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丰[1](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高凝状态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特点,评估凝血/纤溶指标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过程中的价值;研究RA高凝状态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与高凝状态及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RA高凝状态对静脉血栓栓塞形成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临床依据,并为RA并发冠心病的中西医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诊断和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06-01至2020-12-31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就诊的209例RA患者,填写病史采集表,并按照高凝状态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辨证分型,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209例患者中RA高凝状态组137例,男性23例,女性114例;RA非高凝状态组72例,男性6例,女性6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5±13.15岁,平均病程为10.84±9.13年,以中年女性居多。2.RA患者有吸烟史及RA合并冠心病患者更容易表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3.高凝状态组患者在PLT、TG、LDL、CRP、ESR、TJC、SJC、PGA评分、DAS28-ESR评分均高于非高凝状态组。RA高凝状态组较非高凝状态组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度。4.LDL、RF、CRP是RA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高疾病活动度患者较缓解期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风险增高;MPV是高凝状态的保护因素。RA患者高凝状态是其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5.209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106例,痰瘀痹阻型47例,肝肾不足型27例,寒湿痹阻型18例,气血亏虚型11例。RA高凝状态中医辨证分型分布依次为: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气血亏虚证。湿热痹阻证与RA高凝状态存在正相关,寒湿痹阻证与RA高凝状态存在负相关;DD在湿热痹阻证中的水平高于其他证型。结论:1.RA高凝状态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度,且炎性指标、免疫指标高于非高凝状态组,且容易合并脂质代谢异常。2.RA高凝状态较非高凝状态并发冠心病的风险增高。3.RA湿热痹阻证患者较其他证型患者更易表现为高凝状态;DD在RA高凝状态中医辨证分型中有参考作用。
赖潇筱[2](2021)在《基于功效的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药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功效研究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评价降香与交趾黄檀在心肌保护上的药理等效性,为降香和交趾黄檀的替代应用提供新的实验数据与研究基础。第一部分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制备气滞血瘀证大鼠的中医症状及生物学指标的动态观察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和气滞血瘀证不同时间点观察组(12 h、24 h、48 h、96 h)。实验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45g/kg/次,2次/d)联合冰水浴(10min/次/d)的方法制备气滞血瘀证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2 h、24 h、48 h、96 h动态观察中医症状(舌、足、尾色度分析)及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动脉血压、左心室压、心电图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粘度、红细胞相关指标、血小板聚集指标、凝血纤溶指标等以及血脂四项等各种生物学指标的改变,并且进一步检测造模24 h后的大鼠血管和心肌损伤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大鼠在造模后12 h、24 h、48 h、96 h均可明显地表现出明确的中医症状,证候积分明显增加,舌、足、尾的R值(红色色度)明显减少。血流动力学发生了障碍,心电图参数明显异常;血液流变性变差,12 h组及24 h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增加,48 h及96 h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大多明显增加;血脂水平异常升高,其中12 h组及24 h组的血清LDL-C水平明显地升高,96 h组的TC、HDL-C、LDL-C水平有明显地升高(P<0.05,P<0.01)。比较正常组大鼠和气滞血瘀证24 h组的大鼠血清中的血管内皮损伤、心肌损伤指标及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存在气滞血瘀证的模型大鼠的血清NO含量显着下降,ET-1含量显着上升,血清酶AST、LDH、CK-MB等的水平均异常明显升高(P<0.05,P<0.01);大鼠腹主动脉和心肌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血管和心肌均表现有明显地受损。第二部分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心电图正常的雄性SD大鼠被随机地分成11个组,分别属于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单纯结扎组(n=10)、单纯血瘀组(n=8)、复合模型组(n=10)、丹参片组(0.36 g/kg,n=10)、普萘洛尔组(0.024 g/kg,n=10)、降香低剂量组(1.5 g/kg,n=10)、降香高剂量组(3 g/kg,n=10)、交趾黄檀低剂量组(1.5 g/kg,n=10)、交趾黄檀高剂量组(3 g/kg,n=10)。各组大鼠皆连续11d灌胃0.5%CMC-Na的溶剂或对应药物。单纯血瘀组仅建立气滞血瘀证模型,单纯结扎组仅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复合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建立气滞血瘀证复合心肌缺血模型。第11d给药半小时后,观察各组大鼠舌、足、尾的色度变化情况作为对中医症状评估的指标;Power Lab电生理记录仪用来测定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参数;血液流变仪及相应的试剂盒用来检测血液流变的相关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来检测大鼠血清血脂和心肌酶的指标;ELISA用来测定大鼠血清中内皮损伤指标;TTC染色和HE染色分别对心梗面积和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观察大鼠外观症状表现,发现复合模型组体重明显下降,舌、足、尾呈现紫暗。与复合模型组相比,交趾黄檀高剂量组显着缓解大鼠体重减轻(P<0.05),交趾黄檀给药组舌面的R值均显着地升高(P<0.05,P<0.01)。降香给药组与交趾黄檀高剂量组足底的R值、G值显着地升高(P<0.05,P<0.01),交趾黄檀低剂量组的R值显着地升高(P<0.05)。交趾黄檀高剂量组尾部的G值、B值明显升高(P<0.01)。分析血流动力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的SBP、DBP、MBP、MAP、LVSP、±dp/dt max、平均血流量均明显降低(P<0.05),LVEDP升高但不显着(P>0.05)。降香高剂量组可明显升高SBP、DBP、MBP、LVSP、+dp/dt max、平均血流量(P<0.05,P<0.01),降香低剂量可明显升高+dp/dt max、平均血流量(P<0.05),交趾黄檀低剂量组可明显升高LVSP、平均血流量(P<0.05)。心电图参数结果表明,复合模型组的QRS时程、Q-T间期明显地延长,R波幅度明显降低,ST值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减慢(P<0.05,P<0.01)。降香高剂量组可明显缩短Q-T间期(P<0.05)。血液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对比,复合模型组的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WBV,HCT,RBC,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红蛋白浓度,FIB,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流阻及卡森粘度,卡森应力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复合模型组比较,降香低剂量组显着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WBV,降低HCT、RBC、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红蛋白浓度,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流阻及卡森粘度、卡森应力(P<0.01,P<0.05);降香高剂量组显着降低高切(200/s)WBV,降低卡森应力(P<0.05);交趾黄檀低剂量组可显着降低中切(30/s)WBV,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流阻及卡森应力(P<0.05);交趾黄檀高剂量组显着地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WBV,降低中切(30/s)流阻及卡森应力(P<0.01,P<0.05)。检测血小板聚集指标后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相比,复合模型组的TXB2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降香给药组的TXB2含量均显着地下降(P<0.01,P<0.05)。检测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后分析发现,复合模型组的t-PA水平相对于正常组明显下降,降香给药组及交趾黄檀高剂量组均明显上升t-PA水平(P<0.01,P<0.05)。血管内皮损伤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的NO水平有显着降低。降香高剂量组和交趾黄檀高剂量组的NO水平显着升高(P<0.01,P<0.05)。检测心肌酶三大指标发现,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而言,复合模型组的AST、LDH、CK-MB水平均有显着地升高(P<0.01,P<0.05)。降香高剂量以及交趾黄檀给药组均可明显减少血清中LDH、CK-MB含量(P<0.01,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降香高低剂量和交趾黄檀高低剂量组的心肌病理损伤情况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第三部分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机制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复合模型组、丹参片组、降香高、低剂量组。实验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冰浴联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备气滞血瘀心肌缺血模型。各组大鼠连续11d灌胃0.5%CMC-Na的溶剂或相应药物。通过检测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评价血脂变化;通过检测Glu、PA、LA含量及ATP酶活力观察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通过RT-PCR检测CD36、ACC、CPT1、GULT4、PFK2、PDH、LDHA、HIF-1α、AMPK、LKB1、SIRT1、PGC-1αm RNA表达情况分析脂肪酸代谢、葡萄糖代谢、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的影响。结果:(1)与复合模型组相比,降香低剂量组可显着降低TG、LDL-C水平(P<0.05),降香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TG、LDL-C水平,上升HDL-C水平(P<0.01,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的LA含量明显增加(P<0.05),降香高、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Glu含量和LA含量。(3)Na+K+-ATPase活力、Ca2+Mg2+-ATPase活力、Ca2+-ATPase活力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4)PCR结果显示,降香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FK-2、CPT-1m RNA表达水平,降低LKB1、AMPK m RNA表达水平;降香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GULT-4、PFK-2、PDH、CD36、ACC、CPT-1、LKB1、AMPK、PGC-1αm RNA表达水平(P<0.01)。结论:本研究在以往气滞血瘀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皮下注射0.9 mg/kg/d盐酸肾上腺素,2次/d,联合0~2℃冰水浸泡10 min,连续造模10 d,可成功复制出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出一种更符合中医症状和气滞血瘀证病理生理特征的动物模型,血瘀证维持时间也较常用的急瘀模型长久,并且通过动态观察比较得出造模后24 h内是气滞血瘀证最明显的时期。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冠脉结扎建立出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模型以研究降香及其替代药交趾黄檀的药效。结果证实,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均可以通过改善血瘀症状、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肌损伤及内皮损伤等相关指标保护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这为交趾黄檀替代降香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此外,研究发现降香可通过促进脂肪酸氧化、葡萄糖氧化及三羧酸循环改善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能量代谢障碍。
王明哲[3](2021)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疗效欠佳。目前对于COPD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需要终身控制疾病的发展。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纲,可以通过“扶正”、“固卫”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预防和控制COPD的发生与发展。“固本止咳中药”源于国医大师、中医内科呼吸病专家晁恩祥教授多年诊治COPD的临床经验。晁恩祥教授十分重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出“扶正固卫”理论,因而以经典方剂“玉屏风散”为基础,加减化裁创制固本止咳中药。前期临床研究表明,固本止咳中药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等方面有较好效果,并可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发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量的前期动物实验表明,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肺功能情况、呼吸道病理损伤及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并降低肺组织αβT细胞/γδT细胞比例、增加肺组织中KGF,KGFR蛋白和基因表达含量等。因此,进一步开展固本止咳中药治疗COPD模型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损伤修复是在各类细胞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协调有序过程,分为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基质沉积及组织重塑四个时期。呼吸道损伤修复是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贯穿了慢阻肺疾病的全程。本研究从呼吸道的黏膜炎症损伤修复、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及异常的呼吸道损伤修复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固本止咳中药对于COPD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从而更好的阐释中医“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的理论。方法:本研究将100只健康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n=30)、模型COPD组(n=35)和固本止咳中药组(n=35)。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均被制成COPD模型。本研究采用被动吸烟加鼻腔滴入LPS的方法进行COPD小鼠造模。治疗组于第61天开始予固本止咳中药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使用蒸馏水以同样方法灌胃,共28天。第一部分:体重监测和肺功能检测明确COPD模型小鼠的模型制备情况和固本止咳中药的药效。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的呼吸道黏膜炎性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研究方面,本研究首先通过抗体芯片法对小鼠呼吸道40种炎性因子进行系统检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抗体芯片结果中COPD组明显变化和固本止咳中药组发挥明显调控作用的炎性因子进行验证。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的调控以及对异常的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病理学评判、免疫组化法和透射电镜进行检测,以判断香烟烟雾暴露+LPS滴鼻对小鼠呼吸道结构、肺泡结构、细胞外基质和Ⅱ型上皮细胞的结构损伤情况以及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对相应结构损伤修复及异常的损伤修复的调控情况。第二部分:基于质谱技术,对固本止咳中药的成分分析研究,从固本止咳中药的化学成分入手,探讨其发挥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的原理。此外,本研究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明确固本止咳中药治疗COPD模型小鼠的靶点及通路。阐释其对于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整体调控的机制。第三部分:基于western-blot和RT-qPCR技术,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果富集出现的JAK-STA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研究,对通路中JAK1,p-JAK1,STAT3,p-STAT3和SOCS3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JAK1 mRNA,JAK2mRNA,JAK3mRNA,STAT1 mRNA,STAT3 mRNA,SOCS3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体重监测: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2)肺功能检测:COPD 组较空白组 FEV 0.05,FEV0.1,FEV0.2,PEF,Crs,Cst均明显下降(P<0.01);Rrs,Ers,Rn均明显升高(P<0.01);G,H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固本止咳中药组较COPD组FEV0.05,FEV0.1,FEV0.2,Crs均明显升高(P<0.05);Rrs,Ers,Rn均明显下降(P<0.05);PEF,G,H,Cs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理形态学:HE染色结果表明,COPD组小鼠病理形态符合COPD的特征,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50-100μm直径气道、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病理形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COPD组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出现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部分板层小体出现空泡化,线粒体肿胀,但程度与COPD组相比明显减轻。4)抗体芯片检测:在40个炎性因子中,COPD组与空白组相比,共有8个显着升高的炎性因子,分别为 IL-6,GM-CSF,TNF-α,IFN-γ,IL-1β,IL-3,IL-17 和 IL-12p70(P<0.05);固本止咳中药组与COPD组相比,共有7个显着降低的因子,分别为IL-6,GM-CSF,TNF-α,IFN-γ,IL-1β,IL-3 和 TCA-3(P<0.05)。5)免疫组化检测:与空白组相比,COPD组IL-6,GM-CSF,TNF-α,IFN-γ,α-SMA,MMP-9,TIMP-1,MMP-9/TIMP-1,HIF-1α 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 COPD 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 IL-6,GM-CSF,TNF-α,IFN-γ,α-SMA,MMP-9,TIMP-1,MMP-9/TIMP-1,HIF-1α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空白组和COPD组,固本止咳中药组与COPD组之间Collegen 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中药成分分析:共鉴定出固本止咳中药的41个成分,其中的多种成分被证明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气道重塑等参与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7)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在COPD组和空白组之间共发现287个差异蛋白,固本止咳中药组和COPD组之间共发现184个差异蛋白。通过对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和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补体通路、细胞外基质、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个途径以及多个参与COP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从整体上参与COPD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8)JAK-STAT信号通路的实验:本研究通过RT-PCR法对各组小鼠肺组织JAK1,JAK2,JAK3,STAT1,STAT3和SOCS3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中 JAK1 mRNA,JAK2 mRNA,JAK3 mRNA,STAT3 mRNA 和 SOCS3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STAT1 mRN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PD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组织中JAK1 mRNA,STAT3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 SOCS3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0.05),JAK2mRNA,JAK3 mRNA,STAT1 mRNA与COPD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采用western-blot法对各组小鼠肺组织JAK1,p-JAK1,STAT3,p-STAT3,SOCS3进行测定。与空白组相比,COPD 模型小鼠肺组织中 p-JAK1,p-STAT3,p-JAK1/JAK1,p-STAT3/STAT3 明显升高(P<0.05);JAK1,STAT3,SOCS3与空白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PD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组织中p-JAK1,p-STAT3,p-STAT3/STAT3明显降低(P<0.05),SOCS3 明显升高(P<0.05);JAK1,STAT3,P-JAK1/JAK1 与 COPD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减少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发挥调控呼吸道黏膜炎症损伤修复的作用;并通过改善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结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损伤,发挥调控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和减少异常的呼吸道损伤修复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的理论。2)固本止咳中药在COPD损伤修复机制的整体调控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3)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下调JAK1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上调SOCS3的表达从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是固本止咳中药基于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理论调控呼吸道损伤修复在机制上的具体体现。
费姝烨[4](2021)在《运用瘀热理论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ICU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病因,明确血小板减少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情、预后影响,并从中医瘀热理论的角度寻找防治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ICU收治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病例125例。按血小板减少程度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轻中度组及重度组,比较3组间的一般资料,危重症评分,预后情况,瘀热症状,感染及凝血指标,通过数据比较分析血小板减少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预后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基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脑梗死)、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CRRT使用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病情方面:3 组患者在 qSOFA、GCSmax、GCSmin、ΔGCS、ΔAPACHE Ⅱ 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OFAmax、SOFAmin,ΔSOFA、qSOFAmax、qSOFAmin、APACHE Ⅱmax、APACHE Ⅱmin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预后方面:3组患者在28天存活率、ICU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8天生存曲线显示轻中度组及重度组生存率较对照组下降,且重度组生存率明显偏低。4、瘀热症状:3组患者在热峰、发热天数、出血部位(气道、消化道、泌尿道)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血人次、出血部位(皮肤肌肉)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感染指标:3 组在 WBCmax、ΔWBC、N%max、CRPmax、CRPmin、ΔCRP、感染菌种(绿脓、肺克、鲍曼、金葡、其他)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WBCmin、N%min、ΔN%、PCTmax、PCTmin、ΔPCT 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凝血指标:3组患者在ΔPLT、APTTmin、D-Dmin、ΔFIB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 PLTmax、PLTmin、PTmax、PTmin、ΔPT、APTTmax、ΔAPTT、D-Dmax、ΔD-D、FIBmax、FIBmin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症患者而言,血小板减少程度越大,则瘀热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同时伴随危重症评分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加重。本研究结果为运用中医瘀热理论防治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观察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存活率、炎症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从tPA和PAI-1角度,探讨紫七地黄汤调控纤溶酶原激活途径治疗脓毒症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1: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将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份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和治疗组(ZQ组)。其中,ZQ组大鼠在术前7天予以紫七地黄汤(7.35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而Sham组和CLP组大鼠予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NS)灌胃。观察脓毒症大鼠的一般情况、存活率,检测术后3h、24h、48h 各组大鼠血常规(WBC、N%、PLT、MPV)和凝血(PT、APTT、FIB)指标水平。实验2: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份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正常剂量组(ZQ1组,生药浓度0.735g/ml)和高剂量组(ZQ2组,生药浓度1.47g/ml)。其中,ZQ1、ZQ2组大鼠分别在术前7天予以不同剂量的紫七地黄汤(7.35g/kg、14.7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七天;而Sham组和CLP组大鼠予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NS)灌胃。检测术后3h各组大鼠血常规(WBC、N%、PLT、MPV)、凝血(PT、APTT、FIB)和纤溶激活分子(tPA和PAI-1)指标水平,并留取肝、肾、肺等组织进行HE、MSB病理染色。结果:实验1:ZQ组脓毒症大鼠存活率较CLP组提高,组间比较可见,三组在3h时间点WBC、PLT、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3h时间点N%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24h时间点N%、PLT、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24h时间点在WBC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48h时间点N%、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48h时间点WBC、PLT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可见,Sham组在WBC、N%、PLT、MPV、PT、APTT、FIB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LP组在N%、PLT、MPV、PT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LP在WBC、FIB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ZQ组在PLT、MPV、PT、APTT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ZQ组在WBC、N%、FIB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 2:四组在 WBC、MPV、APTT、血浆(tPA、PAI-1、tPA/PAI-1),肝(tPA/PAI-1),肾(PAI-1、tPA/PAI-1),肺(PAI-1、tPA/PAI-1)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N%、PLT、PT、FIB、肝(tPA、PAI-1)肾tPA、肺tPA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紫七地黄汤通过抑制全身炎症损伤和调节全身凝血-纤溶系统,从而提高脓毒症大鼠存活率;2、HE染色提示紫七地黄汤可明显减轻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肺组织),减少组织炎症损伤;3、MSB染色提示紫七地黄汤可明显减少组织内纤维蛋白沉积(尤其是肾小球组织),减少微血栓形成;4、从体内动物实验角度,证明瘀热理论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
张婷[5](202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互结证辨证客观化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探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 D)患者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关指标之间的规律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大量学者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从不同角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辨证分型进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基础结果。本文通过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一般资料、炎症相关因子、血脂代谢、凝血纤溶指标、血液流变度等理化指标在瘀热互结证与临床常见证型——气虚血瘀证在客观指标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同时探索瘀热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在各自强相关性客观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提供UAP瘀热互结证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测指标在临床诊断上更加便捷性、特异性、精准性的思路,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相对早期、客观、量化、精准性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选取范围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参照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李灿东主编的《中医诊断学》、沈绍功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周仲瑛教授的《瘀热互结证中医辨治指南》并结合导师及另一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中医师进行辨病、辨证,并获得统一结论后,拟纳入本病瘀热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各80例,另选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于24小时内收集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门诊号或者入院号、姓名、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 x,BMI)、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四诊信息、入院常规检查,相关炎症指标、血脂、血凝、血液流变学等理化指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UAP患者瘀热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为UAP瘀热互结证在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上提供相对特异性、敏感性的指标。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60例UAP患者,其中男性、女性各占80例,平均年龄69.34,吸烟者80例,体重指数24.75kg/m2,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上均有差异(P<0.05),与UAP的致病危险因素一致。2.本研究将160例UAP患者与60例对照组检验对比发现,UAP患者在血UA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LP-PLA2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LP-PLA2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HCY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HCY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IL-6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IL-6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9<0.01);Hs-CRP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Hs-CRP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8<0.01)。TC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TC水平无差异(P=0.567>0.05);TG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TG水平无差异(P=0.052>0.05);LDL-C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LDL-C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HDL-C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HDL-C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LP(a)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LP(a)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D-二聚体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血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ESR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ESR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0<0.01);HCT两组间比较,UAP患者在HCT水平无显着差异(P=0.606>0.05)。3.瘀热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在性别、年龄、BMI 比较,两组之间性别(P=0.206>0.05)、年龄(P=0.763>0.05)、BMI(P=0.899>0.05)均无差异(P>0.05);两组证型在吸烟人数(P=0.000<0.01)、高血压病(P=0.004<0.01)上有明显差异性(P<0.01),在糖尿病(P=0.017<0.05)上有差异;血UA在两组证型之间有明显差异性(P=0.000<0.01),气虚血瘀证组血UA水平明显低于瘀热互结证组;LP-PLA2(P=0.000<0.01)、HCY(P=0.000<0.01)、IL-6(P=0.000<0.01)、Hs-CRP(P=0.007<0.01)在两组证型之间均有明显差异性(P<0.01),且瘀热互结组LP-PLA2、HCY、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组;TC(P=0.620>0.05)、TG(P=0.103>0.05)在两组证型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 LDL-C(P=0.028<0.05)在两组证型之间有差异性(P<0.05),HDL-C(P=0.001<0.01)、LP(a)(P=0.004<0.01)在两组证型之间有明显差异性(P<0.01),其中气虚血瘀证组LDL-C、LP(a)水平均低于瘀热互结组,HDL-C水平瘀热互结证组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组;D-二聚体(P=0.876>0.05)在两组证型之间无显着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P=0.000<0.01)在两组证型之间有明显差异性(P<0.01),HCT(P=0.010<0.05)在两组证型之间有差异性(P<0.05),瘀热互结证组ESR、HCT水平均高于气虚血瘀证。4.以中医证型有无作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P=0.024<0.05)、HCY(P=0.026<0.05)、LP-PLA2(P=0.004<0.01)、LDL-C(P=0.008<0.01)、LP(a)(P=0.034<0.05)、ESR(P=0.020<0.05)与瘀热互结证呈正相关,可作为UAP瘀热互结证独立危险预测因子。与气虚血瘀证呈负相关的是HDL-C(P=0.000<0.01),呈正相关的是 LDL-C(P=0.003<0.01)、LP(a)(P=0.004<0.01),表明HDL-C可作为UAP气虚血瘀证的独立保护因素,LDL-C、LP(a)为气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5.血UA对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互结证辨证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P<0.05),LP-PLA2 为 0.869(P<0.05),HCY 为 0.840(P<0.05),LP(a)为 0.779(P<0.05),LDL-C为0.718(P<0.05),ESR为0.821(P<0.05),诊断瘀热互结证最佳临界值UA 为 359.50umol/L,LP-PLA2 为 200.025ng/ml,HCY 为 10.09umol/L,LP(a)为314.50mg/L,LDL-C 为 1.93mmol/L,ESR 为 13.50mm/h,其中 LP-PLA2、LP(a)、ESR 的特异性、敏感性最高。结论:1.与健康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 UA、LP-PLA2、HCY、IL-6、Hs-CRP、LDL-C、HDL-C、LP(a)、D-二聚体、ESR上均有显着差异,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辅助诊断依据。2.瘀热互结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相比,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上未见明显差异,但吸烟人数、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人数瘀热互结证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说明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可作为瘀热互结证辨证的一定参考依据。3.瘀热互结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相比,LP-PLA2、HCY、IL-6、Hs-CRP、LDL-C、L P(a)、ESR、HCT均高于气虚血瘀证组,HDL-C水平低于气虚血瘀证,表明LP-PLA2、H CY、IL-6、Hs-CRP、LDL-C、HDL-C、LP(a)、ESR、HCT 可作为瘀热互结证辨证论治的诊治依据。4.UA、LP-PLA2、HCY、LP(a)、LDL-C、ESR的水平变化在诊断瘀热互结证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作为瘀热互结证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诊断的量化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中医辨病辨证及用方用药。5.HDL-C、LDL-C、LP(a)的水平在诊断气虚血瘀证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气虚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诊断的量化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中医辨病辨证及遣方用药。
张敏[6](2021)在《艾灸联合刺血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刺血疗法对活动期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艾灸联合刺血疗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0例瘀血痹阻型RA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来氟米特片口服,20mg/次,每天一次;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刺血疗法。艾灸具体方法:对“足三里”、“肾俞”、“血海”进行温和灸,每隔1天艾灸1次,1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8周;刺络放血具体方法:对“曲泽”、“委中”以及肿痛关节局部的瘀点、瘀络进行刺血治疗,每周刺血1次,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评分及患者对关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实验室指标(理化检查: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比较作为安全性观察指标的一般常规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试验共计完成病例数为57例,脱落及剔除3例,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治疗组29例。一、主要临床表现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及晨僵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二、实验室指标比较1理化检查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除RF外其余指标亦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2炎性因子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3凝血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上述指标有所下降但降低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观察组(P<0.05)。三、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改善优于观察组(P<0.01)。四、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显效3例,进步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27/29);观察组显效0例,进步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7.8%(19/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校正χ2检验比较P=0.038(P<0.05)。结论:1.艾灸联合刺血治疗能明显改善活动期瘀血痹阻型R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2.艾灸联合刺血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有关。
傅梦薇,刘咏梅,陈恒文,周思远,刘兰椿,李洪峥,何浩强,王阶[7](2020)在《冠心病血瘀证蛋白组学研究的系统综述》文中认为目的汇总分析近年来冠心病血瘀证蛋白组学的研究具体方法及对差异蛋白结果、涉及的病理机制的影响,为临床研究冠心病血瘀证寻找合适研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ochrane、Medline文献数据库,收集包含冠心病血瘀证蛋白组学的相关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对文献中冠心病血瘀证蛋白组学研究方法、差异蛋白结果及涉及的病理机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59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4项研究,发现3种冠心病血瘀证蛋白组学研究中常用的分组策略,不同分组策略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会运用不同的蛋白组学技术手段,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质谱鉴定、ELISA法、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等;检测到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差异蛋白种类繁多,涉及病理机制亦不尽相同,主要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等病理机制相关,与心肌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或存在密切关系。结论不同蛋白组学研究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组与技术手段方面。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健康人对照得出的差异蛋白种类多,涉及的病理机制较为丰富,但血瘀证的特异性不高;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对照得出的差异蛋白对血瘀证的特异度较高,但可能遗漏相关病理过程;冠心病血瘀证/非血瘀证患者与健康人三者对照的结果涉及的病理机制主要为免疫反应、脂代谢紊乱、凝血系统异常3种,结果较为全面,对血瘀证的特异度高,可在临床推荐使用。本文结合近些年对于冠心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情况,对其蛋白组学研究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冠心病血瘀证的蛋白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赵颖[8](2020)在《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为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方法:1.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建立猕猴血瘀证候模型,以猕猴生物表征,如舌象、唇色、眼球、皮毛及动物行为,血液流变学、凝血、血常规等指标进行血瘀证候模型评价。2.运用视网膜血氧仪采集血瘀证组与对照组猕猴眼底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眼底图像信息,并对视网膜信息与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3.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舌质、脉象等证候要素,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体系研究气滞血瘀证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信息的特征,为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方向。结果:1.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基于四诊信息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量表显示,血瘀组猕猴舌象评分及耳血管状态评分、皮毛状态评分、嘴唇颜色评分、眼睛状态评分均有所增高。血瘀组猕猴造模后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毛发干燥、耳缘血管增加、粪便性质改变。(2)就血瘀证候模型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血流变增高(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高(P<0.01)。血瘀组造模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发现造模后血瘀组的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进一步验证了猕猴血瘀模型造模成功。血瘀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增加(P<0.05),血瘀组造模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增加(P<0.05),这更加辅证了血瘀模型的造模成功。2.血瘀证候猕猴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氧特征研究发现,血瘀证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84.23±18.46)%,静脉血氧含量为(72.30±11.84)%;对照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96.57±15.41)%,静脉血氧含量为(67.23±7.23)%,血瘀证组猕猴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造模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2.30±11.84)%较造模前(59.46±7.52)%增高(P<0.01)。血瘀组猕猴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4.73±11.77)%、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对照组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6.35±7.42)%、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8.11±7.25)%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造模前(60.76±5.36)%显着增高(P<0.01),余象限差异不明显。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发现,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28.56±29.31)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91.79±35.42)μm;对照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17.04±20.64)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89.79±25.09)μm,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及视网膜静脉管径均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值增高(P<0.05)。各个象限差异不显着(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血瘀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84±0.33);对照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组造模后颞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0.65±0.10),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值(0.61±0.08)较前升高(P<0.05)。(2)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相关性(P<0.01),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3.气滞血瘀证患者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根据病位、病因、病势及四诊信息对证候体征归类显示,RVO组病位主要在肝、脾,EH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除外各自疾病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二者均以舌红有瘀点(79%,83%),心烦(91%,90%),胸胁或乳房胀痛(70%,86%),脉细涩、迟(61%,60%)所占比率居高,符合该证候特点。(2)就血瘀证生化指标而言,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较高(P<0.05),气滞血瘀证E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P<0.01),甘油三酯增高(P<0.05)。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凝血酶时间测定相对延长(P<0.05)。(3)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信息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7.73±21.35)%,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2.91±18.92)%,动静脉差值为(24.81±25.41)%;正常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6.83±10.44)%,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8.81±11.13)%,动静脉差值为(18.02±25.4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92.39±13.03)%,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72.15±10.61)%,动静脉差值为(20.24±16.05)%。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静脉稍有降低,动静脉差值增高(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整体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特征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鼻下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1),EH组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鼻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较低(P<0.05),视网膜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降低(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08.17±24.47)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5.19±32.17)μm;正常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30.95±110.35)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9.40±24.30)μm;气滞血瘀证EH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13.17±22.14)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8.73±25.91)μm。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静脉管径值增高(P<0.05)。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1.09±16.56)μm、鼻上静脉管径值(155.42±31.20)μm、视网膜鼻下静脉管径值(152.76±31.81)μm有所降低(P<0.05),EH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2.93±20.17)μm、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值(110.40±26.62)μm、鼻下静脉管径值(154.63±22.94)μm增高(P<0.01)。RVO组与EH组对比,视网膜颞上动脉管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颞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上动静脉管径比增高(P<0.01),EH组鼻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下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1)。RVO组与EH组相比,颞上动静脉管径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血浆粘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流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高切)、总胆固醇、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血流变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具有相关性(P<0.05),与凝血酶原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静脉注射可引起猕猴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耳缘血管增加等征象,并出现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证候特点相一致,血瘀证候模型造模成功。2.血瘀组猕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含量改变主要体现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短时间内药物性建立动物血瘀模型并不能引起各个象限管径的变化。3.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均增高,且颞上象限增高最为显着;RVO组整体静脉管径值增高,EH组整体动静脉管径值无明显差异,动静脉管径比值降低。4.血瘀证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相关性。5.初步建立了基于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指标评价新体系,为血瘀证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刘力慧[9](2020)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数量与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方法:设计为横断面研究的现况调查,入选2019年3月至12月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血瘀证患者158例,以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单血管床组(n=112)和双血管床组(n=46),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探讨两组间血瘀证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双血管床组的血瘀证积分显着高于单血管床组(P=0.019)。年龄(r=0.039,P=0.029)、收缩压(r=0.137,P=0.03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02,P=0.024)、糖化血红蛋白(r=0.056,P=0.027)、目前吸烟量(r=0.006,P=0.001)与双血管床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结论:双血管床组血瘀证积分更高,应对除外年龄的可改变危险因素(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吸烟)积极干预,精确应用活血化瘀治法与方药可能更适于双血管床病变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刘冠男[10](2020)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是PCI术后重要的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也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MACE事件是一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由心脏性猝死、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方面构成。PCI术后MACE事件属中医“胸痹”范畴,目前多数针对PCI术后并发症或不良事件的中医药研究集中在防治术后再狭窄方面,对术后MACE事件中医证候学的关注较少,在对MACE事件的术前预防方面也缺乏一定证候学支持。因此,本研究从上述问题出发,对PCI术后MACE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疾病预防价值。目的:通过对我院胸痛中心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术前中医证候学特征,为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胸痛中心接受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入组患者分为病例组(发生MACE事件)与对照组(未发生MACE事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PCI术后MACE患者的临床高危人群特点以及术后MACE事件与术前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1686例。患者平均年龄64.12±12.47岁,其中男性1170例,女性516例。临床诊断情况:稳定性心绞痛2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1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2例。总体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气虚血瘀证647例,痰瘀互阻证239例,心血瘀阻证218例,气血两虚证194例,气滞血瘀证192例,阳气虚衰证82例,寒凝血瘀证62例,心肾阴虚证52例。在1686例患者中,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158例,未发生MACE事件1528例。两组患者间的心率、西医诊断、Killip分级、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LVEF值、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病变血管-左主干、置入支架总数、置入支架数-分类、应用临时起搏器、GRACE总分、GRACE总分3分类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PCI术后MACE事件患者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气虚血瘀证80例、寒凝血瘀证26例、痰瘀互阻证12例、气血两虚证11例、心血瘀阻证9例、气滞血瘀证8例、阳气虚衰证7例、心肾阴虚证5例。与术后未发生MACE事件患者相比,术后MACE事件患者的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α=0.10),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病变血管-左主干、应用临时起搏器、西医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Killip分级-3级、置入支架数-5个以上、GRACE3分类-高危等指标对术后MACE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中P<0.1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既往史2型糖尿病(比值比=1.442,95%置信区间:1.007~2.067)、既往史慢性肾脏病(比值比=2.100,95%置信区间:1.234~3.576)、应用临时起搏器(比值比=6.311,95%置信区间:2.996~13.295)、置入支架数>5个(比值比=2.431,95%置信区间:1.434~4.121)、GRACE 总分-“高危”(比值比=2.438,95%置信区间:1.482~4.012)、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证(比值比=2.805,95%置信区间:1.919~4.099)、寒凝血瘀证(比值比=12.320,95%置信区间:6.652~22.818)等是PCI术后MACE发病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中医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MACE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既往2型糖尿病、既往慢性肾脏病、应用临时起搏器、置入支架数>5个、GRACE评分高危等同为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 一、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 (二)RA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三、纳入标准 |
| 四、排除标准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 一、方法 |
| 二、分组方法 |
| 三、资料的收集及观察指标 |
| (一)一般资料的收集 |
| (二)观察指标 |
| 四、病情活动度评估标准 |
| 五、统计分析方法 |
| 第三部分 结果 |
| 一、临床特征 |
| 1.1 基本资料 |
| 1.2 吸烟史与合并病 |
| 1.3 实验室常规检查 |
| 1.4 免疫学及炎性指标 |
| 1.5 疾病评估对比 |
| 1.6 RA高凝状态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1.7 RA高凝状态与其并发冠心病的关系 |
| 二、RA高凝状态与中医辨证分型 |
| 2.1 两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 2.2 RA各证型与高凝状态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
| 2.3 RA高凝状态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相关性研究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高凝状态中西医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RA 患者病例采集表 |
| 附表2 英文缩写一览表 |
| 致谢 |
| 附件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
| 第一部分 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制备气滞血瘀证大鼠的中医症状及生物学指标的动态观察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动物心电图筛选 |
| 2.2 动物分组与模型构建 |
| 2.3 大鼠中医症状观察 |
| 2.4 大鼠血流动力学测定 |
| 2.5 大鼠血液流变学测定 |
| 2.6 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及心肌酶水平的检测 |
| 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
| 2.8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各组大鼠中医症状的变化 |
| 3.2 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 3.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 3.4 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心肌酶指标的变化 |
| 3.5 两组大鼠腹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药品及制剂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和给药 |
| 2.2 模型的建立 |
| 2.3 大鼠心电图变化 |
| 2.4 大鼠中医症状观察 |
| 2.5 血流动力学 |
| 2.6 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
| 2.7 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及心肌酶指标的检测 |
| 2.8 TTC染色评价心梗面积 |
| 2.9 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 2.10 统计学处理 |
| 3.实验结果 |
| 3.1 实验大鼠的死亡情况 |
| 3.2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中医症状的影响 |
| 3.3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 3.4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3.5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及心肌酶指标的影响 |
| 3.6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 |
| 3.7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 4.讨论 |
| 5.小结 |
| 第三部分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药品及制剂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和给药 |
| 2.2 模型的建立 |
| 2.3 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的检测 |
| 2.4 血浆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含量及左心室组织ATP酶定量测定 |
| 2.5 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基因水平 |
| 2.10 统计学处理 |
| 3.实验结果 |
| 3.1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的影响 |
| 3.2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浆Glu、PA、LA、ATP酶含量的影响 |
| 3.3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GULT-4、PFK-2、PDH、LDHA、HIF-1αm RNA水平的影响 |
| 3.4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CD36、CPT-1、ACC m RNA水平的影响 |
| 3.5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LKB1、AMPK、SIRT1、PGC-1αm RNA水平的影响 |
| 4.讨论 |
| 5.小结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一 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理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损伤修复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和调控呼吸道损伤修复作用研究 |
| 前言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 基于组学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机制的整体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基于质谱技术的固本止咳中药成分分析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实验二 基于蛋白组学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三部分 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瘀热理论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回顾性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4 研究方法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2.2 三组患者危重症评分比较 |
| 2.3 三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
| 2.4 三组患者瘀热症状比较 |
| 2.5 三组患者感染指标比较 |
| 2.6 三组患者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瘀热理论探讨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 1.3 实验主要仪器 |
| 1.4 实验方法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实验1: 常规量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炎症、血小板和凝血的影响 |
| 2.2 实验2: 两种剂量紫七地黄汤对脓毒症大鼠炎症、血小板和凝血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从“瘀热理论”认识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UAP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1 UAP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认识 |
| 1.2 UAP的发病病因 |
| 1.3 UAP的发病机制 |
| 2. UAP的中医学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 2.1 中医对UAP的病名论述 |
| 2.2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 2.3 胸痹心痛辨证分型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 |
| 2.2 观察项目 |
| 2.3 统计学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本情况 |
| 3.2 UAP组与健康对照组理化指标差异性研究 |
| 3.3 瘀热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在理化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
| 3.4 UAP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5 瘀热互结证在UA、LP-PLA2、HCY、LP(a)、LDL-C、ESR指标上的ROC曲线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基本临床资料研究 |
| 2. UAP与相关理化指标研究 |
| 2.1 血UA水平 |
| 2.2 炎症水平 |
| 2.3 血脂水平 |
| 2.4 凝血-纤溶水平 |
| 2.5 血液流变水平 |
| 3. 瘀热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在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 4. 瘀热互结证与气虚血瘀证在理化指标的差异性研究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目的 |
| 1.2 研究对象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脱落标准 |
| 1.8 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计算 |
| 2.2 病例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案及疗程 |
| 3 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价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临床疗效观察项目 |
| 3.3 安全性观察 |
| 3.4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 4 统计分析 |
| 5 研究结果 |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 5.2 一般资料比较 |
| 5.3 观察指标比较 |
| 5.4 疗效比较 |
| 5.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RA与凝血/纤溶功能的关系 |
| 2 瘀贯穿RA发生发展 |
| 3 艾灸及刺血治疗能改善RA症状,并对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影响 |
| 3.1 艾灸与RA及凝血/纤溶系统 |
| 3.2 刺血与RA及凝血/纤溶系统 |
| 4 选穴依据 |
| 5 指标的选择 |
| 6 结果与分析 |
| 6.1 治疗前基线比较 |
| 6.2 主要临床表现比较 |
| 6.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 6.4 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
| 6.5 疗效比较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纳入筛选 |
| 1.5 资料提取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 2.3 涉及病理机制 |
| 2.3.1 炎症反应 |
| 2.3.2 凝血系统异常 |
| 2.3.3 脂代谢紊乱 |
| 2.3.4 其他生物学过程 |
| 2.4 中医药干预影响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选题背景 |
| 1.1 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指标与眼底疾病及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视网膜指标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1.2 中医证候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 |
| 1.3 血瘀证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
| 1.4 基于视网膜信息的中医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中医证候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重现 |
| 2.研究内容 |
| 2.1 第一部分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2.2 第二部分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
| 2.3 第三部分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
| 3.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流程图 |
| 3.研究对象 |
| 3.1 实验动物来源 |
|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 3.2.1 动物纳入标准 |
| 3.2.2 动物排除标准 |
| 3.3 动物饲养条件 |
| 4.实验药品 |
| 5.实验仪器 |
| 6.实验方法 |
|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
| 6.1.1 实验分组 |
|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
| 6.1.2.1 麻醉 |
| 6.1.2.2 造模 |
| 6.2 基础信息采集 |
| 6.2.1 体重、呼吸、心率、饮食量、肛温 |
| 6.2.1.1 体重的测量 |
| 6.2.1.2 呼吸的测量 |
| 6.2.1.3 心率的测量 |
| 6.2.1.4 饮食量的记录 |
| 6.2.1.5 肛温的测量 |
| 6.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
| 6.3.1 四诊信息采集 |
| 6.3.2 猕猴证候积分评价量表 |
| 6.4 生化指标的采集 |
| 6.4.1 血液流变学 |
| 6.4.2 血常规 |
| 6.4.3 血糖 |
| 6.4.4 凝血相关 |
| 6.4.5 动脉血气 |
| 6.5 伦理委员会审批 |
| 6.6 统计分析 |
| 7.研究结果 |
| 7.1 基础指标 |
| 7.2 证候积分量表 |
| 7.3 基于血瘀证猕猴的生化指标 |
| 7.3.1 血常规 |
| 7.3.2 血液流变学 |
| 7.3.3 凝血与血糖 |
| 7.3.4 动脉血气分析 |
| 8.小结 |
| 第二部分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流程图 |
| 3.研究对象 |
| 3.1 实验动物来源 |
|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
| 3.2.1 动物纳入标准 |
| 3.2.2 动物排除标准 |
| 3.3 动物饲养条件 |
| 4.实验药品 |
| 5.实验仪器 |
| 6.实验方法 |
|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
| 6.1.1 实验分组 |
|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
| 6.1.2.1 麻醉 |
| 6.1.2.2 造模 |
| 6.2 视网膜信息采集 |
| 6.2.1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方法 |
| 6.2.1.1 视网膜信息采集前准备 |
| 6.2.1.2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 |
| 6.2.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信息的提取 |
| 6.3 伦理委员会审批 |
| 6.4 统计分析 |
| 7.研究结果 |
| 7.1 基于血瘀证猕猴视网膜信息特征 |
| 7.1.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
| 7.1.1.1 猕猴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 7.1.1.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 7.1.1.3 两种不同血氧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
| 7.1.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
| 7.1.2.1 猕猴整体视网膜管径 |
| 7.1.2.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管径 |
| 7.1.2.3 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值 |
| 7.2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7.2.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 7.2.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 8.小结 |
| 第三部分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流程图 |
| 3.研究对象 |
| 3.1 受试者来源 |
| 3.2 受试者选择 |
| 3.2.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 |
| 3.2.1.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诊断标准 |
| 3.2.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诊断标准 |
| 3.2.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3.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
| 3.2.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纳入标准 |
| 3.2.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排除标准 |
|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 3.2.4.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
| 3.2.4.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 |
| 3.2.4.3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3.2.4.4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
| 3.2.5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
| 3.2.6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
| 3.2.7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2.7.1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
| 3.2.7.2 健康受试者的排除标准 |
| 3.2.8 脱落标准 |
| 4.研究方法 |
| 4.1 信息采集内容 |
| 4.1.1 基本信息 |
| 4.1.2 中医证候量表 |
| 4.1.3 生化指标 |
| 4.1.4 视网膜信息采集内容 |
| 4.1.5 视网膜信息采集方法 |
| 4.1.6 视网膜信息分析方法 |
| 4.2 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
| 4.3 伦理委员会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
| 4.4 质量的控制 |
| 4.4.1 研究人员的培训 |
| 4.4.2 信息采集的质控 |
| 4.4.3 资料整理的质控 |
| 4.5 数据管理方案 |
| 4.5.1 数据的填写 |
| 4.5.2 数据录入与修改 |
| 4.5.3 数据核查与整理 |
| 4.5.4 数据审核 |
| 4.5.5 数据锁定 |
| 4.6 统计分析方法 |
| 4.6.1 分析软件的确定 |
| 4.6.2 分析内容与方法 |
| 5.研究结果 |
| 5.1 一般情况特征 |
| 5.2 中医证候积分 |
| 5.3 基于血瘀证临床生化指标 |
| 5.3.1 血液流变学 |
| 5.3.2 血脂血糖 |
| 5.3.3 凝血 |
| 5.4 基于血瘀证临床视网膜信息特征 |
| 5.4.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
| 5.4.1.1 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 5.4.1.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
| 5.4.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
| 5.4.2.1 整体视网膜血管管径 |
| 5.4.2.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 |
| 5.4.2.3 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 |
| 5.4.3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5.4.3.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 5.4.3.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
| 6.小结 |
| 讨论 |
| 1.血瘀证的理论源流 |
| 2.血瘀证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
| 3.现有血瘀证评价体系概况 |
| 4.血瘀证模型的选择 |
| 5.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进展 |
| 6.血瘀证视网膜血氧及血管特征研究 |
| 7.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
| 结论 |
| 特色与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1 文献综述 |
| 文献综述一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血瘀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件2 中医证候量表 |
| 附件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人群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 2.2 样本量 |
| 2.3 资料收集 |
| 2.4 常规检查 |
| 2.5 颈动脉超声 |
| 2.6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血瘀证研究概述 |
|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
| 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 |
| 3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因病机 |
| 4 血瘀证起源与发展 |
| 5 血瘀证的病理特征 |
| 6 ASCVD与血疲证的客观化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
| 附录2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医研究进展 |
| 1. PCI术后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证候学研究 |
| 3. 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危险因素与预测研究进展 |
| 1.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
|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风险预测工具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治疗及操作规范 |
| 1.6 GRACE评分标准 |
| 1.7 研究指标 |
| 1.8 数据提取及质量控制 |
| 1.9 统计分析 |
| 1.10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PCI手术总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 2.2 MACE患者危险因素和术前中医证候分析 |
| 2.3 PCI术后MACE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
| 3. 讨论 |
| 3.1 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是影响PCI术后的MACE发生的主要证候 |
| 3.2 本研究PCI术后MACE发生的高危因素 |
| 4. 结论 |
| 5. 展望与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