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论吴家沟民间故事的内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伍家沟民间故事内容浅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21)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走马镇作为知名的“故事村”具有典型性,它的兴衰与时代发展、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成渝古驿道对走马镇的影响重大,南来北往的人员往来交流使它成为民间文学的集散地。走马镇民间故事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并且拥有庞大的讲述群体。因为独特的代表性和历史、艺术价值,走马镇民间故事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走马镇民间故事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兴衰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成渝古驿道对走马镇和走马镇民间故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随着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的相继建成通车,驿道功能的丧失使走马镇逐渐变成无人问津的偏僻小镇,民间故事集散地的地位受到冲击,但另一方面封闭的地理环境又使得民间故事得以完整的保存。笔者以走马镇民间故事为个案,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走马镇民间故事在时代中的变化,将其置于产生、生存的环境中分析其兴起、繁荣、衰落的原因,探讨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传承变迁,分析传承路线、传承群体以及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通过田野调查采访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群体,梳理传承脉络,了解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现状。

刘守华[2](2020)在《湖北民歌村、故事村开发琐忆》文中提出在十余年来国家强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湖北的"三家三村"备受国内外关注。"三家"即故事家刘德培、孙家香和刘德方,"三村"即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和青林寺谜语村。本文作者刘守华教授曾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主要成员,直接参与了故事村、民歌村的发现考察与评审推荐活动,这里对这两个民间文化村的发现与建设直接记述。

程亮[3](2019)在《伍家沟村的口承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文中认为通过湖北省伍家沟村的田野调查个案,对口承狐精故事的来源、口承狐精故事与书面狐精故事之间的关系、口承狐精故事对于当地人的意义,以及口承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的关系4个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伍家沟村的口承狐精故事可能有3个来源:一是古代的书面狐精故事,二是村民与外部人士的交流,三是村民的生活体验、想象与实践。当地人的生活体验是口承狐精故事的传承土壤,而古代经典的书面狐精故事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被改写,并逐步变成对于当地人有意义的口承狐精故事。口承狐精故事不仅反映当地人的生活体验,表达他们的愿望与需求,也成为当地人生活知识与记忆的一部分,反过来指导他们的生活,同时还是他们娱乐和教育的手段。狐仙信仰分成心意、可听、可视三个部分。口承狐精故事属于狐仙信仰的可听部分,是狐仙信仰的无形载体。村民们在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改编了许多口承狐精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村民的生活经验、回忆以及地方知识,也构成了狐仙信仰传播的文化语境。

郑妍妍,李垣璋,田运科[4](2018)在《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打造“武当民俗第一村”刍议》文中研究指明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是荆楚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民间流传的"活化石",保护和传承伍家沟民间故事,可以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秦巴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特色,以生态和民俗体验为主,并与产业相结合的"武当民俗第一村"。

郑春元[5](2018)在《伍家沟村、耿村道教故事所透射的民众文化心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当山下的伍家沟村及河北的耿村是中国南北非常着名的故事村,都流传大量的道教传说故事。两村流传的故事类型有:仙道救人危难型、修道成仙型、天神惩恶赏善型、劣道劣仙损人害人型。两村道教传故事的特征是故事内容的泛道教化、故事中的神仙的世俗化、人性化、人情化。这些故事透射了下层民众多方面的文化心理。有神仙信仰、希望天神惩恶赏善心理、对道教法术的向往崇尚心理、对劣道劣仙的憎恶心理、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实用主义的功利心理。

李娜[6](2017)在《郧阳地区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之五)——聚焦伍家沟村的口承神话》文中提出到目前为止,伍家沟村收集整理出的口承神话,仅有十三篇。借助有限的篇目进行纵横对比,可以发现一些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以及区域性的讲述特点。再加上武当道教文化的多年熏陶,使得流传已久的雷同故事也呈现出必然的地方性转化。

郑春元[7](2015)在《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的美学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伍家沟村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地域特色鲜明,不仅有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还充分反映了荆楚地域民众的审美观念,成为荆楚地域民众审美观念的结晶,其美学价值表现在神奇的幻想美、强烈的道德美、感人的爱情美、超人的奇智美、迷人的山水美。

杨秋丽[8](2013)在《中国民间故事近30年研究回顾与总结 ——以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据统计,近三十年(1978-2010)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仅仅期刊论文就有1746篇之多。按照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已有成果从年度分布、选题分布、研究队伍建设情况三方面进行的统计发现:1978年以来,民间故事研究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在数量上有微弱的波动;民间故事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已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故事学人才队伍。但民间故事各文类研究状况表现出不平衡性,民间故事本体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民间故事领域研究队伍具有广泛性,但约有77.6%的作者是这一园地的匆匆过客。定量分析直观的呈现了近30年民间故事园地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定性分析更侧重于揭示表象背后的真实状况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故事的文本研究,以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三方面的成果最为突出,而民间故事的田野研究,湖北西部地区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故事村受到了较多关注。对这两方面的定性分析显示:民间故事文本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呈现出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民间故事的田野研究,拓宽了故事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在田野工作的规范性和理论运用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民间故事研究领域存在着文本研究与田野研究并行发展,并有从文本向田野倾斜的趋势,引起了学界的反思。未来的民间故事研究,应重新思考文本与田野的关系,并随着文本研究和田野研究的深入发展,有效互补,建立起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范式。

柴楠[9](2013)在《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口述文学形式,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讲述者)、读者(听众)、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以美国学者理查德·鲍曼为代表的表演理论流派倡导抛开对口述文学进行的狭义文本研究,开展包括民间故事文本与其讲述情境在内的广义文本研究,即将口述文学视为一种情境中的表演形式,倡导在讲述表演中对口述文本进行全面把握与深度勾描。这一研究范式已被我国民间故事研究者所广泛接受。在这一理论视角的引导下,本文以民间故事的讲述活动及讲述文本作为研究资料,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进行剖析,着力论述民间故事的接受者及其对民间故事接受对于民间故事的生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将此结论应用于对当代中国民间故事所面临的传承困境的解读。本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具体阐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综述了国内外学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对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作以论述。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间故事的生成问题进行探讨。本章从民间故事的讲述者、讲述情境与听众三个方面厘清影响民间故事生成的要素;从民众对美的追寻与故事的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民间故事生成的主要动因;从个体与群体两个角度对民间故事的具体生成过程加以分析,由此对民间故事的生成问题进行剖析。第二部分是对民间故事的接受问题进行解读。本章首先从文学接受理论与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探讨民间故事文本再认识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将接受者视为接受的主体,从接受群体的构成及其与故事意义生成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将文本作为接受的对象,从文本对于接受的限制性与文本的多层次结构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考察;在分析接受过程时主要论述了读者的接受视野及接受者与文本的互动两个问题。第三部分围绕着民间故事接受对于民间故事生成的影响展开。本章首先将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关系纳入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进行分析,得出民间故事接受对于生成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从讲述情境中讲述者对接受者的追随以及接受者预期对于讲述者的影响角度分析了接受者对于民间故事生成的影响。同时从文本的多层次语言结构以及召唤性结构角度阐发民间故事接受对于生成的重要影响意义。余论部分是将本文的研究结论应用于对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的解读。从生成与接受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讲述活动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了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的学术的接受、文学的接受与消费的接受的三种发展路径,旨在为当代中国民间故事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运用跨学科方法,借用了马克思消费理论、文学接受美学、民俗学表演理论、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进行解读。综合笔者的田野调查及诸多民间故事研究者的调查报告与研究结果,在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拨开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民间故事表象,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做整体性的理论研究,力求准确、细致、客观地对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问题进行挖掘,并将之作为解读当下中国问题的思考方式,使本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胡遂生,钱超,杜艳[10](2011)在《武当文化研究论文索引(2001-2010)》文中研究说明武当文化研究历时十余年,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既有总体概况,又有专题切点。收集归类武当文化研究论文并汇集成索引,可以展现已有学术成就,进而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伍家沟民间故事内容浅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伍家沟民间故事内容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故事村民间故事的研究
        二、故事村传承人研究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多视角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走马镇生态环境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
    第一节 走马镇自然环境与民间故事
        一、“一脚踏三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民间故事的八方汇集
        二、古驿道废弃后封闭的环境与民间故事的保存
    第二节 走马镇人文环境与民间故事
        一、商贾集市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
        二、茶饮之地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
第二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
    第一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传承路线
        一、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江湖传承
        二、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地缘传承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业缘传承
        四、走马镇民间故事的血缘传承
        五、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书面传承
        六、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学校传承
    第二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群体
        一、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期的故事讲述家群体
        二、当代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
第三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历史记忆功能
    第二节 解释功能
    第三节 教育功能
    第四节 娱乐功能
第四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困境与保护对策分析
    第一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困境
        一、故事讲述时空退化
        二、故事生活属性弱化
        三、听众兴趣减弱
        四、传承群体老龄化与萎缩
        五、民间故事传播方式滞后、开发与活用不足
    第二节 走镇民间故事活态传承保护对策
        一、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关注民间故事的生存空间
        二、尊重民间故事讲述规律,让故事从书本回归生活
        三、提高社区民众文化自信,加强社区参与
        四、丰富故事讲述形式,激活多种传承方式
        五、拓展民间故事传播渠道,重视听众文化消费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走马镇民间故事部分传承人采录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湖北民歌村、故事村开发琐忆(论文提纲范文)

(3)伍家沟村的口承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一、伍家沟村的概况
二、《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的出版与狐精故事
三、伍家沟村狐精故事的概要
四、讨论
    (一)口承狐精故事的特征与类型
        1.狐的称呼
        2.登场人物
        3.狐栖息的地方和人与狐相遇的地方
        4.狐变身与人狐婚
        5.驱狐与民间宗教人士
        6.搬运财物
        7.狐精故事的类型
    (二)口承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
        1.狐精故事的来源
        2.狐精故事与村落生活的关系
        3.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的关系
五、结语

(4)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打造“武当民俗第一村”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现状
二、伍家沟民间故事村的优势
    1.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数量多、内容丰富。
    2. 伍家沟村地理位置毗连武当山和丹江口库区。
三、伍家沟村乡村旅游开发思路
    1. 村史主题区
    2. 神话主题区
    3. 人物传说主题区
    4. 精怪主题区
    5. 机智主题区
    6. 道教主题区
    7. 童话主题区
    8. 手工艺和特产主题区
    9. 风俗主题区

(5)伍家沟村、耿村道教故事所透射的民众文化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村道教传说故事的主要类型
    (一) 仙道救人危难型
    (二) 修道成仙型
    (三) 天神惩恶赏善型
    (四) 劣道劣仙损人害人型
二、两村道教故事的特征
    (一) 故事内容的泛道教化
    (二) 道教神仙的世俗化、人性化、人情化, 与民众关系密切
三、两村道教传说故事所透射的民众的文化心理
    (一) 神仙信仰
    (二) 希望天神惩恶赏善心理
    (三) 对道教法术的向往崇尚心理
    (四) 对劣道劣仙的憎恶心理
    (五) 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实用主义的功利心理

(6)郧阳地区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之五)——聚焦伍家沟村的口承神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
三、视域扩展与宗教渗透
    (一) 《盘古开天》
    (二) 《人和狗成亲》
    (三) 《为啥叫百姓》
    (四) 《人吃人肉》
四、结语

(7)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的美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神奇的幻想美
    1. 场景之美
    2. 人物之美
    3. 结局之美
二、强烈的道德美
    1. 善良美
    2. 孝道美
    3. 恩义美
三、感人的爱情美
四、超人的奇智美
    1. 机智伙计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智慧
    2. 巧女教训惩治卑劣好色者的智慧
五、迷人的山水美

(8)中国民间故事近30年研究回顾与总结 ——以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民间故事研究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1.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1.2 民间故事研究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第2章 民间故事的文本研究
    2.1 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以“蛇郎型”、“求好运型”故事为例
    2.2 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以“螺女型故事”研究为例
    2.3 民间故事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难题求婚”型故事研究为例
第3章 民间故事的田野研究
    3.1 故事家研究——以对鄂西地区三位故事家的研究为例
    3.2 故事讲述情境:表演空间的考察
    3.3 故事村研究——以对湖北伍家沟村的研究为例
    3.4 故事讲述研究的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术语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民间故事的生成
    2.1 民间故事的生成要素
        2.1.1 讲述者:民间故事的生成主体
        2.1.2 讲述情境:民间故事的生成语境
        2.1.3 听众:民间故事的潜在生成者
    2.2 民间故事的生成动因
        2.2.1 对美的追寻是民间故事生成的重要推力
        2.2.2 民间故事的功能促进民间故事生成
    2.3 民间故事的生成过程
        2.3.1 作为讲述者的个体追求
        2.3.2 作为故事传承的群体追求
第3章 民间故事的接受
    3.1 民间故事文本再认识的可能性
        3.1.1 接受理论对民间故事接受研究的启示
        3.1.2 民间故事接受研究的心理学依据
    3.2 听众与读者:民间故事的接受主体
        3.2.1 民间故事接受群体的构成
        3.2.2 接受主体与民间故事意义的生成
    3.3 故事文本:民间故事的接受对象
        3.3.1 民间故事文本对接受的限制
        3.3.2 民间故事文本的多层次结构
    3.4 民间故事的接受过程
        3.4.1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对故事接受的影响
        3.4.2 接受者与文本的互动
第4章 民间故事接受对生成的意义
    4.1 生产消费关系中的民间故事生成与接受
        4.1.1 民间故事消费使民间故事生成价值得以实现
        4.1.2 民间故事消费对民间故事生成的影响
    4.2 接受者对于民间故事的生成的影响作用
        4.2.1 讲述者对接受者的追随
        4.2.2 接受者的预期对民间故事生成提出具体要求
    4.3 文本接受对于民间故事生成的作用
        4.3.1 文本的多层次语言结构为民间故事生成提供空间
        4.3.2 民间故事文本的召唤性结构引导接受者进行再创作
余论:从接受的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民间故事生成的途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武当文化研究论文索引(2001-2010)(论文提纲范文)

理 论
历史与人物
信仰与仪式
建筑与文物
民俗
武术
音乐与美术
医药与养生
文学
旅游与经济
【编校:饶咬成,蔡贤富】

四、伍家沟民间故事内容浅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D]. 刘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2]湖北民歌村、故事村开发琐忆[J]. 刘守华.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20(06)
  • [3]伍家沟村的口承狐精故事与狐仙信仰[J]. 程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打造“武当民俗第一村”刍议[J]. 郑妍妍,李垣璋,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 [5]伍家沟村、耿村道教故事所透射的民众文化心理[J]. 郑春元.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6]郧阳地区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之五)——聚焦伍家沟村的口承神话[J]. 李娜.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7]伍家沟村民间故事的美学价值[J]. 郑春元.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8]中国民间故事近30年研究回顾与总结 ——以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D]. 杨秋丽. 湘潭大学, 2013(03)
  • [9]民间故事的生成与接受[D]. 柴楠. 辽宁大学, 2013(11)
  • [10]武当文化研究论文索引(2001-2010)[J]. 胡遂生,钱超,杜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5)


炎黄文化论文 狐仙论文 走马论文 武当山论文

上一篇:118例女性外阴色素减退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现代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