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肿块36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绮[1](2021)在《自拟没香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目的是研究对比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在治疗方面的口服中药,自拟没香方和中成药金英胶囊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深入分析此方作用于机体的原理,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以及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72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治疗组给与自拟没香方中药颗粒口服,观察组给予中成药金英胶囊口服。通过门诊收集的病例资料,对比两组口服药物药前后的治疗效果,对比得出两组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上的差异。证实自拟没香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治疗安全有效,推广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各脱落2例,对临床收集的两组共计68例患者进行整理总结,治疗组有效率97.06%与对照组的79.41%相比明显较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据观察分析的68名患者,在对盆腔炎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治疗方面,自拟没香方的疗效要比金英胶囊疗效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窦豆[2](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代文[3](2021)在《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观察慢盆汤配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而为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提供安全有效以及完善的方案。方法:本课题严格根据中医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来收集病例。收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的妇科门诊与住院部的患者共72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符合相关标准的患者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过程中共脱落9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实际入组63例,实验设计方案为:治疗组(32例)给与口服中药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对照组(31例)给与单纯口服中药慢盆汤治疗。在月经结束3天后开始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3个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症候、局部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分别予以相应治疗后评价指标改变情况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及处理。数据处理应用SPSS25.0软件,校验标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综合疗效上,中药联合督脉灸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总有效率达到87.5%,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疗法(有效率为74.19%)。2.在中医症候疗效对比上,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67.74%,两组结果对比有显着差异性(P<0.01),说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较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上:在调治后,下腹胀痛或冷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形寒肢冷和经期腹痛上等中医症状上,慢盆汤联合督脉灸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局部体征上:在对比治疗前后子宫、附件、韧带等情况,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在治疗局部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在改善盆腔积液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性(P<0.05),说明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在改善盆腔积液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慢盆汤对照组。结论: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本课题采用中药配合督脉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实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中药联合督脉灸治疗SPID安全性高、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4](2021)在《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若未接受规范、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一系列后遗症的发生,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主要包括慢性盆腔痛、PID反复发作、不孕症和异位妊娠[1],严重影响了生育年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PID国内外发病率为2%~12%[2,3],研究数据显示,有PID病史的女性发生SPID的风险是无PID病史者的20倍[4],

任玲玲[5](2020)在《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自拟芪炎康颗粒应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气虚血瘀证,观察该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研讨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本病的机制。为该疾病的诊疗拓展更宽的思路,为自拟芪炎康颗粒用于临床患者治疗的有力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医以及西医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选择入组患者。本试验课题病例的选择来源于吉林省中医院就诊的妇科门诊患者,2018年12月-2019年10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按照上述标准共收集72例患者,将入组人员按照就诊时间分为2组。本研究试验依照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截止到科研论文撰写前期的数据处理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入组病例均减少一个,最终每组35名入组患者的实验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以及本实验结论的获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自拟芪炎康颗粒、中成药丹黄祛瘀胶囊药物治疗,观察治疗组以及对照组2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将上述试验数据给予科学严谨的分析,完成统计学评估,用于验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应用自拟芪炎康颗粒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经过临床治疗整个阶段过程中,两组患者中均有1人因多方面原因中途退出了试验研究,因此共有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人数均等为35例),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改变得出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治疗组)、88.57%(对照组),由此得出治疗此病自拟芪炎康颗粒占有更大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运用于临床。结论:70例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经过严格、周密的数据统计,结果得出自拟方芪炎康颗粒治疗本病不但具有突出的成效、而且无伤害、值得依靠。通过临床实践及患者用药后整体疗效剖析,自拟芪炎康颗粒医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胜于丹黄祛瘀胶囊。该药值得在临床上更深入推行。

黄利[6](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英[7](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效果。方法规范化使用抗生素结合口服中药经验方加减(败酱草、蒲公英、丹参、地丁,二花、茯苓、赤芍、当归、延胡索、桃仁、厚朴、桂枝)。结果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总有效率为80.83%,减少了患者手术的机会。结论本方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王怡菲[8](2019)在《中药灌肠配合灸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当今社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了女性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随着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逐渐突显。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自拟盆安汤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疗神阙穴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研究,确定其有效性及安全可靠性,以探寻一个新的方向,探索一条以传统医学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新方法、新途径。方法:本课题筛选符合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患者60例。为防止病例脱落,在此基础上增加病例20%,共计72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72例本病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盆安汤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疗神阙穴(中药水煎取汁150ml,日1次保留灌肠,配合灸疗神阙穴,日1次)。自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使用,12天为1个疗程(每月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一次1袋,一日3次,配合灸疗神阙穴,日1次。自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治疗,12天为一个疗程(每月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受试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疗效综合评定。结果:观察病例共72例,其中治疗组病例36例,对照组病例36例,治疗组中有3例脱落,2例剔除;对照组中有2例脱落、2例剔除。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31例病例中,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16.13%,显效率为45.16%,有效率为25.81%,无效率为12.90%,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32例病例中,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痊愈率为6.25%,显效率为31.25%,有效率为34.38%,无效率为28.12%,总有效率为71.88%,说明治疗组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要更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更为显着。结论:结果显示,两组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且实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疗神阙穴安全、绿色、疗效显着,且操作简便,更好的避免了肝首过效应以及药物对肠胃的刺激,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秦小润,陈群,唐娟[9](2017)在《盆腔炎性包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解临床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慨况,在临床中探求疗效好、无毒副作用、易于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盆腔炎性包块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中药、西医、中西医结合几方面进行论述,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蒋莲秀,金忠玉[10](2015)在《消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36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消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伴炎性包块的女性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消炎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腔炎性包块体积大小以及T细胞亚群、CRP值等炎症介质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率为72.22%,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盆腔内炎性包块体积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4+/CD8+比值、C-RP值等炎症介质指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消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伴炎性包块的患者可以缩小盆腔内炎性包块的体积,改善患者血清中炎症介质的水平,效果显着。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没香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位病性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2、西医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疗标准
        1.2.1 西医标准
        1.2.2 中医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可行性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入组方法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注意事项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评价安全性指标
        3.1.2 疗效性评价指标
        3.1.3 疗程
        3.1.4 随访
        3.2 体征、症状分度及评分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版))
        3.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症状分度与计分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设计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资料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资料比较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4.1 立法思想
    4.2 慢盆汤的组方用药分析:
    4.3 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作用研究
    4.4 临床结果的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方法
        2.1.1 中药汤药口服疗法
        2.1.2 中成药治疗
        2.1.3 中医外治法
        2.1.4 内外合治法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治疗
    3 总结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疗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可行性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入组方法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注意事项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安全性评价指标
        3.1.2 疗效性评价指标
        3.1.3 疗程
        3.1.4 随访
    3.2 症状、体征分度与评分标准
    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研究成果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1 目的
    2 方法
        2.1 纳入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干预措施
        2.1.3 对照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研究类型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方法
        2.3.1 电子检索
        2.3.2 手工检索
        2.3.3 检索策略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3 缺失数据处理
        2.4.4 证据综合分析
        2.4.5 发表偏倚评估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3.3 证据概述
        3.3.1 妇科千金制剂
        3.3.2 金刚藤制剂
        3.3.3 康妇炎胶囊
        3.3.4 妇炎康复胶囊
        3.3.5 金英胶囊
        3.3.6 花红制剂
        3.3.7 抗妇炎胶囊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4 讨论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7.1 主要结果总结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4.7.3 证据质量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造模菌种
        1.3 实验药物
        1.3.1 实验组药物
        1.3.2 对照组药物
        1.4 实验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2 分组与给药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3.2.1 IL-6表达情况
        3.2.2 IL-1β表达情况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3.3.1 KLF4表达情况
        3.3.2 TLR2表达情况
        3.3.3 TLR9表达情况
        3.3.4 MyD88表达情况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4.6 研究结果分析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5 结论
主要工作与创新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1.1 文献研究
        1.2 实验研究
    2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7)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8)中药灌肠配合灸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 概述
    二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 中国古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 近现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 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致病因素
        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机制
    四 治疗
        1 中医治疗
        2 西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五 结论
试验研究
    一 临床资料与标准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观察病例标准
        4 症状分度与计分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三 试验结果分析
        1 基本资料比较
        2 治疗后两组疗效观察
        3 安全性分析
典型病例
讨论
    1 中医理论依据
    2 西医学理论依据
    3 组方依据及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盆腔炎性包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研究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中药治疗
        2.1.1 辨证治疗
        2.1.2 保留灌肠法
        2.1.3 针灸疗法
        2.1.4 穴位注射法
        2.1.5 推拿疗法
        2.1.6 外敷疗法
        2.1.7 综合疗法
    2.2 西医治疗
        2.2.1 物理疗法
        2.2.2 手术方法
    2.3 中西医治疗
3 结语

(10)消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超声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观察组
    1.6 疗效评价
        1.6.1 疗效判定标准
        1.6.2 B超检测
        1.6.3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测定
        1.6.4 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炎性包块体积大小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RP值等炎症介质比较
3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没香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张思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代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5]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任玲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观察[J]. 邓英.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73)
  • [8]中药灌肠配合灸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观察[D]. 王怡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盆腔炎性包块的研究进展[J]. 秦小润,陈群,唐娟. 大众科技, 2017(06)
  • [10]消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36例[J]. 蒋莲秀,金忠玉. 河南中医, 2015(06)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性疾病论文 盆腔炎论文 中药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公司董事制度对中小股东的保护
下一篇:浅谈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基本构成