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欣[1](2020)在《蒙成药嘎日迪-13味丸对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蒙成药嘎日迪-13味丸在实验大鼠缺血性脑组织损伤中干预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探讨其对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质量为200±20g清洁级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并依照Longa五分制法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将造模成功的大鼠(Longa评分1-3分)随机分为模型组、嘎日迪-13味丸高剂量组、嘎日迪-13味丸低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空白组不做手术,模型组只做手术,嘎日迪-13味丸高剂量、嘎日迪-13味丸低剂量、西药阿司匹林对照组、给予手术和药物干预,7天后断头处死大鼠。在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再灌注24小时、术后3天、术后5天、术后7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形态。用TTC染色方法测量各组实验大鼠脑梗死面积范围。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实验大鼠缺血脑组织中JAK-2与STAT-3的表达情况。观察实验大鼠脑缺血组织内,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道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导激活子(JAK-STAT)途径的激活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空白组无神经功能障碍;模型组出现左侧前爪无力,行动向左侧倾斜。嘎日迪-13味丸组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组比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TTC染色:空白组未见梗死灶;模型组可见灰白色梗死灶;嘎日迪-13味丸高剂量、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及水肿程度均减轻。(3)HE染色:空白组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可见神经细胞坏死。细胞核固缩;嘎日迪-13味丸高剂量组神经细胞坏死、细胞间隙增宽等病理改变均较轻;(4)炎性细胞因子:各组均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比缺血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显着升高;嘎日迪-13味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免疫组化:空白组脑组织中有少量JAK-2、STAT-3阳性的细胞;模型组缺血脑组织中JAK-2、STAT-3阳性的细胞数量显着升高。嘎日迪-13味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蒙成药嘎日迪-13味丸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干预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道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导激活子(JAK-STAT)途径的激活,继而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保护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王珀[2](2019)在《PI3K抑制剂ZSTK474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炎症、免疫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免疫反应,可改善缺血后一系列反应,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其中,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是最具有调控潜力的靶点。在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可以可逆地改变他们的表型向“有害的”或“有益的”状态转变,从而调控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ZSTK474是I类PI3K抑制剂,是正进行I期临床试验的抗肿瘤药物,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目前已证实,该药物在胶原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中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我们假设ZSTK474可以通调控制炎症、免疫反应,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后。方法:实验中所用动物为6-8周C57/BL6雄性小鼠,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对照组以及ZSTK474治疗组。本实验中采取Longa改良线栓法诱导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为60分钟,后轻轻将线栓拔出5mm以实现大脑中动脉再灌注。ZSTK474治疗组于造模后6小时开始灌胃给药,给药剂量为200mg/kg,1天1次,连续给药3天后观察脑损伤程度;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给予等剂量PBS缓冲液灌胃。在造模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对各组进行行为学功能评分;缺血/再灌注后72小时评价各组脑梗死体积以及进行组织病理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并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记物Iba1、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益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2、“有害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有害的”表型标记物CD32、CD16、CD86 mRNA表达;“有益的”表型标记物CD206、Arg1、YM-1 mRNA表达;RT-PCR检测造模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的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证造模后48小时的这些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AKT、p-AKT、p70S6K和p-p70S6k的表达。最终运用Tukey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ZSTK474治疗组明显改善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了脑梗死面积,减轻了缺血灶炎性细胞的浸润;ZSTK47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抑制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同时调控小胶质/巨噬细胞的分化使其保持在“有益的”表型,改变了脑内的炎症微环境,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我们研究发现ZSTK474治疗组p-AKT及其下游产物p-p70S6K的表达较对照组减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中,ZSTK474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增殖,调控小胶质/巨噬细胞的分化,进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产生,通过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炎症、免疫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这种脑保护作用,可能与ZSTK474调控PI3K/AKT/mTORC1信号转导通路相关。ZSTK474在MCAO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具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潜力,为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梁晓[3](2014)在《清热活血组分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NF-κB炎症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80%,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见火毒证、血瘀证、痰证等,而在发病3-5天以火毒证患者最为常见,火毒证临床症状多见面红目赤、口臭气促、痰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数脉等。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临床上以火毒证较常见,其病机为火(热)之邪与瘀血相激相助、火热夹瘀损坏形体而致病,可出现热势不解、昏瞀等症状,甚则病情险恶、危及生命。本实验以“毒损脑络”为理论依据,针对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梗死火毒证,建立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病证结合模型,由急性脑梗死瀑布式级联反应中的关键环节——炎症反应NF-κB信号通路切入,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选用苦碟子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联合治疗,明确清热活血治法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的协同增效作用,探究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炎症反应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目的:建立大鼠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病证结合模型,明确“清热活血”治疗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的协同增效作用,探究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炎症反应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火毒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角叉菜胶以及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方法建立急性脑梗死火毒证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itive,N)、假手术组(Sham,S)、脑缺血模型组(Ischemia 1.5 h/Reperfusion 72h,I)、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组(Kudiezi injection treatment,group A)、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Xueshuantong treatment,group B)、苦碟子注射液(1.8ml/Kg)+血栓通注射液(20mg/Kg)治疗组(group C)、苦碟子注射液(1.8 ml/Kg)+血栓通注射液(80mg/Kg)治疗组(group D)、苦碟子注射液(7.2 ml/Kg)+血栓通注射液(20mg/Kg)治疗组(group E),共八组。通过TTC染色观测各组大鼠脑梗死率变化;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法观察梗死区域及周围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NF-κBp65及IKKβ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中NF-κB p65及IKKβ mRNA的表达情况。所得数据用Excel软件处理,结果以(?)±S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各中药治疗组大鼠脑梗死率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其中清热活血组分组的脑梗死率较模型组有显着改善(P<0.01)。三个组分组较苦碟子组和血栓通组无明显差别。2.在HE染色中:正常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完整,皮层区神经细胞数目多、排列整齐密集;胞浆丰富淡染,核膜清晰、核仁明显。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类似,神经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大脑组织非缺血侧细胞形态结构同正常组;缺血侧脑组织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水肿,胞浆浓缩红染,部分胞核深染、皱缩并偏位,核仁难见。各给药组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三个组分组改善程度最大。3.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其NF-κB p65、IKKβ蛋白均呈高表达(P<0.01),而各个给药组NF-κB p65、IKKβ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所下降。C、E组大鼠患侧大脑皮层中NF-κB p6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而苦碟子治疗组和血栓通治疗组NF-κB p65蛋白表达虽然较模型组有所减少(P<0.05),但相对C组、E组下降不明显。三个清热活血组与苦碟子治疗组、血栓通治疗组相比较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较苦碟治疗组IKKβ蛋白表达下降较明显(P<0.01)。另外,三个清热活血组分组IKKβ的蛋白表达较血栓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C、E组较苦碟子治疗组IKKβ蛋白表达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模型组NF-κBp65、IKKβmRNA的表达均较正常组上调,正常组的表达仅为模型组的0.37、0.48倍。各给药组NF-κB(p65)、IKKβ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其中组分D组NF-κBp65、IKKβ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有差异(P<0.05);E组IKKβ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有差异(P<0.05);而E组NF-κBp65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1.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损伤较严重,体现在神经功能缺损、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改变以及可见梗死灶方面。2.清热活血组分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3.清热活血组分可通过抑制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NF-κB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IKKβ、NF-κB p6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王鹏飞[4](2014)在《TLR3配体Poly-IC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是当今世界最主要致残和第二大致死疾病。虽历经多年研究,目前有询证医学证据支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后3-4.5h的静脉溶栓,但受有限时间窗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少有卒中患者能得到这种治疗措施,因此深入研究有效的防治脑卒中的的方法尤为重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在认为脑卒中有效治疗方法的匮乏主要原因是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脑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扮有重要作用。天然免疫系统是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诱导炎症的主要贡献者。现已明确TLRs是天然免疫及PRR家族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主要识别细胞外的病原微生物和细胞内的吞噬体和溶酶体。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TLRs还能识别组织损伤释放的内源性分子,称之为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s),从而启动TLRs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反应。TLRs由N端重复的亮氨酸和Toll/IL-1R的跨膜区域构成。到现在为止,人类已发现11个TLRs,而小鼠发现13个TLRs,不同的TLRs识别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分子模式和自身组织分子。比如,TLR2以及它的异源二聚体TLR1/TLR2、TLR6/TLR2识别细菌和支原体的脂蛋白,TLR3识别病毒双链RNA,TLR4识别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PS),TLR7识别RNA病毒的单联RNA,TLR9识别细菌或病毒未甲基化的DNA。TLRs表达在各种不同的免疫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小胶质细胞,而且TLRs还表达在非免疫细胞上,比如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以及神经元细胞。TL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或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启动TLRs通路,诱导炎症反应。现已证实TLRs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扮有重要的的角色。通过识别缺血损伤神经元释放的DAMPs,激活TLRs受体,诱导NF-κB依赖的促炎细胞因子和/或干扰素调节因子的Ⅰ型干扰素,参与病理生理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缺血脑组织TLR4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脑缺血损伤的神经元产生内源性配体可以激活TLR4,通过MyD88依赖性信号途径激活NF-κB转录,产生促炎因子引起神经元的变性、凋亡和坏死。我们和其他实验室发现,在局灶性MCAO和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LR4缺陷的小鼠可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降低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以及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最近的研究显示,修饰TLRs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可以减轻心脏、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害。近年来发现TLR(2,4,7,9)配体的预处理,可以增加脑组织对再次缺血的耐受,显着减小脑梗塞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而且,TLR2配体Pam3csk4后处理也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害。TLR3受体识别病毒双链RNA,还可以识别poly-IC,双链RNA模拟物。TLR3被激活后募集调节蛋白TRIF,激活TRIF依赖的信号通路诱导IFNs和NF-κB的激活。与野生鼠相比,TLR3敲除鼠没有减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体积,显示TLR3不直接参与TLRs通路激活导致的炎症反应。近期有报道TLR3配体poly-IC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和肾脏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但TLR3配体poly-IC后处理是否有效及机制尚不清楚。已有报道TLR3配体poly-IC预处理可以下调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抑制LPS诱导的P38-MAPK、PSAPK/JNK信号通路,降低细胞因子TNF-α的水平,从而减轻LPS诱导的肝损害。因此我们主要推测TLR3配体Poly-IC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也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激活TLR3受体下调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而产生脑缺血保护作用。我们应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小鼠、大鼠模型;离体细胞培养(OGD)模型,评价TLR3配体poly-IC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Poly-IC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1.建立小鼠MCAO模型,应用TTC染色,检测poly-IC预处理,特别是后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同时检测脑含水量和神经功能评分。2.野生小鼠MCAO48h后,应用尼氏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各组海马神经元及线粒体的损伤程度;利用ELISA,检测缺血脑组织、脑脊液和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FN-β的水平。3.野生小鼠MCAO48h后,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的Bcl-2、Bax、Hsp27及Hsp70的表达;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的TUNEL及FIB阳性细胞。第二部分:Poly-IC通过TLR3下调TLR4信号产生脑缺血保护效应1. TLR3-/-小鼠MCAO48h后,利用TTC染色及神经功能评分,观察poly-IC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的TUNEL及FIB阳性细胞数。2.野生小鼠MCAO48h后,利用Western blot及EMSA技术,检测poly-IC激活的TLR3/TRIF/IRF3信号分子对TLR4通路的影响;利用ELISA技术,检测poly-IC治疗对LPS刺激小鼠TNF-α及IL-1β水平的影响。3. TLR4-/-小鼠MCAO48h后,利用TTC染色及神经功能评分,观察poly-IC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野生小鼠MCAO48h后,利用TTC染色、Western blot及EMSA技术,检测脑室注射IFN-β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及对TLR4信号的影响。第三部分:Poly-IC通过TLR3下调小胶质细胞TLR4信号,对海马神经元产生保护效应1.建立离体细胞培养糖氧剥离(OGD)模型,利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及IFN-β的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oly-IC对transwell海马神经元生存率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混合神经元-胶质细胞Bcl-2、Bax的表达。2.小胶质细胞OGD24h后,利用Western blot及EMSA技术,检测poly-IC激活的TLR3/TRIF/IRF3信号分子对TLR4通路的影响;利用ELISA技术,检测poly-IC治疗对LPS刺激小胶质细胞TNF-α及IL-1β水平的影响。3.小胶质细胞OGD24h后,利用Western blot及EMSA技术,检测封闭TLR3信号后,TLR4信号通路的变化。而且检测外源性IFN-β对TLR4通路的影响。第四部分:Poly-IC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长期保护作用1.建立小鼠MCAO模型,利用TTC染色及神经功能评分,检测poly-IC的长期脑缺血保护效应。2.建立大鼠脑永久脑缺血模型,利用TTC染色及神经功能评分,检测poly-IC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效应。结果:第一部分:Poly-IC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1.利用小鼠MCAO模型,poly-IC预处理能减小脑梗塞体积、减轻脑水肿及改善神经功能评分;重要的是,poly-IC后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损害有治疗效应。2.尼氏染色显示,缺血再灌注组海马角1区和齿状回区海马神经元结构严重损害,主要特征是细胞体浓缩伴有细胞核的固缩。然而,poly-IC治疗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明显减轻。透射电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线粒体外膜严重损害伴有不规则细胞器的形成;与此相对照,poly-IC组线粒体显示基质水肿,但线粒体的完整性保持完整。ELISA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相比,poly-IC后处理组缺血脑组织、脑脊液及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的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β的水平明显提高。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相比,poly-IC后处理组缺血脑组织Bcl-2、HSP27、HSP70表达显着增高,而Bax水平显着降低;免疫荧光显示,poly-IC后处理组缺血脑组织的的TUNEL及FJB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第二部分:Poly-IC通过TLR3下调TLR4信号产生脑缺血保护效应1.利用TLR3-/-小鼠MCAO模型,poly-IC的脑缺血的保护效应消失,免疫荧光显示,与缺血对照组相比,poly-IC后处理组缺血脑组织的的TUNEL及FJB阳性细胞没有减少。2. Western blot及EMSA结果显示,poly-IC激活的TLR3/TRIF/IRF3通路的信号分子下调TLR4通路及NF-κB的活性;ELISA结果显示,poly-IC治疗降低LPS刺激小鼠脑脊液及血液中TNF-α及IL-1β的水平。3.利用TLR4-/-小鼠MCAO模型,与缺血对照组相比,poly-IC后处理不能进一步减轻脑缺血损害。野生小鼠MCAO模型,脑室注射IFN-β能减小脑梗塞体积及下调TLR4信号通路。第三部分:Poly-IC通过TLR3下调小胶质细胞TLR4信号,对海马神经元产生保护效应1.利用离体细胞OGD模型,poly-IC治疗降低小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的水平,而增IFN-β的水平;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poly-IC提高transwell海马神经元生存率;与OGD对照组相比,poly-IC治疗组Bcl-2的表达明显增高,而Bax的表达降低。2.利用小胶质细胞OGD模型,poly-IC激活的TLR3/TRIF/IRF3信号分子下调TLR4通路及NF-κB的活性;Poly-IC治疗减少LPS刺激小胶质细胞TNF-α及IL-1β的生成。3.利用小胶质细胞OGD模型,封闭TLR3信号后,poly-IC下调TLR4信号及NF-κB活性的效应消失;外源性IFN-β可下调TLR4信号通路及NF-κB的活性。第四部分:Poly-IC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长期保护作用1.小鼠MCAO模型,TTC染色及神经功能评分显示,poly-IC减小缺血后14天的脑梗塞体积及改善神经功能评分。2.大鼠脑永久脑缺血模型,与缺血对照组相比,poly-IC治疗组脑梗塞体积减小,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结论:1, Poly-IC预处理能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的是,Poly-IC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效应;而且poly-IC治疗降低缺血脑组织、脑脊液及外周血中TNF-α及IL-1β的水平,增加IFN-β的水平,提示促炎因子TNF-α及IL-1β的减低和抑炎因子IFN-β的增高在poly-IC脑缺血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2,Poly-IC治疗增加缺血脑组织Bcl-2、Hsp27、Hsp70的水平,降低Bax水平,减少缺血区变性、凋亡细胞,提示poly-IC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应与其抗凋亡及Hsp27、Hsp70的保护作用有关。3,Poly-IC治疗降低OGD小胶质细胞TNF-α及IL-1β的水平,而增加IFN-β的水平,并且提高海马神经元的生存率,提示poly-IC减轻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产生海马神经元保护效应。4,TLR3敲除后,poly-IC脑缺血保护效应消失,提示poly-IC通过TLR3介导脑缺血保护作用。5,Poly-IC通过TLR3下调TLR4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效应。6,Poly-IC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长期保护效果应及对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石瑞丽[5](2013)在《瓜子金皂苷己抑制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抗神经炎症作用的体外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脑缺血再恢复血供后,往往会出现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造成更严重的脑机能障碍,脑缺血后强烈的炎症反应也是造成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抗脑I/R损伤已成为脑缺血治疗中的重点,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减轻脑I/R损伤,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瓜子金是我国民间常用中药,具有祛痰、镇静、抗炎和抗抑郁的功效。瓜子金皂苷己(polygalasaponin F,PGSF)是从瓜子金中提取的三萜皂苷单体化合物,研究资料显示PGSF对神经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其对脑I/R损伤影响的研究资料鲜有报道。故本课题选择I/R损伤和与之相关的神经炎症作为研究方向,旨在探讨PGSF对I/R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首先,本文采用MTT比色法和ELISA法从多个角度对PGSF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PGSF在体外去血清模型、H2O2氧化应激模型、低糖低氧模型、MPP+拟帕金森氏症模型中对PC12细胞均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P<0.01, P<0.05),并可以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TNF-α。然后,采用PC12和原代皮层神经元建立物理性和化学性去氧两种氧糖剥夺/复供(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perfusion,OGD/R)模拟I/R模型,应用MTT法、显微镜照相、Hoechst33342/PI双染、流式细胞术方法,证明10、1、0.1μmol/L浓度的PGSF可提高OGD/R损伤的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细胞形态和PC12细胞的细胞核形态,减轻细胞膜通透性受损程度,降低细胞的晚期凋亡/坏死百分率,提示PGSF对OGD/R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采用JC-1荧光染色法、DCF-DA荧光探针法及免疫印迹法证明PGSF抗I/R损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维持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加受损伤细胞的Bcl-2/Bax蛋白比值、降低P53蛋白及活性Caspase-3裂解片段表达有关。最后,建立了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模型,从抗神经炎症的角度探讨了PGSF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应用ELISA法检测发现,PGSF可显着抑制BV-2细胞释放TNF-α、IL-1β和NO的生成(P<0.01, P<0.05)。免疫印迹和逆转录PCR实验结果表明,PGSF可显着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iNOS和COX-2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减少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并可降低LPS诱导的BV-2细胞TLR4mRNA的表达水平,提示以上PGSF抗神经炎症的效应可能是通过阻断TLR4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应用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PC12细胞造成损伤的模型中,PGSF可显着提高PC12细胞存活率,在体外试验中证明了PGSF可以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抑制炎症对神经细胞的损伤。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体外试验中证明瓜子金皂苷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具有抗神经炎症的作用,此为PGSF的合理应用及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妍[6](2012)在《活血及利水中药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中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脑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6只)、模型组(36只)、活血组(36只)和利水组(36只),并设立造模后1d、3d、5d三个时间观察点;2.组织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3. 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改变;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和PAR-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因子NF-κB、TNF-α和IL-1β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AQP4、PAR-1、NF-κB、TNF-α和IL-1β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2.与模型组相比较,活血组和利水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AQP4、PAR-1、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活血组NF-κB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利水组NF-κB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活血组和利水组之间相比较,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AQP4、PAR-1、NF-κB、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模型组大鼠相关性分析显示,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表达呈正相关,AQP4的表达与PAR-1的表达呈正相关,PAR-1的表达与炎性因子NF-κB、TNF-α和IL-1β的表达分别呈正相关;5.模型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活血组、利水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得到改善。结论1.凝血酶—PAR-1——炎症反应途径可能是AQP4上游信号通路的一部分,凝血酶及其受体PAR-1可能通过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上调血肿周围组织AQP4的表达而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2.活血、利水中药均能够减轻脑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相关蛋白、细胞因子的表达实现的,但是,不同功效的中药其作用环节、作用靶点和作用强度不同。
张威[7](2012)在《眼针对MCAO模型大鼠COX-2表达影响及调控MAPK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方法研究目的:探索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复制方法,对线栓法进行改进,将线栓法简化,让研究者更容易接受,使MCAO模型复制方法操作更容易,可重复性更稳定。材料与方法:将大鼠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的方式麻醉,仰卧于手术台上固定,颈部正中及偏右部位用2.5%碘酒常规消毒,沿颈部正中右侧旁开0.5cm做平行颈部正中线的纵向切口,切口长约2cm。显微手术器械小心剥离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其中颈外动脉需尽量暴露长一些,约3-5mm,颈内动脉要一直分离至翼腭动脉处。在ECA的远心端,距离颈总动脉分叉约3-5mm处结扎ECA,然后用电凝器在结扎点的远心端电凝ECA,再用眼科剪刀在结扎点与电凝点之间剪断ECA,使被结扎的ECA成为游离的末端。然后用镊子牵引结扎点上的缝合丝线,将游离的ECA拉向鼠尾方向,这样,ECA和ICA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用动脉夹分别夹闭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和颈内动脉的远心端,再在ECA结扎点前端用纤维手术剪做一个“V”型小口,将栓塞线经ECA缓缓插入ICA,栓塞线进入ICA后即可打开ICA远心端的动脉夹。以栓塞线上的标记判断栓塞线插入的深度。当栓塞线的1.8cm至2.2cm之间的区域达到经总动脉分叉处时,即停止继续推进栓塞线。将颈外动脉连同栓塞线一同用缝合丝线结扎,固定在一起。观察颈外动脉残端无血液渗出,即可放开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剪断各结扎点上的手术缝合线,分层缝合肌肉及皮肤,栓塞线尾端经开口处留于皮外。结果1.改良的栓线直径固定,插入血管过程顺利,避免了栓线头部膨大造成栓塞程度不一的情况。2.改良后的MCAO模型复制的线栓法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等优点。结论:1.改良后的MCAO模型复制的线栓法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等优点。第二部分眼针调节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症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索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材料与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眼针对照组(眼周非穴区组)、体针对照组六组,每组8只。模型组,眼针组,眼针对照组,体针组大鼠均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按照缺血1小时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即刻开始对眼针组,眼针对照组,体针组进行相应针灸疗法治疗。再灌注24小时后处死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COX-2,PGE2,IL-1β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GE2及IL-1β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OX-2,PGE2,IL-1β含量显着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眼针治疗组及体针治疗组大鼠血清中COX-2,PGE2,IL-1β含量较模型组有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眼针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变化不显着,没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PGE2及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血清中PGE2及IL-1β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调了大鼠海马组织中PGE2及IL-1βmRNA的表达,而眼针,体针治疗能够显着下调其表达。3.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上调,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眼针,体针治疗组能够显着下调COX-2蛋白的表达;眼针对照组COX-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差别不显着,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眼针能够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COX-2,PGE2,IL-1β的表达。2.眼针能够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的发生。3.眼针疗法抑制MCAO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机理可能与其能够下调前炎性因子IL-1β以及炎症介质COX-2,PGE2有关。4. IL-1β诱导COX-2的表达,COX-2进一步催化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G2,PGG2受过氧化物酶催化生成前列腺素H2(PGH2),PGH2受到下游细胞外特异性酶的催化合成PGE2,此级联反应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眼针疗法的抗炎作用可能通过抑制此级联反应的发生而实现。第三部分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ERK1/2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情况,研究眼针疗法对该通路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眼针对照组(眼周非穴区组)、体针对照组六组,每组8只。模型组,眼针组,眼针对照组,体针组大鼠均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按照缺血1小时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即刻开始对眼针组,眼针对照组,体针组进行相应针灸疗法治疗。再灌注24小时后处死取材,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ERK1/2及p-ERK1/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中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眼针疗法能够显着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中ERK1/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ERK1/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2.脑缺血损伤后,再灌注24小时,p-ERK1/2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眼针,体针干预能够显着上调p-ERK1/2的表达(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ERK1/2及p-ERK1/2表达均受到抑制。2.眼针疗法能够显着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ERK1/2及p-ERK1/2的表达3.眼针疗法的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ERK1/2信号转导通路而实现。4.眼针疗法可能是通过激活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ERK1/2信号转导通路而实现其抑制炎症反应发生作用的。
张红霞[8](2008)在《生姜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生姜水提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炎症级联反应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和生姜水提物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共6次。末次给药后1h,采用Pulsinelli’s四动脉阻断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10min再灌注3h损伤模型(CI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血小板选择素(P-selectin)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脑组织TNF-α、ICAM-1、P-selectin显着升高(P<0.05);其他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黏附分子(VCAM-1、E-selecti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姜水提物能明显降低大鼠脑组织TNF-α、ICAM-1、P-selectin含量(P<0.05~0.01),对其他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黏附分子(ICAM-1、VCAM-1、E-selectin)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及由此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参与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生姜水提物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含量、抑制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高红莉[9](2008)在《“瘀血生风”假说检验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与瘀血的关系以及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制备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观察具有活血熄风作用的活血熄风方对模型大鼠的拮抗作用以及在不同水平层面上的影响,用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情况,TTC染色法测脑梗塞体积,称重法测脑组织水肿,激光多普勒测量仪测局部脑血流,放免法测IL-1β、TNF-α和ET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测脑组织中SOD、GSH-PX、ATPase及LDH的活性以及MDA、NO含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法测脑组织中Caspase-3mRNA及VEGFmRNA表达。结果:活血熄风方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症状,减小脑梗塞范围,减轻脑水肿,增加局部脑血流,降低IL-1β、TNF-α的含量,调节ET/NO比值;增强脑组织中SOD、GSH-PX、Na+-K+-ATPase、Ca2+-ATPase及LD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蛋白表达及Caspase-3mRNA表达,上调VEGFmRNA的表达。结论:光化学法诱导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行为学改变以及导致这些行为改变的内在病理变化与瘀血具有相关性,活血熄风法治疗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血流量,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善能量代谢障碍,抗自由基损伤,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促进血管新生等有关。
柳洪胜[10](2007)在《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动态变化探讨内毒的形成及作用》文中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目前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既往在因于风、因于火、因于痰、因于瘀等的认识基础上,采用中医单一或多因的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疗效提高实在艰难。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毒邪认识的深化,中风病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提出从毒论治中风病,从而提高中风病疗效,已成为中风病病因学及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内毒由脏腑失和,气血不调,风、火、痰、瘀等内生诸邪炽盛或久郁不解,相生互结互化,酝酿而成,并可合而为患,危害更甚。可引起机体功能破坏、丧失和/或败坏形质、导致病情恶化加重或呈沉疴状态并难以干预。因此,我们在中风病内毒理论的指导下,以局灶脑缺血炎症反应为切入点,研究了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以及其蛋白、基因的水平,来探讨内毒与炎症因子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内毒的产生和作用过程。研究目的:1.从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内毒形成及作用。2.探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开窍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是否通过抑制急性脑缺血炎症反应减轻急性脑缺血损害。3.通过急性缺血级联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效应”阐释内毒的本质是损伤和败坏脑组织,并具有不可逆转性,是中风病难治难愈的关键原因和核心病机,从而为中风病内毒学说找到新的理论支持;同时赋予“解毒通络”法新的生物学内涵。研究方法:1.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分别再灌注1h、3h、6h、12h、24h、48h,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上述各时间点TNF-α、IL-1β,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2.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再灌注12h后断头取脑,于冰盘上迅速取缺血侧大脑半球,制备10%脑组织匀浆,用ELISA方法测定患侧脑组织TNF-α、IL-1β、ICAM-1的含量。3.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h,再灌注12h后选取皮层组织进行总RNA提取和TNF-α、IL-1β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1.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状况差,活动减少、倦卧,被毛无光泽,体重均明显降低。2.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行为学评分为0分;模型组大鼠表现为对侧前爪内收、向对侧转圈行走、向对侧倾倒等,以缺血再灌后12h最为显着;中药组表现以对侧前爪内收、向对侧转圈行走为主,神经功能缺损较模型组减轻,二者有显着差异(P<0.05)3.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质层次结构清晰,模型组各组皮质均可见细胞肿胀,胞浆嗜酸性变,胞核深染、碎裂、溶解、固缩或消失,胶质细胞呈空泡样变性;锥体细胞形态欠规则,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脑缺血再灌注24h上述变化明显,清脑宣窍滴丸治疗组上述变化减轻。4.模型组大鼠TNF-α缺血再灌注3h后即有阳性表达,24h达到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其中再灌注6h、12h、24h、48h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IL-1β缺血再灌注6h后即有阳性表达,12h达高峰,随之开始逐渐下降,其中再灌注6h、12h、24h、48h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5.大鼠脑缺血1.5h再灌注12h后,脑组织中TNF-α、IL-1β、ICAM-1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其差别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用药组和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6.大鼠脑缺血1.5h再灌注12h后,模型组TNF-α、IL-1β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清脑宣窍滴丸治疗组表达下降。研究结论:1.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大鼠病变侧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表现出不同的时程规律;它们的峰值集中在再灌注后12h-24h这一段时间,表明TNF-α、IL-1β参与了脑缺血病理损害,是脑缺血级联反应的重要环节,与急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的发生和程度密切相关,其动态变化和毒性效应体现了内毒形成及作用过程。2.急性脑缺血再灌注12h后,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NF-α、IL-1β、ICAM-1蛋白和mRNA均增高,应用清脑宣窍滴丸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表明清热解毒活血开窍作用的清脑宣窍滴丸可能通过抑制急性脑缺血炎症反应减轻急性脑缺血损害。3.急性缺血级联反应过程中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效应”与中医学中内毒形成及作用过程具有相似或相同之处。这些毒性物质共同作用的后果引起或加重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脑组织损害;体现了内毒的本质是损伤和败坏脑组织,并具有不可逆转性,是中风病难治难愈的关键原因和核心病机。4.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急性脑缺血损害的关系可以为中风病内毒学说找到新的理论支持;同时赋予“解毒”法新的生物学内涵。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前言 |
|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 2.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2.1.4 实验药品配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实验分组方法 |
| 2.2.2 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 2.2.3 神经功能评分 |
| 2.2.4 大鼠脑组织TTC染色 |
| 2.2.5 统计学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神经功能评分的结果 |
| 2.3.2 TTC染色结果 |
| 2.4 小结 |
| 3 蒙成药嘎日迪-13味丸对实验大鼠缺血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 3.1.3 实验仪器 |
| 3.1.4 实验药物的配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分组以及处理方法 |
| 3.2.2 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 |
| 3.2.3 TTC染色以及脑梗死百分比 |
| 3.2.4 大鼠脑组织蜡块的制备 |
| 3.2.5 HE染色 |
| 3.2.6 统计学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 3.3.2 术后以及实验过程中大鼠的存活情况 |
| 3.3.3 实验后各组实验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 |
| 3.3.4 TTC染色结果与脑梗死面积百分比 |
| 3.3.5 HE染色结果 |
| 3.4 小结 |
| 4 蒙成药嘎日迪-13味丸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实验动物 |
| 4.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 4.1.3 实验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分组以及处理方法 |
| 4.2.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炎性因子的含量 |
| 4.2.3 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
| 4.2.4 统计学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实验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 |
| 4.3.2 大鼠脑组织JAK-2与STAT-3 的表达 |
| 4.4 小结 |
| 5 讨论 |
| 5.1 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
| 5.2 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
| 5.3 蒙成药嘎日迪-13味丸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蒙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 1 蒙医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
| 2 蒙医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
| 2.1 抗氧化应激作用 |
| 2.2 抗炎症反应作用 |
| 2.3 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
| 2.4 抗凝血作用 |
| 3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 对象和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对象 |
| 1.1.2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实验动物分组 |
| 1.3.2 药品的制备 |
| 1.3.3 实验动物给药方法 |
| 1.3.4 MCAO建模 |
| 1.3.5 Zea Longa方法评估MCAO模型 |
| 1.3.6 MCAO模型的排除标准 |
| 1.3.7 神经功能评估 |
| 1.3.8 TTC染色 |
| 1.3.9 组织、形态学 |
| 1.3.10 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
| 1.3.11 实时定量PCR |
| 1.3.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1.3.13 蛋白印记检测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ZSTK474给药剂量的评估 |
| 2.2 ZSTK474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 |
| 2.2.1 ZSTK474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
| 2.2.2 ZSTK474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脑梗死面积 |
| 2.2.3 ZSTK474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
| 2.3 ZSTK474对胶质细胞的影响 |
| 2.3.1 ZSTK474对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
| 2.3.2 ZSTK474对缺血半暗带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 2.3.3 ZSTK474降低缺血半暗带Iba-1 阳性细胞的蛋白表达 |
| 2.3.4 ZSTK474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影响 |
| 2.4 ZSTK474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
| 2.5 ZSTK474对PI3K/ATK/mTOR通路及下游产物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实验动物及模型的选择 |
| 3.2 实验药物的选择 |
| 3.3 ZSTK474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 |
| 3.3.1 ZSTK474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预后 |
| 3.3.2 ZSTK474抑制小胶质细胞增殖、分化 |
| 3.3.3 ZSTK474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 |
| 3.3.4 ZSTK474调控炎症因子 |
| 3.4 ZSTK474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
| 3.5 ZSTK474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意义 |
| 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脑卒中的免疫机制研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
| 1.西医针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的研究及治疗策略 |
| 2.中医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的研究及治疗策略 |
| 3.团队前期相关研究工作 |
| 前言 |
| 实验研究 |
| 材料和方法 |
| 1.材料 |
| 2.方法 |
| 结果 |
| 1.清热活血组分对TTC染色的影响 |
| 2.清热活血组分对HE染色病理形态的影响 |
| 3.清热活血组分对脑组织中NF-κB p65、IKKβ蛋白含量的影响 |
| 4.清热活血组分对脑组织中NF-κB p65、IKKβ mRNA的影响 |
| 讨论 |
| 1.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 2.清热活血组分对炎症反应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语表 |
| Abstract |
| 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Poly-IC 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
| 2.2 实验结果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Poly-IC 通过 TLR3 下调 TLR4 信号产生脑缺血保护效应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Poly-IC 通过 TLR3 下调小胶质细胞 TLR4 信号,对海马神经元产生保护效应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Poly-IC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长期保护效应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2 结果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 1.1.1 自由基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2 兴奋性氨基酸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3 线粒体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4 一氧化氮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5 钙超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6 炎症反应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7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1.8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 1.2 瓜子金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1.2.1 抗炎镇痛活性 |
| 1.2.2 改善学习记忆障碍 |
| 1.2.3 抗癌活性 |
| 1.2.4 抗抑郁作用 |
| 1.2.5 促进神经元细胞生长活性 |
| 1.2.6 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
| 1.2.7 其它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 瓜子金皂苷己对 PC12 细胞生物及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神经炎症作用的初步观察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细胞株 |
| 2.1.2 药物与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 2.2.2 去血清模型的制备 |
| 2.2.3 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的制备 |
| 2.2.4 低糖低氧模型的制备 |
| 2.2.5 MPP~+ 损伤模型的制备 |
| 2.2.6 LPS 诱导 BV-2 细胞神经炎症模型的制备 |
| 2.2.7 细胞存活率检测 |
| 2.2.8 TNF-α浓度测定 |
| 2.2.9 统计学处理 |
| 2.3 试验结果 |
| 2.3.1 PGSF 对去血清损伤的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2.3.2 PGSF 对过氧化氢损伤的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2.3.3 PGSF 对低糖低氧损伤的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2.3.4 PGSF对MPP+ 损伤的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2.3.5 PGSF 对 LPS 诱导 BV-2 细胞释放 TNF-α的影响 |
| 2.4 小结 |
| 3 瓜子金皂苷己对 PC12 细胞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细胞株 |
| 3.1.2 药物与试剂 |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细胞培养 |
| 3.2.2 模型制备及分组 |
| 3.2.3 细胞存活率检测 |
| 3.2.4 细胞形态观察 |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 3.2.6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 3.2.7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
| 3.2.8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 3.2.9 统计学处理 |
| 3.3 试验结果 |
| 3.3.1 OGD/R 损伤 PC12 细胞的浓度-效应关系 |
| 3.3.2 OGD/R 损伤 PC12 细胞的时间-效应关系 |
| 3.3.3 PGSF 对 OGD/R 损伤的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3.3.4 PGSF 对 OGD/R 损伤的 PC12 细胞形态的影响 |
| 3.3.5 PGSF 对 OGD/R 损伤的 PC1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 3.3.6 PGSF 对 OGD/R 损伤的 PC1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 3.3.7 PGSF 对 OGD/R 损伤的 PC12 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
| 3.3.8 PGSF 对 OGD/R 损伤的 PC1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4 小结 |
| 4 瓜子金皂苷己对原代培养神经元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4.1 试验材料 |
| 4.1.1 动物 |
| 4.1.2 药物与试剂 |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 4.2.2 模型制备 |
| 4.2.3 细胞存活率检测 |
| 4.2.4 细胞形态观察 |
| 4.2.5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 4.2.6 统计学处理 |
| 4.3 试验结果 |
| 4.3.1 PGSF 对 OGD/R 损伤的原代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4.3.2 PGSF 对 OGD/R 损伤的原代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 |
| 4.3.3 PGSF 与 MAPKs 抑制剂联合应用对 OGD/R 损伤的原代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 4.3.4 PGSF 对 OGD/R 损伤的原代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 4.4 小结 |
| 5 瓜子金皂苷己对 LPS 刺激 BV-2 细胞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 5.1 试验材料 |
| 5.1.1 细胞株 |
| 5.1.2 药物与试剂 |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细胞培养及分组 |
| 5.2.2 造模方法 |
| 5.2.3 细胞存活率/活力检测 |
| 5.2.4 TNF-α浓度测定 |
| 5.2.5 IL-1β浓度测定 |
| 5.2.6 NO 浓度测定 |
| 5.2.7 LPS 刺激 BV-2 细胞条件培养基对 PC12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 5.2.8 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 |
| 5.2.9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 mRNA 水平 |
| 5.2.10 统计学处理 |
| 5.3 试验结果 |
| 5.3.1 PGSF 对 BV-2 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结果 |
| 5.3.2 PGSF 对 LPS 诱导的 BV-2 细胞 TNF-α释放量的影响 |
| 5.3.3 PGSF 对 LPS 诱导的 BV-2 细胞 IL-1β释放量的影响 |
| 5.3.4 PGSF 对 LPS 诱导的 BV-2 细胞 NO 生成的影响 |
| 5.3.5 PGSF 对 LPS 刺激 BV-2 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的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51 |
| 5.3.6 PGSF 对 LPS 刺激的 BV-2 细胞 iNOS 和 CO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3.7 PGSF 对 LPS 刺激的 BV-2 细胞 iNOS mRNA 和 COX-2 mRNA 表达的影响 |
| 5.3.8 PGSF 对 LPS 刺激的 BV-2 细胞 TNF-α和 IL-1β mRNA 表达的影响 |
| 5.3.9 PGSF 对 LPS 刺激的 BV-2 细胞 TLR4 mRNA 表达的影响 |
| 5.4 小结 |
| 6 全文讨论 |
| 6.1 瓜子金皂苷己对 PC12 细胞生物及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神经炎症作用的初步观察 |
| 6.2 瓜子金皂苷己对 PC12 细胞和原代培养神经元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6.3 瓜子金皂苷己对 LPS 刺激 BV-2 小胶质细胞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 7 全文结论 |
| 8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 出血性中风血瘀病机的中医学研究 |
| (一) 血瘀理论 |
| (二) 出血性中风血瘀病机的确立 |
| (三) 出血性中风血瘀病机的形成及其演变 |
| (四) 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
| 二、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西医学研究 |
| (一)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
| (二)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 (一) 仪器 |
| (二) 试剂 |
| (三) 主要溶液的配制 |
| 二、 实验方法 |
| (一)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二) 动物模型的建立 |
| (三) 实验药物的制备及用药方法 |
| (四) 标本的取材和制备 |
| (五)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 (六) 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 (七) HE 染色流程 |
| (八) 免疫组化法检测 AQP4、PAR-1、NF-κBp65、TNF-α及 IL-1β的表达 |
| (九) Real-time PCR 检测脑组织 AQP4、PAR-1、NF-κBp65、TNF-α和 IL-1β的表 达 |
| (十) Western blot 检测脑组织 AQP4 和 PAR-1 蛋白的表达 |
| (十一)统计学处理 |
| 三、 结果 |
| (一) 动物的一般情况及体重改变 |
| (二)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 (三) 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
| (四) 组织病理学改变 |
| (五) 各组大鼠各时间点 AQP4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 (六) 各组大鼠各时间点 PAR-1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 (七) 各组大鼠各时间点 NF-ΚBp65 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 (八) 各组大鼠各时间点 TNF-α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 (九) 各组大鼠各时间点 IL-1Β蛋白和基因的表达 |
| (十) 相关关系分析 |
| 四、 讨论 |
| (一) 脑出血模型的制备 |
| (二) 基于血水理论探讨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 |
| (三) 药物的选择及现代药理研究 |
| (四) 活血、利水中药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干预机制探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1 图片 |
| 附录 2 英文缩略语 |
| 致谢 |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参与情况 |
| 附件1 |
| 附件2 |
| 详细摘要 |
|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综述一 |
| 1、全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复制 |
| 2、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复制 |
| 3、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复制 |
| 4、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的复制 |
| 综述二 |
| 1、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 2、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疗效的生化学的影响研究 |
| 3、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疗效的抗炎作用机制 |
| 4、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疗效的抑制凋亡作用机制 |
| 综述三 |
| 1、缺血性脑病及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炎性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 |
| 2、缺血性脑病及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环氧合酶表达的研究进展 |
| 3、缺血性脑病及再灌注后脑组织中 PGE2 表达的研究进展 |
| 第一部分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
| 1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3 指标检测 |
| 4 统计方法 |
| 5 实验结果 |
| 6 讨论 |
| 第三部分 |
| 1 实验材料及试剂配制 |
| 2 实验方法 |
| 3 指标检测 |
| 4 统计方法 |
| 5 实验结果 |
| 6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对CIR 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 2 对CIR 大鼠脑组织黏附分子含量的影响 |
| 讨论 |
| 1 细胞因子 |
| 2 黏附分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综述 |
| 附录 2 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瘀血与中风关系的理论探讨 |
| 一、瘀血是中风发生的关键病因 |
| (一) 文献学基础 |
| (二) 现代实验研究依据 |
| 1. 血液流变学方面 |
| 2. 微循环方面 |
| 3. 纤溶系统与血小板功能方面 |
| 4. 血液生化方面 |
| 二、活血熄风法是中风的基本治疗法则 |
| (一) 流行病学资料 |
| (二) 临床治疗学基础 |
| (三) 药物学基础 |
| 第二部分 活血熄风法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 |
| 一、实验研究思路 |
| 二、实验设计方案 |
| (一)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复制 |
| (二)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三)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1.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行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2.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
| 3.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管舒缩状态的影响 |
| 4.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自由基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
| 5.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 6.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凋亡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 7.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 |
| (四) 统计学处理 |
| (五) 技术路线图 |
| 实验一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症状行为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 实验二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 |
| 实验三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
| 实验四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自由基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 |
| 实验五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 实验六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 Bcl-2、Bax 蛋白表达的影响 |
| 实验七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 Caspase-3 蛋白及mRNA 表达的影响 |
| 实验八 活血熄风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 VEGF m RNA 表达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实验附图 |
| 附录 2 英文缩写 |
| 附录 3 文献综述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中风病从毒论治研究现状 |
| 综述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药保护作用研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炎症因子 TNF-α、IL-1β的动态变化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实验二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TNF-α、IL-1β、ICAM-1 的蛋白含量测定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实验三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 TNF-α、IL-1βmRNA 的表达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