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志[1](2019)在《急性小肠坏死预后不良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小肠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其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外科2008年6月至2017年10月所有确诊为急性小肠坏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临床资料291例。收集录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术前的基础疾病、术前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临床结局等。探讨急性小肠坏死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手术后发生死亡、并发症、SIRS的相关风险因素。筛查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术中所见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小肠坏死发生死亡、并发症、SIRS与哪些主要危险因素有关。采用最终患者死亡或者并发症的发生来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同时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最佳截点(Cut off value),以评估此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整个研究P<0.05表示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291例。男性185例(63.6%),女性106例(36.4%)。所有29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坏死,患者发生肠坏死的肠管长度自10cm至全部小肠不等。291例中行一期肠吻合术138例(47.4%),肠造瘘术153例(52.6%)。29例(10.0%)患者40天内死亡,死亡发生的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3例(10.3%)、感染性休克17例(58.6%)。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53岁、休克指数大于0.8、合并冠心病、电解质紊乱、手术时间大于155分钟、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是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独立相关因素,构建死亡的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点值(cut-off value)分别为0.836和3分,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759和0.721。109例(37.5%)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主要为休克(14.8%),腹腔感染(15.8%),肺部感染(15.5%),肾功能不全(10.3%),呼吸衰竭(2.4%)。患者出现白蛋白≤34.9 g/L、坏死小肠平均长度>100cm、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术前有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房纤颤是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独立相关因素,构建死亡的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点值(cut-off value)分别为0.825和2分,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53和0.654,该模型可较好的预测并发症的风险因素。161例(55.3%)患者术后出现SIRS反应。术前存在SIRS、白细胞>14.1×109/L、影像学检查或者术中发现有肠系膜血栓、手术持续时间>155分钟为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出现SIRS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小肠坏死好发于男性,总体预后较差,死亡率为10.0%。发病率男女比例为1.75:1。发病的时间从1小时直到6天不等,平均发病的时间为11.2小时,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急性小肠坏死起病急,CT可作为主要诊断的重要方法。患者的年龄大于53岁、休克指数大于0.8、合并冠心病、电解质紊乱、手术持续时间大于155分钟、剖腹探查或者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是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存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危险因素时,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更高。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其总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37.5%和23.9%。术后SIR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8.4%和14.9%;急性小肠坏死出现并发症和SIRS影响患者生存时间。患者的白蛋白≤34.9 g/L、术前合并电解质紊乱、心房纤颤、肺部感染、术中发现有小肠穿孔、坏死小肠平均长度>100cm是急性小肠坏死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危险因素时,急性小肠坏死患者发生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更高。患者术前存在SIRS、影像学检查或者术中发现有肠系膜血栓、术前白细胞计数>14.1×109/L、手术持续时间>155分钟为急性小肠坏死患者术后出现SIRS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袁凤仪[2](2017)在《缺血性肠病462例临床研究 ——对于国内18家医院病例调查总结》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总结多家综合医院急性肠系膜缺血及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特点,以提高对这两种疾病危险因素、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对国内18家医院2011年至2013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96例AMI患者和266例60岁以上IC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肠系膜缺血19-59岁患者占50%,≥60岁以上患者占42.35%。男性多于女性(59.69%vs 40.31%)。来医院就诊的症状按照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腹痛(164/196),呕吐(109/196),恶心(96/196),腹胀(78/196),合并肠梗阻(61/196),消化道出血(50/196),乏力(28/196),发热(27/196),腹泻(24/196)。实验室检查表现为D--二聚体异常(99/113),凝血酶原时间异常(122/181)、白细胞异常升高(111/193),大便潜血阳性(74/118)、低蛋白血症(105/196)。既往腹部手术史(60/196)、高血压(40/196)及心脑血管疾病(40/196)都是其高危因素。确诊前行腹部CT检查102人,超声检查共58人。外科手术治疗113人,介入治疗20人,单纯药物治疗63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女性多于男性(67.29%vs 32.71%)。来医院就诊的症状按照由多到少依次为消化道出血 84.59%(225/266),腹痛 75.19%(200/266),腹泻 29.7%(79/266),恶心 20.68%(55/266),呕吐 18.8%(50/266),腹胀 10.53%(28/266),乏力 10.53%(28/266),发热 5.64%(15/266)。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异常 77.59%(90/166),大便潜血阳性68.81%(150/218),凝血酶原时间异常60.16%(148/246)。既往高血压病史46.24%(123/266)及心脑血管疾病28.2%(75/266)都是其高危因素。肠镜检查者259例,占全部病例的97.37%。内科治疗占99.25%。结论急性肠系膜缺血以男性为多,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人群,但非老年人所占比例较老年人偏多。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恶心、腹胀、消化道出血、合并肠梗阻等。有腹部手术史、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警惕AMI的可能。及时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腹部血管超声等检查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以女性为多,常见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胀等,腹痛主要为左侧及脐周的突发性绞痛和持续性钝痛,可有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大便潜血阳性等,常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应尽早进行结肠镜+病理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目的。
田雷超[3](2018)在《MS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与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绞窄性肠梗阻(strangu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SO)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对比分析CT平扫及CT增强在判断肠梗阻部位、程度及梗阻类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MSCT对SO临床手术时机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SO和52例经手术证实的单纯性肠梗阻(simple intestinal obstruction,SI)病例的MSCT图像资料(包括CT平扫及CT增强),比较两组的CT征象,分析不同征象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上述CT征象在SI与SO中的分布及诊断效果。比较CT平扫及CT增强两种方式诊断肠梗阻部位、程度及类型的准确性。对比SO病例中肠缺血及肠梗死MSCT征象,分析不同征象对肠缺血及肠梗死的诊断效果。结果21例SO中,CT征象包括:(1)直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后肠系膜上静脉充盈缺损。(2)间接征象:(1)肠壁增厚;(2)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3)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4)腹腔积液;(5)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6)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SO敏感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85.71%),特异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均为100.0%。21例SO患者中同时具备2种以上征象者有19例,52例SI中具备2种以上征象者仅3例,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5)。CT平扫及CT增强在诊断肠梗阻部位的准确率分别为73.97%和76.71%;诊断肠梗阻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9.04%和93.15%;诊断肠梗阻类型的准确率分别为86.30%和90.41%。在MSCT诊断SO的6种间接征象中,肠梗死特异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结论在上述征象中,诊断SO敏感度最高的CT征象是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诊断SO特异度最高的CT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强化异常(靶征),强化减弱或无强化;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当出现下列征象:肠系膜脂肪水肿、渗出及积液(缆绳征);肠系膜血管增粗并肠系膜扭曲(漩涡征);肠壁间、肠系膜间或门静脉积气,提示出现肠梗死,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在肠梗阻的基础上,上述6种征象出现2种以上,可提示出现SO。CT平扫及CT增强在判断肠梗阻部位、程度及梗阻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平扫可作为急诊时诊断SO的依据。
袁凤仪,朱峰,刘德军,吴本俨[4](2016)在《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进展》文中指出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本病患者多有心血管相关的基础疾病史,有习惯性便秘或近期手术史。主要症状根据分型各有特点,AMI表现为无相应体征的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合并心房颤动的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胃肠道排空障碍;CMI特点为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IC表现为左侧腹部突发性绞痛,多餐后加重,梗死坏疽后可有急性腹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最多见为血白细胞增高及大便潜血实验阳性,D-二聚体升高可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腹部超声、X光、CT、MRI、肠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本病的诊断方面各有独特的作用。本病的诊断来源于对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综合判断。治疗分为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各有其针对性及适应证。通过及时确定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许振超[5](2016)在《急性肠系膜缺血1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AM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诊并在我院通过CT、DSA、外科手术等最终确诊16例AM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是否存在肠管坏死分为肠坏死组和无肠坏死组,对其病史、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AMI的发病年龄38-84岁,平均年龄为(52.88±14.46)岁,男女比例7:1,肠坏死组和无肠坏死组的发病年龄无显着差异(P>0.05)。2、AMI的病程为12小时-1年,病程中位数为4.0(1.63-17.5)天,肠坏死组和无肠坏死组的病程无显着差异(P>0.05)。3、AMI的住院时间为5-90天,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5.5(8.5-26.5)天。肠坏死组和无肠坏死组无显着差异(P>0.05)。4、AMI的临床症状以腹痛发生率最高(100%),37.5%(6/16)出现腹胀,31.25%(5/16)血便,37.5%(6/16)恶心、呕吐,56.25%(9/16)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出现腹膜刺激征。5、AMI的WBC升高比率为43.75%(7/16),NEUT升高比率为56.25%(9/16);肠坏死组WBC平均值为(15.39±5.27)×109,NEUT%平均值(91.35±2.33)%;无肠坏死组WBC平均值为(8.30±4.69)×109,NEUT%平均值(70.01±15.07)%;肠坏死组WBC和NEUT%显着高于无肠坏死组(P分别为0.014,0.001)。6、AMI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阳性率为100%(9/9);CRP阳性率为53.84%(7/13);肌酸激酶阳性率为25%(3/12)。7、AMI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是CT,CT检查确诊率为100%(16/16)。CT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68.75%(11/16),间接征象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43.75%(7/16),另外可表现为肠腔扩张、肠壁密度改变、腹腔积液、肠系膜改变等。8、AMI的治疗方式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肠坏死组均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好转率100%(6/6)。无肠坏死组选择保守治疗,好转率100%(4/4);无肠坏死组选择介入手术好转率83.33%(5/6)。结论:1、对查体无法解释的持续性腹痛及时选择CT、DSA等敏感性高的检查,提高AMI确诊率。2、确诊后对于合并肠坏死者,及时剖腹探查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措施。3、腔内技术已经逐渐成为AMI血运重建中的主要治疗手段。4、AMI需要内外科手段综合治疗。
何华亮,张页,戴劲,战祥辉[6](2015)在《急诊缺血性肠病52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都市化负性生活方式及老龄化的加深,各种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缺血性肠病是一类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并且是临床误诊率(90%100%)和病死率(60%80%)都异常高的疾病[1]。因此,通过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寻提高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则尤为重要。
韩辉[7](2014)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模型的制作与实验研究及缺血修饰蛋白对肠缺血临床诊断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背景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诊断困难,致死致残率极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有关于AMI的基础研究多是在以血管结扎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上进行的。动脉结扎的模型只能模拟AMI的极端情况。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则较静脉结扎的差别更大。研究模型不能代表临床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现已有较多的关于激光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的报道。本实验拟采用激光直接照射肠系膜血管的方式致急性肠系膜血管狭窄,获得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模型,并观察模型中血清学标记物的变化。材料与方法:以实验大鼠开腹游离肠系膜动静脉后采用不同的激光参数分别照射动、静脉,缝合关腹观察。24小时后再次开腹观察,与肠系膜动静脉结扎的动物比较,探索导致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激光参数。找出理想的激光参数后取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11组,每组均为6只。C0、C1、C2组为对照组,分别在开腹游离肠系膜血管后即刻、1小时和2小时留取血液和肠管标本。A1、A2、T1组照射动脉;V1、V2、P1、P2、T2组为照射静脉。A1、V1组照射后1小时留取血液和肠管标本;A2、V2组于2小时留取血液和肠管标本;T1、T2组照射血管后15分钟内给予尾静脉内注射尿激酶,于2小时留取血液和肠管标本;P1、P2组照射静脉后于1小时、2小时取肠系膜上静脉血液标本。结果:以适当的激光参数直接照射肠系膜血管可以造成大鼠急性肠系膜缺血损伤模型,不同的激光参数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肠缺血。模型中各组血清D二聚体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体循环血液和门静脉内血液D二聚体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别。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含量在照射动脉或静脉后2小时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溶栓治疗对模型组动物的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表现无保护作用。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大鼠模型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在临床肠系膜缺血病例(共10例)中阳性率为100%。缺血修饰蛋白在肠系膜缺血病人中比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升高的幅度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别。结论:激光直接照射可形成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大鼠模型,急性肠系膜缺血时血清D二聚体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别;体循环血液标本D二聚体浓度与门静脉血液一致。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2小时时明显升高,提示对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有意义。缺血修饰蛋白在动物模型中无变化,但是在临床病例中阳性率高。
王刚[8](2014)在《SMVT对肠粘膜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SMVT)是一种起病较慢、病情发展迅速的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本病属于外科急腹症,短时间内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病早期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与腹部其它疾病难以鉴别。早期做出诊断仍然是一个难题。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反映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血液指标十分重要。研究SD大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模型(SMVT model)建立后D-乳酸(d-lactate)、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随静脉结扎的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SMVT对肠粘膜屏障的影响,研究D-乳酸与DAO在SMVT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体重在250~300g范围内,随机分为肠系膜上静脉结扎0h、4h、12h、24h、48h、72h组和假手术组。在各个组别的不同时间点采集下腔静脉血。静置数分钟后,分离血浆,利用分光光度计速率测定法检测血D-lactate水平及DAO活性;在采血的同时取受累回肠组织2.0cm,HE染色,光镜下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变化,对大鼠肠粘膜组织损伤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1结扎术后4h、12h、24h、48h、72h与假手术组相比,DAO水平明显升高(P<0.05);2肠系膜上静脉结扎24hDAO达到峰值,随后DAO水平下降;3结扎术后4h、12h、24h、48h、72hD-乳酸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4肠系膜上静脉结扎48hD-乳酸达峰值,随后D-乳酸水平下降;5肠系膜上静脉结扎的时间与肠粘膜组织损伤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s=0.911,P<0.01)。结论1DAO、D-乳酸在反映SMVT导致的肠粘膜屏障损伤中有着重要意义;2本实验揭示了SMVT发生后血DAO、D-乳酸的变化规律,这可能对SMVT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3DAO、D-乳酸可能是反映SMVT导致的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较敏感的血液指标。
姜传武[9](2013)在《MSCT对腹内疝分型和分级及双源CTA显示SMA病变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对腹内疝分型、分级的初步探讨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疝分型、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疝患者,其临床和影像资料被回顾性分析,然后,将MSCT对腹内疝分型和分级的结果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并对腹内疝的共同病理基础和主要MS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术后证实:网膜孔疝、十二指肠旁疝、肠粘连束带疝、肠系膜裂孔疝、大网膜裂孔疝、胃切除术吻合口后疝、盲肠周围疝、子宫阔韧带疝、Douglas窝疝的发病率分别为3%、23%、40%、7%、3%、3%、10%、7%、4%,其中,先天性腹内疝中,十二指肠旁疝最常见,后天性腹内疝中,肠粘连束带疝最常见。②CT对腹内疝的诊断准确率为66.7%(20/30),分型准确率为53.3%(16/30),其中,先天性腹内疝容易诊断,如网膜孔疝、十二指肠旁疝和盲肠周围疝CT诊断准确率为100%,CT分型准确率为81.1%(9/11)。获得性腹内疝,特别是肠粘连束带疝,易误诊和漏诊,多以闭袢性肠梗阻收入住院。③肠粘连束带疝与传统腹内疝共同病理基础相比,CT对肠管异位积聚征的诊断后者不及前者;后者多为闭袢征,前者多为囊袋征;CT对绞窄征象的诊断两者相近。④腹内疝的主要CT征象:肠管异位征、囊袋征、闭袢征、靶征、漩涡征、血性渗液征出现率分别为70.0%、33.3%、56.7%、53.3%、20.0%、43.3%。肠管异位征对腹内疝定位,囊袋征和闭袢征对腹内疝定量,靶征、漩涡征、血性渗液征对腹内疝定性。以上6种征象的诊断也就构成了腹内疝CT诊断的一般流程。⑤肠管换位征和网膜脂肪异位征是肠管异位积聚征的特殊表现形式;簇状分布和蘑菇状肠管分别是囊袋征和闭袢的早期表现形式;囊袋征是闭袢征的特殊类型,也是腹内疝特有的典型征象,多见于先天性腹内疝。⑥与病理结果相比较,MSCT分期总的准确性为83.3%(25/30)。MSCT对腹内疝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评定一致(Kappa=0.759, Z=5.000,P<0.05)。结论:MSCT对腹内疝共同病理基础和主要CT征象的探讨为建立腹内疝MSCT诊断程序提供依据。肠粘连束带疝是对传统腹内疝分型和流行病学的重要补充。MSCT对腹内疝分期的探讨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治疗,同时帮助解决临床上比较棘手的绞窄性肠梗阻的CT诊断问题。双源CT血管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疾病的应用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所有151例病人均应用DSCTA进行腹部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与相应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或外科手术结果对照。其中,91例临床可疑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完成双能(DE)序列扫描,排除SMA严重钙化和狭窄、动脉期不典型以及图像资料不全的的情况,共计60例作为实验组或称之为DE组。随机选取同期60例临床可疑腹部疾病的患者,完成常规序列扫描,作为对照组或称之为NDE组。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1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SMA)及分支、腹主动脉(AA)及分支进行重建。感兴趣区(ROI)选择:SMA共测量3个不同层面上感兴趣区的CT值:1区,SMA起始段(与AA垂直段)最好选择刚跨肾动脉左右移行处;2区,SMA中段(与AA平行段),最好选择与伴行的肠系膜上静脉(SMV)主干向右发出分支处;3区,SMA末段(圆锥段)最好选择回结肠动脉开始向右移行处。客观评价:信噪比(SNR)=血管的CT值/血管的SD值。对比度噪声比(CNR)=(血管的CT值一腰大肌的CT值)/气的SD值。主观评分:动脉管壁显示清晰,无伪影者为3分;动脉管壁略微模糊,有轻度伪影者为2分;动脉管壁模糊、有伪影足以诊断者为1分;运动伪影明显,不能诊断者为0分。辐射剂量计算:扫描结束后机器自动生成的辐射剂量参数,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DLP=CTDIvol×L(扫描长度);有效辐射剂量(ED)=DLP×k(转换系数),在腹部,k=0.015;辐射剂量计算平扫和动脉期的有效剂量的总和。结果:①DE组层厚5mm与层厚1.5mm图像相比,前者三个感兴趣区的SNR和CNR优于后者。②DE组电压100kv图像与电压140kv图像相比,前者的1区和2区的SNR优于后者,3区的SNR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血管太细,有测量误差;DE组电压100kv图像与电压140kv图像相比,前者的三个感兴趣区的SNR优于后者,CNR评价图像质量较之SNR受测量误差影响较小。③DE组和NDE组患者基线特征和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组的辐射剂量(只计算平扫期和动脉期)较后组减少超过50%。④SMA患者发病时间分布图显示,3-5月份和9-12月份为两个发病高峰。⑤发育变异包括SMA综合征6例,血管变异10例;血栓占比例较大,多位于1区近端,栓塞以2区附近为主;夹层包括孤立型8例和迁延型10例,后者又分为真腔3例,双腔7例;动脉瘤包括瘤样扩张型3例,血肿形成期3例;外周侵犯包括累及SMA型8例,同时累及SMV型2例,前者多为胰腺癌、胃癌及淋巴结转移侵犯,后者形成静脉癌栓。⑥CTA诊断SMA栓塞引发肠梗阻与DSA和手术对照结果图显示,肠坏死8例;无肠坏死仅3例;漏诊和误诊4例。结论:MSCT对SMA上的三个ROI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证明分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DSCTA可选择任意管电压成像(腹部常用140KV和100kv),一次扫描为将来不同管电压研究的多次扫描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DSCTA的双能碘浓度重建可虚拟平扫图像,大大减少了辐射剂量,去骨重建减少后处理时间,使医患双方受益;SMA疾病多发病隐匿且病情危重,如肠坏死和夹层动脉瘤,提高对其认识和夜晚强化首诊,能够大大改善预后。
孙山[10](2013)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我院近年3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诊治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2月至2012年11月3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病例,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方式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4:3;平均年龄67.31岁。既往合并心脏病史占20例(57.14%),高血压病史15例(42.86%),糖尿病史8例(22.86%),脑血栓病史4例(11.42%),腹部手术史3例(8.57%),腔隙性脑梗2例(5.71%)。35例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其中16例伴有恶心、呕吐;7例出现血便。腹部检查中,发现压痛的29例,肠鸣音减弱4例,腹膜刺激征7例。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者23例,占65.71%。行腹部B超7例,2例明确诊断。腹部X线检查10例,行CT检查18例,其中7例行CTA检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磁共振检查0例。误诊记录12例,误诊率34.28%。本组治疗方式分非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其中给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12例,介入治疗的患者3例,手术治疗2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行取栓治疗有2例,并分别合并行小肠切除、小肠减压;行小肠加右半结肠切除2例;行开关腹手术3例,术后很快死亡。手术后死亡7例,术后死亡率35%。35例患者中,20例治愈后出院,治愈率为57.14%,15例死亡,死亡率为42.86%。结论:1.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属于少见急腹症,病情发展迅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容易延误治疗时机,死亡率高。2.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当出现腹痛症状与腹部体征不相符且有高危因素存在时,应及时考虑到本病,并给以及时的CTA及DSA检查。3.根据病情发展阶段,给予有效的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早期解决肠系膜血管缺血状况,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急性小肠坏死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一般资料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急性小肠坏死的临床特点 |
| 2.2.2 急性小肠坏死生存与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 2.2.3 急性小肠坏死死亡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
| 2.3 讨论 |
| 2.4 结论 |
| 3 急性小肠坏死出现并发症和SIRS相关因素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研究方法 |
| 3.1.3 统计学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急性小肠坏死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2.2 急性小肠坏死并发症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
| 3.2.3 急性小肠坏死术后出现SIRS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3 讨论 |
| 3.4 结论 |
| 4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英文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196例急性肠系膜缺血临床特点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266例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
| 1 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绞窄性肠梗阻的CT征象分析和手术时机选择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扫描方法 |
| 1.1.3 肠梗阻的诊断方法 |
| 1.1.4 SO征象的判断 |
| 1.1.5 结果分析方法 |
| 1.1.6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绞窄性肠梗阻的MSCT征象分析 |
| 1.2.2 CT平扫与CT增强判断肠梗阻类型、程度及部位准确率的对比 |
| 1.2.3 绞窄性肠梗阻不同时期的MSCT征象对比 |
| 1.3 讨论 |
| 1.3.1 MSCT征象对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价值 |
| 1.3.2 CT平扫与CT增强判断肠梗阻的对比分析 |
| 1.3.3 绞窄性肠梗阻不同时期的MSCT征象对比分析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
| 2.1 绞窄性肠梗阻的研究 |
| 2.1.1 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 |
| 2.1.2 绞窄性肠梗阻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
| 2.2 绞窄性肠梗阻的CT表现 |
| 2.2.1 直接征象 |
| 2.2.2 间接征象 |
| 2.3 绞窄性肠梗阻的手术选择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附图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临床资料及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临床资料 |
| 2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动物模型的建立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结论 |
| 第二部分: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结论 |
| 第三部分:缺血修饰蛋白与肠系膜缺血关系的临床观察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实验研究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1.1 仪器与材料 |
| 1.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 1.1.3 动物及分组 |
| 1.1.4 建立 SMVT 模型、标本采集 |
| 1.1.5 小肠组织学观察结果判断标准 |
| 1.1.6 DAO 和 D-乳酸测定的实验原理 |
| 1.1.7 目标检测 |
| 1.1.8 受累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 |
| 1.1.9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术后一般情况 |
| 1.2.2 大体观察 |
| 1.2.3 组织病理学变化 |
| 1.2.4 大鼠肠系膜上静脉结扎后血浆 DAO 活性的变化 |
| 1.2.5 大鼠肠系膜上静脉结扎后血浆 D-乳酸水平的变化 |
| 1.2.6 肠系膜上静脉结扎时间与肠粘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 |
| 2.1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分类 |
| 2.2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
| 2.3 MVT 的发病情况 |
| 2.4 MVT 的病因 |
| 2.5 MVT 的病理生理 |
| 2.6 MVT 的诊断 |
| 2.6.1 MVT 的临床表现 |
| 2.6.2 MVT 的血液学指标检测 |
| 2.6.3 腹部 X 线检查 |
| 2.6.4 超声检查 |
| 2.6.5 腹部 CT |
| 2.6.6 血管造影 |
| 2.6.7 其他检查手段 |
| 2.7 MVT 的治疗 |
| 2.7.1 MVT 的抗凝溶栓治疗 |
| 2.7.2 MVT 的介入治疗 |
| 2.7.3 MVT 的手术治疗 |
| 2.8 MVT 的预后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
| 第二部分 Abstract |
| 第三部分 符号说明 |
| 第四部分 论着 |
| 论着1 MSCT对腹内疝分型、分级的初步探讨 |
| 前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图1 统计表 |
| 附图2 示意图 |
| 附图3 典型病例图片 |
| 论着2 双源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疾病的应用 |
| 前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图 |
| 第五部分 综述 |
| 综述1 |
| 1.定义 |
| 2.分型 |
| 3.临床症状 |
| 4.影像学表现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
| 1.口服对比剂在MSCT显示胃肠道病变中的应用 |
| 2.増强扫描在显示胃肠道管壁血供情况中的临床应用 |
| 3.CTA在显示PAD中的临床应用 |
| 4.MSCT在诊断肠梗阻的定性、定位和定量中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第六部分 附录 |
| 附录1.致谢 |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
| 附录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 PART VII PAPER IN ENGLISH |
| PAPER1 COMMON PATHOLOGICAL BASIS AND MAINMULTI-SLICE SPIRAL CT FEATURES OF ADHESIONBAND HERNIA |
| PAPER2 MSCT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ALHERNIA WITH AN EMPHASIS ON COMMONPATHOLOGICAL BASIS, MAIN MSCT SIGNS, STAGINGAND TYPING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临床资料和结果 |
| 1.一般资料 |
| 2.临床表现 |
| 3.辅助检查 |
| 4.诊断 |
| 5.治疗与转归 |
| 讨论 |
| 1.分类及病因 |
| 2.临床表现 |
| 3.辅助检查 |
| 4.鉴别诊断 |
| 5.治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