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Shy-Drager综合征三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Shy-Drager综合征三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倩煜[1](2021)在《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MSA-C 型、P 型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差异,以期对MS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症状与脑区间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探究MSA患者脑神经元活动、网络连接的变化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2)本研究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量表及fMRI检查,旨在观察补肾益髓法治疗MS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3)在任务态fMRI技术下,观察针刺太溪穴(KI3)对MS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法中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穴位特异性,为脑髓-脑气-脑神的阐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fMRI技术,探究MSA患者与HC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差异,基于感兴趣区域进行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选择种子点测量其与各脑区间的FC程度,以探索不同脑区间活动的差异性。并对全脑大尺度网络连接进行分析,以探讨全脑的FC属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将不同脑区之间的FC与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临床症状、认知水平与脑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差异进行对比。(2)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SA患者,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 总分(Ⅰ+Ⅱ)、多系统萎缩非运动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Non-Motor Symptom Scale,MSA-NM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ver 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ale,OABSS)、卧立位血压评分差异,评价补肾益髓法对MSA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卧立位血压、小便症状的影响,细分成亚组进行探讨。并随机选取患者行治疗前后fMRI检查,评价补肾益髓法的作用机制,与前期纯中药治疗研究的MS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脑功能活动的差异。(3)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于fMRI技术下针刺,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针感测评。观察针刺太溪穴对MSA患者脑受损区域的影响,与针刺MSA患者非经非穴、针刺HC太溪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比较。结果:(1)从神经元自发活动而言,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后叶、左楔叶神经元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降低,双侧距状回、舌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眶部额下回、楔前叶、左楔叶、右中央前回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且与UMSAR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但大脑可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小脑进行代偿,可能出现左小脑前叶、双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加。从局部FC而言,与HC对比,MSA患者的脑FC在右颞下回、颞中回,双侧小脑后叶、眶部额下回、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扣带回后部,左楔前叶、辅助运动区减低。在双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升高。且额中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从全脑网络FC而言,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与皮质下网络FC增强,皮质下网络与视觉网络FC增强,额顶区控制网络与DMN的FC受损;从亚型分析而言,MSA-P型较C型在左枕中回、顶下缘角回、角回、枕上回的ALFF值增加。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颞中回、角回、枕中回的ReHo值增加。(2)治疗1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张力增高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长幅度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从分组而言,病情严重程度越高,进展度也相对较快。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疲乏、尿频、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OABSS总评分较治疗前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次数较前减少,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压看,患者卧位收缩压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收缩压也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均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压差均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评分均较前升高,且亚组2升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泌尿系功能、张力增高、腿部灵活度、身体摇晃较前评分略降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评分较前有所升高,但增长幅度仍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肉酸痛、流涎、直立位(或坐位)头晕/晕厥、尿频、尿不尽、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记忆力减退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MSA-N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2.61%。OABSS总评分较前有所增加,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较前增加,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膀胱因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的小便异常,症状不易缓解。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立位收缩压压差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压差也较前减少,但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fMRI而言,补肾益髓法治疗后MSA患者楔前叶和顶叶上回的ReHo增加,与纯中药治疗相比,枕叶神经元活动的局部激活更加显着。(3)从针感测评可知,针刺后的针感多在捻针时出现,且HC有针感的人数多于患者,尤其是放电感一项,VAS评分也显着高于患者。而患者自觉刺痛的人数多于HC,且患者和HC针刺感觉均以酸、麻、胀、放电感、刺痛为主。VAS评分均为中度得气感,基本感觉大致相同。针刺KI3后MSA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的ALFF值增加,双侧舌回、距状回、小脑后叶,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右梭状回ReHo值降低,未见ReHo值增加脑区。而假针刺后仅出现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此外,针刺KI3可使HC的小脑前叶、纹状体、丘脑、海马ReHo值增加,ReHo值降低区域与MSA真针刺基本相同。结论:(1)MSA存在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中/下回、眶部/三角部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楔前叶、辅助运动区神经元自发活动与全脑网络连接的异常,可能是MSA运动障碍与认知水平下降、情绪异常的基本神经机制,有望成为MSA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以及其脑髓损害、脑气不足、脑神失守的生理状态。(2)补肾益髓法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且越早治疗,病情进展度越慢。同时该方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立位收缩压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也可以改善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差,降低晕厥和跌倒的发作。而补肾益髓法干预治疗后MSA患者视觉区域的感知和躯体运动的连接被加强,使患者跌倒、身体摇晃、记忆力下降得到改善。与纯中药治疗相比视觉代偿增强,从评分上表现为对跌倒的改善更优。(3)针刺后HC与运动、记忆相关的脑区被即刻激活,而MSA相关脑区的ReHo值未见改变,从侧面印证了患者脑神经元损失的严重程度。白质纤维连接的损害,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萎缩,与脑髓损伤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脑髓的补益耗时较长,因此针刺后无法即刻见效。而MSA针刺后大量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改变,从侧面印证了脑神的存在。针刺KI3对视觉区域的调节作用,也可能与脑气的推动有关。因此本研究再次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并且针刺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脑髓-脑气-脑神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田文杨[2](2020)在《结合功能磁共振评价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中老年起病,以进展性自主功能神经障碍,伴帕金森症状、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及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国际范围内尚缺乏治疗MSA的有效疗法,中药治疗MSA的优效性也缺乏验证。MSA的病情及疗效评估以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为标准,缺乏对MSA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全面评估,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本研究提出MSA基于“脑髓-脑神-脑气”的核心病机体系,制定“温肾健脑方”。前期研究发现温肾健脑方能够延缓疾病进展、改善MSA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前期研制的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 non-motor symptoms scale,MSA-NMSS)用于评价非运动症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区分度。因此,本研究拟阐释MSA的核心病机体系,完善MSA-NMSS的信度效度评价,从功能磁共振角度探索MSA不同类型的影像学特征,并以MSA-NMSS、功能磁共振为疗效评价手段,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中药“温肾健脑方”治疗MSA的疗效,以期为MSA的中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研究一从脑髓-脑神-脑气角度认识MSA,提出“温肾健脑方”制定的基础,为温肾健脑方治疗MSA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二验证MSA-NMSS的信度与效度,为MSA的非运动症状的评估提供新的量表学手段。研究三比较MSA不同类型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功能磁共振的差异,为MSA的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手段。研究四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西药对照的方法,以UMSARS、MSA-NMSS、功能磁共振为评价手段,进行临床试验,验证“温肾健脑方”的疗效,为MSA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方法:研究一、从脑髓-脑神-脑气角度认识多系统萎缩本研究通过对脑髓、脑神、脑气概念的阐述以及MSA患者临床症状与脑髓、脑神、脑气的联系,建立核心病机体系,阐述治疗方法及用药原则。研究二、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入组第一天由主测评者A对患者进行MSA-NMSS、UMSARS量表评测以评估校标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结构效度;次测评者B在1h内重复测评MSA-NMSS量表以验证评分者间信度;入组1周后由主测评者A重测MSA-NMSS量表以验证重测信度。研究三、多系统萎缩患者功能磁共振特点本研究选取MSA-C型、MSA-P型患者,同时纳入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选取全脑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功能连接作为评估指标。MSA患者行UMSARS量表检测。研究四、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分别纳入MSA患者,西药组以对症治疗(辅酶Q10、丁苯肽、艾地苯醌、维生素B族、抗帕金森药物等),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肾健脑方。治疗周期为6个月。给药前、3个月、6个月评价UMSARS、MSA-NMSS量表评分及夜尿次数。部分中药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功能磁共振。监测不良事件。结果:研究一本研究指出MSA属于脑髓病范畴,脑髓损伤是MSA发生的基础,以肾精亏虚为根本,因虚及毒导致脑髓损伤;脑神是脑髓的外在表现,表现为精神活动及感知的失调;脑神的传递依赖于脑气,脑气由肺脾肾之气上溢而成,主要责之脾肾;治以益髓-复神-补气,方选温肾健脑方。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MSA患者100例。(1)信度评价:①内部一致性:MSA-NMSS量表由12个维度、共35个条目组成。总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2,删除条目后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未见显着改变(P>0.05)。②重测信度:总量表两次测定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998(P<0.01)。各维度的重测相关系数从0.939~1.000(P<0.01)。③评定者信度:总量表的不同评定者信度相关系数为0.984(P<0.01),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493~0.984(P<0.01)。(2)效度评价:①结构效度: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00至0.743,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身症状、泌尿功能、头部症状、冷觉适应调节、排便功能,相关系数均大于0.500,继而是认知功能、心身症状、消化功能、热觉适应调节、睡眠症状、泌汗功能,相关度最低的是性功能。进行主成分分析,取14个因子进行分析,累积贡献率为72.062%。②校标效度:MSA-NMSS量表与UMSARS-Ⅰ相关系数为0.694(P<0.001),与UMSAR-Ⅳ的相关系数为0.549(P<0.001)。研究三本研究纳入MSA-C型20例、MSA-P型10例,健康受试者10例。MSA-C型患者左侧小脑后叶ALFF升高(P<0.05);左侧小脑前叶ReHo减弱,左侧额中回、右侧眶部额中回ReHo增强(P<0.05);选取种子点(-12-51-39)行功能连接,MSA-C型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在右侧外核、右侧颞下回、右侧小脑蚓部、左侧枕下回、右侧舌回、右侧眶部额中回、双侧额上回、左侧海马、左侧额中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均有减低(P<0.05)。MSA-P型患者左侧胼胝体的ALFF值降低,左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高(P<0.05);右侧舌回、左侧枕中回ReHo降低,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ReHo升高(P<0.05);选取种子点(-21-36-42)行功能连接发现右侧梭状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小脑前叶、左侧丘脑、左侧枕中回、双侧枕上回、右侧顶叶、左侧缘上回、双侧楔前叶、双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的脑功能连接显着减弱(P<0.05)。MSA-P型与MSA-C型相比,MSA-P型患者左侧小脑前叶ALFF减弱,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额叶、右侧顶叶、左侧扣带回ALFF增强(P<0.05);ReHo未见明显差异(P>0.05);选取种子点(-9-51-30)行功能连接,MSA-P型较C型在左侧颞中回、右侧额叶、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海马、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眶内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研究四本研究纳入MSA患者77例,中药组50例,西药组27例。中药组8例于治疗前后行功能磁共振。共60例完成研究。疗效评估:(1)UMSARS: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吞咽功能、跌倒、泌尿功能、肠道功能均有一定改善(P>0.05),而西药组均不同程度的加重(P>0.05)。两组对比,UMSARS-Ⅰ的平均进展为中药组0.27±1.10分/月,西药组0.42分±0.71分/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UMSARS-Ⅰ各分项变化值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个人卫生、行走方面加重,跌倒方面改善(P<0.05);两组对比,UMSARS-Ⅰ的平均进展为中药组0.32±0.69分/月,西药组0.26分±0.41分/月,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UMSARS-Ⅰ各分项变化值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MSA-NMSS: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总分下降,RBD症状明显改善(P<0.01)。西药组总分增长,怕热症状加重(P<0.05)。两组对比,中药组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患者在思睡、疲乏、语声低微、肌肉酸痛、尿急、尿失禁、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怕热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患者(P<0.0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总分下降,头昏沉头晕、RBD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非运动症状加重,与中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流涎、排便困难、失眠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3)夜尿次数:中药组夜尿次数基本平稳,西药组夜尿次数逐渐增加,治疗6个月时西药组患者夜尿次数的变化值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4)功能磁共振:中药治疗后,MSA-C型患者右侧枕叶ALFF增高(P=0.06>0.05),MSA-C型患者的ReHo值及FC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研究一温肾健脑方是基于脑髓-脑神-脑气核心病机体系下用于治疗MSA的方药。研究二MSA-NMSS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但量表的部分条目还需要进一步修订。MSA-NMSS可以用于MSA患者非运动症状的评价。研究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下MSA患者存在ALFF、ReHo及FC的异常,MSA两种类型的ALFF、ReHo、FC存在差异,这些脑区的异常和差异与MSA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相关。研究四温肾健脑方可延缓MSA进程、有效改善非运动症状,尤其是RBD、思睡、疲乏、语声低微、肌肉酸痛、尿急、尿失禁、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怕热等方面,疗效与治疗时长有关。中药组MSA-C型患者治疗后右侧枕叶ALFF增加,神经元活动代偿性增加,提示温肾健脑方可能是通过刺激大脑枕叶神经元活动代偿性增加以提供视觉补偿来减少行动障碍。

王蕾,范鹏鹏,梁婷婷,杨宇[3](2016)在《青年人Shy-Drager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Shy-Drager综合征(Shy-Drager syndrome,SDS)是多发病于中老年的少见的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多系统变性疾病,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也可伴有小脑、脑干或锥体束损害表现,为多系统萎缩的一类(MSA-A型),其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左右,目前国内外对于其病例报道中发病年龄最小的为马建芳等报道的39岁患者[14]。本文报道我科诊断1例32岁典型Shy-Drager综合征患者。

陈小希,林大梁,耿同超[4](2013)在《Shy-Drager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Shy-Drager综合征(SDS)为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萎缩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及其他自主神经紊乱,伴有小脑、基底节或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所引起的神经异常,现将12例该综合征报道如下。

朱成朔,孙涛,刘国安[5](2012)在《Shy-Drager综合征误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例Shy-Drager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以双上肢震颤5年,加重伴发作性头晕1年,近5个月加重入院。病程早期于外院及我院均误诊为帕金森病,予相应治疗症状无缓解。经相关实验室检查,并再次细致查体、详细询问病史,诊断性治疗排除帕金森病,最终确诊为Shy-Drager综合征。予盐酸米多君配合中医针灸和埋线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Shy-Drager综合征为罕见病,对其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临床应注重查体和病史资料的综合分析,拓宽诊断思维,进而避免误诊误治。

吕俊刚,徐海丽,贺延[6](2012)在《Shy-Drager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Shy-Drager综合征(Shy-Drager syndrome,SDS)又称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primary orthostatic hypotension,POH),是一种多系统变性病,临床少见,缓慢进展,中年以后常见,早期容易误诊,笔者就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诊治的1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杨虹,曾昆,魏桂荣,李红戈[7](2011)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多系统萎缩临床诊断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多系统萎缩(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的研究,从而探讨S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神经科2005-06至2010-07诊断为SDS患者37例,男性22例(59.5%),女性15例(40.5%)。对37例SDS的特点及其他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直立性低血压的血压变化和伴发症状。结果:37例SDS患者临床以直立性低血压(30例,81.1%)、头昏或晕厥(29例,78.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8例,75.7%)常见。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7例,73.0%)和核磁共振成像(29例,78.4%)异常阳性率高。经药物等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发病后4年无1例死亡,5年3例死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感染所致呼吸衰竭。结论:SDS临床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常虹,姚源蓉,谢炳玓[8](2011)在《Shy-Drager综合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R-R间期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皮肤交感反应(SSR)和R-R间期变化率(RRIV)的特点,观察其自主神经系统损害情况,为Shy-Drager综合征早期自主神经电生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测定15例正常人及12例Shy-Drager综合征患者的SSR及RRIV。结果:正常对照组全部可引出SSR,而Shy-Drager综合征患者中4例(33.3%)未引出SSR;Shy-Drager综合征患者四肢波幅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潜伏期无显着意义(P>0.05);病程与潜伏期异常相关(P<0.05);两组RRIV各参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和RRIV能为Shy-Drager综合征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常虹[9](2011)在《Shy-Drager综合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R-R间期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皮肤交感反应(SSR)和R-R间期变化率(RRIV)的特点,观察其自主神经系统损害情况,为Shy-Drager综合征早期自主神经的电生理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受试对象选自2008年—2010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共12例;年龄46-61岁,平均53.8±5.0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25±1.8年,其中病程>2年5例,≤2年7例。对照组:选择健康成人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42-60岁,平均53.0±4.8岁。既往均无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异常、酗酒、药物中毒等,亦未服用神经系统药物,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对照组与患者组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相比无明显差异。2.全部对象采用丹迪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查。检查室要求安静,室温22-24℃。(1)SSR测定:受试者仰卧位、清醒、放松,保持皮温32-36℃。刺激腕正中神经,地线位于腕上15-20cm处,手、足背安放参考电极,手、足掌心记录。刺激时程0.1ms,带通1-30Hz,分析时间5-10s,灵敏度0.1-0.5mV/cm,阻抗为5kΩ以下,刺激强度以致拇指有屈曲动作为准,强度15-40mA,刺激4次,测量起始潜伏期和峰-峰波幅,取平均值用于结果分析,每次刺激间隔1min以上,给予无规律刺激以避免习惯性对结果的影响。整个试验过程在15min内完成。(2)RRIV测定:记录电极放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的心尖部,参考电极放置在胸骨柄上,带通1-30Hz,记录平静呼吸1min的RRIV和深呼吸时的RRIV。结果:1.健康对照组全部可引出SSR,而Shy-Drager综合征患者中4例(33.3%)未引出SSR。2.Shy-Drager综合征患者四肢波幅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潜伏期无显着意义(P>0.05)。3.患者组SSR波幅全部有不同程度异常。4.两组上肢潜伏期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潜伏期差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程与潜伏期及波幅肢体异常率相关(P<0.05);年龄与潜伏期及波幅肢体异常率不相关(P>0.05)。6.两组RRIV比较深呼吸及平静呼吸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本实验验证患者SSR消失也是其检查异常的一种表现。2.SDS患者SSR潜伏期较波幅受累相对较晚。3.SSR能够早于临床症状反映出汗腺活动受损,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4.SDS患者四肢出汗异常通常无明显差异。5.病程与潜伏期、波幅呈正相关,即病程越长,潜伏期及波幅肢体异常率越高;年龄与潜伏期、波幅无明显相关性。6. RRIV的改变从实验室方面证明了SDS患者迷走神经背核等副交感神经系统受损的存在,同时说明RRIV是检测Shy-Drager综合征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较敏感指标。7、SDS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未见异常。

王敬凤[10](2010)在《Shy-Drager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Shy-Drager综合征(S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临床诊断为S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Shy-Drager综合征临床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合并小脑症状发生率高,卧立位血压测定是避免早期误诊的主要措施。结论:充分认识Shy-Drag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采取多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二、Shy-Drager综合征三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hy-Drager综合征三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1、多系统萎缩的定义、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
        2、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研究
        3、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5、西医治疗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1、古代文献对多系统萎缩病名的认识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理解多系统萎缩及太溪穴的选穴依据
        1、MSA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2、针刺太溪穴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3、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补肾益髓法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针刺多系统萎缩患者太溪穴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结合功能磁共振评价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多系统萎缩西医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
        前言
        1. 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的衍变过程
        2. 多系统萎缩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
        3. 多系统萎缩的西医治疗
        4. 多系统萎缩的评价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功能磁共振在多系统萎缩中的应用
        前言
        1. MSA在常规MRI上的表现
        2. 多模式MRI在MSA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多系统萎缩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前言
        1. 资料收集方法
        2. 病因病机
        3. 治疗方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研究一、从脑髓-脑神-脑气角度认识多系统萎缩
        1. 多系统萎缩脑髓病的认识
        2. 多系统萎缩脑髓-脑神-脑气损伤的核心病机体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
        1. 研究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多系统萎缩患者功能磁共振特点
        1. 研究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青年人Shy-Drager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4)Shy-Drager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5)Shy-Drager综合征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诊断及鉴别诊断
    2.2 治疗
    2.3 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的对策

(9)Shy-Drager综合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R-R间期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测定仪器和检查方法
    1.1.3 SSR、RRIV及NCV检查的观察指标
    1.1.4 判断标准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SSR检测结果比较
    1.2.2 RRIV检测结果比较
    1.2.3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比较
1.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综述 皮肤交感反应及R-R间期变化率的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Shy-Drager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1.3 辅助检查
2 讨论

四、Shy-Drager综合征三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D]. 赵倩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结合功能磁共振评价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D]. 田文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青年人Shy-Drager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王蕾,范鹏鹏,梁婷婷,杨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2)
  • [4]Shy-Drager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J]. 陈小希,林大梁,耿同超. 中国临床研究, 2013(09)
  • [5]Shy-Drager综合征误诊分析[J]. 朱成朔,孙涛,刘国安. 临床误诊误治, 2012(12)
  • [6]Shy-Drager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J]. 吕俊刚,徐海丽,贺延. 山西医药杂志, 2012(03)
  • [7]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型多系统萎缩临床诊断及治疗[J]. 杨虹,曾昆,魏桂荣,李红戈. 中国循环杂志, 2011(05)
  • [8]Shy-Drager综合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R-R间期变化的研究[J]. 常虹,姚源蓉,谢炳玓. 实用医学杂志, 2011(07)
  • [9]Shy-Drager综合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R-R间期变化的研究[D]. 常虹.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10]Shy-Drager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J]. 王敬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08)


多系统萎缩论文 msa论文 健康论文 sds论文

上一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下一篇: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疗工作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