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娇[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用药及组方规律,探析潜在的新方功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本研究按照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步骤,检索2000年9月1日-2020年9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文献库中所有可以检索到的文献资料,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整理,提取文章名、作者、发表年份、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Excel表格记录下来,将所纳入的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依据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结论,旨在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结果:查阅2452篇文献,根据制定的纳排标准进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文献246篇,处方279条,共计包括221味中药,研究结果如下:1.处方中用药排在前10位的药物为:柴胡、连翘、甘草、夏枯草、黄芩、金银花、玄参、浙贝母、延胡索、蒲公英。2.药物归经前四位的是:肝、肺、胃和心。3.处方中药物的药性中频率顺序依次为:寒、温、平、凉、热。4.中药处方中五味的排名依次为:苦、辛、甘、咸、酸和涩。5.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方剂分析-组方规律,得到录入处方中药物配伍组合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1)黄芩、柴胡;(2)连翘、甘草;(3)甘草、柴胡;(4)金银花、连翘;(5)白芍、柴胡;(6)连翘、玄参。6.获得的新方组合有:(1)荆芥、牛蒡子、薄荷、升麻、桔梗;(2)连翘、枳壳、紫苏、桔梗、薄荷;(3)紫背天葵、重楼、川楝子、延胡索、猫爪草;(4)黄药子、莪术、三棱、枳壳;(5)龙胆、青皮、金银花、蒲公英;(6)黄连、马勃、僵蚕、姜黄、蝉蜕;(7)白花蛇舌草、黄芩、鳖甲、紫花地丁;(8)防风、白术、浙贝母、夏枯草、天花粉;(9)黄芪、山茱萸、黄精、肉桂、鹿角胶。结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类药物为主,辅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物,与本病风热外袭或肝郁化热而致气滞血瘀痰凝壅结于颈部的病因病机相一致,研究结果的高频药物及配伍组合值得临床医生治疗本病参考借鉴。
奇敏[2](2020)在《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导师高靖主任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运用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属热毒壅盛证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治疗用药评价中药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1人,在患者治疗期间嘱其在舒适的环境、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饭后服用,初始剂量10mg口服,3次/d,后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口服痛瘿方汤药,每次150ml,每日2次,连续观察8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着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FT3、FT4、TSH)、血红细胞沉降率(ESR)、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安全性指标等数据情况,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线基本一致,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甲状腺激素情况治疗前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FT3、FT4、TSH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血红细胞沉降率情况治疗前两组的血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沉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沉均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沉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沉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情况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均较前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前肿大、疼痛、发热、心悸、烦躁、乏力方面优于对照组。6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率(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临床总疗效情况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54%)优于对照组的总效率(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压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研究结论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热毒壅盛型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疼痛等方面)、改善甲状腺疼痛时间及退热时间、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甲状腺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在指导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上,有临床使用价值的。
朱昱霖[3](2020)在《消瘿止痛汤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蕴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消瘿止痛汤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蕴结证)进行临床观察,评估其治疗效果及可行性、安全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相关机理,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蕴结证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瘿止痛汤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8周)。治疗后收集资料,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甲状腺肿大情况改善比较:两组治疗后甲状腺肿大情况均得到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甲状腺肿大情况(P<0.05)。2.疼痛消失时间比较:治疗组疼痛消失时间为4.93±1.05天,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为6.21±1.37天,对照组颈部疼痛消失时间多于治疗组,对比差异明显(P=0.001<0.05)。3.实验室指标比较:对治疗8周后两组实验室指标(甲状腺功能三项、红细胞沉降率)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为P<0.01,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改善甲状腺功能和红细胞沉降率,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治疗后甲状腺功能进行组间比较,发现P均>0.05,说明治疗8周后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没有差异;对两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为96.5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5.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有效率为89.65%,两组进行比较后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6.副反应率比较:治疗组出现激素相关副反应1例,副反应比率为3.45%;对照组出现副反应6例,副反应比率为21.43%,两组进行比较后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表明消瘿止痛汤联合泼尼松在改善亚甲炎患者颈前疼痛、颈前肿胀等主要症状上疗效显着,可以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促进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无肝肾功能损害,较单独泼尼松治疗优势显着,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姚梦恬[4](2020)在《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气郁火旺证)与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效果,探讨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优势与安全性。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复发率与甲减的发生率,探讨与布洛芬缓释胶囊相比,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对于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与亚急性甲状腺炎后甲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62例(脱落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若甲状腺毒症明显,加用盐酸普萘洛尔片(心得安)10mg口服,每日3次),均连续观察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普萘洛尔使用率。连续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3月,观察对照组患者及治疗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与甲减发生率。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入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FT3、FT4、TSH、血沉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发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FT3、FT4、TSH、血沉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疼痛天数、甲状腺肿大程度、中医证候积分、TSH、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发热时间、FT3、FT4、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普萘洛尔使用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后,统计两组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与甲减发生率,统计学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两组甲减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与非甾体抗炎药(芬必得)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相比,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低、有更低的甲减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李玉梅[5](2020)在《亚甲康Ⅰ号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证)的临床观察及对SOD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亚甲康Ⅰ号方为研究药物,观察其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对SOD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符合受试要求的76例亚甲炎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以亚甲康Ⅰ号方免煎颗粒治疗,对照组(38例)以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临床试验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中医证候积分、血沉(ES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甲状腺素(TSH、FT3、FT4)及相关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的变化,通过其症状、实验指标等变化来评判其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分析。结果:1.TSH、FT3、FT4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SH、FT3、FT4值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血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沉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血沉改善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OD均明显提升(P<0.05),治疗组SOD的提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的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81.08%,经统计分析Z=-2.5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总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9%、78.38%,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降低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的比较:两组的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皆在正常范围内。结论:1.亚甲康Ⅰ号方可明显改善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使用未见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亚甲康Ⅰ号方对于热毒壅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疗效显着,可提升TSH、血清SOD,降低FT3、FT4及ESR值。
颜洁[6](2020)在《柴芩清瘿汤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中药汤剂柴芩清瘿汤治疗火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优势,探寻中医药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中新的治疗思路和经验。研究方法:本课题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72例火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将36例纳入治疗组,36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强的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柴芩清瘿汤,用药8周后停药,停药后,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沉、血清甲状腺激素等指标的变化及激素的用量、总有效率及停药4周后的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在研究过程中因失联及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研究33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纳入研究32例。2.中医证候方面: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甲状腺肿、甲状腺疼痛、发热、口干、烦躁、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的缓解上,中医证候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医单项症状中,发热、震颤等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甲状腺肿、甲状腺痛、多汗、乏力、心悸、烦躁、口干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使用激素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比单纯使用激素更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3.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联合激素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4.在血清学指标方面,血沉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8周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联合激素及单纯应用激素均可有效降低血沉;血清FT4、TSH在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5.激素用量分析:治疗组激素平均用量与对照组激素平均用量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说明中药联合激素的用量比单纯应用激素的用量明显减少。6.在复发率及副作用方面:停药4周治疗组复发率6.1%,对照组25%,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着差异,说明柴芩清瘿汤联合激素可以减少停药后的复发率。本研究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柴芩清瘿汤联合强的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血沉,减少复发率,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强的松的用量,从而降低了长期大量激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朱文远[7](2020)在《亚甲康Ⅲ号方治疗气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及对焦虑抑郁评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亚甲康Ⅲ号方治疗气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提供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纳入的66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治疗方案为:亚甲康Ⅲ号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2次/日,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口服治疗,50mg/次,2次/日,饭后口服。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红细胞沉降率(ESR)、甲状腺功能(TSH、FT4、FT3)、焦虑抑郁评分(SAS、SDS)、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SR: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ESR均下降较为明显(P<0.05);而且治疗组ESR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2.TSH、FT4、FT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TSH明显上升,FT4、FT3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治疗组改善TSH、FT4、FT3的效果更为显着(P<0.05)。3.SAS、S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SAS、SDS评分下降程度更显着(P<0.05)。4.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P<O.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更显着(P<0.05)。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75.76%;二者相比,治疗组证候疗效更显着(P<0.05)。6.疾病疗效评价: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72.73%;二者相比,治疗组疾病疗效更显着(P<0.05)。7.安全性: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见明显异常,且两组患者亦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亚甲康Ⅲ号方治疗气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安全面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2.亚甲康Ⅲ号方可以明显改善气郁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ESR、TSH、FT4、FT3),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徐佳玲[8](2019)在《金黄天仙散加味外敷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金黄天仙散加味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综合疗效,为临床运用金黄天仙散加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为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控制情绪,注意休息,多饮水,同时加强营养,若出现发热症状,可予以物理降温;有合并其他疾病者,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照组予激素口服;治疗组激素治疗同时予金黄天仙散加味外敷患处;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上感症状消退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甲状腺大小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TSH、FT3、FT4水平、CRP、WBC数量、ESR),并予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比较治愈率及复发率,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上感症状消失、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WBC、ESR、CRP、TSH、FT4、FT3均显着好转(p<0.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甲状腺肿大均明显缩小(p<0.01),治疗组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金黄天仙散加味外敷联合小剂量激素口服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效果确切,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且整个观察期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刘娜[9](2019)在《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并总结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风热痰阻型亚急性甲状腺炎60例,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血液内分泌门诊及住院部。采用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组:口服清热解毒消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对照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主要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复发情况,从而判定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经统计学对比,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对比,P<0.05,说明两组在用药后症状均改善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6.67%,泼尼松片西药组有效率达到90%,经秩合检验对比,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症候疗效的改善强于对照组。4.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完成疗程用药后其有效率达到86.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3%,P<0.05,治疗组症候有效率优于对照组;5.在安全性方面:在治疗期间,两组一般安全性检查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异常,但是治疗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9例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人复发,对照组6人复发。结论:1.清热解毒消瘿方能够改善亚急性甲状腺患者的症状、体征;2.清热解毒消瘿方能够改善亚急性甲状腺患者的甲状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3.清热解毒消瘿方能改善激素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安全可靠;4.清热解毒消瘿方能弥补激素的不足,改善预后;5.不足之处:样本量太少,未能有效减少偏差;清热解毒消瘿方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疗效,来自于临床经验,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动物实验、细胞实验方面的数据支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这些都太具有主观性,容易出现误差。
李晓晓[10](2019)在《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清生长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生长素的影响,丰富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理论及方药,并进一步探讨化浊解毒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6-2018年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5例和西药对照组35例。中药组:给予化浊解毒方颗粒剂口服,每天1付,分早晚两次温服。若出现连续3天体温超过39℃,或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加用强的松10mg/d起始治疗。西药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每日12次。患者若出现连续3天体温超过39℃,或者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加用强的松20mg/d起始治疗。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生长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加用强的松的情况,评价用药疗效、药物安全性及随访3个月后甲减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期间,中药组2例患者未坚持服药脱落,3例患者随访失败脱落。西药组3例患者未坚持服药脱落,2例患者随访失败脱落。最终统计60例患者,中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1.一般临床症状改善:中药组在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甲状腺肿大开始回缩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肿大程度: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甲状腺肿大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药组的好转例数优于西药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在4周及8周时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8周低于4周的证候积分,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在4周及8周时的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西药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加用强的松情况:中药组加用激素治疗患者的总例数为3例,西药组为29例,中药组显着少于西药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4.1甲状腺功能: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的FT3、FT4、ES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SH较治疗前明显上升,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的甲功恢复情况优于西药组,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4、6、8周甲功恢复正常例数比较,显示第4周时中药组有24例患者甲功恢复正常,西药组有4例恢复正常,有显着差异,且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3、6、8周时,经卡方检验,P>0.05,均无差异。4.2血沉:治疗后两组的血沉水平差异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2、3、4、6、8周对比观察甲功恢复正常例数、血沉恢复正常例数,显示第4周时中药组有21例患者血沉恢复正常,西药组有3例,有显着差异,且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第2、3、6、8周时,经卡方检验,均无差异,P>0.05。5.血清生长素: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生长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的血清生长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的血清生长素水平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显着,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药组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西药组较对照组仍存在差异,P<0.01。6疗效分析6.1临床疗效: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西药组为86.66%,经秩和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中药组为96.66%,西药组为83.33%,经秩和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2复发率:中药组为3.33%,西药组为20%,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减发生率:中药组为3.33%,西药组为6.66%,经卡方检验,无显着性差别,P>0.05。7.安全性分析: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药组仅1例出现胃部胀满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西药组共9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4例、消化道溃疡1例、皮疹2例、头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血常规、肝功能、肾功、凝血、心电图、尿常规安全性指标异常反应。结论:1.化浊解毒方可显着改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化浊解毒方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血清生长素的分泌有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选择 |
| 2 研究方案 |
| 2.1 病例分组 |
| 2.2 一般医嘱 |
|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
| 2.4 治疗组治疗方案 |
| 2.5 观察时间 |
| 3 临床观察指标 |
| 3.1 一般项目 |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 4 疗效判定标准 |
| 4.1 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5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完成情况 |
| 2 临床资料分析 |
| 2.1 一般情况 |
| 2.2 治疗前两组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情况 |
| 2.3 治疗前两组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情况 |
| 3 疗效比较 |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 3.4 治疗后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情况 |
| 3.5 血沉指标变化比较 |
| 3.6 甲状腺激素(FT3、FT4、TSH)变化比较 |
| 3.7 安全性比较 |
| 讨论 |
| 1 研究目的与背景 |
| 2 从毒邪学说论亚急性甲状腺炎 |
| 2.1 毒邪的含义 |
| 2.2 毒邪的分类 |
| 3 导师高靖主任立足毒邪以行辨治 |
| 3.1 毒邪致亚甲炎的病机特点 |
| 3.2 毒邪致亚甲炎的分期特点及治疗 |
| 3.3 痛瘿方的立方依据 |
| 3.4 方药分析及药物现代药理作用 |
| 3.5 临床疗效分析 |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文献综述一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认识 |
| 1 病名的探讨 |
| 2 病因理论的探讨 |
| 2.1 饮食水土 |
| 2.2 情志内伤 |
| 2.3 个人体质 |
| 2.4 外感六淫 |
| 3 病机理论的探讨 |
| 4 中医治疗进展 |
| 4.1 辨证论治 |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甲炎 |
| 4.3 中医外治 |
| 文献综述二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1 概念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1 病毒感染因素 |
| 2.2 自身免疫因素 |
| 2.3 遗传因素 |
| 3 临床表现 |
| 3.1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 3.2 甲状腺疼痛 |
| 3.3 甲状腺肿 |
| 4 诊断标准 |
| 5 检验学特点 |
| 6 西医治疗进展 |
| 6.1 一般治疗 |
| 6.2 对症治疗 |
| 6.3 其他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 2.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一般资料分析 |
| 2.疗效分析 |
| 3.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立论依据 |
| 2.现代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3.祖国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4.导师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5.立法遣方 |
| 6.药物分析及现代研究 |
| 7.疗效分析 |
| 8.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附表4 |
| 附表5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 1.1 病名探讨 |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 1.3 治疗概述 |
| 1.3.1 分期及辨证论治 |
| 1.3.2 内外合治 |
|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2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 2.1 流行病学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1 病毒感染 |
| 2.2.2 自身免疫 |
| 2.2.3 遗传易感 |
| 2.3 临床表现 |
| 2.4 辅助检查 |
| 2.4.1 实验室检查 |
| 2.4.2 影像学检查 |
| 2.4.3 病理学检查 |
| 2.5 治疗 |
| 2.5.1 常规治疗 |
| 2.5.2 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 |
| 试验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 1.5 脱落病例标准与脱落病例处理 |
| 1.5.1 脱落病例标准 |
| 1.5.2 脱落病例处理 |
| 2 试验方法 |
| 2.1 患者试验分组及随机化方法 |
| 2.2 试验方案 |
| 2.3 试验用药及药品来源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一般项目 |
| 2.4.2 疗效性观察 |
| 2.4.3 安全性观测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5.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 2.5.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 2.5.3 相关症状体征评定标准 |
| 2.5.4 实验室指标 |
| 2.5.5 普萘洛尔使用率 |
| 2.5.6 亚甲炎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 |
| 2.6 安全性评价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试验结果 |
| 4.1 一般项目比较 |
| 4.1.1 性别比较 |
| 4.1.2 年龄比较 |
| 4.1.3 病程比较 |
| 4.2 治疗前疗效性指标分析 |
| 4.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4.2.2 甲状腺肿大程度比较 |
| 4.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
| 4.3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 |
| 4.3.1 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疾病疗效比较 |
| 4.3.2 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4.3.3 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
| 4.3.4 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4.3.5 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 4.3.6 普萘洛尔使用率比较 |
| 4.3.7 亚甲炎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比较 |
| 4.4 不良反应观察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解毒通络调瘿法理论探究 |
| 3 解毒通络消瘿止痛方方药分析 |
| 3.1 组方分析 |
| 3.2 单味药研究 |
| 4 结果分析 |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 4.2 疗效性分析 |
| 4.3 安全性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选择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剔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2.6 脱落、失访病例处理方法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计算 |
| 3.2 分组方法 |
| 3.3 治疗方案 |
| 4 指标的检测 |
| 4.1 基础项目 |
| 4.2 疗效性指标 |
| 4.3 疗效评判标准 |
| 4.4 安全性指标 |
| 4.5 安全性评价 |
| 5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比较 |
| 1.1 性别比较 |
| 1.2 年龄比较 |
| 2 治疗前两组的比较 |
| 2.1 治疗前TSH、FT3、FT4的比较 |
| 2.2 治疗前血沉的比较 |
| 2.3 治疗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比较 |
| 2.4 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 3 治疗后两组的比较 |
| 3.1 治疗后两组TSH、FT3、FT4的组内、组间比较 |
| 3.2 治疗后两组血沉组内、组间比较 |
| 3.3 治疗后两组SOD组内、组间比较 |
| 3.4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的组内、组间比较 |
| 4 两组疗效比较 |
| 4.1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 4.2 两组总疗效比较 |
| 5 安全性评价 |
| 讨论 |
| 1 亚甲炎的西医认识 |
| 2 亚甲炎的中医认识 |
| 3 SOD与亚甲炎的关系探讨 |
| 4 中药抗氧化作用的认可 |
| 5 血沉与亚甲炎的关系探讨 |
| 6 导师治疗热毒壅盛型亚甲炎的理论探讨 |
| 6.1 热毒壅盛形成的机理探讨 |
| 6.2 亚甲康Ⅰ号方方解 |
| 6.3 亚甲康Ⅰ号方中的药对应用 |
| 6.4 亚甲康Ⅰ号方单味药药理分析 |
| 7 结果分析 |
| 7.1 亚甲康Ⅰ号方对亚甲炎患者总疗效分析 |
| 7.2 亚甲康Ⅰ号方对亚甲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 7.3 亚甲康Ⅰ号方对亚甲炎患者TSH、FT3、FT4分析 |
| 7.4 亚甲康Ⅰ号方对亚甲炎患者血沉分析 |
| 7.5 亚甲康Ⅰ号方对亚甲炎患者SOD分析 |
| 7.6 安全性分析 |
| 8 结论 |
| 9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西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 2 中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略词一览表 |
| 引言 |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与脱落致试验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 2.4 记录不良反应 |
| 2.5 统计学方法 |
| 二、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1.1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较 |
| 1.2 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
|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 1.4 治疗前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
|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各单项及总积分比较 |
| 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学结果比较 |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各单项及总积分比较 |
| 3 治疗后激素用量分析 |
| 4 疗效分析 |
| 5 停药后复发率分析 |
| 6 安全性指标 |
| 三、讨论与分析 |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辨证论治 |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2 治疗方法 |
| 3 导师经验及柴芩清瘿汤的研究 |
| 4 主要单味药物的西医药理研究 |
| 5 柴芩清瘿汤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型的优势 |
| 5.1 病证结合,标本同治 |
| 5.2 增效减毒 |
| 6 柴芩清瘿汤对血清学指标的疗效讨论 |
| 6.1 血清FT3、FT4、TSH指标 |
| 6.2 血沉指标 |
| 7 柴芩清瘿汤对中医证候的疗效讨论 |
| 8 柴芩清瘿汤对激素用量的疗效讨论 |
| 9 柴芩清瘿汤对总体疗效的疗效讨论 |
| 10 柴芩清瘿汤对减少复发率的疗效讨论 |
| 11 研究不足及展望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概述 |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1.1 病毒感染学说 |
| 1.1.2 与自身免疫有关 |
| 1.1.3 遗传因素参与 |
| 1.1.4 氧化应激及其他 |
| 1.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 1.2.1 非甾体消炎类药物(NSAID) |
| 1.2.2 激素类药物 |
| 2 传统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理论探讨 |
| 2.1 中医对亚甲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则治法 |
| 2.2.1 辨证分型论治 |
| 2.2.2 分期论治 |
| 2.2.3 单方随证加减治疗、中成药及民族医药 |
| 3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
| 附表2 |
| 附表3 |
| 附表4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及处理 |
| 研究方法 |
| 1 样本量估算 |
| 2 病例分组 |
| 3 治疗方案 |
| 3.1 基础治疗 |
| 3.2 药物治疗 |
| 4 指标观察 |
| 4.1 一般资料 |
| 4.2 安全性指标 |
| 4.3 疗效判定指标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 5.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 5.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5.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6 统计学处理 |
| 7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
| 2 基线资料对比 |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 2.2 治疗前证候积分及观察指标对比 |
| 3 治疗后疗效对比 |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3.2 两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比较 |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功指标比较 |
| 3.6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 |
| 4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2 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 |
| 3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3.1 亚急性甲状腺炎与瘿病的关系 |
| 3.2 病因病机 |
| 4 导师学术思想 |
| 4.1 病因病机 |
| 4.2 辨证论治 |
| 5 亚甲康Ⅲ号方方义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 疗效指标科学性分析 |
| 7 研究结果分析 |
| 8 结论 |
| 9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中西医研究概况 |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 |
| 1.1 疾病源流 |
| 1.2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
| 1.3 中医学对病机的看法 |
| 1.4 中医治疗 |
| 2 西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 |
| 2.1 流行病学 |
| 2.2 发病机制 |
| 2.3 临床表现 |
| 2.4 辅助检查特点 |
| 2.5 西医治疗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主要研究成果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排除、剔除及标准脱落 |
| 1.4 检测设备 |
| 1.5 病例分组 |
| 1.6 治疗方案 |
| 1.7 观察内容 |
| 1.8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情况比较 |
| 2.4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大小比较 |
| 2.5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
| 2.6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 2.7 安全性评价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3 中西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讨论 |
| 3.1 中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3.2 西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3.3 金黄天仙散加味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理论基础 |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临床病例观察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引言 |
| 理论研究 |
| 1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1.1 病名溯源 |
| 1.2 亚急性甲状腺炎病因病机 |
| 1.3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
| 2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 2.1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病机 |
| 2.2 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进展 |
| 2.3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
|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的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2002 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3 统计方法 |
| 4 结果 |
| 4.1 患者一般情况 |
| 4.2 治疗前后各指标对比 |
| 4.3 安全性比较 |
| 讨论 |
| 1 立论依据 |
| 1.1 与本研究相关的西医理论依据 |
| 1.2 中医辨证论治 |
| 1.3 立方依据 |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的相关性 |
| 2 清热解毒消瘿组方分析 |
| 2.1 方药分析 |
| 2.2 清热解毒消瘿方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 3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
| 3.1 中医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 3.2 西医疗效分析 |
| 3.3 安全性分析 |
| 4 展望与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