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欣茹,董瑷榕,余淼,吕继蓉,郭春华[1](2020)在《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数量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酸化剂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粪便微生物数量及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日龄(28±2)和体重(8.14±1.15)kg接近的"杜×长×大"断奶仔猪36头,分为3个处理组:复合抗生素组(基础日粮+土霉素100 mg/kg+金霉素75 mg/kg+喹烯酮250 mg/kg)、复合酸化剂Ⅰ组(基础日粮+5 000 mg/kg复合酸化剂Ⅰ)和复合酸化剂Ⅱ组(基础日粮+5 000 mg/kg复合酸化剂Ⅱ),每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进行为期42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①与复合抗生素组和复合酸化剂Ⅰ组相比,复合酸化剂Ⅱ组的采食量分别提高6.51%和10.67%,日增重分别提高了5.53%和10.90%,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②复合酸化剂Ⅱ组腹泻率较复合抗生素组降低17.72%,较复合酸化剂Ⅰ组高6.27%;③两个复合酸化剂组的有益菌(乳酸杆菌)数量显着高于复合抗生素组(P<0.05),有害菌的数量低于复合抗生素组(大肠杆菌数量P<0.05,沙门氏菌P<0.10);④各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复合酸化剂Ⅱ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比复合抗生素组显着提高34.78%(P<0.05)。结果表明:复合酸化剂能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改善仔猪肠道菌群结构,增强仔猪免疫力,且饲喂效果优于抗生素,能够代替抗生素应用于仔猪日粮中。
王方园[2](2020)在《酸化剂在断奶仔猪中的合理应用》文中指出酸化剂有替代抗生素、促生长剂的作用,且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目前酸化剂主要用于断奶仔猪的生产中。本文概述了酸化剂的分类及特点、酸化剂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效果,供养殖户参考。仔猪断奶后,由于其自身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容易分泌不足,常导致胃肠道的p H值高于消化酶和有益菌群的适宜需要范围,故而导致
Lesley Nernberg,张振玲[3](2019)在《酸化剂是解决“抗性”难题的利器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简述了膳食酸化剂的组成和作用原理,从替代促生长素类抗生素(AGPS),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生长性能、控制沙门氏菌等肠道病原菌几个方面介绍了酸化剂的作用,并通过试验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酸化剂在"减抗"和"禁抗"中所起的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酸化剂研究及推广的重视。
陈福[4](2019)在《霉变玉米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各种饲料原料及其加工产品当中,是饲料制造和畜牧业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本试验旨在通过考察霉变玉米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腹泻指数、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胃肠道内容物pH值及消化酶活性、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研究酸化剂能否缓解霉菌毒素对断奶仔猪的危害。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6.30±0.66)kg的28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按体重、遗传基础相似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试验期56d。这四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75 mg/kg金霉素)、酸化剂组(基础日粮+1.85 g/kg酸化剂)、抗生素+酸化剂组(基础日粮+75 mg/kg金霉素+1.85g/kg酸化剂),试验所用玉米为自然霉变玉米。分别在试验第28d和56d从前腔静脉采集血样,试验结束时每重复选取1头猪屠宰采集样品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发现:1)在1-14d、15-28d、29-42d,43-56d以及试验全期,霉变玉米饲粮中添加酸化剂和抗生素对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着影响(P>0.05)。在15-28d,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料重比显着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效果相当,在其他阶段及试验全期,试验各组料重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试验各阶段及全期,饲粮中添加酸化剂和抗生素均能显着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P<0.05),试验全期抗生素组、酸化剂组和抗生素+酸化剂组腹泻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44.98%、54.72%和60.34%;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和酸化剂+抗生素组在试验各阶段及全期腹泻指数也均显着降低(P<0.05)。2)试验第28d,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显着降低(P<0.05),血清中IgM和IgG的含量显着提高(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尿素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在试验56d时,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均显着降低(P<0.05),酸化剂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IgG含量显着增加(P<0.05)。3)试验第28d,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血清过氧化氢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着提高(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力显着降低(P<0.05)。在第56d,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能显着提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P<0.05),降低血清中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抗生素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P>0.05)。4)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脾脏指数、肾脏指数和肝脏指数显着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脾脏指数、肾脏指数和肝脏指数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5)酸化剂组胃内容物pH显着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抗生素组与对照组相比,胃肠道内容物pH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的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极显着提高(P<0.05),酸化剂组与抗生素组相比,胃蛋白酶活力显着提高(P<0.05),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6)与对照组相比,酸化剂显着提高了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酸化剂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显着提高(P<0.05)。对照组相比,酸化剂组回肠大肠杆菌和结肠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着降低(P<0.05),回肠双歧杆菌有升高的趋势(P=0.068)。综上所述,本试验发现在霉变玉米饲粮中添加1.85g/kg的酸化剂能够通过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及腹泻指数、改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形态结构,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缓解肝脏和脾脏的损伤,降低回肠和结肠有害菌的数量,改变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维护仔猪的肠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霉菌毒素导致的损伤,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
张雪洁[5](2019)在《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研究复合酸化剂(主要成分:乳酸、富马酸、柠檬酸、山梨酸、苹果酸等)替代抗生素(土霉素和杆菌肽锌)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1日龄体重(6.03±0.04)kg的健康断奶仔猪360头,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都有6个重复,每个重复均是10头猪。根据每头猪的体重和性别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每个处理组的初始体重没有差异,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添加了抗生素和0.2%氧化锌的饲料,试验1组饲喂添加抗生素和0.2%复合酸化剂的饲料,试验2组饲喂添加0.2%复合酸化剂的饲料,试验3组饲喂添加0.4%复合酸化剂的饲料,试验4组饲喂添加0.2%复合酸化剂、粗蛋白降低1.5%的饲料,试验5组饲喂添加0.4%复合酸化剂、粗蛋白降低3%的饲料。整个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试验期自断奶仔猪21-36日龄(计14天),第二阶段试验期为断奶仔猪37-50 11龄(共计14天),试验期为28天。在整个试验期间,每天观察记录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和腹泻状况。每个阶段结束后都称重,并在第一阶段结束时,即断奶仔猪36日龄时,从每个处理组中随机挑选3头,进行屠宰取样,采集仔猪的血液、肠内容物和空肠组织用于后期试验。主要测部分胃肠内容物pH值、胃肠中消化酶的活性、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空肠组织结构、空肠免疫细胞和肠道微生物。以探索复合酸化剂能否代替抗生素和氧化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健康,为复合酸化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在断奶仔猪21-35日龄,试验1组断奶仔猪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说明仔猪采食同时添加抗生素和0.2%复合酸化剂的饲粮生长性能最好,酸化剂对生长性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照组和试验2组、试验3组的增重、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仔猪饲喂同时添加抗生素、氧化锌和添加0.2%、0.4%复合酸化剂的日粮,对其生长性能的效果没有显着差异。2.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断奶仔猪的胃内容物pH值与对照组相比虽然没有显着差异,但是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饲粮中添加复合酸化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胃酸的分泌。试验3组断奶仔猪胃蛋白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3组的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断奶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糜蛋白酶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的绒毛长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饲粮中同时添加抗生素和复合酸化剂、添加0.4%复合酸化剂与添加抗生素和氧化锌相比,使仔猪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3.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断奶仔猪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都有降低的趋势,说明酸化剂对仔猪肾脏有保护作用,减少了肝脏损伤,虽然各组中仔猪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没有差异,但是添加了饲用了添加酸化剂日粮的仔猪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与同时添加了抗生素和氧化锌的仔猪相比有变低的趋势,这说明仔猪代谢酸化剂对仔猪肝脏的损伤与代谢抗生素造成的损伤相比有变弱的趋势。4.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1组和试验2组断奶仔猪盲肠段乳酸杆菌数量最多,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5组(P<0.05),试验1组断奶仔猪结肠段乳酸杆菌数量最多,且显着高于其他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酸化剂会使结肠和盲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加,但是会因为粗蛋白的减少而有稍微的降低,在饲粮中添加0.2%的复合酸化剂,空肠和结肠中的双歧杆菌数量也会有增加的趋势,饲粮中同时添加抗生素和0.2%复合酸化剂的仔猪肠道中肠球菌的数量较低,说明复合酸化剂对仔猪部分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吴智强,Yanhong Liu,Charmaine D.Espinosa,Jerubella J.Abelilla[6](2019)在《猪饲料中非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饲料添加剂可以改善猪的免疫系统,调节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减少仔猪断奶应激和环境应激。其中最常用的有酸化剂、锌和铜、益生元、益生素、酵母产品以及核苷酸和植物提取物。报道显示,在药理
李珺[7](2018)在《酸化奶中加入丁酸在不同饲养模式下对犊牛生长性能、消化机能和断奶应激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酸化奶中加入丁酸对犊牛生长性能、消化机能和断奶应激的影响,旨在研究丁酸对犊牛的作用机理,确定丁酸的适宜添加量,并为酸化奶和丁酸的合理研发及犊牛上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一、酸化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丁酸对犊牛生长性能、消化机能和断奶应激的影响本试验目的是研究酸化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丁酸对犊牛生长性能、消化机能和断奶应激的影响,并探寻其作用机理并筛选出丁酸的适宜添加量。按照相同日龄的平均分配的原则,将18头健康的犊牛平均分为3组,每组6头犊牛,对照组饲喂没有加丁酸的酸化奶,试验1组饲喂酸化奶+0.3%的丁酸,试验2组饲喂酸化奶+0.6%丁酸,其中饲喂量和饲喂条件均一致。试验结果:(1)在30日龄时,试验1组犊牛的胸宽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在55日龄时,试验1组犊牛的胸围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整个饲养期内(5~55d),试验1和2组犊牛的日增重均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30~55d和5~55d时,试验1和2组犊牛的平均日采食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试验1和2组犊牛的腹泻率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1组犊牛的腹泻率最低;(2)酸化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丁酸对犊牛的胃室重和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的影响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1和2组犊牛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宽度、粘膜厚度、肌层厚度和空肠的粘膜厚度、肌层厚度以及回肠的肌层厚度均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1组犊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v/c比值均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3)犊牛断奶后,试验1和2组犊牛的日增重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断奶后5日龄时,试验1和2组犊牛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试验2组犊牛血清中血糖的含量比试验1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2组犊牛血清中钙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比试验1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2犊牛血清中磷的含量比试验1组显着提高(P<0.05);10日龄时,试验1和2组犊牛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在断奶前后,IgA、IgG、IgM在各试验组犊牛血清中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断奶日龄为10日龄时,试验1和2组犊牛血清中GH的含量比对照组组显着提高(P<0.05);各试验组间犊牛血清中SOD、T-AOC、CAT、ACTH的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差异均不显着(p>0.05),在断奶后5日龄时,试验2组犊牛血清中MDA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在断奶后10日龄时,试验1和2组犊牛血清中CAT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试验1和2组犊牛血清中COR的含量比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综合上述结果:(1)酸化奶中添加丁酸可以提高犊牛的日1增重,降低腹泻率,降低料肉比,提高生产性能。(2)酸化奶中添加丁酸可以提高小肠绒毛长度和宽度,降低隐窝深度,提高v/c值,提高小肠粘膜和肌层厚度,提高消化机能。(3)酸化奶中添加丁酸可以缓解断奶应激。(4)酸化奶中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0.3%。试验二、自由饮用酸化奶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本试验目的是研究自由饮用条件下,酸化奶对哺乳犊牛日增重和腹泻率的影响。按照相同日龄平均分配的原则,将70头健康的犊牛分为3组,分别为传统饲喂组(对照组)、甲酸酸化奶组(甲酸组)和固酸酸化奶组(固酸酸化奶+0.3%丁酸),犊牛头数分别为20、20、30头。甲酸组和固酸酸化奶组使用犊牛饲喂器分别饲喂甲酸酸化奶和固酸酸化奶(固酸酸化奶+0.3%的丁酸),对照组饲喂常乳。其中饲喂量和饲喂条件均一致。试验结果:(1)固酸组和甲酸组犊牛的日增重比对照组犊牛的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固酸组犊牛日增重比甲酸组犊牛的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2)固酸组和甲酸组犊牛的腹泻率比对照组犊牛的腹泻率显着降低(P<0.05);固酸组犊牛的腹泻率比甲酸组犊牛的腹泻率显着降低(P<0.0.05)。(3)固酸组降低了犊牛每增重1kg所需要的成本。综合上述结果,饲喂酸化奶可促进犊牛生长、减少犊牛腹泻,提高犊牛的饲喂效益。试验三、定量供应酸化奶对犊牛生长性能、腹泻率和劳动强度的影响本试验目的是研究在定量供应的条件下,酸化奶对哺乳犊牛日增重、腹泻率和劳动强度的影响。按照相同日龄平均分配的原则,将68头将康的犊牛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饲喂酸化奶(酸化奶+0.3%丁酸),对照组饲喂常乳,其中饲喂量和饲喂条件均一致。试验结果:(1)酸化奶组犊牛的日增重比对照组犊牛的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犊牛腹泻率显着降低(P><0.05)。(2)酸化奶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时间,省去加热牛奶的电费和冷却牛奶的水费,降低饲养犊牛的费用支出。综上所述,饲喂酸化奶可改善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降低饲养费用支出。综合上述结果:(1)酸化奶中加入0.3%的丁酸可以提高犊牛的日增重,促进小肠发育,改善消化机能,缓解断奶应激。(2)自由饮用和定量供应加入丁酸的酸化奶能提高犊牛的日增重,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增重效率。其中,酸化奶提高犊牛的日增重55%由于多饮奶导致,45%由改善消化机能导致。
汪晶晶[8](2018)在《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乳成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探讨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激素、抗氧化、免疫指标以及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择胎次、预产期以及体况相近的长白×大白母猪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200 mL/d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组)、基础饲粮+0.5%酸化剂(酸化剂组)、基础饲粮+200 mL/d微生态制剂+0.5%酸化剂(混合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混合组母猪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10.68%,混合组母猪总泌乳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27.36%,混合组第21天仔猪平均个体重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12.16%,混合组仔猪断奶窝重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27.39%。各组间第1、7、14天仔猪平均个体重、仔猪ADG、仔猪初生活仔数、仔猪初生窝重、母猪背膘损失、21天断奶仔猪数差异不显着(P>0.05)。(2)各添加组第1天母猪血清中尿素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混合组提高了母猪泌乳第1、11、21天血清总胆固醇和白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混合组母猪第11、21天血清中白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6.73%、15.22%。与对照组相比微生态制剂组显着增加了母猪第1天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第11天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蛋白含量,第21天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差异均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酸化剂组第1、11天母猪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第21天母猪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含量均显着增长,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3)各添加组初乳和常乳中乳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初乳中乳脂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33.98%、26.55%、63.1%。各添加组常乳中乳脂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27.34%、24.58%、28.11%。混合组常乳中乳糖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17.83%。(4)第11天微生态制剂组和混合组母猪血清MDA较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微生态制剂组和混合组母猪血清中SOD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17.75%、3.11%。第21天各添加组间母猪血清T-AOC差异不显着(P>0.05),混合组和酸化剂剂组显着降低了母猪血清中MDA含量(P<0.05)。微生态制剂组和混合组母猪血清中SOD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3.26%、8.20%。(5)与对照组相比较,第1天各添加组间母猪血清PRL较对照组均显着增长,分别增长了14.38%、4.81%、5.03%。第11天微生态制剂组和混合组母猪血清PRL较对照均增长,差异显着(P<0.05),各添加组间母猪血清IGF-1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1.59%、1.95%、1.58%。第21天酸化剂组和混合组母猪血清PRL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1.74%、10.16%,各添加组母猪血清IGF-1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4.14%、1.22%、3.80%。(6)酸化剂组和混合组母猪第1天血清IgA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5.36%、8.01%。与对照组相比较混合组母猪第11天血清IgA含量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5.04%。混合组母猪第21天血清IgA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14.78%。混合组母猪第1天血清IgG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增长14.33%。酸化剂组和混合组母猪第11天血清IgG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分别增长了6.86%、8.85%。混合组母猪第21天血清IgG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增长了6.24%。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可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量,可促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的增加以及催乳素的分泌,改善乳质量从而促进仔猪的生长,二者配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王宇[9](2017)在《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绿原酸(Chlorogenicacid,CA),是植物在有氧呼吸程中通过莽草酸循环途径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由奎尼酸与咖啡酸通过缩合反应合成。研究表明,绿原酸有着较广泛的生理学与药理学作用,包括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功能,但有关它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研究确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考察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粘膜形态与微生物的影响,评价其在断奶仔猪的应用效果,为绿原酸在饲料与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试验选取24头平均体重为9.45±0.2kg的断奶三元杂交(杜×长×大)仔猪,随机分成4个组:即基础饲粮组(对照组)、饲粮添加250mg/kg绿原酸组(CA250组)、饲粮添加500mg/kg绿原酸组(CA500组)以及饲粮添加1000mg/kg绿原酸组(CA1000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4d,在第11-14d用内源性指示剂部分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于15d屠宰取样,分别考察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血液生理生化,肠道组织形态与功能基因表达,粘膜二糖酶活性及组织抗氧化酶能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仔猪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平均日增重、日均采食量差异不显着。2.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灰分的表观消化率略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能量、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均差异不显着。3.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小肠指数升高显着(P<0.05),且胰指数有上升趋势(P=0.061),肝、脾、肾、胰组织指数及空肠、盲肠、结肠pH均差异不显着。4.与对照组相比,CA1000组仔猪的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数显着提高(P<0.05);CA250组、CA500组及CA1000组仔猪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CA1000组仔猪血清IgG水平显着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十二指肠及空肠的绒毛高度显着增加(P<0.05);而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均显着降低(P<0.05);CA1000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隐窝比增加显着(P<0.05);CA500组和CA1000组十二指肠肠壁厚度显着增加(P<0.05);CA1000组十二指肠的绒毛宽度有升高趋势(P=0.084);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空肠肠壁厚度均显着增加(P<0.05);CA1000组空肠的绒毛宽度增加显着(P<0.05);CA250组回肠柱状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5)。6.与对照组相比较,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仔猪十二指肠麦芽糖酶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CA1000组回肠麦芽糖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7.与对照组相比较,CA1000组空肠GLUT2基因表达水平增加明显(P<0.05),且回肠SGLT1基因表达水平也显着增加(P<0.05)。8.与对照组相比较,CA500组和CA1000组盲肠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CA250组和CA500组结肠乙酸含量显着增高(P<0.05);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盲肠丙酸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A250组和CA500组结肠丙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CA1000组盲肠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CA250组和CA500组结肠的丁酸含量均增加显着(P<0.05)。9.与对照组相比较,CA250组与CA500组盲肠芽孢杆菌数量均显着增加(P<0.05);盲肠、结肠的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总菌及结肠芽孢杆菌均无显着差异。10.与对照组相比较,CA250组、CA500组和CA1000组血清GSH活性均有上升趋势(P=0.090、P=0.081、P=0.087);CA1000组血清MD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73),抑制羟自由基水平有上升趋势(P=0.106),十二指肠及空肠GSH活性均升高显着(P<0.05),且空肠T-AOC也升高显着(P<0.05);CA500组及CA1000组回肠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空肠与回肠MD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CA250组、CA500组及CA1000组回肠CAT活性均显着升高(P<0.05);CA500组和CA1000组胰腺MD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90,P=0.084),胰腺CAT活性显着增高(P<0.05);CA1000组脾脏T-AOC水平显着提高(P<0.05);CA250组、CA500组及CA1000组肝脏MD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胰腺SOD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脾脏、肝脏CAT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加,肝脏与胰腺GPX、GST、Gr、Nrf2及Keap1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0.05);CA250组胰腺CAT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5)。综上所述,本实验在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及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但有降低仔猪料肉比的趋势;添加绿原酸可改善仔猪肠道形态,提高小肠指数和小肠绒毛/隐窝比,增强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增加肠腔内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肠道转运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从而促进肠道的生长发育;添加绿原酸对仔猪的血液、肠道以及肝脏、脾脏和胰腺组织抗氧化能力有显着的提高,从而利于增强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饲粮中绿原酸的最佳添加量为1000mg/kg。
张婧婧,刘庚寿,李伟,宋益贞,高飞[10](2017)在《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初乳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比较2种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初乳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体况相近、预产期接近的24胎长大二元杂交母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在试验期间各组母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0.3%吸附型酸化剂(A组)、基础饲粮+0.1%微囊型酸化剂(B组)。预试期7 d(母猪分娩前7天)、正试期26 d(从母猪分娩开始至泌乳结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母猪的泌乳期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4.9%(P>0.05)和5.3%(P>0.05),仔猪断奶均重分别提高2.6%(P>0.05)和7.4%(P<0.05)。A组和B组的母猪初乳中乳脂、乳蛋白、尿氮素、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乳糖含量则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B组母猪饲粮蛋白质消化率显着提高(P<0.05),且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降低(P<0.05);A组母猪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降低(P<0.05)。由此可见,微囊型酸化剂在提高仔猪断奶重以及哺乳母猪饲粮蛋白质消化率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方面有一定功效,而吸附型酸化剂在改善哺乳母猪肠道菌群结构方面有一定功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试验设计 |
| 1.2.2 饲养管理 |
| 1.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生长性能测定 |
| (2)腹泻率 |
| (3)粪便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 (4)血液指标测定 |
|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
| 3.2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影响(见表3) |
| 3.3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粪便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见表4) |
| 3.4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液指标的影响(见表5) |
| 3.5 经济效益核算(见表6) |
| 4 讨论 |
| 4.1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
| 4.2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4.3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 5 结论 |
| 1 酸化剂分类及特点 |
| 1.1 单一无机酸化剂 |
| 1.2 单一有机酸化剂 |
| 1.3 复合酸化剂 |
| 2 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的应用效果 |
| 2.1 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仔猪生长 |
| 2.2 改善胃肠道微生物区系,降低腹泻率 |
| 2.3 提高仔猪免疫机能和抗应激能力 |
| 3 合理使用酸化剂应注意的因素 |
| 3.1 日粮的种类和组成 |
| 3.2 仔猪日龄及饲养环境 |
| 3.3 日粮中其他添加剂与酸化剂的协同作用 |
|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 1 背景—畜牧业正逐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
| 2 酸化剂可以替代AGPs |
| 3 酸化剂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减少大肠杆菌等有害细菌的数量,增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数量) |
| 4 酸化剂可以提高生长性能 |
| 5 酸化剂可以控制沙门氏菌等肠道病原菌 |
| 6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霉菌毒素的污染现状 |
| 2 霉菌毒素的毒性及其对猪生产的危害 |
| 2.1 黄曲霉毒素 |
| 2.2 玉米赤霉烯酮 |
| 2.3 呕吐毒素 |
| 3 霉菌毒素毒性的解除 |
| 4 酸化剂的作用功效及其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 4.1 酸化剂的作用功效 |
| 4.1.1 降低胃肠道食糜pH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
| 4.1.2 提高免疫 |
| 4.1.3 调节肠道电解质平衡和矿物质利用 |
| 4.1.4 改善肠道发育 |
| 4.1.5 调节肠道微生态 |
| 4.2 有机酸化剂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
| 5 研究目的意义 |
| 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 1.5.1 生长性能 |
| 1.5.2 腹泻率及腹泻指数 |
| 1.5.3 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 |
| 1.5.4 器官指数 |
| 1.5.5 肠道内容物pH值和消化酶活力 |
| 1.5.6 肠道组织形态 |
| 1.5.7 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菌群 |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腹泻率和腹泻指数的影响 |
| 2.3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4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 2.5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 2.6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胃肠道内容物pH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7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 2.8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的影响 |
| 3.2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
| 3.4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胃肠道内容物pH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3.5 霉变玉米日粮添加酸化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 |
| 4 结论 |
| 5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1 文献综述 |
| 1.1 仔猪的断奶应激及早期解决方法 |
| 1.2 抗生素在断奶仔猪上的使用现状及危害 |
| 1.3 氧化锌在畜禽生成中的应用与隐患 |
| 1.4 有机酸在断奶仔猪养殖中的应用 |
| 1.4.1 乳酸 |
| 1.4.1.1 乳酸的理化特性 |
| 1.4.1.2 乳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4.2 富马酸 |
| 1.4.2.1 富马酸的生理功能 |
| 1.4.2.2 富马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4.3 柠檬酸 |
| 1.4.3.1 柠檬酸的用途 |
| 1.4.3.2 柠檬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4.4 山梨酸 |
| 1.4.4.1 山梨酸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 1.4.4.2 山梨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4.5 苹果酸 |
| 1.4.5.1 苹果酸的作用与功能 |
| 1.4.5.2 苹果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 1.5 本研究的目的的及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2 引言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 3.3 主要试验仪器 |
| 3.4 测定指标 |
| 3.5 生理生化指标: |
| 3.6 空肠组织结构 |
| 3.7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定量检测 |
| 3.8 数据处理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4.2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胃肠内容物pH值的影响 |
| 4.3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4.4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
| 4.5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空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 4.6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空肠免疫细胞的影响 |
| 4.7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5 讨论 |
| 5.1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 5.2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与胃肠内容物pH值的影响 |
| 5.3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5.4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5.5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空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 5.6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空肠免疫细胞的影响 |
| 5.7 复合酸化剂替代抗生素和氧化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6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1 酸化剂 |
| 1.1 有机酸 |
| 1.2 无机酸 |
| 1.3 酸的盐 |
| 1.4 酸的组合 |
| 2 矿物质 |
| 2.1 锌 |
| 2.2 铜 |
| 2.3铜和锌的添加效果 |
| 3 益生元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犊牛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 1.1.1 犊牛的体重和体型 |
| 1.1.2 犊牛的消化系统 |
| 1.1.3 犊牛的断奶应激 |
| 1.2 酸化奶的研究进展 |
| 1.2.1 酸化奶的概念 |
| 1.2.2 酸化奶的研究意义 |
| 1.2.3 酸化奶对犊牛的影响 |
| 1.3 丁酸的研究进展 |
| 1.3.1 丁酸的概念、理化性质和功能 |
| 1.3.2 丁酸的来源、代谢和吸收 |
| 1.3.3 丁酸在人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 1.3.4 丁酸对畜禽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2 试验研究 |
| 2.1 酸化奶中加入丁酸对犊牛生长性能、消化机能和断奶应激的影响 |
| 2.1.1 材料和方法 |
| 2.1.2 试验结果 |
| 2.1.3 讨论 |
| 2.1.4 小结 |
| 2.2 自由饮用酸化奶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
| 2.2.1 材料和方法 |
| 2.2.2 试验结果 |
| 2.2.3 讨论 |
| 2.2.4 小结 |
| 2.3 定量供应酸化奶对犊牛生长性能、腹泻率和劳动强度的影响 |
| 2.3.1 材料和方法 |
| 2.3.2 试验结果 |
| 2.3.3 讨论 |
| 2.3.4 小结 |
|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
| 3.1 总体讨论 |
| 3.2 总体结论 |
| 4 论文创新之处 |
| 5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哺乳母猪的生理特点 |
| 1.2 哺乳母猪对仔猪后代的影响 |
| 1.3 酸化剂简介 |
| 1.3.1 酸化剂的分类以及来源 |
| 1.3.2 酸化剂的作用 |
| 1.3.3 酸化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 1.4 微生态制剂简介 |
| 1.4.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
| 1.4.2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 |
| 1.4.3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 |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饲粮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样品采集与制备 |
| 2.4.1 乳样采集 |
| 2.4.2 血样采集 |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5.1 生产性能指标 |
| 2.5.2 血清生化指标 |
| 2.5.3 乳成分指标 |
| 2.5.4 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 2.5.5 血清激素指标的测定 |
| 2.5.6 血清免疫指标的测定 |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2.1 对母猪哺乳第1天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2.2 对母猪哺乳第11天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2.3 对母猪哺乳第21天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3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乳成分的影响 |
| 3.4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 3.4.1 对母猪哺乳第1天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4.2 对母猪哺乳第11天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4.3 对母猪哺乳第21天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3.5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中激素的影响 |
| 3.5.1 对母猪哺乳第1天血清中激素的影响 |
| 3.5.2 对母猪哺乳第11天血清中激素的影响 |
| 3.5.3 对母猪哺乳第21天血清中激素的影响 |
| 3.6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中免疫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4.2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生化指标的的影响 |
| 4.3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乳成分的影响 |
| 4.4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 4.5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中激素的影响 |
| 4.6 微生态制剂和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血清中免疫指标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常见缩写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
| 1.1 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变化 |
| 1.2 断奶仔猪免疫系统的特点 |
| 1.3 断奶仔猪胃肠道的生理特点 |
| 2 氧化应激及其对断奶仔猪的影响 |
| 2.1 机体氧化应激系统 |
| 2.2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的危害 |
| 2.3 猪的氧化应激模型与评估 |
| 3 绿原酸研究进展 |
| 3.1 绿原酸概述 |
| 3.2 绿原酸的代谢 |
| 3.3 绿原酸的生物学效应 |
| 3.4 绿原酸在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 研究内容 |
| 3.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1.2 试验饲粮 |
| 1.3 饲养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4.1 饲料样 |
| 1.4.2 粪样 |
| 1.4.3 血液样 |
| 1.4.4 组织样 |
| 1.5 试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
| 1.5.1 试验所需仪器 |
| 1.5.2 试验所需试剂 |
| 1.6 考察指标及方法 |
| 1.6.1 生长性能 |
| 1.6.2 脏器指数 |
| 1.6.3 肠道食糜pH值 |
| 1.6.4 养分表观消化率 |
| 1.6.5 血清生理生化指标 |
| 1.6.6 血清IgA |
| 1.6.7 小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
| 1.6.8 肠道粘膜二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清、组织抗氧化能力 |
| 1.6.9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测定 |
| 1.6.10 食糜菌群测定 |
| 1.6.11 肠道功能基因表达 |
| 1.6.12 主要组织抗氧化分子基因表达 |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绿原酸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绿原酸对主要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2.3 绿原酸对脏器指数的影响 |
| 2.4 绿原酸对血常规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 2.4.1 绿原酸对血常规的影响 |
| 2.4.2 绿原酸对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
| 2.5 绿原酸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 2.5.1 绿原酸对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 2.5.2 绿原酸对肠道粘膜二糖酶活性的影响 |
| 2.5.3 绿原酸对肠道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
| 2.5.4 绿原酸对肠道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的影响 |
| 2.5.4.1 绿原酸对肠道代谢产物的影响 |
| 2.5.4.2 绿原酸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 2.6 绿原酸对仔猪抗氧化能力及基因的影响 |
| 2.6.1 绿原酸对血液抗氧化酶酶活性的影响 |
| 2.6.2 绿原酸对肠道粘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6.3 绿原酸对主要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基因的影响 |
| 2.6.3.1 绿原酸对主要组织抗氧化酶酶活的影响 |
| 2.6.3.2 绿原酸对主要组织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绿原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 3.2 绿原酸与仔猪血液指标及免疫功能 |
| 3.3 绿原酸与仔猪肠道健康 |
| 3.4 绿原酸与仔猪抗氧化能力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 1.3 基础饲粮 |
| 1.4 试验样品采集 |
| 1.4.1 初乳样品 |
| 1.4.2 粪样 |
| 1.5 指标测定 |
| 1.5.1 生产性能指标 |
| 1.5.2 饲粮蛋白质消化率 |
| 1.5.3 初乳中常规成分 |
| 1.5.4 初乳中免疫指标 |
| 1.5.5 粪便中总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2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饲粮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 |
| 2.3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 |
| 2.4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粪便中总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 |
| 3.3 不同剂型酸化剂对哺乳母猪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