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经皮局部麻醉制剂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透皮局麻制剂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叶西就[1](2021)在《利多卡因乳膏减轻椎管内麻醉穿刺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患者椎管内麻醉穿刺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行椎管内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40例,乳膏组患者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30分钟后进行椎管内麻醉的常规穿刺操作,对照组则在相应部位涂抹护手霜。记录患者穿刺时疼痛评分(VAS评分),记录入手术室后基础心率(T1)和穿刺成功后平卧3 min的心率(T2),记录穿刺时因疼痛发生体动的人数。结果:乳膏组患者穿刺时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乳膏组患者穿刺成功后平卧3 min时的心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乳膏组因疼痛发生体动的人数显着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30分钟能有效减轻患者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的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郭晓丹[2](2021)在《右美托咪定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对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82例,均选自2020年02月至2020年12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ASA Ⅰ~Ⅲ级,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DEX+TAPB试验组(Ⅰ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每组41例。麻醉诱导前Ⅰ组预先泵注DEX 0.5ug/kg(10min),Ⅱ组预先泵注同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10min),Ⅰ组行双侧TAPB(0.375%罗哌卡因20ml/侧);术中Ⅰ组泵注DEX 0.4ug·kg-1·h-1,Ⅱ组泵注同等剂量的0.9%生理盐水。记录术后24、48、72、96h的I-FEED评分及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泵注用量,术后24、48、72h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24h的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1.Ⅰ组患者术后24、48、72、96h的I-FEED评分均低于Ⅱ组;Ⅰ组患者POGD发生率为7.32%,Ⅱ组为34.15%,Ⅰ组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Ⅰ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泵注用量,术后24、48、72h的VAS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Ⅰ组和Ⅱ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Ⅰ组患者PONV发生率为19.51%,Ⅱ组为48.78%,Ⅰ组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可以加速胃肠功能恢复,降低POGD发生率,减少术后恶心呕吐,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程兰[3](2020)在《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在4岁以上血液恶性肿瘤患儿行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以更好的减轻儿童置管时引起的疼痛,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江西省某三甲医院血液科4岁以上需PICC置管的血液恶性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利多卡因注射液组(以下简称注射液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以下简称乳膏组)、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以下简称联合组),每组各30例。注射液组按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常规局麻法进行,即穿刺血管后破皮前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皮下注射局麻;乳膏组置管前60min在患儿置管侧皮肤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外敷,之后用温水把乳膏清洗干净再行置管;联合组结合注射液组和乳膏组局麻方法,置管前行乳膏外敷,置管中行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比较三组患儿一般资料、置管中4个疼痛点疼痛评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完成时间、置管后并发症产生及置管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1、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臂围、导管置入部位、导管体外及体内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组基线资料相当,有可比性。2、三组患儿置管中疼痛评分(分)为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注射液组穿刺血管5.00(3.00,5.25)、皮下局麻7.00(5.00,7.00)、刀片破皮3.00(3.00,4.00)、插血管鞘3.00(3.00,4.00);乳膏组穿刺血管3.00(2.00,4.25)、刀片破皮4.00(3.00,5.00)、插血管鞘5.00(4.00,5.00);联合组穿刺血管3.00(2.00,4.00)、皮下局麻3.00(2.00,3.00)、刀片破皮2.00(2.00,3.00)、插血管鞘2.00(2.00,3.00)。注射液组和乳膏组比较,注射液组在破皮和插入血管鞘时疼痛评分优于乳膏组(P=0.039、0.003);乳膏组在穿刺血管时疼痛评分优于注射液组(P=0.003);联合组和注射组、乳膏组比较,前组各个点疼痛评分均优于后两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注射液53.3%、乳膏组50.0%、联合组83.8%。注射液组和乳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联合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远高于注射液组和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06)。4、三组患儿置管完成时间(min)分别为注射液组21.30(18.60,26.50),乳膏组24.75(20.52,27.92),联合组18.50(17.20,20.22)。注射液组和乳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联合组完成时间优于注射液组和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0)。5、三组患儿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注射液组23.3%、乳膏组20.0%、联合组13.3%;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6)。6、三组患儿置管前后收缩压差值(mm Hg)分别为注射液组13.33±6.75、乳膏组18.23±6.03、联合组8.53±4.09;舒张压差值分别为注射组11.20±6.32、乳膏组15.80±4.96、联合组7.73±4.79。注射液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均优于乳膏组,联合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均优于注射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三组患儿置管前后心率差值(次/min)分别为注射液组12.77±5.16、乳膏组16.17±4.44、联合组9.30±5.35。注射液组心率差值优于乳膏组,联合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优于注射液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儿童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可有效缓解置管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完成时间、稳定生理性指标,为患儿后续治疗及战胜疾病的信心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伍佩均,张世倡,吴丽彩,廖翠东,何素嫣[4](2020)在《透皮吸收剂在皮肤表面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临床一直研究如何减轻由于传统的皮试方法所引起的局部强烈的撕裂样疼痛[1]。丁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黏膜表面麻醉剂,可通过黏膜吸收而起镇痛作用,在表皮层却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仅有相当少量的药物可以通过[2]。为此本文将含有丁卡因、利多卡因、乙醇、桉油成分的透皮吸收剂的皮试方法与常规的皮试方法做比较,研究其对于疼痛的减轻程度及临床应用效果。希望通过本研究可有效实现无痛皮试技术,减轻患者皮试的痛苦,增加患者皮试依从性。同时降低皮试假阳性率,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从而增加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张馨丹[5](2020)在《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小儿包皮环切术的术中、术后镇痛效果,从而探究一种患儿及家属容易接受且镇痛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的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成都市新世纪妇女儿童医院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患儿,年龄5-7岁,按家属的意愿,分为传统阴茎背侧利多卡因局部注射麻醉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其中,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复合麻醉组作为实验组(A组):术前1小时予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表面麻醉,同时予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颗粒15 mg/Kg,30分钟后,再次涂抹复方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并在等待时及术中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全程播放其感兴趣的视频,直至手术结束;传统利多卡因注射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作为对照组(B组),术前、术中常规护理;每组各随机选取3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分别按包皮过长和包茎分为A1、A2、B1、B2组。分别于患儿在等待区等候时(T1)、进入手术室时(T2)、麻醉前(T3)三个时间点对患儿进行术前焦虑评分;在术前安静状态下(T0)、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裁剪包皮时(T3)、结束操作时(T4)记录心率(HR)、呼吸(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麻醉时(T0)、手术开始时(T1)、裁剪包皮时(T2)、结束操作时(T3)、术后30min(T4)、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进行疼痛评分,疼痛评估方法采用自我评估结合行为评估(自我评估: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行为评估:FLACC量表);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24小时内采取补救镇痛的情况及术后出血、包皮水肿等并发症及心动过缓、低血压、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局麻药物毒副反应的情况。上述指标通过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麻醉方法由患儿家属知情选择,医学伦理学问题经成都市新世纪妇女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结果:(1)一般指标A组和B组患儿在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包皮过长和包茎构成比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2)术前焦虑评分A组患儿在等待区等候时(T1)、进入手术室时(T2)、麻醉前(T3)三个时间点术前焦虑评分均低于B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率:A组与B组比较:A组患儿在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裁剪包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四个时间点心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比较: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裁剪包皮时(T3),A1组患儿心率均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手术开始时(T1)、裁剪包皮时(T3),A2组患儿心率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A组与B组比较、A1组与B1组比较、A2组与B2组比较: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两个时间点,B组、B1组、B2组患儿呼吸频率分别高于A组、A1组、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A组与B组比较、A2组与B2组比较: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裁剪包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四个时间点,A组、A2组患儿收缩压分别低于B组、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比较: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手术结束时(T4)三个时间点,A1组患儿收缩压均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A组与B组比较:在手术开始时(T1)、套扎包皮时(T2)、手术结束时(T4),B组患儿舒张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比较:A1组患儿在套扎包皮时(T2)舒张压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在手术结束时(T4),A2组患儿舒张压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FLACC评分A组与B组比较:麻醉时(T0)、手术开始时(T1)、裁剪包皮时(T2)、术后30min(T4)、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B组FLACC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比较:麻醉时(T0),A1组FLACC评分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比较: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B1组FLACC评分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比较:麻醉时(T0)、手术开始时(T1)、术后30min(T4)、术后1h(T5)、术后2h(T6),B1组FLACC评分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麻醉时(T0)、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B2组FLACC评分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Wong-Baker评分A组与B组比较:麻醉时(T0)、手术开始时(T1)、裁剪包皮时(T2)、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B组Wong-Baker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比较:在麻醉时(T0),A1组Wong-Baker评分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比较:裁剪包皮时(T2)、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B1组Wong-Baker评分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B1组比较:麻醉时(T0)、手术开始时(T1)、术后1h(T5)、术后2h(T6),B1组Wong-Baker评分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比较:麻醉时(T0)、裁剪包皮时(T2)、术后1h(T5)、术后2h(T6)、术后3h(T7),B2组Wong-Baker评分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镇痛情况实验组(A组、A1组、A2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B组、B1组、B2组),且实验组(A组、A1组、A2组)术后24h内需采取补救镇痛措施的比例小于对照组(B组、B1组、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术后出血的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儿术后发生包皮水肿的比例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局麻药物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毒副作用的情况发生。结论: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多模式镇痛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无论对于单纯包皮过长还是包茎患儿,都具有良好的术中、术后镇痛作用,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刘婉琳[6](2017)在《中药湿敷结合蜡疗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新方法用以治疗和护理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患者在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作用下,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改变情况。3.比较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和单纯蜡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的改善情况。4.进一步推广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通过改变湿敷中药的不同组方,推广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之中,以进一步丰富中医护理的内容。研究方法1.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某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受试者,共拟纳入99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蜡疗组和对照组。2.干预方法:对照组按照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所制定的2015版《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手册》中指出的规范治疗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所指出的相应的中医护理常规来处理;蜡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程中对蜡疗的操作规范,实施普通蜡饼蜡疗,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护理与观察,频率为一天一次,一周干预5次即周一至周五一日一次;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的方法治疗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护理与观察,频率为一天一次,一周干预5次即周一至周五一日一次,观察临床疗效。3.效果评估:本次试验干预时间设定为4周(28天),使用疗效观察指标:多伦多临床评定量表、密歇根神经症状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估、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来评估本次试验效果。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及专科资料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干预前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三组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三组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总得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蜡疗组和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蜡疗组和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的干预措施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3.干预后组间比较:干预后三组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得分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之间疗效有差异。4.多重比较:干预后对三组TCSS得分、MNSI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DMQLS修订版总分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蜡疗组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估得分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湿敷结合组疗效优于蜡疗组,蜡疗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研究对象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比: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组优于蜡疗组,蜡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可有助于缓解研究对象麻木、肢冷等症状与体征,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3.运用中药湿敷结合蜡疗的方法处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蜡疗,因此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值得提倡。4.外用中药湿敷是临床常用方法,具有较确定的临床效果,蜡疗法是中医基本护理操作,作用清楚,其疗效确切,将二者同时结合运用于,可结合两种方法的长处与优势,增加其作用效果,可考虑发扬此方法。

彭威,贺湘玲,刘向荣,邓银华[7](2014)在《自制表面麻醉剂在儿童鞘内注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制表面麻醉剂在儿童鞘内注射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次因白血病或淋巴瘤需鞘内注射的患儿随机分为表面麻醉剂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次,表面麻醉剂使用组在穿刺点局部涂抹表面麻醉剂后进行腰穿,对照组不涂抹任何药物,直接进行腰穿。术后30分钟内根据面部表情分级评分,评估两组患儿疼痛的程度,将所得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表面麻醉剂可有效减轻或消除患儿腰椎穿刺导致的疼痛。

龚晓霞[8](2014)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热敷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中预防疼痛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热敷是否可以取代冠心病介入治疗桡动脉穿刺前传统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减少因局部浸润带来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降低手术途径改变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实验:试验组术前涂擦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用40℃的生理盐水浸透的纱布热敷,并以远红外电子热敷仪进行包裹持续热敷60min,桡动脉穿刺前取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术前涂擦安慰剂(B超耦合剂)后用40℃的生理盐水浸透的纱布热敷,并以远红外电子热敷仪进行包裹持续热敷60min,术前常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穿刺时、手术后回室即刻、术后3小时穿刺处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手术途径改变为肱动脉或股动脉的发生率;比较两组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术后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皮下出血、血肿、术侧肢体肿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等。结果试验组在手术穿刺时、回室即刻、术后3小时穿刺处的疼痛评分,尤其是手术穿刺时(P<0.001)和术后3小时(P<0.01)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在手部肿胀、穿刺周围血肿、皮下出血等有关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都为100%,无差异;试验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并发症所致的手术途径改变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择期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复方利多卡因热敷可以替代传统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发挥稳定持久的镇痛作用;且比传统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便于穿刺,从而减少手术的穿刺时间。

谭启明[9](2013)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无痛护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疼痛是一种令人苦恼和痛苦的感觉,大多是由局部特定的神经末梢刺激所引起的,是临床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是不舒适的最高形式。疼痛会对机体造成一系列近期及远期的不良影响,如生理反应、激素或代谢水平的变化、食欲减退、认知行为的改变等心。世界疼痛研究会已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无痛是人的基本权利。临床护理工作中急需开展无痛护理,加强疼痛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临床护士普遍有能力、有信心参与无痛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5%利多卡

冷福建[10](2012)在《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在各种类型的疼痛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多卡因是酰胺类的局部麻醉药,具有起效快、粘膜穿透力较强及安全范围较大等特点,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周围神经传导阻滞及硬膜外麻醉均有良好的效果,广泛应用于区域阻滞、术后镇痛和其它急慢性疼痛的治疗。然而,利多卡因短暂的作用时间也给临床用药带来许多不便,已有多种方法应用于延长利多卡因的作用时间,效果均不理想。本文以固体脂质纳米粒(SLN)作为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新型缓释载体系统,以期延长药物局部麻醉作用时间。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考察载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进一步采用单因素考察与正交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利多卡因SLN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筛选。以单硬脂酸甘油酯(monostearin, MS)、硬脂酸棕榈酸甘油酯(glyceryl palmitostearate, GP)和硬脂酸(stearic acid, SA)三种不同的脂质材料为基质,选择Poloxamer188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高压匀质方法制备利多卡因SLN。对制备的载利多卡因SLN进行表征,采用光子相关光谱(PCS)法测定粒径及其分布,测定纳米粒的表面电位;采用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粒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对药物在纳米粒中的物理状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多卡因SLN平均粒径为143.0~388.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86~0.445,zeta电位为-17.5~-24.3mV;呈类似球形的形态;所载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SLN中。2.通过加入各种冻干保护剂后对利多卡因SLN混悬液冻干样品进行综合评分,以外观形状、色泽、再分散性为指标,确定以6%海藻糖作为利多卡因SLN的冻干保护剂。3.建立了以0.5%磷酸二氢铵-甲醇(25:75,v/v)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的检测方法,经方法学考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高。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利多卡因SLN在生理盐水和pH7.4的PBS中的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利多卡因SLN具有体外延迟释放行为,其中硬脂酸棕榈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制备的载利多卡因SLN(GP SLN)的缓释效果最好,在生理盐水和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48h内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71.59%和69.01%。其它依次为硬脂酸甘油酯SLN(MS SLN)和硬脂酸SLN(SASLN),在上述两种介质中的48h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77.14%、79.54%和86.78%、88.46%。4.研究了大鼠硬膜外腔注射不同脂质制备的利多卡因SLN的药效学,缩尾潜伏期(TWL)和运动单元动作电位(MUAP)的最大振幅测定结果表明,利多卡因SLN对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阻滞的时程明显延长。感觉功能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MS SLN(8h)、GP SLN(12h)、SASLN(4h),比盐酸利多卡因溶液组阻滞时间(<2h)显着延长;运动功能阻滞持续时间约为2h,亦比盐酸利多卡因溶液组阻滞时间(约1h)延长,但阻滞强度明显减弱。5.进行GP SLN体内外的初步毒理学评价。在体外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共同培育1h、12h及24h,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发现GP SLN及未载药(Blank SLN)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小于盐酸利多卡因溶液。大鼠体内坐骨神经周围注射GP SLN和Blank SLN的药效学及组织病理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GPSLN对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阻滞的时程较盐酸利多卡因溶液明显延长,而Blank SLN无麻醉效果。对大鼠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显示注射1周时,GP SLN和Blank SLN组坐骨神经及周围肌纤维炎性反应的程度较盐酸利多卡因溶液组减轻;在注射4周时观察,GP SLN和Blank SLN组坐骨神经及周围肌纤维炎性反应基本消失。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新型载药系统,可以延长药物在硬膜外腔及周围神经阻滞的作用时间,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减轻局部麻醉药在体内外对神经组织的毒性效应,为临床多模式镇痛方式的用药提供选择。

二、透皮局麻制剂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皮局麻制剂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利多卡因乳膏减轻椎管内麻醉穿刺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和在T1和T2时刻的心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穿刺时因疼痛发生体动的人数比较
3 讨论

(2)右美托咪定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I-FEED评分
综述 右美托咪定及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释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PICC应用及疼痛干预国外研究现状
        1.3.2 PICC应用及疼痛干预国内研究现状
    1.4 探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样本量的计算
    2.3 分组方法
    2.4 研究工具及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评价指标
    2.5 伦理原则
    2.6 干预内容和步骤
        2.6.1 注射液组
        2.6.2 乳膏组
        2.6.3 联合组
    2.7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2.7.1 资料收集
        2.7.2 质量控制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
    3.3 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
    3.4 三组患儿置管完成时间比较
    3.5 三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3.6 三组患儿置管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3.7 三组患儿置管前后心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三组患儿置管中四个疼痛点镇痛效果分析
    4.2 三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析
    4.3 三组患儿置管完成时间分析
    4.4 三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产生情况分析
    4.5 三组患儿PICC置管对血压和心率方面的影响
    4.6 疼痛与置管成功率、完成时间、血压及心率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利多卡因局麻在 PICC 置管中缓解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透皮吸收剂在皮肤表面镇痛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药物与材料
    1.3 方法
        1.3.1 透皮吸收剂的配置方法:
        1.3.2 操作方法:
        1.3.3 疼痛结果判断:
        1.3.4 皮肤过敏试验结果判断: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皮试时及皮试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皮试过敏试验结果发生率比较:
    2.3 2组患者皮试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5)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镇痛方案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中药湿敷结合蜡疗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操作性定义
        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3.2 蜡疗法(Wax Therapy)
        3.3 热疗法(Heat Therapy)
        3.4 中药湿敷法(Chinese Drugs Damp Application)
        3.5 湿热敷(Hot Moist Compress)
        3.6 继发效应(Secondary Effect)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1.相关理论
        1.1 整体观理论
        1.2 辨证论治
        1.3 经皮吸收途径
        1.4 热疗生理效应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2.1 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现状
        2.2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3.蜡疗法的研究现状
        3.1 蜡疗法相关古代文献记载
        3.2 蜡疗法近现代运用研究
    4.中药湿敷的研究现状
        4.1 中药湿敷法相关古代文献记载
        4.2 中药湿敷法近现代运用研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分型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研究对象脱落判定和处理
        1.8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法
        2.3 评价工具及指标
        2.4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判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
        2.6 资料的收集
        2.7 各阶段质量控制
        2.8 科研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图
    3.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1.脱落报告及原因说明
    2.三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及实验前各指标比较
        2.1 筛选期测评结果比较
        2.2 临床试验开始前基线(第1天)评测结果比较
    3.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各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多伦多量表评分比较
        3.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比较
        3.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比较
        3.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比较
    4.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各疗效性指标比较
        4.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多伦多量表评分比较
        4.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得分比较
        4.3 三组研究对象前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
        4.4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比较
    5.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各疗效性指标差值比较
        5.1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多伦多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5.2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差值比较
        5.3 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密歇根神经体征评分差值比较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1.讨论
        1.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1.2 研究对象干预前基本情况比较
        1.3 研究对象干预前专科基线情况比较
        1.4 中药湿敷结合蜡疗法治疗DPN的理论基础
        1.5 临床疗效分析
    2.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1.研究局限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7)自制表面麻醉剂在儿童鞘内注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8)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热敷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中预防疼痛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与内容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1:复方利多卡因热敷患者登记表
附录2:疼痛评估方法
致谢

(10)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疼痛产生的机制
    1.3 术后疼痛治疗的药物及镇痛技术
    1.4 用于局部麻醉药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与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大鼠硬膜外腔阻滞的药效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初步毒理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透皮局麻制剂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多卡因乳膏减轻椎管内麻醉穿刺疼痛的疗效观察[J]. 陈芳,叶西就.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1(06)
  • [2]右美托咪定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D]. 郭晓丹.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局麻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D]. 程兰. 南昌大学, 2020(01)
  • [4]透皮吸收剂在皮肤表面镇痛中的临床应用[J]. 伍佩均,张世倡,吴丽彩,廖翠东,何素嫣. 山西医药杂志, 2020(07)
  • [5]基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D]. 张馨丹.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6]中药湿敷结合蜡疗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运用研究[D]. 刘婉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自制表面麻醉剂在儿童鞘内注射中的应用[J]. 彭威,贺湘玲,刘向荣,邓银华. 药物与人, 2014(05)
  • [8]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热敷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中预防疼痛的效果研究[D]. 龚晓霞. 苏州大学, 2014(11)
  • [9]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无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 谭启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26)
  • [10]利多卡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 冷福建.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利多卡因论文 包皮手术论文 静脉麻醉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上海市107家医院2003年消化内镜质量控制检查结果分析
下一篇:精彩亮相上海——《机械工人》杂志上海之行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