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铭[1](2021)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Excerpts)》文中认为儒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如今仍然充满生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国外着作《儒学概论》(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并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章节进行翻译。选取的章节主要讲述了儒学在教育和修身方面的主张以及对东亚国家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奈达认为在翻译中意义为先,形式其次。翻译不应受原文形式所限制,而是要灵活变通,再现源语内容。原文作为学术着作,用词正式、句式多样、内容客观。对此,译者通过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如词义引申、词性转换、融合、倒置、拆分等,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报告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任务描述,介绍了原文及任务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难点和译后改进;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内容为功能对等理论的介绍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探讨翻译中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策略;第五部分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翻译的启发。译者希望借助本次翻译实践帮助人们了解儒学海外传播状况,并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黄雪[2](2020)在《从熵中把握秩序—阿·伦·埃蒙斯诗歌之超验主义研究》文中指出阿·伦·埃蒙斯是美国当代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表面多为描写自然,实则蕴含大量哲思,体现了超验主义对精神的追求,如哈罗德·布鲁姆评价的那样,埃蒙斯为诗歌带来了自然细节的保真度和现代对话风格,使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部分焕发了活力。此外,他的诗歌通常以日常生活入手,用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展示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无限的睿智,引人深思。本文以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理论为框架,从自然观、哲学观、艺术观三个角度出发,探寻埃蒙斯诗歌中对超验主义思潮的沿袭及其略微不同之处。爱默生超验主义在探讨自然与超灵关系的同时不乏对“一与多”这一抽象哲学问题的关注,认为万物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实则共享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并力图在诗歌创作之中实现整体与部分的对立统一。埃蒙斯诗歌沿袭了爱默生超验主义内核,关注自然、沉于思考,既注重对自在精神的无限追求,又秉持对有序本质的探索把握,他对熵和秩序的关注与执着是爱默生超验主义在20世纪的延续。本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侧重探讨埃蒙斯的自然观,其诗歌中透过自然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与爱默生所主张的“自然是超灵的体现”大同小异,诗人用深刻的洞察力将纷繁自然界中的精神启示采撷出来传递给读者;第二章转向对诗歌中体现的哲学观的剖析,针对哲学抽象的“一与多”问题,埃蒙斯与爱默生有着相似理解,爱默生埃强调万物运转都有互相联通的内在法则,而埃蒙斯也通过诗歌写作,呈现出看似杂乱的“多”和有序的内核“一”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状态;第三章主要以艺术观角度出发,通过对埃蒙斯诗歌形式、内容、写作手法及措辞等方面的分析,将其作品中“繁多的断片”和“有序的统一”展现给读者,在阐述其诗歌创作独特风格的同时,揭示诗人与爱默生对诗歌理解的共通之处。由于对自然的细微关注,埃蒙斯被称之为自然诗人,但埃蒙斯诗歌思想所蕴含的哲思根植于爱默生超验主义,亦或布鲁姆所谓的美国“崇高诗学传统”。他用独到的理解和巧妙艺术手法探索自然界中的“熵”,把握蕴含其中的秩序,在诗中呈现自然界的繁多和统一,以及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交融。
周文智[3](2020)在《关联—顺应译论下莎士比亚劝婚诗意象的汉译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了解英国文学的人或诗人而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杰出代表,而意象是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其中就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学界认为,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前17首为劝婚诗组,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大量自然与非自然意象来向爱友表达结婚生育的重要性及刻画时间的无情。因此,通过把握诗人意象的表达与翻译,能够帮助目标读者理解诗人的思想,更好领会劝婚诗的主旨。前人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研究多停留于译本对比及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否再现了原文意象,但大多忽视了劝婚诗组中的意象翻译,也未深入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关联-顺应模式是语用学或语用翻译学规则下的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的基础上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在该理论框架中,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本研究选取梁宗岱、屠岸、曹明伦、辜正坤与侯国金五个汉译本为语料,试图从关联-顺应模式对莎士比亚17首劝婚十四行诗的意象翻译进行研究,旨在以此理论为指导,分析五个译本中意象的修辞、韵律等再现,并讨论在英译汉过程中的文化丢失或保留及成因,以及不同翻译策略选择下的效果。本研究有以下发现: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时有各自的优点和风格,值得诗歌意象翻译借鉴:1)在词汇层面,曹在翻译意象时,灵活变换词类,增加语气助词,有利于传达劝婚诗的情感语气;辜和侯运用了大量的汉语四字格来使译文更好地适应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辜的意象翻译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侯灵活运用动词来翻译抽象名词,使译文更加生动、易读,幽默的意象翻译风格使译文中的劝婚语气更加生动;2)在修辞层面,曹在翻译中运用汉字的音韵和语义特征再现修辞意象;梁在意象的拟人化上增加了创造性的形容词或动词等修辞手段,使意象更好地传达了诗人的语境效果;屠运用现代汉语口语翻译意象或修辞手法,并添加阐释脚注意象,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把握每首十四行诗的主旨;3)在语音层面,梁、屠与曹运用“十二字五拍”及“以顿代步”的原则,忠实地再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固定韵律以适应目标读者的审美期望和可接受性;侯在翻译意象时也兼顾了内部音韵,以再现原文的语境效果。对比其他文学翻译中的意象翻译,本文还从语用翻译学的角度提出了些许建议:在翻译诗歌意象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灵活地选择不同翻译策略来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意象效果:1)如果意象在源语与目的语语境具有相同的认知效果,则可采用直接翻译进行再现;2)如果意象在原诗中还起到了隐喻、双关、矛盾等修辞效果或韵律的音韵效果,译者应尽可能在获取最佳关联的前提下,在译语中进行词汇、音韵层面的选择来再现其艺术效果;3)如果原诗意象的修辞、韵律或者文化含义难以在目的语进行再现,译者应考虑转化意象或添加脚注,但应注意尽量保留译者的交际意图,且转化的意象不应与原诗文化氛围产生冲突。
齐波会[4](2020)在《《生态批评的美学:语言、美和环境》(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生态状况的持续恶化及生态灾难频发引起了文学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生态文学由此应运而生。生态文学家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力量纠正人们错误的生态观,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节选自着名生态学作家斯科特·斯洛维克与彼得·奎格利联合编辑的《生态批评的美学:语言、美和环境》。《生态批评的美学:语言、美和环境》是文学与环境研究、人文学与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该书传达的观点是自然之美和人类社会中的美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对自然美的关切以及对人与自然深层根源的考究贯穿于本书之中。从文学体裁上说,本书属于文学评论文本,目前国内文学评论翻译的研究较少,也可以借此实践探索该类文本英译汉的翻译模式。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语义翻译关注的中心是原作者在源语文本中表达的意义,强调译文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内容、语言形式和原作者的意图。交际翻译是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反映为导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关注的焦点是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既能关注原文内容也能顾及译文效果,也能实现本次翻译项目的目标。实践证明文本类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适用于文学评论文本的英译汉。在翻译实践的准备阶段,译者仔细阅读了源语文本。通过阅读分析生态批评中英着作、相关学术文献等,借助网络及纸质专业词典,译者了解了基本的生态批评知识,确定了英汉术语对照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分别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在译后环节,为确保译文的专业性,译者对译文进行反复推敲,并依照生态文学和翻译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议,对译文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本翻译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翻译任务的描述,简要介绍本翻译报告的背景、目标、意义、源语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结构安排。第二章简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译中、译后。第三章介绍理论基础,简述文本类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作用和指导意义。第四章在词汇、句子、和文化层面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价值。第五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发现和局限性。
曹思博[5](2020)在《柯勒律治想象原则视域下解析《古舟子咏》中现实与精神世界的联系》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抒情歌谣集》的开篇,《古舟子咏》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一部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其作者,柯勒律治同时拥有诗人及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作为诗人,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作为批评家,他所提出的批评理论备受西方批评学家的推崇。柯勒律治多年来饱受病痛的折磨,只能通过吸食鸦片来缓解疼痛。因此,批评家们将他诗作中浪漫主义梦幻色彩的直接来源归结于服用鸦片所产生的幻觉。后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柯勒律治将其想象原则在前人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加以自己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批评理论系统,即想象原则。柯勒律治的想象原则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幻想区分开来。然而,他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创造性意义的原则,便是第一想象和第二想象。本论文以柯勒律治想象原则为指导,展开对《古舟子咏》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阐释柯勒律治想象原则的来源及形成。柯氏想象原则首先来源于英国文学的启蒙时期,然后在其游学期间备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想象原则。在康德和谢林等哲学家的影响下,柯氏的想象原则填充了理性主义的色彩。因此,柯勒律治提出了第一想象和第二想象的概念,并对其加以论述。其中包括了二者的区分以及在诗歌创作以及作品分析中的联合作用。第二章是对《古舟子咏》中的老水手和船队的离奇遭遇进行阐述和分析。运用第一想象原则分析诗歌中的情节和意象。从第一想象的角度分析诗人所创造的世界和他赋予主人公的形象。然后从第二想象的角度分析其遭遇背后的含义,并由此看出作品的现实含义,即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第三章中分析了在这个故事中,老水手的心路历程。通过第一想象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老水手在整个故事遭遇中的心理过程,他在忏悔的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折磨。通过第二想象原则,我们对其精神世界加以分析,看出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第二种含义,即人应该有信仰。信仰是引领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第四章中通过解析第一想象与第二想象的相互关联,发掘作品背后的主题。通过对老水手的现实的遭遇和他心灵世界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塑造的老水手是一个心中怀有信仰的主人公形象。经历了灾难和忏悔,他终于明白了心中所信仰的东西,即他应该爱护自然,爱护万物。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在柯勒律治想象原则的指导下,本篇论文进行了对《古舟子咏》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描写,将这首诗的主人公看作是一个内心中有信仰,并且他的信仰就是热爱自然的老水手形象。联合柯勒律治的想象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诗中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即为两者互相影响并通过调整最终达到统一的状态。以柯勒律治想象原则为依据分析解读《古舟子咏》,揭示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联,为深入挖掘柯勒律治作品的思想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伍晗雅[6](2020)在《柯勒律治诗歌中的德国先验主义思想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是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评论家,同时也是英国“湖畔派”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素来以瑰丽奇幻而大胆的想象着称。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古舟子咏》《克丽斯德蓓》和《忽必烈汗》是柯勒律治备受关注的三首诗歌作品。本文主要以这三首诗歌为文本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的先验主义倾向。本文从德国的先验主义哲学的角度切入,以着名哲学家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了康德等哲学家在相关命题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这三首诗歌所体现的先验主义精神,从而推断出柯勒律治的思想中具有先验主义的成分。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柯勒律治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思想转变。他的成长经历为后来的文学思想的转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本章侧重于介绍柯勒律治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和他的好友对他的影响。这些经历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之后的写作生涯。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柯勒律治的作品和思想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德国先验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两个方面。通过分析谢林和康德等人的先验主义着作,本文认为先验主义思想有两个基础特征:怀疑主义精神和同一性原则。由于先验主义者充分肯定和认可自我的感觉,所以对外界的东西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自己内心的感受。同一性原则在哲学上来说就是证明“我存在”和“事物存在与我之外”具有一致性。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古舟子咏》和《克丽斯德蓓》这两首诗歌中的怀疑主义倾向。关于《古舟子咏》中的怀疑主义分析分为了两个大的方面,即对“自我”的怀疑和对“非我”的怀疑。在“自我”的这一部分,本文分析了老水手对自己的怀疑和其他船员们对他们自己的怀疑。在“非我”的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周围环境的变换对老水手内心产生的影响。这首诗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克丽斯德蓓》这首诗歌的分析也分为了两个方面:对自然坏境的怀疑和诗歌主人公克丽斯德蓓对另一位关键人物吉若丁由信任到怀疑的态度转变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正确的怀疑主义精神对人的成长的积极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这两首诗歌中所体现的同一性原则。对于《古舟子咏》的分析,本文首先描写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分析了现实与信仰的统一性,最后分析了想象力对于这篇诗歌的整合作用。对于《忽必烈汗》这首诗歌的分析则分为现实与梦境的同一性和自然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性两个方面。柯勒律治受到德国哲学的影响,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预设的整体,通过文学的有机想象,现实世界的一切混乱都可以融在一起,从而获得先验主义所提倡的同一性。特别是在《忽必烈汗》这首诗歌中,想象力直接将现实与梦境联系了起来,可以看出柯勒律治已经将文学的有机想象运用得炉火纯青。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这一部分总结了前面几章的主要内容,概括的指出这三首诗所体现出的先验主义特征,并得出结论柯勒律治思想中具有先验主义倾向。这样的思想既可以完整地体现在一首诗当中,例如《古舟子咏》,也可能会分散的体现在不同的作品当中。同时,该部分也指出了本文深入研究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温晓梅[7](2019)在《认识自我:同情的转化与乔治·艾略特的现实主义书写》文中认为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大师,其现实主义美学宗旨之实现与激发读者的同情力密不可分。本研究通过将作家对同情概念的认识放入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试图阐明其通过强调同情的美学意涵与人文关怀力量以应对后者在构建认知与道德体验时所展现的相对性,同情由此成为人协调内外关系、重建内在秩序以及实现内在转化的重要心理机制。小说艺术亦成为提升人自我认知的理想工具以推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艾略特现实主义书写探讨的重要议题,体现其小说艺术创作的社会关注与精神表达。纵观维多利亚时代,技术的进步、实证科学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宗教信仰的衰落形成合力,逐渐营造起决定论支配智性思考的氛围,不断压缩人表达自我的空间;同时,充分张扬的个人主义又与社会机体的整体性诉求格格不入,由此造成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此时,用艺术的形式介入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尤为重要。因为艺术能够激发人的审美天性,依靠同情力的延展以及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帮助人挣脱自然法则的桎梏,并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认知展现精神层面的自主。艾略特于是将情感作为认识对象,忠实地揭示人性并展示人的心灵成长轨迹,试图借助艺术手段干预读者的感受力来探讨自我融入社会有机体的途径。在艾略特的艺术理想中,同情凭借情感的互通以及美学的想象过程,让个体处于关系的链接之下,从而超越自我的局限并通过他者视角解释自我、解读外在世界。通过强调自我的内在转化实现对不可知他者的融入,同情在艰难的夹缝中实现外在环境决定论与人自由意志的兼容。在信仰缺失与国家意识薄弱的维多利亚时代,其与艺术的结合使之成为难能可贵的解释自我、恢复内在秩序的手段,试图借助个体自我认知的提升以达成维护传统、增强共同体凝聚之目的。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将同情看作一个连续的历史现象,回顾与梳理其发展轨迹并为研究艾略特将同情与现实主义书写的联结提供理论背景。纵观其流变过程不难发现,同情的关键在于主体借助想象活动重建缺席者的境遇与意图,这种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他人心灵经验与身体感觉的感知。因此,个体能否认知他人的经验?如何认知?在何等程度上认知?这些问题均影响着同情的顺利开展。作为个体“参与”他人经验的必经路径,同情是一种生命体验与解释情感的媒介,它让个体依凭自身身体经验的共通性与类比性,实现对他人情感的传递或思想的转化,却无法达成对他人经验的对等复制。正因如此,艾略特在描述同情运作时频繁使用“转化”(transform)及其变体(transformation或transformative)。一方面表示同情的意涵在不同语境中发生变化的历程;另一方面则展现自我以美学视角和人本关怀维度在心灵世界构建他人经验的过程,从而提升自我无法表达的、无法理解的心态。因此,相对于认知他人,同情更易于提升自我认知。这种认识是自我与外在世界对接时刻引导原初的感觉经验演变为同情,同情的审美愉悦提升自我认知,自我认识指向社会改良的动态循环;亦是艾略特通过美学途径阐释决定论因果关系的独特贡献。无论是同情还是现实主义书写,都依赖于自我对他者以及外在世界的认知活动。认识的有限性既形成了现实主义书写的内在张力,也造成同情施展过程中不稳定状态。因为同情对他者经验的转化与现实主义书写对读者心理的转化如出一辙,同情的不稳定性随即与艾略特现实主义书写中出现的非现实主义现象形成互动。于是,艾略特的现实主义小说一方面致力于展现英国外省乡村生活的田园诗意;另一方面也将哥特式恐怖、浪漫式热情以及史诗般瑰丽等元素杂糅于一处。这种艺术气质与智性思考的结合让艾略特在呈现艰难的现实之同时,也将神秘和不确定性渗透进读者的阅读体验,并引导其通过想象型认知和道德判断形成主体性以及主体意识。基于上述原因,以时间为轴线,艾略特的现实主义书写伴随作家对同情理解的深化亦展现了风格与主题的多变。在其创作生涯的早期,出于对同情以及由此建立起的伦理视野之仰慕,艾略特在《亚当·彼得》中使用荷兰画式的现实手法,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视觉与情感的真实。个体基于对不同主体所共有的、相通的生命经验之理解,结合自身境遇将痛苦演变为对他人的同情,同情依靠知觉与情感的转化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者的包容,由此展现了由原始之痛到高阶之爱的变化,作品因此洋溢着质朴的田园诗意和温暖的人性关怀。中篇小说《掀起的面纱》作为重要的思想转折点,表达了艾略特对同情在构建认知与道德体验时展现的相对性之反思。由于情感与想象发生过程的内向性,个体完全认同他者会迷失自我,而直接参与他人的体验亦会抹杀他者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于是同情生发时产生双重意识并行之心理难题,以及如何将不可知他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加以对待之伦理学命题,就成为艾略特在其现实主义作品探索的主题。作为结果之一,《掀起的面纱》一方面致力于呈现意识世界的真实;另一方面也因他者的不可尽悉而表现出文化层面的“精神分裂气质”。无法把握的、无法尽数悉知的、以及无穷尽的事物均属于审美领域中崇高范畴,接受、吸收某种无法驾驭的力量并与之结合为整体,恰恰是自我借助美学体验成就道德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及《米德尔马契》中,同情生发时刻精神层面产生的“双重意识”以及随之而来的分裂的自我在崇高美学视域下得以治愈。同情通过提升感性体验让自我与无法理解的他者或者无法掌控的外在世界融为一体,在与崇高的互动中展现个体放弃自我与发现自我时的道德自主。因此,艾略特的现实主义书写采用有机统一的画面,描述人在同情的转化下探寻现实主义“可能性”的多种构建途径。在艾略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德隆达》中,弥散的同情造成个体社会地位的中立与行动的瘫痪,艾略特于是驻足于复杂的政治环境,在同情蕴涵的政治视野内探讨提升自我认知的途径。同情必须寻求一定的民族共同体属性而形成偏爱,并升华为维持共同体的共同领会或共同理解的一部分。社会中的个体因而转变为共同体中的自我,并在民族共同体的复兴中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伴随同情力介入艺术作品的体验与接受过程,想象型的建构活动将艺术世界中的共同体理想内化为经历或直观感受,此种感性经验的现象学还原构成了精神与现实、共同体与社会之间的微妙混淆,从而引领个体重视精神能动性的转化力量,重塑精神世界以回应历史语境的变迁。为达成此目的,《丹尼尔·德隆达》展现了现实主义、史诗叙事以及神话建构交织的写作风格。当然,作为艾略特现实主义书写的无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非现实主义”现象同样表达了明确的现实主义诉求,蕴涵着现实的可能性或理想的可能状态。因此,与其将个体智性与理解力的差异归结为同情之局限,或者将现实主义中的非现实主义现象理解为艾略特创作的短板,不如肯定艾略特在拥护和反思中将同情与现实主义书进行的实验性结合,这一过程表现得未必完美,但是艾略特对该过程的忠实再现,恰是其现实主义书写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之所在。而艾略特借助同情流露出对不可知他者的包容和尊重,更体现其现实主义书写的伦理价值。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此艺术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余畅[8](2019)在《人道主义概念在现代中国的翻译、重构和播散(1900-1929)》文中认为人道主义(humanism)是贯穿西方思想史的重要概念,进入中国后,人道主义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和文学变革的关键性概念。本研究考察人道主义概念在现代中国(1900--1929)的翻译、重构和播散,并着重关注翻译在概念跨语际移植过程中所扮演的操纵性角色以及翻译对于目标语境文学和文化的形塑作用。本课题的考察对象包括中国式人道主义在辞典中的释义,新文化派的人道主义言说和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译述,以及五四新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作品。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1)现代中国人道主义概念的域外思想来源有哪些?现代中国人道主义概念涵义如何在语词层面得以生发、演变直至最终达成共识,继而被收录进辞典?(2)现代中国语境中,新文化派和学衡派知识分子如何择取、翻译和重构西方人道主义话语?他们采取特定译介和重构方式的背后动机是什么?(3)五四文学人道主义话语的形态和表征是怎样的?从哪些方面丰富了思想史领域的人道主义话语内涵?本课题采用跨学科研究路径,借用德国概念史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及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社会-叙事理论视角。通过考察(双语)辞典、报刊杂志、通信和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将围绕人道主义概念的涵义流变和意义竞争放置回现代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同时关注文化主体在概念阐发和重释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社会-叙事理论视角观照译者行为,意味着关注译者的“自我定位”(self-positioning)与目标语境受众、意识形态因素、诗学规范、政治动机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之间的持续张力。本研究考察现代中国人道主义从语词到概念继而到话语的动态建构过程:具体来说,第二章首先考察现代中国人道主义概念的域外思想来源,继而探究20世纪初叶新语词典、双语词典和现代语辞典中呈现出的围绕中国式人道主义概念的词汇竞争和意义建构,从语词角度溯源现代中国人道主义话语;第三章分析周氏兄弟、胡适和陈独秀这四位新文化派代表人物对西方人道主义话语的重构和阐发;第四章通过考察《学衡》杂志中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译介,探讨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骢的人文主义言说;第五章循着新文化派的人道主义言说这一线索,进一步探查五四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元素,管窥人道主义话语在五四文学场域中的回响。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包括:现代中国人道主义话语呈现出迥异于西方的形态和表征,中国式人道主义话语与救亡图存的主流叙事、追寻现代性的集体欲望、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潜在影响、文化主体的“自我定位”之间存在联结纠缠。具体个案研究中,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言说都围绕着“何为理想个人”这一中心议题;一方面,他们围绕人道主义概念的多元言说传达了各自所推崇的现代性方案,另一方面,他们人道主义言说的内在脉络都循着“立人以立国”的思路。三位学衡派知识分子分别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和教育层面吸取和重释新人文主义思想资源,用以传达他们各自推崇的新道德、民主政权和理想教育;他们的人文主义言说构成了五四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另类现代性方案。通过回溯现代中国人道主义话语的动态建构过程,能为我们揭示思想史发展的隐秘层面;从话语角度来研究翻译史,对于突破目前翻译研究的瓶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此外,通过梳理五四时期人道主义话语的生成轨迹、形态流变和影响散播,有助于进一步反思五四文学人道主义话语混杂性和互文性的根源。
张楚[9](2019)在《归去来兮—陶渊明和梭罗的回归自然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渊明(365?-427)是中国魏晋时期的伟大诗人,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则是十九世纪美国杰出的超验主义作家,两人虽分处不同时空范畴和不同文明体系,但都选择了回归自然的人生路径。回归自然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回归外部自然,即自然界,其次是指回归内部自然,即人的自我本真。本文试将陶渊明与梭罗并置,通过对《陶渊明集笺注》与梭罗的《瓦尔登湖》进行文本比较与分析,结合两者的生平与所处时代,对这两位经典作家回归自然的思想进行平行比较。论文主体首先比较陶渊明和梭罗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魏晋玄学、超验主义对待“个体”与“自然”的相似之处。其次考察两者在回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主义情怀。本文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不能单从社会政治层面来分析,更不能将其视为逃避现实斗争的表现,陶渊明是以归隐来坚守自由精神、保持自我本真。独居在美国马塞诸塞州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更是以一种激进的个人主义姿态挑战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相对而言,梭罗的“隐居”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目的性,意在唤醒浑浑噩噩而不自知的世人。但在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个人的独立意志、个人的本真人性上,两者的观点与行为方式是一致的。文章最后主要分析两者对“朴”的共同追求。在远离主流社会之后,陶渊明和梭罗自愿选择了一种简朴,甚至可以说是清贫的生活。力行简朴绝不等同于苦行自虐,而是要驱除贪欲,避免人为物役,以物质生活的简朴换来内在精神的独立与富足。在书海中、在勤勉的劳作中、在与自然的交流融合中,陶渊明与梭罗最终获得了身心的宁静与和谐。陶渊明和梭罗作为中美文学史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典范,对深陷生态与精神双重危机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董心湉[10](2019)在《中国文化与艾米·洛威尔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米·洛威尔是美国着名现代主义女诗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以前的研究更多注意到了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而忽视了其创作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正是对中国文化与古典诗歌养分的吸收,洛威尔才成为了一位公认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最初,诗人的创作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读者市场与文化圈对她的早期的作品并不认可,甚至拒绝承认洛威尔的诗人身份。但是,通过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洛威尔艺术技巧日臻成熟,最终成为了一名现代主义诗歌大将。同时,作为一位诗人,洛威尔借鉴中国文化资源,革新美国文学的审美趣味,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风格,也推动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本文主体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通过爬梳历史文献,考察洛威尔对中国文化的接触与理解。她最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来自于其兄长帕西瓦尔从日本带回的日本绘画与俳句;之后她从家族丰富的藏书有关中国文化的诸多介绍中更多学习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再者,她有几位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朋友们为她经常介绍中国文化,包括提供给她中国诗集与历史典籍,也成为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最后,她从与闻一多的书信交往中,也获得了不少有关中国文化的介绍。显然,洛威尔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看,渠道是比较丰富的,这为她逐渐了解遥远的中国提供了保障。第二章通过分析洛威尔的汉诗英译《松花笺》,探讨洛威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以及选择性接受。当时,诗人正处于创作停滞时期,但中国文化带给了洛威尔灵感。并且,《松花笺》为洛威尔赢得了口碑,拓展了读者市场。在诗人的翻译实践中,洛威尔选择突出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动意象,舍弃僵硬的韵律,而保留悠远的意境。因为热爱中国文化,洛威尔在翻译诗歌时,大量阅读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书籍,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她所译诗歌的文化土壤。洛威尔的译作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与情感的互动关系,尽管有些误读,但是《松花笺》英语译本无论作为翻译文本,还是作为英语诗歌文本,整体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更重要的是,洛威尔在翻译过程中,更深入地吸收了中国文化因素,学习了中国古典诗艺,因此,此后其诗歌创作水平相比前期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章论述了洛威尔后期诗歌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以此证明对中国古典文化文学的吸收是洛威尔形成现代主义诗歌风格的重要因由。从其后期作品看,通过对中国文化与诗歌的学习,洛威尔的诗歌创作有了明显的进步:褪去了早期创作的矫揉造作,在语言方面变得更加精练、含蓄,最终成为公认的现代主义诗人。与其他英美现代主义诗人如艾略特、庞德等比较而言,洛威尔的诗歌可谓自成一格。前者的的风格灰暗阴森,且其书写对象偏爱工业城市的颓废,以及现代城市中的肮脏面,以表达现代人的绝望;而洛威尔虽然也如同其他现代主义诗人一样崇尚自由诗体,但其诗歌中具有更多的清新的意象与简短的比喻,整体诗歌风格清新典雅。本文认为,正是由于洛威尔长期对中国古典文化文学的学习和吸收,才形成了其精练又含蓄的现代主义风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 Chapter 2 Task Description |
|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and its Author |
| 2.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 2.2 Process Description |
| 2.2.1 Pre-translation |
| 2.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
| 2.2.3 Post-translation |
| 2.2.3.1 Proofreading and Polishing |
| 2.2.3.2 Feedback from Readers and Supervisor |
|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
|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Equivalence Theory |
| 3.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 Equivalence Theory |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
| 4.1.1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
| 4.1.2 Part of Speech Conversion |
| 4.1.3 Annotation |
| 4.1.4 Fusion |
|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
|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 4.2.2.1 Pre-position |
| 4.2.2.2 Conversion |
| 4.2.2.3 Post-position |
| 4.2.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 4.2.3.1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
| 4.2.3.2 Reversing |
| 4.2.3.3 Cutting |
| 4.2.4 Translation of Quotations |
| Chapter 5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 Appendix Ⅱ Glossary |
| Acknowledgements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 One Nature and Oversoul:The Spiritual Embedded in the Material |
| 1.1 Nature as the Emblem of Oversoul |
| 1.1.1“Eddies of Meaning”:Illuminating Message in Natural Scenery |
| 1.1.2“Gatherings of Power”:Spiritual Force in Natural Motions |
| 1.2 Nature as the Agent of Oversoul |
| 1.2.1“Bubbly Voice”:Conducting Dialogues with Human Being |
| 1.2.2“Ubiquitous Life”:Offering Pleasures to Human Being |
| 1.2.3“Swallowed Self”:Taking Command of Human Soul |
| Chapter Two The One and the Many:The Infinite Approaching to the Finite |
| 2.1 The One as the Center |
| 2.1.1“Forming the Scope”:Emanation of the One |
| 2.1.2“Sustaining the Scope”:Return to the One |
| 2.2 The Many as the Periphery |
| 2.2.1“Creating the Diversity”:Expansion of Infinite Multiplicity |
| 2.2.2“Maintaining the Order”:Existence of Inseparable Quality |
| Chapter Three Unity and Fragments:The Partial Whole in the Absolute Whole |
| 3.1 Unity as the Organic Integrity |
| 3.1.1“Mimetism of Power”:The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
| 3.1.2“Convergence of Wisdom”:The Unity of Arts and Science |
| 3.1.3“Flow of Shapes”:The Unity of Mind and World |
| 3.2 Fragments as the Partial Whole |
| 3.2.1“Interweaving Motions into Myself”:Motions Ongoing |
| 3.2.2“Stepping Out into the Great Open”:Openness |
| Conclusion |
| Works Cited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abstract |
| 摘要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 1.2 Research Subject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 2.1 Previous Research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Shakespeare’s Procreation Sonnets |
| 2.4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ion Review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Relevance Theory |
| 3.2 Adaptation Theory |
| 3.3 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
| 3.4 Data Collection |
| Chapter Four Relevance-Adaptation Pragmatic Analysis of Images in Five Versions of Shakespeare’s17 Procreation Sonnets |
| 4.1 Relevance-Adaptation Analysis of Images of Shakespeare’s17 Procreation Sonnets |
| 4.1.1 Nature Images |
| 4.1.2 Non-nature Images |
| 4.2 Analysis of Translator’s Rhet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Relevant Images in Procreation Sonnets |
| 4.2.1 Minglun Cao’s versions |
| 4.2.2 Zongdai Liang’s versions |
| 4.2.3 Zhengkun Gu’s versions |
| 4.2.4 Tu’An’s versions |
| 4.2.5 Guojin Hou’s versions |
| 4.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mages in Shakespeare’s Procreation Sonnets |
| 4.3.1 Direct Translation |
| 4.3.2 Direct Translation plus Footnotes |
| 4.3.3 Direct Translation plus Modifiers |
| 4.3.4 Direct& Indirect Translation Integrated |
| 4.3.5 Direct Translation to Imply |
| 4.3.6 Conversion of Cultural Images |
| Chapter Five Further Discussion |
| 5.1 Phonological Rhyme |
| 5.2 Pattern and Cohesion |
| 5.3 Style and Tone |
| 5.4 Translation Views and Ideology |
| 5.5 The Pros and Cons of Five Translators’Versions |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 6.1 Major Findings and Significance |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 References |
| Acknowledgements |
| Appendix |
| Curriculum Vitae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 1.1 Translation Project |
| 1.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 1.1.2 Objectiv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 1.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 1.2 Source Text |
| 1.2.1 Co-editors of the Source Text |
|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 1.3 Structure of the Practice Report |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 2.1 Pre-translation |
| 2.1.1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Text |
| 2.1.2 Prepar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ools |
| 2.1.3 Schedul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 2.2.1 Establishment of E-C Glossary |
| 2.2.2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
| 2.2.3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Encountered |
| 2.3 Post-translation |
| 2.3.1 Self-proofreading and Modification |
| 2.3.2 Feedback from Peers and Scholars |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 3.1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
| 3.1.1 Text Type Theory |
| 3.1.2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 3.2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
|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
| 4.1 Lexical Level |
| 4.1.1 Term Translation |
| 4.1.2 Transformation of Part of Speech |
| 4.1.3 Amplification |
| 4.2 Syntactic Level |
| 4.2.1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Focus Conversion |
| 4.2.2 Division of Long Sentences |
| 4.2.3 Reten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
| 4.3 Discourse Level |
| 4.3.1 Retention and Deletion of Punctuation |
| 4.3.2 Translation of Poems |
| 4.4 Cultural Level |
| 4.4.1 Use of Four-character Idioms |
| 4.4.2 Retention and Chang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5.1 Major Findings |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 Appendix Ⅱ Terms about Ecocriticism and Literary Review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Acknowledgements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 Ⅰ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 1.1 The Origi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magination |
| 1.2 The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Imagination |
| Chapter Ⅱ The Earthly World in The Ancient Mariner |
| 2.1 Mariner's Encoun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mary Imagination |
| 2.2 Connotation of Mariner's Encoun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ary Imagination |
| Chapter Ⅲ The Spiritual World in The Ancient Mariner |
| 3.1 Mariner's Psychological Journ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mary Imagination |
| 3.2 Connotation of Mariner's Psychological Journ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ary Imagination |
| Chapter Ⅳ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ly and Spiritual World in The Ancient Mariner |
| 4.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arthly and Spiritual World |
| 4.2 The Unity of Earthly and Spiritual World |
| Conclusion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Acknowledgements |
| Abstract |
| 摘要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Coleridge's Life Experience |
| 1.2 Literature Review |
| Chapter Two An Overview of Transcendentalism |
| 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
| 2.2 The Features of Transcendentalism |
| 2.2.1.Skepticism |
| 2.2.2.Identity |
| Chapter Three The Exploration of Skepticism |
| 3.1 Skepticism i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
| 3.1.1 Self-doubt of the Ancient Mariner and Other Crews |
| 3.1.2 Skepticism about the Objective World |
| 3.2 Skepticism in Christabel |
| 3.2.1 Doubts abou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 3.2.2 Trust and Suspicion of Geraldine |
| Chapter Four The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in Coleridge's Poems |
| 4.1 Identity Research in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
| 4.1.1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 4.1.2 Unity of Reality and Faith |
| 4.1.3 The Integrative Function of Imagination |
| 4.2 Identity Research in Kubla Khan |
| 4.2.1 Unity of Reality and Dream |
| 4.2.2 Unity of Whole and Part in Nature |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 Works Cited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1 Sympathy as a Continuous Historical Concept |
| 1.1 Sympathy as the Embryo“Pity”in Aristotelian Tragedy |
| 1.2 Sympathy as the“Secret Operation of Feeling”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
| 1.3 Sympathy as the“Sympathetic Imagination”in the Romantic Aesthetics |
| 1.4 Sympathy as the“Extension of Sympathies”in the Victorian Novel Theory |
| Chapter2 The Realism-cum-sympathy Aesthetics in Adam Bede |
| 2.1 The Realism-cum-sympathy Aesthetic and an Enlarged Moral Awareness |
| 2.2 Adam Bede and Adam’s Inarticulate Suffering |
| 2.3 Sympathy Transformed and the Growth of Higher Feeling |
| 2.4 Realism and the Humbly Faithful Dutch Painting |
| Chapter3 Sympathy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 in The Lifted Veil |
| 3.1 The Lifted Veil and Latimer’s Nightmare |
| 3.2 The Other’s Mind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Relativity |
| 3.3 Sympathy Transformed and the Growth of Mind |
| 3.4 Realism and the Cultural Schizophrenia |
| Chapter4 Sympathy and the Sublime Enquir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Middlemarch |
| 4.1 Maggie Trulliver’s Anger and Dorothea Brooke’s Terror |
| 4.2 The Divisive Social Body and the Sublime Enquiry |
| 4.3 Sympathy Transformed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overeign Self |
| 4.4 Realism and the Panoramic View of the Organic Whole |
| Chapter5 Sympathy and the Political Vision in Daniel Deronda |
| 5.1 Daniel Deronda and Daniel’s“Sabine Warrior” |
| 5.2 Community Lost and Individual Socialized |
| 5.3 Sympathy Transformed and Restor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
| 5.4 Realism and the Myth-making |
| Conclusion |
| Bibliography |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 1.1 Literature Review |
| 1.2 Research Questions |
| 1.3 Methodology |
| 1.4 Scope and Structure |
| 1.5 Research Significance |
| Chapter Two Sources of Modern Chinese Humanistic Discourse |
| 2.1 Foreign Inspiration: Humanism in West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
| 2.1.1 Humanism in European Context |
| 2.1.2 Humanism in American Context |
| 2.2 "Equivalence" Established:Entry of Neologisms into Modern ChineseLanguage |
| 2.2.1 Rendao and Renwen: On the Ancient Uses of the Words |
| 2.2.2 Rendao Zhuyi and Renwen Zhuyi: Uses in Dictionaries and Lexica |
| Chapter Three Rendao Zhuyi Discourse: Diverse Imaginings of a Modern Self |
| 3.1 Lu Xun:From a Spiritual Warrior to a Dignified Human Being |
| 3.2 Zhou Zuoren:From a New Woman to a Self-sufficient Individual |
| 3.3 Hu Shi: A Fully-developed Individual |
| 3.4 Chen Duxiu:From a Free Personality to a World Citizen |
| Chapter Four Renwen Zhuyi Discourse: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odernity |
| 4.1 Wu Mi: Upholding a Humanistic Life |
| 4.2 Mei Guangdi:Involving Citizens in Refined Cultural Agenda |
| 4.3 Hu Xiansu:Cultivating Moral Intellectual Leaders |
| Chapter Five Literary Reconfiguration of Rendao Zhuyi Discourse:Discovery of Man |
| 5.1 Metamorphosis of Individualism in Fictional Writing: Discovery of Self |
| 5.1.1 Diary of a Madman: An Awakened and Cannibalistic Self |
| 5.1.2 "Sinking": A Split and Repentant Self |
| 5.2 Echo of Ibsenism in the Literary Field: Discovery of Females |
| 5.2.1 A Chinese Pastiche of Nora: Feminist or Desexualized |
| 5.2.2 "Leaving Home": Being Trapped or Getting Lost |
| 5.3 Ethos of Humanitarianism in New Literature:Discovery of the Disadvantaged |
| 5.3.1 Portrayal of Rickshaw Pullers:Compassion for the Lower-class |
| 5.3.2 Image of Peasants:Sketching the Soul of Silent Masses |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 References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 1.1 Tao Yuanming,Thoreau and Their Works |
| 1.2 Literature Review |
| 1.3 Outline of the Thesis |
| Chapter2 A Survey of Tao’s and Thoreau’s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s |
| 2.1 Self and Nature in Wei-Jin China |
| 2.2 Self and Nature in the Early19th century America |
| 2.3 Conclusion |
| Chapter3 Tao’s and Thoreau’s Parallel Championing of Individuality over Conformity |
| 3.1 Tao’s Way to Reclusion |
| 3.2 Thoreau’s Retreat into the Woods |
| 3.3 Convergences,Divergences and Relevance |
| Chapter4 Tao’s and Thoreau’s Convergent Advocacy of Simplicity |
| 4.1 Simplicity in Material Life |
| 4.2 Richness in Inner Life |
| 4.2.1 Free Soaring of Spirit in the World of Books |
| 4.2.2 Connection with Nature through Farming |
| 4.2.3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 Conclusion |
| Note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Appendix B 详细中文摘要 |
| Acknowledgements |
| 摘要 |
| abstract |
| Acknowledgements |
| Introduction |
| Chapter One Lowell’s Understandings of Chinese Culture |
| Ⅰ.Lowell’s Contacts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Poetry |
| Ⅱ.Lowell’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oetry |
| Ⅲ.Lowell’s Creative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
| Chapter Two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in The Fir-Flower Tablets |
| Ⅰ.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r-Flower Tablets |
| Ⅱ.Lowell’s Creation in Translating The Fir-Flower Tablets |
| Ⅲ.The Effects of Creative Translation in The Fir-Flower Tablets |
| Chapter Three Lowell’s Modernist Poetry and Its Relation to Chinese Culture41 |
| Ⅰ.Lowell's Early Creative Works of Romantic Style |
| Ⅱ.Chinese Elements in Lowell’s Later Creative Works |
| Ⅲ.Chinese Culture and Lowell as a Leading Modernist Poet |
| Conclusion |
| Works Ci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