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闪,郑松柏[1](2021)在《老年性厌食症》文中认为老年性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表现为老年人持续而明显的食欲减退和(或)摄食减少,可造成多种不良后果而使老年人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常被认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而被忽视。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老年性厌食症进行综述。
刘丹瑜[2](2020)在《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炎在全球范围内是造成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病毒是导致重症肺炎(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SCAP)最常见的病原体。研究发现,临床表现、常用指标和胸部影像学特点等在预测疾病预后等方面仍处于次优水平。本论文拟探讨临床表型、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浆代谢物是否可以早期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并预测其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研究内容及方法:1.通过每周对流感病毒情况进行监测,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现,2017-18年流感季节以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BV)/Yamagata型为主。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18年流感季节我院及河北医大二院住院的IBV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探讨临床表型是否可以判断预后。2.从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共收入328名SCAP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有82名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入院当天病原学结果分为病毒组(n=36)和非病毒组(n=46)两组,再根据病毒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分为存活和死亡亚组。分别采集入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10)的外周血样本并分离血清,最终检测血清中27种细胞因子的浓度。分别通过比较细胞因子在不同组别中的水平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的大小,寻找能够早期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和预测其预后的细胞因子。3.从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共收入328名SCAP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有111名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入院当天病原学结果分为病毒组(n=37),非病毒组(n=46)和病因不明(n=28)三组。其中非病毒组包括卡氏肺孢子菌(n=30),非典型病原体(n=7)和细菌(n=9)。再根据病毒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分为存活和死亡亚组。分别采集入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30)的外周血样本并分离血浆,采用非靶向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血浆代谢物的相对表达量,分别确定了不同组别(患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病毒组与非病毒组,病毒组的存活与死亡亚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寻找能够早期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和预测其预后的最佳代谢物。研究结果:1.回顾性研究发现2017-18流感季节两所医院共有573例患者确诊为IBV感染,其中22例为IBV性肺炎,大部分需要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且至少存在一种基础疾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27.3%。心率水平、初始肺炎严重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分和直接胆红素水平越高,血小板水平越低,患者预后越差(p=0.033、0.020、0.013和0.049)。IBV性肺炎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迅速进展的双侧弥漫性肺泡渗出影,其次是实变和胸腔积液。常见的高危因素,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妇、基础疾病、混合感染和延迟应用抗病毒药物均与预后无关。2.血清细胞因子实验发现病毒组与非病毒组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IL-8、IL-9、IL-1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血清PDGF-BB可作为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的独立生物标志物,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 0.753[95%置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0.648-0.857]。SCAP 患者血清IL-6 水平显着升高,Spearman 相关分析发现IL-6与病毒组的临床结局呈正相关,IL-6可以作为预测重症病毒性肺炎预后的独立生物标志物,而且其预测值(AUC,0.763[95%CI,0.596-0.929])显着高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生理学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和 PSI 评分。3.血浆代谢物实验发现代谢信号在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病毒组和非病毒组、病毒组的存活与死亡亚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中共发现14种代谢物明显失调,主要与嘌呤代谢、脂肪酸合成代谢、氨基酸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有关。病毒组患者血浆的 D-glycero-L-galacto-Octulose,4-(2-Amino-3-hydroxyph enyl)-2,4-dioxobutanoic acid 和 Taurocholic acid 3-sulfate 信号强度均高于非病毒组(p<0.001),并且可以作为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的独立标志物,其AUC分别为:0.801[95%CI,0.705-0.898],0.771[95%CI,0.669-0.872]和 0.758[95%CI,0.654-0.862]。2-[(7-hydroxy-1-oxo-1H-isochromen-3-yl)formamido]acetic acid,(b eta-1-O-[N-(2-hydroxymethyl-3-chlorophenyl)-anthraniloyl]-D-glucupyranuronic ac id),Succinyladenosine和UDP-L-rhamnose均可作为区分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存活与死亡亚组的代谢物,其AUC分别为:0.807[95%CI,0.655-0.960],0.776[95%CI,0.607-0.945],0.773[95%CI,0.610-0.936]和 0.755[95%CI,0.589-0.920],均优于 CURB-65(Confusion Urea Respiratory Rate and Age 65)评分、P SI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系统(Sequentia 1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其中血浆 2-[(7-hydroxy-1-oxo-1H-is ochromen-3-yl)formamido]acetic acid 的水平与 PSI 评分、APACHE Ⅱ 评分和 SO FA评分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绝不能忽视IBV性肺炎,它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很高。2.高龄,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重症IBV性肺炎。3.IBV性肺炎患者的心率、直接胆红素水平、初始PSI评分越高,血小板水平越低,预后越差。4.接种四价流感疫苗可能会降低IBV感染的入院率。5.重症病毒性肺炎比其他病原体所致SCAP患者血清中的PDGF-BB水平高。6.血清PDGF-BB可作为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的生物标志物。7.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血清IL-6水平越高,预后越差。8.在重症病毒性肺炎中,血清IL-6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生物标志物。9.重症病毒性肺炎血浆中 D-glycero-L-galacto-Octulose,4-(2-Amino-3-hydroxyphe nyl)-2,4-dioxobutanoic acid 和 Taurocholic acid 3-sulfate 水平高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SCAP。10.血浆 D-glycero-L-galacto-Octulose,4-(2-Amino-3-hydroxyphenyl)-2,4-dioxobutan oic acid和Taurocholic acid 3-sulfate可作为诊断重症病毒性肺炎的生物标志物。11.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血浆 2-[(7-hydroxy-1-oxo-1H-isochromen-3-yl)formamido]acetic acid,(beta-1-O-[N-(2-hydroxymethyl-3-chlorophenyl)-anthraniloyl]-D-glucupyranuronic acid),Succinyladenosine 和 UDP-L-rhamnose 水平越高,预后越差。12.重症病毒性肺炎的血浆2-[(7-hydroxy-1-oxo-1H-isochromen-3-yl)formamido]acetic acid,(beta-1-O-[N-(2-hydroxymethyl-3-chlorophenyl)-anthraniloyl]-D-glucupyranuronic acid),Succinyladenosine 和 UDP-L-rhamnose 可作为预测疾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俞璐[3](2020)在《ICU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及病死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统计ICU病房MOD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析证型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为探讨MOD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病死率之间关系提供参考,为中西医结合治疗MOD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9月01日至2020年01月31日入住ICU病房、诊断为MODS的患者1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整理MODS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病死率影响因素,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1.116例MOD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7:1;年龄以≥60岁为主,占比82.8%;住ICU病房天数以<7天为主,占比55.2%;既往伴有慢性疾病的MODS患者(65.5%)多于既往体健的MODS患者(34.5%);总病死率为58.6%。2.中医证型分为四型,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32.8%)。在性别、年龄、病因中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和病死率中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性别、住ICU病房天数中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史、病因、功能障碍器官数、功能障碍器官和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中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既往有慢性疾病史、功能障碍器官数和中医证型是影响MO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116例MODS患者总病死率为58.6%,与多数文献报道大致相符。2.中医证型以血癖证所占比例最高,证型的分布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病死率有关。3.患者的病死率与年龄、既往有无慢性疾病史、病因、功能障碍器官数、功能障碍器官和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有关。4.年龄、既往有慢性疾病史、功能障碍器官数和中医证型是影响MOD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朴艺花,金明根[4](2012)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在遭受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大手术及急性中毒等致病因素急性损害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性出现≥2个的器官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当MODS发展到体内多系统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称为多器官衰竭(MSOF),是MODS的晚期阶段。据文献报道[1],MODS患者两个器官功能衰竭,
王敬[5](2012)在《家蚕黄体色突变体lem体表色素SP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文中指出墨蝶呤(sepiapterin,SP)是一种黄色的蝶呤类化合物,属于蝶啶的衍生物。研究表明SP在生物的细胞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是形成昆虫体色的主要内源性色素之一,也是GTP分解代谢通路中的代谢中间体。对于哺乳动物而言,SP则是补救途径合成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abiopterin,BH4)的前体物质,而BH4是芳香族氨基酸单氧化酶如色氨酸羟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苯丙氨酸羟化酶的重要辅酶,也是一氧化氮合酶(NOS)的重要辅助因子,BH4的合成障碍会导致多种生理代谢疾病或神经性代谢综合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口服BH4对因BH4缺乏而导致的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SP作为补救通路中合成BH4的底物,补充SP对某些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lem蚕(lemon, lem)是家蚕的一种黄体色突变体,其体内由于缺乏SP还原酶而使幼虫体表富含SP色素,是获取SP的宝贵生物资源。本研究以从lem蚕体表分离纯化天然SP,从而把提纯的SP进一步应用于BH4的体外合成为目标,对SP的提取纯化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体系。本实验采用溶剂浸提法从lem蚕体表提取SP,利用柱层析对SP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优化实验体系,获得了提取与纯化SP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以50%乙醇作为浸提溶剂,料液比为1:20的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色素提取率;以ECTEOLA纤维素柱为色素分离柱、以水-0.01%乙酸梯度洗脱分离柱,能够有效的将SP与其他色素分开;以sephadex G-25-150柱和phosphate纤维素柱为色素纯化柱,以纯水为纯化柱的流动相,取得了良好的纯化效果,经此实验体系获得的SP纯度较高。本实验利用纸色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SP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提取的SP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色谱条件为:用ODS C18色谱柱(250mm×4.6mm,5um),以超纯水-99.9%甲醇-99.9%冰乙酸(体积比为79.5:20:0.5)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420nm。该方法操作灵敏度高、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有效的对SP进行鉴定和分析。目前市售的SP和BH4主要通过化工有机合成,价格十分昂贵。相比之下,本研究所建立的实验体系具有成本低廉、工序简单、产量可观等明显优势。SP的提取量可达46.8ug/g蚕体壁,研究成果为今后从lem蚕体大规模工业化纯化回收天然SP,进而通过体外合成的途径制备BH4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朴艺花[6](2012)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回顾性分析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病因、临床生理特征、病死率以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ne unit RICU)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92例患者,其中23例放弃治疗患者被剔除参数组。所有患者在诊断MODS当天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APACHE II)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MODS),其它采集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起病至确诊时间、既往慢性疾病史、RICU滞留时间、脏器损伤数目、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参数、血气分析指标、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出凝血时间等。结果1.2010~2011年间延边大学附属医院RICU共收治92例MODS患者,其中23例放弃治疗患者被剔除参数组,剩余共69例患者。2. MODS的主要致病因素为中毒(46.74%)及重症感染(18.48%)。3.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在起病至确诊时间、RICU滞留时间、APACHEII评分及MODS评分上差异有显着性(P<0.05)。死亡组的A-aDO2、RI、Lac值明显高于生存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4. MODS患者的病死率与发病至确诊时间、脏器损伤数目呈正相关(P<0.05)。MODS病死率随着发生功能障碍器官的数目增加而显着升高。5. MODS患者最易受累器官为肺(81.1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62.32%)及心脏、(52.12%),累及心脏病死率最高(58.33%),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48.84%)及肺(46.43%)。6.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脏器损害数目、Lac是影响MO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1.中毒为MODS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2. MODS患者最易受累器官为肺,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心脏病死率最高,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及肺。3.脏器损害数目、APACHE II评分、MODS评分、Lac、A-aDO2及RI可作为影响MODS预后的危险因素。4.脏器损伤数目、Lac可作为影响MO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崔盼盼,万益群[7](2011)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墨蝶呤》文中提出建立了人体尿液中墨蝶呤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尿液经乙腈处理,过0.45μm水相滤膜后定容,可进行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以水-甲醇(80:2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425 nm,λem=530 nm。墨蝶呤含量在0.005~1.0μ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06x-328.02(r=0.999 0),检测限是0.002μg/mL。其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8.7%~10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34%。该方法简便,应用于胃癌病人和健康人尿样中墨蝶呤测定,结果较好。
武瑞清[8](2008)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较高,充分认识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治,降低病死率。由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说法。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其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本文对该病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关系,多种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作用以及各种发病假说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田连芳[9](2008)在《新喋呤在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肝损害后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袁卫玲[10](2008)在《“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四季变化对大鼠肺脏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脏应时”是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体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时间季节、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如何应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自身稳定的生理状态,是“五脏应时”理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季节节律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影响的研究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研究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对于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研究以“肺应秋”为中医“五脏应时”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对“肺应秋”理论内涵的剖析,从免疫学实验角度探讨肺脏及机体免疫相关性物质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调节机制,充实中医肺藏象的本质内涵。2方法2.1理论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及松果腺在研究“肺应秋”生理机制中地位,说明脏腑适应性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了“五脏应时”的理论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动物:健康Wistar大鼠,雄性24只,体重150-170g,分别于2006年12月22日(冬至)、2007年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和9月23日(秋分)前四十天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购入。随机分为生理组、手术组(松果腺摘除模型组)和伪手术组,每组各8只。饲养条件:自然光照,室温(冬春季室温为170C±20C,夏秋季室温为250C±20C)。自由摄取水及饲料,饲料为普通鼠全价颗粒饲料。手术组、伪手术组分别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简称二分、二至)前一个月施行手术造模,与生理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到二分、二至当日晚8:00以后处死取材。2.2.2检测方法:肺泡灌洗液中IL-2、IL-6、IL-10、IFN-γ、sIgA、SP-A均采用ELISA法;肺泡灌洗液中AM吞噬功能采用鸡红细胞吞噬法;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采用MTT法;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血清IgM、血清和肺组织Mel均采用ELISA法。2.2.3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各季节组内及四季节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四时季节气候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体能积极主动地自发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自稳状态。3.1.2松果腺-褪黑素在“肺应秋”生理机制的研究中具有时间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基础,在“五脏应时”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3.2实验研究结果3.2.1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肺脏局部免疫功能存在着季节变化特点,即春夏高而秋冬低。对于特异性免疫,秋分时,BALF中IL-2和sIgA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和夏至(P<0.01);IL-10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P<0.05);IFN-γ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和夏至(P<0.05)。冬至时,BALF中IL-2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P<0.01)和夏至(P<0.05);IL-6含量也显着地低于春分、夏至(P<0.01)和秋分(P<0.05);IL-10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P<0.05);IFN-γ和sIgA含量显着地低于春分和夏至(P<0.05)。对于非特异性免疫,AM吞噬率和SP-A呈现春夏高而秋冬低的变化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除AM吞噬率以外,当春分生理组免疫指标数值最高时,秋分的免疫指标最低;当夏至生理组免疫指标数值最高时,冬至免疫指标最低。3.2.2机体全身免疫中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呈现春夏高于秋冬的特点,其中冬至显着地低于春季(P<0.05)。对于细胞免疫,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D3+、CD8+呈现冬夏高于春秋的分布趋势,CD4+、CD4+/CD8+呈现春秋高于冬夏的特点。3.2.3血清和肺组织褪黑素均呈现春冬较高、秋夏较低的变化趋势。松果腺在肺脏局部免疫中总体上表现春夏冬免疫上调,秋季以免疫抑制为主。而机体整体免疫反应则表现出松果腺调节的复杂性,针对大体器官免疫(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及体液免疫(血清IgM),松果腺具有免疫上调作用,而对细胞免疫(外周T细胞亚群)则以下调为主,对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既具有上调,又有下降作用。3.2.4褪黑素和肺脏局部及机体部分免疫物质具有相关性,其中以春分时生理组血清、肺组织Mel与免疫物质的相关性较其它季节明显。总体上来讲,四季的血清Mel与机体及肺脏免疫物质的相关性较肺组织Mel明显。4结论4.1“肺应秋”具有免疫学物质基础,其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季节节律性,即肺脏和机体全身免疫功能呈现秋季较低的特点。4.2“肺应秋”的免疫调节机制与松果腺的中介调节密切相关。松果腺可作为研究“肺应秋”理论的重要中介,它对肺脏及机体的免疫调节具有选择性和复杂性。4.3“肺应秋”的理论内涵之一是肺通过宣发肃降的适应性调节使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季节节律性变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乙流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在病原学诊断及预测疾病预后中的应用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重症肺炎患者血浆代谢组学在病原学诊断及预测疾病预后中的应用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重症肺炎的病原学及预后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MODS的现代医学研究 |
| 1.1 命名演变 |
| 1.2 发病机制 |
| 1.3 诊断评分标准 |
| 1.4 临床治疗 |
| 1.5 预后 |
| 2 MODS的祖国医学研究 |
| 2.1 病名认识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辨证论治 |
| 2.4 相关汤剂研究 |
| 2.5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观察内容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中医证型 |
| 3.3 病死率影响因素 |
| 4 讨论 |
| 4.1 一般情况 |
| 4.2 中医证型 |
| 4.3 MODS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
| 4.4 病死率影响因素 |
| 第三部分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炎性反应失控 |
| 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
| 肠道屏障功能破坏 |
| 二次打击或双相预激 |
| 细胞凋亡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SP 简介及研究现状 |
| 1.2 BH4 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 1.3 lem 突变体 |
| 2 引言 |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 2.2.1 色素的提取 |
| 2.2.2 色素的分离 |
| 2.2.3 色素的纯化 |
| 2.2.4 色素的鉴定 |
| 2.2.5 HPLC 分析 |
| 2.2.6 SP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
| 2.3 技术路线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实验材料 |
| 3.2 仪器与试剂 |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 3.2.2 主要化学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lem 的饲养 |
| 3.3.2 lem 体壁的收集 |
| 3.3.3 SP 提取纯化的基本流程 |
| 3.3.4 SP 提取工艺的优化 |
| 3.3.4.1 浸提剂的选择 |
| 3.3.4.2 浸提剂最佳浓度的选择 |
| 3.3.4.3 最佳料液比的选择 |
| 3.3.5 色素的分离体系的优化 |
| 3.3.5.1 固定相的选择 |
| 3.3.5.2 流动相的选择 |
| 3.3.6 色素的纯化 |
| 3.3.7 色素的鉴定 |
| 3.3.8 HPLC 分析 |
| 3.3.9 SP 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
| 4 结果 |
| 4.1 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
| 4.1.1 最佳浸提剂 |
| 4.1.2 最佳浸提剂浓度 |
| 4.1.3 最佳料液比 |
| 4.2 色素分离体系的优化 |
| 4.2.1 最佳固定相 |
| 4.2.2 最佳流动相 |
| 4.3 色素的纯化与鉴定 |
| 4.4 HPLC 分析 |
| 4.4.1 色素的定性分析 |
| 4.4.2 精密度实验 |
| 4.4.3 稳定性实验 |
| 4.4.4 色素的定量分析 |
| 4.4.5 SP 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临床表现 |
| 2.4 治疗方法 |
| 2.5 资料采集 |
| 2.6 危重程度评分 |
| 2.7 分组 |
| 2.8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 3.2 MODS各项化验比较 |
| 3.2.1 血气分析 |
| 3.2.2 相关实验室资料 |
| 3.3 MOD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 |
| 3.4 致病因素与病死率关系 |
| 3.5 单个脏器功能不全与病死率关系 |
| 3.6 脏器损伤数目与病死率关系 |
| 3.7 MODS的相关分析结果 |
| 3.8 logistis回归分析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病例报告 |
| 1 实验部分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 1.3 样品前处理 |
| 1.4 色谱条件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流动相的组成及流速的选择 |
| 2.2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 2.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 2.4 尿样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
| 3 结论 |
| 1 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与MODS的关系 |
| 1.1 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 |
| 1.2 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 |
| 1.3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
| 2 炎症失控的发生机制 |
| 3 细胞凋亡与MODS的关系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肺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二“肺应秋”理论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三 褪黑素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 理论探讨一 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及肺脏功能影响的探讨 |
| 1 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 |
| 2 季节气候变化对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 3 季节气候变化对肺脏生理病理的影响 |
| 理论探讨二 松果腺-褪黑素在中医“肺应秋”理论生理机制研究中的地位及作用 |
| 1 褪黑素分泌的季节节律性为研究“肺应秋”理论提供了时间生物学基础 |
| 2 褪黑素对肺脏的调节作用为研究“肺应秋”理论提供了神经内分泌学基础 |
| 3 褪黑素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肺应秋”理论提供了免疫学基础 |
| 第三部分 “肺应秋”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BALF中IL-2、IL-6、IL-10、IFN-γ、sIgA、SP-A及AM吞噬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脏T淋巴细胞转化率、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血清IgM含量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四季变化对Wistar大鼠血清及肺组织中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总结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