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远,陈新梅,李国文,谢燕[1](2021)在《复方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复方中药包括古方、经验方和现代中药制剂,用于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具有一定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及抑制血栓形成有关。本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对复方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复方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冉[2](2020)在《基于数据分析的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桃核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是治疗太阳蓄血证的代表方。药物组成仅五味,但配伍精妙,共奏泻下瘀热之效。桃核承气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求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合理规范的应用本方提供参考。内容和方法: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桃核承气汤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桃核承气汤现代研究进展。第二章为桃核承气汤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桃核承气汤条文、药物、配伍、煎服法以及代表医家对原文的注解进行系统的分析,深入理解桃核承气汤的理法方药。第三章为桃核承气汤近现代医案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2019年12月31日以前的桃核承气汤相关文献,并加入手动检索,检索近现代(1912年--2019年)医案类书籍,收集桃核承气汤的有关医案,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整理,建立Excel表录入相关数据成立医案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阐明桃核承气汤的证治规律。第四章为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白建库至2019年12月31 日,选择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桃核承气汤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药理方面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免疫调节、降低血糖和血脂、抗凝、抗氧化、抗肾衰竭等药理作用。(2)桃核承气汤主要病机为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与血结于下焦,血热互结,上扰心神,热重而瘀轻,可出现如狂、少腹急结等证。(3)医案分析方面,桃核承气汤证男女均可发生,而女性比例略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1-40岁之间;癫狂、淋证、腹痛、癃闭、脑外伤、腰痛为最主要的六种病证;大便秘结、少腹急结、烦躁、小便不利、腹胀痛、口干渴、神识不清、发热、腰痛、纳差和不寐为主要的十一种症状;舌象方面:舌质以红舌、有瘀斑最为多见,其次是暗红舌和紫暗舌,苔色以黄色最多,苔质以腻苔为多见,其次是燥苔和厚苔;脉象中复合脉象以沉涩脉、弦涩脉、弦数脉为主,单一脉象以沉脉、涩脉、数脉为主;服药疗程多在一周以内;药后反应以大便增多最为常见,其次是后阴下血;桃核承气汤药物常用量是:桃仁10克,大黄10克,桂枝6克,甘草6克,芒硝6克。在加味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如丹皮、当归、赤芍、牛膝等。再者是补虚药;运用关联分析得出桃核承气汤主症之间的关联性主要在于大便秘结与小便短赤、口干渴、烦躁、发热,少腹急结与狂躁、口干渴,烦躁与不寐、狂躁、口干渴、神识不清,神识不清与发热,不寐与狂躁,口干渴与发热、小便短赤,发热与小便短赤。但各主症之间的支持度并不大,说明主症之间有一定关联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4)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2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RR=1.25,95%CI:(1.19~1.33),P<0.00001];比较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MD=-0.85,95%CI(-1.31,-0.39),P=0.0003];比较治疗后的餐后2h血糖(PBG),试验组血糖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MD=-1.43,95%CI(-2.20,-0.66),P=0.0003];比较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试验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幅度大于对照组[MD=-1.31,95%CI(-2.17,-0.46),P<0.00001];比较治疗后的空腹胰岛素(FINS),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总结了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扩展了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更合理规范的运用本方提供参考,为今后对桃核承气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李斌斌,高音来,方坤炎,吕丽容,郑文玉,宁劼怡,郭超峰[3](2019)在《桃核承气汤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桃核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5味中药组成,古代主要用此方治疗"蓄血证"。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应用十分广泛,很多内伤杂病只要表现为瘀热互结,亦可应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该文通过综述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温娟[4](2019)在《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的文献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归纳、整理《伤寒论》中与小便不利相关的条文研究;2通过桃核承气汤条文对蓄血证、病因病机、主症及方药运用来深入挖掘张仲景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3通过医案、病例报道及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其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主要方证特点,主要包括中西医诊断、疾病分类、证型、舌、脉、药物加减运用等的探讨,揭示桃核承气汤证的临床运用要点;4归纳,整理桃核承气汤临床运用在治疗小便不利的剂量特点;5结合临床观察的结果,为桃核承气汤的运用提供借鉴。方法1使用手工检阅书籍、电子检索1959-2018年CNKI、万方数据知识库上,以“桃核承气汤”为主题词相关的文献、医案、临床观察总结报道进行收集;2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1.4)对文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伤寒论》中出现与小便不利相关字词的条文共有39条,散落在不同篇章,可用治小便不利的方减去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共20个。在太阳病有16条文和7方(桂枝加附子汤、小青龙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甘草附子汤);阳明病有14条文和6方(猪苓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小柴胡汤);少阳病有4条文和3方(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少阴病有4条文和3方(真武汤、桃花汤、四逆散);霍乱病0条文和1方(五苓散);阴阳易1条文和1方(烧裈散);差后劳复0条文和1方(牡蛎泽泻散)、太阴病、厥阴病未论及。2桃核承气汤治疗以瘀热为主的病证,不局限于下焦,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治疗结果以中医病名、症状名共52种,西医病证名共150种。运用在神经内科15种(10%),精神科7种(4.66%),消化内科13种(8.66%),心脏内科3种(2%),呼吸科6种(4%),肾脏科18种(12%),泌尿外科6种(4%),妇产科27种(18%),血液肿瘤科3种(2%),内分泌科6种(4%),外科7种(4.66%),骨科6种(4%),皮肤科13种(8.66%),免疫风湿科2种(1.33%),五官科7种(4.66%),感染科7种(4.66%),周围血管科2种(1.33%)及药物中毒2种(1.33%),其中以妇产科18%,肾脏科12%,神经内科10%,居前三位。显示该方可用于治疗诸多系统所导致的疾病。3蓄血证在《伤寒论》三阳经都有,太阳蓄血所表现的症状为如狂,发狂,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满,小便自利,身黄,脉微而沉、沉结,或有发热;阳明蓄血,出现消谷善饥,喜忘,谵语,大便黑反易解,下利便脓血,阴道出血,但头汗出等症状;少阳经热入血室与妇人月经相关,主要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寒,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如疟状、发作有时等症状,三者皆入血分,为蓄血证,但因处于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以临床证候表现也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也决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及预后转归。但不论是太阳、阳明、少阳的蓄血病机皆是邪热与瘀血相结合所导致。4桃核承气汤为治疗蓄血证的主方之一,热结膀胱的部位在小肠、子宫,可用来治疗小便自利,这是以病位而论,但以病因病机“瘀热”论,可用来治疗小便自利或小便不利,所以小便利与否不适合作为蓄血的主症之一,蓄血证的病变位置也不局限于下焦,且小便利与不利也不适合用来鉴别蓄水证或蓄血证。5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主要见于癃闭、血淋、尿血、石淋四种疾病中。主要症状的记载以二便症状、小腹症状的出现频次为最高。主要适应证型为膀胱湿热证、瘀热互结证、太阳蓄血证、湿热下注证、肾虚血瘀证。处方主要与利水通淋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消肿药、清热凉血药、补益药等类配伍。6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所使用桃仁的平均用量为8.0g,最常用量为10.0g,剂量分布区间为1.1g-36.9g。大黄的平均用量为10.3g,最常用量为10.0g,剂量分布区间为3.0-18.0g。甘草的平均用量为6.8g,最常用量为6.0g,剂量分布区间为15.0-3.0g。桂枝的平均用量为7.8g,最常用量为6.0g,剂量分布区间为3-12g。芒硝的平均用量为8.9g,最常用量6.0g,剂量分布区间为30.0-3.0g。
于海源,张玥[5](2014)在《中医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近况综述》文中认为总结了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简要概述了近几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医治疗进展,阐明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点,并且提出了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张百亮[6](2014)在《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与传统方案比较,为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提供合理的优化方案。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以优化方案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以传统方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总体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变、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一般体检项目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评估有无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显着,对肢体红肿疼痛、条索硬结、色素沉着等体征改善明显,且均优于传统方案。2.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化方案能显着改善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血流变、白细胞、彩色多普勒超声等一系列指标。
王智泉[7](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临床症状以红肿热痛为主,能够引起患者显着地不适和下肢功能受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治疗护理等,都在不断的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很多,多由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外伤、静脉药物输液、化疗、感染等因素导致,故诱因不同,所引发的初期病理改变多不尽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尤其是在疾病的初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第一部分从中医的角度,分别从古代中医经典的论述中介绍了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现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新认识,介绍了现代研究已证明的中药在抗炎、抗凝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辨证分型、内外并治与调护。第二部分论述了目前西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认识,静脉血栓的病理生理,血栓与炎症二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概述现代西方ACCP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美国胸科医学会)建议,目前国内外西医相关治疗方法及护理。第三部分根据我科多年对血栓性浅静脉炎及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研究和治疗经验,进一步总结刘继前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经验。此次研究,报道分析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3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运用,综合制定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方案,观察临床疗效,总结经验。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采用急慢性期分期辨证的原则,急性期辨证证型为血热瘀结,慢性期辨证分三种证型,即湿瘀脉络证、湿热瘀阻证、血瘀脉络证。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法,必要时加抗菌药物静滴;慢性期根据证型选用对应的治疗方药,继续巩固疗效,改善下肢静脉功能。经过28天药物治疗后,再次根据患者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行病情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结果:急性期,治疗14天后评价,患者红肿热痛、硬索状物或结节等症状体征得到明显的缓解,显效率可达到66.7%;慢性期,继续坚持治疗28天后,症状进一步缓解,硬索或结节进一步消退,且发病前的酸胀、水肿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显效率达96.7%。总有效率100%,治疗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初期不仅能快速缓解症状,而且浅静脉新鲜血栓大部分可消融,后期下肢肿胀、酸沉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进一步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功能不全继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安全可靠,标本兼治。
陈啸[8](2012)在《炎症细胞因子与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在湿热蕴结型、瘀血阻滞型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中的变化和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湿热蕴结型患者30例(A组)、瘀血阻络型患者30例(B组)和30例健康者(C组)的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中各炎症细胞因子明显高于C组(P<0.01),A组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均具有非常显着差异性。结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存在着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并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提示炎症细胞因子可作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客观化指标。
张玉冬[9](2010)在《Th1/Th2漂移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及抵当汤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Th1/Th2漂移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抵当汤干预DVT中Th1/Th2漂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选取DVT患者66例,分别根据病程和中医证型分组,按病程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和16~30天组,按证型分为湿热下注型组、血瘀湿重型组,观察Th1/Th2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实验研究以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DVT大鼠模型,采用抵当汤治疗,与穿王消炎片和复方丹参片作对照,观察各组大鼠的血清TNF-α、IFN-γ、IL-4和IL-10的水平以及下腔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IL-10和IFN-γmRNA、IL-4mRNA的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显示DVT患者的TNF-α、IFN-γ、IL-4、IL-10均升高(P<0.05,P<0.01),1-3天组、4-7天组的IL-10/TNF-α比值较对照组降低,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增高;8-15天组和16~30天显示相反的结果,说明DVT的早期可能存在向Th1漂移;血栓机化再通期可能存在向Th2漂移。在证型研究中,湿热下注型IL-10/TNF-α比值较对照组降低、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增高;血瘀湿重型中显示相反的结果,说明DVT的湿热下注型可能存在向Thl漂移,血瘀湿重型可能存在向Th2漂移;实验研究显示血栓模型组大鼠的下腔静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较假手术组程度重,其血清TNF-α、IFN-γ、IL-4、IL-10的水平以及静脉壁中炎性细胞、TNF-α、IL-10和IFN-ymRNA、IL-4mRNA的表达增强(P<0.05,P<0.01),IL-10/TNF-α、IFN-γ/IL-4比值随着病程而出现动态变化,证实了DVT大鼠中也存在着Th1/Th2漂移。抵当汤能通过降低DVT大鼠血清TNF-α、IFN-γ水平,升高IL-4和IL-10的水平(P<0.05,P<0.01),影响Th1/Th2漂移方向和程度,并能减少静脉壁中炎性细胞、降低静脉壁中TNF-α及IFN-ymRNA的表达、增强IL-10及IL-4mRNA的表达(P<0.05,P<0.01),效果优于穿王消炎片组和复方丹参片组。结论:DVT中存在Th1/Th2的漂移失衡,Th1/Th2的漂移可以作为临床判断病情和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而抵当汤可以通过干预Th1/Th2的漂移来达到治疗DVT的目的。
李炎坤[10](2007)在《桃核承气汤类方临床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核承气汤类方是指以大黄、桃仁为主配伍组成的一系列方剂而言,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是中医临床上运用得较为广泛的方剂。因此,有深入整理、挖掘的必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均源出于《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蓄血证,为治疗下焦蓄血证的常用方剂。《伤寒论》在太阳病篇以较大篇幅探讨了太阳病,太阳病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人体一身之表,固护于外,故为六经之藩篱。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太阳病最为常见。太阳表证多表现为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根据感受外邪之不同又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治用桂枝汤,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太阳伤寒治用麻黄汤,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太阳里证包括蓄水及蓄血证。蓄水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恶风自汗,或头目眩晕,苔白,脉浮或浮数。蓄水证治用五苓散,蓄血证治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蓄血证的临床表现为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后世医家对本类方的应用范围较广。如《儒门事亲》:用桃核承气汤治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柯氏方论》用桃核承气汤治女子月事不调,先期作痛与经闭不行者最佳;《伤寒总病论》:用桃核承气汤治产后恶露不下,喘胀欲死,服之十瘥十;《类证治裁》用桃核承气汤治血结胸膈,燥渴谵语;《直指方》: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漱水迷妄,小腹急痛,内外有热,加生蒲黄;《证治大还》:治胸中气塞,上吐紫黑血,属瘀血内热盛者,或打扑内损,有瘀血者,本方(桃核承气汤)加减下之;《脉因证治》用桃核承气汤治血热夜发热;《传信尤易方》:治血淋,桃仁承气汤空心服效;《妇人良方大全》:本方(桃核承气汤)治瘀血,少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水不欲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济世纲目》:桃核承气汤治下痢紫黑色者,热积瘀血也,腹痛后重异常,以此下之;《血证论》用抵当汤治实证经闭,小腹结痛,大便黑色,亦治症瘕,跌打损伤;《瘟疫论》: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类聚方广义》用抵当丸治产后恶露不尽。本文搜集了近几十年来有关桃核承气汤类方的临床文献报道,并对桃核承气汤类方治疗病证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归纳。虽然桃核承气汤类方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太阳蓄血证的主要方剂,但我们在临床上只要抓住“瘀热互结”这一病机,就可以不必拘泥于其病变的部位——下焦,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全身。其临床运用规律如下:活血化瘀,兼以泻热以治疗上焦头痛、心脑血管、神志类疾病;泻热通腑,活血散瘀,兼以解毒利湿以治疗中焦黄疸、肠痈、外伤便秘、积聚类疾病;活血祛瘀,泻热通腑以治疗下焦石淋、血尿、症瘕类疾病。桃核承气汤类方在现代临床上可用于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疾病,如妇产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等疾病。适用范围极为广泛。近几十年来对桃核承气汤类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桃核承气汤类方有延长凝血时间、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集、降血糖、利尿、改善肾功能、抗惊厥、促进肠蠕动及泻下、改善脑缺氧状况、免疫调节、解热等药理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复方中药 |
| 1.1 经典古方 |
| 1.2 经验方 |
| 1.3 现代中药制剂 |
| 2 复方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制 |
| 3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桃核承气汤现代临床应用 |
| 1.1 内科疾病 |
| 1.2 外科疾病 |
| 1.3 妇科疾病 |
| 1.4 儿科疾病 |
| 1.5 皮肤病 |
| 1.6 其他 |
| 2 桃核承气汤现代实验研究 |
| 2.1 抗炎 |
| 2.2 保护血管内皮 |
| 2.3 调节免疫机制 |
| 2.4 降低血糖 |
| 2.5 降低血脂 |
| 2.6 抗凝 |
| 2.7 抗氧化 |
| 2.8 抗肾衰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桃核承气汤方证理论研究 |
| 1 桃核承气汤出处及代表医家注解分析 |
| 2 桃核承气汤方证分析 |
| 2.1 病因病机分析 |
| 2.2 主症分析 |
| 2.3方药配伍分析 |
| 2.4 煎服法 |
| 第三章 基于近现代医案的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来源 |
| 2.2 资料筛选 |
| 2.3 资料范围 |
| 2.4 资料规范 |
| 2.5 统计方法 |
| 3 统计结果 |
| 3.1 医案的一般情况统计分析 |
| 3.2 病名统计分析 |
| 3.3 症状统计分析 |
| 3.4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
| 3.5 原方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
| 3.6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 3.7 症与症之间的关联分析 |
| 4 讨论 |
| 4.1 少腹急结与腹胀痛 |
| 4.2 小便不利与小便自利 |
| 4.3 大便秘结 |
| 5 小结 |
| 第四章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检索策略 |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的筛选 |
| 1.5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 1.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 2.3 临床疗效分析 |
| 2.4 发表偏倚分析 |
| 2.5 安全性分析 |
| 3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个人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核桃承气汤的来源、组成及配伍特点 |
| 2 核桃承气汤病位病机的研究进展 |
| 3 核桃承气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4 桃核承气汤的实验研究进展 |
| 5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
| 一.桃核承气汤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
| 1.慢性肾衰竭 |
| 2.泌尿系结石 |
| 3.前列腺炎 |
| 4.前列腺增生 |
| 5.其他 |
| 参考文献 |
| 二.桃核承气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
| 1.对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 |
| 2.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作用 |
| 3.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
|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 5.对器官缺血在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6.改善肾功能作用 |
| 7.盆腔炎治疗作用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的文献理论研究 |
| 1 桃核承气汤文献研究 |
| 1.1 方药 |
| 1.2 应用 |
| 2 小便不利 |
| 2.1 小便不利症状 |
| 2.2 张仲景辨治小便不利 |
| 2.3 小便不利与蓄血 |
| 第二部分 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的医案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 结果 |
| 3.1 文献资料纳入情况 |
| 3.2 频次统计 |
| 3.3 关联分析 |
| 3.4 傅延龄教授医案2则 |
| 4 讨论 |
| 4.1 医案中病证与诊断规律的探析 |
| 4.2 医案处方中药物运用规律的探析 |
| 4.3 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与证候间的关系 |
| 4.4 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作用代表性医案的探析 |
| 结论 |
| 讨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古代医籍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 |
| 2 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
| 3 问题与展望 |
|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
| 1.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
| 2.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理类型 |
| 3.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
| 4.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诊断 |
| 5.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辅助检查 |
| 6.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
| 7. 小结 |
| 临床研究 |
| 1. 诊疗标准和病例选择 |
| 1.1 诊疗标准 |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 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 1.6. 观测指标 |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 1.8 统计学方法应用 |
| 2 病历资料及分析 |
| 2.1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
| 2.2 两组病例年龄比较 |
| 2.3 两组发病部位比较 |
| 2.4 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 2.5 两组病例治疗前血流变比较 |
| 2.6 两组病例治疗前白细胞比较 |
| 3 研究方法 |
| 3.1 对照组 |
| 3.2 治疗组 |
| 3.3 疗程 |
| 3.4 试验用药 |
| 结果 |
| 1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 1.1 治疗总疗效 |
|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
| 1.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 1.5 两组病例治疗后白细胞比较 |
| 1.6 两组病例治疗用药价格比较 |
| 2 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
| 讨论 |
| 1.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西结合治疗优化方案的依据 |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
| 4. 治疗药物选择 |
| 5. 光子治疗用于血栓闭塞性浅静脉炎的特点分析 |
| 6. 中医辨证论治应用于血栓闭塞性浅静脉炎的特点分析 |
| 7. 存在的不足 |
| 8. 展望与结语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
| 一、中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2.1 古代中医的认识 |
| 2.2 现代中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与研究 |
| 二、现代中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
| 1 中药的现代研究 |
| 2 中医内治 |
| 3 中医外治 |
| 4 中医内外并治 |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6 其他疗法 |
| 7 调护 |
| 三、评述与展望 |
| 综述二 西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理生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理生理 |
| 1 静脉管壁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
| 2 血栓形成 |
| 2.1 血栓的形态和类型 |
| 2.2 血栓形成的因素 |
| 二、炎症与血栓 |
| 1 血栓促进炎症反应 |
| 2 炎症因子促进血栓形成 |
| 3 血栓与炎症相互促进 |
| 三、治疗 |
| 1 手术治疗 |
| 2 药物治疗 |
| 2.1 内治 |
| 2.2 外治 |
| 2.3 物理疗法 |
| 3 调护 |
| 四、评述与展望 |
|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 2.3 病例控制标准 |
| 2.4 病例一般情况 |
| 3 研究方法 |
| 3.1 治疗方法 |
| 3.2 临床疗效评价 |
| 4 评价方法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结果 |
| 6.1 基线情况 |
| 6.2 治疗结果 |
| 6.3 安全评价 |
| 7 病例分析 |
| 8 结论 |
| 9 讨论 |
| 9.1 中医方面 |
| 9.2 西医方面 |
| 9.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 |
| 9.4 本研究临床应用要点 |
| 9.5 本研究的优缺点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观察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临床资料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病例分组 |
| (二)观察指标 |
| (三)统计学方法 |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 (一)性别 |
| (二)年龄 |
| (三)发病部位 |
| (四)病程 |
| (五)诱发因素 |
| 四、实验室检查分析 |
| (一)hs-CRP |
| (二)TNF-α |
| (三)IL-69 |
| (四)IL-810 |
| (五)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组内各炎症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 (六)各炎症细胞因子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一、祖国医学对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认识 |
| (一)对本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的认识 |
| (二)对本病治疗的研究 |
| 二、现代医学对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 |
| (一)病因学研究 |
| (二)现代医学临床分型 |
| (三)临床病理与分型 |
| (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联系 |
| (五)现代医学治疗 |
| 三、炎症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理论研究 |
| (一)炎症反应促进血栓形成 |
| (二)血栓形成促进炎症反应 |
| (三)炎症与三大病因的相关性探讨 |
| 四、本研究所涉及的炎症细胞因子与血栓形成的联系 |
| (一)CRP |
| (二)TNF-α |
| (三)IL-624 |
| (四)IL-824 |
| 五、炎症细胞因子与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 六、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中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相关性关系的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临床技术路线图 |
| 临床研究一 Th1/Th2漂移在DVT病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诊断标准 |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病例分组 |
| (二) 观察指标 |
| (三) 检测方法 |
| (四) 统计方法 |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 (一) 性别 |
| (二) 年龄 |
| (三) 发病部位 |
| (四) 临床分型 |
| (五) 诱发因素 |
| 四、DVT不同病程的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 (一) 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 |
| (二) 血清IFN-γ的检测结果 |
| (三) 血清IL-4的检测结果 |
| (四) 血清IL-10的检测结果 |
| (五) 各组DVT患者IL-10/TNF-α比较 |
| (六) 各组DVT患者IFN-γ/IL-4比较 |
| 临床研究之二 Th1/Th2漂移与DVT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 一、研究对象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西医诊断标准、病例选择标准 |
| (三)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病例分组 |
| (二)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统计方法 |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 (一) 性别 |
| (二) 年龄 |
| (三) 发病部位 |
| (四) 临床分型 |
| (五) 诱发因素 |
| 四、DVT不同中医证型的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 (一) 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 |
| (二) 血清IFN-γ的检测结果 |
| (三) 血清IL-4的检测结果 |
| (四) 血清IL-10的检测结果 |
| (五) 血清IL-10/TNF-α、IFN-γ/IL-4的比较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抵当汤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Th1/Th2漂移干预机制的研究 |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 一、实验材料 |
| (一) 实验动物 |
| (二) 实验主要试剂 |
| (三) 实验主要仪器 |
| (四) 实验主要器械和材料 |
| (五) 实验药物 |
| 二、实验方法 |
| (一) 实验分组 |
| (二) 用药剂量及给药方式 |
| (三) 造模方法 |
| (四) 取材方法 |
| (五) 检测指标 |
| (六) 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
| (七) 光镜切片的制备方法 |
| (八) 光镜下观察指标的结果判定方法 |
| (九) 统计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一) DVT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
| (二) 各中药治疗组对血清TNF-α、IFN-γ、IL-4、IL-10水平的影响 |
| (三)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内皮病理改变的影响 |
| (四)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炎性细胞的影响 |
| (五)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TNF-α、IL-10表达的影响 |
| (六)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IFN-γmRNA、IL-4mRNA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一、现代医学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 (一) DVT病因的传统认识 |
| (二) DVT病因理论的新发展 |
| 二、Th1/Th2漂移与DVT |
| (一) Th1/Th2功能与分化 |
| (二) Th1/Th2漂移与DVT |
| (三) Th1/Th2漂移与中医药研究 |
| 三、Th1/Th2漂移在DVT病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
| 四、Th1/Th2漂移在DVT分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
| (一)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 (二) Th1/Th2漂移在DVT分型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 |
| 五、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 (一) 古代医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 现代医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 深静脉血栓形成"瘀热互结"病机理论探析 |
| 六、抵当汤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机辨析 |
| (一) 抵当汤证考析 |
| (二) 抵当汤证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机辨析 |
| 七、抵当汤的组方分析 |
| (一) 抵当汤组成 |
| (二) 方剂详解 |
| (三) 现代药理研究 |
| 八、中药对深静脉血栓形成Th1/Th2漂移的干预机制研究探讨 |
| (一) 中药减少DVT大鼠血清Th1细胞因子生成和释放 |
| (二) 中药增强DVT大鼠血清Th2细胞因子生成和释放 |
| (三) 中药改善静脉壁炎性细胞的浸润 |
| (四) 中药抑制静脉壁中TNF-α的表达 |
| (五) 中药抑制静脉壁中IFN-γmRNA的表达 |
| (六) 中药调节静脉壁中IL-10的表达 |
| (七) 中药调节静脉壁中IL-4mRNA的表达 |
| (八) 中药调控DVT大鼠Th1/Th2的漂移 |
| 九、本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1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科研课题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古代运用桃核承气汤类方述要 |
| 1 桃核承气汤的古代应用 |
| 2 抵当汤的古代应用 |
| 3 抵当丸的古代应用 |
| 桃核承气汤类方临床证治规律 |
| 1 活血化瘀,兼以泻热以治疗治疗上焦疾病 |
| 2 泻热通腑,活血散瘀,兼以解毒利湿以治疗治疗中焦疾病 |
| 3 活血祛瘀,泻热通腑以治疗治疗下焦疾病 |
| 桃核承气汤类方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
| 1 神经系统 |
| 2 泌尿系统 |
| 3 免疫系统 |
| 4 消化系统 |
| 5 其他疾病 |
| 桃核承气汤类方实验研究概况 |
| 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 2 抗炎作用 |
| 3 糖尿病相关研究 |
| 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
| 5 抗惊厥作用 |
| 6 促经肠蠕动及泻下作用 |
| 7 对动物脑缺氧的影响 |
| 8 免疫调节作用 |
| 9 解热作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