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婷[1](2021)在《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及相关方证研究,以首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经方及时方,以期探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六经方证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头痛相关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等等)、中医症状以及舌脉等,综合辨别属于何种六经证型以及具体方证,将信息录入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中医证候以及六经方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共出现20种六经辨证分型,其中单经证型有6个,合经证型14个,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型最多,有37例,占18.0%,其次是少阳太阴合病有36例,占17.5%,少阳病有33例,占16.0%,太阳少阳合病有19例,占9.2%,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有16例,占比7.8%,太阴病有13例,占6.3%,厥阴病有12例,占5.8%,太阳太阴合病有9例,占4.4%,少阳厥阴合病有8例,占3.9%,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各有5例,分别占比2.4%,其余单经病及两经或三经合病证型出现频次较少,百分比总共不足10%。2.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以单方出现最多的是小柴胡汤,有16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例,柴胡桂枝汤8例,温经汤、芎芷石膏汤、散偏汤各4例。大多数是以合方治疗,其中出现较多的合方有小柴胡汤加味及其合方(74例,占比35.9%),四逆散合方(44例,占比21.4%),葛根汤合方(19例,占比9.2%),酸枣仁汤合方及当归芍药散合方(各有12例,分别占5.8%),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吴茱萸汤合方(各有9例,分别占4.4%),当归四逆汤合方及半夏厚朴汤合方(各有8例,分别占3.9%),其中,柴胡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及其合方)出现最多,有121例,占比58.7%。3.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大部分头痛患者(114例)伴有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紧张、低落等),部分患者(29例)头痛发作与加重与情绪变化相关。4.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的六经各辨证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病程长短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皆可见到,以少阳病及其合病最为常见,合病中少阳阳明合病占比最多;2.原发性头痛方证以柴胡剂及其合方方证最为常见,其中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合方方证最多,其次为四逆散合方方证;3.部分患者存在表证,且表证的存在与否与病程长短无关,提示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时应注重表证的识别与处理;4.小柴胡汤、四逆散、葛根汤是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常用经方及合方的基础方;5.后世时方如散偏汤、芎芷石膏汤、选奇汤、通窍活血汤等可纳入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并应用于临床。
李瑞洁[2](2020)在《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阿司匹林抵抗血瘀质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加味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体质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一共有60例,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两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波立维75mg/d,治疗组给予波立维75mg/d+加味通窍活血汤1剂/d,煎煮2次共取汁600mL,后加入麝香再次煎煮3min,早晚2次分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以武汉市第一医院院内代煎剂的方式发放中药。服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肝肾功能等常规指标,在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对患者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NIHSS评分、mRS评分以及中医体质量表评分进行评价,采取本组前后对照及组间比较的方法分析相关指标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显着(p<0.01)。治疗组对阿司匹林抵抗改善的疗效全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3)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NIHSS、mRS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NIHSS、mRS评分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显着(p<0.01)。治疗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中医体质量表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中医体质量表积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显着(p<0.01)。治疗组对中医体质改善的疗效全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加味通窍活血汤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的AR血瘀质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与波立维联合可以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中医体质明显改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亦更显着。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比较安全可靠,可以进一步探索研究其相关机制,进行多层次、多靶点的试验,从而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林自进,谭文澜,潘桂恒,覃旭胜[3](2020)在《中医药疗法治疗颅脑外伤后癫痫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中医药疗法治疗颅脑外伤后癫痫的研究进展,提示中医药通过中药方剂、针灸、穴位埋线、艾灸结合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癫痫,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史航[4](2020)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一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NAIO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及不同证型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NAION的患者16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眼别、双眼发病间隔、病程、体重指数等。根据有关NAION危险因素综述分析,收集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脑梗死等病史。所有病例都进行视力、视野、辨证分型等分析。结果:NAION患者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之间BCVA、MD、M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患病人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在不同证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伴有不同危险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根据既往研究发现,NAION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基本证型。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单双眼发病对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无影响。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人群。单双眼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构成无差异。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对不同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第二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目的:探讨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获得 BOLD-fMRI 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结合眼科视力、视野指标,探讨 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BCVA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MS水平下降、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ALFF降低,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ALFF降低;但是NAION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其他脑区存在ALFF增加区域,包括脑桥、舌状回、顶下小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结论:与健康人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右脑岛、额中回区域功能明显下降,DMN功能障碍,这可能利于NAION的早期诊断。第三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目的:从血管舒缩因子、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相关的炎症指标,以期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30例做对照。观察NAION患者与相匹配健康人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NO与ET-1、PGI2与TXA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组Hcy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GLU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PLT、MP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发现NAION患者Hcy、NLR水平升高。因此Hcy、NLR可能是NAION患者诊断和发病重要的参考指标。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Hcy、NLR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NAION患者15例做对照。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类、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等药物);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加味黄芪汤颗粒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干预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NLR、Hcy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MD、MS改善幅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效率(按眼数计)分别为55.56%、68.4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率虽然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NLR、Hcy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NLR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Hcy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NLR、Hcy改善幅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汤可明显改善NAION患者的BCVA、MD、MS等指标,视野改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视力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加味黄芪汤可降低NAION患者NLR、Hcy水平,对NAION患者疗效可能与降低NLR、Hcy水平密切相关。
王建[5](2019)在《祛瘀利水法治疗脑挫裂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祛瘀利水汤辅助治疗脑挫裂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祛瘀利水汤对脑挫裂伤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作用和机理,为脑挫裂伤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借鉴。方法:将60例脑挫裂伤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入院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予必要的止血、抑酸、脱水降颅压、脑保护等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48小时后,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祛瘀利水汤方剂治疗,对照组予等量温开水口服,疗程均为12天。观察并统计疗程前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颅CT中脑内血肿和脑水肿的影像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天后GCS评分、头颅CT中脑内血肿及脑水肿影像、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前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祛瘀利水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挫裂伤气滞血瘀证患者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王爱平[6](2016)在《泻火化瘀通窍法影响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8/3及Fas系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当各级听中枢或听神经、螺旋器的毛细胞发生病变,导致对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此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内耳血流障碍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会加重缺血导致内耳血流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是多个因素和靶点参与的反应。在近些年中医治疗内耳疾病的报道中,活血化瘀类药物最为常用和有效,其次是清肝泻火类药物,本实验中,将活血化瘀与清肝泻火联合用药结合形成泻火化瘀通窍法,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1)血管阻断法在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中的应用;(2)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3)探明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动物造模与分组:采用血管阻断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五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实验方法:正常组:不给药;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饮食不给药。清肝泻火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清肝泻火药物灌胃,每次2ml,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行气活血化瘀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药物灌胃,每次2ml,含药物2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泻火化瘀通窍组:造模成功后一天,每天分两次给予泻火化瘀通窍药物灌胃,每次2ml,共含药物5g,每只大鼠均连续灌胃7天。实验指标:(1)各组大鼠分别与造模后、用药前和用药后7天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2)用解剖显微镜对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进行观察;(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4)制备耳蜗组织匀浆,采用TBA法和可见光法对耳蜗组织的MDA含量和CAT活性进行检测;(5)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Caspase-3的蛋白表达;(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 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7)梯度pcr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水平变化;westernblot检测耳蜗组织中xiap、x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lsd)方法,以p<0.05和p<0.01作为显着性和极显着性差异的标准。结果:1.泻火化瘀通窍组治疗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显着低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p<0.05-0.01)。正常组的阈值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耳蜗基底膜铺片基底膜外毛细胞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正常组外毛细胞分布呈三排,可清晰看到外毛细胞分布均匀,排列整齐,无明显缺失;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见外毛细胞大部分变形,排列严重紊乱,崩解破坏,大片缺损,细胞连接消失,纤毛倒伏严重,外毛细胞结构出现极其严重的破坏,出现坏死和凋亡;行气活血化瘀组见外毛细胞排列较为整齐,部分变形,部分出现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见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散在缺失,个别轮廓不清。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外毛细胞损伤较重,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泻火化瘀通窍组及行气活血化瘀组外毛细胞损伤相对较轻,且行气活血化瘀组损伤相对于泻火化瘀通窍组损伤更为明显。3.正常组阳性细胞荧光基本分布在血管纹区域,基底膜上几乎无表达。模型组与药物干预组的基底膜上的三排外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增多、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的毛细胞荧光信号明显减少(p<0.01),散在分布在基底膜上,且泻火化瘀通窍组这一表现更加明显(与行气活血化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肝泻火组的毛细胞信号较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则明显增强(p<0.01)。4.耳蜗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与ca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的md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说明模型组和清肝泻火组两组大鼠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最严重,泻火化瘀通窍组与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的cat活性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的cat活性显着高于行气活血化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肝泻火组及模型组相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5.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caspase-8mrna和caspase-3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mrna表达结果类似,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和泻火化瘀通窍组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fasmrna和fasl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清肝泻火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而与模型组与清肝泻火组相比,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各组fas、fasl蛋白表达,泻火化瘀通窍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又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清肝泻火组、模型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组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较行气活血化瘀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清肝泻火组、行气活血化瘀组、泻火化瘀通窍组耳蜗组织中xiap、xaf1mrna的表达。正常组呈现较低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mrna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的xiap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p<0.01);而行气活血化瘀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显着增高(p<0.05);但是清肝泻火组和模型组两组xiap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中xaf1mrna有表达,模型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mrna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mrna表达水平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组的xaf1蛋白有表达,模型及药物干预各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泻火化瘀通窍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行气活血化瘀组、清肝泻火组、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同样的,行气活血化瘀组xaf1蛋白表达水平较清肝泻火组、模型组也由明显降低(p<0.01);然而清肝泻火组与模型组两组xaf1l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血管阻断法可用于建立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该建模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造模成功率高、对动物的伤害小,模型动物均出现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推广应用。2.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着提高听阈,模型建立成功后24h时听阈即显着增加(p<0.05),7d后听阈维持无明显变化。3.泻火化瘀通窍法具有缓解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大鼠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改善大鼠损伤后听力的作用。4.泻火化瘀通窍法可有效改善血管阻断法引起的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cat活力,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5.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6.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抑制毛细胞凋亡。7.fas和fasl基因和蛋白均参与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泻火化瘀通窍法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耳蜗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且优于行气活血化瘀法。8大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后耳蜗凋亡现象与XIAP及XAF1的表达相关,泻火化瘀通窍法可能通过提高XIAP的表达抑制XAF1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9泻火化瘀通窍法抑制细胞凋亡能力高于活血化瘀法。
姜韫赟,李倩,李玲玲,唐明[7](2011)在《通窍活血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通窍活血汤为王清任所创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之一,文章通过综述通窍活血汤在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性痴呆、头痛、癫痫、眩晕等疾病中临床应用,探讨本方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
贾全顺,石建平,王丽萍[8](2002)在《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颅脑外伤性耳聋20例》文中指出
贾全顺,石建平,崔惠云[9](2002)在《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颅脑外伤性耳聋20例》文中研究指明
谢茂源[10](2011)在《《伤寒论》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漫长的中医发展史中,水病的辨证论治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描述,还提出了较为详备的诊治方案。这些认识经受住了长期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被中医临床广泛地应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水病学说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着作。相比于《金匮要略》部分而言,《伤寒论》部分的水病论述虽然也很丰富,但却较为分散,其理法方药认识散见于六经病各篇。为了更好地掌握仲景水病学说,有必要对《伤寒论》中的有关论述进行系统地分析与归纳。同时,为了准确地定位仲景水病学说的价值,也有必要构建其与中医理论经典《内经》、《难经》水病学说的联系。本文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水病的相关理论:(1)中医学的津液代谢理论: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是一种载体,既可以给机体带来丰富的营养成分,又可以将机体代谢后的废物带出体外。水谷精微经胃的腐熟、脾的游溢、小肠的泌别清浊,津液被化生并进入代谢环节;津液经脾的散精、肺的宣降、肾的蒸腾,通过三焦输送到人体的上下内外;肾主水,受五脏六腑所来津液,扬清降浊,清者复灌溉于身,浊者化为尿液降至膀胱,最终排出体外。心的温煦、肝的疏泄亦在津液代谢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津液还与气血存在互动的关系。通过气的作用,津液流溢于内以灌溉脏腑,布散于外以濡充腠理,并与血在脉内外交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每每以津液理论指导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2)中医学的水饮理论:若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不能正常的代谢,则转化为水饮之邪,潴留于人体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形成水病。(3)中医学的水病治法:治本之法包括温肾化气、温胃化饮、健脾行水、温肺化饮、通利膀胱、疏畅肝气、温心降逆、疏通三焦、疏通经络,治标之法包括发汗散饮、利水除饮、泻水逐饮、扶正散饮、活血利水、行气导滞、清泻郁热、和解化饮、涌吐痰实、养阴利水。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论》水病的辨证规律:(1)津液理论在仲景学说中的体现:仲景学说水病治法总体上可概括为温化、散水、利水、逐水等等,是以振奋阳气为本,祛除水饮为标,借助温药以行消开导,化气行水。(2)仲景津液代谢理论特色:一是强调胃在津液代谢中的化源职能;二是侧重于从营卫的角度阐释津液代谢失调的病机;三是重视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气化场所功能;四是重视阴阳协调平衡。(3)《伤寒论》水病特点:一是病从外感而发;二是多因失治、误治而成;三是津液理论融于六经理论体系之中;四是存在独有的水病类型。(4)《伤寒论》水病分型:包括痰饮、水气、湿痹、结胸、奔豚。(5)《伤寒论》水病主证:包括小便不利或异常、胀满、口渴、水逆(包括吐、呕)、悸动、眩晕、咳喘、痞、发热、水肿、泻泄、厥冷、身重、短气、疼痛、水脉(沉弦或沉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论》治疗水病所用的方药:(1)《伤寒论》治水方剂:包括健脾剂、理肺剂、调肾剂、疏通三焦剂、发汗剂、利水剂、逐水剂、和解剂、涌吐剂。(2)《伤寒论》治水药物:包括化水药(桂枝、干姜、附子、半夏、白术、生姜、细辛、人参)、利水药(茯苓、泽泻、猪苓、滑石、葶苈子、芍药)、发汗药(麻黄、杏仁)、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蜀漆、商陆)泻下药(大黄、芒硝)、涌吐药(瓜蒂)。(3)《伤寒论》治水药物配伍:包括化水药配伍利水药;化水药配伍发汗药;化水药配伍利水药、发汗药;逐水药配伍泻下药;逐水药配伍利水药;和解药与其它治水药物的配伍。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个人运用经方治疗脑水肿的临床心得体会。脑水肿分为创伤性脑水肿、中风性脑水肿及交通性脑水肿三种,应用桃核承气汤加五苓散治疗初期脑水肿辨证属腑实证者,使水随瘀去,增强了降低脑压的效果,然后再依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进行后续治疗,对于脑水肿患者之致残率有明显的降低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头痛的经方治疗概述 |
| 1 太阳病头痛 |
| 2 阳明病头痛 |
| 3 少阳病头痛 |
| 4 太阴病头痛 |
| 5 少阴病头痛 |
| 6 厥阴病头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原发性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概述 |
| 1 头痛的发病机制 |
| 2 头痛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资料收集 |
| 3 诊断标准 |
| 4 纳入标准 |
| 5 排除标准 |
| 6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头痛的相关特征情况 |
| 2 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 3 其他中医证候情况 |
| 4. 头痛六经辨证分型及方证分布规律研究 |
| 5. 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情绪的关系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讨论 |
| 2 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特点 |
| 3. 头痛的方证分布特点 |
| 4. 浅谈时方的六经归属问题 |
| 5. 调神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
| 6 六经辨证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辅为用 |
|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表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及标准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评价标准 |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 1.6 病例排除标准 |
| 1.7 病例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比较 |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
|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mRS评分)比较 |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体质量表积分比较 |
| 3.5 安全性检测 |
| 讨论与分析 |
| 1 西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AR的研究 |
| 1.1 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概况 |
| 1.2 AR的产生和机理 |
| 2 中医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及体质的认识 |
| 2.1 中医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的认识 |
| 2.2 中医体质与AR的相关研究 |
| 3 中医药治疗 |
| 3.1 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 |
| 3.2 通窍活血汤的起源及应用 |
| 3.3 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的立法思想 |
| 4 结果与分析 |
|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
| 致谢 |
| 1 PTE诊断 |
| 2 PTE病因病机 |
| 2.1 西医发病机制 |
| 2.2 中医病因 |
| 3 中医药疗法治疗PTE |
| 3.1 中药方剂治疗 |
| 3.2 穴位埋线治疗 |
| 3.3 针灸治疗 |
| 3.4 艾灸治疗 |
| 4 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 1 系统性疾病 |
| 2 解剖学异常 |
| 3 血清学指标变化 |
| 4 药物或外科手术的影响 |
| 5 遗传因素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历史沿革 |
| 2 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
| 3 中医分期治疗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视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 1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病 |
| 2 缺血性视神经疾病 |
| 3 视神经炎 |
|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
| 5 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
| 第一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3 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3 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3 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3 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脑挫裂伤的研究概况 |
| 1.1 脑挫裂伤的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 |
| 1.2 脑挫裂伤的病理研究 |
| 1.3 脑挫裂伤的诊断 |
| 1.4 脑挫裂伤的治疗 |
| 2. 中医学对脑挫裂伤的研究概况 |
| 2.1 传统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及治疗 |
| 2.2 中医学对脑挫裂伤的认识 |
| 2.3 中医药治法的特点与思考 |
| 2.4 现代中医研究成果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采集时间 |
| 1.3 病例选择 |
| 1.4 一般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技术路线图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 3.2 治疗效果监测对比 |
| 4. 讨论与思考 |
| 4.1 对脑挫裂伤的认识 |
| 4.2 脑挫裂伤辨证分型的探讨 |
| 4.3 祛瘀利水汤组方依据与分析 |
| 4.4 祛瘀利水汤临床疗效的评价 |
| 4.5 祛瘀利水汤安全性的评价 |
| 4.6 祛瘀利水汤作用于脑挫裂伤机理的探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论文一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血管阻断法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Caspase-8/3mRNA、Fas/FasL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泻火化瘀通窍法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耳蜗组织XIAP及XAF1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一般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疗效标准 |
| 4 治疗结果 |
| 5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第一部分 水病的相关理论 |
| 1 中医学的津液代谢理论 |
| 1.1 "津液"的概念内涵 |
| 1.2 津液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 1.2.1 "肾者,水藏,主津液" |
| 1.2.2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
| 1.2.3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
| 1.2.4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
| 1.2.5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 1.2.6 肝主疏泄 |
| 1.2.7 心主温煦,贯血脉 |
| 1.2.8 三焦 |
| 1.2.9 经络 |
| 1.3 津液与气的关系 |
| 1.3.1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
| 1.3.2 宗气统领一身之气,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 |
| 1.3.3 卫气是推动津液运行的动力 |
| 1.3.4 营气泌津液于脉荣养周身 |
| 1.3.5 诸气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
| 2 中医学的水饮理论 |
| 2.1 "水饮"的概念内涵 |
| 2.2 水病与病因的关系 |
| 2.2.1 先天禀赋 |
| 2.2.2 六淫侵袭 |
| 2.2.3 七情内伤 |
| 2.2.4 饮食内伤 |
| 2.2.5 将息不当 |
| 2.3 水病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关系 |
| 2.3.1 脏腑病机 |
| 2.3.2 经络病机 |
| 2.4 水病与气血运行失常的关系 |
| 3 中医学的水病治法 |
| 3.1 治本之法 |
| 3.1.1 温肾化气 |
| 3.1.2 温胃化饮 |
| 3.1.3 健脾行水 |
| 3.1.4 温肺化饮 |
| 3.1.5 通利膀胱 |
| 3.1.6 疏畅肝气 |
| 3.1.7 温心降逆 |
| 3.1.8 疏通三焦 |
| 3.1.9 疏通经络 |
| 3.2 治标之法 |
| 3.2.1 汗法 |
| 3.2.2 利水除饮法 |
| 3.2.3 泻水逐饮法 |
| 3.2.4 扶正散饮法 |
| 3.2.5 活血利水法 |
| 3.2.6 行气导滞法 |
| 3.2.7 清泻郁热法 |
| 3.2.8 涌吐痰实法 |
| 3.2.9 养阴利水法 |
| 3.3 调护之法 |
| 第二部分 《伤寒论》水病的辨证规律 |
| 1 津液理论在仲景学说中的体现 |
| 2 仲景津液代谢理论的特色 |
| 2.1 强调胃在津液代谢中的化源职能 |
| 2.2 侧重于从营卫的角度阐释津液病机 |
| 2.3 重视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气化场所功能 |
| 2.4 重视阴阳协调 |
| 2.5 重视心阳在津液代谢过程中的镇慑作用 |
| 3 《伤寒论》水病特点 |
| 3.1 病从外感而发 |
| 3.2 多因失治、误治而成 |
| 3.3 津液理论融于六经理论体系之中 |
| 3.4 存在独有的水病类型 |
| 4 《伤寒论》水病分型 |
| 4.1 痰饮 |
| 4.2 水气 |
| 4.3 湿痹 |
| 4.4 结胸 |
| 4.5 奔豚 |
| 5 《伤寒论》水病主症 |
| 第三部分 《伤寒论》治疗水病所用的方药 |
| 1 《伤寒论》治水方剂 |
| 1.1 温阳剂 |
| 1.2 健脾剂 |
| 1.3 理肺剂 |
| 1.4 调肾剂 |
| 1.5 疏通三焦剂 |
| 1.6 发汗剂 |
| 1.7 利尿剂 |
| 1.8 逐水剂 |
| 1.9 和解剂 |
| 1.10 涌吐剂(瓜蒂散) |
| 2 《伤寒论》治水药物 |
| 2.1 化水药 |
| 2.2 利水药 |
| 2.3 发汗药 |
| 2.4 逐水药 |
| 2.5 泻下药 |
| 2.6 涌吐药 |
| 3 《伤寒论》治水药物配伍 |
| 3.1 化水药配伍利水药 |
| 3.2 化水药配伍发汗药 |
| 3.3 化水药配伍利水药、发汗药 |
| 3.4 逐水药配伍泻下药 |
| 3.5 逐水药配伍利水药 |
| 3.6 和解药与其它治水药物的配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运用经方治疗脑水肿临床经验研究 |
| 1 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
| 1.1 出血性脑中风引起的脑水肿 |
| 1.1.1 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
| 1.1.2 治疗证型 |
| 1.1.3 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2 创伤性脑水肿 |
| 1.2.1 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
| 1.2.2 治疗证型 |
| 1.2.3 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2 桃核承气汤合五苓散治疗脑水肿的临床验证 |
| 2.1 中风性脑水肿 |
| 2.1.1 案例一 |
| 2.1.2 案例二 |
| 2.2 创伤性脑水肿 |
| 2.2.1 案例一 |
| 2.2.2 案例二 |
| 2.4 临床经验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