灌注狗的离体甲状腺支持移植肿瘤生长实验中观察到肿瘤因为缺乏血管,其体积不超过1~2mm3,而将这些肿瘤株植回机体后,随着血管的生长,肿瘤也迅速增大数倍。对此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血红蛋白溶液灌注离体器官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阻止了肿瘤的增生[1]。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又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具有血管依赖性的观点,并认为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2]。从此揭开了对肿瘤血管及抗血管生成的广泛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血管新生的概述 |
| 2 与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新生相关的因子 |
| 2.1 血管新生促进因子 |
| 2.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 2.1.2 内皮祖细胞 |
| 2.1.3 血管生成素 |
| 2.1.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 2.1.5 缺氧诱导因子 |
| 2.1.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 2.2 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
| 2.2.1 凝血酶敏感蛋白 |
| 2.2.2 Nogo-A |
| 2.2.3 内皮抑素 |
| 3 评估血管新生的方法 |
| 3.1 离体评估方法 |
| 3.1.1 免疫学方法 |
| 3.1.2 基因检测方法 |
| 3.1.3 其他检测方法 |
| 3.2 在体评估方法 |
| 3.2.1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 |
| 3.2.2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 |
| 3.2.3 CT灌注成像 |
| 3.2.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 4 针刺促进血管新生机制研究近况 |
| 4.1 普通针刺 |
| 4.2 电针 |
| 4.3 头针 |
| 4.4 针刺结合其他方法 |
| 5 问题与展望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小鼠、细胞、菌株、质粒 |
| 1.2 试剂耗材 |
| 1.3 仪器设备 |
| 1.4 实验试剂配方 |
| 2 实验方法 |
| 2.1 地塞米松干预免疫正常小鼠模型的构建 |
| 2.2 地塞米松干预免疫正常荷瘤小鼠模型的构建 |
| 2.3 地塞米松干预免疫激活荷瘤小鼠模型的构建 |
| 2.4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 |
| 2.5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 2.6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IHC) |
| 2.7 总RNA的提取 |
| 2.8 逆转录 |
| 2.9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 2.10 载体构建 |
| 2.11 载体转化、鉴定及质粒的提取 |
| 2.12 细胞培养与慢病毒侵染建立稳转细胞株 |
| 2.13 免疫印迹 |
| 2.14 CCK8 实验 |
| 2.15 小鼠基因型鉴定 |
| 2.16 荷瘤小鼠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脂(TG)及游离脂肪酸(NEFA)的定量检测 |
| 2.17 细胞周期检测 |
| 2.18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 2.19 数据统计分析 |
| 3 实验结果 |
| 3.1 经地塞米松干预的免疫正常C57BL/6 小鼠脾脏中IGH(L)V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 |
| 3.1.1 转录组测序分析地塞米松干预C57BL/6 小鼠脾脏中差异基因的表达 |
| 3.1.2 地塞米松干预后显着性降低脾脏中IGH(L)V基因的表达 |
| 3.1.3 小结 |
| 3.2 经地塞米松干预的免疫正常C57BL/6 荷瘤小鼠中肿瘤进展显着性抑制 |
| 3.2.1 地塞米松注射干预后显着性抑制免疫正常C57BL/6 荷瘤小鼠肿瘤的进展 |
| 3.2.2 地塞米松注射干预后抑制了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增殖并促进了其凋亡 |
| 3.2.3 小结 |
| 3.3 地塞米松注射干预后显着性抑制PD-1H基因敲除免疫激活荷瘤小鼠肿瘤进展 |
| 3.3.1 PD-1H基因敲除联合地塞米松干预可以显着性抑制肿瘤的进展 |
| 3.3.2 PD-1H基因敲除联合地塞米松干预可以显着性降低肿瘤组织Ki67的表达 |
| 3.3.3 小结 |
| 3.4 地塞米松注射能显着性抑制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T细胞的功能 |
| 3.4.1 地塞米松注射能显着性抑制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CD8~+T和 CD4~+Th1 细胞的募集和功能 |
| 3.4.2 小结 |
| 3.5 地塞米松注射能显着性抑制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糖脂代谢重要酶的表达 |
| 3.5.1 地塞米松注射能显着性抑制免疫正常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糖脂代谢重要酶的表达 |
| 3.5.2 地塞米松注射能显着性抑制免疫激活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糖脂代谢重要酶的表达 |
| 3.5.3 小结 |
| 3.6 地塞米松干预能显着性抑制LLC细胞系糖脂代谢重要酶的表达 |
| 3.6.1 体外试验发现经地塞米松干预后显着性抑制LLC细胞系糖脂代谢重要酶的表达 |
| 3.6.2 小结 |
| 3.7 地塞米松注射显着性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中TG和 NEFA的含量而增加血糖含量 |
| 3.7.1 地塞米松注射显着性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中TG和 NEFA的水平而增加血糖含量 |
| 3.7.2 小结 |
| 3.8 地塞米松可不完全依赖其受体(GR)作用途径抑制肿瘤进展 |
| 3.8.1 地塞米松干预后显着性升高肿瘤细胞GR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水平 |
| 3.8.2 构建GR敲除的LLC稳转细胞系 |
| 3.8.3 地塞米松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抑制LLC细胞和Hepa1-6 细胞增殖 |
| 3.8.4 地塞米松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抑制免疫正常荷瘤小鼠肿瘤进展 |
| 3.8.5 地塞米松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抑制免疫激活荷瘤小鼠肿瘤进展 |
| 3.8.6 GR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具有抑制肿瘤进展的作用 |
| 3.8.7 地塞米松通过依赖受体作用途径使得 LLC 细胞周期G1/S期阻滞 |
| 3.8.8 小结 |
| 3.9 地塞米松可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促进靶基因转录水平 |
| 3.9.1 地塞米松可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促进靶基因的转录水平 |
| 3.9.2 小结 |
| 3.10 地塞米松不完全依赖其受体作用途径调节肿瘤内糖脂代谢通路 |
| 3.10.1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 3.10.2 地塞米松可调控糖脂代谢等信号通路 |
| 3.10.3 地塞米松通过非受体依赖途径调控糖脂代谢等信号通路 |
| 3.10.4 地塞米松不完全依赖受体作用途径调控糖脂代谢相关通路 |
| 3.10.5 地塞米松不完全依赖受体作用途径调控LLC细胞糖脂代谢通路 |
| 3.10.6 小结 |
| 3.11 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不完全依赖其受体作用途径调节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而影响肿瘤进展 |
| 3.11.1 地塞米松不完全依赖受体作用途径调控TNF信号通路 |
| 3.11.2 地塞米松不完全依赖受体作用途径调控钙离子和PPAR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 |
| 3.11.3 小结 |
| 4 讨论 |
| 5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糖皮质激素(GCs)在肿瘤进展中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1 文献研究 |
| 1.1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现代医学概述 |
| 1.1.1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病因认识 |
| 1.1.2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治疗 |
| 1.2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中医概述 |
| 1.2.1 中医古籍的相关认识 |
| 1.2.2 现代中医学认识 |
| 2 临床研究 |
| 2.1 前言 |
| 2.2 临床研究 |
| 2.2.1 临床资料 |
| 2.2.2 研究方法 |
| 2.2.3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理论基础 |
| 3.1.1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机理解析 |
| 3.1.2 针药结合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的辨证思路 |
| 3.2 针药分析 |
| 3.2.1 针刺取穴依据 |
| 3.2.2 方药分析 |
| 3.3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 3.3.1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
| 3.3.2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类型变化 |
| 3.3.3 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血流变化 |
| 3.3.4 治疗前后患者雌激素变化 |
| 3.3.5 治疗前后患者月经量变化 |
| 3.3.6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
| 3.3.7 治疗后疗效评价 |
| 3.3.8 无效病例分析 |
| 3.3.9 退出或脱落病例原因 |
| 4 结论 |
| 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及平衡失调假说 |
| 1.1 血管新生 |
| 1.2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
| 1.3 平衡失调假说 |
| 2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通常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 |
| 2.1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 |
| 2.2 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BP) |
| 2.3 血管内皮抑素 |
| 2.4 其他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 |
| 3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具有抑制肿瘤内皮细胞来源的血管新生的作用 |
| 3.1 PEDF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 |
| 3.2 KBP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 |
| 3.3 K5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 |
| 3.4 其他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 |
| 4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对肿瘤干细胞来源血管新生的作用 |
| 4.1 肿瘤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细胞 |
| 4.2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抑制肿瘤干细胞形成拟态血管 |
| 5 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具有抑制淋巴管新生的作用 |
| 6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章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CNV模型 |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 2.4 制备病理学标本 |
| 2.5 HE染色 |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 3.1 眼底照、FFA及ICGA图像 |
| 3.2 HE染色图像 |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 3.4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 4.2 HE染色结果 |
| 4.3 CD105免疫组化结果 |
| 5. 讨论 |
| 5.1 CNV模型建立的方法 |
| 5.2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建立实验性CNV模型的机制 |
| 5.3 532nm倍频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的评价 |
| 6. 结论 |
| 第二章 姜黄素通过AKT/p-AKT/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BN大鼠CNV的实验研究 |
| 1. 实验动物、仪器、耗材与试剂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 1.3 实验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0 实验药物配制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2 532nm倍频激光建立实验性CNV模型 |
| 2.3 眼底照相、FFA及ICGA观察CNV变化 |
| 2.4 病理学标本制备 |
| 2.5 HE染色 |
| 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 2.7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 2.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
| 3.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 3.1 眼底照、FFA与ICGA图像 |
| 3.2 HE染色图像 |
| 3.3 免疫组化图像 |
| 3.4 RT-qPCR结果分析 |
|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 3.6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眼底照、FFA与ICGA结果 |
| 4.2 HE染色结果 |
| 4.3 免疫组化结果 |
| 4.4 RT-qPCR结果 |
| 4.5 Westernblot结果 |
| 5. 讨论 |
| 5.1 新生血管与中药单体 |
| 5.2 姜黄与姜黄素 |
| 5.3 姜黄素与眼部新生血管 |
| 5.4 CNV的中医认识 |
| 5.5 姜黄素抑制CNV的机制 |
| 6. 结论 |
| 第三章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AKT、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
| 1. 实验细胞、试剂、药物及仪器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药物及溶液的配制 |
| 1.4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ARPE-19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 2.2 造模试剂CoCl_2、实验药物姜黄素及阳性对照药雷珠单抗浓度的筛选 |
| 2.3 实验分组与干预 |
| 2.4 CCK-8法检测实验各组ARPE-19细胞的活性 |
| 2.5 RT-qPCR检测 |
| 2.6 Westernblot检测 |
| 3.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方法 |
| 3.1 CCK-8检测细胞活性结果分析 |
| 3.2 RT-qPCR结果分析 |
| 3.3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 3.4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正常ARPE-19细胞形态 |
| 4.2 CoCl_2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3 姜黄素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4 雷珠单抗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5 RT-qPCR结果 |
| 4.6 Westernblot结果 |
| 5. 讨论 |
| 5.1 细胞缺氧模型的建立 |
| 5.2 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模型的机制 |
| 5.3 姜黄素对CoCl_2诱导ARPE-19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 |
| 6. 结论 |
| 第四章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观察ARPE-19细胞姜黄素的条件培养液对HUVEC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 1. 实验细胞、药物、试剂及仪器 |
| 1.1 实验细胞 |
| 1.2 实验试剂 |
|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 1.4 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HUVEC细胞株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 2.2 CCK-8检测 |
| 2.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水平迁移 |
| 2.4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 |
| 2.5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 |
| 2.6 Matrigel基质胶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正常HUVEC细胞形态 |
| 4.2 CCK-8结果 |
| 4.3 划痕实验细胞水平迁移结果 |
| 4.4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垂直迁移结果 |
| 4.5 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侵袭结果 |
| 4.6 Matrigel基质胶实验细胞管腔形成结果 |
| 5. 讨论 |
| 5.1 细胞迁移 |
| 5.2 细胞侵袭 |
| 5.3 细胞管腔形成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创新性 |
| 不足与展望 |
| 综述一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姜黄素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学术表现 |
| 致谢 |
| 附: 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主要成分分析的初步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材料 |
|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 1.1.3 实验仪器 |
| 1.1.4 试剂配制 |
|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1.2.1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含量检测 |
| 1.2.2 高分辨液质联用-QE分析水蛭提取液成分 |
| 1.3 结果 |
| 1.3.1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水蛭素含量测定 |
| 1.3.2 高分辨液质联用-QE分析水蛭提取液主要成 |
| 1.4 讨论 |
| 1.4.1 水蛭提取液的制备和检测的初步研究 |
| 1.4.2 高分辨液质联用-QE分析水蛭提取液成分 |
| 第二部分 水蛭提取液对WERI-Rb-1 细胞活性、周期、凋亡、侵袭的影响 |
| 2.1 实验细胞、试剂及配制、仪器设备和耗材 |
| 2.1.1 实验细胞 |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 2.1.3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 2.1.4 试剂配制 |
| 2.2 细胞培养、传代和冻存 |
| 2.2.1 细胞培养和传代 |
| 2.2.2 细胞冻存 |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2.3.1 CCK-8法检测水蛭提取液对细胞的活性影响 |
| 2.3.2 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细胞周期的影响 |
| 2.3.3 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3.4 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侵袭能力的影响 |
| 2.4 统计分析 |
| 2.5 结果 |
| 2.5.1 不同浓度药物对WER-Rb-1细胞活性的影响 |
| 2.5.2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 2.5.3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5.4 transwell 实验检测水蛭提取液对 WER-Rb-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2.6 讨论 |
| 2.6.1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活性的影响 |
| 2.6.2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周期的影响 |
| 2.6.3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凋亡影响 |
| 2.6.4 细胞凋亡与增殖 |
| 2.6.5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第三部分 水蛭提取液对WER-Rb-1 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
| 3.1 实验细胞、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
| 3.1.1 实验细胞 |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 3.1.3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3.2.1 Elisa 实验检测水蛭提取液对 WERI-RB-1 细胞表达 VEGF 的影响 |
| 3.2.2 HIF-1a、MMP-9、VEGFR2 的实时定量RT-PCR检测 |
| 3.2.3 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a、MMP-9、PI3K、p-AKT蛋白表达 |
| 3.3 统计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Elisa 检测培养基上清中 VEGF 蛋白的表达 |
| 3.4.2 HIF-1a基因表达 |
| 3.4.3 MMP-9基因表达 |
| 3.4.4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 PI3K 和 p-AKT 蛋白的表达 |
| 3.4.5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 HIF-1a 和 MMP-9 蛋白的表达 |
| 3.5 讨论 |
| 3.5.1 VEGF、HIF-1a和 MMP-9 在肿瘤生成中的作用 |
| 3.5.2 PI3K/AKT信号通路在肿瘤疾病中的作用 |
| 3.5.3 水蛭素通过VEGF/PI3K/AKT通路及HIF-1a、MMP-9 因子抑制RB细胞 |
| 第四部分 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活性及表达VEFG和VEGFR2的影响 |
| 4.1 实验细胞、试剂和仪器设备 |
| 4.1.1 实验细胞 |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 4.1.3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4.2.1 CCK-8法检水蛭提取液对测细胞活性的影响 |
| 4.2.2 RT- PCR 检测 VEGF 和 VEGFR2 基因表达 |
| 4.2.3 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VEGFR2 的蛋白表达 |
| 4.3 统计分析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CCK-8法检水蛭提取液对测细胞活性及抑制率的影响 |
| 4.4.2 VEGFR2基因表达 |
| 4.4.3 VEGF基因表达 |
| 4.4.4 水蛭提取液对 HUVEC 细胞表达 VEGF 和 VEGFR2 蛋白的影响 |
| 4.5 讨论 |
| 4.5.1 VEGF和 VEGFR2对血管生成的调控 |
| 4.5.2 水蛭提取液对HUVEC细胞表达VEGF和 VEGFR2的影响 |
| 结论 |
| 创新点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 1 文献综述 水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文献综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物标志物 |
| 参考文献 |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附件4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 |
| 个人简历 |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 2.5 副作用评价 |
| 2.6 随访 |
| 2.7 统计学处理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2.1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 2.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比较 |
| 2.3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比较 |
| 2.4 Western Blot检测ES、TSP-1蛋白的表达 |
| 2.5 RT-qPCR检测ESmRNA、TSP-1mRNA的表达 |
| 2.6 免疫组化检测ES、TSP-1 阳性细胞的表达 |
| 2.7 微血管密度测定 |
| 3 讨论 |
| 3.1 动物模型建立的评价 |
| 3.2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 3.3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管新生 |
| 3.4 鉴定血管新生的指标选取 |
| 3.5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 3.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获奖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 |
| 1 材料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
| 1 材料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 |
| 1 材料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结构特点 |
| 2 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结构、功能以及作用机制 |
| 2.1 血管生成抑制素 |
| 2.2内皮细胞抑制素 |
| 3 抗血管生成疗法 |
| 3.1 抗血管生成疗法的优势 |
| 3.2 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发展趋向 |
| 3.2.1 基因治疗 |
| 3.2.2 联合治疗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